抱夹叉车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190148.9

文献号 : CN11000236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凯郑小锐

申请人 : 安徽国力物流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叉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抱夹叉车。一种抱夹叉车,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前侧的导向框、安装于导向框内的升降组件以及安装于升降组件上的抱夹组件,所述抱夹组件包括活动框、沿活动框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所述活动框的侧面安装有第一反射镜,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的水平导向管,水平导向管内穿有水平穿杆,所述水平穿杆远离车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反射镜,第二反射镜能够运动至第一反射镜正下方的位置。抱夹组件抬升到高处时,将第二反射镜沿水平导向管运动至第一反射镜下方的位置。抱夹组件夹持的货物和货架的配合位置关系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两次反射后,被驾驶室内的驾驶员观察到。

权利要求 :

1.一种抱夹叉车,包括车体(1)、安装于车体(1)前侧的导向框(2)、安装于导向框(2)内的升降组件(3)以及安装于升降组件(3)上的抱夹组件(4),所述抱夹组件(4)包括活动框(5)、沿活动框(5)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第一抱臂(6)和第二抱臂(7),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框(5)的侧面安装有第一安装架(10),所述第一安装架(10)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的第一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11)往车体(1)方向向下倾斜,且在第一安装板(11)朝下的侧面粘有第一反射镜(12),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的水平导向管(14),水平导向管(14)内穿有水平穿杆(15),所述水平穿杆(15)远离车体(1)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安装架(19),第二安装架(19)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的第二安装板(20),第二安装板(20)往车体(1)方向向下倾斜,且在第二安装板(20)朝上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反射镜(21),第二反射镜(21)能够运动至第一反射镜(12)正下方的位置;所述水平导向管(14)左右两侧壁上靠近车体(1)的一端各成型有一道导向槽,所述水平穿杆(15)靠近车体(1)端的两侧各成型有一块卡入导向槽内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导向槽侧壁抵接时,第二反射镜(21)位于第一反射镜(12)的正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水平穿杆(15)下侧成型有齿条(23),所述车体(1)外侧靠近水平导向管(14)的位置安装有辅助架(24),所述辅助架(24)的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轮(25),所述转动轮(25)上一体成型有与齿条(23)啮合的齿轮(26),转动轮(25)的侧面绕有多圈拉绳(27),拉绳(27)的一端与转动轮(25)固定连接,拉绳(27)的另一端与活动框(5)上的转动柱(28)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水平穿杆(15)的端部和车体(1)之间连接有带动水平穿杆(15)复位的拉簧(1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转动柱(28)上安装有带动转动柱(28)转动的强力扭簧(2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安装板(11)的周围一圈向下成型有包围第一反射镜(12)的第一保护框(13);所述第二安装板(20)的周围一圈向上成型有包围第二反射镜(21)的第二保护框(2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框(5)内侧的左右两侧边固定有第一抱夹气缸(8)和第二抱夹气缸(9),所述第一抱夹气缸(8)的活塞杆穿过第二抱臂(7)后与第一抱臂(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抱夹气缸(9)的活塞杆穿过第一抱臂(6)后与第二抱臂(7)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活动框(5)内侧的上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上导向槽,活动框(5)内侧的下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下导向槽,所述第一抱臂(6)和第二抱臂(7)的上下两端面分别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往相背离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柱,两根导向柱分别卡入两道导向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抱夹叉车,其特征是:所述导向柱为方形且宽度与上导向槽、下导向槽的宽度均相等。

说明书 :

抱夹叉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叉车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抱夹叉车。

背景技术

[0002] 抱夹是一种叉车属具,包括机架、与机架连接的抱臂和与抱臂连接的油缸。抱臂包括左抱臂和右抱臂,油缸一端与左抱臂铰接,油缸另一端与右抱臂铰接,左抱臂和右抱臂通过油缸控制开闭第一连接件上位于铰接点的左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第二连接件上位于铰接点的右边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内插有第一限位件用于限制左抱臂、右抱臂的闭合角度,从而限制抱夹的最小夹紧角度,防止左抱臂、右抱臂发生碰撞。
[0003] 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7632447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抱夹叉车。但是该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抱夹输送的过程中,坐在驾驶室内的驾驶员在输送货物到高处时,难以直接观察到货架和货物的相对位置关系,驾驶员必须离开驾驶室观察货物位置以以便顺利将货物放置在货架上。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抱夹叉车,其优势在于驾驶员可以直接在驾驶室内观察到货物和货架的相对位置。
[0005]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抱夹叉车,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前侧的导向框、安装于导向框内的升降组件以及安装于升降组件上的抱夹组件,所述抱夹组件包括活动框、沿活动框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所述活动框的侧面安装有第一安装架,所述第一安装架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的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往车体方向向下倾斜,且在第一安装板朝下的侧面粘有第一反射镜,所述车体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的水平导向管,水平导向管内穿有水平穿杆,所述水平穿杆远离车体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的第二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往车体方向向下倾斜,且在第二安装板朝上的一侧安装有第二反射镜,第二反射镜能够运动至第一反射镜正下方的位置。
[000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抱夹组件被升降组件抬升到高处时,将第二反射镜沿水平导向管运动至第一反射镜下方的位置。抱夹组件夹持的货物和货架的配合位置关系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两次反射后,被驾驶室内的驾驶员观察到。
[0007]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导向管左右两侧壁上靠近车体的一端各成型有一道导向槽,所述水平穿杆靠近车体端的两侧各成型有一块卡入导向槽内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导向槽侧壁抵接时,第二反射镜位于第一反射镜的正下方。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向块和导向槽使得水平穿杆沿线性运动而不会相对水平导向管转动。同时导向块和导向槽壁抵接时第二反射镜刚好位于第一反射镜的正下方使得两者可以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
[0009]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穿杆下侧成型有齿条,所述车体外侧靠近水平导向管的位置安装有辅助架,所述辅助架的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轮,所述转动轮上一体成型有与齿条啮合的齿轮,转动轮的侧面绕有多圈拉绳,拉绳的一端与转动轮固定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与活动框上的转动柱固定连接。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框向上运动时,拉绳被拉紧,并带动转动轮转动,齿轮随着一起转动。由于齿轮是与齿条啮合的,因此会带动水平穿杆向外运动,直到导向块和导向槽壁抵接时停止,此时第一安装架已经抬升至高处且位于第二安装架的正下方。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的镜面反射来观察货物和货架的相对位置关系。
[001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平穿杆的端部和车体之间连接有带动水平穿杆复位的拉簧。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框下降时,通过拉簧带动水平穿杆复位,第二反射镜脱离第一反射镜正下方的位置,避免两者碰撞受损。
[0013]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柱上安装有带动转动柱转动的强力扭簧。
[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动框继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齿轮不再转动,因此转动柱克服强力扭簧的作用力转动,使得活动框可以继续往上升而不会卡死。
[0015]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安装板的周围一圈向下成型有包围第一反射镜的第一保护框;所述第二安装板的周围一圈向上成型有包围第二反射镜的第二保护框。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保护框和第二保护框保护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使得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不易受到碰撞碎裂。
[0017]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框内侧的左右两侧边固定有第一抱夹气缸和第二抱夹气缸,所述第一抱夹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二抱臂后与第一抱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抱夹气缸的活塞杆穿过第一抱臂后与第二抱臂固定连接。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抱夹气缸和第二抱夹气缸配合其中一块活动夹板后与另一块活动夹板固定连接,使得抱夹气缸除了作为驱动动力之外,还能够作为两者的运动导向。
[0019]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框内侧的上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上导向槽,活动框内侧的下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下导向槽,所述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的上下两端面分别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往相背离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柱,两根导向柱分别卡入两道导向槽内。
[00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两根导向柱分别卡入两道导向槽内,使得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仅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
[0021]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柱为方形且宽度与上导向槽、下导向槽的宽度均相等。
[002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导向柱为与上导向槽、下导向槽相配合的方形,使得第一抱臂和第二抱臂运动时更稳定。
[0023]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24] 1.在抱夹组件被升降组件抬升到高处时,将第二反射镜沿水平导向管运动至第一反射镜下方的位置,抱夹组件夹持的货物和货架的配合位置关系通过第一反射镜和第二反射镜两次反射后,被驾驶室内的驾驶员观察到;
[0025] 2.设置导向块和导向槽使得水平穿杆沿线性运动而不会相对水平导向管转动,同时导向块和导向槽壁抵接时第二反射镜刚好位于第一反射镜的正下方使得两者可以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28] 图3是实施例中水平穿杆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9] 附图标记:1、车体;2、导向框;3、升降组件;4、抱夹组件;5、活动框;6、第一抱臂;7、第二抱臂;8、第一抱夹气缸;9、第二抱夹气缸;10、第一安装架;11、第一安装板;12、第一反射镜;13、第一保护框;14、水平导向管;15、水平穿杆;18、拉簧;19、第二安装架;20、第二安装板;21、第二反射镜;22、第二保护框;23、齿条;24、辅助架;25、转动轮;26、齿轮;27、拉绳;28、转动柱;29、强力扭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1] 如图1所示,一种抱夹叉车,包括车体1、安装于车体1前侧的导向框2、安装于导向框2内的升降组件3以及安装于升降组件3上的抱夹组件4。
[0032] 如图1所示,抱夹组件4包括活动框5、沿活动框5做水平方向运动的第一抱臂6和第二抱臂7。活动框5内侧的上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上导向槽,活动框5内侧的下表面开有沿水平方向的下导向槽。第一抱臂6和第二抱臂7的上下两端面分别成型有沿竖直方向往相背离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柱,导向柱为方形且宽度与上导向槽、下导向槽的宽度均相等。两根导向柱分别卡入两道导向槽内,使得抱臂仅能够沿导向槽做水平方向运动。活动框5内侧的左右两侧边固定有第一抱夹气缸8和第二抱夹气缸9,第一抱夹气缸8位于第二抱夹气缸9的上方。第一抱夹气缸8的活塞杆穿过第二抱臂7后与第一抱臂6固定连接,第二抱夹气缸9的活塞杆穿过第一抱臂6后与第二抱臂7固定连接。
[0033]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动框5的侧面安装有第一安装架10,第一安装架10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角的第一安装板11,第一安装板11往车体1方向向下倾斜,且在第一安装板11朝下的侧面粘有第一反射镜12。第一安装板11的周围一圈向下成型有包围第一反射镜12的第一保护框13,通过第一保护框13将第一反射镜12保护在内部,避免第一反射镜12碰撞碎裂。
[0034] 如图1和图3所示,车体1上安装有沿水平方向的水平导向管14,水平导向管14左右两内侧壁上靠近车体1的一端各成型有一道导向槽。水平导向管14内穿有水平穿杆15,水平穿杆15靠近车体1端的两侧各成型有一块卡入导向槽内的导向块,通过导向块和导向槽的配合使得水平穿杆15仅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且最多运动至导向块和导向槽侧壁抵接的位置。水平穿杆15的端部和车体1之间连接有拉簧18,通过拉簧18带动水平穿杆15向车体1的方向运动。水平穿杆15远离拉簧1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架19,第二安装架19包括与竖直方向呈45度夹角的第二安装板20,第二安装板20往车体1方向向下倾斜,第二安装板20朝上的一侧粘有第二反射镜21。第二安装板20的周围一圈向上成型有包围第二反射镜21的第二保护框22,通过第二保护框22保护第二反射镜21。
[0035] 如图1和图3所示,水平穿杆15下侧成型有齿条23。车体1的外侧靠近水平导向管14的位置安装有辅助架24,辅助架24的侧面转动连接有转动轮25,转动轮25上一体成型有与齿条23啮合的齿轮26,齿轮26和转动轮25的轴线重合,通过齿轮26和齿条23的啮合使得齿轮26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齿条23沿水平导向管14运动。转动轮25的侧面绕有多圈拉绳27,拉绳27的一端与转动轮25固定连接,拉绳27的另一端与转动连接在活动框5上的转动柱28固定连接,转动柱28位于第一安装架10的下方。转动柱28上安装有强力扭簧29,通过强力扭簧29带动转动柱28转动使得拉绳27在转动柱28上绕卷。
[0036] 具体工作过程:
[0037] 活动框5向上运动时,拉绳27被拉紧,并带动转动轮25转动,齿轮26随着一起转动。由于齿轮26是与齿条23啮合的,因此会带动水平穿杆15向外运动,直到导向块和导向槽壁抵接时停止,此时第一安装架10已经抬升至高处且位于第二安装架19的正下方。通过第一反射镜12和第二反射镜21的镜面反射来观察货物和货架的相对位置关系。活动框5继续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齿轮26不再转动,因此转动柱28克服强力扭簧29的作用力转动。
[0038] 活动框5向下运动时,转动柱28首先在强力扭簧29的作用下收卷在转动柱28上。活动框5继续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水平穿杆15在拉簧18的作用下收入水平导向管14内。
[0039]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