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气处理系统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196573.9

文献号 : CN11001372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培春

申请人 : 深圳市金迈能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冷凝净化装置以及喷淋漂洗装置,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部件,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净化装置以及喷淋漂洗装置;

其中,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

隔离件,包括外壳体以及贯穿连接在所述外壳体上的多根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延出在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侧,多根所述导流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多根所述导流管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冷凝模块,包括冷凝进气端和冷凝出气端,所述冷凝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所述冷凝模块包括两个冷凝组,每个所述冷凝组包括多个冷凝部件,每个所述冷凝组的所述冷凝部件之间的间距相等,且以其为第一间距,两个所述冷凝组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所述冷凝部件包括中空内腔,所述冷凝部件还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入管用于向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输入冷却介质,所述输出管用于将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内的冷却介质进行输出;

所述输入管通过多个第一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中间管沿所述输入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入管上,所述输出管通过多个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中间管沿所述输出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出管上;

一套所述输入管连通所述冷凝组的多个冷凝部件,一套所述输出管连通所述冷凝组的多个冷凝部件;

风扇组件,包括吸风端和吹风端,所述吸风端与所述冷凝出气端连接;

导风部件,为中空结构,一端与所述吹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

所述喷淋漂洗装置包括:

第一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三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三出气口;

第一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一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一喷淋孔;

第二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四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通过气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

第二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二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二喷淋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上可拆卸的连接有两块对向设置的连接板,多根所述导流管连接在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导流管为圆柱管,所述导流管包括中部的主体段以及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导流管的外径,所述连接段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当所述导流管的两端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板连接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主体段的端面限位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为直条管,多根所述导流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均匀的连接在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导流管的间距介于0.8~1倍的所述导流管的孔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模块还包括用于将废气均匀导流的废气扩散板,在所述冷凝组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废气扩散板;

所述废气扩散板包括第一通气板和第二通气板,所述第一通气板和所述第二通气板叠层设置,所述第二通气板绕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部,所述第二通气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气板的面积;

其中,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以通过所述第二通气板的转动来控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相交面积,从而控制气流贯通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通气板的中心点,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的位置分布一致,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环组,每个所述通孔环组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心点重合,每个通孔环组包括多个等距设置的所述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通气板在转动轨迹上包括第一转动位和第二转动位;

当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对接;

当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时,内圈的所述通孔环组的所述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小于外圈的所述通孔环组的所述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

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柱,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柱相对应的圆弧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圆心与所述第二通气板的中心点重合;

当所述限位凸柱与所述限位槽的一端限位接触时,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

当所述限位凸柱与所述限位槽的另一端限位接触时,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废气均匀导入所述隔离件的废气扩散部件,所述废气扩散部件包括:外框体,环状结构,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接;

两块第一导向板,对向设置在所述外框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所述第一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一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以及两块第二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所述第二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四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三导向板和两块第四导向板;

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三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气道;

所述第三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五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六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六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所述第四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四导气道,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五导气道;

所述第四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七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八端口,所述第七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八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所述第五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九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小于所述第十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漂洗装置还包括:供液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顶部,用于向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输入漂洗液;

第一泵体,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喷淋管连接,以抽取所述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并从所述第一喷淋孔喷出;

补液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漂洗塔的内腔顶部;

第二泵体,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漂洗塔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喷淋管连接,以抽取所述第二漂洗塔内的漂洗液并从所述第二喷淋孔喷出;

废液管,与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以将所述第二漂洗塔内的漂洗液排出;

其中,所述第一喷淋管包括第一主体管以及与所述第一主体管连通的多根第一分管,所述第一主体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漂洗塔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分管沿水平横向延伸,所述第一主体管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喷淋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管上;

所述第一主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喷淋管的中部,在所述第一主体管上的不同设定高度设置有第一管组,每个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根所述第一分管,每个所述第一管组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分管之间的间距相等;

在所述第一喷淋管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减缓废气流动速度的隔离层;

在所述第一主体管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管组,所述隔离层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管组之间,所述隔离层与顶部的所述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大于与底部的所述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气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在所述补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在所述废液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在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上,所述补液管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喷淋管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在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水管上,所述废液管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喷淋管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所述补液管的输出量小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量,所述废液管的输出量小于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量,所述供液管的输出量等于所述补液管的输出量等于所述废液管的输出量。

说明书 :

废气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废气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废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各个国家对废气排放的管理也更加严格,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废气处理设备,其通过运用加热、冷凝、喷淋洗涤等等不同工艺技术,来回收或去除、减少废气中的有害成分,达到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目的;
[0003] 其中,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冷凝效率较低,使其需要更低的温度,更大的耗能大以及更大的冷凝介质用量来获得较佳的冷凝净化效果,或存在废气洗涤的耗水量大,净化效率低等问题。
[0004] 故需要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部件,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
[0006] 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
[0007] 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冷凝效率较低,使其需要更低的温度,更大的耗能大以及更大的冷凝介质用量来获得较佳的冷凝净化效果,或存在废气洗涤的耗水量大,净化效率低等问题。
[0008]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冷凝净化装置以及喷淋漂洗装置;
[0009] 其中,所述冷凝净化装置包括:
[0010] 隔离件,包括外壳体以及贯穿连接在所述外壳体上的多根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两端分别延出在所述外壳体相对的两侧,多根所述导流管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多根所述导流管形成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0011] 冷凝部件,包括冷凝进气端和冷凝出气端,所述冷凝进气端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接;
[0012] 风扇组件,包括吸风端和吹风端,所述吸风端与所述冷凝出气端连接;
[0013] 导风部件,为中空结构,一端与所述吹风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接,所述冷凝净化装置的废气从所述第一进气口进入,从所述第二出气口排出;
[0014] 所述喷淋漂洗装置包括:
[0015] 第一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三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三出气口;
[0016] 第一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一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一喷淋孔;
[0017] 第二漂洗塔,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四进气口和顶部一端的第四出气口,所述第四出气口与所述第三进气口通过气管连接,所述第四进气口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接,所述喷淋漂洗装置的废气从所述第三出气口排出;
[0018] 第二喷淋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漂洗塔内,在所述第二喷淋管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二喷淋孔。
[0019] 在本发明中,所述外壳体上可拆卸的连接有两块对向设置的连接板,多根所述导流管连接在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导流管为圆柱管,所述导流管包括中部的主体段以及两端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外径小于所述导流管的外径,所述连接段的外径等于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当所述导流管的两端与相应的所述连接板连接时,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主体段的端面限位接触。
[0020]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为直条管,多根所述导流管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均匀的连接在两块所述连接板之间,相邻的所述导流管的间距介于0.8~1倍的所述导流管的孔径之间。
[0021] 在本发明中,所述冷凝模块包括两个冷凝组,每个所述冷凝组包括多个所述冷凝部件,每个所述冷凝组的所述冷凝部件之间的间距相等,且以其为第一间距,两个所述冷凝组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0022] 所述冷凝部件包括中空内腔,所述冷凝部件还包括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入管用于向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输入冷却介质,所述输出管用于将所述冷凝部件的中空内腔内的冷却介质进行输出;
[0023] 所述输入管通过多个第一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中间管沿所述输入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入管上,所述输出管通过多个第二中间管与所述冷凝部件的内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中间管沿所述输出管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所述输出管上。
[0024]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模块还包括用于将废气均匀导流的废气扩散板,在所述冷凝组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废气扩散板;
[0025] 所述废气扩散板包括第一通气板和第二通气板,所述第一通气板和所述第二通气板叠层设置,所述第二通气板绕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部,所述第二通气板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气板的面积;
[0026] 其中,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以通过所述第二通气板的转动来控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相交面积,从而控制气流贯通量。
[0027] 其中,所述转轴连接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通气板的中心点,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的位置分布与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的位置分布一致,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环组,每个所述通孔环组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通气板的中心点重合,每个通孔环组包括多个等距设置的所述第一通孔;
[0028] 所述第二通气板在转动轨迹上包括第一转动位和第二转动位;
[0029] 当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时,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同轴对接;
[0030] 当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时,内圈的所述通孔环组的所述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小于外圈的所述通孔环组的所述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
[0031] 在所述第一通气板上设置有限位凸柱,在所述第二通气板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柱相对应的圆弧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圆心与所述第二通气板的中心点重合;
[0032] 当所述限位凸柱与所述限位槽的一端限位接触时,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位;
[0033] 当所述限位凸柱与所述限位槽的另一端限位接触时,所述第二通气板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位。
[0034]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废气均匀导入所述隔离件的废气扩散部件,所述废气扩散部件包括:
[0035] 外框体,环状结构,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所述第五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接;
[0036] 两块第一导向板,对向设置在所述外框体的内侧,所述第一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所述第一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一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二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以及
[0037] 两块第二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二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外框体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所述第二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三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大于所述第四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0038] 其中,所述废气扩散部件还包括两块第三导向板和两块第四导向板;
[0039] 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所述第三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一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三导气道;
[0040] 所述第三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五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六端口,所述第五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六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0041] 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所述第三导向板之间,所述第四导向板与较近的所述第二导向板之间形成第四导气道,两块所述第四导向板之间形成第五导气道;
[0042] 所述第四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七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八端口,所述第七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等于所述第八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0043] 所述第五导气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五进气口的第九端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五出气口的第十端口,所述第九端口对应所述第五进气口的面积占比小于所述第十端口对应所述第五出气口的面积占比。
[0044] 在本发明中,所述喷淋漂洗装置还包括:
[0045] 供液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顶部,用于向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输入漂洗液;
[0046] 第一泵体,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漂洗塔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与所述第一喷淋管连接,以抽取所述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并从所述第一喷淋孔喷出;
[0047] 补液管,一端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漂洗塔的内腔顶部;
[0048] 第二泵体,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漂洗塔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与所述第二喷淋管连接,以抽取所述第二漂洗塔内的漂洗液并从所述第二喷淋孔喷出;
[0049] 废液管,与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以将所述第二漂洗塔内的漂洗液排出;
[0050] 其中,所述第一喷淋管包括第一主体管以及与所述第一主体管连通的多根第一分管,所述第一主体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漂洗塔的高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分管沿水平横向延伸,所述第一主体管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连接,所述第一喷淋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分管上;
[0051] 所述第一主体管位于所述第一喷淋管的中部,在所述第一主体管上的不同设定高度设置有第一管组,每个所述第一管组包括多根所述第一分管,每个所述第一管组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分管之间的间距相等;
[0052] 在所述第一喷淋管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减缓废气流动速度的隔离层;
[0053] 在所述第一主体管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管组,所述隔离层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管组之间,所述隔离层与顶部的所述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大于与底部的所述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
[0054] 进一步的,在所述供液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在所述补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在所述废液管上设置有第三阀门;
[0055] 在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水管上,所述补液管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喷淋管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0056] 在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水管上,所述废液管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喷淋管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0057] 所述补液管的输出量小于所述第一泵体的输出量,所述废液管的输出量小于所述第二泵体的输出量,所述供液管的输出量等于所述补液管的输出量等于所述废液管的输出量。
[0058] 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由冷凝净化装置和喷淋漂洗装置组成,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模块,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5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0060] 图1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1] 图2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62] 图3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63] 图4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5为图3中的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65] 图6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7为图6中的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67] 图8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9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部件的主视图。
[0069] 图10为沿图9中的E-E剖切线所作的剖视图。
[0070] 图11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第二导向板与第一导向板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0071] 图12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主视图。
[0072] 图13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73] 图14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中部区域放大图。
[0074] 图15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75] 图16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喷淋漂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76] 图17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第一喷淋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78] 现有技术中的废气处理设备普遍存在冷凝效率较低,使其需要更低的温度,更大的耗能大以及更大的冷凝介质用量来获得较佳的冷凝净化效果,或存在废气洗涤的耗水量大,净化效率低等问题。
[0079] 如下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废气处理系统的优选实施例。
[0080] 请参照图1,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0082] 本发明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
[0083] 本发明提供的废气处理系统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废气处理系统,其包括冷凝净化装置11以及喷淋漂洗装置12。
[0084] 请参照图1、图2以及图3,其中图2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85] 其中,冷凝净化装置11包括隔离件21、冷凝模块22、风扇组件23以及导风部件24。
[0086] 其中,隔离件21包括外壳体25以及贯穿连接在外壳体25上的多根导流管27,导流管27的两端分别延出在外壳体25相对的两侧,多根导流管27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通道,第一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一进气口251和第一出气口,多根导流管27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的两端分别为第二进气口254和第二出气口252;
[0087] 第一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参照图3中的X方向,第二通道的延伸方向可参照图3中的Y方向,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互相隔离。
[0088] 本实施例中的冷凝模块22与隔离件21共用同一个外壳体25,其包括冷凝进气端和冷凝出气端253,冷凝进气端与第一出气口连接,即通过隔离件21的第一通道进入的废气会排向冷凝模块22,另外在外壳体25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废气中的目标成分经过冷凝部件221的冷凝液化后,可通过排污口排出被收集,排污口未在图中标示,这里的底部可参照图3视图方位;
[0089] 风扇组件23包括吸风端和吹风端,吸风端与冷凝出气端253连接;
[0090] 导风部件24为中空结构,一端与吹风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进气口254连接,冷凝净化装置的废气从第一进气口251进入,从第二出气口252排出。
[0091] 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4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的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92]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体25上可拆卸的连接有两块对向设置的连接板255,多根导流管27连接在两块连接板255之间,在连接板255上设置有连接孔2551,导流管27为圆柱管,导流管27包括中部的主体段以及两端的连接段,连接段的外径小于导流管27的外径,连接段的外径等于连接孔2551的孔径,当导流管27的两端与相应的连接板255连接时,连接板255与主体段的端面限位接触,从而使得两块连接板255的固定设置即可对导流管27形成固定,且导流管27的连接段与连接孔2551可仅通过过盈形成固定,既能保持整体连接结构,又方便拆卸,便于部件的重新组合使用。
[0093] 同时,在连接板255的周侧设置有延伸板2552,通过延伸板2552以便与外壳体25的内壁进行固定连接。
[0094] 优选的,导流管27为直条管,多根导流管27的延伸方向平行且均匀的连接在两块连接板255之间,相邻的导流管27的间距介于0.8~1倍的导流管27的孔径之间。
[0095] 其中,气流从第一进气口251进入时,是大致垂直于导流管27的方向进入,开口面积大,受阻小,而气流从第二进气口254进入时,是从导流管27的管口进入,开口面积小,受阻大,因此导流管27之间的间距可设置较小,以使得气流的进出更加均衡。
[0096] 同时,导流管27分散均匀且较密,使得导流管27内冷凝净化后的低温气流能充分的对初始流入第一通道的气流进行初步的降温,降温效果好。
[0097]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外壳体25和导风部件24为方块状,导风部件24的一侧侧面与外壳体25的一侧侧面平贴设置,从而能更好的保护外壳体25内腔和导风部件24内腔的低温环境,减缓升温速度,提高冷凝效率。
[0098] 请参照图6和图7,图6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冷凝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的D处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0099]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模块22包括两个设置在外壳体25内的冷凝组,每个冷凝组包括多个冷凝部件221,即图3中两个标号221所指的两个冷凝部件各代表一个冷凝组,每个冷凝组的冷凝部件221之间的间距相等,且以其为第一间距,两个冷凝组之间的间距为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0100] 这样通过拉长两个冷凝组之间的间距,从而给初始流入第一通道的气流留出足够的冷却行程路径,待气流降温充分后,再经过靠近第一出气口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强力降温,从而达到高效冷凝液化的目的。
[0101] 其中,冷凝组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且每个冷凝组包含的冷凝部件221也不限于图中的两个。
[0102] 另外,冷凝部件221包括中空内腔,该冷凝净化装置11还包括输入管2212和输出管2211,输入管2212和输出管2211位于外壳体25的外部,输入管2212用于向冷凝部件221的中空内腔输入冷却介质,输出管2211用于将冷凝部件221中空内腔内的冷却介质进行输出,形成冷凝循环;
[0103] 输入管2212通过多个第一中间管2213与冷凝部件221的内腔连通,多个第一中间管2213沿输入管2212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输入管2212上,输出管2211通过多个第二中间管与冷凝部件221的内腔连通,多个第二中间管沿输出管2211的延长方向依次分布在输出管2211上,使得冷却介质能快速的填充至冷凝部件221的内腔内;
[0104] 输出管2211和第二中间管的连接结构与输入管2212和第一中间管2213的结构类似,同样可参照图7。
[0105] 另一方面,一套输入管2212连通两个冷凝部件221,一套输出管2211连通两个冷凝部件221,节省安装,且部件利用率高。
[0106] 可选的,靠近第一进气口251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冷却介质输入量小于另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冷却介质输入量,由于气流停留的时间较短,靠近第一进气口251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温度即使非常低,在较短的时间内也无法快速的将气流温度降至相应的低温,反而导致了低温环境的浪费,降温效率低,因此将靠近第一进气口251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冷却介质输入量设置为小于另一端的冷凝部件221的冷却介质输入量,从而更能节省能源,提高冷凝效率。
[0107] 需要说明的是,气流是直接穿过冷凝部件221,并与冷凝部件221的外表面接触,达到气体冷凝液化的目的。
[0108] 请参照图12和图13,其中图12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主视图,图13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109] 在本发明中,该冷凝模块22还包括废气扩散板28,废气扩散板28设置在冷凝组的两侧,其中每个冷凝组前方的废气扩散板28能使得废气均匀的流向后方的冷凝组,由于后方较为靠近风扇组件23,吸风作用强,设置在冷凝组后方的废气扩散板28能起到阻隔废气的作用,能防止废气过快过于集中的向中部流动而降低冷凝效率。
[0110] 废气扩散板28包括第一通气板41和第二通气板42,第一通气板41和第二通气板42叠层设置,第二通气板42绕转轴422转动连接在第一通气板41的中部,第二通气板42的面积小于第一通气板41的面积;
[0111] 其中,在第一通气板41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在第二通气板42上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以通过第二通气板42的转动来控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相交面积,控制阻挡第一通气板41的中部区域的废气流通量,从而增加周边区域的废气流通量。
[0112] 优选的,转轴422连接第一通气板41的中心点和第二通气板42的中心点,第一通孔在第一通气板41上的位置分布与第二通孔在第二通气板42上的位置分布一致;
[0113] 在第一通气板4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环组,请参照图12和图14,第一通孔是绕第一通气板41的中点呈一环一环分布的,每一个环称为一个通孔环组,每个通孔环组的中心点与第一通气板41的中心点重合,在第一通气板4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环组,每个通孔环组包括多个等距设置的第一通孔。
[0114] 本实施例中的每个通孔环组上的第一通孔之间的间距介于0.3-0.4倍的第一通孔的直径之间,相邻的通孔环组之间的间距介于0.6-0.7倍的第一通孔的直径之间,第一通孔的设置密度大,以使得废气流动顺畅。
[0115] 第二通气板42在转动轨迹上包括第一转动位和第二转动位;
[0116] 当第二通气板42位于第一转动位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同轴对接,即此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重合,废气流通量最大;
[0117] 在本实施例中,可将第一通气板41上中部区域的第一通孔的孔径设置为小于周边区域的第一通孔的孔径,这里的中部区域是指与第二通气板42叠层重合的区域;
[0118] 同时还可将中部区域的第一通孔的分布密度设置为小于周边区域的第一通孔的分布密度,这样能使得在未设置第二通气板42的情况下,中部区域的最大流通量小于周边区域的最大流通量,使得气流强度和密度更高的中部区域的废气能得到较大的阻挡,从而使得废气向周边区域扩散,进而使得箱体内腔内的废气更加均匀。
[0119]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有第二通气板42,使得能通过转动第二通气板42来进一步的对中部区域的最大流通量进行调节。
[0120] 当第二通气板42位于第二转动位时,内圈的通孔环组的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小于外圈的通孔环组的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这样就能使得气流强度和密度更高的中部区域的废气能得到较大的阻挡,从而使得废气向周边区域扩散,进而使得箱体内腔内的废气更加均匀,冷凝更加高效。
[0121] 请参照图14,其中图14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中部区域放大图。
[0122] 在第一通气板41上设置有限位凸柱414,在第二通气板42上设置有与限位凸柱414相对应的圆弧形的限位槽421,限位槽421的圆心与第二通气板42的中心点重合;
[0123] 当限位凸柱414与限位槽421的一端限位接触时,第二通气板42位于第一转动位;
[0124] 当限位凸柱414与限位槽421的另一端限位接触时,第二通气板42位于第二转动位,通过限制转动,方便对转动进行控制。
[0125]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通气板42上设置有两个限位环组,限位槽421是绕第一通气板41的中点呈一环一环分布的,每一个环称为一个限位环组,每个限位环组的中心点与第二通气板42的中心点重合,以使得绕转轴422转动时,限位凸柱414能绕限位槽421移动,每个限位环组包括多个限位槽421,保证限位转动的稳定性。
[0126] 请参照图13和图15,其中图15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废气扩散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12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气板41由第一分板411和第二分板412组成,在第一分板41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转轴422的第一半圆孔4111,在第二分板41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转轴422的第二半圆孔4121,当第一分板411和第二分板412固定连接时,转轴422限位连接在第一半圆孔4111和第二半圆孔4121之间。
[0128] 转轴422可与第二通气板42为一体成型结构,转轴422远离第二通气板4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端头423,当第一通气板41和第二通气板42连接时,第一通气限位在限位端头423和第二通气板42之间;
[0129] 安装时,第一分板411和第二分板412对向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半圆孔4111和第二半圆孔4121对转轴422形成夹持限位,同时第一通气板41限位在限位端头423和第二通气板42之间,另外可使用螺钉和螺母,将第一分板411和第二分板412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连接件43固定连接,进而形成整体结构。
[0130] 其中,连接件43包括用于与第一通气板41连接的第一连接板432以及用于与相应的设备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板433,第一连接板432的板面平行于第一通气板41的板面,第二连接板433的板面大致垂直于第一通气板41的板面;
[0131] 在第一连接板432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434,在第一通气板41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434相对应的第二连接孔413,在第二连接板433上设置有用于与相应的设备固定连接的卡槽431。
[0132] 其中,由于第二连接板433与箱体的内壁面之间成面接触,因此废气扩散板28的两端可通过连接件43过盈设置在箱体内,同时在箱体的内壁面上设置卡块,废气扩散板28通过卡槽431与卡块成卡位连接,即可使得废气扩散板28限位固定在箱体内的设定位置。
[0133] 请参照图8、图9以及图10,在本发明中,在第一进气口251上还设置有用于将废气均匀导入隔离件21的废气扩散部件26,废气扩散部件26包括外框体31、第一导向板32、第二导向板33、第三导向板34以及第四导向板35。
[0134] 其中,外框体31为环状结构,包括一端的第五进气口261和另一端的第五出气口262,第五出气口262与第一进气口251连接;
[0135] 两块第一导向板32对向设置在外框体31的内侧,第一导向板32与较近的外框体31内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气道36,第一导气道36包括靠近第五进气口261的第一端口361以及靠近第五出气口262的第二端口362,第一端口36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二端口36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
[0136] 两块第二导向板33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第一导向板32之间,第二导向板33与较近的外框体31内壁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道37,第二导气道37包括靠近第五进气口261的第三端口以及靠近第五出气口262的第四端口,第三端口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大于第四端口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
[0137] 由于中部的气流强度最强,这样设置就能将中部密度、强度更高的气流导向冷凝部件221的周边区域,从而使得经过冷凝部件221的废气更均匀,冷凝效率更高。
[0138] 两块第三导向板34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第二导向板33之间,第三导向板34与较近的第一导向板32之间形成第三导气道38;
[0139] 第三导气道38包括靠近第五进气口261的第五端口381以及靠近第五出气口262的第六端口382,第五端口38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等于第六端口38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
[0140] 两块第四导向板35对向设置且连接在两块第三导向板34之间,第四导向板35与较近的第二导向板33之间形成第四导气道39,两块第四导向板35之间形成第五导气道3A;
[0141] 第四导气道39包括靠近第五进气口261的第七端口以及靠近第五出气口262的第八端口,第七端口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等于第八端口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
[0142] 第五导气道3A包括靠近第五进气口261的第九端口3A1以及靠近第五出气口262的第十端口3A2,第九端口3A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小于第十端口3A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
[0143] 由于第五端口381和第七端口一端的气流强度适中,这样设置就能较均匀的将气流导向筒体部内,而第九端口3A1一端的气流轻度最强,其对应可将气流导向面积占比更大的第十端口3A2,同样达到均匀导流的目的。
[0144] 请参照图11,在第一导向板32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槽,在第二导向板33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槽连接的连接端头331。
[0145] 同时,在第一导向板32上设置有凸条321,连接槽设置在凸条321上,连接槽的延伸方向与凸条321的延伸方向一致,连接槽的两端为用于连接端头331滑入的端口,通过凸条321能加强连接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0146] 第一导向板32和第二导向板33的可拆卸连接,使得导向板之间的重组互换更加方便,利用率高,兼容性强。
[0147] 第一导向板32与外壳的内壁的连接,第三导向板34与第二导向板33的连接,第四导向板35与第三导向板34的连接均通过连接端头331和连接槽的配合形成可拆卸连接,均与第一导向板32和第二导向板33的连接一致,且均可参照图11。
[0148] 请参照图16,其中图16为本发明的废气处理系统的喷淋漂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149] 在本发明中,喷淋漂洗装置12包括第一漂洗塔51、供液管52、第一喷淋管53、第一泵体54、第二漂洗塔56、补液管57、第二喷淋管59、第二泵体5A以及废液管5B。
[0150] 第一漂洗塔51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三进气口511和顶部一端的第三出气口512。
[0151] 供液管52连接在第一漂洗塔51的内腔顶部,用于向第一漂洗塔51的内腔输入漂洗液,这里的漂洗液可以是指水,也可以根据相应废气的成分选用相应的溶液。
[0152] 第一喷淋管53设置在第一漂洗塔51内,在第一喷淋管53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一喷淋孔。
[0153] 第一泵体54的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541连接在第一漂洗塔51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542与第一喷淋管53连接,以抽取第一漂洗塔51内的漂洗液并从第一喷淋孔喷出。
[0154] 第二漂洗塔56包括设置在底部一端的第四进气口561和顶部一端的第四出气口562,第四出气口562与第三进气口511通过气管58连接,第四进气口561与第二出气口252连接,喷淋漂洗装置的废气从第三出气口512排出。
[0155] 补液管57的一端与第一泵体54的输出水管541连接,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漂洗塔56的内腔顶部。
[0156] 第二喷淋管59设置在第二漂洗塔56内,在第二喷淋管59上设置有用于输出漂洗液的第二喷淋孔。
[0157] 第二泵体5A的输入端通过输入水管5A1连接在第二漂洗塔56的内腔底部,输出端通过输出水管5A2与第二喷淋管59连接,以抽取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并从第二喷淋孔喷出。
[0158] 废液管5B与第二泵体5A的输出水管5A2连接,以将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排出。
[0159]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喷淋管53包括第一主体管531以及与第一主体管531连通的多根第一分管532,第一主体管53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漂洗塔51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一分管532沿水平横向延伸,第一主体管531与第一泵体54的输出水管542连接,第一喷淋孔设置在第一分管532上,通过一分多实现多层喷淋,节省成本,喷淋效率高,净化效率高。
[0160] 请参照图17,第一主体管531位于第一喷淋管53的中部,在第一主体管531上的不同设定高度设置有第一管组,如图17中实线画的所有第一分管532即位于同一设定高度,为一个第一管组,虚线画的所有第一分管532即位于同一设定高度,为另一个第一管组,每个第一管组包括多根第一分管532,每个第一管组上相邻的第一分管532之间的间距相等,结构简单,喷淋覆盖较全面,喷淋均匀。
[0161] 优选的,相邻的第一管组上的第一分管532在高度方向上错开设置,使得喷出的漂洗液形成互补,漂洗净化效果更佳。
[0162] 另外,在第一喷淋管53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减缓废气流动速度的隔离层55,这里的隔离层由透气性、透水性良好的材质制成,如布料材质,其能减缓废气向顶部区域流动,从而在底部区域形成浓度更大的气体空间,增强喷淋的漂洗液对废气的漂洗效果。
[0163] 进一步的,在第一主体管53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管组,隔离层55设置在两个第一管组之间,隔离层55与顶部的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大于与底部的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通过拉长隔离层55与顶部的第一管组之间的间距,来增长废气与雾状或雨滴状的漂洗液的接触行程,增强净化效果。
[0164]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喷淋管59包括第二主体管591以及与第二主体管591连通的多根第二分管592,第二主体管59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漂洗塔56的高度方向一致,第二分管592沿水平横向延伸,第二主体管591与第二泵体5A的输出水管5A2连接,第二喷淋孔设置在第二分管592上。
[0165] 其中,第二主体管591位于第二喷淋管59的中部,在第二主体管591上的两个不同设定高度设置有第二管组,第二管组与第一管组的结构定义一致,同样可参照图17,每个第二管组包括多根第二分管592,每个第二管组上相邻的第二分管592之间的间距相等,较高的第二管组上的第二分管592的数量大于另一第二管组上的第二分管592的数量,较高的第二管组能覆盖较低的第二管组的喷淋,故设置的喷淋量更大,增强净化效果。
[0166]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泵体54的输出水管542上,补液管57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一喷淋管53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0167] 在第二泵体5A的输出水管5A2上,废液管5B连接位置的高度低于第二喷淋管59的连接位置的高度;
[0168] 补液管57的输出量小于第一泵体54的输出量,废液管5B的输出量小于第二泵体5A的输出量,供液管52的输出量等于补液管57的输出量等于废液管5B的输出量;
[0169] 这样可向第一漂洗塔51内逐渐注入新的漂洗液,并且第一漂洗塔51内使用后的漂洗液则注入第二漂洗塔56内,同时,第二漂洗塔56内使用后的漂洗液则通过废液管5B排出至设定容器内,实现自动循环换液,且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可始终保持设定的液位。
[0170] 其中,可在供液管5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521,在补液管57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71,在废液管5B上设置有第三阀门5B1,以此来控制供液管52向第一漂洗塔51输入漂洗液,控制第一漂洗塔51向第二漂洗塔56输入漂洗液,控制第二漂洗塔56输出漂洗液;
[0171] 可以理解的是,还可通过同时关闭第一阀门521、第二阀门571以及第三阀门5B1,使得第一漂洗塔51通过第一泵体54实现漂洗液的喷淋循环,第二漂洗塔56通过第二泵体54实现漂洗液的喷淋循环。
[0172]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废气首先从第五进气口261通入,然后通过废气扩散部件26流入至外壳体25的内部;
[0173] 其中,废气经过废气扩散部件26时,由于第一端口36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大于第二端口36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由于第三端口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大于第四端口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从而可通过第一导气道36和第二导气道37将中部密度、强度更高的气流导向冷凝部件221的周边区域;
[0174] 另外,由于第五端口38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等于第六端口38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第七端口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等于第八端口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从而可通过第三导气道38和第四导气道39将气流强度适中的废气均匀导出;
[0175] 第九端口3A1对应第五进气口261的面积占比小于第十端口3A2对应第五出气口262的面积占比,从而可通过第五导气道3A将气流强度最强的废气从面积占比较小的第九端口导向至面积占比更大的第十端口,进而达到均匀导流的目的。
[0176] 然后,废气会经过废气扩散板28的导散,从而更均匀的通过冷凝部件221,具体可通过将第二通气板22转动至第二转动位,此时限位凸柱214与限位槽2211的一端限位接触,第二通气板42上的第二通孔与第一通气板41上的第一通孔交错分布,内圈的通孔环组的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小于外圈的通孔环组的第二通孔与相应第一通孔的相交面积;
[0177] 这样就能使得气流强度和密度更高的中部区域的废气能得到较大的阻挡,从而使得废气向周边区域扩散,进而是得废气通过废气扩散板28会均匀的流向冷凝部件221,气流中的目标成分经过冷凝部件221的冷凝液化后,通过排污口排出被收集,同时废气经冷凝分离后的剩余气体则从冷凝出气端253排出;
[0178] 再然后,废气在风扇组件23的吸风作用下,通过柔性气管和导风部件24排向第二进气口254,废气通过导流管27组成的第二通道逐渐流动,并通过第二出气口252排出至第二漂洗塔56;
[0179] 其中废气流经导流管27时,能充分的对初始流入第一通道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低温被循环利用,降温效果好。
[0180] 另一方面,在废气排入第二漂洗塔56之前,可首先通过打开第一阀门521和第二阀门571,来使得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盛装设定容积的漂洗液,可视相应的漂洗塔内的漂洗液的容积来开启第一泵体54和第二泵体5A,开启泵体的同时可开启风扇组件23,以逐渐向第二漂洗塔56输入冷凝后的废气;
[0181] 其中,由于第三阀门5B1是关闭的,所以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会越来越多,当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的容积之和达到设定值时,关闭第一阀门521,当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的容积到达设定值时,关闭第二阀门571;
[0182] 输入废气时,废气会经过第二喷淋管59喷出的漂洗液的漂洗,然后初次漂洗的废气会通过气管58流至第一漂洗塔51内,废气再经过第一喷淋管53喷出的漂洗液的漂洗后,可通过第二出气口512输出;
[0183] 还可通过调节第一阀门521、第二阀门571以及第三阀门5B1来控制流量大小,实现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的自动循环换液,且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可始终保持设定的液位;
[0184] 另外,也可通过同时关闭第一阀门521、第二阀门571以及第三阀门5B1,使得第一漂洗塔51通过第一泵体54实现漂洗液的喷淋循环,第二漂洗塔56通过第二泵体54实现漂洗液的喷淋循环,循环一定次数之后,再通过开启第二阀门571和第三阀门5B1将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逐渐排出;
[0185] 当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的漂洗液的容积将近不能提供给泵体泵出漂洗液时,关闭第三阀门5B1,同时开启第一阀门521,从而实现向第一漂洗塔51和第二漂洗塔56内输入新的漂洗液。
[0186]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进行废气处理净化的过程。
[0187] 本优选实施例的废气处理系统由冷凝净化装置和喷淋漂洗装置组成,其中冷凝净化装置将废气经过隔离件输送至冷凝模块,同时冷凝净化后的废气会通过导风部件再次回流至隔离件,从而能对初始流入隔离件的废气进行初步的降温,对低温气流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同时还通过设置废气扩散部件和废气扩散板,使得废气整个冷凝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扩散,进而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冷凝部件的冷源,从而提高冷凝效率;另一方面,还通过将第一漂洗塔内的漂洗液输向第二漂洗塔进行重复利用,从而提高漂洗液的利用率。
[0188]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