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309422.X

文献号 : CN110030632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大伟王定远徐佳刘杰裴玉哲

申请人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其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导热接触的散热基体,和第二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其中,所述第一工质回路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所述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室外机中的散热器具有较好的散热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导热接触的散热基体,和第二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

其中,所述第一工质回路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所述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舱内设置有风机和风机支架,所述第二散热端设置于所述风机与风机支架之间的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舱,所述第二散热端设置于远离所述压缩机舱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舱,所述第一散热端设置于所述压缩机舱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舱的壳体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舱的壳体包括前面板、后背板、隔音板、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其中所述前面板、后背板、隔音板、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有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盒,所述电控盒设置于所述隔音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散热件为微通道散热翅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散热件包括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所述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构成第二工质回路。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外机。

说明书 :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内的芯片的温度是空调器正常运行的因素之一。电控盒内的芯片的温度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室外温度升高等因素上升,需要对电控盒内的芯片产生的热量进行散失,以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
[0003]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000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
[0006]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导热接触的散热基体,和第二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二端,和与所述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其中,所述第一工质回路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所述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所述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
[0007]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0008]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前述的空调室外机。
[0009]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001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端和第二散热端,第一散热端和第二散热端通过第一工质回路进行热量传递。其中,第二散热端设置有微通道散热件,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提高了第二散热端的散热速率,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
[0011]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0012]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0013]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舱的示意图;
[0015]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微通道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微通道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的结构示意图;以及,[0021]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记:
[0023] 1:第一散热端;2:第二散热端;3:第一工质回路;4:电控盒;5:风机;6:后背板开口;7:隔音板开口;21:微通道散热件;22:第一管段;23:第二管段;25:连接段;31:气体管路段;32:液体管路段;211:凸起;212:微通道散热管;221:第一连通端;222:第二连通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
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002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包括:第一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导热接触的散热基体,和第二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二端,和与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其中,第一工质回路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
[0026] 可通过隔音板将空调室外机分为压缩机舱和风机舱,压缩机舱为空调室外机的压缩机所在的舱体,风机舱为空调室外机的风机所在的舱体。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空调室外机的风机舱内。
[0027]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方法可以是,第二散热端处的热量经风机舱的风机带出空调室外机。
[0028] 风机舱内设置有风机和风机支架,可选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风机与风机支架之间的空间。风机与风机支架之间的空间为空调室外机的上部空间,此处空间较大,利于热量散失。可选的,第二散热端设置于远离压缩机的位置。如图1所示,空调室外机包括风机舱和位于风机舱右侧的压缩机舱,第二散热端设置于风机舱的左上部,即远离风机舱的位置。
[0029] 可选的,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1或第二散热端2与电控盒4导热接触;或者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1或第二散热端2与电控板导热接触。可选的,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1与电控盒4导热接触。电控盒4设置于隔音板上。可选的,第一散热端1设置于压缩机舱内,与电控盒4导热接触。可选的,电控盒4可以横向或竖向的设置于隔音板上,图1显示的为电控盒4竖向的设置于隔音板上,电控盒4也可以横向的设置于隔音板的顶部。
[0030] 可选的,压缩机舱的壳体包括前面板、后背板、隔音板、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其中前面板、后背板、隔音板、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设置有开口。将空调室外机的外观上的正面作为空调室外机的正面,压缩机舱的壳体的前面板构成空调室外机的正面面板,与前面板相对的为压缩机舱的壳体的后背板,与隔音板相对的为压缩机舱壳体的侧板,位于顶部的为压缩机舱的壳体的上底板,与上底板相对的为压缩机舱的下底板。
[0031] 可选的,隔音板上设置有隔音板开口,后背板上设置有后背板开口。可选的,后背板开口6设置于后背板的上部,隔音板开口设置于隔音板的上部,如图2所示。隔音板开口7与后背板开口6形成风道,有利于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产生的高温气体的流动。
[003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方法可以是:第一散热端产生的热量在压缩机舱内向上运行,风从后背板开口6进入压缩机舱,经隔音板开口将热量带入风机舱,再经风机5吹走。
[0033]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的散热器包括:包括:第一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导热接触的散热基体,第二散热端,包括第一工质回路的第二端,和与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第一工质回路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微通道散热件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
[0034]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第一散热端1和第二散热端2,第一工质回路3被设置为填充第一换热工质,或者,第一工质回路3内填充有第一换热工质,第一散热端1与第二散热端2通过第一工质回路3进行热量传递,使第一散热端1与第二散热端2可以同时对同一待散热物体进行散热,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第二散热端2包括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和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件21,微通道散热件21被设置为填充第二换热工质,或者,微通道散热件21内填充有第二换热工质。可选的,第一换热工质为可进行气态与液态两相相变的相变工质,例如冷媒,类似的,第二换热工质也可以为可进行气态与液态两相相变的相变工质,例如冷媒。第一换热工质被密封在第一工质回路3内,第二换热工质被密封在微通道散热件21内,第一换热工质与第二换热工质互不接触。其中,第一工质回路内的第一换热工质可用于将第一散热端1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端2,可选的,第一工质回路3为环路热管。
[003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第一工质回路3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通第一端和第二端的气体管路段31和液体管路段32,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包括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一工质回路3的各管段的连接顺序可以为: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的第一端口通过气体管路段31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的第三端口直接连通,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的第四端口通过液体管路段32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的第二端口直接连通。可选的,前述的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可以是虚拟端口,是为了描述第一工质回路3各个管段而定义的,第一工质回路3可以是一体成型。
[0036]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进行散热的方法可以为:第一散热端1与待散热物体导热接触,接收待散热物体的热量,进行散热,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内的第一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气态的第一换热工质通过气体管路段31到达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在第二散热端2进行散热,第二散热端2的微通道散热件21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微通道散热件21内的第二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进行散热,提高了第二散热端2的散热速率,从而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待散热物体可以为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
[0037]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差,部分原因是因为现有的散热器的散热速度慢。与待散热物体导热接触的第一散热端接收热量后,热管的热传导速率较快,快速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散热端,而现有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的散热速度有限,不能及时进行散热,冷凝端的气态工质变为液态的时间较长,影响了第一换热工质在第一工质回路3内的循环速度,散热速率较低,影响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0038]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第二散热端2包括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和与第二端导热接触的微通道散热件21,微通道散热件21内填充有第二换热工质,第二换热工质接收气态的第一换热工质的热量,提高了第一换热工质变为液态的速率,提高了第一工质回路3内第一换热工质的循环速度,从而提高了第二散热端2的散热速率,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
[0039]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微通道散热件21包括壳体,和形成于壳体内部的微通道,微通道散热件21的微通道内填充有第二换热工质。第二换热工质可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内的第一换热工质进行热量交换,发挥散热效果。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21的壳体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可选的,导热接触的方式可以为,微通道散热件21的壳体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与微通道散热件21的壳体相接触的部位填有焊锡材料,以减小接触热阻。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21的壳体的材质为铝或铜。
[0040] 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21为微通道散热翅片,如图5提供的第一种微通道散热件。可选的,微通道散热翅片的形状为长方体,厚度可以为2-3mm。微通道散热翅片包括壳体,和形成于壳体内部的、两端密封的微通道,微通道内填充第二换热工质。可选的,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设置有一个以上与第二端导热接触的微通道散热翅片,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翅片平行设置,或者,平行并排设置,相邻两个微通道散热翅片的间距为3-5mm。微通道散热翅片的大小、数量等可根据待安装位置的空间大小进行设置。
[0041] 可选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微通道散热件如图6所示,微通道散热件包括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构成第二工质回路,第二工质回路内填充有第二换热工质,如图6和图7所示。可选的,微通道散热管212的形状与微通道散热翅片的形状类似,其不同点在于,微通道散热管212内的微通道为两端开口的通管,微通道散热翅片内的微通道两端密封。可选的,一个以上相互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呈蛇形,蛇形的两端连通,构成第二工质回路。类似的,微通道散热管212厚度可以为2-
3mm,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管212平行并排设置,相邻两个微通道散热管212的间距为3-5mm。
[0042] 可选的,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中的部分管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如图6和图7所示。此处的“部分管”,可以是一个以上微通道散热管212中的几个,例如,可以是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中的相邻的几个微通道散热管212,还可以是,从微通道散热件22的一端开始,选取相邻的几个微通道散热管212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接触。可选的,如图6所示,虚线框起的管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未被虚线框起的管不与第一工质回路3接触。
[0043] 可选的,如图7所示的第一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由一个以上连通的微通道散热管212构成的微通道散热件的散热方法可以是:定义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的微通道散热管212为接触管,定义不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的微通道散热管212为非接触管。接触管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后,接触管内的第二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气态的第二换热工质运动至非接触管,在非接触管处预冷,变为液态,流回接触管,进行下一个相变散热循环。
[0044] 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的内表面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凸起211,如图5所示,提高微通道散热件内第二换热工质与微通道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可选的,凸起211的材质与微通道散热件的材质相同,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与其内部的凸起211一体成型。可选的,凸起211为“一”字形,长度为0.3-0.5mm。
[0045]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连接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的连接段,第一管段与第二管段平行并排设置,也可以描述为第二端呈U型;或者,第一管段所在平面与第二管段所在的平面相交。
[0046] 可选的,如图8所示的第二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第一管段22所在的平面可以无限延长,第二管段23所在的平面可以无限延长,第一管段22与第二管段23不相交,而是第一管段22与第二管段23所在的平面相交,也可以描述为第一管段22与第二管段23不是平行并排设置。可选的,第一管段22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气体管路段31直接连通,第二管段23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液体管路段32直接连通,第一管段22包括与气体管路段31直接连通的第一连通端221,和与连接段24直接连通的第二连通端222,垂直方向上,第一连通端221的高度低于第二连通端222的高度,提高第一管段22的散热效果。可选的,第二管段23水平设置。
[0047] 可选的,微通道散热件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导热接触。可选的,微通道散热翅片21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垂直导热接触,如图3和图4所示,或者,微通道散热翅片21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倾斜导热接触,垂直方向上,微通道散热翅片21与第一管段
22的接触点低于与第二管段23的接触点,如图9所示的第三种散热器的第二散热端。其中,第一管段22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气体管路段31直接连通,第二管段23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液体管路段32直接连通。
[0048] 可选的,微通道散热翅片21与第一管段22和第二管段23倾斜导热接触时,散热方法可以是:微通道散热翅片21与第一管段22内气态的第一换热工质进行热量交换、散热后,第二换热工质变为气态,并沿倾斜的微通道散热翅片21向上运动,气态的第二换热工质与第二管段23内液态的第一换热工质进行热量交换,气态的第二换热工质变为液态,流回微通道散热翅片21的底部,进行下一次热交换、散热,热交换过程,气相与液相相变导致热量损失,增加热交换的次数,提高了第二散热端2的散热效果。
[0049]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与散热基体导热接触的接触方式可以是,散热基体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的容纳空间,可选的,容纳空间可以为凹槽,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镶嵌在凹槽内。可选的,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为U型,提高与散热基体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的效果,如图3所示,或者,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呈横向或竖向的“一”字型,散热基体的凹槽为通槽,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穿过通槽,提高第一工质回路3内第一换热工质的循环流动性,如图4所示。可选的,散热基体为热沉,散热基体的材质可以为铝或铜。
[0050] 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内的芯片在工作时会产生较高的热量,不利于电控盒内芯片的正常运行,例如变频模块,温度较高时,变频模块降频运行,影响空调的温度调节作用。室外温度较高的夏季,如果电控盒散热不及时,变频模块降频运行,制冷量降低,制冷效果变差。
[005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提高了对空调室外机电控盒的散热效果,提高了空调室外机电控盒内芯片的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了空调的温度调节作用。
[0052]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对空调室外机的电控盒进行降温的方法可以是: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1或第二散热端2与电控盒导热接触。可选的,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1与电控盒导热接触,接收电控盒的热量,进行散热,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一端内的第一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气态的第一换热工质通过气体管路段31到达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在第二散热端2进行散热,第二散热端2的微通道散热件与第一工质回路3的第二端导热接触,微通道散热件内的第二换热工质受热变为气态,进行散热。可选的,垂直方向上,散热器的第一散热端的高度低于第二散热端的高度,有利于第一工质回路内第一换热工质的循环流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提高了空调器运行的可靠性。
[0053] 本公开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包含有前述空调室外机的空调器。
[0054]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