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门的门把手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73501.4

文献号 : CN110036171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米夏埃尔·莱茵伯恩德·赖芬贝格扬·海杜克于尔根·约斯马丁·林德迈尔

申请人 : 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所述门把手装置具有: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杠杆元件(10),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和杠杆机构(16),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在门把手装置(3)的正常运行中使杠杆元件(10)转动而且使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在门把手装置(3)于调节元件(19)失灵时的紧急运行下,能由操作者将手柄(4)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在紧急处理位置中,相对于非使用位置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布置成朝着把手壳体(8)运动并且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布置成离开把手壳体(8)地运动。杠杆机构(16)具有保持元件(33),保持元件允许第一纵向端部(9)朝着把手壳体(8)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运动并且允许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离开把手壳体(8)运动。

权利要求 :

1.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所述门把手装置具有:

能固定在所述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

支承在所述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所述手柄布置成在非使用位置中与所述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并且所述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所述操纵位置中,所述手柄(4)相对于所述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

杠杆元件(10),所述杠杆元件的第一杠杆端部(11)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所述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转轴(12)上,并且所述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运动关联;

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所述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在所述门把手装置(3)的正常运行中使所述杠杆元件(10)绕着所述杠杆转轴(12)转动并且由此使所述手柄(4)从所述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所述操纵位置中;和杠杆机构(16),所述杠杆机构使所述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以能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把手壳体(8)上,

其中,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上,

其中,在所述门把手装置(3)于所述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失灵时的紧急运行中,能由操作者将所述手柄(4)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在所述紧急处理位置中,相对于所述非使用位置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布置成朝着所述把手壳体(8)运动并且所述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20)布置成离开所述把手壳体(8)地运动,并且其中,所述杠杆机构(16)具有保持元件(33),所述保持元件允许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朝着所述把手壳体(8)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所述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运动并且允许所述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逆着由所述保持元件(33)施加的保持力离开所述把手壳体(8)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杠杆机构(16)具有被动杠杆(27)、与所述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联接的主动杠杆(28)和把手杠杆(22),其中,所述第一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和所述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支承在支承于所述把手壳体(8)上的转轴(21)上,其中,所述把手杠杆(2)的第一端部(24)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连接,并且所述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被动杠杆(27)的第二端部(3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所述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所述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所述转轴(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被动杠杆(27)具有抵靠区段(34)并且在所述主动杠杆(28)上构造有对应抵靠区段(35),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所述保持元件(33)将所述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所述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在所述手柄(4)的紧急处理位置中,由操作者施加的且超过所述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的压力作用于所述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并且所述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布置成转动离开所述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在从所述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所述紧急处理位置时,所述手柄(4)将由操作者施加在所述第一纵向端部(9)上的压力经由所述第二纵向端部(20)传递到所述杠杆机构(16)的被动杠杆(27)上并且引起所述被动杠杆(27)相对于所述主动杠杆(28)的相对转动,使得在所述紧急处理位置中,所述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所述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4、5或6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被如下这样地确定大小,即,使得所述保持元件(33)直至在车辆事故的情况中起作用的至少30g的加速力或者直至由操作者施加的至少30g的压力的状况下将所述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所述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保持元件(33)构造为弹性的弹簧元件(36),其中,所述弹簧元件(36)的第一支腿(36a)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所述被动杠杆(27)上的保持凸起(37)中,而所述弹簧元件(36)的第二支腿(36b)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所述主动杠杆(28)上的保持块(38)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弹性的弹簧元件(36)围绕着所述转轴(21)缠绕地布置。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门把手装置(3),其中,所述杠杆元件(10)在其第一杠杆端部(11)与其第二杠杆端部(14)之间具有支撑凸起(82),所述支撑凸起在所述紧急处理位置中贴靠在构造于所述手柄(4)上的且对所述手柄(4)的朝着所述把手壳体(8)的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的运动限制凸起(83)上。

说明书 :

用于车门的门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门的门把手装置,其中,该门把手装置具有:在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的外轮廓型线齐平地延伸的手柄,该手柄用于由操作者来操纵;和能固定在车门上的把手壳体,其中,手柄经由杠杆元件支承在把手壳体上。

背景技术

[0002] 从现有技术中公知有如下门把手装置,其中,手柄在其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的外轮廓型线齐平地延伸。在此,在这种用于机动车车门的门把手装置中,手柄可以实施为内把手或者外把手,其中,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外把手的门把手装置。对于这种门把手装置来说,存在多种不同的结构和实施方式。门把手装置的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涉及如下这种结构,其中,把手壳体固定在车门的背侧,也就是说固定在机动车的内侧。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安装在把手壳体上的手柄通常从车门伸出并且不仅干扰美学观感而且干扰车辆空气动力学。为了避免这些缺点,从现有技术公知如下门把手装置,其中,手柄的外侧在其非使用位置(即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没有被使用)中与车门的外轮廓几乎对齐地,即型线齐平地延伸。为了打开车门或者车辆侧的锁,这种手柄能转变到操纵位置,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相对于车门的外轮廓伸出。在此,当合法的操作者接近车辆时,马达式地移出手柄。一旦不再使用手柄,该手柄就重新行进到非使用位置中并且因此隐藏在车身中,以便不产生空气阻力。在已知的门把手装置中不利的是:手柄在马达式驱动器失灵时不再能从车辆的外轮廓中移出并且几乎不可能打开车门,这出于安全技术原因也是相当成问题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在于提供如下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以结构简单的方式提供一种门把手装置,该门把手装置在其制造方面是成本低廉的,而且其中,手柄也可以在马达式驱动器失灵时从车辆的外轮廓中移出并且手柄是能操纵用以打开车门的。
[0004] 按照本发明,该任务通过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用于车门的门把手装置来解决。
[0005] 按照本发明的用于车门的门把手装置包括:能固定在车门上的把手壳体;支承在把手壳体上的手柄,该手柄布置成在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的外轮廓型线齐平地延伸,而且该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该操纵位置中,该手柄相对于车门的外轮廓伸出;杠杆元件,该杠杆元件的第一杠杆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把手壳体上的杠杆转轴上,并且该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与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运动关联;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该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在门把手装置的正常运行中使杠杆元件绕着杠杆转轴转动而且由此使手柄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中;和杠杆机构,该杠杆机构使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以能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上。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上。此外,在门把手装置于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失灵时的紧急运行中,能由操作者将手柄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在该紧急处理位置中,相对于非使用位置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布置成朝着把手壳体运动并且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布置成离开把手壳体地运动。在此,杠杆机构具有保持元件,该保持元件允许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朝着把手壳体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运动并且允许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逆着由保持元件施加的保持力离开把手壳体运动。
[0006] 本发明的有利且适宜的设计方案和扩展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中得到。
[0007]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该门把手装置的特点在于符合功能要求的设计而且具有紧凑的和成本有利的结构。在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中,由门把手装置的操作者手动施加到到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上的压力导致:使手柄在其第一纵向端部上迫向把手壳体的方向,然而由此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从车辆的外轮廓伸出而且可以被操作者抓握,以便使手柄转移到其操纵位置,于是从那里可以实现对手柄的由操作者引起的操纵,以便打开车辆侧的锁。因此,利用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可以实现即使在供电失灵时也纯手动地打开车门。由此,在紧急情况,如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中,也存在门把手装置的完全的功能能力,而且在正常运行中,仍然维持最大限度的空气动力学优点。
[0008] 为了在紧急运行中将手柄从非使用位置以其第二纵向端部从车门的外轮廓外摆,按照本发明设置有杠杆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在设计方案中规定:杠杆机构具有被动杠杆、与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联接的主动杠杆和把手杠杆,其中,第一被动杠杆的第一端部和主动杠杆的第一端部支承在支承于把手壳体上的转轴上,其中,把手杠杆的第一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连接,而且把手杠杆的第二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被动杠杆的第二端部连接。被动杠杆和主动杠杆在转轴上的支承允许门把手装置的非常紧凑的结构形式,该结构形式占据的结构空间很小。
[0009] 为了在紧急运行的情况下存在所希望的功能而且手柄能以其第二纵向端部从车门的外轮廓中运动出来,本发明在设计方案中规定:被动杠杆的第一端部与转轴抗相对转动地(drehfest)连接,而主动杠杆的第一端部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转轴连接。
[0010] 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还规定:被动杠杆具有抵靠区段而且在主动杠杆上构造有对应抵靠区段,其中,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保持元件将被动杠杆的抵靠区段压向主动杠杆的对应抵靠区段。在门把手装置的正常运行中,当手柄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中时而且当手柄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其操纵位置中时,被动杠杆和主动杠杆占据该位置。
[0011] 而本发明在紧急运行中规定:在手柄的紧急处理位置中,由操作者施加的且超过保持元件的保持力的压力作用于手柄的第一纵向端部,而且被动杠杆的抵靠区段布置成转动离开主动杠杆的对应抵靠区段。以这种方式,对于操作者来说可以实现的是:通过按压第一纵向端部来将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从外轮廓中运动出来而且抓握手柄的第二纵向端部,以便紧接着手动地操纵手柄。
[0012] 关于门把手装置的紧急运行,本发明在另一设计方案中规定:在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时,手柄将由操作者施加在第一纵向端部上的压力经由第二纵向端部传递到杠杆机构的被动杠杆上,其中,引起被动杠杆相对于主动杠杆的相对转动,使得在紧急处理位置中,被动杠杆的抵靠区段与对应抵靠区段间隔开地布置。在此,绕着位置固定的且布置在把手壳体上的转轴来实现相对转动。
[0013] 为了使手柄在正常运行中保持定位,在本发明的另一设计方案中规定:保持元件的保持力被如下这样地确定大小,即,使得保持元件直至在车辆事故的情况中起作用的至少30g的加速力或者直至由操作者施加的至少30g的压力的状况下将被动杠杆的抵靠区段压向主动杠杆的对应抵靠区段。以这种方式,手柄在正常运行中直至30g的加速力防碰撞地保持在其定位中,其中,在紧急运行中必须克服该力,以便将手柄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
[0014] 本发明在设计方案中规定的特别简单且成本低廉的可行方案在于:保持元件构造为弹性的弹簧元件,其中,弹簧元件的第一支腿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被动杠杆上的保持凸起中,而弹簧元件的第二支腿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主动杠杆上的保持块中。
[0015] 对于门把手装置的紧凑的构造方案来说,本发明还规定:弹簧元件围绕着转轴缠绕地布置。
[0016] 为了手柄在其第一纵向端部不会不受限制地朝着把手壳体的方向被按压而且为了避免损坏把手壳体的危险,在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中规定:杠杆元件在其第一杠杆端部与其第二杠杆端部之间具有支撑凸起,该支撑凸起在紧急处理位置中贴靠在构造于手柄上的且对手柄的朝着把手壳体的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的运动限制凸起上。
[0017] 易于理解的是,上面所提到的并且随后还要阐述的特征不仅能以分别被说明的组合,而且能以其它组合以及单独地来应用,而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只通过权利要求书来限定。

附图说明

[0018] 本发明的主题的其它细节、特征和优点从随后结合附图的描述中得到,在该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0019] 图1示出了示意性地示出的机动车,该机动车具有示范性地勾画出的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
[0020] 图2示出了车门的透视图,该车门具有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型线齐平地布置的手柄;
[0021] 图3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透视前视图;
[0022] 图4示出了在图3中示出的门把手装置的透视后视图;
[0023] 图5示出了在图3和4中示出的门把手装置的单个零件透视图;
[0024] 图6示出了门把手装置的调节元件的俯视图;
[0025] 图7示出了在图6中示出的门把手装置的调节元件的仰视图;
[0026] 图8示出了门把手装置的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27] 图9示出了图8的杠杆系统的单个零件透视图;
[0028] 图10示出了在图8中示出的杠杆系统的杠杆元件的透视图;
[0029] 图11示出了在图8中示出的杠杆系统的杠杆机构的第一透视图;
[0030] 图12示出了图11的杠杆机构的第二透视图;
[0031] 图13示出了在图11和12中示出的杠杆机构的单个零件透视图;
[0032] 图14示出了图11的布置在初始定位的杠杆机构的透视图;
[0033] 图15示出了图11的布置在运行定位的杠杆机构的透视图;
[0034] 图16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门把手装置的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35] 图17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门把手装置的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36] 图18示出了当操作者在手柄上拉动来打开车门时门把手装置的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37] 图19a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来自图10的杠杆元件的俯视图;
[0038] 图19b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元件的俯视图;
[0039] 图20a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来自图11的杠杆机构的俯视图;
[0040] 图20b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机构的俯视图;
[0041] 图20c示出了当操作者在手柄上拉动来打开车门时杠杆机构的俯视图;
[0042] 图21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43] 图22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杠杆系统和车门打开杠杆的透视图;
[0044] 图23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45] 图24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杠杆系统的仰视图;
[0046] 图25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47] 图26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48] 图27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仰视图;
[0049] 图28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元件的细节图;
[0050] 图29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操纵位置时杠杆机构的细节图;
[0051] 图30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伺服打开位置时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52] 图31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伺服打开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53] 图32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伺服打开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仰视图;
[0054] 图33示出了当由于手柄定位在伺服打开位置中使调节元件运动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55] 图34示出了当由于手柄定位在伺服打开位置中使调节元件运动时杠杆系统的仰视图;
[0056] 图35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伺服打开位置时杠杆系统的透视侧视图;
[0057] 图36示出了当由于手柄定位在伺服打开位置中使调节元件运动时杠杆系统的透视侧视图;
[0058] 图37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打开位置或紧急操纵位置时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59] 图38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打开位置或紧急操纵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60] 图39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打开位置或紧急操纵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仰视图;
[0061] 图40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打开位置或紧急操纵位置时杠杆机构的细节图;
[0062] 图41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打开位置或紧急操纵位置时杠杆机构的另一细节图;
[0063] 图42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紧急处理位置时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64] 图43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紧急处理位置时杠杆系统的俯视图;
[0065] 图44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时杠杆机构的细节图;
[0066] 图45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紧急处理位置时杠杆机构的另一细节图;
[0067] 图46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时杠杆元件的细节图;
[0068] 图47示出了当手柄布置在紧急处理位置时杠杆元件的另一细节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9] 在图1中示范性地以乘用车的形式示出了车辆或机动车1,该车辆或机动车1在本示例中拥有四个车门2(其中的两个从图1可见),四个车门2可以通过门把手装置3并且尤其是借助于车门把手或手柄4来打开。车门2通过根据旋转闩锁的形式构造的相应的锁5牢固地锁住,而且从外部只能通过手柄4的相应的运动来打开或解锁。在手柄4处的该运动由拉动运动组成,其中,手柄4的相应的运动通过鲍登线系统6被传递到相应的锁5上。接着,通过手柄4的相应的运动,可以将所属的车门2打开,其中,在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轻微的拉动运动就足以使鲍登线系统6电运行而将门锁5解锁。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的情况下,按照本发明,门把手装置3被构造为使得通过由操作者引起的对手柄4的操纵可以实现对门锁5的手动解锁以及借此对车门2的手动打开。
[0070] 图2以透视图示出了车门2之一和用于打开车门2的手柄4。在图2中,在门把手装置3嵌入到车门2中时,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几乎对齐地、也就是说型线齐平地布置。
在该位置中,手柄4处在非使用位置中,该手柄在该非使用位置中未被使用。手柄4能从在图
2中示出的非使用位置转变到操纵位置,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因此,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布置成从车门2伸出。在该伸出的或从外轮廓7移出的操纵位置中,操作者可以从后方抓住并且操纵或操控手柄4,以便打开车门2或将车辆侧的门锁5解锁。按照本发明,要么可以在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借助于适当的驱动器件将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转变到操纵位置,要么可以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下借助于操作者的手动操纵将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中转变到操纵位置,对此随后还详细地探讨。对于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来说,可以设置接近传感器或其它传感器,以便一旦操作者接近门把手装置3或手柄4,就使手柄4从型线齐平的或面对齐的非使用位置被带到操纵位置。
[0071] 在图3至20c中,以不同的视图并且针对一定的细节进一步示出了门把手装置3。除了手柄4之外,门把手装置3具有把手壳体8,该把手壳体在嵌入状态下固定在车门2内侧而且用于尤其是支承手柄4,使得手柄4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而且为了操纵而能由操作者运动到其操纵位置,其中,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而且可以由操作者从后方抓住和操纵来打开车门2,以便将像旋转闩锁那样构造的锁5解锁。图3以透视前视图示出了门把手装置3,其中,手柄4处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在图4中示出的门把手装置3的后视图阐明了门把手装置3的紧凑的且需要的结构空间小的结构。该紧凑的结构尤其通过复杂的杠杆系统15来实现,该杠杆系统包括杠杆元件10、杠杆机构16和运动传递弓架17,如例如在图5中的零件图示出的那样。杠杆系统15还以图8中的俯视图并且以图9中的零件透视图来示出。在此,杠杆元件10、杠杆机构16和运动传递弓架17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这在下文还详细地被描述。借助于杠杆系统15,手柄4接驳在把手壳体8上。如还能从图5依据零件图得知的那样,门把手装置3包括车门打开杠杆18和调节元件19,它们同样分别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
[0072] 如从图3至47的概览中可见的是,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通过杠杆元件10与把手壳体8连接。更准确地说,杠杆元件10的第一杠杆端部11安装在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转轴12上,其中,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因此,如果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则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运动关联,对此在进一步的描述中还将进一步探讨。诸如能从图9和10得知的那样,杠杆元件10单臂地且弯曲地构造而且在俯视图中(例如参见图16至18)以其弯曲的臂具有U形造型。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16接驳在把手壳体8上。在此,杠杆机构16通过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使得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16以能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把手壳体8上。如例如能从图5、9、11和12中看出的那样,对于当前的实施例来说,转轴21具有两个转轴区段地构造,其中,把手杠杆22在转轴21的这两个区段之间延伸。
[0073] 杠杆机构16在图11至15中以进一步的细节示出而且包括把手杠杆22和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转轴21上的杠杆主体23。把手杠杆22单臂地且弯曲地构造,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把手杠杆22布置在转轴21的两个区段之间,由此能实现非常紧凑的结构形式。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通过枢轴点26与杠杆主体23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如例如图15示出的那样。杠杆主体23本身具有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和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都支承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转轴21上(例如参见图12)。在此,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与被动杠杆27的第二端部31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而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例如参见图11)。与此相应地,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与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使得主动杠杆28相对于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该转轴上。从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
30径向凸出有杠杆臂形的连接桥32。如果将连接桥32视为主动杠杆28的杠杆臂,则主动杠杆也可以被视为具有第一主动杠杆臂28a和第二主动杠杆臂28b的双臂地构造的杠杆,该第一主动杠杆臂相应于连接桥32(例如参见图18)。杠杆机构16的特别之处在于:形成杠杆主体23的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在门把手装置3的一定的运行过程中作为唯一的杠杆起作用而且共同绕着转轴21转动,而对于手柄4的一定的操纵条件来说,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
28相对于彼此地绕着转轴21转动而且相应地作为单独的杠杆来起作用。为了该目的,杠杆机构16具有保持元件33,该保持元件对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施加保持力。保持元件33布置在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之间而且保持在两个端部29、
30之间(例如参见图12)。被动杠杆27具有抵靠区段34,而在主动杠杆28上构造有对应抵靠区段35,如其例如在图15中示出的那样。在此,保持元件33对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施加保持力,由此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只有当有比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更大的力作用于由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组成的杠杆主体23时,被动杠杆27才能绕着转轴21相对于主动杠杆28转动,否则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构成共同的杠杆而且共同绕着转轴21转动。因此,保持元件33允许被动杠杆27逆着保持元件3施加的保持力相对于主动杠杆28运动,使得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
35间隔开地布置。在这些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中,保持元件33被构造为弹性的弹簧元件36,其中,弹簧元件36的第一支腿36a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被动杠杆27上的保持凸起37中,而弹簧元件36的第二支腿36b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主动杠杆28上的保持块38中,如例如从图11至15中可见的那样。在此,弹簧元件36围绕着转轴21的区段缠绕地布置,如能在图11和
12中示出的那样。在图14中示出了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的位置,在该位置中,被动杠杆
27的抵靠区段34贴靠在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上,而在图15示出了另一位置,在该位置中,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从中可见的是: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以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受支承。
[0074] 在图16至18中,示出了杠杆系统15的各个构件的根据手柄的位置的不同的布置,其中,出于清楚的原因,仅以俯视图示出了杠杆系统15的构件,而门把手装置3的其它构件被省略。在图19a至20c中还示出了杠杆元件10的和杠杆机构16的不同的布置。在此,图16、19a和20a示出了在其中手柄布置在与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的非使用位置中的布置。而在图17、19b和20b中,手柄4分别布置在操纵位置中,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布置成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接着,在图18和20c中示出手柄4分别位于如下位置中,在该位置中,操作者拉动手柄4来打开车门2。如尤其能从图16至18得知的那样,保持元件10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与杠杆机构16运动关联地连接。在此,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一纵向端部39与杠杆转轴12有间距地或间隔开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元件10连接。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也与转轴21有间距地或间隔开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机构16连接。更准确地说,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与连接桥32的自由端部或与主动杠杆28的第一主动杠杆臂28a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一纵向端部39距杠杆转轴12有杠杆转轴间距73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元件10连接,而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距转轴21有转轴间距74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机构16连接(例如参见图8),其中,杠杆转轴间距73具有比转轴间距74更大的长度。如果手柄4从其在图16、19a和20a中示出的非使用位置运动到在图17、19b和20b中示出的操纵位置,则杠杆元件10按照箭头41沿顺时针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于是与杠杆元件10铰接连接的运动传递弓架17朝着杠杆机构16的方向或朝着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的方向(参见图17中的箭头42)绕着杠杆转轴12运动。此外,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绕着杠杆转轴12枢转,在该第二杠杆端部上铰接地安装有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由此手柄4从其型线齐平的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而且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使得手柄4的操作者可以从后方抓住来操纵。运动传递弓架17朝着杠杆机构
16的方向或朝着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的方向(参见图17中的箭头42)的运动引起:杠杆机构16环绕着转轴21逆时针转动(参见图17中的箭头43)。运动传递弓架17引起该转动运动,该运动传递弓架以其第二纵向端部40与连接桥32或主动杠杆28的第一主动杠杆臂28a运动关联且铰接地连接。在杠杆机构16的该转动运动中,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足以使得保持元件33将单臂构造的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然而,在杠杆机构16的该转动运动中,把手杠杆22摆出,该把手杠杆以其第一端部24与手柄4铰接地连接而且该把手杠杆以其第二端部25与被动杠杆27的第二端部31铰接地连接。把手杠杆22的摆出运动导致: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也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在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由于杠杆元件10的与杠杆机构16的杠杆长度相比更短的杠杆长度,首先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处从车门2的外轮廓7移出并且接着手柄4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处从车门2的外轮廓7移出,其中,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处比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处从外轮廓7更少地移出。更准确地说,在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处外摆大约28mm而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处外摆大约44mm,由此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不是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平行的,而是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倾斜地延伸。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的倾斜布置尤其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在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处终止的把手杠杆支腿44以把手杠杆长度45构造,该把手杠杆长度45是在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处终止的杠杆元件支腿47的杠杆元件长度46的1.25倍(例如参见图19a和20c)。如果操作者操纵手柄4使其离开操纵位置,则这是对手柄4的拉动运动,由此该手柄到达图18和20c中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中,杠杆元件10还布置在如下定位中,在该定位中,该杠杆元件已经到达操纵位置中。因此,没有发生绕着杠杆转轴12的进一步的转动。更确切地说,在杠杆机构16上实现被动杠杆27与主动杠杆28之间的相对运动,其中,为此操作者必须在他于手柄4上的拉动运动时施加大于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的力。如果情况如此,则通过操作者的力作用,经由手柄4使被动杠杆27相对于主动杠杆28运动,其中,主动杠杆28留在其定位中,在手柄的操纵位置中主动杠杆已经占据该定位。如从图18和20c中可见的那样,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如在图20c中的箭头48示出的那样。因此,与在手柄的操纵位置中的被动杠杆的布置相比,被动杠杆27占据伸出的且指向手柄4的定位,在该定位中,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得更远。更准确地说,在图20c中,被动杠杆27和把手杠杆22占据如下相应的定位,该定位是这两个杠杆22、27的最大延伸,因为两个杠杆22、27横向于把手壳体8或者横向于运动传递弓架17取向地布置,从而该布置实现了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的最大偏转。因此,对于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3的杠杆系统15来说特征是:在手柄4运动时,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杠杆转轴12间隔恒定地布置,而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与转轴21依赖于手柄
4的运动位置而间隔变化地布置。
[0075] 在下文,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3的运行以及本发明的其它技术特征被描述。
[0076] 在图21至24中,门把手装置4的手柄4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在该非使用位置中,手柄4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延伸地布置。换言之,手柄4在其非使用位置中面对齐地定位在呈现为外轮廓7的门板中。机械复位元件49将手柄4压到其在图21中示出的非使用位置中而且将该手柄保持在该位置,其中,机械复位元件49允许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中逆着由机械复位元件49产生的复位力朝着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机械复位元件49被构造为复位弹簧50,该复位弹簧绕着杠杆转轴12缠绕(例如参见图9和10)。在此,复位弹簧50的第一弹簧支腿50a支撑在把手壳体8上,而复位弹簧50的第二弹簧支腿50b支撑在杠杆元件10上。因此,手柄4借助于复位弹簧50相对在这些附图中未出的密封圈和端部止挡地被压到非使用位置中。但是,在手柄4被保持时,操作者的手不可能受伤,这是因为复位弹簧50的复位力没有被确定大小而达到使得操作者的手可能会被夹住并严重受伤。图22至24的概览依据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3的四个特点中的其中一些特点。在图22中,出于更清楚的原因,省略了把手壳体8。如图22示出的那样,杠杆元件10与杠杆机构16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运动关联,使得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的转动导致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的转动。杠杆状构造的车门打开杠杆18通过两个铰接点18a以能相对于运动传递弓架17平行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鲍登拉线杠杆18b从这两个铰接点18a之一径向地凸出,鲍登线缆固定在该鲍登拉线杠杆上,该鲍登线缆又与车门2的门锁5连接而且以公知的方式用于将门锁5解锁。按照本发明,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杠杆元件10和杠杆机构16并不与运动传递弓架17作用。换言之,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杠杆元件10和杠杆机构16与运动传递弓架17脱联,本发明由此与已知的如下现有技术相区别,即,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对于手柄的所有位置来说都存在手柄与鲍登线之间的持久的且持续稳定的连接。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运动传递弓架17布置在准备位置(例如参见图22)中,该运动传递弓架能从该准备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以便对像旋转闩锁那样构造的门锁5进行解锁。除了在手柄的非使用位置中鲍登拉线杠杆18与手柄4脱联之外,本发明的另一特点在于: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同样没有与杠杆元件10且没有与杠杆机构16的牢固连接。换言之,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与杠杆元件10和杠杆机构16脱联,而且没有与杠杆元件10且没有与杠杆机构16牢固连接。因此,如果手柄4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则调节元件19没有与杠杆元件10且没有与杠杆机构17发生作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支承在把手壳体上,其中,电机的马达驱动轴51驱动调节元件19并且使调节元件19转动。按照本发明,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不仅用于将门锁5解锁的运动传递弓架17而且调节元件19都与杠杆元件10且与杠杆机构16脱联。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调节元件19占据在图23和24中示出的息止位置。
[0077] 参考图25至29,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3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的不同的视图。在门把手装置3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公知地,由车辆监控控制部识别到经授权的操作者对车辆1的接近,接着由车辆监控控制部将信号发送给电机,该电机于是开始其运行并且通过马达驱动轴51使调节元件19转动。在此,电机在预先确定的时长内通电而且使调节元件19绕着马达驱动轴51转动90°至130°的范围内的角度。在此,调节元件19从其息止位置到达在图26和27中示出的把手移出位置。因此,调节元件19通过马达驱动轴5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上。如从图26和27与图6和7概览地可见的那样,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盘形地构造有不均匀的边缘52。在调节元件19绕着马达驱动轴51做转动运动(其中调节元件19从其息止位置转动到其把手移出位置)时,不均匀的边缘52与构造在杠杆元件10上的杠杆凸起10a协同作用。不均匀的边缘52具有第一边缘区段53和第二边缘区段56,该第一边缘区段具有从最小半径54增大直至最大半径55的半径,该第二边缘区段具有最大半径55。如尤其能从图6和26看出的那样,最大半径55构造得大于最小半径54。不均匀的边缘52还具有第三边缘区段57,该第三边缘区段具有最小半径,其中,该第三边缘区段57构造在第一边缘区段53前面,而第二边缘区段56在第一边缘区段53与第三边缘区段58之间延伸。在此,从第二边缘区段56到第三边缘区段57的过渡部突变式地构造。在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使杠杆元件10从其息止位置绕着杠杆转轴12逆时针转动,如通过图26中的箭头58示出的那样,其中,该转动是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息止位置到把手移出位置的该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中,第一边缘区段53以增大的半径压向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而且手柄4因此通过杠杆元件10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该手柄的在图25中示出的操纵位置,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当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第二边缘区段56贴靠在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上时,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停止。马达驱动轴51借助于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使调节元件19转动90°至130°的范围内的角度,由此保证了杠杆凸起10a贴靠在第二边缘区段56上,使得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地布置。应提及:如果手柄4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而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布置在息止位置,则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贴靠在第三边缘区段57上,如从图
23中可见的那样。回到图25至29,能确定:布置在手柄4的操纵位置的车门打开杠杆18像之前那样布置在准备位置,在该准备位置中,鲍登拉线杠杆18b没有引起对门锁2的解锁。这位于解锁轮廓59上,该解锁轮廓构造在盘形构造的且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两个侧面(上侧或下侧)上。在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时,解锁轮廓59与车门打开杠杆18协同作用。如从图7中可见的那样,解锁轮廓59具有:第一轮廓区段60,该第一轮廓区段具有恒定的中间半径61;第二轮廓区段62,该第二轮廓区段具有渐进半径63;和第三轮廓区段64,该第三轮廓区段具有恒定半径65。在此,恒定半径65大于中间半径61,其中,恒定半径65和中间半径61分别具有恒定的半径。此外,渐进半径63是从中间半径61至恒定半径
65的渐增的半径。如从图26和27结合图6和7可见的那样,解锁轮廓59的恒定半径65构造得小于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不均匀的边缘52的最大半径55。替选于构造在调节元件19上的解锁轮廓,也可设想的是:除了并且单独地由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之外,凸轮通过马达驱动轴5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凸轮与车门打开杠杆18协同作用,以便使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其中,在下文还探讨该解锁位置。在车门装置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转动运动时,如果该调节元件从息止位置转动到把手移出位置,则具有中间半径61的第一轮廓区段60在车门打开杠杆18的纵向端部66上相切地经过(参见图27),使得车门打开杠杆18像以前一样留在准备位置中。如上文解释的那样,调节元件19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引起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的转动,由此一方面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上外摆而另一方面以其第一纵向端部
39与杠杆元件10运动关联并且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的运动传递弓架17朝着杠杆机构16的方向(参见箭头67)运动。此外,在调节元件19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的结尾,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靠置到把手壳体8上。因此,调节元件19将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至少区段式压向固定在把手壳体8上的锁止止挡67(参见图29),使得运动传递弓架17以其第二纵向端部40受保护并且没有晃动地以及没有倾斜地贴靠在把手壳体8上。
此外,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将构造在杠杆元件10上的支撑凸起68至少区段式压向构造在把手壳体8上的支撑止挡69(参见图28),使得运动传递弓架17同样以其第一纵向端部39受保护并且没有晃动地以及没有倾斜地贴靠在把手壳体8上。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的由于杠杆元件10沿顺时针绕着杠杆转轴的转动所引起的平行于把手壳体8的运动(参见箭头41),运动传递弓架17使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逆时针转动(参见箭头43),如其已经针对图7描述的那样,在该处参阅于此,以便避免重复。运动传递弓架17与主动杠杆28协同作用而且使主动杠杆28绕着转轴21转动。在此,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作为共同的杠杆主体23绕着转轴21转动,因为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将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其中,被动杠杆27在该转动运动中贴靠在支撑面70(例如参见图13)上,所述支撑面在转动运动时贴靠在被动杠杆27上,使得如果调节元件19从其息止位置转动到把手移出位置,则主动杠杆28与被动杠杆27共同转动。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的运动传递到杠杆机构16的力引起:把手杠杆22占据从图26和29可见的定位。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可以由于其与手柄4的联接而不同地进行运动而且远离转轴21运动,由此当调节元件19布置在把手移出位置时,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同样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地布置。因此,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的接驳像肘杆那样来构造,其中,主动杠杆28和被动杠杆27通过保持元件
33的保持力至少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稳定地保持在其彼此贴靠的定位中,而且其中,在手柄4运动到其操纵位置时,如果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转动,则主动杠杆28的支撑面70使被动杠杆27一并运动。通过把手杠杆22的把手杠杆长度45和杠杆元件10的杠杆元件长度46的不同的长度设计方案,在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在手柄10从其非使用位置中移出到其操纵位置时,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20在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之前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通过手柄的两个纵向端部9和20的时间上有延迟的外摆运动,实现了手柄4在被冻住时的更好的破冰。在此,时间延迟按如下来实现。杠杆主体23的主动杠杆28具有支撑元件71(例如参见图13),把手杠杆22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而且在手柄4朝着其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直至超过死点72时至少区段式贴靠在该支撑元件上。只有当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已经超过死点72,把手杠杆22才从支撑元件71抬起并且使手柄4的第二端部20移出。换言之,杠杆元件10在开始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时使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从外轮廓7外摆,而杠杆机构16在开始绕着转轴21转动且在超过把手杠杆22的死点72时使第二纵向端部20从外轮廓7移出,尽管杠杆元件10与杠杆机构16运动关联地连接而使得在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而且同时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转动。
此外,手柄4不仅垂直于把手壳体8地摆出,而且横向于该方向地摆出,这支持更好的破冰。
手柄4在正常运行时通过调节元件19如下程度地移出,即,直至运动传递弓架17贴靠在锁止止挡67上并且支撑凸起68贴靠在支撑止挡69上。由此,运动传递弓架17在调节元件19与锁止止挡67之间无晃动地保持定位。由于不同的杠杆长度,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上移出大约28mm而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上移出大约40mm,使得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布置成相对外于轮廓7并且相对于把手壳体8倾斜。通过在手柄4移出时紧凑的杠杆系统15及其紧凑的杠杆运动,在关键的位置,诸如车门2的车窗导向部可以节省结构空间。对于门把手装置3来说特征是:在手柄4运动时,杠杆系统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杠杆转轴12间隔恒定地布置,而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与转轴21依赖于手柄4的运动位置间距变化地布置。对于具有通过杠杆元件10和杠杆机构16接驳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的门把手装置3的运行来说,特征尤其是:在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由杠杆元件10使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从车门2的外轮廓7移出,而且由杠杆机构16使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时间上有延迟地向手柄4的的第一纵向端部9移出,其中,由杠杆机构16使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比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移出得更远,而且其中,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在时间上早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地移出。在手柄4从其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如下程度地转动,即,直至从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径向地延伸的操纵凸起75几乎与钩形地构造的随动区段76发生作用,该随动区段构造在车门打开杠杆18上,如在图27中示出的那样。替代上文描述的设计方案地,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操纵凸起75构造为单独的构件,该单独的构件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如果手柄4布置在操纵位置中并且杠杆机构16已经占据其相应的位置,则在操纵凸起75与随动区段76之间留有小的空隙。
[0078] 操纵凸起75与随动区段76之间的小的空隙是必需的,以便通过由操作者引起的、在手柄4上的轻微的拉动不使门锁5机械打开。因为在手柄4上的轻微的拉动应该引起门锁5的伺服解锁。由操作者引起的伺服解锁应该可以相对于纯机械解锁以对于操作者来说降低的力来实现。因此,伺服解锁在解锁方面对操作者进行辅助,其方式是检测由操作者施加的拉力而且通过驱动马达进行真正的解锁过程。图30至36示出了当手柄4从操纵位置借助于操作者的操纵运动到伺服打开位置时门把手装置3的各个构件的布局。在此,操作者的操纵是在手柄4上的拉动运动,其中,在图30至36中,手柄4布置在伺服打开位置中,用于门把手装置3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在操作者的伺服操纵的情况下,在布置在其操纵位置中的手柄4上进行拉动。因为手柄4在其操纵位置中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上不能继续运动,所以操作者的拉动运动导致:手柄4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上相对外轮廓7被继续向外拉动,而且杠杆机构16在此绕着转轴21转动大约3°,由此手柄4布置在图30中示出的伺服打开位置中。由操作者引起的该转动运动逆着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地进行,该转动运动通过把手杠杆22被传递到被动杠杆27上。在此,被动杠杆27的由操作者引起的转动与由反作用力元件78施加的反向力相反地实现。因此,操作者在手柄4的伺服操纵的情况下受到的力增大,这对于操作者来说相当于能感觉得到的止挡,使得该操作者不继续尝试将手柄4还继续拉出。反作用力元件78(例如参见图35和36)可以布置在被动杠杆27的纵向区段上。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反作用力元件78布置在操纵凸起75上而且构造为弹性的扭簧元件79,其中,扭簧元件79的第一支腿79a支撑在操纵凸起75上而扭簧元件79的第二支腿79b贴靠在钩形地构造的保持凸起80上,该保持凸起径向地从操纵凸起75凸出。在手柄4从操纵位置运动到伺服打开位置时,扭簧元件79的第二支腿79b抵靠到构造在把手壳体8上的限位止挡81上(例如参见图41),使得扭簧元件79在手柄4的伺服操纵位置中被压缩而产生反作用力。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的被动杠杆27的转动或旋转由布置在把手壳体8上的检测器件77来检测。检测器件77在图31和33中仅示范性地勾画出而且可以是霍尔传感器,由此手柄4从操纵位置到伺服打开位置的运动可以轻易地被探测或被检测,以便将相应的信号发送到车辆监控控制部或直接发送到驱动马达,其中,驱动马达接着使调节元件19从其把手移出位置(参见图
31、32和35)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参见图33、34和36),由此接着通过调节元件19使车门打开杠杆18从其准备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车门2可以被打开到该解锁位置。但是也可设想其它传感器和检测器件,以便检测手柄4的运动而且激活驱动马达来使调节器件19运动。因此,马达驱动的并且与杠杆元件10运动关联的调节元件10以能从息止位置经由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在此,检测器件77被构造为使得该检测器件在检测到手柄4从操纵位置运动到伺服打开位置时引起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图31和33示出了各个杠杆以及门把手装置3的调节元件19的俯视图,而在图32和34中示出了调节元件19、抗相对转动地接驳在转轴21上的操纵凸起
75和车门打开杠杆18的仰视图。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与以能在准备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车门打开杠杆18运动关联。在此,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在其从把手移出位置(例如参见图31)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例如参见图33)时使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运动到车门2可以被打开的解锁位置。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息止位置经由把手移出位置到车门打开位置的运动是绕着马达驱动轴51的转动运动。在调节元件
19从把手移出位置转动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时,解锁轮廓59与车门打开杠杆18的纵向端部
66协同作用,而不均匀的边缘52的第二边缘区段56以其恒定的最大半径55使杠杆元件10保持定位。借助于检测器件77来探测被动杠杆27的转动,接着驱动马达重新运行而且调节元件19逆时针地(参见图33中的箭头58)继续转动。该转动对应于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到车门打开位置的车门解锁转动运动,其中,解锁轮廓59的第二轮廓区段62以及紧接着的第三轮廓区段64压向车门打开杠杆18的纵向端部66而且将车门打开杠杆18从其准备位置挤压到其解锁位置用于打开车门2,如接着在图34中示出的那样。就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第三边缘区段57到达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之前不久,车门解锁转动运动停止。但是,事先也已经将门锁5解锁,使得对门锁解锁的探测可以被用于使驱动马达停止。在图35中示出了准备位置,而图36示出了车门打开杠杆18的解锁位置。在解锁位置中,鲍登拉线杠杆18b绕着其铰接点18a枢转,使得由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在正常运行时引起的车门打开杠杆18的运动促成在安装在其上的鲍登线上的拉动运动,由此门锁5可以被解锁而车门2可以被打开。在操作者的伺服操纵之后,手柄4又通过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到达其操纵位置。在打开车门2之后或在预先确定的时长之后或由于电子车锁的相应的信号,手柄4接着又运动回到其非使用位置中,其中,为了该目的,调节元件19又转动回到其息止位置,使得手柄4借助于复位弹簧50的复位力到达其非使用位置。
[0079] 如上文已经提及的那样,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车门打开杠杆18能在准备位置与将车门2解锁或打开的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在上文,对于门把手装置3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来说,描述了到解锁位置的运动。但是,车门打开杠杆18也能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下运动到解锁位置,这通过操作者对手柄4的操纵来实现。该情况在图37至41中示出。对于在对车辆2的供电失灵时或在驱动马达失灵时可能出现的紧急运行来说,手柄4以能由操作者从操纵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来手动地打开车门的方式受支承,该打开位置也可以被称作紧急操纵位置。在图37中,手柄布置在紧急操纵位置中,该紧急操纵位置是如下位置,在该位置,手柄从操纵位置超过伺服位置地从车门2的外轮廓7被拉出。根据上文针对正常运行的描述可见:手柄4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并且在其操纵位置与车门打开杠杆18脱联。在按照本发明的门把手装置3中,手柄4在紧急运行时在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的情况下与车门打开杠杆18联接,其中,手柄4使车门打开杠杆18运动到解锁位置,如通过图34中的箭头42勾画出的那样。尤其是,手柄4在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时与车门打开杠杆18联接。在紧急运行时,在手柄4从操纵位置朝着紧急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时,操纵凸起75嵌接到随动区段76中而且将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挤压到解锁位置(参见图39)。通过在手柄4上拉动,使杠杆机构16绕着转轴21转动大约7°,其中,该运动逆着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并且逆着扭簧元件79的反作用力地进行。即操作者必须施加与正常运行相比高得多的力,以便使手柄4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而且使鲍登拉线杠杆18b转动,用来使门锁5解锁。通过克服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使被动杠杆27转动远离主动杠杆28,从而被动杠杆27不再贴靠在主动杠杆28上(例如参见图40)。附加地,操作者必须使手柄4逆着扭簧79的反作用力运动,以便将车门打开杠杆18挤压到解锁位置。在手柄4朝着紧急操纵位置的方向进行该运动的情况下,扭簧元件79的第二支腿79b抵靠到构造在把手壳体8上的限位止挡81上,由此扭簧元件
79在手柄4的紧急操纵位置中被压缩而产生反作用力(参见图41)。手柄4的操纵通过对两个弹簧元件33和79的加载比伺服操纵更困难。在图38中被动杠杆27的被延伸的位置同时是机械终端止挡,因为手柄4到达该位置之后不能继续运动。如果操作者的力不再作用于手柄4,则通过门锁5的弹簧力,车门打开杠杆18经由鲍登线总是又运动回到其初始位,也就是说运动回到准备位置。
[0080] 门把手装置3的在上文描述的紧急运行的前提是:手柄4布置在其操纵位置或布置在如下位置中,在该位置中,操作者可以从后方抓住手柄4来进行操纵。如果手柄4处在其非使用位置中而且存在无电流的紧急运行,则本发明对于门把手装置3来说规定: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失灵时,操作者能使手柄4运动到在图43中示出的紧急处理位置。在紧急处理位置中,相对于非使用位置,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朝向把手壳体8运动,而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布置成离开把手壳体8地运动。在此,保持元件33允许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朝着把手壳体8的方向并且相对于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运动并且允许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逆着由保持元件3施加的保持力离开把手壳体8运动。由此,这是可能的,因为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的接驳通过像肘杆那样实施的杠杆机构16来实现,其中,被动杠杆27和主动杠杆28通过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保持在稳定的且彼此贴靠的定位中。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与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如之前描述的那样,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保持元件33将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而在手柄4的紧急处理位置中,由操作者施加的并且超过保持元件33的保持力的压力作用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上,由此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布置成转动远离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例如参见图43和45,其中,图
44示出了杠杆机构16的如下定位,在该定位中,手柄4布置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在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时,手柄4将由操作者施加在第一纵向端部9上的压力(参见箭头
84)经由第二纵向端部20传递到杠杆机构16的被动杠杆27上,这引起了被动杠杆27相对于主动杠杆28的相对转动,使得在紧急处理位置中,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为了手柄4不会不期望地运动到紧急处理位置,保持元件
33的保持力被如下这样地确定大小,即,使得保持元件33直至在车辆事故的情况下起作用的至少30g的加速力或者直至由操作者施加的至少30g的压力的情况下将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为了手柄4在克服保持力时不会不受限制地被压入到车门2的外轮廓7中,杠杆元件10在其第一杠杆端部11与其第二杠杆端部14之间具有支撑凸起82。在紧急处理位置中,支撑凸起82贴靠在构造于手柄4上且限制手柄4朝着把手壳体8的方向运动的运动限制凸起83上,如在图47中示出的那样,其中,图46示出了手柄4在其非使用位置中的定位。换言之,在该紧急运行下(其中手柄4处在其非使用位置中),手柄4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处被压入,由此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16转动出来。
由此,手柄4可以由操作者抓握而且完全从车门2的外轮廓7拉出到紧急操纵位置并且机械地被操纵。
[0081] 最后应提及:手柄4通过相应的螺丝装置在其第一纵向端部9上并且在其第二纵向端部20上铰接地接驳到杠杆系统15上,尤其是铰接地接驳在杠杆元件10上并且铰接地接驳在把手杠杆22上。通过在手柄4的从车门2的外轮廓7外摆的位置松开螺丝装置,手柄4本身可以被更换。
[0082] 本发明的其它优选的实施方式在随后的段落中予以描述:
[0083]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该门把手装置具有:能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地布置,而且该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并可以由操作者操纵来打开车门2;杠杆元件10,该杠杆元件的第一杠杆端部11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转轴12上,而该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以及杠杆机构16,该杠杆机构通过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16以能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杠杆元件10单臂且弯曲地构造,其中,杠杆机构16具有把手杠杆22和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转轴21上的杠杆主体23,其中,把手杠杆22单臂且弯曲地构造,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连接,而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通过枢轴点26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主体23连接,其中,杠杆元件10与杠杆机构16运动关联地连接,使得在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而且杠杆机构16同时绕着转轴21转动,而且其中,杠杆元件10在开始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时将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从外轮廓7移出,而且杠杆机构16使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在开始绕着转轴21转动时在超过把手杠杆22的死点72之后才从外轮廓7移出。
[0084]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方面,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该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在门把手装置3的有电流运行的正常运行下使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杠杆元件10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与杠杆机构16运动关联地连接。此外,杠杆主体23具有支撑元件71,把手杠杆22在手柄4的非使用位置中而且在手柄4朝着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直至超过死点72时至少区段式贴靠在该支撑元件上。
[0085]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一纵向端部39相对于杠杆转轴12有杠杆转轴间距73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元件10连接,而且其中,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相对于转轴21有转轴间距74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机构16连接。杠杆主体23具有单臂构造的被动杠杆27和双臂构造的主动杠杆28,其中,第一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和主动杠杆28支承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转轴21上,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连接,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
25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被动杠杆27的第二端部31连接,其中,主动杠杆28的第一主动杠杆臂
28a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连接而且支撑元件71构造在主动杠杆28的第二主动杠杆臂28b上。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转轴21连接。杠杆机构16具有保持元件33,其中,被动杠杆27还具有抵靠区段34而且在主动杠杆28上构造有对应抵靠区段35,而且其中,保持元件33具有将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的保持力。
[0086]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保持元件33允许被动杠杆27逆着由保持元件33施加的保持力相对于主动杠杆28运动,从而使得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保持元件33被构造为弹性的弹簧元件36,其中,弹簧元件36的第一支腿36a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被动杠杆27上的保持凸起37中,而弹簧元件36的第二支腿36b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主动杠杆28上的保持块38中。此外,杠杆元件10U形弯曲地构造,其中,在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上结束的把手杠杆支腿44以把手杠杆长度
45构造,该把手杠杆长度是在杠杆元件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处结束的杠杆元件支腿47的杠杆元件长度46的至少1.25倍。在手柄4运动时,杠杆系统10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杠杆转轴12间隔恒定地布置,而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与转轴21以依赖于手柄4的运动位置的方式间隔变化地布置。
[0087]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机械复位元件49将手柄4压到其非使用位置中,而且允许手柄4逆着由机械复位元件49产生的复位力从非使用位置中朝着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机械复位元件49被构造为复位弹簧50,该复位弹簧绕着杠杆转轴12缠绕,其中,复位弹簧50的第一弹簧支腿50a支撑在把手壳体8上,而复位弹簧50的第二弹簧支腿50b支撑在杠杆元件10上。
[0088] 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另一方面规定了一种用于运行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的方法,其中,门把手装置3具有能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和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而且该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而且可以由操作者操纵来打开车门2,其中,手柄4以第一纵向端部9通过杠杆元件10以能运动的方式接驳在把手壳体8上,而且其中,手柄4以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16以能运动的方式接驳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在从非使用位置运动到操纵位置时,由杠杆元件10使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从车门2的外轮廓7中移出,而由杠杆机构16使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相对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在时间上延迟地移出,其中,由杠杆机构16使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移出得比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更多。
[0089] 本发明的又一另外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该门把手装置具有:在非使用位置中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的用于由操作者操纵的手柄4;能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使手柄4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元件10,该杠杆元件的第一杠杆端部11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转轴12上,而且该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14与手柄4运动关联;以及马达驱动的且与杠杆元件10运动关联的调节元件19,该调节元件以能从息止位置经由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在门把手装置3的正常运行下,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在其从息止位置(在该息止位置,手柄4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运动到把手移出位置时使手柄4运动到操纵位置,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其中,手柄4被构造成能从所述操纵位置借助于操作者的操纵运动到伺服打开位置,其中,检测器件77布置在把手壳体8上,该把手壳体构造成在检测到手柄4从操纵位置运动到伺服打开位置时引起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其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与以能在准备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车门打开杠杆18运动关联,而且其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在其从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时将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车门2可以被打开到该解锁位置。
[0090] 根据该又一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方面,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通过马达驱动轴5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从息止位置经由把手移出位置到车门打开位置的运动是绕着马达驱动轴51的转动运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以不均匀的边缘52盘形地构造,该不均匀的边缘在调节元件19绕着马达驱动轴51从息止位置转动运动到把手移出位置时与构造在杠杆元件10上的杠杆凸起10a协同作用。不均匀的边缘52具有第一边缘区段53和第二边缘区段56,该第一边缘区段具有从最小半径54增大直至最大半径55的半径,该第二边缘区段具有最大半径55,其中,最大半径55构造得大于最小半径54。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息止位置到把手移出位置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中,第一边缘区段53以增大的半径压向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其中,手柄4通过杠杆元件10从非使用位置中运动到操纵位置。
[0091] 根据又一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当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第二边缘区段56贴靠在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上时,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均匀的把手外摆转动运动停止。不均匀的边缘52具有第三边缘区段57,该第三边缘区段具有最小半径54,其中,从第二边缘区段56到第三边缘区段57的过渡部突变式地构造。如果手柄4布置在非使用位置中而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布置在息止位置,则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贴靠在第三边缘区段57上。在盘式地构造的且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上侧或下侧上构造有解锁轮廓59,该解锁轮廓在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运动到车门打开位置时与车门打开杠杆18协同作用。
[0092] 根据该又一另外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方面,解锁轮廓59具有:第一轮廓区段60,其具有恒定的中间半径61;第二轮廓区段62,其具有渐进半径63;和第三轮廓区段64,其具有恒定半径65,其中,恒定半径65大于中间半径61,其中,恒定半径65和中间半径61分别具有恒定的半径,而且其中,渐进半径63是从中间半径61增加到恒定半径65的半径。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息止位置转动运动到把手移出位置时,具有中间半径61的第一轮廓区段62切向运动经过车门打开杠杆18的纵向端部66。在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从把手移出位置到车门打开位置的车门解锁转动运动中,解锁轮廓59的第二轮廓区段62以及紧接着第三轮廓区段64压向车门打开杠杆18的纵向端部66而且将车门打开杠杆18从其准备位置挤压到其解锁位置,用于打开车门2。当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第二边缘区段56贴靠在杠杆元件10的杠杆凸起10a上时,车门解锁转动运动停止。解锁轮廓59的恒定半径65构造得小于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的不均匀的边缘52的最大半径55。此外,除了由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之外且与之分开地,凸轮通过马达驱动轴5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凸轮与车门打开杠杆18协同作用,以便使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运动到解锁位置。
[0093]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该门把手装置具有:能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而且该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该操纵位置中,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并且可以由操作者操纵来打开车门2;杠杆元件10,该杠杆元件的第一杠杆端部11以能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转轴12上,而该杠杆元件的第二杠杆端部14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连接;以及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该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使杠杆元件10绕着杠杆转轴12转动而且由此使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中运动到操纵位置,其中,杠杆机构16通过转轴21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而且其中,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通过杠杆机构
16以能运动的方式固定在把手壳体8上。
[0094]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方面,机械复位元件49将手柄4压到其非使用位置中,其中,允许手柄4从非使用位置逆着由机械复位元件49产生的复位力朝着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机械复位元件49构造为复位弹簧50,该复位弹簧绕着杠杆转轴12缠绕,其中,复位弹簧50的第一弹簧支腿50a支撑在把手壳体8上,而复位弹簧50的第二弹簧支腿50b支撑在杠杆元件10上。杠杆元件10通过运动传递弓架17与杠杆机构16运动关联。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一纵向端部39相对于杠杆转轴12有间距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元件10连接,其中,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相对于转轴21有间距地以能转动的方式与杠杆机构16连接。
[0095]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杠杆机构16包括被动杠杆27、主动杠杆28和把手杠杆22,其中,第一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和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支承在支承于把手壳体8上的转轴21上,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一端部24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其中,把手杠杆22的第二端部25与被动杠杆27的第二端部31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而且其中,连接桥32从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径向凸出,该连接桥与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以能转动的方式连接。被动杠杆27的第一端部29与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其中,主动杠杆28的第一端部30以能转动的方式与转轴21连接。杠杆机构16具有保持元件33,其中,被动杠杆27还具有抵靠区段34而且在主动杠杆28上构造有对应抵靠区段35,而且其中,保持元件33具有将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压向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的保持力。保持元件33允许被动杠杆27逆着由保持元件33施加的保持力相对于主动杠杆28运动,从而使得被动杠杆27的抵靠区段34与主动杠杆28的对应抵靠区段35间隔开地布置。
[0096] 根据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还有的其它方面,保持元件33构造为弹性的弹簧元件36,其中,弹簧元件36的第一支腿36a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被动杠杆27上的保持凸起37中,而弹簧元件36的第二支腿36b嵌接到钩形的且构造在主动杠杆28上的保持块38中。弹簧元件36围绕着转轴21缠绕地布置。在手柄4的操纵位置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将运动传递弓架17的第二纵向端部40至少区段式压向固定在把手壳体8上的锁止止挡67。此外,在手柄4的操纵位置中,马达驱动的调节元件19将构造在杠杆元件10上的支撑凸起68至少区段式压向构造在把手壳体8上的支撑止挡69。
[0097] 本发明的又一其它优选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车门2的门把手装置3,该门把手装置具有:能固定在车门2上的把手壳体8;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手柄4,该手柄在非使用位置中布置成与车门2的外轮廓7型线齐平地延伸,而且该手柄被构造成能运动到操纵位置以供操作者操纵,在该操纵位置中,该手柄4相对于车门2的外轮廓7伸出;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运动关联和以能在准备位置与将车门2打开的解锁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车门打开杠杆18,其中,手柄4以能由操作者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来手动地打开车门2的方式受支承,其中,手柄4在其非使用位置中并且在其操纵位置中与车门打开杠杆18脱联,并且其中,手柄4在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时与车门打开杠杆18联接而且将该车门打开杠杆运动到解锁位置。
[0098] 根据另一其它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杠杆机构16使手柄4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其中,手柄4在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时与车门打开杠杆18联接。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杠杆元件10与手柄4的第一纵向端部9连接,其中,杠杆机构
16具有被动杠杆27,该被动杠杆的第一端部29与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把手壳体8上的转轴21抗相对转动地连接,而且该被动杠杆的第二端部31与手柄4的第二纵向端部20连接。被动杠杆27在其第一端部29上具有径向延伸的操纵凸起75,其中,在车门打开杠杆18上构造有钩形的随动区段76,并且其中,在手柄4从操纵位置朝着紧急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时,操纵凸起75嵌接到随动区段76中并且将车门打开杠杆18从准备位置挤压到解锁位置中。
[0099] 根据另一其它优选的实施方式的其它方面,反作用力元件78构造在操纵凸起75的如下区段上,该区段允许手柄4逆着由反作用力元件78施加的反作用力从操纵位置运动到紧急操纵位置。反作用力元件78构造为弹性的扭簧元件79,其中,扭簧元件79的第一支腿79a支撑在操纵凸起75上,而扭簧元件79的第二支腿79b贴靠在钩形构造的保持凸起80上。
在手柄4从操纵位置朝着紧急操纵位置的方向运动时,扭簧元件79的第二支腿79b抵靠到构造在把手壳体8上的限位止挡81上,其中,扭簧元件79在手柄4的紧急操纵位置中被压缩并产生反作用力。
[0100] 当然,在上文所描述的发明并不限于所描述的和所示出的实施方式。清楚的是,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实施方式方面可以进行大量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按照想要的应用容易想到的修改,而由此不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有那些包含在说明书中和/或在附图中被示出的、包括与具体的实施例不同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容易想到的那些在内,都属于本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