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184793.1

文献号 : CN1100995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大津贞仁

申请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盖整体薄型化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设有发光部的框体(2)及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框体(2)的盖(30)。框体(2)包括对盖(30)的转动轴(O)进行规定的轴部(23a),在盖(30)上设置包围轴部(23a)的轴承孔(31)。在第1盖体(30A)设置在闭状态下与发光部相向的窗部,第2盖体(30B)以覆盖窗部的方式层迭于第1盖体(30A)。盖(30)包括遮光性的第1盖体(30A)及透光性的第2盖体(30B)。轴承孔(31)由第1盖体(30A)的一部分及第2盖体(30B)的一部分所规定。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框体,以发光部朝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以及

盖,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框体,在闭状态下对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进行覆盖,并且在开状态下使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露出,所述盖包括遮光性的第1盖体及透光性的第2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对所述盖的转动轴进行规定的轴部,

在所述盖上设置包围所述轴部的轴承孔,

所述转动轴以沿着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1盖体上,在所述闭状态下与所述发光部相向的部分设置窗部,所述第2盖体在以覆盖所述窗部的方式,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层迭于所述第1盖体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第1盖体,所述轴承孔由所述第1盖体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盖体的一部分所规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盖体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2盖体更靠所述框体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盖体中位于与里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凹部,所述里面是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所述框体侧的面,在规定所述凹部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的壁面上,设置连通于所述轴承孔的开口部,通过将所述第2盖体收容于所述凹部而对所述开口部进行覆盖,由此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防脱部,由包围所述轴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所构成,所述防脱部通过在所述盖配置在所述盖的转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的状态下,均由所述轴部及与所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所述框体的壁面夹持,来防止所述盖在所述盖的转动范围内脱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防脱部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的壁面上,设有安装用孔部,所述安装用孔部在将所述第1盖体组装于所述框体时,用以将所述轴部插入至所述轴承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第1盖体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沿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第1盖体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沿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体上设有一对所述轴部,

在所述盖上设有一对所述轴承孔。

说明书 :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将盖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框体而成的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如下构成的电子设备,即,以发光部朝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的框体中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因盖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框体而在盖的闭状态下由所述盖覆盖。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的砌块(Building  Block)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以下称为PLC)是通过以彼此连结的方式组合多个单位单元而构成。例如,PLC的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装置是通过对一个通信单元连接的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单元而构成,所述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单元能够分别经由串行总线(Serial Bus Line)及单向通信线与所述通信单元进行通信。
[0003] 有时会根据需要在PLC的单位单元的框体上设置能够开闭的盖。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7-6608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盖能够开闭地设于框体上而成的I/O单元。在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I/O单元中,在盖的上端及下端的规定位置上设有铰链(hinge)突部,并且在框体上设有将所述铰链突部保持为能够转动的轨道状的凹状部。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660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一般来说,对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的要求强烈。所述PLC的单位单元虽已是比较小型的电子设备,仍被强烈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因此,必须将所述盖薄型化。
[0009] 另一方面,PLC有时构成为:以发光部朝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的框体中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在盖的闭状态下由所述盖覆盖。此时,需要利用透光性的构件来构成盖的一部分,结果需要利用遮光性的盖体及透光性的盖体这两个零件来构成盖。而且,此时,就提升设计性的观点来说,优选由透光性的盖体对盖的表面的更大面积来进行覆盖。
[0010] 然而,在由遮光性的盖体及透光性的盖体这两个零件来构成盖时,由于组合着这两个零件会压迫空间,用于将盖能够转动地组装在框体上的铰链机构就成为实现盖整体的薄型化时的障碍,甚至,也成为实现透光性的盖体的大面积化时的极大的障碍。
[0011] 因此,本公开是鉴于所述问题而成,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盖整体薄型化的电子设备,而且本公开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盖整体薄型化并且能够实现透光性的盖体的大面积化的电子设备。
[0012]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3]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包括框体及盖。在所述框体上,发光部以朝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所述盖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框体,在闭状态下对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进行覆盖,并且在开状态下使包括所述发光部的部分的所述框体露出。所述框体包括对所述盖的转动轴进行规定的轴部,在所述盖上设有包围所述轴部的轴承孔。所述转动轴以沿着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盖包括遮光性的第1盖体及透光性的第2盖体。在所述第1盖体上,在所述闭状态下与所述发光部相向的部分设有窗部,所述第2盖体在以覆盖所述窗部的方式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层迭于所述第1盖体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第1盖体。所述轴承孔由所述第1盖体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盖体的一部分所规定。
[0014] 通过像这样构成为由第1盖体的一部分及第2盖体的一部分规定出供设于框体的轴部插入的轴承孔,能够有效利用设置包括这些轴部及轴承孔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结果包括第1盖体及第2盖体的盖整体的薄型化成为可能。
[0015]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优选所述第1盖体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2盖体更靠所述框体侧的位置。
[0016] 通过像这样构成为在闭状态下第1盖体配置在比第2盖体更靠框体侧的位置,除盖整体的薄型化之外,还能够实现透光性的第2盖体的大面积化。
[0017]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在所述第1盖体中位于与里面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设置凹部,所述里面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所述框体侧的面,也可以在规定所述凹部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的壁面上,设置连通于所述轴承孔的开口部。此时,优选:通过将所述第2盖体收容于所述凹部而对所述开口部进行覆盖,由此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一部分。
[0018]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通过将第2盖体收容于设于第1盖体的表面的凹部来实现盖整体的薄型化,并且通过由第2盖体对设于所述凹部的壁面的开口部进行覆盖来实现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
[0019]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优选:包括防脱部,由包围所述轴部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所构成,所述防脱部通过在所述盖配置在所述盖的转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的状态下,均由所述轴部及与所述轴部相向的部分的所述框体的壁面夹持,来防止所述盖在所述盖的转动范围内脱落。
[0020] 通过如此构成,可防止盖从框体脱落于未然。并且,即便万一第2盖体脱离了第1盖体,也可以防止第1盖体从框体脱落,所以可非常容易地进行此种情况下的修理。
[0021]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优选:在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防脱部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的壁面上,设有安装用孔部,所述安装用孔部在将所述第1盖体组装于所述框体时,用以将所述轴部插入至所述轴承孔。
[0022] 通过如此构成,因安装用孔部邻接于防脱部,所以防脱部的厚度变薄,从而能够容易地使包括所述防脱部的部分的第1盖体变形。因此,在将第1盖体组装于框体时,能够容易地将设于框体的轴部插入至设于第1盖体的轴承孔。
[0023]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为:在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第1盖体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24] 通过如此构成,尤其是与第1盖体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透光性的第2盖体的大面积化。
[0025]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优选:在沿所述盖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26] 通过如此构成,进一步地,与第1盖体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透光性的第2盖体的进一步大面积化。
[0027]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为:在沿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第1盖体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28] 通过如此构成,尤其是盖厚度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盖整体的薄型化。
[0029]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为:在沿与所述盖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与所述轴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030] 通过如此构成,进一步地,盖厚度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盖整体的进一步薄型化。
[0031] 本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也可以在所述框体上设有一对所述轴部,并且,也可以在所述盖上设有一对所述轴承孔。
[0032] 通过像这样对分别包括轴部及轴承孔的一对铰链机构这两者应用所述构成,盖整体的薄型化成为可能,进而,盖整体的薄型化及透光性的第2盖体的大面积化成为可能。
[0033] [发明的效果]
[0034]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盖整体的薄型化的电子设备,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盖整体的薄型化及透光性的盖体的大面积化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的前盖(front cover)的闭状态的立体图。
[0036] 图2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开状态的立体图。
[0037] 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向框体组装前盖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38]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闭状态的正面图。
[0039] 图5(A)及图5(B)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主体盖与透光盖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0040] 图6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面板(front panel)的显示操作部的立体图。
[0041] 图7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立体图。
[0042] 图8(A)及图8(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括前面板及设于前盖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
[0043] 图9(A)及图9(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括前面板及设于前盖的止挡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
[0044] 图10(A)及图10(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包括前面板及设于前盖的第2锁定(lock)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
[0045] 图11是图8(A)中所示的前盖的区域XI的放大剖面图。
[0046] 图12(A)至图12(C)是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的前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0047] 符号的说明
[0048] 1:通信单元
[0049] 2:框体
[0050] 3:显示部
[0051] 10:主体壳体
[0052] 11:设置用凹部
[0053] 12:发光部
[0054] 13a:第1操作部
[0055] 13b:第2操作部
[0056] 14:媒体插入部
[0057] 20:前面板
[0058] 21:端子连接部
[0059] 22:显示操作部
[0060] 22a:主面
[0061] 23:安装部
[0062] 23a:轴部
[0063] 24:止挡块
[0064] 25:第2卡止部
[0065] 26:第1卡止部
[0066] 30、130、230、330:前盖
[0067] 30A:主体盖
[0068] 30B:透光盖
[0069] 30a:表面
[0070] 30b:里面
[0071] 30c:窗部
[0072] 30d:装饰部
[0073] 31:轴承孔
[0074] 32:抵接部
[0075] 33:第2被卡止部
[0076] 34:第1被卡止部
[0077] 35:凹部
[0078] 36a:第3卡止部
[0079] 36b:第3被卡止部
[0080] 37a:第4卡止部
[0081] 37b:第4被卡止部
[0082] 38:安装用孔部
[0083] 39:防脱部
[0084] A、A1:箭头(方向)
[0085] O:转动轴
[0086] X1、X2、Y1、Y2、Z1、Z2:方向
[0087] α、XI: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88]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例示将本公开应用于作为电子设备的PLC的远程终端装置的通信单元的情况。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附图中对相同或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且不重复其说明。
[0089] <A.整体构成>
[0090]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闭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前盖的开状态的立体图。而且,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向框体组装前盖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的闭状态的正面图。首先,参照这些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0091] 如图1及图2所示,通信单元1包括具有大致正方体形状,收容有各种电子零件的框体2。框体2包括箱状的主体壳体10以及以覆盖主体壳体10的前表面的方式固定于所述主体壳体10的前面板20。
[0092] 此处,在框体2的前后方向上取X轴,在框体2的左右方向上取Y轴,在框体2的上下方向上取Z轴,并在之后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这些X轴、Y轴及Z轴进行说明。另外,将沿着X轴的方向的朝后的方向及朝前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X1方向及X2方向,将沿着Y轴的方向的朝右的方向及朝左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Y1方向及Y2方向,将沿着Z轴的方向的朝上的方向及朝下的方向分别定义为图中所示的Z1方向及Z2方向。
[0093] 在主体壳体10的背面设有设置用凹部11。设置用凹部11是将通信单元1固定于DIN(德国工业标准)轨道(rail)时承接所述DIN轨道的部位,在所述设置用凹部11中设有用以固定通信单元1的固定构件。此处,虽省略了其说明,但所述固定构件构成为相对于DIN轨道拆装自如,并在已将通信单元1固定于DIN轨道的状态下对所述DIN轨道进行保持。
[0094] 前面板20具有端子连接部21及显示操作部22。端子连接部21位于通信单元1的左前部,显示操作部22位于通信单元1的右前部。端子连接部21是连接用以将通信单元1连接于各种外部单元的、连接电缆的连接端子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设有三个端口(port)。而且,显示操作部22是用以进行与通信单元1相关的显示或受理使用者的操作的部位。
[0095] 如图1及图2所示,通信单元1除了所述包括主体壳体10及前面板20的框体2之外,还包括前盖30。前盖30以在闭状态下覆盖显示操作部22并且在开状态下使显示操作部22露出的方式经由后述铰链机构而能够转动地组装于前面板20。
[0096] 此处,前盖30在显示操作部22的左侧前端部上具有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转动轴O,构成为能够以所述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而沿图2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转动。由此,通信单元1可保持图1所示的前盖30的闭状态及图2所示的前盖30的开状态。另外,关于前盖30相对于前面板20的组装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0097] 如图2所示,在闭状态下由前盖30覆盖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上,露出有多个发光部12、第1操作部13a及第2操作部13b、以及媒体插入部14。这些多个发光部12、第1操作部13a、第2操作部13b及媒体插入部14均安装于收容在框体2的内部的配线基板上,并经由设于前盖30上的切除部而露出至框体2的外部。
[0098] 其中,多个发光部12以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成点列状。这些多个发光部12与在闭状态下与所述多个发光部12相向的部分的前盖30相互配合而构成了显示部3,所述显示部3用以将包括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而构成的远程终端装置的各种信息(有无通电、有无错误、与I/O单元的通信状态等)通知给使用者(参照图4)。
[0099] 第1操作部13a及第2操作部13b包括双列直插式开关(dip switch)或按压开关(push switch)等,用于通信单元1的各种设定等。而且,媒体插入部14是用以插入例如SD卡(Secure Digital Card)等各种媒体的插口(slot)。
[0100] 如图1至图4所示,前盖30包括作为第1盖体的遮光性的主体盖30A及作为第2盖体的透光性的透光盖30B。主体盖30A例如包括聚碳酸酯树脂、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树脂等树脂制的构件,透光盖30B包括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制的构件。
[0101] 主体盖30A具有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左右方向(即Y轴方向)的尺寸小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的尺寸的薄板状的形状。主体盖30A包括在闭状态下在X轴方向上相对的表面30a及里面30b(参照图3)。表面30a是在闭状态下露出并位于外部的面,里面30b是在闭状态下位于框体2侧(即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侧)的面。
[0102] 透光盖30B也与主体盖30A同样地具有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左右方向(即Y轴方向)的尺寸小于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的尺寸的薄板状的形状。此处,透光盖30B的所述左右方向的尺寸小于主体盖30A的所述左右方向的尺寸。
[0103] 主体盖30A在表面30a的规定位置具有凹部35。所述凹部35具有沿主体盖30A的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槽形状。在所述凹部35中通过收容而组装有透光盖30B。
[0104] 由此,透光盖30B以沿着前盖30的厚度方向(即,闭状态下的X轴方向)层迭于主体盖30A的状态组装于所述主体盖30A,主体盖30A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位于比透光盖30B更靠框体2侧(即前面板20侧)的位置。另外,关于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的组装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0105] 在主体盖30A中,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与所述多个发光部12相向的部分设有窗部30c。窗部30c是用以使从多个发光部12出射的光通过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窗部30c配合多个发光部12的布局而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狭缝状。
[0106] 设于主体盖30A的窗部30c因如上所述将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沿前盖30的厚度方向层迭而由透光盖30B覆盖。由此,从多个发光部12出射并通过了窗部30c的光经由透光盖30B而朝外部投光。在所述透光盖30B的与窗部30c相向的部分构成所述显示部3。
[0107] 此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光盖30B中除与窗部30c相向的部分之外的部分设有涂装层,由此形成有装饰部30d。所述装饰部30d用以通过以无法从外部目视确认除窗部30c的部分之外的主体盖30A的方式进行遮蔽,而使通信单元1的设计性提升。另外,在所述装饰部30d,如图示所示,对应于多个发光部12的各者而标记有指示(index)。
[0108] 在以上所说明的通信单元1中,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所述通信单元1的动作状态等显示于显示部3,从而使用者可从外部对此进行目视确认,在前盖30的开状态下,使用者可进行对所述通信单元1的各种操作。另外,前盖30的开闭操作通过使用者手持所述前盖30使其转动来进行。
[0109] <B.主体盖与透光盖的组装结构>
[0110] 图5(A)及图5(B)是表示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1的主体盖30A与透光盖30B的组装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其次,参照所述图5(A)及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的主体盖30A与透光盖30B的组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图5(A)与图5(B)是从前方侧的不同角度对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进行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0111]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设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的凹部35设有一对第3卡止部36a及一对第4卡止部37a。这些一对第3卡止部36a及一对第4卡止部37a是通过在规定凹部35的主体盖30A的壁面上设置切口而构成,一对第3卡止部36a在位于凹部35的右侧的侧面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而设,一对第4卡止部37a在位于凹部35的左侧的侧面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而设。
[0112] 另一方面,在透光盖30B的侧面上设有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及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分别卡合于所述设于主体盖30A的一对第3卡止部36a及一对第4卡止部37a。这些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及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包括以从透光盖30B的侧面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突片,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在位于透光盖30B的右侧的侧面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而设,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在位于透光盖30B的左侧的侧面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而设。
[0113] 因此,在对主体盖30A组装透光盖30B时,可通过将透光盖30B从前方嵌入至主体盖30A的凹部35来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将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及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中的其中一者插入至对应的一对第3卡止部36a及一对第4卡止部37a的其中一者,之后将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及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中的另一者插入至对应的一对第3卡止部36a及一对第
4卡止部37a的另一者。由此,通过主体盖30A弹性变形,一对第3被卡止部36b被一对第3卡止部36a卡止,并且一对第4被卡止部37b被一对第4卡止部37a卡止,由此将透光盖30B组装于主体盖30A。
[0114] <C.前盖向前面板的组装结构>
[0115] 图6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1的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的立体图,图7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1的前盖30的立体图。其次,参照这些图6及图7以及所述图5(A)及图5(B),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前盖30向前面板20的组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116] 如图6所示,在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上,除所述多个发光部12、第1操作部13a、第2操作部13b及媒体插入部14之外还设有一对安装部23、一对止挡块(stopper)24、一对第2卡止部25及一对第1卡止部26。
[0117] 一对安装部23在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安装部23中的其中一者,即设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的上端部的安装部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前方(即X2方向)突出,并且其前端进一步朝上方(即Z1方向)延伸的侧面视时呈L字状的形状。一对安装部23中的另一者,即设于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的下端部的安装部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前方(即X2方向)突出,并且其前端进一步朝下方(即Z2方向)延伸的侧面视时呈L字状的形状。
[0118] 一对安装部23各自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且由所述部分构成轴部23a。所述轴部23a是对前盖30的转动轴O进行规定的部位,并与后述设于前盖30的一对轴承孔31(参照图5(A)、图5(B)及图7等)相互配合而构成铰链机构。
[0119] 一对止挡块24在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中的所述一对安装部23间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止挡块24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前方(即X2方向)突出的突条形状。这些一对止挡块24与后述设于前盖30的抵接部32(参照图5(A)、图5(B)及图7等)相互配合而构成止挡机构。
[0120] 一对第2卡止部25在显示操作部22的左前部中的所述一对止挡块24间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第2卡止部25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前方(即X2方向)突出的突条形状。这些一对第2卡止部25与后述设于前盖30的第2被卡止部33(参照图5(A)、图5(B)及图7等)相互配合而构成第2锁定机构。
[0121] 一对第1卡止部26在显示操作部22的右前部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第1卡止部26均具有从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前方(即X2方向)突出的钩形状。这些一对第1卡止部26与后述设于前盖30的第1被卡止部34相互配合而构成第1锁定机构。
[0122] 另一方面,如图5(A)、图5(B)及图7所示,在前盖30上,除所述窗部30c之外,还设有一对轴承孔31、一对抵接部32、一对第2被卡止部33及一对第1被卡止部34。
[0123] 一对轴承孔31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以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相向的方式配置。一对轴承孔31包括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孔部。一对轴承孔31可通过分别承接设于所述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一对安装部23的轴部23a来包围所述轴部23a。所述一对轴承孔31与所述一对轴部23a相互配合而构成铰链机构。
[0124] 一对抵接部32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中的所述一对轴承孔31间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抵接部32通过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设置切口而构成为具有规定的抵接面。一对抵接部32与所述一对止挡块24相互配合而构成止挡机构,可通过在前盖30的开状态下抵接于所述一对止挡块24而对前盖30的转动进行限制。
[0125] 一对第2被卡止部33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中的所述一对抵接部32间的位置上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第2被卡止部33通过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设置切口而包括在其顶面设置槽形状的凹状部而成的突条形状的部位。一对第2被卡止部33与所述一对第2卡止部25相互配合而构成第2锁定机构,可通过在前盖30的开状态下由设于所述一对第2被卡止部33的顶面的槽形状的凹状部分别承接一对第2卡止部25而对前盖30进行简单保持。
[0126] 一对第1被卡止部34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右端部沿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排列配置。一对第1被卡止部34通过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右端部设置规定形状的突片而构成。一对第1被卡止部34与所述一对第1卡止部26相互配合而构成第1锁定机构,可通过在前盖
30的闭状态下与所述一对第1卡止部26卡合而对前盖30进行简单保持。
[0127] 而且,如图5(A)、图5(B)及图7所示,与前盖30的闭状态下的左端部中的设有所述一对轴承孔31的位置邻接而在前盖30上设有一对安装用孔部38。所述一对安装用孔部38与一对轴承孔31连通,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时使用。
[0128] 即,可通过经由所述一对安装用孔部38对一对轴承孔31分别插入一对轴部23a,来对前面板20组装前盖30。更具体来说,首先将一对轴部23a中的其中一者,针对一对轴承孔31中的对应的其中一者,经由对应于所述一对轴承孔31的其中一者而设的安装用孔部38而插入,之后将一对轴部23a中的另一者,针对一对轴承孔31中的对应的另一者,经由对应于所述一对轴承孔31的另一者而设的安装用孔部38而插入。由此,通过主体盖30A弹性变形,一对轴部23a被分别插入至一对轴承孔31,由此前盖30能够转动地组装于前面板20。
[0129] <D.前盖的转动动作以及轴承孔的构成>
[0130] 图8(A)及图8(B)是图1所示的通信单元1的包括前面板20及设于前盖30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图9(A)及图9(B)是包括止挡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图10(A)及图10(B)是包括第2锁定机构的部分的示意剖面图。而且,图11是图8(A)及图8(B)中所示的前盖30的区域XI的放大剖面图。以下,参照这些图8(A)至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的前盖30的转动动作及轴承孔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0131] 此处,图8(A)、图9(A)及图10(A)均表示前盖30的闭状态,图8(B)、图9(B)及图10(B)均表示前盖30的开状态。而且,在这些图8(A)至图10(B)中,省略了配置在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附近的各种电子零件的图示。
[0132] 如图8(A)及图8(B)所示,前面板20上所设的安装部23的轴部23a被设于前盖30的轴承孔31包围。在构成铰链机构的这些轴部23a与轴承孔31之间,设有少许间隙(clearance),由此,前盖30构成为能够转动。
[0133] 此处,参照图11,设于前盖30的轴承孔31由主体盖30A的一部分及透光盖30B的一部分所规定。更详细来说,规定出轴承孔31的圆周方向的壁面的一部分包括设于主体盖30A的大致C字状的壁面,规定出轴承孔31的圆周方面的壁面的剩余部分包括设于透光盖30B的角形状的壁面。
[0134] 所述构成可通过以使设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的凹部35、与规定出设于主体盖30A的轴承孔31的部分连通的方式来构成而容易地实现。即,在规定出设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的凹部35的部分的壁面上,设置连通于轴承孔31的开口部,并以覆盖所述开口部的方式将透光盖30B收容于所述凹部35,由此轴承孔31的一部分由透光盖30B所规定出。
[0135]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有效利用设置包括这些轴部23a及轴承孔31的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这是因为,在未采用所述构成的情况下,自然地需要使收容透光盖30B的凹部35与承接轴部23a的轴承孔31沿前盖30的厚度方向分开配置,并且需要使它们沿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平行的方向分开配置,而通过采用所述构成,结果,包括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的前盖30整体的薄型化成为可能并且可实现透光盖30B的大面积化。
[013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前盖30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透光盖30B与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壁面的一部分重叠。即,如图11所示,在沿X轴方向观察前盖30时,透光盖30B的左侧端部与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壁面中的右侧端部重叠。
[0137] 通过如此构成,尤其是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平行的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透光盖30B的进一步大面积化。
[0138]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前盖30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透光盖30B与轴部23a重叠。即,如图11所示,在沿X轴方向观察前盖30时,透光盖30B的左侧端部与轴部23a的右侧端部重叠。
[0139] 通过如此构成,进一步地,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平行的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可实现透光盖30B的进一步大面积化。
[0140]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与前盖30的厚度方向及前盖30的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平行的方向)进行观察时,透光盖30B与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壁面的一部分重叠。即,如图11所示,在沿Y轴方向观察时,透光盖30B的后侧端部与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壁面中的前侧端部重叠。
[0141] 通过如此构成,尤其是前盖30的厚度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能够实现包括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的前盖30整体的进一步薄型化。
[0142] 在图8(A)、图9(A)及图10(A)所示的前盖30的闭状态下,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被前盖30覆盖。在此状态下,设于前面板20的第1卡止部26对设于前盖30的第1被卡止部34进行卡止,由此前面板20的闭状态得到简单保持。
[0143] 另一方面,在前盖30的闭状态下,如图9(A)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止挡块24未抵接于设于前盖30的抵接部32,并且如图10(A)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第2卡止部25未由设于前盖30的第2被卡止部33承接。
[0144] 通过从此状态下将前盖30朝前方侧(即,朝图中所示的箭头A1方向)转动,前盖30以由轴部23a规定的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并向图8(B)、图9(B)及图10(B)所示的开状态迁移。
[0145] 在图8(B)、图9(B)及图10(B)所示的前盖30的开状态下,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朝外部露出。在此状态下,如图9(B)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止挡块24抵接于设于前盖30的抵接部32,并且如图10(B)所示,设于前面板20的第2卡止部25由设于前盖30的第2被卡止部33承接。
[0146] 藉由所述抵接部32相对于止挡块24的抵接,前盖30的进一步的转动受到限制。而且,此时,设于前面板20的第2卡止部25由设于前盖30的第2被卡止部33承接,由此前面板20的开状态得到简单保持。
[0147] 另外,为了使前盖30从此状态下迁移至闭状态,通过将前盖30朝后方侧(即,朝图中所示的箭头A1方向的相反侧)转动,使前盖30以由轴部23a规定的转动轴O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来进行。
[0148] 此处,参照图11,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中,前盖30在所述转动动作时从前面板20脱落的情况由设于主体盖30A的防脱部39防止。所述防脱部39包括规定出轴承孔31的部分的主体盖30A中的与前盖30的转动范围相对应的大小的区域(即,图中所示的区域α)。
[0149] 更详细来说,防脱部39是包括以包围轴部23a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主体盖30A,在前盖30配置在所述前盖30的转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的状态下,均由设于前面板20的轴部23a及与所述轴部23a相向的部分的前面板20的显示操作部22的主面22a夹持的部分。
[0150] 通过如此构成,可防止前盖30从前面板20脱落于未然。并且,即使万一透光盖30B脱离了主体盖30A,也可以防止主体盖30A从前面板20脱落,所以可非常容易地进行此种情况下的修理。
[0151] 另外,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时用以将一对轴部23a分别插入至一对轴承孔31的所述一对安装用孔部38分别设于在前盖30的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防脱部39相邻的部分的主体盖30A的壁面。
[0152] 通过如此构成,因安装用孔部38邻接于防脱部39,结果,防脱部39的厚度变薄,包括所述防脱部39的部分的主体盖30A会容易地弹性变形。因此,在将前盖30组装于前面板20时,能够容易地将设于前面板20的轴部23a插入至设于前盖30的轴承孔31。
[0153] <E.总结>
[0154] 如以上所说明,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单元1,在由遮光性的主体盖30A及透光性的透光盖30B构成前盖30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利用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并能够实现前盖30整体的薄型化,进而能够兼顾前盖30整体的薄型化、及用以构成显示部3并且使设计性提升的透光盖30B的大面积化。
[0155] <F.变形例>
[0156] 图12(A)至图12(C)是基于所述实施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的前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0157] 以下,参照所述图12(A)至图12(C)对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的前盖130、前盖230、前盖330进行说明。
[0158] 如图12(A)所示,第1变形例的前盖130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前盖30相比较,则是将透光盖30B进一步朝左侧方(即,图中所示的箭头Y2方向)延伸设置,由此,使其左侧端部配置在与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部分的左侧端部大致重叠的位置。
[0159] 而且,如图12(B)所示,第2变形例的前盖230与第1变形例的前盖130相比较,是将透光盖30B进一步朝左侧方(即,图中所示的箭头Y2方向)延伸设置,由此,使其左侧端部进一步超过主体盖30A的规定出轴承孔31的部分的左侧端部,配置在与主体盖30A的左侧端部重叠的位置。
[0160] 并且,如图12(C)所示,第3变形例的前盖330与第2变形例的前盖230相比,是将透光盖30B的左侧端部进一步朝后方(即,图中所示的箭头X1方向)延伸设置,由此,构成为在沿与前盖30的厚度方向及前盖30的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即,与主体盖30A的表面30a平行的方向)观察时透光盖30B与轴部23a重叠。
[0161] 在采用了这些任一构成的情况下,均可获得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前盖30同样的效果,能够实现前盖130、前盖230、前盖330整体的薄型化,进而能够兼顾前盖130、前盖230、前盖330整体的薄型化及用以构成显示部3并且使设计性提升的透光盖30B的大面积化。
[0162] 此处,尤其是在采用了图12(C)所示的第3变形例的前盖330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尤其是前盖330的厚度方向上设置铰链机构的部分的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可能,结果能够实现包括主体盖30A及透光盖30B的前盖330整体的进一步薄型化。
[0163] <G.附注>
[0164] 所述实施方式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包括如下的技术思想。
[0165] [构成1]
[0166]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框体2,以发光部12朝外部露出的方式而设,以及[0167] 盖30,能够转动地组装于所述框体2,在闭状态下对包括所述发光部12的部分的所述框体2进行覆盖,并且在开状态下使包括所述发光部12的部分的所述框体2露出,[0168] 所述框体2包括对所述盖30的转动轴O进行规定的轴部23a,
[0169] 在所述盖30上设置包围所述轴部23a的轴承孔31,
[0170] 所述转动轴O以沿着与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0171] 所述盖30包括遮光性的第1盖体30A及透光性的第2盖体30B,
[0172] 在所述第1盖体30A上,在所述闭状态下与所述发光部12相向的部分设置窗部30c,[0173] 所述第2盖体30B在以覆盖所述窗部30c的方式沿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层迭于所述第1盖体30A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第1盖体30A,
[0174] 所述轴承孔31由所述第1盖体30A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盖体30B的一部分所规定。
[0175] [构成2]
[0176] 根据构成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第1盖体30A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第2盖体30B更靠所述框体2侧的位置。
[0177] [构成3]
[0178] 根据构成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79] 在所述第1盖体30A中位于与里面30b相反的一侧的表面30a上设置凹部35,所述里面是在所述闭状态下位于所述框体2侧的面,
[0180] 在规定所述凹部35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30A的壁面上,设置连通于所述轴承孔31的开口部,
[0181] 通过将所述第2盖体30B收容于所述凹部35而对所述开口部进行覆盖,由此规定出所述轴承孔31的一部分。
[0182] [构成4]
[0183] 根据构成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包括防脱部39,由包围所述轴部23a的方式延伸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30A所构成,所述防脱部39通过在所述盖30配置在所述盖30的转动范围内的任何位置的状态下,均由所述轴部23a及与所述轴部23a相向的部分的所述框体2的壁面22a夹持,来防止所述盖30在所述盖30的转动范围内脱落。
[0184] [构成5]
[0185] 根据构成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所述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防脱部39相邻的部分的所述第1盖体30A的壁面上,设有安装用孔部38,所述安装用孔部38在将所述第1盖体30A组装于所述框体2时,用以将所述轴部23a插入至所述轴承孔31。
[0186] [构成6]
[0187] 根据构成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沿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30B与所述第1盖体30A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31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188] [构成7]
[0189] 根据构成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沿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30B与所述轴部23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190] [构成8]
[0191] 根据构成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沿与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30B与所述第1盖体30A的规定出所述轴承孔31的壁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192] [构成9]
[0193] 根据构成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在沿与所述盖30的厚度方向及所述转动轴O的延伸方向的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第2盖体30B与所述轴部23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0194] [构成10]
[0195] 根据构成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0196] 在所述框体2上设有一对所述轴部23a,
[0197] 在所述盖30上设有一对所述轴承孔31。
[0198] <H.其他>
[0199] 在所述实施方式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中,例示在框体的前表面设有盖的情况来进行了说明,但设置盖的位置并不受任何限定,其位置可任意地设定。
[0200]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中,例示将本公开应用于PLC的远程终端装置的通信单元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此,可将其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
[0201]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及基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至第3变形例中例示的特征性构成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彼此组合。
[0202] 如此,本次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为例示,并非限制性。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划定,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的记载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