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397753.3

文献号 : CN1101068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肖来兵陈宇华陶家长

申请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属于桥涵台背回填施工的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步骤一、夯前准备工作:A1、施工面平整和碾压;A2、作业点布置,编号测高程;A3、夯实机安装、夯锤下固定夯板;步骤二、夯实工作:B1、夯机就位、以每三锤为一组、测每组的沉降量;B2、重复N组夯击;B3、移机下一作业点;步骤三、全部夯点夯实后整平夯实面;步骤四、质量检测。与传统强夯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作用力峰值小、击打频率高、作用柔和、不易剪切填层流线;与振动压实技术相比,其夯实能量高、贯穿能力强而均匀,影响深度较大,可在较大深度范围内获得较均匀的密实度。具有高强度、高效率、低能耗、低噪声、节能环保的优点。

权利要求 :

1.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夯前准备工作:

A1、施工面在夯前必须使用推土机进行平整,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和平整度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面重复进行平整和碾压,至符合设计要求;

A2、在检验合格后的施工面上放出作业点,布设作业点时采用间隙型作业点布置,利用白灰标示并编号,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作业点的初始高程;

A3、将液压高速夯实机安装在挖掘机或装载机的铲臂终端上,并在夯锤的底部固定连接一夯板,所述夯板包括第一夯板(10)和第二夯板(20),所述第一夯板(10)为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一夯板(10)的中部开设有阶梯孔(12),所述阶梯孔(12)的台阶面上设有缓冲垫(11),所述第二夯板(20)的截面为T形,所述第二夯板(20)套设在阶梯孔(12)内,所述第二夯板(20)的顶面与夯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夯板(20)的厚度等于第一夯板(10)的厚度与缓冲垫(11)的变形量之和;

步骤二、夯实工作:

B1、将液压高速夯实机调至强档将夯锤对准夯板对作业点进行夯实,以每三锤为一组,重复进行N组,测量、记录并累加作业点的每组沉降量;

B2、至第N组和第(N-1)组的相对沉降量差值小于10mm为止,对该作业点进行施工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压实系数和K30指标的检测,需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检测标准,若该作业点不符合检测标准,需对该作业点进行补夯,至达到检测标准;

B3、作业点达到检测标准后,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进行移机至下一作业点,重复进行B1和B2步骤,至所有作业点均符合检测标准;

步骤三、整平夯实面:

各作业点均符合检验标准后,使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步骤四、质量检测:

检测标准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1步骤中,遇到施工面较干燥时,需喷洒适量的水,防止表面粉尘化,进而影响能量向深层的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2步骤中,所述间隙型作业点布置为每个作业点边缘间隔20~30cm,且呈等边三角形布设,靠近台背面一侧的作业点边缘距离台背面的距离大于等于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3步骤中,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作业时,采取由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式沿平行台背面的方向进行夯实。

说明书 :

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桥涵台背回填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桥涵台背回填施工过程中,受狭小工作面的影响,以及与结构物安全距离的影响,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到位,强夯机械对结构物影响较大,且结构物附近夯实不到位,会留有加大的空间不能进行夯实,同时传统的夯机容易造成分层压实时导致的层间滑移、分离等现象,导致夯实质量不高,施工进度缓慢进而加大施工成本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故此提出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可实现厚填层整体压实,提高生产效率,避免分层压实可能导致的层间滑移、分离等现象,夯实质量高,施工进度快,节能环保。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0005] 一种桥涵台背回填液压夯实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步骤一、夯前准备工作:
[0007] A1、施工面在夯前必须使用推土机进行平整,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和平整度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面重复进行平整和碾压,至符合设计要求;
[0008] A2、在检验合格后的施工面上放出作业点,布设作业点时采用间隙型作业点布置,利用白灰标示并编号,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作业点的初始高程;
[0009] A3、将液压高速夯实机安装在挖掘机或装载机的铲臂终端上,并在夯锤的底部固定一夯板;
[0010] 步骤二、夯实工作:
[0011] B1、将液压高速夯实机调至强档将夯锤对准夯板对作业点进行夯实,以每三锤为一组,重复进行N组,测量、记录并累加作业点的每组沉降量;
[0012] B2、至第N组和第N-1组的相对沉降量差值小于10mm为止,对该作业点进行施工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压实系数和K30指标的检测,需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检测标准,若该作业点不符合检测标准,需对该作业点以每三锤为一组进行补夯,至达到检测标准;
[0013] B3、作业点达到检测标准后,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进行移机至下一作业点,重复进行B1和B2步骤,至所有作业点均符合检测标准;
[0014] 步骤三、整平夯实面:
[0015] 各作业点均符合检验标准后,使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0016] 步骤四、质量检测:
[0017] 检测标准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17。
[0018] 进一步的,在A1步骤中,遇到施工面较干燥时,需喷洒适量的水,防止表面粉尘化,进而影响能量向深层的传递。
[0019] 进一步的,在A2步骤中,所述间隙型作业点布置为每个作业点边缘间隔20~ 30cm,且呈等边三角形布设,靠近台背面一侧的作业点边缘距离台背面的距离大于等于
30cm。
[0020] 进一步的,所述夯板包括第一夯板和第二夯板,所述第一夯板为圆台状结构,所述第一夯板的中部开设有阶梯孔,所述阶梯孔的台阶面上缓冲垫,所述第二夯板的截面为T形,所述第二夯板套设在阶梯孔内,所述第二夯板的顶面与夯锤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夯板的厚度等于第一夯板的厚度与缓冲垫的变形量之和。
[0021] 进一步的,在B3步骤中,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作业时,采取由两侧向中间的方式沿平行台背面的方向进行夯实。
[0022] 进一步的,在对两侧作业点作业时,首先对靠近台背面一侧的作业点进行夯实工作。
[002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技术效果:
[0024] 1、本发明采用将液压高速夯实机灵活的装配于装载机或挖掘机上,将夯实机提升至一定高度,其上的夯锤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下落,并在液压缸的作用下往复运动,高速击打夯板,间接夯击台背回填层,再在移动机(挖掘机或装载机) 的牵引下,对不同位置进行准确、快速的夯实。在布作业点时采用间隙型布置,每个作业点边缘之间的距离为20~30cm,且呈等边三角形布置,有效解决传统边缘接触式易剪切填层流线造成回填层分块的问题和分层压实时易发生层间滑移、分离等现象,进而有效保证夯实质量,还减少施工量使得节约施工成本。对靠近台背面的一侧作业点边缘距离台背面的距离大于等于30cm,通过对现场实验进而得到该范围对台背面的作用力保持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进而有效解决强夯机械对结构物附近夯实不到位的问题。在夯实过程中,以每三锤为一组记录并累加其沉降量,直至第N组和第(N-1)组的沉降量差值在10mm以下,进而可以简单直接地保证夯实质量。同时采用直线单点作业,便于机械的移位,采取由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式沿平行台背面的方向进行夯实,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将施工面以下的回填土对台背面的压力保持最低,进而在保证夯实质量情况下还可以有效保护桥涵结构物。
[0025] 2、本发明中夯板包括第二夯板和设有便于移位的隐藏式拉环和缓冲垫的第一夯板,当在夯锤敲打时,第二夯板首先向下运动,第二夯板进而将作用力通过缓冲垫传递至第一夯板,第一夯板在缓冲垫发生变形过程中受到的力逐渐增大进而将第一夯板逐渐向下运动,避免由夯锤直接敲打剪切回填层流线造成回填层分块的问题,进而保证夯实质量。缓冲垫的设置是针对施工面的回填土预留有发生形变的反应时间,当缓冲垫变形过程中,第二夯板的下移速度大于第一夯板的下移速度,夯板下的回填土不会直接发生较大形变而是以相对较小的速度进行变形,当缓冲垫达到极限变形量时,第一夯板和第二夯板将同步下移,夯板下的回填层已经处于一个半夯实状态,此时回填层已经具有继续下移的趋势同时作用力会持续增加,夯锤与回填层之间的速度差值已经大大减小,在此后过程中,回填层将不具备发生层间滑移、分离和断裂的决定条件。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的施工工艺流程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的夯板的剖面图。
[0028] 图中:10、第一夯板,11、缓冲垫;12、阶梯孔;20、第二夯板;30、夯锤。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30] 实施例1:
[0031] 如图1所示,本发明选取沙类土及细粒土的回填层,包括以下步骤:
[0032] 步骤一、夯前准备工作:
[0033] A1、施工面在夯前必须使用推土机进行平整,然后压路机进行碾压,按设计要求的压实标准和平整度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面重复进行平整和碾压,至符合设计要求,当遇到施工面较干燥时,需喷洒适量的水,防止表面粉尘化,进而影响能量向深层的传递;
[0034] A2、在检验合格后的施工面上放出作业点,布设作业点时采用间隙型作业点布置,间隙型作业点布置为每个作业点边缘间隔20cm,且呈等边三角形布设,靠近台背面一侧的作业点边缘距离台背面的距离为30cm,有效解决传统边缘接触式易剪切填层流线造成回填层分块的问题和分层压实时易发生层间滑移、分离等现象,进而有效保证夯实质量,还减少施工量使得节约施工成本,并利用白灰标示并编号,后按照编号测出每一作业点的初始高程;
[0035] A3、将液压高速夯实机安装在挖掘机铲臂终端上,并在夯板的底部固定一夯板;
[0036] 步骤二、夯实工作:
[0037] B1、将液压高速夯实机调至强档将夯锤对准夯板对作业点进行夯实,以每三锤为一组,重复进行3组,测量、记录并累加作业点的每组沉降量;
[0038] B2、当第3组和第2组的相对沉降量差值小于10mm时,停止对该点的施工,测得施工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压实系数为0.96,K30数值为126Mpa/m,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压实系数不低于为0.92,K30数值不少于110Mpa/m的检测标准,若该作业点不符合检测标准,需对该作业点继续以每三锤为一组进行补夯,至达到检测标准;
[0039] B3、作业点达到检测标准后,由于施工地点空间有限,为便于机械行走故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进行移机至下一作业点,即每次单点作业,前进或后退作业下一点重复进行B1和B2步骤,至所有作业点均符合检测标准,需要注意的是,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作业时,采取采用直线单点作业法作业时,采取由采取由一侧向另一侧的方式沿平行台背面的方向进行夯实,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将施工面以下的回填土对台背面的压力保持最低,进而有效保护桥涵结构物;
[0040] 步骤三、整平夯实面:
[0041] 各作业点均符合检验标准后,使用平地机进行整平;
[0042] 步骤四、质量检测:
[0043] 检测标准应符合:《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17。
[0044] 实施例2:
[004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选取碎石粒土的回填层时,由于碎石粒土的形变量小步骤A2中间隙型布置作业点为每个作业点边缘间隔30cm,且呈等边三角形布设,靠近台背面一侧的作业点距离台背面的距离为50cm;步骤B1中重复进行5组,步骤B2中当第5组和第4组的相对沉降量差值小于10mm时,停止对该点的施工,测得施工面以下1m深度范围内的压实系数为0.94,K30数值为134Mpa/m。
[0046] 实施例3:
[0047]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改进:夯板包括第一夯板10 和第二夯板20,第一夯板10为圆台状结构,第一夯板10的中部开设有阶梯孔12,阶梯孔12的台阶面上缓冲垫11,第二夯板20的截面为T形,第二夯板20 套设在阶梯孔12内,第二夯板20的顶面与夯锤30固定连接第二夯板20的厚度等于第一夯板10的厚度与缓冲垫11的变形量之和。当在夯锤敲打时,第二夯板 20首先向下运动,第二夯板20进而将作用力通过缓冲垫11传递至第一夯板10,第一夯板10在缓冲垫11发生变形过程中受到的力逐渐增大进而将第一夯板10 逐渐向下运动,避免由夯锤直接敲打剪切回填层流线造成回填层分块的问题,进而保证夯实质量。缓冲垫11的设置是针对施工面的回填土预留有发生形变的反应时间,当缓冲垫11变形过程中,第二夯板20的下移速度大于第一夯板10的下移速度,夯板下的回填土不会直接发生较大形变而是以相对较小的速度进行变形,当缓冲垫11达到极限变形量时,第一夯板10和第二夯板20将同步下移,夯板下的回填层已经处于一个半夯实状态,此时回填层已经具有继续下移的趋势同时作用力会持续增加,夯锤与回填层之间的速度差值已经大大减小,在此后过程中,回填层将不具备发生层间滑移、分离和断裂的决定条件。
[0048] 与传统强夯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作用力峰值小、击打频率高、作用柔和、不易剪切填层流线;与振动压实技术相比,其夯实能量高、贯穿能力强而均匀,影响深度较大,可在较大深度范围内获得较均匀的密实度。具有高强度、高效率、低能耗、低噪声、节能环保的优点。液压夯实机可以灵活的装配于装载机或挖掘机上,操作简便快捷,充分有效地使用设备,减少了设备停驶费。
[0049]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0050]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