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260101.5

文献号 : CN1101293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郑学东张强魏小鹏范纯龙

申请人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涉及DNA链置换技术,提出了一种无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将DNA双链[DNA1,DNA2]与DNA单链DNA3混合,DNA3中片段1*和9*与DNA1中的互补片段1和9在碱基互补作用下,促使DNA1形成发卡结构,进而DNA2从DNA1上脱落,形成DNA3对DNA2的链置换。该DNA链置换过程中,置换链DNA3与被置换链DNA2之间在碱基排列上无任何依赖关系,实现了一种不需要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替代目前依赖立足点的DNA链置换方法,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计算,基因编辑以及纳米技术。

权利要求 :

1.一种无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1:设计具有发卡结构的DNA序列,作为DNA链置换中结合DNA被置换链的DNA模板链;

步骤2:根据步骤1中DNA模板链的发卡结构茎部和环部的碱基排列,设计互补的DNA序列,作为DNA链置换的DNA被置换链;

步骤3:根据步骤1中DNA模板链5’‑端和3‑’端的DNA序列片段,设计DNA链置换中的DNA置换链;

步骤1中,DNA链置换中的DNA模板链具有发卡结构;发卡结构茎部的DNA片段长度不小于3个碱基,环部的DNA片段长度不小于2个碱基;

步骤2中的DNA被置换链的碱基排列只与DNA模板链的茎部和环部的DNA序列片段存在碱基互补关系;

步骤3中的DNA置换链的碱基排列只与DNA模板链的5’‑端和3’‑端的DNA序列片段存在碱基互补关系;

步骤3中的DNA置换链的碱基排列设计与步骤2中的DNA被置换链的碱基排列不存在依赖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DNA链置换中不需要设计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DNA置换链将DNA被置换链从DNA模板链上置换出来的过程中,DNA置换链、DNA模板链、DNA被置换链之间不发生分支迁移过程。

说明书 :

一种无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DNA计算领域,尤其涉及DNA链置换技术。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型,DNA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随着DNA链置换技术在DNA计算中的应用,相继实现了基于DNA链置换的DNA逻辑门、DNA电路、DNA纳米计算设备,DNA计算逐渐由理论研究进入了实用化研究阶段。
[0003] DNA链置换是利用DNA分子杂交过程中的自由能最终趋于稳定的特性,通过在DNA模板链上设计立足点(toehold)和分支迁移域(branch migration domain),触发或控制DNA链置换反应,即用较长的DNA置换链与DNA模板链上的立足点先行杂交,然后在分支迁移作用下,通过对DNA模板链上的分支迁移域上杂交的DNA被置换链进行置换与取代的过程(张成,马丽娜,董亚非,et al.自组装DNA链置换分子逻辑计算模型[J].科学通报,2012,57(31):2909‑2915)。直观上看,DNA链置换就是在DNA置换链存在的情况下,通过DNA分子的杂交反应,将DNA模板链上杂交的DNA被置换链进行置换取代的过程,过程的结果是DNA被置换链由双链杂交状态变为游离状态。
[0004] 目前在DNA链置换的方法设计中,要求必须在DNA模板链上预先设计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且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之间不能存在太多的碱基序列片段间隔(Genot A J,Zhang D Y,Bath J,et al.Remote Toehold:A Mechanism for Flexible Control of DNA Hybridization Kinet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11,133(7):2177‑2182)。但无论是否在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之间存在碱基序列片段间隔,在DNA链置换中,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均必须设计在DNA模板链上,且由于在DNA置换链、DNA模板链、DNA被置换链之间发生分支迁移过程,使得DNA置换链的碱基排列必须要与DNA模板链上的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构成碱基互补关系,同时DNA被置换链的碱基排列必须与DNA模板链的分支迁移域的碱基排列构成碱基互补关系。上述在DNA模板链、DNA置换链和DNA被置换链之间的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处的碱基排列依赖关系,使得在DNA链置换的应用中,立足点的设计成为关键,而立足点处的DNA片段长度一般仅为3‑6个碱基(姚莉娜,田桂花,叶盟盟,et al.DN A链置换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5‑21),这大大增加了DNA链置换中DNA置换链、DNA模板链、DNA被置换链在碱基排列上的依赖耦合度,极大的增加了DNA序列设计难度,限制了DNA链置换的应用。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DNA链置换中的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对DNA链置换应用的限制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无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新方法。该方法在DNA模板链上设计发卡结构,以DNA模板链的5’‑端与3’‑端DNA片段作为DNA置换链的杂交结合域,对杂交在DNA模板链上的DNA被置换链进行置换取代。
[0006] 本发明涉及以下的具体技术方案:
[0007] 首先,设计DNA模板链DNA1、DNA被置换链DNA2和DNA置换链DNA3(图1),具体包含以下步骤:
[0008] 步骤1:在DNA模板链DNA1上,设计发卡结构:发卡茎部对应为DNA1上DNA片段4和其互补DNA片段4*,发卡环部对应DNA1上DNA片段5和6;
[0009] 步骤2:为保证DNA被置换链DNA2与DNA模板链DNA1的稳定杂交,在DNA模板链DNA1上设计DNA片段7;
[0010] 步骤3:DNA模板链DNA1的5’‑端和3’‑端设计DNA片段1、2、3和8、9,其中DNA片段2、3、8作为冗余DNA片段,可用于其它功能设计,DNA片段1和9作为DNA置换链DNA3的杂交结合域,其中DNA片段1和9各自的碱基序列不少于5个碱基;
[0011] 步骤4:根据DNA1中的DNA片段64*7的碱基排列,设计DNA被置换链DNA2,其中DNA片段6*47*为DNA片段64*7的碱基互补序列,DNA2两端的DNA片段10和11作为冗余DNA序列,可用于其它功能设计;
[0012] 步骤5:根据DNA1的DNA片段1和9的碱基排列,设计DNA置换链DNA3,其中DNA置换链DNA3的DNA片段1*和9*分别为DNA片段1和9的碱基互补序列,DNA片段x作为冗余DNA序列,可用于其它功能设计,且碱基序列不多于5个碱基;
[0013] 其次,经过上述步骤的DNA片段设计,得到DNA链置换的模板链DNA1、DNA被置换链DNA2和DNA置换链DNA3。将DNA1与DNA2退火杂交,得到DNA双链[DNA1,DNA2];加入DNA3后,DNA3的DNA片段1*和9*分别与DNA1的DNA片段1和9通过碱基互补实现杂交结合;在DNA3作用下,DNA1发生变构,形成发卡结构,DNA3从DNA1上脱落,完成DNA链置换。该DNA链置换过程中,DNA置换链DNA3与DNA被置换链DNA2之间在碱基上无任何依赖关系,实现了一种没有立足点与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方法。
[0014]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5] 1、在DNA链置换中,DNA模板链不需要设计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
[0016] 2、在DNA链置换中,DNA置换链和DNA被置换链在碱基排列上没有依赖关系,实现了DNA置换链和DNA被置换在DNA序列设计上的解耦合;
[0017] 3、在DNA置换链、DNA模板链、DNA置换链之间不发生分支迁移过程。
[0018] 该DNA链置换新方法可以用于替代目前依赖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域的DNA链置换方法,可广泛应用于DNA计算,DNA电路以及DNA纳米技术。

附图说明

[0019] 下列图示中箭头端对应DNA序列的3’‑端,平头端对应DNA序列的5’‑端。
[0020] 图1 DNA链置换新方法原理示意图;
[0021] 图2 DNA链置换新方法原理验证PAGE电泳结果;
[0022] 图3 DNA片段10长度变异对比分析PAGE电泳结果;
[0023] 图4 DNA片段7长度变异对比分析PAGE电泳结果;
[0024] 图5 DNA片段1与1*长度变异对比分析PAGE电泳结果1;
[0025] 图6 DNA片段1与1*长度变异对比分析PAGE电泳结果2;
[0026] 图7 DNA片段冗余性验证PAGE电泳结果;
[0027] 图8 DNA模板链片段碱基序列随机变异PAGE电泳结果;
[0028] 图中泳道编号上部标注泳道内的反应物名称,泳道编号下部为反应物的摩尔浓度比。DNA双链用方括号表示,括号内为组成双链的对应DNA单链,“+”表示反应物的混合。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0] 实施例中的DNA序列购自上海生工,其中DNA序列经过PAGE纯化,实施例中的DNA分子序列见表1。
[0031] 实施例中应用的试剂为:EDTA2Na、Tris、冰乙酸、醋酸镁、过硫酸铵、聚丙烯酰胺、N,N'‑甲叉双丙烯酰胺、四甲基乙二胺和Stains aLL。1×TAE/Mg2+缓冲液:40mmoL/L Tris,20mmoL/L乙酸,1mmoL/L EDTA2Na,12.5mmoL/L醋酸镁,pH=8.0。浓度为40%的丙烯酰胺母液:190g丙烯酰胺和10g N,N'‑甲叉双丙烯酰胺,37℃水溶后,加去离子水定容至500mL。所有DNA链经Nanodrop 2000分光光度计(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USA)进行浓度测定。荧光信号采用实时荧光PCR仪(AgiLent,G8830A)检测,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波长为564nm。实施例中的DNA双链[DNA1,DNA2]经退火(95℃4分钟,65℃30分钟,50℃30分钟,37℃30分钟,22℃30分钟,20℃保存)生成,然后加入DNA置换链DNA3,25℃下经过2小时的常温链置换反应,链置换反应缓冲液为1×TAE/Mg2+缓冲液。
[0032] 实施例的结果采用PAGE凝胶电泳方式进行检测。
[0033] 表1 实施例中用到的DNA序列
[0034]
[0035]
[0036] 实施例1 DNA链置换新方法原理验证
[0037] 根据图1中DNA链置换的设计方法,图2给出该DNA链置换新方法的PAGE检测结果。图2中的DNA序列DNA1‑1、DNA2‑1、DNA3‑1分别对应图1中设计方法的DNA模板链DNA1、DNA被置换链DNA2、DNA置换链DNA3。首先,由泳道4中的电泳带分布,可以看到DNA模板链与DNA被置换链能够稳定形成DNA双链[DNA1‑1,DNA2‑1]。同时,泳道9中电泳带为DNA双链[DNA1‑1,DNA3‑1],作为确认链置换结果的参照对比电泳带。泳道5‑8分别为不同摩尔浓度比下DNA链置换的结果。由泳道5‑8的电泳带,可以看到,对于DNA模板链与DNA被置换链[DNA1‑1,DNA2‑
1],在添加DNA置换链DNA3‑1后,均能够将DNA被置换链DNA2‑1置换出来,形成明显的电泳带[DNA1‑1,DNA3‑1]。其中在泳道5‑7中,可以明显看到置换出来的DNA被置换链[DNA2‑1]的电泳带。该实例说明了本发明提供的DNA链置换新方法的有效性及可实施性。
[0038] 实施例2 DNA被置换链DNA片段长度变异对比分析
[0039] 图3为图1中DNA被置换链DNA2上冗余DNA片段10的长度变异对DNA链置换影响的对比分析。本实施例中,DNA被置换链DNA2‑2‑016、DNA2‑2‑116、DNA2‑2‑316在DNA片段10的长度分别为0、1、2。由泳道7与泳道9的对比可知,在添加DNA置换连DNA2‑2‑016时,双链[DNA1‑2,DNA2‑2‑016]没有形成,因此,泳道8中对应DNA被置换链DNA2‑2‑016的电泳带不是由于DNA3‑2的链置换而形成的,是源自没有与DNA模板链DNA1‑2杂交的游离的DNA2‑2‑016因此在case 3‑1中未发生DNA链置换。由泳道5的电泳带可知,DNA双链[DNA1‑2,DNA2‑2‑116]能够稳定形成,对应于泳道6中的电泳带分布可知,在添加DNA置换链[DNA3‑2]后,双链[DNA1‑
2,DNA2‑2‑116]中的DNA被置换链DNA2‑2‑116被置换出,形成泳道6中的最下部的电泳带,因此在case 2‑1中发生了DNA链置换。由泳道3与泳道4的电泳带分布可知,在DNA置换链[DNA3‑2]存在的情况下,DNA双链[DNA1‑2,DNA2‑2‑316]中的DNA被置换链DNA2‑2‑316被置换出,形成泳道4中的上部电泳带[DNA1‑2,DNA3‑2],因此在case 1‑1中发生了DNA链置换。
[0040] 图4为图1中DNA被置换链DNA2上冗余DNA片段7的长度变异对DNA链置换影响的对比分析。本实施例中,DNA被置换链DNA2‑2‑018、DNA2‑2‑118、DNA2‑2‑318在DNA片段10的长度分别为0、1、3,在DNA片段7的长度均为8,与此相对,图2中的DNA被置换链DNA2‑2‑016、DNA2‑2‑116、DNA2‑2‑316在DNA片段7处的长度为6。由泳道5与泳道6(case 2‑2)以及泳道7与泳道8(case3‑2)可知实现了DNA置换链DNA3‑2对DNA被置换链DNA2‑2‑118及DNA2‑2‑018的置换,尤其是在泳道8中,可以明显看到被置换出来的DNA被置换链DNA2‑2‑018的电泳带。但是由泳道4(case 1‑2)中最上部电泳带与泳道9中最上部电泳带的对比可知,case1‑2中未实现DNA链置换。
[0041] 由图3与图4的PAGE电泳结果可知,在case 1‑1、case 2‑1、case2‑2、case 3‑2中均实现了DNA链置换,说明DNA被置换链DNA2的DNA片段10与DNA片段7存在冗余性,可以用于其它功能设计,验证了该方法的通用性。
[0042] 实施例3 DNA模板链与DNA置换链序列长度变异对比分析
[004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DNA模板链与DNA置换链进行长度变异对比分析。
[0044] 分别对应于图3和图4,图5和图6对DNA模板链DNA1在DNA片段1处的碱基序列进行了延长,相应的对DNA置换链DNA3在DNA片段1*处的碱基序列进行了延长。与实施例2中的DNA模板链DNA1‑2相比,本实施例中DNA模板链DNA1‑3在DNA1‑2的5’‑端延长了4个碱基的长度,DNA置换链DNA3‑3在DNA3‑2的3’‑端延长了4个碱基的长度。
[0045] 类似于实施例2中的泳道分析,由图5case 3‑1泳道8的电泳带可知,DNA模板链DNA1‑3没有与DNA2‑2‑016形成稳定的DNA双链,故在泳道9中未发生DNA链置换。而图5中case 1‑1和图5中case 2‑1两种情况下均实现了DNA链置换。图6中的三种情况下均实现了DNA链置换。
[0046] 实施例4 DNA片段冗余性验证
[0047] 图7中泳道3和泳道4对DNA模板链与DNA被置换链的双链电泳带,通过与泳道1中DNA模板链电泳带的对比,可知DNA双链[DNA1‑4,DNA2‑4‑36]与[DNA1‑4,DNA2‑4‑37]均能够稳定形成。图7中泳道4和泳道5为DNA模板链与DNA置换链杂交后的电泳带,用于DNA链置换结果的参照对比。泳道7‑10为加入DNA置换链后的反应结果。由泳道7‑10中上部电泳带与泳道5和泳道6中电泳带的对比,可知,在四种情况下均实现了DNA链置换,同时在泳道7‑10的下部可以明显看到被置换出的DNA被置换链的电泳带。
[0048] 实施例5 DNA模板链序列变异结果对比分析
[0049] 在实施例4基础上,对DNA模板链进行序列变异对比分析。实施例5中DNA模板链DNA1‑5在除与DNA置换链DNA3‑4‑T93和DNA3‑4‑T102的杂交结合域外的DNA片段处进行随机变异。由泳道1的电泳带分布可知,DNA模板链与DNA被置换链能够形成稳定的DNA双链。泳道2和泳道3为DNA模板链与DNA置换链杂交后的电泳带,用于DNA链置换结果的参照对比。泳道
4‑7为加入DNA置换链后的反应结果。由泳道4‑7中上部电泳带与泳道2和泳道3中电泳带的对比,可知,在四种情况下均实现了DNA链置换,同时在泳道4‑7的下部可以明显看到被置换出的DNA被置换链的电泳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