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531565.5

文献号 : CN11015811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保国王培灿

申请人 : 清华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依次包含步骤一:将金属网浸泡在过二硫酸钾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化学氧化;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金属网,置于180℃的空气氛围中加热;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金属网作为阴极,浸泡在硫酸钠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25mA/cm2条件下,进行电化学还原;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还原金属网作为阴极,浸泡在含有氯化钴、氯化铵、次磷酸钠和醋酸钠的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3~500mA/cm2条件下进行电沉积处理;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电极浸泡在酸性水溶液中处理,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表面,干燥后得到成品电极。所述电极为核壳纳米线结构的催化电极。

权利要求 :

1.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金属网浸泡在过二硫酸钾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化学氧化;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金属网,置于180℃的空气氛围中加热;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金属网作为阴极,浸泡在硫酸钠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25mA/cm2条件下,进行电化学还原;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还原金属网作为阴极,浸泡在含有氯化钴、氯化铵、次磷酸钠和醋酸钠的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3~500mA/cm2条件下进行电沉积处理;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电极浸泡在酸性水溶液中处理,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表面,干燥后得到成品电极;

步骤六:将步骤五得到的成品电极置于碱性水溶液中析氢,所述碱性水溶液包含氢氧化钾的浓度为1~6M的碱性水溶液;

所述金属网为铜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酸性水溶液包括磷酸水溶液、草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硝酸水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制备的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表面呈现核壳纳米线结构。

说明书 :

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电解水制取氢气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氢气具有能量密度高和反应产物无污染等特点,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能源载体。目前,主要依靠煤、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水蒸汽重整过程制备氢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电解水制氢技术由于其原料为水,制备过程无污染,被认为未来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然而,电解水制备氢气过程能耗较高,严重制约电解水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利用高效率电解水析氢催化剂,能够有效降低电解水的电解槽电压,降低电解水能耗。
铂等贵金属被认为是最佳析氢催化剂,但是,地壳中含量少,价格昂贵,限制其在商业电解水过程应用。因此,研究开发高效析氢催化电极是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关键。
[0003] 目前,工业化的析氢电极主要是贵金属涂层烧结电极,电化学活性较差;或者为粉末烧结电极,需要使用粘结剂将粉末状催化剂固定在集流体上。一方面,电极制备过程繁琐,增加制备成本;另一方面,催化剂在大电流密度下操作,易于从集流体上脱落,降低电极催化活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本发明提出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电解水析氢电极制备过程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所述电极表面呈现核壳纳米线结构。
[0006] 一种自支撑型催化析氢电极的制备方法,依次包含以下步骤:
[0007] 步骤一:将铜网浸泡在过二硫酸钾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进行化学氧化;
[0008]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铜网,置于180℃的空气氛围中加热;
[0009] 步骤三:将步骤二处理后的铜网作为阴极,浸泡在硫酸钠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25mA/cm2条件下,进行电化学还原;
[0010]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得到的还原铜网作为阴极,浸泡在含有氯化钴、氯化铵、次磷酸钠和醋酸钠的水溶液中,在常温、常压、电流密度为3~500mA/cm2条件下进行电沉积处理;
[0011]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电极浸泡在硫酸水溶液中处理,此后,使用去离子水清洗表面,干燥后得到成品电极。
[0012] 进一步,可以使用其它导体替代所述金属铜网,包括铜片、拉伸铜网、泡沫铜、冲孔铜网。
[0013] 进一步,步骤五中所述硫酸水溶液,可以用其它种类的酸性水溶液代替,包括磷酸水溶液、草酸水溶液、盐酸水溶液、硝酸水溶液。
[0014] 进一步,在电解水制取氢气过程中,该电极可用于酸性水溶液中析氢,也可用于碱性水溶液中析氢。
[0015] 进一步,所述电解水制取氢气过程,其技术特点包括硫酸的浓度为0.5~4M,氢氧化钾的浓度为1~6M,以及电极制备过程使用的成品电解槽。
[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0017] 电极制备工艺简单且易于放大。
[0018] 将成品电极用于酸性条件下电解水,其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过电位为98毫伏,用于碱性条件下电解水,达到相同的电流密度,其过电位为88毫伏。
[0019] 该催化电极,即使在大电流密度下工作,依旧能够保持高活性与高稳定性。
[0020] 总之,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且易于放大,加之高催化活性、高稳定,能够满足工业上大规模电解水制氢的需要。所述电极具有核壳纳米线结构,催化电极具有活性位点多,快速电子传递等优点,在酸性或者碱性电解液中,都表现出高效的析氢催化性能。同时,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放大,可以大规模运用于工业电解水。

附图说明

[002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核壳结构催化电极的扫描电镜图。
[0022]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核壳结构催化电极在0.5M硫酸溶液中的析氢活性。
[002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核壳结构催化电极在0.5M硫酸溶液中稳定工作400小时前后的析氢活性比较。
[0024]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核壳结构催化电极在1M氢氧化钾溶液中的析氢活性。
[0025]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核壳结构催化电极在0.5M硫酸溶液中的析氢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7] 实施例1
[0028] 步骤一:将铜网用浓盐酸、乙醇和超纯水超声清洗干净后,浸泡在2.5M氢氧化钠与0.2M过二硫酸钾水溶液中化学氧化20分钟。
[0029]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铜网置于马弗炉中,在180°下,空气氛围中加热2小时。
[0030]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电极作为阴极,在1M硫酸钠水溶液中,在25mA/cm2的电流密度下电化学还原。
[0031]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铜网作为阴极,在1M NaH2PO2,1M CH3COONa,0.1M CoCl2和1M NH4Cl的水溶液中电沉积,在电流密度为25mA/cm2条件下,电沉积处理90分钟。
[0032]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电极,浸没在盛放6M硫酸溶液的电解槽中,此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成品电极。
[0033] 图1为实施例中成品电极的扫面电镜图,可以看到在铜网纤维形成了磷化钴包裹铜纳米线的核壳结构。
[0034] 将得到的析氢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在0.5M硫酸溶液中进行电化学线性伏安扫描,结果如图2所示。成品催化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氢活性,其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所需的过电位仅仅为98mV。稳定性是评价催化电极的一个重要指标,将制备得到的催化电极在1M硫酸中以500mA/cm2长时间工作,如图3,是在长时间测试前后的线性伏安扫描曲线,由图可知催化在长时间工作后,其催化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为此,该催化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稳定性。
[0035] 将得到的析氢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以电极作为汞氧化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在1M氢氧化钾溶剂中进行电化学线性伏安扫描,如图4所示,成品催化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析氢活性,其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所需过电位为98mV。
[0036] 实施例2
[0037] 步骤一:将铜网用浓盐酸、乙醇和超纯水超声清洗干净后,浸泡在2.5M氢氧化钠与0.2M过二硫酸钾水溶液中化学氧化20分钟。
[0038] 步骤二:将步骤一得到的铜网置于马弗炉中,在180°下,空气氛围中加热2小时。
[0039]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电极作为阴极,在1M硫酸钠水溶液中,在25mA/cm2的电流密度下还原。
[0040] 步骤四:将步骤三得到的铜网作为阴极,在1M NaH2PO2,1M CH3COONa,0.1M CoCl2和1M NH4Cl的水溶液中电沉积,其条件为1)电流密度为3mA/cm2电沉积处理60分钟;2)电流密度为25mA/cm2电沉积处理60分钟;3)500mA/cm2,电沉积处理60分钟。
[0041] 步骤五:将步骤四得到的电极,浸没在1M硫酸水溶液中,此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在真空烘箱中干燥得到成品电极。
[0042] 将得到的析氢电极作为工作电极,铂片作为对电极,以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在0.5M硫酸溶液中进行电化学线性伏安扫描。如图5所示,当电流密度大于25mA/cm2的时候,其催化活性十分相近,都表现出了高析氢催化活性。
[0043] 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显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还可据此做出多种变化,但任何与本发明等同或相类似的变化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