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便器装置以及便座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598938.2

文献号 : CN11030663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野越勇介松中仁志铃木辽雨森博彰山崎恒太

申请人 : TOTO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坐便器装置和便座装置,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在包括大便器的非洗净区域的范围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并且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以及就坐部被水雾润湿。该坐便器装置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盆部的大便器与设置于大便器的便座装置,盆部具有洗净水通过的洗净区域与比洗净区域靠上的非洗净区域,便座装置具有向盆部内喷雾水雾的喷雾装置与控制喷雾装置的控制装置,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控制喷雾装置,以使直接着水于非洗净区域的前端部亦即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着水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坐便器装置,具有大便器与就坐部,所述大便器具有:盆部,承接污物;盆缘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盆部之上;以及吐水口,将用于从所述盆部内排出所述污物的洗净水吐出至所述盆部内,所述就坐部设置于所述大便器的上部并供使用者就坐,所述坐便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器装置具有:

喷雾装置,位于所述盆部的后方侧,并向所述盆部内喷雾水雾;

传感器,检测所述使用者;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前喷雾模式:在所述传感器从没有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来将水雾喷雾至所述盆部内,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水雾直接着水于所述盆部中的非洗净区域的前端部亦即前端侧非洗净区域,并且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所述非洗净区域位于比所述洗净水通过的区域亦即洗净区域靠上方且比所述盆缘部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下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直接着水于所述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大于直接着水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

4.一种便座装置,设置于大便器的上部,所述大便器具有:盆部,承接污物;盆缘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盆部之上;以及吐水口,将用于从所述盆部内排出所述污物的洗净水吐出至所述盆部内,所述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便座装置具有:

就坐部,供使用者就坐;

喷雾装置,位于所述盆部的后方侧,并向所述盆部内喷雾水雾;

传感器,检测所述使用者;以及

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前喷雾模式:在所述传感器从没有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来将水雾喷雾至所述盆部内,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水雾直接着水于所述盆部中的非洗净区域的前端部亦即前端侧非洗净区域,并且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所述非洗净区域位于比所述洗净水通过的区域亦即洗净区域靠上方且比所述盆缘部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下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直接着水于所述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大于直接着水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

说明书 :

坐便器装置以及便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的方式一般涉及坐便器装置以及便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坐便器装置中,在使用坐便器装置之前(例如当人体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时)进行自动地向大便器的盆部喷雾次氯酸水或自来水的水雾的便前喷雾模式。通过便前喷雾模式使水雾着水于盆部,通过着水的水雾在盆部形成水膜。由此,能够抑制污物向盆部表面附着、黏附。
[0003]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带水雾洗净装置的便器中,设置有喷雾臭氧水、电解杀菌水、高温水的水雾的水雾洗净装置。在专利文献2中,能够使水雾洗净装置所产生的水雾通过气流遍布至便器、便座以及便盖等的各个角落来进行洗净。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029930号公报
[0005]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8605号公报
[0006] 在大便器的盆部的内表面存在洗净水通过的洗净区域和位于比洗净区域靠上方的位置且洗净水不通过的非洗净区域,上述洗净水用于将盆部内的污物向外部排出。有时在这样的非洗净区域中也附着污物。例如,有时在洗净区域溅起的污物会附着于非洗净区域。鉴于此,为了不仅抑制在洗净区域产生的污渍还抑制在包括非洗净区域的大便器的大范围产生的污渍,优选在使用坐便器装置之前的便前喷雾模式中,使水雾不仅着水于洗净区域还着水于非洗净区域。
[0007] 为了充分抑制污垢,优选使大量水雾附着于非洗净区域以便形成水膜。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坐便器装置中,着水于非洗净区域的水雾的量比较少,在抑制非洗净区域中的污物的附着、黏附的观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8] 鉴于此,例如可考虑利用使盆部内产生上升气流的送风装置来像专利文献2那样通过气流使水雾着水于大范围的方法。然而,在刚刚执行便前喷雾模式之后使用者使用坐便器装置的可能性很高。因此,若水雾的一部分因上升气流而漂浮并着水于便座、大便器的盆缘部上表面,则在使用者就坐于便座时、用手转动便座时,使用者的臀部、手会与着水于便座的水雾接触,存在产生不快感的担忧。另外,由于盆缘部上表面形成为大致水平,所以存在由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形成的水膜(包括水滴)向大便器之外滴落的担忧。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课题的认识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在包括大便器的非洗净区域的范围内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并且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以及就坐部被水雾润湿的坐便器装置。
[0010] 第一发明涉及一种坐便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大便器与便座装置,上述大便器具有:盆部,承接污物;盆缘部上表面,位于上述盆部之上;以及吐水口,将用于从上述盆部内排出上述污物的洗净水吐出至上述盆部内,上述便座装置设置于上述大便器的上部,上述盆部具有上述洗净水通过的洗净区域和位于比上述洗净区域靠上且比上述盆缘部上表面靠下的非洗净区域,上述便座装置具有:就坐部,供使用者就坐;喷雾装置,位于上述盆部的后方侧并向上述盆部内喷雾水雾;传感器,检测上述使用者;以及控制装置,基于上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上述喷雾装置,上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前喷雾模式:在上述传感器从没有检测到上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上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上述喷雾装置来将水雾喷雾至上述盆部内,在上述便前喷雾模式中,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喷雾装置,以便水雾直接着水于作为上述非洗净区域的前端部的前端侧非洗净区域,并且直接着水于上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上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011] 根据该坐便器装置,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从喷雾部喷雾的水雾不仅着水于洗净区域,还着水于非洗净区域,在洗净区域以及非洗净区域形成水膜。由此,能够在包括非洗净区域的大便器的大范围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
[0012] 并且,通过使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比较多,能够抑制下部区域中的污物的附着、黏附。另一方面,通过使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比较少,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就坐部的水雾的量。例如,能够抑制到达上部区域的水雾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就坐部。由此,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另外,能够抑制就坐部被水雾润湿,在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时、用手转动就坐部时,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的水雾接触。
[0013] 第二发明的坐便器装置基于第一发明,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区域具有朝向上述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上述下部区域具有朝向上述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0014] 根据该坐便器装置,由于上部区域的倾斜面朝向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所以将到达上部区域的倾斜面的水雾向下方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水雾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侧。另一方面,由于下部区域的倾斜面朝向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所以将到达下部区域的倾斜面的水雾向上方引导。由此,能够使到达下部区域的水雾的一部分着水于上部区域而增多上部区域中的着水量(间接着水量)。
[0015] 第三发明的坐便器装置基于第一或第二发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便前喷雾模式中,上述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喷雾装置,以使直接着水于上述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大于直接着水于上述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
[0016] 根据该坐便器装置,通过增大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增多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另外,通过减小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减少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017] 第四发明涉及一种便座装置,设置于大便器的上部,所述大便器具有:盆部,承接污物;盆缘部上表面,位于所述盆部之上;以及吐水口,将用于从所述盆部内排出所述污物的洗净水吐出至所述盆部内,所述便座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便座装置具有:就坐部,供使用者就坐;喷雾装置,位于所述盆部的后方侧,并向所述盆部内喷雾水雾;传感器,检测所述使用者;以及控制装置,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来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前喷雾模式:在所述传感器从没有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所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所述喷雾装置来将水雾喷雾至所述盆部内,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水雾直接着水于所述盆部中的非洗净区域的前端部亦即前端侧非洗净区域,并且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所述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所述非洗净区域位于比所述洗净水通过的区域亦即洗净区域靠上方且比所述盆缘部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0018] 根据该便座装置,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从喷雾部喷雾的水雾不仅着水于洗净区域,还着水于非洗净区域,在洗净区域以及非洗净区域形成水膜。由此,能够在包括非洗净区域的大便器的大范围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
[0019] 并且,通过使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比较多,能够抑制下部区域中的污物的附着、黏附。另一方面,通过使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比较少,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就坐部的水雾的量。例如,能够抑制到达上部区域的水雾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就坐部。由此,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另外,能够抑制就坐部被水雾润湿,在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时、用手转动就坐部时,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的水雾接触。
[0020] 第五发明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所述下部区域具有朝向所述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0021] 根据该便座装置,由于上部区域的倾斜面朝向盆部的外侧向下倾斜,所以将到达上部区域的倾斜面的水雾向下方引导。由此,能够抑制水雾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侧。另一方面,由于下部区域的倾斜面朝向盆部的内侧向下倾斜,所以将到达下部区域的倾斜面的水雾向上方引导。由此,能够使到达下部区域的水雾的一部分着水于上部区域而增多上部区域中的着水量(间接着水量)。
[0022] 第六发明根据第四或第五发明所述的便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便前喷雾模式中,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喷雾装置,以使直接着水于所述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大于直接着水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
[0023] 根据该便座装置,通过增大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增多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另外,通过减小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减少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024] 根据本发明的方式,可提供一种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在包括大便器的非洗净区域的范围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并且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以及就坐部被水雾润湿的坐便器装置。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0026] 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27] 图3中的(a)以及图3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28] 图4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0029] 图5中的(a)~图5中的(e)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立体图。
[0030] 图6中的(a)~图6中的(c)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示意图。
[0031] 图7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32] 图8中的(a)~图8中的(c)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0033] 图9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0034] 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0035] 图1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36] 图1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所喷雾的水雾的示意图。
[0037] 图13是用于说明水雾的直线前进状态的示意图。
[0038] 图14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39] 图15中的(a)~图15中的(c)是用于对直接着水于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以及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40] 图16中的(a)以及图16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便器的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剖视图。
[0041] 图17中的(a)以及图17中的(b)是例示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以及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42] 图18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时间图。
[0043] 图19中的(a)以及图19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俯视图。
[0044] 图20中的(a)以及图20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45] 图2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0046] 图2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047] 图23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048] 图24中的(a)以及图24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以及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49] 图25中的(a)以及图25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剖视图。
[0050] 图26中的(a)以及图26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便器以及便座的俯视图。
[0051] 图27中的(a)以及图27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52] 图28中的(a)以及图28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的第二工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53] 图29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
[0054] 图30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055] 图31中的(a)以及图31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立体图。
[0056] 图3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0057] 图33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058] 图34中的(a)以及图34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粒径的测定方法的立体图。
[0059] 图35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0060] 附图标记说明:
[0061] 10…坐便器装置;51…第一吐水部;52…第二吐水部;100…便座装置;110~113…流路;200…就坐部;200a…开口;204…背面;204e…外周部;210…便座腿部;300…便盖;400…外壳;402…传感器;403…人体传感器;404…就坐传感器;405…控制装置;431…电磁阀;450…除菌装置;472…切换阀;473…洗净喷嘴;474…吐水口;476…喷嘴马达;478…喷嘴洗净室;479…喷嘴挡板;481…喷雾装置;481a…马达;481b…盘;481c…供水口;482…水雾挡板;490…衬垫;500…手动操作部;511…便座用马达;512…便盖用马达;513…送风装置;514…暖风加热器;515…便座加热器;516…送风挡板;516a…开口;600…测定装置;
601…发光部;602…受光部;800…大便器;801…盆部;801A…洗净区域;801B…非洗净区域;801F…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w…存水;805…盆缘(rim)部;805B…台状部;806…盆缘部上表面;806e…外周部;806f…非载置部;806r…载置部;810…区域;811…吐水口;821…上部区域;822…下部区域;823…圆弧部;824…水雾引导部;B1…底面;M、M1、M2…水雾;S…狭缝;S1…上端面;SF…回旋流;SU…第一测定位置;SL…第二测定位置;SP…间隙;U1…上升气流;W…水;OB…喷雾对象物;f1…上升气流;f2、f3…气流;WD1、WD2…水滴;WF1、WF2…水膜;θs…喷雾角度;Ds…喷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在各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0063] 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0064] 图1所示的坐便器装置10具备洋式坐便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简称为“大便器”)800与便座装置100。大便器800具有承接污物的凹状的盆部801。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
800的上部。
[0065] 便座装置100具有外壳400(主体部)、供使用者就坐的就坐部200(便座)、以及便盖300。就坐部200与便盖300分别相对于外壳400被轴支承为开闭自如。图1的状态是就坐部
200关闭的状态(被放下的状态),且是便盖300打开的状态(被抬起的状态)。便盖300在关闭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就坐部200的座面。
[0066] 在外壳400的内部内置有身体洗净功能部等,该身体洗净功能部等实现坐在就坐部200的使用者的人体局部(“臀部”等)的洗净。另外,例如在外壳400设置有就坐传感器404,该就坐传感器404对使用者坐在就坐部200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在就坐传感器404检测到坐在就坐部200的使用者的情况下,若使用者例如操作了遥控器等手动操作部500,则能够使洗净喷嘴(以下为了便于说明,简称为“喷嘴”)473伸进大便器800的盆部801内。其中,在图1所示的便座装置100中,表示了喷嘴473伸进至盆部801内的状态。
[0067] 在喷嘴473的前端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吐水口474。而且,喷嘴473能够从设置于其前端部的吐水口474喷射水,来将坐在就坐部200的使用者的“臀部”等洗净。
[0068] 其中,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侧方”以及“右侧方”分别是从背对着打开的便盖300而坐在就坐部200的使用者观察的方向。
[0069] 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070] 如图2所示,盆部801的上部成为盆缘部805。盆缘部805是形成大便器800的上缘部的环状部分。在盆部801内储存有存水801w。
[0071] 另外,大便器800具有位于盆部801之上的盆缘部上表面806。盆缘部上表面806是盆缘部805的上表面,例如与被关闭的就坐部200的背面204对置。
[0072] 图3中的(a)以及图3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0073] 图3中的(a)是例示大便器800的立体图,图3中的(b)是例示大便器800的俯视图。大便器800具有设置于盆缘部805的吐水口811。吐水口811将用于从盆部801内排出污物(例如使用者的排泄物等)的洗净水吐出至盆部801内。
[0074] 例如,若使用者通过设置于遥控器等的开关进行便器洗净的操作或使用者从就坐部200站起,则执行从吐水口811向盆部801内供给洗净水的便器洗净。由此,盆部801内的污物被排出,盆部801的表面被洗净。
[0075] 如图3中的(a)所示的箭头A5那样,吐水口811朝向后方吐出洗净水。从吐水口811吐出的洗净水在沿着盆缘部805设置的台状部805B之上流动,如图3中的(b)所示,形成在盆部801内回旋的回旋流SF。
[0076] 盆部801具有洗净水通过的洗净区域801A和位于比洗净区域801A靠上且比盆缘部上表面806靠下的非洗净区域801B。洗净区域801A是盆部801的内表面中的洗净水通过而被润湿的区域。非洗净区域801B是盆部801的内表面中的洗净水不通过的区域。如图3中的(b)那样,当从上方观察时,非洗净区域801B沿着盆缘部805大体呈环状,洗净区域801A位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内侧。
[0077] 例如,如图2所示,洗净区域801A是从台状部805B起向下的区域,非洗净区域801B包括位于台状部805B之上的盆缘部805的立面(盆缘部内壁面)。
[0078]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洗净水也可以不是形成回旋流SF的方式。例如,吐水口811也可以从盆缘部805朝向下方吐出洗净水。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盆部801也具有洗净水通过的洗净区域和位于盆缘部上表面与洗净区域之间且洗净水不通过的非洗净区域。
[0079] 图4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0080] 其中,图4一并示出了水路系统与电气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
[0081] 便座装置100具有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雾装置481、喷嘴马达476、喷嘴473、喷嘴洗净室478以及流路110~113等。它们例如被配置于外壳400内。
[0082] 此外,如图35所示,它们也可以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
[0083] 流路110是用于将从自来水管、储水箱等未图示的供水源供给的水引导至喷雾装置481、喷嘴473等的流路。在流路110的上游侧设置有电磁阀431。电磁阀431是能够开闭的电磁阀门,基于来自设置于外壳400的内部的控制装置405的指令控制水的供给。
[0084] 在流路110上,在电磁阀431的下游设置有生成除菌水的除菌装置450。除菌装置450例如生成包含次氯酸等的除菌水。作为除菌装置450,例如能够举出电解槽单元。电解槽单元通过来自控制装置405的通电的控制,将在阳极板(未图示)与阴极板(未图示)之间的空间(流路)流动的自来水电解。此外,除菌水并不限定于包含次氯酸的除菌水。例如,除菌水也可以是包含银离子、铜离子等金属离子的溶液、包含电解氯、臭氧等的溶液、酸性水或者碱性水等。除菌装置450并不局限于电解槽,可以是能够生成除菌水的任意结构。
[0085] 在流路110上,在除菌装置450的下游设置有切换阀472。在切换阀472的下游设置有喷嘴473、喷嘴洗净室478以及喷雾装置481。流路110通过切换阀472而分支为向喷嘴473引导水的流路111、向喷嘴洗净室478引导水的流路112、以及向喷雾装置481引导水的流路113。切换阀472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来控制流路111、流路112以及流路113各自的开闭。即,切换阀472对水向喷嘴473、喷嘴洗净室478以及喷雾装置481的供给进行控制。另外,切换阀472对供给至其下游的水的流量进行切换。
[0086] 喷嘴473接受来自喷嘴马达476的驱动力,向便器800的盆部801内伸出或从便器800的盆部801后退。即,喷嘴马达476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使喷嘴473进退。喷嘴473在非使用时被收纳于外壳400内。喷嘴473在从外壳400向前方伸出的状态下从吐水口474吐出水,将人体局部洗净。
[0087] 喷嘴洗净室478通过从设置于其内部的吐水口喷射除菌水或自来水来将喷嘴473的外周表面(躯体)洗净。
[0088] 喷雾装置481使自来水或由除菌装置450生成的除菌水成为水雾状。喷雾装置481向盆部801、盆缘部805以及就坐部200等喷雾水雾M(除菌水的水雾或自来水的水雾)。换言之,喷雾装置481使除菌水的水雾或自来水的水雾着水于盆部801、盆缘部805以及就坐部200等。其中,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着水”是指水(除菌水或自来水)附着于物体的表面。尤其在言及“直接着水”的情况下,意味着水(除菌水或自来水的微粒p)从空中到达物体的表面。
[0089] 另外,在外壳400的内部设置有便座用马达511(转动装置)、便盖用马达512(转动装置)、送风装置513以及暖风加热器514。
[0090] 便座用马达511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以电动方式使就坐部200转动而进行开闭。便盖用马达512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以电动方式使便盖300转动而进行开闭。
[0091] 送风装置513例如是设置于外壳400的内部的风扇。送风装置513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进行动作。例如,伴随着送风装置513的马达的旋转,叶片进行旋转。由此,送风装置513能够朝向大便器800内(例如盆部801内)送风。另外,送风装置513也可以向坐在就坐部200的使用者的局部送风。暖风加热器514对由送风装置513向外壳400的外部输送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能够朝向使用者的局部输送暖风,使局部干燥。
[0092] 便座加热器515(干燥装置)例如设置于就坐部200的内部。便座加热器515例如具有沿着设置于就坐部200的中央的开口200a(图1)的周围设置的环状的金属部件。通过基于来自控制装置405的指令对便座加热器515进行通电,从而便座加热器515对就坐部200进行加热。作为便座加热器515,例如可以使用管式加热器、护套式加热器、卤素加热器、碳加热器等。金属部件例如由铝、铜等构成。另外,金属部件的形状能够采用片状、线状、网状等各种形状。
[0093] 控制装置405可使用从未图示的电源电路被供给电力的电路。例如,控制装置405包括微型计算机等集成电路。控制装置405基于检测使用者的传感器402(例如人体传感器403或就坐传感器404)的检测信息或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信息来控制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嘴马达476、喷雾装置481、送风装置513、暖风加热器514、便座加热器
515、便座用马达511以及便盖用马达512。
[0094] 手动操作部500是用于使用者例如在任意时机进行除菌水的喷雾的操作部。例如,手动操作部500是具有开关或按钮等的遥控器,若使用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则指示喷雾除菌水的操作信息(信号)被输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操作信息控制除菌装置450、喷雾装置481。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手动操作部500来进行除菌水的喷雾。
[0095] 另外,手动操作部500可以不仅具有用于除菌水的喷雾的开关、按钮还具有用于供使用者操作便座装置100的各功能的开关、按钮等。若进行了与各功能对应的操作,则该操作信息被输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操作信息来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的动作。
[0096] 就坐传感器404能够对使用者向就坐部200的就坐状态(就坐的有无)进行检测。就坐传感器404对使用者的就坐以及离座进行检测。就坐传感器404能够使用微波传感器、测距传感器(红外线投光式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轻触开关、静电电容开关(触摸传感器)或形变传感器。在该例子中,就坐传感器404使用被设置于外壳400的测距传感器。
[0097] 此外,在使用轻触开关、静电传感器以及形变传感器等接触式传感器的情况下,这些接触式传感器被设置于就坐部200。若使用者坐于就坐部200,则轻触开关因使用者的体重而被按下。或者,使用者与静电传感器接触。或者,因使用者的体重而对形变传感器施加压力。能够根据来自这些传感器的电信号来检测使用者的就坐。
[0098] 人体传感器403能够对位于大便器800的前方的使用者、即存在于从就坐部200向前方离开的位置的使用者进行检测。即,人体传感器403能够对进入卫生间并向就坐部200接近而来的使用者进行检测。作为这样的人体传感器,例如能够使用热电传感器、微波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测距传感器(红外线投光式传感器)。在该例子中,人体传感器403使用被设置于外壳的热电传感器。另外,人体传感器403可以对打开卫生间的门而刚刚进入后的使用者、即将进入卫生间之前的使用者、即想要进入卫生间而存在于门前的使用者进行检测。例如在使用了微波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在卫生间的门槛检测到使用者的存在。
[0099] 控制装置405接收人体传感器403的检测信息(表示使用者的存在的有无的信号)、就坐传感器404的检测信息(表示使用者的就坐的有无的信号),并基于接收到的检测信息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分的动作。
[0100] 控制装置405能够执行便后喷雾模式、便前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这3种喷雾模式。
[0101] 便后喷雾模式例如是在使用者使用了坐便器装置10之后基于传感器402的检测信息自动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便前喷雾模式例如是在使用者使用坐便器装置10之前基于传感器402的检测信息自动喷雾除菌水或自来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手动喷雾模式是基于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信息来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动作模式。
[0102] 图5中的(a)~图5中的(e)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以及立体图。
[0103] 图5中的(a)表示从前方观察坐便器装置10的一部分的状态。
[0104] 图5中的(b)将图5中的(a)的一部分放大表示。此外,在图5中的(b)中,为了易视性,省略了位于喷雾装置481的前方的外壳400的一部分。
[0105] 在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800的上部的状态下,喷雾装置481、喷嘴挡板479以及送风挡板516位于盆部801的后方侧上部。
[0106] 喷嘴挡板479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0转动。喷嘴473在后退至外壳400的内部的状态下位于喷嘴挡板479的后方。在洗净人体局部时等,喷嘴473与喷嘴挡板479抵接,使喷嘴挡板479转动而打开,从外壳400的内部伸出。
[0107] 图5中的(c)~图5中的(e)是将喷嘴挡板479以及送风挡板516的周边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0108] 送风挡板516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外壳400转动。在送风挡板516的后方配置有送风装置513。送风挡板516覆盖外壳400的开口516a。从送风装置513输送的空气通过开口516a向大便器800内输送。
[0109] 图5中的(c)是送风装置513停止了动作的状态,图5中的(d)以及图5中的(e)表示送风装置513动作而朝向盆部801内送风的状态。
[0110] 如图5中的(c)所示,在送风停止了的状态下,送风挡板516关闭。
[0111] 如图5中的(d)所示,若送风装置513工作,则送风挡板516借助从送风装置513输送的空气的压力(风压)转动而打开。由此,送风装置513例如像箭头A1那样从盆部801内的后方上部朝向盆部801内的前方下部送风。
[0112] 在图5中的(e)的状态下,与图5中的(d)的状态相比,送风装置513输送的风量较多(或风速较高)。此时,与图5中的(d)的状态相比,送风挡板516进一步转动而打开。由此,送风装置513例如像箭头A2那样从盆部801内的后方上部朝向盆部801内的前方上部送风。
[0113] 这样,从送风装置513输送的风的方向借助送风挡板516而变化。换言之,送风装置513能够通过风量(风速)来控制送风方向。可以通过使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乘着由来自送风装置513的送风而产生的气流来对水雾着水的范围以及各范围内的水雾的着水量(着水在各范围的除菌水或自来水的量)进行控制。
[0114] 图6中的(a)~图6中的(c)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的示意图。
[0115] 图6中的(a)是喷雾装置481的立体图,图6中的(b)是喷雾装置481的侧视图。
[0116] 喷雾装置481具有马达481a和与马达481a的下方连接的盘481b。马达481a的旋转由控制装置405控制。若马达481a旋转,则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盘481b,盘481b进行旋转。
[0117] 如图6中的(b)所示,向盘481b的上表面供给水W(自来水或由除菌装置450生成的除菌水)。通过在盘481b的旋转中供给水W,从而喷雾装置481使水W成为水雾状来进行喷雾。
[0118] 图6中的(c)是从上方观察盘481b的一部分的放大图。滴落至旋转的盘481b的上表面的水W借助离心力在盘481b上扩展为膜状,并从盘481b辐射。此时,水W从盘481b的边缘附近保持膜状而分裂,或在成为丝状之后分裂,然后成为微粒p(水雾)。能够通过盘481b的旋转速度、即马达481a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水雾的粒径(微粒p的直径)。旋转速度越高,则水雾的粒径越小。例如,可适当地采用旋转速度为1000rpm(rotationper minute:转每分钟)左右的低速旋转、旋转速度为10000rpm左右的中速旋转或旋转速度为20000rpm左右的高速旋转,获得所希望的粒径。另外,也能够通过对从供水口481c供给至喷雾装置481的水W的流量进行调整来控制水雾的粒径。
[0119] 其中,在本申请说明书,粒径为着水于坐便器装置10之前的存在于空中的微粒p的粒径,例如为索特平均粒径(总体积/总表面积)。稍后参照图34对本申请说明书中的“粒径”的测定方法进行叙述。另外,水雾是指粒径为10微米(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若水雾的粒径小于10μm,则为了润湿盆部801、盆缘部805、就坐部200等对象部位而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在使用了包含次氯酸的除菌水的情况下,若水雾的粒径小于10μm,则水雾中的次氯酸的浓度容易衰减,除菌性能容易降低。另一方面,若水雾的粒径大于300μm,则水雾难以扩散,难以向大范围喷雾水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大粒径的水雾是粒径为10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优选为150μm以上30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中粒径的水雾是粒径为50μm以上20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优选为60μm以上15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小粒径的水雾是粒径为10μm以上10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优选为10μm以上60μm以下的范围的水雾。
[0120] 例如,也能够通过供水口481c的位置、数量、盘481b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对从喷雾装置481朝向大便器800内喷雾的水雾的粒径、流量、方向等进行调整。由此,可以对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着水的范围以及各范围内的水雾的着水量进行控制。另外,可以在盘481b的周围适当地设置对水雾被喷雾的方向进行控制的罩等。
[0121] 图7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0122] 图7表示图5中的(a)所示的A-A’线处的剖面。
[0123] 如图7所示,在外壳400设置有狭缝S。在该例子中,喷雾装置481配置于外壳400内,狭缝S位于喷雾装置481的前方下部。例如,狭缝S的上端面S1的高度(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盘481b的底面B1的高度相同,上端面S1与底面B1处于相同平面上。或者,上端面S1也可以低于底面B1。
[0124] 盘481b的上表面从水平倾斜,盘481b比水平稍朝向下方喷雾水雾M。从盘481b喷雾出的水雾M通过狭缝S,朝向盆部801内喷雾。由此,能够不破坏坐便器装置10的设计性、清扫性地防止尿等污垢Y附着于喷雾装置481。此外,盘481b的形状可以是平的圆板状,也可以适当地设置凹凸或使用圆锥形状、球体。由此,也能够调节水雾的喷雾方向、水雾的粒径等。
[0125] 在便座装置100设置于大便器800的上部的状态下,喷雾装置481配置于就坐部200的一部分的下方(参照图2),朝向大便器800内喷雾水雾。
[0126]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喷雾装置并不局限于参照图6及图7说明的装置。例如,作为喷雾装置也可以使用超声波雾化装置。超声波雾化装置通过向液体照射超声波来使液体成为水雾状。另外,例如作为喷雾装置也可以使用双流体喷嘴。双流体喷嘴通过一同喷射气体与液体来使液体成为水雾状。其中,在使用了参照图6以及图7说明的装置的情况下,具有容易通过送风装置513控制喷雾范围的优点。另外,堵塞的风险也较低,也不需要压缩机等附带装置。
[0127] 图8中的(a)~图8中的(c)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其他坐便器装置的立体图。
[0128] 在该例子中,在喷雾装置481的前方设置有水雾挡板482。水雾挡板482在关闭的状态下覆盖喷雾装置481的前方的狭缝S。
[0129] 水雾挡板482例如被固定于喷嘴挡板479,与喷嘴挡板479连动。通过喷嘴挡板479打开,由此水雾挡板482也打开,通过喷嘴挡板479关闭,由此水雾挡板482也关闭。
[0130] 图8中的(b)以及图8中的(c)将喷嘴挡板479以及水雾挡板482的周边放大表示。图8中的(b)是喷嘴473后退至外壳400的内部的状态。此时,喷嘴挡板479是关闭的状态,覆盖喷嘴473的前方。另外,水雾挡板482是关闭的状态,覆盖狭缝S的前方。
[0131] 在不使用喷雾装置481时,像图8中的(b)那样通过水雾挡板482将喷雾装置481从盆部801侧隐藏。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尿、污垢附着于喷雾装置481。
[0132] 图8中的(c)是喷嘴473向前方伸出、使喷嘴挡板479转动了的状态。此时的喷嘴473向前方的伸出距离可以比人体局部洗净时向前方的伸出距离短。例如,喷嘴473的前端与喷嘴挡板479抵接。另外,在图8的(c)中,水雾挡板482与喷嘴挡板479一同转动而打开。可以借助水雾挡板482来对喷雾水雾的方向、范围进行控制。
[0133] 图9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0134] 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动作的示意图。
[0135] 图10的(b)中示出除菌水或自来水的水雾着水的对象部位(P1~P4)。图10中的(a)用“大”、“中”、“小”、“极小”这4级表示各喷雾模式中的各对象部位的着水量(每单位面积的着水量)的一个例子。
[0136] 控制装置405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前喷雾模式:在传感器402从没有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喷雾装置481,将自来水的水雾或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盆部801内。
[0137] 例如,如图9所示,若使用者进入卫生间而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进入,则将表示使用者的进入的信号(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自动地执行便前喷雾模式。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喷雾装置481喷雾自来水的水雾,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是对象部位P3(盆部801的非洗净区域801B)以及对象部位P4(盆部801的洗净区域801A)。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就坐部200以及盆缘部805的盆缘部上表面806不是喷雾的对象部位。
[0138] 这样,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不仅着水于洗净区域801A,还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在洗净区域801A以及非洗净区域801B形成水膜。由此,能够在包括非洗净区域801B的大便器800的大范围内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
[0139] 控制装置405能够执行下述的便后喷雾模式:在传感器402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不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喷雾装置481,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
[0140] 例如,如图9所示,若使用者离开卫生间而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离开,则将表示使用者的离开的信号(检测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自动地执行便后喷雾模式。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除菌装置450生成除菌水,并使喷雾装置481喷雾除菌水的水雾,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是对象部位P1(就坐部200的表面203)、对象部位P2(就坐部200的背面204以及盆缘部上表面806)、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
[0141] 这样,通过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在使用者使用了便座装置100之后能够使除菌水自动地着水于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由此,不仅能够在大便器800自动地抑制菌、污垢的产生,还能够在就坐部200等的大范围自动地抑制菌、污垢的产生。
[0142] 在使用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时,控制装置405能够控制喷雾装置481,执行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的手动喷雾模式。
[0143] 例如,如图9所示,在使用者进入到卫生间的期间(例如执行了便前喷雾模式之后),若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则将与操作对应的信号(操作信息)发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基于该信号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手动喷雾模式在便座装置100的使用前/使用后/扫除时等时机执行。在手动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除菌装置450生成除菌水,使喷雾装置481喷雾除菌水的水雾,使水雾着水于对象部位。如图10中的(a)以及图10中的(b)所示,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对象部位是对象部位P1、对象部位P2、对象部位P3以及对象部位P4。
[0144] 这样,通过基于手动喷雾模式在手动操作部500被操作的时机使除菌水着水于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从而不仅能够在大便器800内抑制菌、污垢的产生,还能够在包括就坐部200的大范围抑制菌、污垢的产生。另外,使用者通过拭去着水于就坐部200的除菌水的水雾,能够除去在就坐部200产生的菌、污垢。例如,对于通过便后喷雾模式难以抑制的黏附污垢,能够通过使用卫生纸等拭去着水的除菌水来进行除菌。另外,例如在使用便座装置100前介意就坐部200的污垢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手动喷雾模式对就坐部200进行除菌。由于基于使用者自身的操作执行除菌,所以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安心感、满足感。
[0145] 图1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146] 如图11所示,盆部801的非洗净区域801B具有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是非洗净区域801B的前端部,例如位于盆部801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包括非洗净区域801B的最前方的端,是从洗净区域801A的上端沿上下延伸至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区域。
[0147] 为了抑制盆部801中的污物的附着等,优选使大量水雾也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以便形成水膜。鉴于此,可考虑使送风装置513工作而在盆部801内产生气流,借助该气流使水雾到达非洗净区域801B的方法。然而,该情况下,存在乘着气流的水雾还着水于就坐部200、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情况。于是,存在当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200时、或用手转动就坐部
200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接触,产生不快感之虞。另外,由于盆缘部上表面806形成为大致水平,所以存在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之虞。
[0148] 鉴于此,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不使在盆部801内产生上升气流的送风装置513工作。另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为了使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不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而水雾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所喷雾的水雾的速度进行控制,以便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
[0149] 由此,由于虽然使大量水雾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但水雾不会乘着由送风装置513产生的上升气流而漂浮,所以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的水雾的量。由此,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外滴落的情况。另外,能够抑制就坐部200被水雾润湿,在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200时、利用手转动就坐部200时,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接触这一情况。
[0150] 其中,在本申请说明书中,“着水的水雾”包括水雾着水之后因凝结等而形成的水滴、水膜。
[0151] 例如,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通过控制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的旋转速度来控制水雾的速度(微粒p飞行的速度)、水雾的粒径。例如,水雾的速度越高,则水雾越容易维持直线前进状态。
[0152] 在图11(以及后述的图14、图17、图20、图24、图25、图27、图28、图30、图31)中,利用箭头表示了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M的路径。箭头越粗,则表示水雾的量越多。如图11所示,水雾被喷雾的范围在上下具有宽度。
[0153] 图1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雾装置所喷雾的水雾的示意图。
[0154] 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的粒径具有分布。例如,如图12所示,从喷雾装置481喷雾出小粒径的水雾M1(自来水或除菌水的微粒p1)和中粒径或大粒径的水雾M2(自来水或除菌水的微粒p2)。水雾M2的微粒p2由于自重大所以容易向水平或下方行进。另一方面,水雾M1的微粒p1由于自重小所以存在因气流的影响而向上方行进的情况。
[0155] 因此,如图11所示那样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水雾的量也产生分布。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中的最多的水雾直接着水的部分是容积区域(volume zone)BZ。在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到达容积区域BZ的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
[0156] 图13是用于对水雾的直线前进状态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157] 如以下那样对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是否维持直线前进状态进行判定。
[0158] 在沿水平方向从喷雾装置481(盘481b)远离了距离L的位置配置有喷雾对象物OB。距离L例如是喷雾装置481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之间的沿着水平方向的距离(300~
400mm左右)。
[0159] 从喷雾装置481向喷雾对象物OB喷雾水雾,对喷雾对象物OB中的水雾的着水点Pt1进行测定。着水点Pt1是指喷雾对象物OB中的最多水雾直接着水的点。例如,通过利用感水试纸或透明板等承接水雾并观察水滴的分布,能够使着水点Pt1可视化。
[0160] 对喷雾装置481喷雾水雾的喷雾方向Ds(喷雾角度θs)进行测定。喷雾方向Ds是指在喷雾装置481的附近被喷雾最多的水雾的方向。其中,喷雾装置481的附近是指距喷雾装置481的距离例如为50mm以内的范围。例如,能够取得喷雾水雾的喷雾装置481的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来测定喷雾方向Ds。或者,也可以通过向水雾照射片状激光来使所喷雾的水雾可视化,对喷雾方向Ds进行测定。喷雾角度θs是指水平方向与喷雾方向Ds之间的角度。
[0161] 对从喷雾装置481沿喷雾方向Ds延伸的直线L1与喷雾对象物OB的交点Pt2的高度h1进行计算。高度h1是喷雾装置481与交点Pt2之间的沿着上下方向的距离,通过L×tanθs来计算。另外,对实际的着水高度h2进行测定。着水高度h2是喷雾装置481与着水点Pt1之间的沿着上下方向的距离。
[0162] 在着水高度h2与高度h1相同的情况下,判定为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喷雾对象物OB。其中,着水高度h2与高度h1相同这一范围包括着水高度h2与高度h1的差为20mm以内的情况。
[0163] 图14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164] 图14放大表示了图11所示的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周边。
[0165] 如图14所示,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具有上部区域821与下部区域822。另外,上部区域821具有圆弧部823与水雾引导部824。
[0166] 圆弧部823包括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端,是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内侧的向下倾斜的曲面状。水雾引导部824设置于圆弧部823的下方,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外侧的向下倾斜。或者,水雾引导部824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水雾引导部824与圆弧部823连续。
[0167] 圆弧部823位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附近。因此,在喷雾装置481喷雾水雾的喷雾方向Ds为大量水雾着水于圆弧部823那样的方向的情况下,盆缘部上表面806容易润湿。在该情况下,存在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之虞。另外,由于圆弧部823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内侧的向下倾斜,所以到达圆弧部823的水雾在圆弧部823被反射而容易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飞溅。尤其是若提高水雾的速度以便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非洗净区域801B,则水雾容易飞溅。
[0168] 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中,喷雾装置481喷雾水雾的喷雾方向Ds被设定为从喷雾装置481喷雾并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水雾着水于比圆弧部823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少着水到位于圆弧部823的上方的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的量。另外,即便在为了维持直线前进状态而提高了水雾的速度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雾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飞溅。
[0169] 另外,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水雾引导部824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外侧的向下倾斜,将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水雾向下方引导。例如,到达水雾引导部824的水雾被朝向下方反射。由此,即便在提高了水雾的速度以便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雾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飞溅。
[0170] 另外,喷雾水雾的喷雾部(例如盘481b)被设置于就坐部200的一部分的下方。而且,喷雾装置481喷雾水雾的喷雾方向Ds被设定为朝向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斜下方。由此,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水雾容易向下方飞溅。即,水雾在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中容易被朝向下方反射。因此,即便在提高了水雾的速度以便水雾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水雾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飞溅。
[0171] 并且,喷雾装置481被配置为将喷雾部(例如盘481b)和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连结的假想线段L2(参照图11)与就坐部200不相交。而且,喷雾方向Ds被设定为维持直线前进状态地到达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水雾被沿着线段L2喷雾。由此,既能够抑制就坐部200被水雾润湿,又能够使水雾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
[0172] 另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少于直接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173] 具体而言,例如在便前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粒径大于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粒径。通过增大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增多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另外,通过减小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粒径,能够减少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174] 此时,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例如如果是1(μL/cm2)左右的着水量,则能够抑制上部区域821中的污物的附着、黏附,并且能够抑制水雾向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飞溅。由此,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向大便器外滴落。另外,能够抑制就坐部200被水雾润湿,在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200时、用手转动就坐部200时,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接触
[0175] 另外,在下部区域822中,由于水雾向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飞溅的可能性低,所以通过使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比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多,能够抑制下部区域822中的污物的附着、黏附。
[0176] 图15中的(a)~图15中的(c)是用于对直接着水于非洗净区域的上部区域以及下部区域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177] 首先,对包括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部区域821的第一测定位置SU与包括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下部区域822的第二测定位置SL进行设定。第一测定位置SU以及第二测定位置SL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分别是以非洗净区域801B的前端为中心且宽度100mm的范围。另外,第一测定位置SU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与上部区域821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大致相同,第二测定位置SL的上下方向的范围与下部区域822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大致相同。
[0178] 从向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喷雾水雾起在规定时间后,用吸水纸(日本制纸Crecia制)分别擦拭第一测定位置SU以及第二测定位置SL。由此,使吸水纸吸收着水于第一测定位置SU以及第二测定位置SL各处的水雾。
[0179] 其中,喷雾水雾的规定时间根据水雾的喷雾流量Q(L/min)来决定。在喷雾流量Q为Q<0.03L/min的情况下,规定时间设为10秒钟。在喷雾流量Q为0.03L/min≤Q<0.2L/min的情况下,规定时间设为4秒钟。在喷雾流量Q为Q≥0.2L/min的情况下,规定时间设为2秒钟。
[0180] 吸收了着水于第一测定位置SU的水雾的吸水纸的重量与使水雾着水之前的该吸水纸的重量之差为着水于第一测定位置SU的水雾的着水量。将着水于第一测定位置SU的水雾的着水量除以第一测定位置SU的面积而得到的值作为直接着水于上部区域821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181] 同样,吸收了着水于第二测定位置SL的水雾的吸水纸的重量与使水雾着水之前的该吸水纸的重量之差为着水于第二测定位置SL的水雾的着水量。将着水于第二测定位置SL的水雾的着水量除以第二测定位置SL的面积而得到的值作为直接着水于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182] 此外,也可以代替用吸水纸擦拭各测定位置,而在各测定位置粘贴了吸水纸的状态下进行喷雾,使吸水纸吸收水雾。例如,将原本形成为4折的吸水纸展开,并将处于未折叠的状态的吸水纸裁剪成沿着各测定位置的形状。将裁剪后的吸水纸粘贴于各测定位置。
[0183]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使圆弧部823以及水雾引导部824为上部区域821,将比水雾引导部824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设为下部区域822。并不局限于此,上部区域821与下部区域822的边界也可以是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即,可以使比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上侧的区域为上部区域821,比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靠下侧的区域为下部区域822。
[0184] 图16中的(a)以及图16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便器的前端侧非洗净区域的剖视图。
[0185] 如图16中的(a)所示,上部区域821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外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水雾引导部824)。如上所述,水雾引导部824(上部区域821的倾斜面)将水雾向下方引导。
[0186] 另一方面,如图16中的(b)所示,下部区域822具有朝向盆部801的内侧向下倾斜的倾斜面。由此,下部区域822将到达下部区域822的水雾向上方引导。由此,使到达下部区域822的水雾的一部分着水于上部区域821,能够增多上部区域821中的着水量(间接着水量)。
其中,由于在下部区域822的倾斜面之上设置有上部区域821的倾斜面,所以能够抑制通过下部区域822的倾斜面被向上方引导的水雾越过上部区域821而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806。
[0187] 例如,上部区域821的倾斜角度θ1大于下部区域822的倾斜角度θ2。倾斜角度θ1是铅垂方向与上部区域821的倾斜面(水雾引导部824)之间的角度。倾斜角度θ2是铅垂方向与下部区域822的倾斜面之间的角度。
[0188] 通过倾斜角度θ1大,能够将到达上部区域821的水雾更积极地向下方引导。另外,通过倾斜角度θ2小,能够抑制被下部区域822向上方引导的水雾的量。由于通过倾斜角度θ1大于倾斜角度θ2,使得被下部区域822向上部区域821引导的水雾在上部区域821的倾斜面减速,所以被下部区域822向上部区域821引导的水雾不会飞溅至盆缘部上表面806。
[0189] 图17中的(a)以及图17中的(b)是例示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以及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190] 控制装置405能够执行下述的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在传感器402从没有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时,自动地控制便盖用马达512来使便盖300从关闭的状态变为打开的状态。
[0191] 例如,在使用者不在卫生间的情况下,便盖300处于关闭的状态。然后,若使用者进入卫生间且人体传感器403检测到使用者的进入,则控制装置405执行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另外,控制装置405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的执行中执行便前喷雾模式。
[0192] 例如,若执行了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便盖300像图17中的(a)以及图17中的(b)的箭头A6那样打开,则伴随着便盖300的打开动作而在盆部801内以及盆部801的周边产生上升气流f1。在图17中的(a)的例子中,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喷雾的水雾M的一部分乘着上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该情况下,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的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盆缘部上表面806。
[0193] 与此相对,在图17中的(b)的例子中,控制装置405对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的粒径进行控制,以使朝向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飞行的水雾不借助上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具体而言,控制装置405例如限制喷雾装置481的盘481b的旋转速度,以使水雾的粒径不过小。
[0194] 由此,即便因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产生了上升气流f1,也能够抑制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并且使水雾到达非洗净区域801B。因此,能够抑制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水雾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另外,能够抑制就坐部200被水雾润湿,在使用者就坐于就坐部200时、用手转动就坐部200时,能够抑制使用者的臀部、手与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接触。
[0195] 其中,水雾不借助上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这一范围可以不仅包括全部水雾不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还包括不使使用者产生不快感的程度的少量水雾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的情况。
[0196] 图18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时间图。
[0197] 图19中的(a)以及图19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俯视图。
[0198] 如图18所示,例如在时刻T1,利用人体传感器403等进入感测机构检测到使用者的进入。于是,控制装置405开始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以及便前喷雾模式的执行。由此,闭状态的便盖300开始打开,开始水雾向盆部801内的喷雾。便盖300的打开动作从时刻T1起持续至时刻T4,并在时刻T4便盖300成为全开状态。
[0199] 图19中的(b)例示在从时刻T1至时刻T2为止的期间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着水的范围。这样,在便前喷雾模式以及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刚刚开始之后的时间段,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水雾着水于盆部801中的非洗净区域801B以外的区域(洗净区域
801A)。
[0200] 图19中的(a)例示在从时刻T2至时刻T3为止的期间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着水的范围。在从时刻T2至时刻T3为止的期间,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水雾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
[0201] 然后,在从时刻T3至时刻T4为止的期间,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水雾再次着水于洗净区域801A。
[0202] 而且,在时刻T4之后的时刻T5之前,自动便盖开启模式以及便前喷雾模式结束。例如,使用者在时刻T5就坐于就坐部200。
[0203] 伴随着因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引起的便盖300的打开动作而产生的上升气流f1的大小在便盖300从关闭的状态刚刚打开之后(即便盖开始打开的时期)容易成为最大。对此,在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405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开始执行后,开始水雾朝向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喷雾。即,如图18所示,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开始的时刻T1之后的时刻T2,开始水雾向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的喷雾。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雾借助上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
[0204] 另外,便盖300打开的速度越快,则伴随着因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引起的便盖300的打开动作而产生的上升气流f1的大小容易变得越大。对此,如图18所示,控制装置405控制便盖用马达512,以使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刚刚开始执行之后的第一时间段(时刻T1至时刻T2)中便盖300打开的速度低于在第一时间段之后的第二时间段(时刻T2至时刻T3)中便盖300打开的速度。由此,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刚刚开始之后,能够减小上升气流f1。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雾借助因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引起的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
[0205] 并且,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在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刚刚开始执行之后的第三时间段(时刻T1至时刻T2)中水雾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以外的区域,在第三时间段之后的第四时间段(时刻T2至时刻T3)中水雾着水于前端侧非洗净区域801F。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水雾借助因自动便盖开启模式引起的上升气流f1上升至比盆部801靠上方的位置。
[0206] 图20中的(a)以及图20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207] 图20中的(b)是图20中的(a)所示的区域R4的放大图。
[0208] 虚线箭头表示由送风装置513形成的气流(在后述的图24、图27、图28、图30中也同样)。如图20中的(a)所示,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送风装置513朝向前方且下方送风。从送风装置513输送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碰到大便器800内(洗净区域801A或非洗净区域801B)而朝向上方。由此,形成从比就坐部200靠下方的大便器800内向就坐部200的上方缭绕上升的上升气流U1。
[0209] 例如,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一部分水雾从喷雾装置481朝向非洗净区域801B辐射。另外,粒径比较大的水雾着水于洗净区域801A。粒径比较小的水雾借助上升气流U1而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等。由此,能够对包括非洗净区域801B、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等的坐便器装置10的各个角落进行除菌。
[0210] 一般,自来水中包含水锈成分(例如钠、钙、钾、镁等)。该情况下,由自来水生成的除菌水的水雾中也包含水锈成分。若包含水锈成分的水雾在着水于便座装置100等之后蒸发,则在水雾着水的部分析出水锈,存在短期内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的情况。
[0211] 鉴于此,在便座装置100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便后喷雾模式不仅具有向大便器800以及就坐部200喷雾水雾的模式(第二模式),还具有仅向大便器800内喷雾水雾的第一模式。在一次的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0212] 例如,在第一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送风装置513停止或控制水雾的粒径,以便水雾仅着水于大便器800内(洗净区域801A以及非洗净区域801B)。在第一模式中,通过向大便器800内喷雾除菌水的水雾,能够抑制在大便器800内产生菌、污垢。另外,着水于大便器800内的水雾所包含的水锈成分被流动至大便器800内的洗净水冲走。因此,通过仅向大便器800内喷雾水雾的第一模式,能够抑制大便器800内的菌、污垢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因水锈成分引起的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产生在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便盖300等。
[0213] 另一方面,在第二模式中,控制装置405使送风装置513工作或控制水雾的粒径,以便例如像图20的例子那样使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等。在第二模式中,通过向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喷雾除菌水的水雾,不仅能够抑制在大便器800内产生菌、污垢,还能够抑制在就坐部200产生菌、污垢。
[0214] 而且,在便后喷雾模式中,通过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与每次执行第二模式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水雾附着于就坐部200的频率。由此,能够延长因附着的水雾蒸发而析出的水锈生长至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为止的期间。因此,能够抑制短期内在就坐部200、便盖300、盆缘部上表面806等洗净水不流过的区域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
[0215] 此外,无论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执行第一、第二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由于都向容易产生污垢的大便器800内喷雾除菌水的水雾,所以通过执行便后喷雾模式能够可靠地减少使用者进行扫除的频率。另外,由于就坐部200是比大便器800内难以产生污垢的部位,所以即便不每次使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就坐部200也难以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污垢。
[0216] 另外,在第一模式中水雾仅着水于大便器800内这一范围可以不仅包括全部水雾着水于大便器800内的情况,还包括不会增加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的程度的少量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等的情况。
[0217] 图21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0218] 在使用者位于卫生间内的期间,不执行便后喷雾模式(步骤S101:否)。若使用者离开卫生间且传感器402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不到使用者的状态(步骤S101:是),则控制装置405关闭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开始便后喷雾模式。
[0219] 此时,控制装置405自动判断执行便后喷雾模式的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哪一模式(步骤S102)。由此,由于使用者可以不每次选择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所以能够减轻使用者的负担。
[0220] 例如,在步骤S102中,控制装置405判断为第二模式的执行频率低于第一模式的执行频率。通过第二模式的执行频率低,能够减少包含水锈成分的水雾附着于就坐部200的量。因此,能够延长水锈析出并生长至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为止的期间。
[0221] 更具体而言,例如在从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起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后执行了规定次数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控制装置405再次执行第二模式(步骤S103),便后喷雾模式结束。由此,由于定期地执行第二模式,所以既能够抑制短期内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又能够抑制污物引起的菌、污垢的产生。
[0222] 另一方面,在从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起未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或者在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后未执行规定次数的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102:否),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一模式(步骤S104),便后喷雾模式结束。此外,步骤S102中的规定时间、规定次数只要考虑自来水中包含的水锈成分的浓度、水雾的喷雾量适当地决定为短期内不产生水垢污垢即可。
[0223] 图2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224] 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可以基于使用者的手动操作的选择来判断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哪个模式。例如,在手动操作部500设置有用于供使用者选择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哪一模式的开关或按钮等。
[0225] 使用者在手动操作部500中进行选择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任一个的输入操作。而且,控制装置405接收表示使用者选择了哪个模式的信息(步骤S201)。
[0226] 当使用者在手动操作部500选择了第一模式的情况下,若传感器检测到使用者的离开(步骤S202:是),则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一模式(步骤S203),便后喷雾模式结束。此外,在未检测到使用者的离开的情况下,不执行便后喷雾模式(步骤S202:否)。
[0227] 当使用者在手动操作部500选择了第二模式的情况下,若传感器检测到使用者的离开(步骤S204:是),则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二模式(步骤S205),便后喷雾模式结束。此外,在未检测到使用者的离开的情况下,不执行便后喷雾模式(步骤S204:否)。
[0228] 这样,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控制装置405基于使用者在手动操作部500中的选择来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即,使用者能够通过操作手动操作部500来预先设定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哪一模式。
[0229] 例如,若设定不变更,则控制装置405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每次执行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中的一方。自来水中包含的水锈成分的浓度根据地区不同而不同。在水锈成分的浓度低的地区,即便每次执行向就坐部200喷雾水雾的第二模式,到产生因水锈成分引起的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为止期间也很长。在这样的地区中,通过在便后喷雾模式中执行第二模式,能够抑制污物引起的菌、污垢的产生、降低扫除的频率。另一方面,在水锈成分的浓度高的地区中,若执行向就坐部200也喷雾水雾的第二模式,则因水锈成分引起的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容易在短期内产生。在这样的地区中,不执行向就坐部200喷雾水雾的第二模式能够降低扫除的频率。通过使用者利用手动操作部500来选择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能够在自来水所包含的水锈成分的浓度高的地区以及低的地区双方降低扫除的频率。
[0230] 另外,可以在手动操作部500设置用于供使用者选择第一模式的执行频率以及第二模式的执行频率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开关或按钮等。例如,在从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起经过了规定时间时执行第二模式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在手动操作部500中选择该规定时间。另外,例如在当上次的第二模式的执行后执行了规定次数第一模式时执行第二模式的情况下,使用者能够在手动操作部500中选择该规定次数。控制装置405基于使用者在手动操作部500中的选择(设定的频率)来执行第一模式以及第二模式中的至少任一模式。由此,能够根据便座装置100被使用的地区的自来水中包含的水锈成分的浓度等来选择第一模式的执行频率或第二模式的执行频率,以使扫除的频率变低。
[0231] 图23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232] 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便后喷雾模式被控制为仅向大便器800内喷雾除菌水的水雾。换言之,每次执行上述的第一模式。另外,图23还例示了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在该例子中,手动喷雾模式与参照图9以及图20说明过的例子同样,向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喷雾除菌水的水雾。
[0233] 若使用者离开卫生间且传感器402从检测到使用者的状态变成检测不到使用者的状态(步骤S301:是),则控制装置405开始便后喷雾模式。仅向大便器800内喷雾除菌水的水雾(步骤S302),便后喷雾模式结束。在便后喷雾模式中,通过不向就坐部200等喷雾除菌水,能够抑制短期内产生因水锈成分引起的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
[0234] 在使用者未离开卫生间的情况下(步骤S301:否),若使用者操作手动操作部500(步骤S303:是),则控制装置405开始手动喷雾模式。向大便器800以及就坐部200喷雾除菌水的水雾(步骤S304),手动喷雾模式结束。此外,在使用者未操作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步骤S303:否),不执行手动喷雾模式。
[0235] 由于手动喷雾模式是使用者在喷雾后利用纸等进行擦拭的模式,所以存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频率低于便后喷雾模式的执行频率的趋势。因此,像图23所示的例子那样,通过在便后喷雾模式中仅向大便器800内喷雾水雾,在手动喷雾模式中向大便器800内以及就坐部200喷雾水雾,能够降低水雾附着于就坐部200的频率。由此,能够延长因附着的水雾蒸发而析出的水锈成分生长至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为止的期间。因此,能够抑制短期内在就坐部200等洗净水不流过的区域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
[0236] 图24中的(a)以及图24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以及便后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237] 如图24中的(a)所示,便前喷雾模式将自来水或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洗净区域801A以及非洗净区域801B,使自来水或除菌水滞留在洗净区域801A以及非洗净区域801B而形成水滴WD1或水膜WF1。例如,控制装置405通过缩小水雾的粒径或控制便前喷雾模式中的水雾的着水量来使着水的水雾滞留。
[0238] 然后,若使用者离开卫生间,则执行便后喷雾模式。如图24中的(b)所示,便后喷雾模式使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在便前喷雾模式中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由此,便后喷雾模式通过增加水滴WD1或水膜WF1的体积来冲走水滴WD1或水膜WF1。即,通过体积增加、自重变大,使得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向洗净区域801A流下。在便前喷雾模式中,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可以在时间上连续。
[0239] 例如,在因误进入等由传感器402检测到使用者并执行了便前喷雾模式的第一工序的情况下,执行第二工序来使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流下。
[0240] 便前喷雾模式中被喷雾的水雾滞留于洗净区域801A以及非洗净区域801B,例如在执行便后喷雾模式之前水滴WD1或水膜WF1不流动。由此,与仅盆部801内被润湿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污物的附着、黏附。另外,在便后喷雾模式中,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由此,能够抑制未被洗净水冲走的污物引起的菌、污垢的产生。
[0241] 另外,在通过便前喷雾模式形成的水滴WD1或水膜WF1维持为附着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状态而残存的情况下,有时因水滴WD1或水膜WF1蒸发而析出水锈,在非洗净区域
801B产生水垢污垢。与此相对,通过利用便后喷雾模式冲走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能够抑制水滴WD1或水膜WF1残存于非洗净区域801B。由此,能够抑制水垢污垢的产生。因此,既能够抑制在包括非洗净区域801B的大便器800的大范围内产生菌、污垢,又能够抑制短期内在非洗净区域801B中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
[0242] 图25中的(a)以及图25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前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剖视图。
[0243] 在该例子中,便前喷雾模式具有图25中的(a)所示的第一工序与图25中的(b)所示的第二工序。
[0244] 如图25中的(a)所示,第一工序使水雾着水于非洗净区域801B,在非洗净区域801B形成水滴WD1或水膜WF1。此外,第一工序也可以使水雾还着水于洗净区域801A,形成水滴或水膜。
[0245] 如图25中的(b)所示,第二工序使水雾着水于在第一工序中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由此,第二工序通过增加水滴WD1或水膜WF1的体积来冲走水滴WD1或水膜WF1。即,通过体积增加、自重变大,使得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向洗净区域801A流下。
[0246] 通过利用第二工序将利用第一工序形成于非洗净区域801B的水滴WD1或水膜WF1冲走,能够抑制水滴WD1或水膜WF1残存于非洗净区域801B。由此,能够抑制水垢污垢的产生。因此,既能够抑制在包括非洗净区域801B的大便器800的大范围内产生菌、污垢,又能够抑制短期内在非洗净区域801B产生可目视观察到的水垢污垢。
[0247] 另外,在便前喷雾模式中,若以着水的水雾立即流落的方式喷雾水雾,则由于水雾的粒径、流量大,所以存在水雾在盆部801内溅起而向大便器800之外飞溅的担忧。与此相对,在该例子中,在通过第一工序形成了水滴WD1或水膜WF1之后,通过第二工序增加水滴WD1或水膜WF1的体积,从而使水滴WD1或水膜WF1流下。由此,能够抑制水雾向大便器之外飞溅。
[0248] 图26中的(a)以及图26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大便器以及便座的俯视图。
[0249] 图26中的(a)表示就坐部200的背面204侧。在就坐部200的背面204设置有便座腿部210。便座腿部210被设置为从背面204突出,在就坐部200关闭的状态下与大便器800的盆缘部上表面806接触。在该例子中,共计设置有4个便座腿部210,但便座腿部210的数量、形状是任意的。
[0250] 如图26中的(b)所示,大便器800的盆缘部上表面806具有在就坐部200关闭的状态下供便座腿部210接触的区域810。
[0251] 在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以及就坐部200的喷雾模式(例如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若处于便盖300打开的状态,则存在水雾向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的外部飞溅的担忧。因此,为了抑制水雾的飞溅,希望处于便盖300以及就坐部200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以及就坐部200的喷雾模式中,若处于便盖300以及就坐部200关闭的状态,则由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区域810与便座腿部210相互接触,所以无法使水雾着水于区域810以及便座腿部210。另外,在便盖
300以及就坐部200关闭的状态下,由于盆缘部上表面806与就坐部200接近,所以水雾也难以到达就坐部200的背面204的外周部204e、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外周部806e。
[0252] 鉴于此,在便座装置100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具有以下说明的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
[0253] 图27中的(a)以及图27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254] 图27中的(a)表示第一工序,图27中的(b)表示第二工序。如图27中的(a)所示,在第一工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便座用马达511、便盖用马达512,来使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处于关闭的状态(全闭状态)。在便盖300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工序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以及就坐部200。在第一工序中,由于处于便盖300关闭的状态,所以既能够抑制水雾飞溅至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的外部,又能够将大量水雾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就坐部200。
[0255] 如图27中的(b)所示,在第二工序中,控制装置405控制便座用马达511、便盖用马达512,来使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处于打开的状态。在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打开的状态下,第二工序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以及就坐部200。由此,第二工序向盆缘部上表面806的便座腿部210所接触的区域810喷雾除菌水的水雾。在第二工序中,由于处于就坐部200打开的状态,所以能够使水雾还着水于便座腿部210、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区域810。另外,水雾也容易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外周部806e以及就坐部200的外周部
204e。
[0256] 控制装置405在一次的便后喷雾模式以及手动喷雾模式中,例如在执行了第一工序之后执行第二工序。或者,也可以在第二工序之后执行第一工序。通过以上说明过的第一工序与第二工序,既能够抑制水雾飞溅至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的外部,又能够使大量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包括便座腿部210所接触的区域810的大范围而抑制菌、污垢的产生。
[0257] 此外,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的第二工序中,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打开的状态这一范围不仅包括全开状态还包括半开状态。全开状态是指通常的使用中开度最大的状态。半开状态是指开度小于全开状态的状态。即,半开状态是指全开状态与全闭状态之间的状态,并不局限于开度为全开状态的一半的情况。
[0258] 在第二工序中,若就坐部200处于全开状态,则由于便座腿部210距盆缘部上表面806较远,所以难以使水雾着水于便座腿部210。与此相对,在图27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405在第二工序中控制便座用马达511以使就坐部200成为半开状态。因此,与就坐部
200处于全开状态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便座腿部210与盆缘部上表面806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在第二工序中使除菌水的水雾还着水于在第一工序中除菌水的水雾难以到达的便座腿部210。
[0259] 另外,例如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在第一工序中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侧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ml)多于在第二工序中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侧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ml)。例如,第一工序中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多于第二工序中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通过在第一工序中大量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能够进一步抑制盆缘部上表面806中的菌、污垢的产生。此时,在第一工序中,由于便盖300处于关闭的状态,所以即便喷雾大量水雾,水雾向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之外飞溅的担忧也很小。另一方面,在便盖300与就坐部200一同打开的第二工序中,与第一工序相比,水雾容易向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之外飞溅。鉴于此,通过在第二工序中使比较少量的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能够抑制水雾飞溅至大便器800以及便座装置100的外部。
[0260] 具体而言,例如控制装置405控制喷雾装置481,以使在第一工序中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时间长于在第二工序中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时间。即,例如执行第一工序的时间长于执行第二工序的时间。由此,能够使第一工序中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侧的水雾的总量多于第二工序中喷雾至盆缘部上表面806侧的水雾的总量。
[0261] 图28中的(a)以及图28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的第二工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262] 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的第二工序中,控制装置405可以在正向盆缘部上表面806侧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状态下,控制便座用马达511以及便盖用马达512来使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中的至少任一方移动。图28中的(a)表示在第二工序中使就坐部200向打开方向移动的状态。若像箭头A7那样使就坐部200从下方向上方转动,则在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附近产生气流f2(上升气流)。通过除菌水的水雾乘着气流f2,能够使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更大范围。
[0263] 另外,图28中的(b)表示在第二工序中使就坐部200向关闭方向移动的状态。若像箭头A8那样使就坐部200从上方向下方转动,则在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附近产生气流f3。由此,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附近的水雾扩散,能够使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更大范围。
[0264] 在图28中的(a)以及图28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405使就坐部200移动,但同样也可以使便盖300移动。在第二工序中,控制装置405可以使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中的一方停止、使另一方移动,也可以使两者移动。
[0265] 图29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俯视图。
[0266] 在图29中,用实线表示大便器800。另外,用虚线表示载置于大便器800的上表面、即盆缘部上表面806的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
[0267] 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主体部)载置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后部。即,盆缘部上表面806具有不载置外壳400的非载置部806f和载置外壳400的载置部806r。载置部806r位于非载置部806f的后方。载置部806r是指盆缘部上表面806中的在铅垂方向与外壳400重叠的部分,载置部806r可以不与外壳400接触。
[0268] 另外,在外壳400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载置部806r之间设置有衬垫490。衬垫490与外壳400的形状相配合并被配置于载置部806r的前方部。由此,能够防止洗净水、水雾、污物等侵入至比衬垫490靠后侧的位置。
[0269] 在比衬垫490靠前方侧的位置,在载置部806r与外壳400之间产生间隙SP。例如,当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不仅向盆部801内喷雾除菌水的水雾还向盆缘部上表面806喷雾除菌水的水雾的情况下,有时除菌水的水雾进入至间隙SP。由于间隙SP是使用者难以目视观察的部分,所以有时进入至间隙SP并着水于载置部806r的水雾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很大的水滴WD2或水膜WF2而产生向大便器800外滴落的漏水。
[0270] 鉴于此,在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装置481以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多于着水于载置部806r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的方式喷出除菌水。优选喷雾装置481使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并且使除菌水不着水于载置部806r。
[0271] 通过与载置部806r相比使大量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能够抑制非载置部806f中的菌、污垢的产生。与载置部806r相比,非载置部806f是因空气难以滞留所以容易干燥的部位,且是使用者容易观察且容易擦拭的部位。因此,即便除菌水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
806的非载置部806f,不知不觉中除菌水在非载置部806f凝结而成为大的水滴或水膜并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的可能性也很低。另外,通过着水于载置部806r的除菌水比较少,能够抑制不知不觉中除菌水在载置部806r凝结而成为大的水滴或水膜并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因此,在向大便器800的盆缘部上表面806喷雾了除菌水的水雾时,能够抑制向大便器
800外的漏水。
[0272] 此外,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测定。
[0273] 首先,在执行了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之后,用吸水纸拭去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的水雾。通过将拭去水雾之前的吸水纸的重量与拭去水雾之后的重量之差除以擦拭过的非载置部806f的面积来计算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274] 同样,在执行了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之后,用吸水纸拭去着水于比衬垫490靠前方侧的载置部806r的水雾。通过将拭去水雾之前的吸水纸的重量与拭去水雾之后的重量之差除以擦拭过的载置部806r的面积来计算着水于载置部806r的除菌水的每单位面积的平均着水量。
[0275] 图30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剖视图。
[0276] 图31中的(a)以及图31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立体图。
[0277] 在该例子中,喷雾装置481具有第一吐水部51与第二吐水部52。第一吐水部51例如使用能够喷出(喷雾)自来水或除菌水的喷嘴。第二吐水部52例如使用上述的盘481b。
[0278] 向喷雾装置481引导水的流路113分支为向第一吐水部51供水的流路与向第二吐水部52供水的流路。向各吐水部的供水由控制装置405控制。第一吐水部51与第二吐水部52例如同时喷出(喷雾)除菌水。
[0279] 图31中的(a)例示了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第二吐水部52的动作。第二吐水部52使除菌水着水于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非载置部806f。另外,第二吐水部52还使除菌水着水于盆部801内的比第二吐水部52靠前方侧的位置。
[0280] 例如,第二吐水部52向前方且下方喷雾除菌水的水雾。所喷雾的水雾的一部分乘着由送风装置513形成的上升气流U1而上升至比盆缘部上表面806靠上方的位置。由此,除菌水的水雾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就坐部200以及便盖300。
[0281] 图31中的(b)例示了便后喷雾模式或手动喷雾模式中的第一吐水部51的动作。第一吐水部51向后方且下方喷出(喷雾)除菌水,使除菌水着水于盆部801内的比第一吐水部51靠后方侧(载置部806r侧)的位置。
[0282] 喷雾装置481设置于外壳400的内部或下方。另外,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除菌水因自重而逐渐落下。因此,为了使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优选从高的位置喷雾除菌水。鉴于此,如图30所示,第二吐水部52配置于比第一吐水部51(喷嘴吐水口)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使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另一方面,为了抑制除菌水着水于载置部806r,优选从低的位置喷出(喷雾)除菌水。通过第一吐水部51(喷嘴吐水口)配置于比第二吐水部52靠下方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除菌水着水于载置部806r。
[0283] 另外,由于第二吐水部52使除菌水着水于使用者可能接触的盆缘部上表面806的非载置部806f,所以期望第二吐水部52是清洁的。鉴于此,第二吐水部52被配置于外壳400的内部。另外,第二吐水部52(盘481b)位于比盆缘部上表面806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可防止污物附着于第二吐水部52,能够确保第二吐水部52的清洁性。
[0284]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吐水部51使除菌水着水于使用者接触的可能性很低的盆部801内的载置部806r侧,所以第一吐水部51与第二吐水部52相比清洁性难以成为问题。鉴于此,第一吐水部51被配置为向外壳400的下方突出。例如,第一吐水部51(喷嘴吐水口)位于比盆缘部上表面806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将第一吐水部51配置于低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抑制除菌水着水于载置部806r。
[0285] 另外,以向俯视下比喷雾装置481靠载置部806r侧(后方侧)喷出的除菌水的至少一部分不乘着上升气流U1的大小形成喷雾装置481(第二吐水部52)。另一方面,以向俯视下比喷雾装置481靠非载置部806f(前方侧)喷雾的除菌水的至少一部分乘着上升气流U1的大小形成喷雾装置481(第一吐水部51)。
[0286] 具体而言,喷雾装置481使向俯视下比喷雾装置481靠载置部806r侧喷出的除菌水成为喷淋状、膜状或第一粒径的水雾状。另外,喷雾装置481使向俯视下比喷雾装置481靠非载置部806f侧喷出的除菌水成为小于第一粒径的第二粒径的水雾状。
[0287] 由此,从喷雾装置481喷出至非载置部806f侧的除菌水比喷出至载置部806r侧的除菌水更容易乘着上升气流,能够使大量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相反,从喷雾装置481喷出至载置部806r侧的除菌水比喷出至非载置部806f侧的除菌水更难以乘着上升气流,能够抑制除菌水着水于载置部806r。
[0288] 其中,第一粒径与第二粒径的大小的比较能够使用水雾的粒径分布的平均值或中央值。另外,喷淋状以及膜状是比水雾微粒大的水的形状。喷淋状以及膜状的除菌水的自重大于第一粒径的水雾粒的自重。喷淋状的除菌水可以呈丝状,也可以呈大粒状。向载置部806r侧喷出的除菌水的形状、大小例如能够通过第一吐水部51的吐水口的形状等来调节。
[0289] 在图30以及图31中,对设置有两个吐水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吐水部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还可以为三个以上。通过适当地改变喷雾方向、喷雾范围、水雾的粒径等,既能够使大量除菌水着水于非载置部806f,又能够抑制除菌水着水于载置部806r。
[0290] 图32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动作的流程图。
[0291] 若使用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则控制装置405能够基于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信息执行手动喷雾模式。这里,若在短时间的期间连续执行手动操作部500的操作而在短时间的期间连续执行手动喷雾模式,则存在就坐部200过度润湿的担忧。其结果是,存在与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接触的使用者感觉不快感,或者着水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外滴落之虞。
[0292] 鉴于此,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405具有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在执行了手动喷雾模式之后的规定时间以内(从手动喷雾模式的结束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前)再次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在从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之前禁止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另外,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再次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也在从手动喷雾模式的结束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之前禁止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
[0293] 例如,如图32所示,若使用者操作手动操作部500而输入了手动喷雾模式的开始(步骤S401:是),则控制装置405对从上次的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是否经过规定时间进行判断(步骤S402)。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402:是),控制装置405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403)。另一方面,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从上次的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未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402:否)且未检测到后述的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404:否),控制装置405执行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即,不执行手动喷雾模式。
[0294] 这样,即便在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执行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也通过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而不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由此,即便在短时间的期间连续进行了喷雾水雾的手动操作,也能够抑制过多的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能够抑制大量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而导致使用者感到不快感以及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向大便器
800外滴落。
[0295] 其中,步骤S402中的规定时间例如被设定为即便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而水雾进一步着水于就坐部200,着水的水雾也不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的程度的时间。规定时间根据在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的水雾的量来适当地决定,例如为10秒钟以上5分钟以下。规定时间也可以是在上次的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蒸发的时间。
[0296] 使用者通过使用卫生纸等拭去因手动喷雾模式而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由此能够除去附着于就坐部200的菌、污垢。在使用者拭去了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的大致全部之后仍在就坐部200残留有污垢的情况下,存在使用者想要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来拭去残留的污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等待规定时间对使用者是不便的。
[0297] 鉴于此,控制装置405具有下述的手动喷雾解除模式:在从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前解除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的执行,能够再次执行手动喷雾模式。由此,即便从上次的手动喷雾模式起未经过规定时间,也能够再次进行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而使使用的便利性提高。
[0298] 便座装置100具有拭去动作检测机构,该拭去动作检测机构对使用者针对就坐部200进行了拭去动作的情况进行检测。控制装置405基于拭去动作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来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
[0299] 如图32所示,在通过拭去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到使用者进行了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404:是),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即,变得能够再次进行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并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403)。
[0300] 作为拭去动作检测机构,例如能够使用就坐传感器404。控制装置405基于就坐传感器404的检测信息来推断拭去动作的有无。通过利用就坐传感器404,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使用者对就坐部的拭去动作。例如,在就坐传感器404是能够对施加于就坐部200的载荷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基于施加于就坐部200的载荷的大小、施加载荷的时间来对使用者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进行检测。另外,例如在就坐传感器404为能够取得到人体的距离的传感器的情况下,能够基于距离的变化来对使用者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进行检测。
[0301] 另外,存在如下的担忧:在尽管使用者为了执行手动喷雾模式而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但因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而不执行手动喷雾模式、不喷雾水雾的情况下,使用者会误认为便座装置100发生了故障。鉴于此,在未检测到使用者的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404:否),控制装置405通过报告机构报告执行了连续手动喷雾禁止模式这一情况(步骤S405)。由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误认。报告机构可使用能够利用声音或光等进行报告的任意机构。例如,作为报告机构,能够将扬声器、LED或液晶显示器等适当地设置于手动操作部500或外壳400。
[0302] 并且,便座装置100具有供使用者输入对于就坐部200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的操作部(例如手动操作部500)。控制装置405基于输入至操作部的输入信息来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例如,若使用者操作手动操作部500的开关等,则输入信息(信号)被输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若接收到该输入信息则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步骤S406:是)。由此,变得能够再次进行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并执行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403)。通过利用这样的操作部,能够更可靠地检测使用者对就坐部200的拭去动作,使使用的便利性提高。此外,使用者即便不执行拭去动作,也可以根据需要来操作该操作部。
[0303] 在使用者不操作输入对于就坐部200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的操作部的情况下(步骤S406:否),从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至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维持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被禁止的状态。
[0304] 图33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便座装置的手动喷雾模式中的其他动作的流程图。
[0305] 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控制装置405具有第一手动喷雾模式以及第二手动喷雾模式这两种手动喷雾模式。在第二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少于在第一手动喷雾模式中喷雾的除菌水的水雾的总量。例如,第二手动喷雾模式的喷雾时间短于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喷雾时间。
[0306] 第一手动喷雾模式是在使用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时控制喷雾装置481来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就坐部200的动作模式。
[0307] 另一方面,在执行了第一手动喷雾模式之后的规定时间以内(从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前)再次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第二手动喷雾模式控制喷雾装置481来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就坐部200。另外,在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再次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第二手动喷雾模式也控制喷雾装置481来将除菌水的水雾喷雾至就坐部200。
[0308] 换言之,从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禁止再次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取而代之执行第二手动喷雾模式。
[0309] 例如,如图33所示,若使用者操作手动操作部500而输入了手动喷雾模式的开始(步骤S501:是),则控制装置405对从上次的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是否经过规定时间进行判断(步骤S502)。在经过规定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502:是),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503)。另一方面,在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从上次的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未经过规定时间(步骤S502:否)且未检测到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504:否),控制装置405执行第二手动喷雾模式。
[0310] 这样,在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中或执行后的规定时间以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执行水雾的喷雾量比第一手动喷雾模式少的第二手动喷雾模式。由此,即便连续进行喷雾水雾的手动操作,也能够抑制过多的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能够抑制大量水雾着水于就坐部200而导致使用者感到不快感以及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向大便器800外滴落。
[0311] 其中,步骤S502中的规定时间例如被设定为即使再次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而水雾进一步着水于就坐部200,着水的水雾也不向大便器800之外滴落的程度的时间。规定时间根据所喷雾的水雾的量适当地决定,例如为10秒钟以上5分钟以下。规定时间也可以是在上次的第一手动喷雾模式中着水于就坐部200的水雾蒸发的时间。
[0312] 在使用者想要在执行了第一手动喷雾模式之后进一步拭去残留于就坐部200的污垢的情况下,若水雾的喷雾量因第二手动喷雾模式而很少,则存在污垢难以拭去而不便的情况。
[0313] 鉴于此,控制装置405具有在从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结束起经过规定时间之前能够再次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手动喷雾解除模式。由此,即便从上次的第一手动喷雾模式起未经过规定时间,也能够再次进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能够使使用的便利性提高。
[0314] 如图33所示,在通过拭去动作检测机构检测到使用者进行了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504:是),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即,变得能够再次进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并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503)。
[0315] 另外,在使用者操作了手动操作部500的情况下,若不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而执行第二手动喷雾模式、水雾的喷雾量少,则存在使用者误认为便座装置100发生了故障之虞。鉴于此,在未检测到使用者的拭去动作的情况下(步骤S504:否),控制装置405通过报告机构报告执行了第二手动喷雾模式这一情况(步骤S505)。由此,能够防止使用者的误认。
[0316] 并且,若供使用者输入对于就坐部200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的操作部被操作,则输入信息(信号)被输送至控制装置405,控制装置405若接收到该输入信息则执行手动喷雾解除模式(步骤S506:是)。由此,变得能够再次进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的执行,并执行第一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503)。
[0317] 在使用者没有进行输入对于就坐部200进行了拭去动作这一情况的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506:否),执行第二手动喷雾模式(步骤S507)。
[0318] 图34中的(a)以及图34中的(b)是例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粒径的测定方法的立体图。
[0319] 粒径的测定可使用激光衍射法。若向微粒照射激光,则从该微粒产生朝向各个方向的衍射散射光。衍射散射光的强度在发出光的方向具有空间图案。该空间图案被称为光强度分布图案。光强度分布图案根据微粒的粒径而变化。通过利用微粒的粒径与光强度分布图案的相关性并检测光强度分布图案,能够计算出粒径。
[0320] 如图34中的(a)以及图34中的(b)所示,粒径的测定装置600具有发光部601与受光部602。受光部602被设置为能够接受发光部601发出的激光。在粒径的测定中,将发光部601发出的激光向从喷雾装置481喷雾的水雾M照射。受光部602接受因激光的照射而产生的衍射散射光。由此,能够检测光强度分布图案。测定装置能够使用Aerotrac LDSA-3500A(麦奇克拜尔株式会社制)。
[0321] 图35是例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坐便器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
[0322] 其中,图35一并示出了水路系统与电气系统的主要部分结构。
[0323] 如图35所示,在该例子中,电磁阀431、除菌装置450、切换阀472、喷雾装置481、喷嘴马达476、喷嘴473、喷嘴洗净室478以及流路110~113等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另外,在该例子中,便座用马达511(转动装置)、便盖用马达512(转动装置)、送风装置513以及暖风加热器514等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另外,在该例子中,传感器402(例如人体传感器403、就坐传感器404等)、控制装置405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
[0324] 这样,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被组装于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内部的各部件(以下,称为“功能部”)也可以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在功能部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与功能部被组装于外壳400的内部的情况同样地使喷雾装置481等动作。
[0325] 另外,在功能部这样被组装于大便器800的内部的情况下,便座装置100的外壳400可以被省略。或者,可以代替便座装置100而设置就坐部200与便盖300。在该情况下,例如就坐部200与便盖300分别被轴支承为相对于大便器800开闭自如。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喷嘴挡板479、水雾挡板482以及送风挡板516被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大便器800转动。
[0326]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记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针对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实施设计变更后的实施方式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大便器、便座装置等所具备的各要素的形状、尺寸、材质、配置、设置方式等并不限定于例示的情况,能够适当地变更。
[0327] 另外,对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具备的各要素而言,只要技术上可行则能够进行组合,将它们组合后的实施方式只要包括本发明的特征,则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