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568785.5

文献号 : CN1103120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贾玉虎

申请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该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包括主体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背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并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光源模组,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外表面为漫反射表面,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自所述内表面入射至所述壳体内部,并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效果,提升电子设备外观竞争力,避免同质化。

权利要求 :

1.一种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用作电子设备的电池盖,所述壳体包括主体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背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伸,并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连接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

光源模组,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外表面为漫反射表面,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自所述内表面入射至所述壳体内部,并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漫反射表面包括多个凹凸点,且多个所述凹凸点均布在所述外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透明盖体;

所述外表面上设置有增反射膜,用于将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壳体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反射膜为金属镀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镀层的材料为银、铝、铜、金或者锌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反射膜为反射涂层,所述外表面的折射率与所述反射涂层的折射率之差大于等于0.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导光结构,所述导光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内表面,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导光结构用于将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自所述内表面传导至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为埋设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导光柱;

其中,所述导光柱的入光端连接所述内表面,所述导光柱的出光端连接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入光端导入所述导光柱中,并自所述出光端传导至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柱为多根光纤组成的光纤束。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结构为贯穿在所述壳体的导光孔,所述导光孔的内壁设置有反射膜;

其中,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反射膜的反射,自所述导光孔射出并传导至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模组包括:导光膜,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的第三出光面,其中,所述第三出光面朝向所述内表面设置;

扩散膜,设置在所述导光膜靠近所述壳体的一侧;

反光膜,设置在所述导光膜远离所述扩散膜的一侧;

光源,所述光源的发光面朝向所述第一侧边和/或所述第二侧边设置,以使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自所述第一侧边和/或所述第二侧边传导至所述第三出光面,并自所述第三出光面传导至所述内表面。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屏、壳体组件以及功能电路板,所述壳体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功能电路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壳体组件的光源模组,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

13.一种壳体发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实现,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一发光控制指令;

通过功能电路板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发光控制指令控制光源模组的发光,以使所述光源模组的光线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或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以实现壳体的不同发光效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光线传感器,所述通过功能电路板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发光控制指令控制光源模组的发光的步骤包括:启动电子设备的相机功能;

通过所述光线传感器对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进行检测,获得当前环境光强度值;

根据所述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确定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的补光亮度值,其中,所述当前环境光强度值越小,则所述补光亮度值越大;

控制所述光源模组以所述补光亮度值进行补光。

说明书 :

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诸如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对外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电子设备壳体(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外壳)多采用铝合
金和不锈钢,导致现有电子设备壳体的外观效果基本趋于同质化。

发明内容

[0003]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壳体组件、电子设备以及壳体发光控制方法,本申请能够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效果,提升电子设备外观竞争力,避免同质化。
[0004]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包括主体部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朝向背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延
伸,并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以及连接所述外表
面和所述内表面的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光源模组,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
述外表面为漫反射表面,所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自所述内表面入射至所述壳体内部,并
从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射出。
[0005]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壳体组件以及功能电路板,所述壳体组件为上述的壳体组件,所述功能电路板通过柔性电路板连接所述壳体
组件的光源,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与所述显示屏固定连接。
[0006] 又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发光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如前述的电子设备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一发光控制指令;通过功能电路板根据接收到的发光控制指
令控制光源模组的发光,以使光源模组的光线从第一出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射出,以实现
壳体的不同发光效果。
[0007]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利用外表面为漫反射表面这一特性,当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从内表面进入壳体内部并照射到外表面(漫反射表面)上时,将形成漫反射而向各个方
向散射,散射后的光线将照射到外表面或内表面。此时产生漫反射的外表面,相当于一个发
光的光源面。其中,照射到外表面的光线将再次形成漫反射,并最终从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
光面射出。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可以具有炫亮的灯光效
果,壳体组件的视觉效果更好、颜色更加丰富、更加炫亮,能够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效果,提
升电子设备外观竞争力,避免同质化。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在壳体边缘开设孔缝,即可在壳
体边缘的出光面观察到光源模组发出的光,保障壳体的密闭性和牢固性。

附图说明

[000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其中:
[0009] 图1是本申请壳体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是图1中A-A面的第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是图1中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4是图1中A-A面的第二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3] 图5是图1中A-A面的第三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4] 图6是图1中A-A面的第四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5] 图7是图1中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8是图7中光源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0017] 图9是图7中B-B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 图10是图8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9] 图1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 图12是本申请电子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13是图11中C-C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14是本申请电子设备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3] 图15是本申请壳体发光控制方法以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0024] 图16是图15中步骤S20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
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6] 发明人发现,目前的电子设备壳体普遍采用铝合金和不锈钢,其表面分别采用阳极氧化和PVD呈现金属效果,这样的壳体外观处理方法导致现有电子设备壳体的外观效果
基本趋于同化状态等问题。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壳体组件。
[0027] 图1是本申请壳体组件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面的第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8] 该壳体组件10包括:壳体11以及光源模组12。壳体11包括主体部111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朝向背离主体部111
的方向延伸,并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110,壳体11具有相对设置的和内表面115、以及连接外
表面114和内表面115的第一出光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光源模组12设置在容置空间110
内。其中,外表面114为漫反射表面,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自内表面115入射至壳体11内
部,并从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射出。
[0029] 具体地,主体部111为平面或者弧面,即如图中所示出的主体部111的表面B,该表面B可以为平面,由此与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可以形成2.5D的外观效果;或者表
面B可以为弧面(图中未示出),由此与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可以形成3D的外观
效果。该主体部111平面或者弧面的选择,可以简便的实现2.5D或者3D的外观设计要求,进
一步提高曲面壳体11的性能。应理解,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11可以用作电子设备的电池盖。
[0030] 主体部111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材质,或者为PET,或者为树脂,或者为陶瓷,本实施方式中对此不作限定。第一弯折部112和第二弯折部113对称设置在主体部111上,第一弯折
部112上具有第一出光面116,第二弯折部113上具有第二出光面117,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
线自内表面115入射至壳体11内部,并从第一出光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射出。
[0031] 当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从内表面115进入壳体11内部并照射到外表面114(漫反射表面)上时,将形成漫反射而向各个方向散射,散射后的光线将照射到外表面114或内表
面115。此时产生漫反射的外表面114,相当于一个发光的光源面。其中,照射到外表面114的
光线将再次形成漫反射,并最终从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射出。其中,在这一
过程中,光线经过多次反射,能有效防止眩光的产生。
[0032]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利用外表面114为漫反射表面这一特性,当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从内表面115进入壳体11内部并照射到外表面114(漫反射表面)上时,将形成
漫反射而向各个方向散射,散射后的光线将照射到外表面114或内表面115。此时产生漫反
射的外表面114,相当于一个发光的光源面。其中,照射到外表面114的光线将再次形成漫反
射,并最终从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射出。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10第
一出光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可以具有炫亮的灯光效果,壳体组件10的视觉效果更好、颜
色更加丰富、更加炫亮,能够提升壳体组件10的外观效果,提升电子设备外观竞争力,避免
同质化。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在壳体11边缘开设孔缝,即可在壳体11边缘的出光面观察到光
源模组10发出的光,保障壳体11的密闭性和牢固性。
[0033] 图3是图1中外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漫反射表面114包括多个凹凸点,且多个凹凸点均布在外表面114上。
[0034] 具体地,为了提升壳体组件10的外观效果,本实施方式中的漫反射表面114可以为AG镀膜层。由于AG镀膜层的透光度较高,且颗粒感不明显,因此采用AG镀膜层能够确保壳体
组件10的外观效果。同时,由于AG镀膜层是通过镀膜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的外表面114上,
因此AG镀膜层的厚度较小,从而使得壳体11的厚度较小,进而减小了壳体组件10的厚度;并
且由于AG镀膜层无需通过其他贴合介质(如OCA胶等)贴合在壳体11的外表面114上,从而降
低了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强了壳体11的显示效果,AG镀膜层包括多个凹凸点,且
多个凹凸点均布在AG镀膜层上。由于多个凹凸点均布在AG镀膜层上,使得AG镀膜层的漫反
射效果更佳,从而使得壳体11的显示效果更佳;此外,由于多个凹凸点均布在AG镀膜层上,
使得壳体11的各个区域的显示效果一致。
[0035] 图4是图1中A-A面的第二截面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壳体11为透明盖体。其中,壳体11的外表面114上设置有增反射膜13,用于将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壳体
11内部。
[0036]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11本体可以为透明壳体11本体,透明壳体11本体的材质可以为玻璃材质,或者为PET,或者为树脂,或者为陶瓷,本实施方式中对此不作限定。
增反射膜13用于将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反射至壳体11内部。当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从
内表面115进入壳体11内部并照射到增反射膜13上时,增反射膜13将光线反射,光线将照射
到外表面114或内表面115。其中,照射到外表面114的光线将再次被反射,并最终从第一出
光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射出。
[0037]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增反射膜13为金属镀层13。其中,金属镀层13的材料为银、铝、铜、金或者锌中的至少一种。
[0038] 具体地,增反射膜13为金属镀层13,金属镀层13可以为镀银层、镀铝层、镀铜层、镀金层或者镀锌层,能增强光反射、有效防止光线泄露。
[0039]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增反射膜13为反射涂层13,外表面114的折射率与反射涂层13的折射率之差大于等于0.4。
[0040] 具体地,反射涂层13可以含有空心粒子,空心粒子的折射率大于等于1.650。空心粒子形状优选球形或椭圆,空心粒子可以为玻璃微珠,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钛、氧化
锌、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锆、氧化锶、氧化硼、氧化碲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制备
而成,其中优选几种的混合制备。
[0041]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壳体11的外表面114设置含空心粒子的反射涂层13来增加反射界面及折射率差异,进而提高反射率。
[0042] 图5是图1中A-A面的第三截面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壳体11内部具有导光结构14,导光结构14的一端连接内表面115,另一端连接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
面117,导光结构14用于将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自内表面115传导至第一出光面116和/或
第二出光面117外。
[0043]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光结构14为埋设在壳体11内部的导光柱141。其中,导光柱141的入光端1411连接内表面115,导光柱141的出光端1412连接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
二出光面117,光源模组12发出的光线经由入光端1411导入导光柱141中,并自出光端1412
传导至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外。
[0044] 其中,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导光柱141为多根光纤组成的光纤束。
[0045] 具体地,导光柱141埋设在壳体11内部上。在壳体11内部设置用于传导光线的导光柱141。其中,导光柱141可以为多根光纤组成的光纤束。光纤束的一端连接内表面115,另一
端连接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光纤束能将传导大部分光线传导至第一出光
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外。为了避免光线泄露,导光柱141的外表面可以为不透光表面。
[0046] 图6是图1中A-A面的第四截面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导光结构14为贯穿在壳体11内部的导光孔142。其中,导光孔142的内壁设置有反射膜1421,光源模组12发出
的光线经过反射膜1421的反射,自导光孔142射出并传导至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
面117外。
[0047] 具体地,在导光孔142的内壁设置有反射膜1421,以便将光线传导至第一出光面116和/或第二出光面117外,反射膜1421的材质可以为银、铝、铜、金或者锌中的至少一种。
[0048] 图7是图1中光源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中光源模组的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7中B-B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8中散热膜的结构示意图。在一实施方式中,上
述光源模组12包括:导光膜121、扩散膜122、反光膜124或者光源123。导光膜121包括相对设
置的第一侧边1211和第二侧边1212、以及连接第一侧边1211和第二侧边1212的第三出光面
1213,其中,第三出光面1213朝向内表面115设置。扩散膜122设置在导光板靠近壳体11的一
侧。反光膜124设置在导光膜121远离扩散膜122的一侧。光源123的发光面朝向第一侧边
1211和/或第二侧边1212设置,以使光源123发出的光线自第一侧边1211和/或第二侧边
1212传导至第三出光面1213,并自第三出光面1213传导至内表面115。
[0049] 具体地,光源模组12包括扩散膜122、导光膜121、光源123、反光膜124。扩散膜122、导光膜121与反光膜124之间可以采用光学胶粘贴,光学胶可以粘贴在扩散膜122、导光膜
121与反光膜124的四周,扩散膜122分别夹在壳体11和导光膜121之间,光源123可以固定安
装于导光膜121顶面。光源123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
[0050]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光源模组12还包括:柔性电路板125、补强板126以及散热膜127。柔性电路板125与光源123电性连接。补强板126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25远离光源121的
一侧。散热膜127设置在反光膜124远离导光膜122的一侧。其中,散热膜127具有一弯折部
128,弯折部128覆盖补强板126、柔性电路板125以及光源123以使光源123的热量通过柔性
电路板125和补强板126传递到散热膜127上。
[0051] 具体地,柔性电路板125可以通过环氧树脂胶129与光源123电性连接。反光膜124夹在导光膜122和散热膜127之间,散热膜127可以具有挡光功能的石墨层。进一步地,散热
膜127还可以为柔性复合散热膜127。该柔性复合散热膜127包括:缓冲层1271、散热层1272
以及屏蔽层1273,散热层1272设置于缓冲层1271的一侧,且散热层1272上设置有弯折间隙;
屏蔽层1273设置于散热层1272远离缓冲层1271的一侧。由此,在弯折部128进行弯折时散热
层1272不会因为自身较为脆弱或不耐弯折等原因而出现脆裂的现象,进而也就不会影响其
散热效果;屏蔽层1273具有较好的电磁屏蔽效果;缓冲层1271的设置又可以缓冲内、外冲击
力。即该柔性复合散热膜127能够有效用于电子器件,不仅可以缓冲电子器件的内、外部冲
击力,有极佳的散热能力和电磁屏蔽功能,还具有很好的弯折性能,更加轻薄。其中,弯折部
128覆盖补强板126、柔性电路板125以及光源123以使光源123的热量通过柔性电路板125和
补强板126传递到散热膜127上。
[0052] 图1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申请电子设备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1中C-C面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电子设备
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包括显示屏101、壳体
组件102以及功能电路板103,壳体组件102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组件102,功能电路板
103通过柔性电路板125连接壳体组件102的光源123。
[0053] 其中,壳体组件102的内表面115与显示屏101固定连接,且壳体组件102的第一出光面116和第二出光面117与显示屏101的显示面可以处于同一平面。此时,第一出光面116
和第二出光面117的光线还可以作为前置拍照的柔光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出光面
116和第二出光面117的光线也可以作为电池后盖的光效灯,实现电子设备100整机发光效
果。
[0054] 具体地,显示屏101安装在壳体组件102上后,壳体组件102和显示屏101之间形成收纳空间,收纳空间可以收纳电子设备100的器件,比如功能电路板103、电池等。功能电路
板103安装在壳体组件102中,功能电路板103可以安装在中框上,功能电路板103可以通过
螺钉螺接到中框上,也可以采用卡扣的方式卡配到中框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功
能电路板103具体固定到中框上的方式并不限于此,还可以为其它方式,比如通过卡扣和螺
钉共同固定的方式。功能电路板103可以位于中框和壳体之间。功能电路板103可以为电子
设备100的主板,功能电路板103上可以集成有马达、麦克风、扬声器、耳机接口、通用串行总
线接口、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环境光线传感器、受话器以及处理器等功能器件中的一个或
多个。
[0055]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100,包括: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单反、MP3、MP4、MP5等携带LOGO的电子设备100。上述电子设备100仅是举例,而非穷举,包含但不限于上述电子
设备100。
[0056] 在一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电池组件104,电池组件104用于为光源模组12提供电源,电池组件104包括:电池1041以及电池保护板1042,电池保护板1042与壳
体的壳体本体形成收容空间,光源模组12收容在收容空间内。
[0057] 具体地,电池1041可以安装在壳体组件102中,电池1041可以安装在中框上,电池1041可以位于中框和壳体之间,壳体可以作为电池盖,壳体可以覆盖电池1041以保护电池
1041,减少电池1041由于电子设备100的碰撞、跌落等而受到的损坏。电池1041可以与功能
电路板103进行电连接,以向电子设备100提供电源。
[0058] 由于整机厚度有限制,而通常光源模组12的厚度较大,为了减小光源模组12的厚度对整机厚度带来的影响,电池保护板1042与壳体11形成收容空间,光源模组12可以收容
在收容空间内。
[0059] 图15是本申请壳体发光控制方法以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实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0] S10:接收一发光控制指令。
[0061] 具体地,发光控制指令可以通过接收用户手势获取,或者为电子设备中预先设置的壳体发光指令。
[0062] 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子设备的光源模组时,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预设图标、点击预设区域、按压预设按键等操作向电子设备输入启动光源模组的启动指令,电子设备将检测到
启动光源模组的启动指令,之后响应启动指令,启动光源模组发射光信号。其中,光信号是
指光的亮度和/或光的照射范围。
[0063] S20:通过功能电路板根据接收到的发光控制指令控制光源模组的发光,以使光源模组的光线从第一出光面和/或第二出光面射出,以实现壳体的不同发光效果。
[0064] 具体地,控制光源模组的开启或关闭,进一步地,可以控制光源模组的发光颜色。其中,可以根据发光控制指令控制光源模组为常亮模式或者呼吸模式。
[0065]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利用外表面为漫反射表面这一特性,当光源模组发出的光线从内表面进入壳体内部并照射到外表面(漫反射表面)上时,将形成漫反射而向各个方
向散射,散射后的光线将照射到外表面或内表面。此时产生漫反射的外表面,相当于一个发
光的光源面。其中,照射到外表面的光线将再次形成漫反射,并最终从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
光面射出。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壳体组件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可以具有炫亮的灯光效
果,壳体组件的视觉效果更好、颜色更加丰富、更加炫亮,能够提升壳体组件的外观效果,提
升电子设备外观竞争力,避免同质化。
[0066] 图16是图15中步骤S20的流程示意图,电子设备进一步包括光线传感器,步骤S20包括:
[0067] S201:启动电子设备的相机功能。
[0068] 具体地,启动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头的相机功能。
[0069] S202:通过光线传感器对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进行检测,获得当前环境光强度值。
[0070] 具体地,用户开启使用电子设备时,用户可以通过安装在的应用程序触发,利用的光线传感器感测当前环境亮度以获取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值。电子设备开启时也可以
向发送环境亮度获取请求,触发获取当前所处环境的环境光强值。
[0071] 当前所处环境是指电子设备所处的同一环境,例如,电子设备处于客厅空间或卧室空间,客厅空间或卧室空间的光线可以是仅有自然光线,也可以包括自然光线和照明光
线,还可以包括自然光线、照明光线以及电子设备所发出的光线。
[0072] S203:根据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确定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的补光亮度值。
[0073] 其中,当前环境光强度值越小,则补光亮度值越大。
[0074] 具体地,可知,环境光强度值越小,则表明光线比较暗,拍出来的照片质量也会比较差,此时需要进行补光。上述根据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确定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的补光亮
度值,具体可以是,根据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确定补光区域的补光亮度值。补光亮度值与当
前环境光强度值之间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当前环境光强度值越小,则补光亮度值越大,从
而使得补光亮度值可以根据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的大小进行动态的调整。
[0075] S204:控制光源模组以补光亮度值进行补光。
[0076]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控制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以所确定的补光亮度值来进行补光,因此从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所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到包括用户脸部在内的被摄物,
提升被摄物的亮度,从而实现补光。
[0077] 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启动电子设备中的相机功能后,通过对电子设备所处环境的环境光进行检测,获得当前环境光强度值,进一步地根据上述当前环境光强度值,确定拍照
界面中预设区域的补光亮度值,并且满足上述当前环境光强度值越小,则补光亮度值越大,
然后控制拍照界面中预设区域以上述补光亮度值进行补光,并控制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捕
捉图像,并生成照片。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根据环境光强度值动态调节拍照界面中预设
区域的补光亮度值,提高了照片的拍摄质量。
[0078]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