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压缩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237222.8

文献号 : CN11031896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西井圭山本真也金井明信井上宜典

申请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发挥高控制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活塞式压缩机。本发明的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3)、固定斜板(5)、多个活塞(7)、作为吸入阀的阀形成板(9)、移动体(10)及控制阀(13)。在移动体(10)形成有第2连通路(41)。在该压缩机中,根据移动体(10)的轴心(O)方向的位置,从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在该压缩机中,通过移动体(10)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通过驱动轴(3)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为非连通。

权利要求 :

1.一种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及轴孔;

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

活塞,在所述各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且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

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及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一端侧连通于所述缸孔的第1连通路,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根据所述移动体的所述轴心方向的位置,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轴具有与连通于压缩行程中或排出行程中的所述压缩室的所述第1连通路的另一端侧相对的主体部,通过所述移动体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通过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1连通路的另一端侧相对而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为非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所述驱动轴具有引导窗,该引导窗隔着所述轴心形成在与所述主体部相反的一侧,一边对所述移动体进行引导一边向所述轴孔开放,所述移动体设置成能够在所述引导窗内沿所述轴心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式压缩机,所述移动体具有和所述主体部一起与所述轴孔相匹配的形成面、和从所述形成面凹设的所述第2连通路。

说明书 :

活塞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活塞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以往的活塞式压缩机(以下,仅称为压缩机)。该压缩机具备壳体、驱动轴、固定斜板、多个活塞、排出阀、控制阀及移动体。
[0003] 壳体具有缸体。在缸体,除了形成有多个缸孔以外,还形成有连通于缸孔的第1连通路。另外,在壳体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轴孔及控制压力室。从压缩机的外部向斜板室吸入制冷剂。另外,斜板室与轴孔连通。
[0004] 驱动轴在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固定斜板能够通过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斜板室内旋转。固定斜板相对于与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活塞在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且连结于固定斜板。在压缩室与排出室之间设置有使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的簧片阀式的排出阀。控制阀控制制冷剂的压力并将该压力作为控制压力。
[0005] 移动体设置于驱动轴的外周面,并且配置于轴孔内。由此,移动体区划出吸入室和控制压力室。移动体在轴孔内与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沿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相对于驱动轴移动。在移动体的外周面形成有第2连通路。
[0006]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旋转而使得固定斜板旋转,从而活塞在缸孔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在此,通过活塞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从而压缩室成为吸入行程。并且,此时通过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从而制冷剂被吸入压缩室。另一方面,通过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活塞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从而压缩室成为对所吸入了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行程,进而成为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向排出室排出的排出行程。并且,该压缩机能够根据移动体的轴心方向的位置而使在驱动轴的每1圈旋转中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的绕轴心的连通角度发生变化。由此,能够使从压缩室向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06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 在这种压缩机中,通过连通于压缩行程中、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的第1连通路,在压缩室内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所产生的载荷(以下,称为压缩载荷)作用于移动体。由此,在上述以往的压缩机中,移动体在轴孔内被向与轴心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从而移动体成为被压靠于轴孔的内壁的状态。因此,沿轴心方向移动时的移动体与轴孔的摩擦力变大。由此,移动体变得难以合适地沿轴心方向移动,所以控制性下降。
[0012] 因此,为了通过更大的推力使移动体沿轴心方向移动,可考虑使移动体大型化。但是,在该情况下,与移动体的大型化相应地需要使轴孔等也大型化,因此,作为结果,压缩机大型化。
[0013]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一种能够发挥高控制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活塞式压缩机为应解决的课题。
[0014]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5] 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具备:
[0016] 壳体,具有形成有多个缸孔的缸体,形成有排出室、斜板室及轴孔;
[0017] 驱动轴,在所述轴孔内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0018] 固定斜板,能够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在所述斜板室内旋转,相对于与所述驱动轴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
[0019] 活塞,在所述各缸孔内形成压缩室,并且连结于所述固定斜板;
[0020] 排出阀,使所述压缩室内的制冷剂向所述排出室排出;
[0021] 移动体,设置于所述驱动轴,并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并且能够基于控制压力而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心方向相对于所述驱动轴移动;及
[0022] 控制阀,控制所述控制压力,
[0023] 在所述缸体形成有连通于所述缸孔的第1连通路,
[0024] 在所述移动体形成有伴随于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而间歇地与所述第1连通路连通的第2连通路,
[0025] 根据所述移动体的所述轴心方向的位置,从所述压缩室向所述排出室排出的制冷剂的流量发生变化,
[0026] 所述活塞式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0027] 通过所述移动体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连通,
[0028] 通过所述驱动轴使所述第1连通路与所述第2连通路为非连通。
[0029] 在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中,通过活塞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从而压缩室成为吸入行程。此时,通过移动体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连通,由此制冷剂被吸入压缩室。并且,通过驱动轴使第1连通路与第2连通路成为非连通,活塞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由此,压缩室成为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由此,通过第1连通路而压缩载荷作用于驱动轴,另一方面,压缩载荷难以作用于移动体。因此,在该压缩机中,移动体容易沿轴心方向移动。另外,在该压缩机中,即使没有为了获得大的推力而使移动体过度大型化也足够。
[0030] 因此,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能够发挥高控制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0031] 可以是,驱动轴具有:主体部,与连通于压缩行程中或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的第1连通路相对;和引导窗,隔着轴心形成在与主体部相反的一侧,一边对移动体进行引导一边向轴孔开放。并且,移动体优选设置成能够在引导窗内沿轴心方向移动。
[0032] 在该情况下,对主体部作用压缩载荷。另外,移动体通过设置于引导窗而向轴孔内露出。由此,移动体与连通于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的第1连通路相对。因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合适地使制冷剂从第2连通路吸入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
[0033] 另外,在该情况下,移动体优选具有和主体部一起与轴孔相匹配的形成面、和从形成面凹设的第2连通路。由此,驱动轴及移动体能够在轴孔内合适地旋转。
[0034] 发明的效果
[0035] 本发明的活塞式压缩机能够发挥高控制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36] 图1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大流量时的剖视图。
[0037] 图2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最小流量时的剖视图。
[0038] 图3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39] 图4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3的A-A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0] 图5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大流量时的驱动轴及移动体等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1] 图6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最小流量时的驱动轴及移动体等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2] 图7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5的B-B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3] 图8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图6的C-C截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44] 图9涉及实施例的活塞式压缩机,是示出驱动轴旋转1圈时的压缩室内的压力的变化的图表。
[0045] 附图标记说明
[0046] 1…壳体;
[0047] 3…驱动轴;
[0048] 3d…引导窗;
[0049] 3e…主体部;
[0050] 5…固定斜板;
[0051] 7…活塞;
[0052] 9…阀形成板(排出阀);
[0053] 10…移动体;
[0054] 11a…形成面;
[0055] 13…控制阀;
[0056] 15…吸入机构;
[0057] 21…缸体;
[0058] 21a~21f…缸孔;
[0059] 22a~22f…第1连通路;
[0060] 23…第2轴孔(轴孔);
[0061] 29…排出室;
[0062] 31…斜板室;
[0063] 41…第2连通路;
[0064] 45a~45f…压缩室;
[0065] 173…第1轴孔(轴孔);
[0066] O…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实施例的压缩机是单头活塞式压缩机。该压缩机搭载于车辆,构成了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回路。
[0068] 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的压缩机具备壳体1、驱动轴3、固定斜板5、多个活塞7、阀形成板9、移动体10、控制阀13及吸入机构15。阀形成板9是本发明的“排出阀”的一个例子。
[0069] 壳体1具有前壳体17、后壳体19及缸体21。在本实施例中,将前壳体17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前方侧,将后壳体19所在的一侧作为压缩机的后方侧,从而对压缩机的前后方向进行了规定。另外,将图1和图2的纸面的上方作为压缩机的上方侧,将纸面的下方作为压缩机的下方侧,从而规定了压缩机的上下方向。并且,在图3以后,与图1及图2对应地表示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此外,实施例中的前后方向等是一个例子,本发明的压缩机与所搭载的车辆等对应地适当变更其姿势。
[0070] 前壳体17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前壁17a、和与前壁17a形成为一体并从前壁17a沿轴心O方向向后方延伸的周壁17b,并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前壁17a形成有第1凸起(英文:boss)部171、第2凸起部172及第1轴孔173。第1凸起部171沿驱动轴3的轴心O方向朝向前方突出。在第1凸起部171内设置有轴封装置25。第2凸起部172在后述的斜板室31内沿轴心O方向朝向后方突出。第1轴孔173沿轴心O方向贯通了前壁17a。在周壁17b形成有吸入口174。吸入口174经由配管与蒸发器连接。
[0071] 在后壳体19形成有控制压力室27、排出室29及排出口29a。控制压力室27位于后壳体19的中心侧。排出室29形成为环状,位于控制压力室27的外周侧。排出口29a与排出室29连通,沿后壳体19的径向延伸并向后壳体19的外部开放。排出口29a经由配管与冷凝器连接。此外,省略配管、蒸发器及冷凝器的图示。
[0072] 缸体21位于前壳体17与后壳体19之间。如图7及图8所示,在缸体21形成有缸孔21a~21f。各缸孔21a~21f分别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如图1及图2所示,各缸孔21a~21f分别沿轴心O方向延伸。此外,缸孔21a~21f的个数可以适当设计。
[0073] 缸体21通过与前壳体17接合而在缸体21与前壳体17的前壁17a及周壁17b之间形成有斜板室31。斜板室31与吸入口174连通。由此,经过了蒸发器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口174而被吸入斜板室31内。
[0074]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缸体21形成有第2轴孔23。第1轴孔173及第2轴孔23是本发明的“轴孔”的一个例子。第2轴孔23位于缸体21的中心侧,沿轴心O方向贯通了缸体21。通过使缸体21经由阀形成板9而与后壳体19接合,从而第2轴孔23的后方侧位于控制压力室27内。由此,第2轴孔23与控制压力室27连通。
[0075] 另外,如图7及图8所示,在缸体21形成有第1连通路22a~22f。第1连通路22a~22f的一端侧与缸孔21a~21f分别连通。各第1连通路22a~22f分别沿缸体21的径向延伸。由此,各第1连通路22a~22f的另一端侧与第2轴孔23连通。
[0076] 阀形成板9设置于后壳体19与缸体21之间。经由该阀形成板9而使后壳体19与缸体21接合。
[0077] 阀形成板9由阀板91、排出阀板92及保持板93构成。在阀板91形成有连通于缸孔21a~21f的6个排出孔910。各缸孔21a~21f通过各排出孔910与排出室29连通。
[0078] 排出阀板92设置于阀板91的后表面。在排出阀板92设置有能够通过弹性变形来开闭各排出孔910的6个排出簧片阀92a。保持板93设置于排出阀板92的后表面。保持板93限制排出簧片阀92a的最大开度。
[0079] 驱动轴3为钢铁制,具有针对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载荷的刚性。驱动轴3沿轴心O方向从壳体1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延伸。驱动轴3具有螺纹部3a、第1径部3b及第2径部3c。螺纹部3a位于驱动轴3的前端。经由该螺纹部3a而使驱动轴3与未图示的滑轮、电磁离合器等连结。第1径部3b与螺纹部3a的后端连续,并且沿轴心O方向延伸。
[0080] 第2径部3c与第1径部3b的后端连续,并且沿轴心O方向延伸。第2径部3c形成为与第2轴孔23几乎呈同径的圆筒状,直径比第1径部3b的直径大。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2径部3c形成有引导窗3d。引导窗3d在第2径部3c沿周向遍及半周地形成,并且沿轴心O方向延伸。
在此,如图7及图8所示,引导窗3d在第2径部3c中形成于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的一侧。另一方面,在第2径部3c中,将隔着轴心O位于与引导窗3d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设为主体部3e。也就是说,主体部3e在第2径部3c中形成于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压缩行程中或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
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的一侧。如图4所示,主体部3e形成为与引导窗3d相对且沿轴心O方向延伸的半圆形的流槽形状。
[0081]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2径部3c中,将朝后地面向引导窗3d的部分设为第1限制面301,将朝前地面向引导窗3d的部分设为第2限制面302。另外,在第2径部3c中,将位于第1限制面301与第2限制面302之间并且面向引导窗3d且沿轴心O方向延伸的部分、即主体部3e的端面设为引导面303。
[0082]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驱动轴3形成有第1路径30a和轴路30b。第1路径30a形成于第1径部3b内,沿径向延伸并在第1径部3b的外周面开放。轴路30b由第1轴路311、第2轴路312及第3轴路313构成。第1轴路311从第1径部3b内遍及第2径部3c内地形成。第1轴路311沿轴心O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侧与第1路径30a连通。
[0083] 如图3所示,第2轴路312形成于第2径部3c内。第2轴路312沿轴心O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侧与第1轴路311连通。第2轴路312形成为直径比第1轴路311的直径大。由此,在第1轴路311与第2轴路312之间形成有第1台阶部314。第3轴路313形成于第2径部3c内。第3轴路313沿轴心O方向延伸,并且在前端侧与第2轴路312连通,后端在第2径部3c的后端、即驱动轴3的后端开放。另外,第3轴路313与引导窗3d连通。由此,第3轴路313在与引导窗3d连通的部位处与第2径部3c的外部连通。第3轴路313形成为直径比第2轴路312的直径大。由此,在第2轴路312与第3轴路313之间形成有第2台阶部315。
[0084] 如图1及图2所示,驱动轴3通过使第1径部3b支承于第1轴孔173,并且使第2径部3c支承于第2轴孔23,从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通于壳体1。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3向图7及图8所示的R1方向旋转。
[0085]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第2径部3c的后端从第2轴孔23内突出,并向控制压力室27内延伸。由此,轴路30b在后端与控制压力室27相连。
[0086]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1凸起部171内,驱动轴3插通于轴封装置25。由此,轴封装置25对壳体1的内部与壳体1的外部之间进行密封。
[0087] 固定斜板5被压入于驱动轴3的第1径部3b,配置于斜板室31内。由此,固定斜板5能够通过驱动轴3旋转而在斜板室31内与驱动轴3一起旋转。在此,固定斜板5相对于与驱动轴3垂直的平面的倾斜角度恒定。另外,在斜板室31内,在第2凸起部172与固定斜板5之间设置有推力轴承35。
[0088] 另外,在固定斜板5形成有沿径向延伸并且向斜板室31内开放的导入路5a。导入路5a与第1路径30a连通。由此,轴路30b通过导入路5a及第1路径30a而也与斜板室31相连。
[0089] 各活塞7分别收容于各缸孔21a~21f内。通过各活塞7、和阀形成板9而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在缸孔21a~21f内分别形成有压缩室45a~45f。此外,在图7及图8中为了使说明容易而省略了各活塞7的图示。
[0090]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各活塞7形成有卡合部7a。在各卡合部7a内分别设置有半球状的滑履(英文:shoe)8a、8b。通过这些滑履8a、8b,而使各活塞7连结于固定斜板5。由此,滑履8a、8b作为将固定斜板5的旋转变换为各活塞7的往复移动的变换机构发挥功能。因此,各活塞7能够分别在缸孔21a~21f内在活塞7的上止点与活塞7的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以下,将各活塞7的上止点及活塞7的下止点分别记载为上止点及下止点。
[0091] 如图5及图6所示,移动体10由第1移动体11和第2移动体12构成。第1移动体11设置于第2径部3c的引导窗3d内。由此,第1移动体11能够在第2轴孔23内与驱动轴3一体旋转。在第1移动体11形成有沿轴心O方向延伸的第1连接路110。第1移动体11形成为沿轴心O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更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8所示,第1移动体11具有形成面11a、滑动面11b及被引导面11c。形成面11a形成为与第2径部3c呈同径的半圆形状。滑动面11b隔着轴心O位于与形成面11a相反的一侧,形成为与第3轴路313呈同径的半圆形状。被引导面11c形成于形成面11a与滑动面11b之间。
[0092] 通过将第1移动体11设置于引导窗3d内,从而形成面11a隔着轴心O位于与主体部3e相反的一侧,并且向第2轴孔23内露出。在此,形成面11a为与第2径部3c呈同径的半圆形状,所以形成面11a通过与主体部3e组合而构成与第2轴孔23几乎呈同径的圆筒体。由此,通过将第2径部3c配置于第2轴孔23内,从而形成面11a和主体部3e一起与第2轴孔23相匹配。
[0093] 另外,通过将第1移动体11设置于引导窗3d内,从而滑动面11b配置于第3轴路313内。并且,被引导面11c与引导面303抵接。由此,第2径部3c通过第3轴路313及引导面303而支承第1移动体11。另外,通过将第1移动体11设置于引导窗3d内,从而如图5及图6所示,在轴路30b内,对第1移动体11的前表面、即移动体10的前表面通过第1、2轴路311、312而作用吸入压力。此外,在后面对吸入压力进行叙述。
[0094] 在第1移动体11形成有第1收容凹部111和第2收容凹部112。第1收容凹部111从第1移动体11的前表面朝向后方凹设。第2收容凹部112从第1移动体11的后表面朝向前方凹设。第1收容凹部111及第2收容凹部112分别与第1连接路110连通。
[0095] 另外,第1移动体11的轴心O方向的长度形成得比引导窗3d的轴心O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在第1移动体11中,一边被引导面11c被引导面303引导,一边滑动面11b在第3轴路313内滑动,从而在第2轴孔23内,第1移动体11能够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移动。也就是说,第1移动体11能够相对于驱动轴3沿轴心O方向移动。如图5所示,第1移动体11通过在引导窗
3d内向轴心O方向上的最前方移动而与第1限制面301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向前方的移动量受到限制。另外,如图6所示,第1移动体11通过在引导窗3d内向轴心O方向上的最后方移动而与第2限制面302抵接。由此,第1移动体11向后方的移动量受到限制。
[0096] 另外,在轴路30b内,在第1台阶部314与第1收容凹部111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37。螺旋弹簧37对第1移动体11、进而对移动体10朝向引导窗3d的后方施力。
[0097] 另外,在第1移动体11中,在形成面11a形成有第2连通路41。第2连通路41包括第2路径41a和主体通路41b。第2路径41a沿形成面11a的径向延伸,与第2收容凹部112连通。
[0098] 主体通路41b凹设于形成面11a,与第2路径41a连通。更具体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主体通路41b形成为在形成面11a中从第1移动体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延伸至后端。主体通路41b形成为随着从前端朝向后端而逐渐在形成面11a的周向上变大。也就是说,在形成面11a的周向上形成得小的第1部位411位于主体通路41b的前端侧,在形成面11a的周向上形成得大的第2部位412位于主体通路41b的后端侧。此外,主体通路41b的形状能够适当设计。另外,在图5~图8中,为了使说明容易而简化地图示了主体通路41b的形状等。
[0099]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第2连通路41中,驱动轴3向R1方向旋转,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d内向R1方向旋转,从而主体通路41b与各第1连通路22a~22f间歇地连通。并且,根据第1移动体11的在引导窗3d内的位置,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主体通路41b与各第1连通路
22a~22f连通的绕轴心O的连通角度发生变化。以下,将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各第1连通路22a~22f与主体通路41b连通的绕轴心O的连通角度仅记载为连通角度。此外,在图1及图2中,为了进行说明,对于包括第1移动体11的移动体10,以相对于图5~图8所示的位置绕轴心O错开的状态图示出。
[0100] 如图5及图6所示,第2移动体12设置于第3轴路313内。第2移动体12具有大径部12a、小径部12b、第2连接路12c及第3路径12d。大径部12a形成为直径与第3轴路313的直径几乎相同,位于第2移动体12的后方。小径部12b与大径部12a形成为一体,并且从大径部12a朝向前方延伸。小径部12b的直径比大径部12a的直径小,被压入于第2收容凹部112。由此,第2移动体12固定于第1移动体11且配置于第1移动体11的后方,能够与第1移动体11一起旋转。另外,通过使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移动,从而第2移动体12能够在第3轴路313内沿轴心O方向移动。此外,在第3轴路313内也可以使大径部12a与第2径部3c进行花键结合。
[0101] 第2连接路12c在第2移动体12的内部沿轴心O方向延伸,与第1连接路110连通。第3路径12d与第2连接路12c连通且在第2移动体12的内部沿径向延伸,在大径部12a和小径部12b的外周面开放。由此,第3路径12d与第2路径41a连通。
[0102] 通过将第2移动体12设置于第3轴路313内,从而对第2移动体12的后表面作用控制压力。由此,对第1移动体11的后表面通过第2移动体12而作用控制压力。此外,在后面对控制压力进行叙述。
[0103] 如图1及图2所示,控制阀13设置于后壳体19。另外,遍及后壳体19及缸体21地形成有检测通路13a。而且,在后壳体19形成有第1供气通路13b及第2供气通路13c。检测通路13a连接于斜板室31和控制阀13。第1供气通路13b连接于排出室29和控制阀13。第2供气通路13c连接于控制压力室27和控制阀13。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通过第1、2供气通路13b、13c及控制阀13而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另外,控制压力室27通过未图示的抽气通路而与斜板室31连接。由此,控制压力室27的制冷剂气体通过抽气通路而向斜板室31导出。控制阀13通过检测通路13a来感知斜板室31内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即吸入压力,从而调整阀开度。由此,控制阀13调整经由第1、2供气通路13b、13c而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具体而言,控制阀13通过增大阀开度,从而使经由第1、2供气通路
13b、13c而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另一方面,控制阀13通过减小阀开度,从而使经由第1、2供气通路13b、13c而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这样一来,控制阀13通过使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相对于从控制压力室27向斜板室31导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从而控制控制压力室27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即控制压力。
[0104] 吸入机构15由导入路5a、第1路径30a、轴路30b、第1、2连接路110、12c、第3路径12d及第2连通路41构成。吸入机构15通过第2连通路41使斜板室31的制冷剂气体吸入各压缩室45a~45f内。具体而言,斜板室31的制冷剂气体从导入路5a经由第1路径30a、轴路30b及第
1、2连接路110、12c而到达第3路径12d。并且,到达了第3路径12d的制冷剂气体从第2路径
41a到达主体通路41b。由此,吸入机构15使制冷剂气体从主体通路41b通过各第1连通路22a~22f而吸入各压缩室45a~45f内。
[0105] 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压缩机中,通过驱动轴3旋转,从而使得在斜板室31内固定斜板5旋转。由此,各活塞7在各缸孔21a~21f内在上止点与下止点之间往复移动,从而在各压缩室45a~45f中反复进行从斜板室31吸入制冷剂气体的吸入行程、对所吸入了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的压缩行程、及将所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的排出行程。在排出行程中,制冷剂气体通过阀形成板9向排出室29排出。之后,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经由排出口29a向冷凝器排出。
[0106] 在该压缩机中,如图9所示,在驱动轴3从0°旋转至各压缩室45a~45f内的压力成为最高的驱动轴3的旋转角度即X1°的期间进行压缩行程。然后,在驱动轴3从X1°旋转至180°的期间进行排出行程,在驱动轴3从180°旋转至360°的期间进行吸入行程。也就是说,在驱动轴3从0°起经由X1°旋转至180°的期间,各活塞7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各压缩室
45a~45f与第2连通路41成为非连通。另一方面,在驱动轴3从180°旋转至360°的期间,各活塞7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各压缩室45a~45f能够与第2连通路41连通。
[0107] 在此,在图7及图8中,规定为压缩室45a处于活塞7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的初期阶段,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由此,压缩室45b成为活塞7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的中期阶段,成为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压缩室45c成为活塞7从上止点朝向下止点移动的后期阶段,成为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通过像这样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45a~45c通过第1连通路22a~22c与第2连通路41连通,从而通过吸入机构15吸入制冷剂气体。
[0108] 另一方面,压缩室45d~45f中的压缩室45d成为活塞7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的初期阶段,成为压缩行程的初期阶段。另外,压缩室45e成为活塞7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的中期阶段,成为压缩行程的中期阶段。并且,压缩室45f成为活塞7从下止点朝向上止点移动的后期阶段,成为压缩行程的后期阶段。通过压缩室45f在后期阶段的压缩行程之后成为排出行程,从而从压缩室45f向排出室29排出被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
[0109]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将第1移动体11设置于引导窗3d,从而第1移动体11的形成面11a在第2轴孔23内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由此,第1移动体11、进而移动体10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连通。
[0110] 另一方面,第2径部3c的主体部3e隔着轴心O位于与引导窗3d相反的一侧。因此,主体部3e在第2轴孔23内与第1连通路22a~22f中的、连通于处于压缩行程或排出行程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由此,主体部3e、进而驱动轴3使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为非连通。
[0111] 并且,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使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变更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
[0112] 具体而言,在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阀13增大阀开度来使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这样一来,控制阀13使控制压力室27的控制压力增大。由此,作为控制压力与吸入压力的差压的可变差压变大。
[0113] 因此,在移动体10中,第2移动体12开始从图6所示的位置起在第3轴路313内沿轴心O方向向前方移动。由此,第1移动体11克服螺旋弹簧37的施加力而开始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向前方移动。由此,主体通路41b相对于各第1连通路22a~22f向前方相对移动。因此,在主体通路41b中,在形成面11a的周向上形成得大的部分处成为与各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慢慢变大。
[0114] 并且,通过可变差压成为最大,从而如图5所示,在移动体10中,第1移动体11成为在引导窗3d内移动到了最前方的状态,与第1限制面301抵接。由此,在主体通路41b中,在第2部位412处成为与各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成为最大。
[0115] 通过像这样连通角度成为最大,从而如图7所示那样第1移动体11旋转,由此,主体通路41b与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压缩室45a连通。而且,主体通路41b通过第1连通路22b、22c也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后期阶段的压缩室45b、45c连通。此时,通过主体部
3e而使得第1连通路22d~22e与主体通路41b成为非连通。通过像这样连通角度成为最大,从而在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到后期阶段的期间通过吸入机构15向各压缩室45a~45f吸入制冷剂气体。因此,向各压缩室45a~45f吸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多。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大。
[0116] 另一方面,在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阀13减小阀开度来使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小。这样一来,控制阀13使控制压力室27的控制压力减小。由此,可变差压变小。
[0117] 因此,通过螺旋弹簧37的施加力,在移动体10中,第1移动体11开始从图5所示的状态起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向后方移动。由此,主体通路41b相对于各第1连通路22a~22f向后方相对移动。由此,在主体通路41b中,在形成面11a的周向上形成得小的部分处成为与各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因此,连通角度慢慢变小。另外,伴随于第1移动体
11的移动,第2移动体12开始在第3轴路313内沿轴心O方向向后方移动。
[0118] 并且,通过可变差压成为最小,从而如图6所示那样第1移动体11成为在引导窗3d内移动到了最后方的状态,与第2限制面302抵接。由此,在主体通路41b中,在第1部位411处成为与各第1连通路22a~22f连通的状态。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连通角度成为最小。
[0119] 通过像这样连通角度成为最小,从而如图8所示那样第1移动体11旋转,由此,主体通路41b仅与第1连通路22a连通。也就是说,主体通路41b仅与处于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压缩室45a连通。此时,除主体通路41b以外的形成面11a与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中期阶段的压缩室45b的第1连通路22b、和连通于处于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的压缩室45c的第1连通路22c相对。因此,第1连通路22b、22c与主体通路41b成为非连通。另外,此时,也通过主体部3e而使得第1连通路22d~22e与主体通路41b成为非连通。通过像这样连通角度成为最小,从而仅在吸入行程的初期阶段的期间通过吸入机构15向各压缩室45a~45f吸入制冷剂气体。因此,吸入各压缩室45a~45f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少。这样一来,在该压缩机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成为最小。
[0120] 在该压缩机中,通过与压缩行程中或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连通的第1连通路22a~22f,在压缩行程中被压缩后的高压的制冷剂气体的一部分朝向第2轴孔23流通。关于这一点,在该压缩机中,如上所述,第2径部3c的主体部3e在第2轴孔23内与连通于压缩行程中或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也就是说,在图7及图8中,压缩室45d~45f成为压缩行程,在驱动轴3进一步旋转时压缩室45f成为排出行程,所以,主体部3e在第2轴孔23内与第1连通路22e~22f相对。因此,压缩载荷通过第1连通路22e~22f作用于主体部3e。另一方面,第1移动体11的形成面11a隔着轴心O位于与主体部3e相反的一侧,所以不会与连通于压缩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另外,第2移动体12位于第2径部3c内。因此,压缩载荷几乎不作用于移动体10。在此,驱动轴3为钢铁制,所以,即使主体部3e、进而第2径部3c因作用有压缩载荷而被向与轴心O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也能够合适地支承移动体10。
[0121] 由此,在该压缩机中,第1移动体11容易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移动。由此,在该压缩机中,能够使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合适地发生变化。另外,在该压缩机中,也无需为了获得大的推力而使移动体10大型化。
[0122] 因此,实施例的压缩机能够发挥高控制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0123] 尤其是,在该压缩机中,通过在引导窗3d设置第1移动体11,从而形成面11a及第2连通路41向第2轴孔23内露出。由此,形成面11a及第2连通路41在第2轴孔23内与连通于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另外,通过使驱动轴3旋转时的离心力作用于第1移动体11,从而第1移动体11在第2轴孔23内向第2径部3c的径外方向移动。由此,在第2轴孔23内,形成面11a与第1连通路22a~22f之间的间隙变小。因此,使制冷剂气体从第2连通路41向第1连通路22a~22f供给时的泄漏变少,能够合适地使制冷剂气体吸入吸入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内。
[0124] 另外,通过在引导窗3d设置第1移动体11,从而形成面11a和主体部3e一起与第2轴孔23相匹配,所以,第2径部3c及第1移动体11能够在第2轴孔23内合适地旋转。
[0125] 而且,在该压缩机中,进行了通过控制阀13使经由第1、2供气通路13b、13c而从排出室29向控制压力室27导入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的入控制(日文:入れ制御)。因此,能够使控制压力室27迅速成为高压,能够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迅速增大。
[0126] 以上按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不言而喻,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并应用。
[0127] 例如,也可以使实施例的压缩机构成为双头活塞式压缩机。
[0128] 另外,也可以成为在第1移动体11中、形成面11a的一部分或全部与连通于排出行程中的压缩室45a~45f的第1连通路22a~22f相对的构成。即使是该构成,也不会是压缩载荷全部作用于第1移动体11,不容易妨碍第1移动体11的轴心O方向的移动。
[0129] 而且,也可以设为通过使第1移动体11在引导窗3d内沿轴心O方向向后方移动,从而使得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的构成。
[0130] 另外,也可以设为在连通角度最小时、仅在吸入行程的后期阶段的期间通过吸入机构15向各压缩室45a~45f吸入制冷剂气体的构成。
[0131] 而且,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构成:通过使连通角度变大,从而使得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增大,通过使连通角度变小,从而使得在驱动轴3的每1圈旋转中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减少。
[0132] 而且,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斜板室31兼作吸入室,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壳体1内另外形成吸入室。
[0133]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在后壳体19形成有控制压力室27,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将控制压力室27设置于后壳体19及缸体21这双方的构成。另外,也可以设为将控制压力室27设置于驱动轴3内的构成。
[0134] 而且,也可以代替各滑履8a、8b,而采用在固定斜板5的后表面侧经由推力轴承而支承摇动板并且通过连杆将摆动板与各活塞7连接的摆动(英文:wabble)型的变换机构。
[0135]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通过根据第1移动体11的在引导窗3d内的位置、即、移动体10的轴心O方向的位置、连通角度发生变化,从而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根据移动体10的轴心O方向的位置、第1连通路22a~22f与第2连通路41的连通面积发生变化,从而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
[0136] 而且,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也可以进行切换从外部向控制阀13的电流的流通(ON)和切断(OFF)来控制控制压力的外部控制,还可以进行以不依赖于来自外部的电流的方式控制控制压力的内部控制。在此,在进行外部控制的情况下,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3的电流为切断从而控制阀13减小阀开度,则在压缩机的停止时,阀开度变小,能够降低控制压力室27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以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为最小的状态来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减低起动振动。
[0137] 另外,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也可以进行通过控制阀13使经由抽气通路而从控制压力室27向斜板室31导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的出控制(日文:抜き控制)。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少在使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发生变化时使用的排出室29内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另外,在该情况下,若构成为通过使向控制阀13的电流为切断来增大阀开度,则在压缩机的停止时,阀开度变大,能够降低控制压力室27的控制压力。因此,能够以从各压缩室45a~45f向排出室29排出的制冷剂气体的流量为最小的状态来起动压缩机,因此,能够减低起动振动。
[0138] 而且,在实施例的压缩机中,也可以替换控制阀13而采用能够在抽气通路和供气通路这两者调整开度的三通阀。
[0139]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0] 本发明能够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装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