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86058.4

文献号 : CN11032538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仓崇岩谷努

申请人 :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提供能够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在收纳于引导槽(34)的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后方且上方设有后部第2引导销(27)。在第1上壁(32)上形成有使后部第1引导销(26)出入于引导槽(34)的后部开口部(36)。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以在后部开口部(36)的后方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第1上壁(32),在切换可动面板(11)的滑动和倾动时引导后部第2引导销(27)。由此,不再需要在引导槽(34)内引导后部第1引导销(26)的部件,从而能够实现面板导轨(14)的单层构造化。

权利要求 :

1.一种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该天窗装置为内滑式,具备:可动面板,其对形成在车辆的车顶上的开口进行开闭;

导轨,其设在所述车顶上,具有上壁及下壁,划分向侧方打开的引导槽;

滑块,其能够滑动地设在所述引导槽中;和

面板撑条,其设在所述可动面板上,伴随着所述滑块的滑动而连动,通过所述面板撑条伴随着所述滑块的滑动而连动,所述可动面板在封闭所述开口的闭位置与比该闭位置靠下方的下降位置之间升降或倾动,并且所述可动面板在所述下降位置与处于该下降位置的后方且打开所述开口的开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的特征在于,具有:第1引导销,其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在所述面板撑条的后部,在所述可动面板位于所述下降位置与所述开位置之间时,收纳于所述引导槽;

第2引导销,其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在所述面板撑条中的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销在后方且在上方相邻的位置,在所述可动面板位于所述下降位置与所述开位置之间时,位于所述上壁的上方;

开口部,其形成在所述上壁上,用于在所述可动面板在所述下降位置与所述闭位置之间移动时使所述第1引导销出入于所述引导槽;和第1升降引导部,其以在所述开口部的后方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所述上壁,在切换所述可动面板的滑动与升降或倾动时,引导所述第2引导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升降引导部具有以越趋向前侧则越相对于所述上壁的上表面倾斜的方式弯曲并供所述第2引导销滑动接触的倾斜上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升降引导部具有在所述可动面板从所述闭位置向所述下降位置移动时为了引导所述第1引导销的后部而上侧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前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第2升降引导部,该第2升降引导部以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所述上壁,具有在所述可动面板从所述闭位置向所述下降位置移动时为了引导所述第1引导销的前部而上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后表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升降引导部及所述第2升降引导部为中空截面构造的树脂制零部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升降引导部和所述第2升降引导部被一体成形。

说明书 :

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更详细地说,涉及可动面板在车顶下方滑动的内滑式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内滑式的天窗装置,公知有如下装置:在安装于天窗面板的侧端的面板托架的后部设有后部凸轮凸起,为了引导后部凸轮凸起而形成沿横向开口的后部凸起引导槽的沟槽形状的导轨设于车顶,在该导轨的一部分上壁被除去的部分上安装有形成凸轮槽的后部引导部件(专利文献1)。在该天窗装置中,与后部凸起引导槽滑配的后部凸轮凸起通过后部引导部件而被引导,由此顺畅地进行天窗面板的倾动动作与水平移动动作之间的转移。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09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天窗装置中,后部引导部件设在导轨的后部凸起引导槽内。因此,为了避免支承面板托架后部的后部滑块与后部引导部件发生干涉,而需要使后部滑块在后部凸起引导槽的下方滑动,即需要将导轨设为多层构造,在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的方面是不利的。
[0007]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背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
[0008]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方案为内滑式的天窗装置10中的升降引导机构,其中该内滑动式的天窗装置10具备:可动面板11,其对形成在车辆1的车顶2上的开口3A进行开闭;导轨14,其设在上述车顶上,具有上壁32及下壁31,划分向侧方打开的引导槽34;滑块22,其能够滑动地设在上述引导槽中;和面板撑条20,其设在上述可动面板11上,伴随着上述滑块的滑动而连动,通过上述面板撑条伴随着上述滑块的滑动而连动,上述可动面板在封闭上述开口3A的闭位置(图9的(A)、图10的(A))与比该闭位置靠下方的下降位置(图
9的(B)、图10的(B))之间升降或倾动,并且上述可动面板在上述下降位置与处于该下降位置的后方且打开上述开口的开位置(图9的(C)、图10的(C))之间滑动,上述天窗装置10的升降引导机构构成为,具有:第1引导销26,其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在上述面板撑条的后部,在上述可动面板位于上述下降位置与上述开位置之间时,收纳于上述引导槽;第2引导销
27,其以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在上述面板撑条中的相对于上述第1引导销在后方且在上方相邻的位置,在上述可动面板位于上述下降位置与上述开位置之间时,位于上述上壁的上方;开口部36,其形成在上述上壁上,用于在上述可动面板在上述下降位置与上述闭位置之间移动时使上述第1引导销出入于上述引导槽;和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其以在上述开口部的后方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上述上壁,在切换上述可动面板的滑动与升降或倾动时,引导上述第2引导销。
[0009]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切换可动面板的滑动与升降或倾动时第2引导销被第1升降引导部件引导,所以不需要在引导槽内引导第1引导销的部件。因此,能够将导轨设为通过共同的引导槽引导滑块及第1引导销的单层构造。由此,能够实现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的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
[0010]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具有以越趋向前侧则越相对于上述上壁32的上表面倾斜的方式弯曲并供上述第2引导销27滑动接触的倾斜上表面39B。
[0011] 根据该结构,在切换可动面板的滑动与升降或倾动时通过第1升降引导部件的弯曲的引导面引导第2引导销,由此顺畅地进行动作的切换。
[0012]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具有在上述可动面板11从上述闭位置向上述下降位置移动时为了引导上述第1引导销26的后部而上侧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前表面39A。
[0013] 根据该结构,在可动面板从闭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动时,第1引导销的后部被第1升降引导部件的倾斜前表面引导,由此第1引导销可靠地进入引导槽。
[0014]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还具有第2升降引导部件40,该第2升降引导部件40以在上述开口部36的前方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上述上壁32,具有在上述可动面板11从上述闭位置向上述下降位置移动时为了引导上述第1引导销26的前部而上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后表面40A。
[0015] 根据该结构,在可动面板从闭位置向下降位置移动时,第1引导销的前部被第2升降引导部件的倾斜后表面引导,由此第1引导销可靠地进入引导槽。
[0016]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及上述第2升降引导部件40为中空截面构造的树脂制零部件。
[0017] 根据该结构,由于第1升降引导部件及第2升降引导部件容易弹性变形,所以能够通过它们的弹性变形吸收第1引导销或第2引导销的冲击。因此,无需设置橡胶弹性部件等其他冲击吸收部件,结构简单。
[0018]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和上述第2升降引导部件40被一体成形。
[0019] 根据该结构,会减少零部件数量,而且也容易将第1升降引导部件及上述第2升降引导部件安装于导轨。
[0020] 发明效果
[0021] 像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实现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的天窗装置的升降引导机构。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适用了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的汽车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0023] 图2是图1所示的天窗装置的立体图。
[0024] 图3是图2所示的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从外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5] 图4是图2所示的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从内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0026]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剖面线示出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侧视图。
[0027] 图6是图5中的VI-VI剖视图。
[0028] 图7是图5中的VII-VII剖视图。
[0029] 图8是表示天窗装置的倾转动作的左视图。
[0030] 图9是表示天窗装置的开闭动作的左视图。
[0031] 图10是天窗装置的开闭动作时的凸轮机构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设有天窗装置10的汽车1的行进方向为基准,使用前后、左右的方向。另外,以汽车1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为基准,称为天窗装置10的内侧、外侧。
[0033] 图1是适用了实施方式的天窗装置10的汽车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如图1所示,在汽车1的车顶2安装有内滑式的天窗装置10。车顶2由外侧的外车顶面板2A和内侧(车室侧)的车顶衬里2B构成。在外车顶面板2A上形成有矩形的上侧开口3A,在车顶衬里2B上形成有矩形的下侧开口3B。下侧开口3B比上侧开口3A稍小,以俯视时包含于上侧开口3A的方式设在与上侧开口3A大致相同的位置。通过上侧开口3A和下侧开口3B,在车顶2上形成有开口孔3。
[0034] 天窗装置10具有:可动面板11,其主要通过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对车顶2的上侧开口3A进行开闭;和遮光面板12,其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可动面板11的下方,通过前后方向的移动对下侧开口3B进行开闭。
[0035] 图2是图1所示的天窗装置10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可动面板11整体、遮光面板12的右半部分及后述的右侧的面板导轨14的图示。如图2所示,可动面板11及遮光面板12由配置在外车顶面板2A的上侧开口3A的下方、车顶衬里2B的上方且下侧开口3B的外侧的天窗架13支承。
[0036] 天窗架13具有沿着上侧开口3A的相互平行的左右侧缘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金属制的左右的面板导轨14。在左右的面板导轨14的内侧,配置有沿着下侧开口3B(参照图1)的相互平行的左右侧缘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树脂制的左右的遮光面板导轨15。在面板导轨14的外侧,配置有沿着上侧开口3A的相互平行的左右缘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树脂制的侧排水轨16。在左右,遮光面板导轨15和侧排水轨16分别相互成为一体,保持相对应的一侧的面板导轨14。
[0037] 面板导轨14能够使可动面板11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可动面板11,具有可动面板11的前后长度的2倍以上的前后长度。面板导轨14在上侧开口3A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延伸,而且从上侧开口3A进一步向后方延伸。遮光面板导轨15能够使遮光面板12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承遮光面板12,具有比遮光面板12的前后长度大的前后长度,在上侧开口3A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区域范围延伸。
[0038] 天窗装置10还具有:树脂制的前框架17,其沿着上侧开口3A的前缘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将两端与左右相对应的一侧的侧排水轨16接合;和金属制的横向框架18,其沿着上侧开口3A的后缘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将两端与左右相对应的一侧的面板导轨14接合,由此形成矩形状。
[0039] 在可动面板11的两侧部的下表面,以垂下的方式安装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面板撑条20。各面板撑条20经由能够滑动地与面板导轨14卡合的前部滑块21及后部滑块22而支承于相对应的面板导轨14。前部滑块21一体地设在相对应的面板撑条20上。另一方面,后部滑块22通过相对于相对应的面板撑条20相对移动而使可动面板11倾动,并且经由公知的凸轮机构与相对应的面板撑条20连结,该凸轮机构通过与相对应的面板撑条20卡合而与面板撑条20一体地移动来使可动面板11向前后方向滑动。右侧及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相互左右对称。因此,以下对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进行图示并说明。
[0040] 图3是图2所示的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从外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左侧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从内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所示,面板撑条20具有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金属板构成的主部件23。在主部件23的前端部固定有向内侧突出的树脂制的前部滑块21。在主部件23的中间部固定有朝向外侧突出的树脂制的前部引导销24和树脂制的凸轮形成部件25。在主部件23的后端部固定有朝向外侧突出的树脂制的后部第1引导销26及后部第2引导销27。前部滑块21、前部引导销24、凸轮形成部件25、后部第1引导销26及后部第2引导销27均是通过基体上注塑成型(outsert molding)而固定在主部件23上的基体上注塑成型品。
[0041] 图5是沿着图3中的V-V剖面线示出的凸轮机构部分的侧视图,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如图5及图6所示,凸轮形成部件25是围绕主部件23的包含外侧面23A及内侧面23B在内的整周的基体上注塑成型品,在外侧面25A上成形有在前后方向上长的波形的凸轮槽28。凸轮槽28形成将主部件23作为槽底壁并朝向外侧打开的有底槽,有底槽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形成凸轮面28A、28B。
[0042] 面板导轨14为直线状的导轨,通过铝板等金属板的折曲成形品而形成为带缘边的槽型钢那样的横截面形状。如图6所示,面板导轨14在最外侧具有供树脂制的带引导部件29安装的大致矩形横截面的引导安装部30。由底片构成的下壁31与引导安装部30的内侧下部连续。在下壁31的上方隔开规定的上下间隔与下壁31的外缘部相对的由缘片构成的第1上壁32与引导安装部30的内侧上部连续。在下壁31的上方隔开规定的上下间隔与下壁31的内缘部相对的由缘片构成的第2上壁33与下壁31的内缘连续。下壁31、第1上壁32和第2上壁33相互平行。通过下壁31和第1上壁32划分出向内侧打开的引导槽34。
[0043] 图7是图5中的VII-VII剖视图。如图5及图7所示,后部第2引导销27形成在相对于后部第1引导销26在后方且在上方相邻的位置。后部第1引导销26及后部第2引导销27从主部件23的外表面以到达引导槽34且没有到达引导安装部30的程度的突出量朝向外侧突出。图5及图3所示的前部引导销24也以到达引导槽34且没有到达引导安装部30的程度的突出量朝向外侧突出。
[0044] 如图5及图7所示,在面板导轨14的第1上壁32中的、与前部引导销24及后部第1引导销26匹配的位置,形成有前部开口部35及后部开口部36。由此,前部引导销24及后部第1引导销26能够从相对应的前部开口部35或后部开口部36通过而相对于引导槽34出入。
[0045] 如图5所示,前部开口部35被引导前部引导销24的升降动作的树脂制的前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7及前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38划定。前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7在前部开口部35的前方设于第1上壁32,从引导槽34的下表面延伸至比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前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38在前部开口部35的后方设于第1上壁32,从引导槽34的上部延伸至比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前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7及前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38形成为一体成形品,通过嵌入到形成于第1上壁32的前部切缺部中而安装于第1上壁32。
[0046] 后部开口部36被引导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升降动作的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及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划定。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在后部开口部36的后方设于第1上壁32,从第1上壁32的下表面延伸至比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在后部开口部36的前方设于第1上壁32,从第1上壁32的下表面延伸至比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后部第1引导销26及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分别一体成形为中空截面构造的树脂制零部件,通过嵌入到形成于第1上壁32的后部切缺部中而安装于第1上壁32。
[0047] 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具有:上侧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前表面39A;和前侧向上方倾斜且以越趋向前侧则越相对于第1上壁32的上表面倾斜的方式弯曲的倾斜上表面39B。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具有上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后表面40A。
[0048] 如图4所示,前部滑块21通过从上下夹持面板导轨14的第2上壁33(图6)的一对圆弧面而能够滑动且能够倾动地与第2上壁33卡合,形成可动面板11的倾转动作的支点。
[0049] 如图6所示,后部滑块22包含由金属板构成的滑块主体41。滑块主体41具有:以沿左右方向从面板撑条20的下方横穿的方式延伸的基部41A;和从基部41A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立起而与凸轮形成部件25的外侧面25A相对的销支承部41B。
[0050] 在销支承部41B上安装有金属制的凸轮从动销43。凸轮从动销43是将一端与销支承部41B铆接结合而从销支承部41B向面板撑条20侧突出的悬臂销,能够滑动地与凸轮槽28的凸轮面28A、28B卡合。此外,在凸轮从动销43的另一端(前端)与形成凸轮槽28的槽底壁的主部件23之间具有间隙,凸轮从动销43的另一端与主部件23不接触。
[0051] 后部滑块22的基部41A的外端被插入到面板导轨14的下壁31与第1上壁32之间的引导槽34中,到达引导安装部30。在基部41A的与引导槽34匹配的部分上安装有能够沿着引导槽34在面板导轨14滑动的树脂制的卡合件42。
[0052] 滑块主体41的基部41A的内端立起至第2上壁33的上方,在该另一端固定有树脂制的抵接部件44,该抵接部件44具备能够滑动地与凸轮形成部件25的内侧面25B抵接(相对)的平坦的外侧面44A。由此,后部滑块22通过销支承部41B和抵接部件44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从左右夹持凸轮形成部件25。
[0053] 在抵接部件44的内侧面44B形成有凹槽45。在凹槽45中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地卡合有第2上壁33。由此,后部滑块22通过卡合件42和凹槽45而在左右两侧与面板导轨14卡合,从而不会产生偏斜位移(扭斜)地稳定地进行后部滑块22相对于面板导轨14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移动。
[0054] 在面板导轨14的带引导部件29中穿过有左右的齿条带51中的相对应的部件。左右的齿条带51是具有挠性的树脂制带,将后端部与相对应的滑块主体41的基部41A的外端连接(连结)。左右的齿条带51分别从带引导部件29向前方延伸,如图2所示,能够移动地与形成于前框架17的前后的带引导槽52卡合。在前框架17上安装有电动机53及通过电动机53而旋转驱动的齿轮54。在齿轮54上啮合有左右的齿条带51的齿条(未图示)。由此,左右的齿条带51通过电动机53而驱动,左右的后部滑块22通过齿条带51相互同步地向前后方向移动。
[0055] 图8是表示天窗装置10的倾转动作的左视图。图8的(A)示出可动面板11处于封闭车顶2的上侧开口3A的闭位置的状态。如图8的(A)所示,在可动面板11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后部滑块22将凸轮从动销43配置在凸轮槽28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当从该状态向前方驱动后部滑块22时,凸轮从动销43在凸轮槽28中向前方移动,由此面板撑条20以将前部滑块21作为支点而使后部上升的方式倾动。由此,如图8的(B)所示,可动面板11向后部弹起的倾转上升位置移动。通过从该状态将后部滑块22向后方驱动,可动面板11返回到图8的(A)所示的闭位置。
[0056] 像这样,面板撑条20伴随着后部滑块22的滑动而连动,由此可动面板11在闭位置(图8的(A))与倾转上升位置(图8的(B))之间倾动。
[0057] 图9是表示天窗装置10的开闭动作的左视图。图9的(A)与图8的(A)同样地示出可动面板11处于闭位置的状态。当从图9的(A)所示的状态将后部滑块22向后方驱动时,凸轮从动销43在凸轮槽28中向后方移动,由此面板撑条20以将前部滑块21作为支点而使后部下降的方式倾动。由此,如图9的(B)所示,与面板撑条20一起倾动的可动面板11作为整体向比闭位置靠下方的下降位置移动。而且当将后部滑块22进一步向后方驱动时,凸轮从动销43在凸轮槽28的后端附近与凸轮形成部件25卡合,使面板撑条20一体地沿着引导槽34向后方滑动。由此,可动面板11保持姿势不变地将外车顶面板2A的下方向后方滑动,如图9的(C)所示那样向打开上侧开口3A的开位置移动。
[0058] 相反地,当从图9的(C)所示的可动面板11处于开位置的状态将后部滑块22向前方驱动时,在凸轮槽28的后端附近与凸轮形成部件25卡合的凸轮从动销43使面板撑条20一体地沿着引导槽34向前方滑动。由此,可动面板11向前方滑动,向图9的(B)所示的下降位置移动。而且当将后部滑块22进一步向前方驱动时,凸轮从动销43从凸轮槽28的后端附近向前方移动,由此面板撑条20以将前部滑块21作为支点而使后部上升的方式倾动。由此,可动面板11提升而返回到闭位置。
[0059] 像这样,面板撑条20伴随着后部滑块22的滑动而连动,由此可动面板11在闭位置(图9的(A))与下降位置(图9的(B))之间倾动,且在下降位置(图9的(B))与开位置(图9的(B))之间滑动。
[0060] 图10是天窗装置10的开闭动作时的凸轮机构部分的放大图。图10的(A)与图9的(A)同样地,示出可动面板11处于闭位置的状态。图10的(B)与图9的(B)同样地,示出可动面板11处于下降位置的状态。图10的(C)示出可动面板11处于比下降位置稍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
[0061] 如图10的(A)所示,在可动面板11处于闭位置的状态下,后部第1引导销26及后部第2引导销27均位于比面板导轨14的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前部引导销24位于引导槽34内,被前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7及前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38从前后夹持。由此,可动面板11的前后移动被限制。
[0062] 当从该状态将后部滑块22向后方驱动而面板撑条20向下方倾动时,如图10的(B)所示,前部引导销24一边被前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7及前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38引导一边移动到引导槽34的下部,后部第1引导销26从后部开口部36进入到引导槽34。此时,后部第1引导销26被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的倾斜前表面39A及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的倾斜后表面40A引导。另外,后部第2引导销27在可动面板11下降时与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的倾斜上表面39B抵接而在倾斜上表面39B上滑动。由此,将可动面板11的动作从下降动作顺畅地切换到向后方的滑动动作。另外,减轻了后部第1引导销26与下壁31抵接时的击打声。在可动面板11移动到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后部第2引导销27位于比第1上壁32靠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后部第1引导销26位于第1上壁32的下方且下壁31的上方、即引导槽34内。
[0063] 而且当将后部滑块22进一步向后方驱动时,如图10的(C)所示,面板撑条20在前部引导销24及后部第1引导销26被收纳于引导槽34的状态下被面板导轨14引导而向后方移动。由此,抑制面板撑条20的上下晃动。当可动面板11处于下降位置与开位置之间时,前部引导销24及后部第1引导销26被收纳于引导槽34,后部第2引导销27位于第1上壁32的上方。
[0064] 当从可动面板11相比于下降位置而处于开位置(图9的(C))侧的状态将后部滑块22向前方驱动时,后部第1引导销26位于引导槽34内,因此面板撑条20保持姿势不变地向前方移动,经过图10的(C)所示的状态而成为图10的(B)所示的状态。此时,后部第2引导销27在可动面板11向前方滑动时与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的倾斜上表面39B抵接而在倾斜上表面39B上滑动,由此将可动面板11的滑动动作顺畅地切换到上升动作(向上方的倾动动作)。
[0065] 接下来,说明这样构成的天窗装置10的升降引导机构的作用效果。
[0066] 如图5所示,在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后方且上方设有后部第2引导销27,如图10的(B)、(A)所示,在切换可动面板11的滑动和倾动时后部第2引导销27被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引导。因此,不需要在引导槽34内引导后部第1引导销26的部件,而能够实现后部滑块22及后部第1引导销26双方被共同的引导槽34引导的单层构造的面板导轨14。由此,能够实现天窗装置10的升降引导机构的轻量化、薄型化及低成本化。
[0067] 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具有以越趋向前侧则越相对于第1上壁32的上表面倾斜的方式弯曲并供后部第2引导销27滑动接触的倾斜上表面39B,在可动面板11从下降位置通过时,通过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的弯曲的引导面引导后部第2引导销27。由此,顺畅地切换可动面板11的滑动和倾动。
[0068] 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具有为了引导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后部而上侧向后方倾斜的倾斜前表面39A,在可动面板11从闭位置(图10的(A))向下降位置(图10的(B))移动时,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后部被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的倾斜前表面39A引导。由此,后部第1引导销26可靠地进入引导槽34。
[0069] 具有为了引导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前部而上侧向前方倾斜的倾斜后表面40A的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以在后部开口部36的前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于第1上壁32,在可动面板11从闭位置(图10的(A))向下降位置(图10的(B))移动时,后部第1引导销26的前部被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的倾斜后表面40A引导。由此,后部第1引导销26可靠地进入引导槽34。
[0070] 由于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及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为中空截面构造的树脂制零部件,所以容易进行弹性变形,后部第1引导销26或后部第2引导销27的冲击会通过这些部件的弹性变形被吸收。因此,无需设置橡胶弹性部件等其他冲击吸收部件,结构简单。
[0071] 由于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39和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40被一体成形,所以会减少零部件数量,而且也容易将这些部件安装于面板导轨14。
[0072] 以上完成了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广泛地实施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作为汽车1用而进行了天窗装置10的说明,但也能够广泛适用于铁道车辆等。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天窗装置10以可动面板11向汽车1的后方移动而打开开口的方式设置,但也可以以可动面板11向汽车1的前方或侧方移动的方式设置。在该情况下,汽车1的前方和侧方成为天窗装置10中的后方。除此以外,各部件、部位的具体结构、配置、数量、角度、材料等,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就能够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并不一定全是必须的,能够适当进行选择。
[0073] 附图标记说明
[0074] 1    汽车
[0075] 2    车顶
[0076] 3A   上侧开口(开口)
[0077] 10   天窗装置
[0078] 11   可动面板
[0079] 14   面板导轨
[0080] 20   面板撑条
[0081] 22   后部滑块
[0082] 26   后部第1引导销
[0083] 27   后部第2引导销
[0084] 28   凸轮槽
[0085] 31   下壁
[0086] 32   第1上壁
[0087] 36   后部开口部(开口部)
[0088] 39   后部第1升降引导部件(第1升降引导部件)
[0089] 39A  倾斜前表面
[0090] 39B  倾斜上表面
[0091] 40   后部第2升降引导部件(第2升降引导部件)
[0092] 40A  倾斜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