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536327.3

文献号 : CN11034453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娄峰陈忠覃祚威柳跃强

申请人 : 浙江大东吴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包括两个预制板,所述预制板端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底槽,两个所述预制板上的所述底槽相对设置并组成贯通槽,所述底槽内设有第一补筋,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补筋,所述第二补筋上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补筋垂直的第三补筋,所述预制板上设有顶部钢筋,所述顶部钢筋由所述凹槽侧壁延伸至相对所述预制板的所述凹槽上端,所述顶部钢筋上侧设有第四补筋。其能够满足双向板的传力要求,连接处的刚度和承载力大。

权利要求 :

1.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工厂预制预制板(1),所述预制板(1)边设有台阶形凹槽(11),所述凹槽(11)上设有底槽(12),所述凹槽(11)与所述底槽(12)端部齐平,所述底槽(12)为沿所述预制板(1)的板边均匀分布的矩形槽;所述凹槽(11)与所述底槽(12)长度为300mm,相邻所述预制板(1)之间的拼缝(6)宽度为10mm;所述凹槽(11)深度大于60mm,所述底槽(12)深度大于

100mm;所述预制板(1)内设置有顶部钢筋(14)和底部钢筋(13),顶部钢筋(14)部分伸入所述凹槽(11),所述顶部钢筋(14)由所述凹槽(11)侧壁延伸至相对所述预制板(1)的所述凹槽(11)上端;

步骤2,现场吊装所述预制板(1),相邻所述预制板(1)的所述凹槽(11)对齐连通;两个所述预制板(1)上的所述底槽(12)相对设置并组成贯通槽;

步骤3,在底槽(12)内放置第一补筋(2),在凹槽(11)内设置第二补筋(3),所述第一补筋(2)与所述第二补筋(3)平行并均垂直于相邻所述预制板(1)的拼缝(6)设置,所述第一补筋(2)与所述第二补筋(3)沿所述拼缝(6)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二补筋(3)上侧绑扎与所述第二补筋(3)垂直的第三补筋(4),在所述顶部钢筋(14)上侧绑扎与所述顶部钢筋(14)垂直的第四补筋(5);

所述顶部钢筋(14)端部向下弯折,顶部钢筋(14)的下端部与第三补筋(4)水平方向上齐平;

所述第一补筋(2)为U形钢筋,第一补筋(2)的上端与第四补筋(5)水平方向齐平;

凹槽(11)与底槽(12)组成的凸起结构内设有底部钢筋(13),底槽(12)内的第一补筋(2)与上述底部钢筋(13)在水平方向上齐平;

步骤4,在所述拼缝(6)、所述凹槽(11)与所述底槽(12)内现浇混凝土,形成双向受力楼板结构。

说明书 :

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混凝土叠合板是一种将预制混凝土板和现浇层相结合的楼板结构形式,具有施工快速,节省模板等优点。单向叠合板板侧拼接宜采用配置附加钢筋的密拼接缝,而双向板板侧拼接宜采用后浇带式接缝。住宅建筑的楼板绝大部分为双向受力板,传统的叠合板构造不能实现叠合板的双向受力功能。若双向受力叠合板按单向板设计,但由于后浇层的刚度作用,楼板仍先按双向板传力;待接缝位置开裂后,才转变为单向板受力。这样的设计不但用钢量增加、而且使用阶段容易楼板开裂、影响用户使用。若双向受力叠合板按后浇带式接缝,需采用支模施工,并在叠合板下采用顶撑加横梁作用临时的调平措施;导致施工速度慢,施工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及其施工方法,能够满足双向板的传力要求,连接处的刚度和承载力大。
[0004]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包括两个预制板,所述预制板端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底槽,两个所述预制板上的所述底槽相对设置并组成贯通槽,所述底槽内设有第一补筋,所述凹槽内设有第二补筋,所述第二补筋上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补筋垂直的第三补筋,所述预制板上设有顶部钢筋,所述顶部钢筋由所述凹槽侧壁延伸至相对所述预制板的所述凹槽上端,所述顶部钢筋上侧设有第四补筋。
[0006]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顶部钢筋端部向下弯折。
[0007]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补筋为U形钢筋。
[0008]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凹槽与所述底槽端部齐平。
[0009]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底槽为沿所述预制板的板边均匀分布的矩形槽。
[0010]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凹槽与所述底槽长度为300mm,相邻所述预制板之间的拼缝宽度为10mm。
[0011]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凹槽深度大于60mm,所述底槽深度大于100mm。
[0012] 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 (1)工厂预制预制板,所述预制板边设有台阶形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底槽,所述预制板内设置有顶部钢筋和底部钢筋,顶部钢筋部分伸入所述凹槽;
[0014] (2)现场吊装所述预制板,相邻所述预制板的所述凹槽对齐连通;
[0015] (3)在底槽内放置第一补筋,在凹槽内设置第二补筋,所述第一补筋与所述第二补筋平行并均垂直于相邻所述预制板的拼缝设置,所述第一补筋与所述第二补筋沿所述拼缝交替设置,在所述第二补筋上侧绑扎与所述第二补筋垂直的第三补筋,在所述顶部钢筋上侧绑扎与所述顶部钢筋垂直的第四补筋;
[0016] (4)在所述拼缝、所述凹槽与所述底槽内现浇混凝土,形成双向受力楼板结构。
[0017]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第一补筋实现相邻预制板之间的内力传递,实现双向板传力,与传统的现浇双向受力楼层板性能趋于一致;同时采用第二补筋与第三补筋提高了节点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

附图说明

[0018] 图1是楼板结构俯视图;
[0019] 图2是图1中1-1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是图1中2-2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是图3中3-3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5是图4中4-4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的标号如下:
[0024] 1.预制板,11.凹槽,12.底槽,13.底部钢筋,14.顶部钢筋,2.第一补筋,3.第二补筋,4.第三补筋,5.第四补筋,6.拼缝。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6]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包括两个预制板1,预制板1端部设有凹槽11,凹槽11内设有底槽12,两个预制板1上的底槽12相对设置并组成贯通槽,底槽12内设有第一补筋2,凹槽11内设有第二补筋3,第二补筋3上侧设有与第二补筋3垂直的第三补筋4,预制板1上设有顶部钢筋14,顶部钢筋14由凹槽11侧壁延伸至相对预制板1的凹槽11上端,顶部钢筋14上侧设有第四补筋5。顶部钢筋14端部向下弯折,其下端部与第三补筋4水平方向上齐平。第一补筋2为U形钢筋,其上端与第四补筋5水平方向齐平。凹槽11与底槽12组成的凸起结构内设有底部钢筋13,底槽12内的第一补筋2与上述底部钢筋13在水平方向上齐平。第二补筋3与第三补筋4可采用成品钢筋网片替代。
[0027] 凹槽11与底槽12端部齐平。底槽12为沿预制板1的板边均匀分布的矩形槽。凹槽11与底槽12长度为300mm,相邻预制板1之间的拼缝6宽度为10mm。凹槽11深度大于60mm,底槽12深度大于100mm。
[002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局部叠合板连接节点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9] (1)工厂预制预制板1,预制板1边设有台阶形凹槽11,凹槽11上设有底槽12,预制板1内设置有顶部钢筋14和底部钢筋13,顶部钢筋14部分伸入凹槽11;
[0030] (2)现场吊装预制板1,相邻预制板1的凹槽11对齐连通;
[0031] (3)在底槽12内放置第一补筋2,在凹槽11内设置第二补筋3,第一补筋2与第二补筋3平行并均垂直于相邻预制板1的拼缝6设置,第一补筋2与第二补筋3沿拼缝6交替设置,在第二补筋3上侧绑扎与第二补筋3垂直的第三补筋4,在顶部钢筋14上侧绑扎与顶部钢筋14垂直的第四补筋5;
[0032] (4)在拼缝6、凹槽11与底槽12内现浇混凝土,形成双向受力楼板结构。
[0033] 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