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以及包括其的电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649487.9

文献号 : CN11035068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吴立建闻汇施杨朱旻宸杜一东方攸同

申请人 : 浙江大学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子以及包括其的电机,定子包括定子绕组以及定子铁芯,定子铁芯的内部设有折流通风道,折流通风道一端通向形成于相邻的定子绕组之间的绕组间隙,另一端通向定子内部空腔,定子还包括若干径向通风槽,径向通风槽的一端与气隙和绕组间隙连通,另一端与定子内部空腔连通。本发明结合径向通风槽和折流通风道,实现一部分冷却流体流过气隙、径向通风槽,冷却转子和定子,另一部分流过绕组间隙、径向通风槽、折流通风道,冷却定子,降低电机内部流动阻力、保证电机转子被冷却。通过合理的设计径向通风槽、折流通风道的尺寸、数量和排布,就能调整流经气隙和流经绕组间隙的冷却空气流量比例关系,从而得到最优冷却效果。

权利要求 :

1.一种定子,包括定子绕组以及定子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部开设有折流通风道,所述折流通风道具有弯折的形状,且包括两个在轴向上错开的径向延伸段以及轴向延伸段,两个径向延伸段都沿径向不贯通,并且具有重合部分,所述轴向延伸段由所述重合部分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的一端通向形成于相邻的定子绕组之间的绕组间隙,所述折流通风道的另一端通向定子内部空腔,所述定子还包括若干径向通风槽,所述径向通风槽形成于定子铁芯之中,所述径向通风槽沿径向贯通,其中,所述径向通风槽的一端与气隙和所述绕组间隙连通,所述径向通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定子内部空腔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通风道与所述径向通风槽沿轴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通风道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轭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轴向上两个邻近的所述径向通风槽之间至少设置一个所述折流通风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由多个沿所述定子的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硅钢片叠片组形成,所述硅钢片叠片组之间设置支撑装置,从而形成所述径向通风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渐扩构件,所述渐扩构件位于所述径向通风槽与所述绕组间隙连通的开口的径向内侧,位于所述渐扩构件之间的通风通道自所述绕组间隙一侧朝所述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渐扩构件包括两个侧边元件,各所述侧边元件的相对一侧互相倾斜,从而形成位于所述渐扩构件之间的通风通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槽底部设置有槽底绝缘垫条,所述槽底绝缘垫条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定子绕组之间,所述槽底绝缘垫条上设置有垫条开口,所述垫条开口的一端连通所述折流通风道或所述径向通风槽,所述垫条开口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绕组间隙。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独立分隔设置,各垫条开口分别与所述折流通风道和/或所述径向通风槽对位设置。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延伸且不贯通,各垫条开口连通多个所述折流通风道或所述径向通风槽。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垫条开口连通沿轴向方向上的所有所述折流通风道和所述径向通风槽。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通风道自所述绕组间隙一侧朝所述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

13.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由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硅钢片堆叠而成。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由两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包括:第一硅钢片,所述第一硅钢片的槽底沿径向内方向、轭部底部沿径向外方向分别开设不贯通所述定子铁芯的轭部的径向凹槽,且所述径向凹槽在周向方向相互交错,通过将第一硅钢片周向错开或者上下翻转叠装以使得交错的径向凹槽相互配合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

第二硅钢片,所述第二硅钢片堆叠于所述第一硅钢片以封闭所述径向凹槽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由三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包括:第一硅钢片,所述第一硅钢片的轭部的朝向所述绕组间隙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

第二硅钢片,所述第二硅钢片的轭部的朝向定子内部空腔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其中,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与所述第二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以可对位的方式堆叠并形成径向贯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通道;

第三硅钢片,所述第三硅钢片堆叠于所述第一硅钢片和所述第二硅钢片以封闭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与所述第二硅钢片的径向凹槽,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

16.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

说明书 :

定子以及包括其的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子以及包括其的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大型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损耗,造成电机各部件温度提升,必须有效控制这些部件的温升,从而保证电机稳定正常运行。其中,大部分损耗发生在定子绕组上,从而使得定子绕组以及与其接合的部件温升远高于其他部件。过高的绕组温度会加速绕组绝缘老化,甚至造成绕组绝缘失效,同时还会造成机械结构件过大的变形。因此,定子绕组是电机冷却中重点关注部件,如何合理设计冷却系统和冷却结构将定子绕组温度控制在限制以内是电机设计尤其是大型电机设计的主要挑战之一。
[0003] 按照冷却介质来分类,空冷、液冷、蒸发冷是三种主要的电机冷却方式,这三者在大型电机上均有应用。相较于液冷、蒸发冷,空冷具有可行性强、可靠性高、易于维护、成本较低等明显的优点,因此,即使空冷的冷却效率明显偏低,许多大型电机仍采用了空冷的冷却方式。
[0004] 当定子绕组采用集中绕组方式时,周向相邻的绕组之间可能会留有间隙,利用该绕组间隙进行通风冷却对降低定子绕组温度是有利的,这是因为冷却空气可以直接流过热源表面,并且这些表面的面积较大。只要克服绕组变形造成绕组间隙缩小、电机制造时真空浸漆可能堵塞通风通道等问题,绕组间隙通风技术与大型电机现有的径向通风技术就能够结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冷却空气经过定转子之间的气隙进入径向通风槽,称为第一冷却风路,另一部分冷却空气经过绕组间隙进入径向通风槽,称为第二冷却风路。上述径向通风槽指的是位于定子铁芯内部、由多个硅钢片叠片组间隔设置形成的、沿电机径向完全贯通定子铁芯的通风槽。
[0005]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冷却风路的流量往往是明显低于第一冷却风路的流量,不利于冷却电机的定子部分。这是因为第二冷却风路由于结构尺寸造成的流动阻力更大,具体来说,绕组间隙的尺寸往往小于气隙的尺寸,绕组间隙与径向通风槽交界面的总面积往往会远小于气隙与径向通风槽交界面的总面积。一种容易联想到的用于减小第二风路流动阻力的方法是将气隙和绕组间隙实施成连通,然而这是难以实现的,气隙和绕组间隙往往通过槽楔隔开,在槽楔上开设通孔之类的结构会导致槽楔结构强度的严重下降、槽楔绝缘性能的下降。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减少第二冷却风路的流动阻力。
[0006]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第二风路的流量并非越大越好,只有在第一风路和第二风路的流量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时,才构成最佳冷却效果,并且该比例依赖于电机的具体结构、热源分布等因素。这是因为当绝大部分冷却气流都经过第二风路时,经过第一风路中气隙的流量显著下降,使得转子无法得到有效冷却。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在定子铁芯轭部设置折流通风道,减少电机内部流动阻力,尤其针对经过绕组间隙的冷却气流,增强电机局部散热效果,尤其是定子铁芯轭部和位于槽底部分的绕组。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折流风道的尺寸、数量、排布,实现进入气隙和进入绕组间隙的风量可调,从而实现电机定子和转子综合最优的冷却效果。
[0008]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9] 一种定子,包括定子绕组以及定子铁芯,其特点在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部开设有折流通风道,所述折流通风道具有弯折的形状,且包括两个在轴向上错开的径向延伸段以及轴向延伸段,两个径向延伸段都沿径向不贯通,并且具有重合部分,所述轴向延伸段由所述重合部分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的一端通向形成于相邻的定子绕组之间的绕组间隙,所述折流通风道的另一端通向定子内部空腔,所述定子还包括若干径向通风槽,所述径向通风槽形成于定子铁芯之中,所述径向通风槽沿径向贯通,其中,所述径向通风槽的一端与气隙和所述绕组间隙连通,所述径向通风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定子内部空腔连通。
[0010] 本方案具有较为合理的冷却设计来控制冷却流体,冷却流体以一定相对比例分配通过气隙和绕组间隙进入定子进行冷却。其中,冷却流体一部分通过绕组间隙、折流通风道(或者径向通风槽)进入定子内部空腔,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通过气隙、径向通风槽进入定子内部空腔。此外,径向通风槽具有径向贯通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冷却流体在电机内部的流动阻力。
[0011] 较佳地,所述折流通风道与所述径向通风槽沿轴向间隔设置。间隔设置即沿轴向方向看,径向通风槽的至少有一侧是折流通风道。
[0012] 较佳地,所述折流通风道设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轭部。折流通风道设置在定子铁芯的轭部而非定子铁芯的齿部,对电磁性能的影响更小。
[0013] 较佳地,所述定子包括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支撑于所述定子铁芯中,从而形成所述径向通风槽,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直接或者间接连接于所述定子铁芯中。进一步地,支撑筋可以直接焊接在定子铁芯的硅钢片上,或者支撑筋焊接在支撑槽板上,然后整个支撑装置在设置于硅钢片上。
[0014] 较佳地,所述支撑筋为沿着径向延伸的条状结构。
[0015] 较佳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槽板,所述支撑筋连接于所述支撑槽板上。
[0016] 较佳地,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渐扩构件,所述渐扩构件位于所述径向通风槽与所述绕组间隙连通的开口的径向内侧,位于所述渐扩构件之间的通风通道自所述绕组间隙一侧朝所述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渐扩构件降低经过部分流动阻力,用于减小由于流通面积突扩造成的压力损失。
[0017] 较佳地,所述渐扩构件包括两个侧边元件,各所述侧边元件的相对一侧互相倾斜,从而形成位于所述渐扩构件之间的通风通道。
[0018] 较佳地,所述定子铁芯的槽底部设置有槽底绝缘垫条,所述槽底绝缘垫条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和所述定子绕组之间,所述槽底绝缘垫条上设置有垫条开口,所述垫条开口的一端连通所述折流通风道或所述径向通风槽,所述垫条开口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绕组间隙。槽底绝缘垫条宽度基本等于槽底宽度,用于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的绝缘。为了避免堵住折流通风道或者径向通风槽,通过垫条开口的设置可以在绝缘的同时不干涉冷却流体的流通。
[0019] 较佳地,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独立分隔设置,各垫条开口分别与所述折流通风道和/或所述径向通风槽对位设置。
[0020] 较佳地,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延伸且不贯通,各垫条开口连通多个所述折流通风道或所述径向通风槽。
[0021] 较佳地,所述垫条开口沿轴向延伸并贯通,所述垫条开口连通沿轴向方向上的所有所述折流通风道和所述径向通风槽。
[0022] 较佳地,所述折流通风道自所述绕组间隙一侧朝所述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折流通风道的渐扩结构用于减小由于流通面积突扩造成的压力损失。
[0023] 较佳地,所述定子铁芯由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硅钢片堆叠而成。
[0024] 较佳地,所述定子铁芯由两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包括:
[0025] 第一硅钢片,所述第一硅钢片的槽底沿径向内方向、轭部底部沿径向外方向分别开设不贯通所述定子铁芯的轭部的径向凹槽,且所述径向凹槽在周向方向相互交错,通过将第一硅钢片周向错开或者上下翻转叠装以使得交错的径向凹槽相互配合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
[0026] 第二硅钢片,所述第二硅钢片堆叠于所述第一硅钢片以封闭所述径向凹槽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采用这种硅钢片的形式只需要两种硅钢片,减少了冲压开模成本,降低了物料复杂度。
[0027] 较佳地,所述定子铁芯由三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包括:
[0028] 第一硅钢片,所述第一硅钢片的轭部的朝向所述绕组间隙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
[0029] 第二硅钢片,所述第二硅钢片的轭部的朝向定子内部空腔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其中,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与所述第二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以可对位的方式堆叠并形成径向贯通于所述定子铁芯的通道;
[0030] 第三硅钢片,所述第三硅钢片堆叠于所述第一硅钢片和所述第二硅钢片以封闭所述第一硅钢片的径向凹槽与所述第二硅钢片的径向凹槽,并形成所述折流通风道。采用这种硅钢片的形式降低了堆叠出错率,且构造不同形式的折流风道更加灵活。
[0031] 一种电机,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所述定子。
[0032] 较佳地,所述电机还包括转子屋以及永磁体,所述永磁体设置于所述转子屋和所述定子之间,所述气隙形成于所述永磁体以及所述定子之间。
[0033]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0034]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结合径向通风槽和折流通风道两种技术,实现一部分冷却流体能够流过气隙、径向通风槽,从而冷却转子和定子,另一部分冷却流体能够流过绕组间隙、径向通风槽、折流通风道,从而冷却定子,并且能够降低电机内部流动阻力、能够保证电机转子被合理的冷却。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径向通风槽、折流通风道的尺寸、数量和排布,就能调整流经气隙和流经绕组间隙的冷却空气流量比例关系,从而得到最优的冷却效果。通过在用于形成径向通风槽的支撑装置上设置渐扩构件,通过将折流通风道实施成沿径向渐扩的形式,进一步降低电机内部的流动阻力。

附图说明

[0035]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转子结合定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6]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子铁芯采用两种硅钢片时的堆叠前结构示意图。
[0038]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子铁芯采用两种硅钢片时的堆叠后结构示意图。
[0039]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子铁芯采用三种硅钢片时的堆叠前结构示意图。
[0040]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定子铁芯采用三种硅钢片时的堆叠后结构示意图。
[0041]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形成径向通风槽的支撑装置的示意图。
[0042]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折流通风道的渐扩结构的示意图。
[0043]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槽底绝缘垫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和条件,或按照商品说明书选择。
[0045]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定子,定子包括定子绕组1以及定子铁芯2,其中,定子铁芯2的内部开设有折流通风道4,折流通风道4具有弯折的形状,且包括两个在轴向上错开的径向延伸段以及轴向延伸段,两个径向延伸段都沿径向不贯通,并且具有重合部分,轴向延伸段由所述重合部分形成,折流通风道4的一端通向形成于相邻的定子绕组1之间的绕组间隙82,折流通风道4的另一端通向定子内部空腔,其中,定子还包括若干径向通风槽3,径向通风槽3形成于定子铁芯2之中,径向通风槽3沿径向贯通,其中,径向通风槽3的一端与气隙81和绕组间隙82连通,径向通风槽 3的另一端与定子内部空腔连通。
[0046] 本实施例中的轴向指的是定子的轴线,径向指的是定子的径向。为了清楚显示结构,图1和图2中仅显示了部分的定子。实际的定子通常可以是圆柱体形状。
[0047] 本实施例具有较为合理的冷却设计来控制冷却流体,冷却流体以一定相对比例分配通过气隙81和绕组间隙82进入定子进行冷却。其中,冷却流体一部分通过绕组间隙82、折流通风道4(或者径向通风槽3)进入定子内部空腔,冷却流体的另一部分通过气隙81、径向通风槽3进入定子内部空腔。此外,径向通风槽3具有径向贯通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冷却流体在电机内部的流动阻力。
[0048] 如图1和图2所示,折流通风道4与径向通风槽3沿轴向间隔设置。间隔设置即沿轴向方向看,径向通风槽3的至少有一侧是折流通风道4。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径向通风槽3以及折流通风道4可以以其他的方式进行排列。例如在轴线方向上,两个径向通风槽3之间可以具有两个折流通风道4,也可以具有三个折流通风道4,甚至四个折流通风道4。这些设置均能起到降低冷却流体在电机内部的流动阻力的作用,只是间隔设置能够更好的增加冷却流体的流动效果。在轴向方向上,两个径向通风槽3之间设有1-5 个折流通风道4是比较合适的方式。
[0049]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定子铁芯一般包括齿部231、槽部232 以及轭部233。定子铁芯2可以由至少两种不同结构的硅钢片堆叠而成。各硅钢片的齿部、槽部以及轭部与定子铁芯2的齿部231、槽部232以及轭部 233具有对应关系。
[0050] 其中,折流通风道4由硅钢片上开设的凹槽堆叠形成,折流通风道4具有弯折的形状,具有包括靠近绕组间隙82一侧的径向通道41、靠近定子内部空腔一侧的径向通道42,以及径向通道41与径向通道42重叠部分形成的轴向通道43。从图1中的折流通风道4的剖面可以看到,本实施例的径向通道41与径向通道42成为“Z”形结构的上下两横,轴向通道43则成为“Z”形结构的中间一竖。
[0051] 考虑到气流高速流动将导致压力损失显著增加,从而需要更大功率和更大体积的风扇来驱动气流,因此,优选将折流通风道4实施成弯折程度尽量较小的形式。其中一种设置可以为:
[0052] 轴向延伸段(轴向通道43)的高度小于径向延伸段(径向通道41或径向通道42)高度的5倍。重叠部分的尺寸大于径向延伸段高度的1/2。轴向延伸段的径向深度小于定子铁芯2的轭部长度233的1/2。
[0053]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堆叠方式是定子铁芯2由两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两种硅钢片分别包括硅钢片21以及硅钢片22。其中,硅钢片21的槽底沿径向内方向、轭部底部沿径向外方向分别开设不贯通定子铁芯2的轭部的径向凹槽211以及径向凹槽212,且211以及径向凹槽212 在周向方向相互交错,通过将硅钢片21周向错开或者上下翻转叠装以使得交错的211以及径向凹槽212相互配合并形成折流通风道4。径向凹槽211 是靠近绕组间隙82一侧,对应于径向通道41。径向凹槽212靠近定子内部空腔一侧,对应于径向通道42。
[0054] 如图4所示,两块硅钢片21错开堆叠以使得交错的径向凹槽211以及径向凹槽212配合,即由上一块硅钢片21的径向凹槽211对位下一块硅钢片21的径向凹槽212,由此形成径向贯通于定子铁芯2的通道。
[0055] 此外,如图3所示,本堆叠方式中还包括硅钢片22,硅钢片22堆叠于硅钢片21以封闭径向凹槽211以及径向凹槽212并形成折流通风道4。
[0056] 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堆叠方式是定子铁芯2由三种不同的硅钢片堆叠而成,三种硅钢片分别包括硅钢片24、硅钢片25以及硅钢片 26。其中,硅钢片24的轭部的朝向绕组间隙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241,对应于径向通道41。硅钢片25的轭部的朝向定子内部空腔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251,对应于径向通道42。
[0057] 如图6所示,硅钢片24和硅钢片25堆叠以使得的径向凹槽241以及径向凹槽251配合,即由上一块硅钢片24的径向凹槽241对位下一块硅钢片 25的径向凹槽251,由此形成径向贯通于定子铁芯2的通道。
[0058] 此外,如图5所示,本堆叠方式中还包括硅钢片26,硅钢片26堆叠于硅钢片24和硅钢片25以封闭硅钢片24的径向凹槽241以及硅钢片25的径向凹槽251,并形成折流通风道4。
[0059] 如图3-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折流通风道4设置于定子铁芯2的轭部 233。折流通风道4设置在定子铁芯2的轭部233而非定子铁芯2的齿部231,对电磁性能的影响更小。
[0060]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定子包括支撑装置27,支撑装置27支撑于定子铁芯2中,从而形成径向通风槽3。支撑装置27主要用于形成隔离的支撑,从而使得径向通风槽3能够在径向连通。
[0061]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7包括支撑筋271,支撑筋271直接或者间接连接于定子铁芯2中。进一步地,支撑筋271可以直接焊接在定子铁芯2的硅钢片上,或者支撑筋271焊接在支撑槽板272上,然后整个支撑装置27在设置于硅钢片上。
[0062]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筋271为沿着径向延伸的条状结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支撑筋271来进行支撑。支撑筋271之间需要留下空间来连通径向通风槽3。
[0063] 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27包括支撑槽板272,支撑筋271连接于支撑槽板272上。支撑槽板272的形状与定位铁芯2对应,堆叠后不会影响定位铁芯的外形造成影响。
[0064]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7还包括渐扩构件273,渐扩构件 273位于径向通风槽3与绕组间隙82连通的开口的径向内侧,位于渐扩构件273之间的通风通道自绕组间隙82一侧朝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渐扩构件273用于减小由于流通面积突扩造成的压力损失。
[0065] 本实施例中,渐扩构件273包括两个侧边元件,各侧边元件的相对一侧互相倾斜,从而形成位于渐扩构件273之间的通风通道。
[0066]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折流通风道4自绕组间隙82一侧朝定子内部空腔一侧渐扩。折流通风道4的渐扩结构用于减小由于流通面积突扩造成的压力损失。具体实施如图8所示,硅钢片24的轭部的朝向绕组间隙的一侧开设有径向凹槽241。硅钢片25的轭部的朝向定子内部空腔的一侧开设有不贯通的径向凹槽251。径向凹槽251具有渐扩的形状,由此在硅钢片24和硅钢片25堆叠后,能够形成折流通风道4的渐扩结构。
[0067]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述硅钢片以及支撑装置27沿轴向叠装,并依靠定子支撑装置进行沿径向的定位和固定,叠装完成后,在两个轴向端部通过端部固定件5限制其轴向运动。
[0068]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定子铁芯2的槽底部设置有槽底绝缘垫条9,槽底绝缘垫条9位于定子铁芯2和定子绕组1之间,槽底绝缘垫条9上设置有垫条开口,垫条开口的一端连通折流通风道4或径向通风槽3,垫条开口的另一端连通绕组间隙82。槽底绝缘垫条9宽度基本等于槽底宽度,用于定子绕组1和定子铁芯2的绝缘。为了避免堵住折流通风道4或者径向通风槽 3,通过垫条开口的设置可以在绝缘的同时不干涉冷却流体的流通。
[0069] 其中,图9所示的左侧绝缘垫条9中,垫条开口91沿轴向独立分隔设置,也就是垫条开口91为独立的开口形状。各垫条开口91分别与折流通风道4或径向通风槽3一一对位设置。
[0070] 其中,图9所示的中间绝缘垫条9中,垫条开口92沿轴向延伸且不贯通,在图9中间的例子中是形成了两个垫条开口9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具有三个甚至多个不贯通的垫条开口92。各垫条开口92连通多个折流通风道4或径向通风槽3。
[0071] 其中,图9所示的右侧绝缘垫条9中,垫条开口93沿轴向延伸并贯通,整个绝缘垫条9只包括一个垫条开口93。在这种情况下,垫条开口93连通沿轴向方向上的所有折流通风道
4和径向通风槽3。
[007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定子可以运用于电机之中。其中,电机还包括转子屋7以及永磁体6,永磁体6设置于转子屋7和定子之间,气隙81形成于永磁体6以及定子之间。
[0073] 本发明的一部分冷却流体仍能够流经气隙,保证了发电机的转子能够被合理的冷却。只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径向通风槽、折流通风道的尺寸和排布,就能调整流经气隙和流经绕组间隙的冷却空气流量比例关系,从而得到最优的冷却效果。
[0074]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