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232102.9

文献号 : CN11035611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江藤大辅

申请人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提供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液体供应单元包含第一室、第二室、开闭部件及杆部件。第一室与液体收容容器连通,被设定为第一压力。第二室与液体喷射头连通,室内被设定为比第一压力减压的第二压力。开闭部件被配置在使第一室与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口,可在关闭连通口的闭姿势与打开连通口的开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杆部件在封闭使第二室与大气连通的开口的封闭姿势与开放该开口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杆部件在封闭姿势的状态下容许开闭部件处于闭姿势,在开放姿势的状态时使开闭部件的姿势从闭姿势变更为开姿势。据此,能够容易进行形成负压的室内的排气。

权利要求 :

1.一种液体供应单元,其被适用于液体喷射装置,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中,贮存指定的液体的液体收容容器被配置在上方,喷射所述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被配置在下方,利用水头差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应,所述液体供应单元包括:第一室,与所述液体收容容器连通,室内被设定为在大气压加上基于所述水头差的压力的第一压力;

第二室,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在液体供应方向的下游侧,与所述液体喷射头连通,室内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压力减压的第二压力;

第一壁部,具备使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口;

开闭部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口,可在关闭所述连通口的闭姿势与打开所述连通口的开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

所述液体供应单元的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壁部,界定所述第二室,具备使所述第二室与大气连通的开口;以及杆部件,可在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姿势与开放所述开口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

所述杆部件,在所述封闭姿势的状态下容许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闭姿势,在所述开放姿势的状态时使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从所述闭姿势变更为所述开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是在所述第二室的上方位置让所述第二室与大气连通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施力部件,向所述开闭部件施加朝向所述闭姿势的方向的力;

推压部件,可将所述开闭部件朝向所述开姿势的方向推压;以及柔韧性膜部件,基于伴随所述第二室内的液体的减少而产生的负压而移位,并将其移位力传递至所述推压部件,其中,所述杆部件,在所述开放姿势的状态时,使所述推压部件以进行所述推压的方式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压部件具有转动支点和绕该转动支点摆动的平板部,所述杆部件具有接受操作按压力的输入部和传递所述操作按压力的传递部,所述平板部具有:从所述柔韧性膜部件接受移位力的受压部;利用所述受压部所接受的移位力推压所述开闭部件的推压部;以及从所述杆部件的传递部接受所述操作按压力的被操作部,

如果所述受压部接受所述移位力,则所述平板部绕所述转动支点转动,通过该转动,所述推压部抗拒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推压所述开闭部件,并且,如果所述被操作部接受所述操作按压力,则所述平板部绕所述转动支点转动,通过该转动,所述推压部抗拒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推压所述开闭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件包含:棒状部件;以及被安装在所述棒状部件的一端,且具备按压斜面的按压片,

所述输入部是所述棒状部件的另一端侧,所述传递部是所述按压片,所述平板部的所述被操作部由抵接于所述按压斜面的接受斜面形成,该接受斜面被配置在所述转动支点的下方且所述柔韧性膜部件侧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壁部是界定所述第二室的顶壁的壁部,所述开口由突出设置于所述顶壁的突出孔形成,

所述杆部件包含:一部分被插通于所述突出孔的棒状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棒状部件的上端侧,接受操作按压力的输入部;被配置在所述棒状部件的下端侧,且大于所述突出孔的孔径的凸缘面;以及被配置在所述凸缘面的下方,将所述操作按压力传递到所述开闭部件,使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从所述闭姿势变更为所述开姿势的传递部,所述液体供应单元还包括:

密封部件,被安装在所述凸缘面;以及第二施力部件,向所述杆部件施加朝向所述封闭姿势的作用力,其中,所述杆部件,当所述输入部不接受所述操作按压力时,利用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作用力,通过所述密封部件抵接于所述开口的周缘的所述第二壁部,从而封闭所述开口;当所述输入部接受所述操作按压力时,通过所述密封部件从所述开口的周缘的所述第二壁部离开,从而开放所述开口。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喷射头,喷射指定的液体;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从贮存所述液体的液体收容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应所述液体;

第一供应通道,使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与所述液体供应单元的所述第一室连通;以及第二供应通道,使所述液体喷射头与所述液体供应单元的所述第二室连通。

说明书 :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贮存在液体收容容器的液体供应到液体喷射头的液体供应单元以及适用该液体供应单元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例如在喷墨式打印机中,使用将微量的墨水(液体)喷射到打印对象的液体喷射头。从贮存墨水的墨盒(液体收容容器)通过规定的供应通道向该液体喷射头供应墨水。以
往,已知在利用水头差从墨盒向液体喷射头供应墨水的情况下,将具有使所述液体喷射头
的喷出孔设定为负压的压力室的液体供应单元(阀单元)配置在所述供应通道而成的液体
喷射装置。通过设置形成所述负压的液体供应单元,即使在利用水头差供应墨水的情况下,
也抑制从所述喷出孔无限制地滴下墨水。
[0003] 在如上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墨水经由产生负压的所述压力室供应到液体喷射头。因此,在初始使用时或维修后等情况下,需要将规定量的墨水初期填充于所述压力室。
此时,需要排出所述压力室的空气。此外,有时收容在所述压力室的墨水因伴随液体喷射装
置的运转的高热化等而产生气泡。此时,也需要排出所述压力室的空气。
[0004] 作为用于所述的排气的开口,专门使用所述压力室所具备的向液体喷射头的墨水的输出端口。因此,在进行所述排气的作业时,需要一旦将从所述输出端口朝向液体喷射头
的供应管卸下,不能说操作性良好。此外,想要从所述输出端口迅速地排出空气,作业人员
需要推压构成所述压力室的一部分的柔韧性膜。因该推压,所述柔韧性膜也有可能受损。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进行形成负压的室内的排气的液体供应单元以及适用该液体供应单元的液体喷射装置。
[0006]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液体供应单元是被适用于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供应单元,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中,贮存指定的液体的液体收容容器被配置在上方,喷射所述液体的
液体喷射头被配置在下方,利用水头差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
供应。液体供应单元包含第一室、第二室、第一壁部、开闭部件、第二壁部及杆部件。
[0007] 所述第一室与所述液体收容容器连通,室内被设定为在大气压加上基于所述水头差的压力的第一压力。所述第二室被配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室在液体供应方向的下游侧,
与所述液体喷射头连通,室内被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压力减压的第二压力。所述第一壁部具
备使所述第一室与所述第二室连通的连通口。所述开闭部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口,可在关
闭所述连通口的闭姿势与打开所述连通口的开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所述第二壁部界定
所述第二室,具备使所述第二室与大气连通的开口。所述杆部件可在封闭所述开口的封闭
姿势与开放所述开口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所述杆部件在所述封闭姿势的状态下
容许所述开闭部件处于所述闭姿势,在所述开放姿势的状态时使所述开闭部件的姿势从所
述闭姿势变更为所述开姿势。
[0008] 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包括:喷射指定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从贮存所述液体的液体收容容器向所述液体喷射头供应所述液体的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使
所述液体收容容器与所述液体供应单元的所述第一室连通的第一供应通道;以及使所述液
体喷射头与所述液体供应单元的所述第二室连通的第二供应通道。
[0009]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进行形成负压的室内的排气。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表示适用本发明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0011] 图2是图1的II-II线方向的剖视图。
[0012] 图3是卸下外罩的状态的所述喷墨式打印机的正视图。
[0013] 图4是搭载于所述喷墨式打印机的支架的整体立体图。
[0014] 图5是表示一个液体供应单元及头单元的立体图。
[0015]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供应系统的框图,是表示执行打印模式的状态的图。
[0016] 图7(A)是表示执行加压清除模式的状态的图,图7(B)是表示执行减压模式的状态的图。
[0017] 图8(A)是液体供应单元的正视图,图8(B)是其侧视图,图8(C)是其俯视图。
[0018] 图9是表示液体供应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19] 图10是表示液体供应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0020] 图11(A)是液体供应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1(B)是改变了视图方向的液体供应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21] 图12(A)是推压部件的立体图,图12(B)是改变了视图方向的推压部件的立体图。
[0022] 图13(A)是开闭阀的立体图,图13(B)是所述开闭阀的分解立体图。
[0023] 图14(A)是图8的XIV-XIV线剖视图,是表示开闭阀处于闭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B)是图14(A)的A1部的放大图。
[0024] 图15(A)是图8的XV-XV线剖视图,是表示开闭阀处于闭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B)是图15(A)的A2部的放大图。
[0025] 图16(A)是对应于图14(A)的图,是表示开闭阀处于开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 16(B)是图16(A)的A3部的放大图。
[0026] 图17是对应于图15(B)的图,是表示开闭阀处于开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7] 图18(A)及(B)是用于说明利用杠杆比的推压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0028] 图19(A)是液体供应单元的排气机构部的分解立体图,图19(B)及(C)是杆部件的立体图。
[0029] 图20(A)是表示所述杆部件动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0(B)是通过所述杆部件的动作而执行排气的状态的剖视图。
[0030] 图21是图20(B)的A4部放大图。
[0031] 图22是液体供应单元的逆流防止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32] 图23(A)是所述逆流防止机构的立体图,是表示球体将阀管路打开的状态的图,图 23(B)是球体将阀管路关闭的状态的图,图23(C)是分支头部的立体图。
[0033] 图24(A)是表示打印模式下的所述逆流防止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4(B)是图 24(A)的A5部放大图。
[0034] 图25(A)是表示加压清除模式下的所述逆流防止机构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5(B) 是图25(A)的A6部放大图。
[0035] 图26(A)是伞阀封闭连通口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6(B)是伞阀开放连通口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0037]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供应单元或液体喷射装置被适用的喷墨式打印机。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式打印机1的
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方向的剖视图,图3是卸下外罩102的状态的打印机1的
正视图。另外,在图1至图3以及后面示出的图中,附上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表示,但这
只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已,并不用于进行任何方向的限定。
[0038] 打印机1是对各种尺寸的纸薄片体及树脂薄片体或者布料等各种薄片体W(工作对象) 以喷墨方式进行印字、印相等打印处理的打印机,尤其适于对大尺寸且长的薄片体的
打印处理的打印机。打印机1包含带小脚轮的基架101和载置在该基架101并执行所述打印
处理的装置主体11。
[0039] 装置主体11包含薄片体输送通道12、输送辊13、夹送辊单元14及支架2。薄片体输送通道1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输送通道,用于将被实施打印处理的薄片体W从后方侧送入
装置主体11,并从前方侧送出。输送辊13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产生间歇地送出薄片体输送
通道12的薄片体W的驱动力的辊。夹送辊单元14具备以从上方与输送辊13相向的方式被配
置,并与输送辊13一起形成输送夹缝的夹送辊。夹送辊单元14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
而配置有多个。
[0040] 支架2是搭载对薄片体W进行打印处理的单元,并在基架101上可沿左右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体。在基架101的后方侧,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竖立设置有支架导件15,该
支架导件15具备引导支架2的所述往复移动的导轨。在支架导件15,以可沿左右方向周向移
动的方式组装有同步带16。支架2具有对同步带16的固定部,伴随同步带16的正转或反转的
所述周向移动,一边被所述导轨引导,一边沿左右方向移动。
[0041] 所述打印处理以如下方式执行,即:输送辊13及夹送辊单元14间歇地输送薄片体W,在薄片体W的停止过程中,支架2沿左右方向移动,对该薄片体W进行打印扫描。另外,在薄
片体输送通道12,在支架2的通过路径的下方配置有附带吸引薄片体W的功能的稿台 121
(图2)。当进行所述打印处理时,在薄片体W被吸附于稿台121的状态下,支架2执行打印扫
描。
[0042] 装置主体11被外罩102覆盖。在外罩102的右方侧的区域配置有侧台103。在侧台103 的内部收容有固定的墨盒架17,该墨盒架17保持贮存打印处理用的墨水(指定的液体)
的墨盒IC(图5、图6)。
[0043] 侧台103的前方部分是成为支架2的退避空间的支架退避区域104。如图3所示,在基架 10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对应于薄片体输送通道12的间隔而竖立设置有左框架105及
右框架 106。这些左右框架105、106之间成为可执行所述打印处理的打印区域。支架导件15
具有长于所述打印区域的左右宽度,支架2可移动至所述打印区域的右外侧。当不执行所述
打印处理时,支架2退避到支架退避区域104。此外,后述的加压清除处理也在该支架退避区
域104执行。
[0044] 在基架101的后方侧具备收容打印处理对象的薄片体W的卷绕体即送出卷Wa的送出部107。此外,在基架101的前方侧具备收容打印处理后的薄片体W的卷绕体即卷取卷Wb 
的卷取部108。卷取部108具备对卷取卷Wb的卷绕轴进行旋转驱动的图略的驱动源,一边利
用张力辊109向薄片体W施加规定的张力,一边卷取该薄片体W。
[0045] [支架的结构]
[0046] 图4是支架2的整体立体图。在支架2搭载有向薄片体W喷射墨水(液体)的头单元21 (液体喷射头)和从墨盒IC向头单元21供应墨水的液体供应单元3。在图4中,示出了2台头单
元21和8台液体供应单元3被搭载于支架2的例子。即,为了供应青色、品红色、黄色、黑色的
各墨水而对每1台头单元21配备了4台液体供应单元3。另外,也可采用向各液体供应单元3
填充不同颜色的墨水,从2个头单元21喷出最多8个颜色的墨水的方式。
[0047] 支架2具备头单元21以及保持头单元21的支架框架20。支架框架20包含:位于最下方的下层框架201;在下层框架201的上方隔开间隔配置的上层框架202;组装于上层框架
202 的上面的架203;以及安装在上层框架202的后面的背面框架204。下层框架201和上层
框架202通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支柱205而被连结。在背面框架204搭载有图略的滚珠
丝杠机构,用该滚珠丝杠被驱动的螺母部被安装在下层框架201。此外,在背面框架204具备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支柱206。通过所述滚珠丝杠机构的驱动,下层框架201及上层框架 
202的连结体能够一边被引导支柱206引导,一边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就是说,支架2的主体
部分相对于背面框架204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0048] 在下层框架201搭载有头单元21。支架2的主体部分如上所述可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可调整相对于薄片体W的头单元21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位置。在上层框架202搭载有液
体供应单元3。8台液体供应单元3在架203内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被上层框架202支撑。
在背面框架204具备用支架导件15的所述导轨被引导的被引导部以及向同步带16的固定部
等。
[0049] 图5是表示一个液体供应单元3及头单元21的立体图。液体供应单元3包括:具备罐部 31及泵部32的主体部30;配置在主体部30的墨水供应方向(液体供应方向)的上游侧的
上游管33(第一供应通道);配置在主体部30的下游侧的下游管34(第二供应通道);以及旁
路管35。罐部31是形成暂时贮存在负压环境下被供应到头单元21的墨水的空间的区域。泵
部32是收容泵9(图6)的区域,该泵9在用于形成所述负压环境的减压处理时以及用于清洁
头单元21(墨水喷出部22)的加压清除处理时运转。
[0050] 上游管33是将罐部31和墨盒IC(液体收容容器)连通的供应管。上游管33的上游端331连接于从墨盒IC延伸出的管(图略)的末端部,下游端332连接于罐部31的入口部分。下
游管34是将罐部31和头单元21连通的供应管。下游管34的上游端341连接于罐部31的出口
部分,下游端342连接于头单元21。旁路管35是用于不经由罐部31的所述负压环境(后述的
第二室42)而将墨水输送到下游管34的管路。
[0051] 头单元21包含墨水喷出部22、控制单元部23、端管24及排出管25。墨水喷出部22是将墨滴朝向薄片体W喷出的喷嘴部分。作为墨水喷出部22中的墨滴的喷出方式,可适用利用
压电元件的压电方式、利用加热元件的热方式等。控制单元部23具备控制墨水喷出部22 所
具备的所述压电元件或所述加热元件的控制基板,控制从墨水喷出部22的墨滴的喷出动
作。
[0052] 端管24是连接下游管34的下游端342和墨水喷出部22的管。下游端342是帽式承插头,可一次操作安装于端管24的上端嵌合部。排出管25是用于在初期使用时排出被封入于
液体供应单元3的保存液的管。初期使用时,下游管34的下游端342安装在端管24的上端嵌
合部,在排出管25连接另外的管,通过开放所述保存液的贮存空间,执行排出所述保存液的
动作。
[0053] [液体供应系统的概要]
[0054]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墨盒IC被配置在头单元21的上方,利用水头差向头单元21供应墨水的装置结构。利用水头差供应墨水的情况下,如果在常压下进行供应,则从头单元
21 的墨水喷出部22始终喷出墨水。因此,需要在墨水的供应路径中设置制造负压环境的负
压形成部,将墨水喷出部22设定为适度的负压。液体供应单元3的罐部31作为所述的负压形
成部而发挥作用。
[0055] 图6是概略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架2中采用的液体供应系统的框图。墨盒IC被配置在比墨水喷出部22高高度h的位置。该高度h成为水头差,利用该水头差,墨盒IC的墨水
被供应到头单元21。液体供应单元3被组装在墨盒IC与头单元21之间的墨水供应路径的中
途。液体供应单元3的罐部31包括:受所述水头差而成为高于大气压的压力(第一压力)的第
一室41;以及相对于第一室41配置在墨水供应方向的下游侧,并设定为负压(比所述第一压
力减压的第二压力)的第二室42。第一室41是不被进行负压操作的室,成为除了大气压以外
还被施加基于所述水头差的压力P的室。设水的密度(墨水在密度上可与水相等对待) 为ρ,
重力加速度为g,水头差为h时,该压力P用P=ρgh[Pa]来表示。第一室41通过上游管33与墨
盒IC连通。第二室42通过下游管34与墨水喷出部22连通。
[0056] 在界定第一室41和第二室42的壁面配置有连结于推压部件5的开闭阀6(开闭部件)。此外,界定第二室42的壁部的一部分由大气压检测膜7(柔韧性膜部件)形成。如果第二
室42内成为超过规定的阈值的负压,则大气压检测膜7检测大气压并移位。该移位力被施加
于推压部件5,与推压部件5连结的开闭阀6的姿势从闭姿势变更为开姿势,第一室41与第二
室42成为连通状态。通常的打印处理时的墨水供应路径为通过上游管33、第一室41、第二室
42及下游管34的路径。除此之外,还具备不经由第二室42而使第一室41和下游管 34短路的
旁路管35。在旁路管35配置有可正反旋转的泵9。
[0057] 图6还是表示执行该液体供应系统进行打印处理的打印模式(液体的通常供应时)的状态的图。在所述打印模式,在第一室41及第二室42中被填充规定量的墨水,第二室42 
被设定为规定的负压。第一室41的压力如上所述基于水头差为大气压+ρgh[Pa],处于可随
时利用水头差从墨盒IC供应墨水的状态。作为打印模式的基本设定,开闭阀6为闭姿势,第
一室41和第二室42为被隔离的状态。泵9处于停止状态。如后所述,泵9是管泵,在该泵9停止
时,旁路管35处于封闭状态。因此,下游管34及墨水喷出部22也成为被维持在负压的状态。
[0058] 为了顺利地向第二室42填充墨水,在第二室42附设有排气机构部37。在初始使用时以及维修后等,需要将规定量的墨水初期填充到第二室42。排气机构部37使被设定为负
压环境的第二室42暂时与大气连通(排出第二室42的空气),促进所述初期填充。此外,有时
被收容在第二室42的墨水因高热化而产生气泡。排气机构部37还在从第二室42除去因所述
气泡而产生的空气时被使用。
[0059] 如果头单元21工作,墨水喷出部22喷出墨滴,则第二室42内的墨水被消耗,伴随于此,第二室42的负压的程度也进展。也就是说,墨水喷出部22每当喷出墨滴时,进行从处于
与大气隔离的状态的第二室42吸取墨水的动作,使第二室42的负压度提高。并且,伴随第二
室42内的墨水的减少,如果该第二室42成为超过规定的阈值的负压,则如上所述,大气压检
测膜7检测大气压并移位。利用该移位力,通过推压部件5,开闭阀6的姿势从闭姿势变更为
开姿势,第一室41与第二室42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利用两室的压力差,从第一室41 向第二
室42流入墨水。
[0060] 伴随向第二室42的墨水的流入,该第二室42的负压度逐渐缓和,并接近大气压。同时,从大气压检测膜7向推压部件5施加的移位力也逐渐变小。并且,如果第二室42成为低于
所述规定的阈值的负压,开闭阀6恢复到闭姿势,第一室41与第二室42再次处于被隔离的状
态。此时,与从第一室41流入第二室42的量相对应,基于水头差而从墨盒IC向第一室41 补
充墨水。在打印模式下,反复进行此种动作。
[0061]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系统除了所述的打印模式以外,还可执行加压清除模式和减压模式。加压清除模式是为了消除或防止墨水喷出部22中的墨水堵塞,向墨水喷出部22
供应高压的墨水并使其喷出的模式。减压模式是用于在初始使用时以及维修后等,将常压
状态的第二室42设定为所述规定的负压的模式。
[0062] 图7(A)是表示执行加压清除模式的状态的图。在加压清除模式下,泵9被正转驱动。通过泵9的正转驱动,墨水迂回第二室42,从上游管33经由第一室41及旁路管35而直接
朝向下游管34。也就是说,用泵9进行加压的墨水被供应到墨水喷出部22。据此,从墨水喷出
部22强制地喷出墨水,墨水喷出部22被清洁。另外,与加压清除模式同样的动作还在初期使
用时排出被封入液体供应单元3的保存液时被执行。
[0063] 在执行加压清除模式时,为了防止被加压的墨水通过下游管34向第二室42逆流,具备逆流防止机构部38。逆流防止机构部38在下游管34与旁路管35的下游端的汇合部a的
上游侧,配置在下游管34。通过逆流防止机构部38,下游管34的汇合部a的上游侧被封闭,因
此,在旁路管35生成的高压墨水全部朝向墨水喷出部22。因此,防止界定第二室42的大气压
检测膜7的破损。
[0064] 图7(B)是表示执行减压模式的状态的图。在减压模式下,泵9被反转驱动。如果泵9 被反转驱动,则通过下游管34及旁路管35,墨水喷出部22及第二室42被减压。墨水喷出部 
22及第二室42通过该减压模式被设定为规定的负压,也就是说,被设定为即使进行水头差
供应的情况下,墨滴也不会从墨水喷出部22漏出滴下的负压。另外,如果将墨水喷出部22 
设定为过度的负压,有时因墨水喷出部22中的压电元件等的驱动而墨水喷出受到阻碍。因
此,墨水喷出部22及第二室42例如优选被设定为-0.2~-0.7kPa左右的弱负压。
[0065] [液体供应单元的整体结构]
[0066] 接着,详述可执行所述的液体供应系统的各模式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供应单元 3的结构。图8(A)是液体供应单元3的正视图,图8(B)是其侧视图,图8(C)是其俯视图。
图9是表示液体供应单元3的第一室41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室42 侧的
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1(A)是从第二室42侧观察液体供应单元3的分解立体图,图 11(B)
是从第一室41侧观察液体供应单元3的分解立体图。
[0067] 如基于图5~图7(B)预备性地进行说明,液体供应单元3包括具有罐部31及泵部32 的主体部30、上游管33、下游管34、旁路管35、排气机构部37、逆流防止机构部38、推压部件
5、开闭阀6以及大气压检测膜7。此外,液体供应单元3包括:用于监视第二室42 的墨水液面
的监视管36;使泵部32与第一室41连通的联络管32P;以及构成界定第一室41 的壁面的一
部分的封闭膜7A。
[0068] 主体部30具备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板形成的基部基材300(还参照图9及图10、图 22)。基部基材300的前方侧是成为罐部31的基板的罐部基板310(第一壁部),后方侧是
在泵部32形成壳体结构的泵部壳体320。在罐部基板310的左面侧配置第一室41,在右面侧
配置第二室42。在罐部基板310穿出有使第一室41和第二室42连通的连通口43。在该连通口
43配置所述的开闭阀6。
[0069] 如图9所示,当大致俯视时,第一室41呈L字型的形状。第一室41被从罐部基板310向左方突出设置的第一界定壁411而被界定。在第一界定壁411中的最上部的壁上穿出有墨
水的流入口412。对应于墨水的流入口412,在第一界定壁411的外侧面竖立设置有由承接插
头形成的流入端口417(图22)。在该流入端口417插入连接上游管33的下游端332。也就是
说,流入口412是使墨盒IC与第一室41连通的开口,墨水从该流入口412利用水头差而流入
第一室41内。
[0070] 第一界定壁411的底壁部413位于罐部基板310的下端。在靠近底壁部413的第一界定壁411的后侧壁设有清除端口414。联络管32P的上游端连接于该清除端口414。在第一室 
4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突出设置有由圆筒状的空腔形成的弹簧座415。弹簧座415是收容
后述的施力弹簧45的空腔,向第二室42侧开口。
[0071] 连通口43在第一室41内位于弹簧座415的上方。如已所述,对第一室41不进行减压处理等,该第一室41是除了大气压以外还被施加基于水头差的压力P=ρgh的室。如果墨水
从流入口412流入,则从底壁部413开始积存墨水。如果墨水的液位超过连通口43,则成为可
通过该连通口43向第二室42供应墨水的状态。此外,如果泵9运转,则通过清除端口414 及
联络管32P,贮存在第一室41的墨水被吸引,并通过旁路管35及下游管34,被高压化的墨水
被供应到头单元21。
[0072] 参照图10及图22,当大致俯视时,第二室42呈圆形的形状。第二室42被从罐部基板310向右方突出设置的第二界定壁421界定。第二界定壁421具有呈圆筒型的形状的圆筒壁 
422以及由突出设置在圆筒壁422的上方的矩形部分形成的上部壁423。所述的弹簧座415 
在被圆筒壁422包围的区域的中心位置,也就是在与圆筒壁422同心的位置凹陷设置在罐部
基板310。连通口43在通过弹簧座415的中心点的铅垂线上配置在弹簧座415的上方。
[0073] 在第二室42的下端连续设置有联络室44。联络室44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矩形的空间,从圆筒壁422的下端朝向前方呈直线状延伸。联络室44通过壁部441被界定。在圆筒壁
422 的下端设有使第二室42与联络室44连通的下部通道424。壁部441在下部通道424的位
置连接于圆筒壁422。联络室44是连接第二室42与下游管34的空间,是被设定为负压的空
间,实质上构成第二室42的一部分。
[0074] 在被第二室42的上部壁423包围的区域,从罐部基板310向右方突出设置有前后一对的支撑板425。一对支撑板425分别具备枢轴支撑后述的推压部件5的枢轴支撑部426。在
构成上部壁423的最上部(界定第二室42的顶壁)的顶壁423A(第二壁部)向上方突出设置有
突出部427和上监视端口428。突出部427在内部具备作为使第二室42与大气连通的开口的
突出孔42A(使与大气连通的开口;图19(A))。该突出部427构成排气机构部37的一部分,组
装有后述的杆部件46及回位弹簧47(图19(A))。
[0075] 在顶壁423A,在突出孔42A的前方侧的位置穿出有上监视孔42B。而且,在界定联络室44的壁部441的顶壁442穿出有下监视孔444。对应于上监视孔42B,在顶壁423A竖立设置
有上监视端口428。对应于下监视孔444,在顶壁442竖立设置有下监视端口445。监视管36的
上端连接于上监视端口428,下端连接于下监视端口445。也就是说,监视管36连通于第二室
42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监视管36内的墨水液位与第二室42内的墨水液位联动。
[0076] 在本实施方式中,监视管36由透明的树脂管形成。因此,用户通过目视确认监视管36,能够知道第二室42内的墨水液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采用在支架2沿左右方
向并列配置多个液体供应单元3的结构。因此,即使使用透明的膜来作为位于右侧面的大气
压检测膜7,除了最右部的液体供应单元3以外,也不能目视确认第二室42内的墨水液位。但
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在液体供应单元3的前方侧竖立设置监视管36的结构。因此,用户
通过从支架2的前方侧目视确认各液体供应单元3的监视管36,能够知道各第二室42 内的
墨水液位。
[0077] 逆流防止机构部38在联络室44的前端附近设置在顶壁442上。对应于逆流防止机构部 38,在顶壁442穿出有供应孔443。下游管34的上游端341连接于逆流防止机构部38。被
贮存在第二室42的墨水以被墨水喷出部22吸引的方式通过供应孔443及逆流防止机构部38 
而被供应到下游管34。关于逆流防止机构部38,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0078] 参照图11(A)及(B),第一室41的左面侧的开口被树脂制的封闭膜7A封闭。封闭膜 7A呈与第一界定壁411的从左面观察时的壁形状一致的外形形状。通过封闭膜7A的周缘部
熔接或粘接于第一界定壁411的端面,封闭膜7A封闭第一室41的开口。
[0079] 第二室42的右面侧的开口被具有柔韧性的由树脂制的膜部件形成的大气压检测膜7封闭。大气压检测膜7呈与将第二室42的第二界定壁421及联络室44的壁部441一体化的
壁形状一致的外形形状。即,大气压检测膜7包括:对应于第二室42的圆筒壁422的主体部
71;对应于矩形的上部壁423的上延长部72:以及对应于联络室44的壁部441的下延长部73。
通过主体部71的周缘部熔接或粘接于圆筒壁422的端面,上延长部72的周缘部熔接或粘接
于上部壁423的端面,并且,下延长部73的周缘部熔接或粘接于壁部441的端面,大气压检测
膜7封闭第二室42及联络室44的开口。另外,大气压检测膜7在未特别地被施加张力的状态
下被熔接或粘接。
[0080] 泵部32邻接于罐部31的后方而被配置,具备收容泵9的泵腔室321以及枢轴支撑泵9的偏心凸轮91(图24(A))的凸轮轴93(图4)被插通的凸轮轴插通孔322。泵腔室321是配置
在泵部壳体320的前后及上下的中央位置的圆筒状的腔室。凸轮轴插通孔322是设置在与泵
腔室321同心的位置的突出孔。泵腔室321的右面侧的开口被泵罩323封闭。由此,在本实施
方式中,采用与作为罐部31的基板的罐部基板310一体地具备泵腔室321,在液体供应单元3
本身搭载加压清除用的泵9的结构。据此,能够实现支架2的装置结构的紧凑化、简单化。
[0081] [负压供应机构的详细结构]
[0082] 下面,详细叙述与第二室42内的墨水的减少相对应,从第一室41向第二室42供应墨水的负压供应机构。负压供应机构包含之前基于图6说明动作的概要的推压部件5、开闭
阀6 及大气压检测膜7,还具备施力弹簧45(第一施力部件)。开闭阀6配置在连通口43,在关
闭连通口43的闭姿势与打开连通口43的开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施力弹簧45向开闭阀6 
施加朝向所述闭姿势的方向的力。推压部件5可将开闭阀6朝向所述开姿势的方向推压。大
气压检测膜7基于伴随第二室42内的墨水的减少而产生的负压而移位,并将该移位力传递
至推压部件5。
[0083] <推压部件>
[0084] 图12(A)及(B)是观察方向互相不同的推压部件5的立体图。推压部件5是可转动地被配置在第二室42内的部件。推压部件5具备:由圆形的平板形成的圆板部51(平板部);从
圆板部51的上端侧(一端侧)向外侧延伸出的一对臂部52;设置在各臂部52的延伸远端部的
支点部53(转动支点);以及一对连杆突起54(推压部)。一对支点部53由配置在第二室42的
一对支撑板425的枢轴支撑部426(图10、图22)枢轴支撑。据此,圆板部51可绕支点部53的轴
转动。
[0085] 圆板部51是相对于界定第二室42的大部分的圆筒壁422的内径,具有1/2左右的尺寸的直径的圆板。圆筒壁422与被枢轴支撑部426枢轴支撑的状态下的圆板部51的配置关系
大致为同心状。圆板部51具备:与大气压检测膜7相向的第一面51A;以及与开闭阀6相向的
第二面51B。在圆板部51的径向中央,以从第二面51B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弹簧嵌合突起511。
在该弹簧嵌合突起511嵌合由线圈弹簧形成的施力弹簧45的右端部。另外,在第一面51A 
侧,弹簧嵌合突起511的区域成为圆柱状的凹部。
[0086] 圆板部51具备:从大气压检测膜7接受移位力的受压部5A;以及从施力弹簧45受作用力的被施力部5B。受压部5A是圆板部51的第一面51A中弹簧嵌合突起511的周缘部的区
域。被施力部5B是第二面51B侧的施力弹簧45被嵌合的弹簧嵌合突起511的区域。即,被施力
部5B被设定在与受压部5A相对应的位置。
[0087] 在受压部5A不从大气压检测膜7接受移位力的情况下,圆板部51处于接近自然垂下的状态。但是,处于施力弹簧45的右端抵接于被施力部5B,第一面51A接触于大气压检测
膜 7的内面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受压部5A从大气压检测膜7受到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以
上的移位力,则圆板部51绕支点部53的轴朝向左方转动,从垂下状态变为向左方倾斜的状
态。
[0088] 一对臂部52的下端部521分别位于弹簧嵌合突起511的两侧部,具有弹簧嵌合突起511 被一对下端部521夹住的位置关系。一对臂部52从各下端部521分别朝向上方呈直线状
延伸出。在一对臂部52之间,在圆板部51沿径向设有被切口的切口部512。一对臂部52隔着
该切口部512平行地从圆板部51延伸出。
[0089] 在各臂部52的上下方向的中间设有矩形状的厚臂部522。厚臂部522被配置在圆板部 51的上端附近且切口部512的侧部。也就是说,一对厚臂部522隔着切口部512而在前后
方向上对峙。从作为各臂部52的延伸端的远端部523沿前后方向突出设置有各支点部53。详
细而言,从前侧的远端部523的前侧面朝向前方突出设置有支点部53,从后侧的远端部523 
的后侧面朝向后方突出设置有支点部53,且一对支点部53朝互相离开的方向突出设置。支
点部53被嵌入于支撑板425的枢轴支撑部426。在臂部52的延伸远端部523设置支点部53,有
助于增大后述的杠杆比。
[0090] 一对支点部53排列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5AX上。前侧的支点部53与后侧的支点部53隔开规定的间隔D而被配置。也就是说,一对支点部53隔着相当于圆板部51的平面
方向的中央区域的部分而互相离开配置。间隔D例如可设定为圆板部51的直径的40%~
80%左右的尺寸。据此,一对支点部53形成的转动支点成为分离夹住圆板部51的中央区域
的程度的宽幅的转动支点。因此,绕所述转动支点转动的圆板部51难以绕垂直于转动轴5AX
的轴而扭转。因此,能够使圆板部51的转动动作稳定。
[0091] 一对连杆突起54在圆板部51的上端附近从第二面51B朝向左方突出设置。详细而言,从一对厚臂部522的面向切口部512的各端缘分别竖立设置有由矩形的平板形成的连杆
突起54。因此,一对连杆突起54位于一对支点部53的内侧且圆板部51的中央区域。各连杆突
起54具备连杆孔541。该连杆孔541用于推压部件5和开闭阀6的连杆结合。通过该连杆结合,
开闭阀6的开闭动作与推压部件5的转动动作联动。
[0092] 换句话说,连杆突起54成为对应于绕支点部53的轴转动的推压部件5的转动动作,推压开闭阀6使其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推压部。在受压部5A(力点)与支点部53(支点)的关系
中,连杆突起54(作用点)被设定在受压部5A与支点部53之间。也就是说,受压部5A、支点部
53及连杆突起54被设定为使第二类杠杆的位置关系成立。因此,能够使受压部5A 所受的大
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力增大与杠杆比的比例相对应的量,将推压力从连杆突起54 施加于开
闭阀6。
[0093] <开闭阀>
[0094] 接着,说明开闭阀6。如图11(A)及(B)所示,开闭阀6被配置在使第一室41和第二室42连通的连通口43。并且,开闭阀6通过从动于推压部件5的转动动作而在连通口43 内沿左
右方向移动,从而开闭连通口43。由于从动于所述转动动作,因此,开闭阀6与圆板部51的连
杆突起54(推压部)连杆结合。
[0095] 图13(A)是开闭阀6的立体图,图13(B)是开闭阀6的分解立体图。图14(A)是图8的XIV-XIV线剖视图,图14(B)是图14(A)的A1部的放大图。图15(A)是图8的 XV-XV线剖视图,
图15(B)是图15(A)的A2部的放大图。开闭阀6由阀支撑61和被该阀支撑61保持的伞阀66的
组装体形成。连通口43是截面为圆形的开口,具有大径部43A、内径小于该大径部43A的小径
部43B以及基于两者的径差的台阶部43C。
[0096] 阀支撑61是具有在组装于连通口43的状态下位于第一室41侧(左侧)的第一端部611 和位于第二室42侧(右侧)的第二端部612的呈半筒形的部件。阀支撑61包含:第一端部 
611侧的筒部62;第二端部612侧的平板部63;位于筒部62与平板部63之间的中间部64;以及
配设在平板部63的连杆销65。伞阀66被保持在阀支撑61的第一端部611侧。
[0097] 筒部62是在阀支撑61中外径最大的筒状部分。筒部62包含:作为筒部62的外周面的引导面62S;筒部62的一部分在周向上被切口而形成的流路切口621;以及在筒部62的内
周侧呈环状凹陷设置的保持槽622。筒部62被收容在连通口43的大径部43A,当开闭阀6沿左
右方向移动时,引导面62S被大径部43A的内面引导。流路切口621成为开闭阀6处于开姿势
时墨水流动的流路。保持槽622是用于锁定伞阀66的锁定球部663的槽。
[0098] 中间部64是外径小于筒部62的筒状部分。中间部64包含:作为与流路切口621连接的开放部分的开放部641;以及收容伞阀66的销部662的销收容部642。中间部64被收容在连
通口43的小径部43B,其外周面也被小径部4B的内面引导。在筒部62与中间部64的边界部存
在由基于两者的外径差的台阶形成的环状抵接部62A。环状抵接部62A与连通口43的台阶部
43C相向并抵接。
[0099] 平板部63是在开闭阀6被组装于连通口43的状态下从连通口43朝向右方突出的部分。平板部63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表背一对的平面。连杆销65相对于所述一对平面沿铅
垂方向分别突出设置。该连杆销65如图15(B)所示地嵌入于推压部件5的连杆突起54所具备
的连杆孔541。通过该嵌入,推压部件5和开闭阀6被连杆结合,能够将推压部件5的转动运动
变换为开闭阀6的直线运动。
[0100] 伞阀66是橡胶制的物品,具备伞部661、从伞部661向右方延伸出的销部662以及一体地设置在销部662的锁定球部663。伞部661具有大于连通口43的大径部43A的内径的伞直
径。伞部661的内侧(右面侧)的周缘部是密封面67。密封面67通过抵接于作为连通口43 的
周围的壁面的密封壁面416,可将连通口43设定为封闭状态(闭姿势)。反之,如果密封面67
离开密封壁面416,则所述封闭状态被解除(开姿势)。另外,伞部661如果右面侧被施加规定
的压力,则其伞形状反转(图26(A)、(B))。
[0101] 销部66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棒状部分,是成为伞部661的支柱的部分。销部662进入阀支撑61的筒部62以及中间部64的销收容部642中。也就是说,伞部661抵接于阀支撑61 
的第一端部611,而销部662可嵌入于阀支撑61的内侧筒部内。锁定球部663是销部662的靠
左端的部分以球状膨胀设置而成,并嵌入于保持槽622的部分。通过锁定球部663嵌入于保
持槽622,伞阀66以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被阀支撑61保持。即,伞阀66与阀支撑61
一体地向左右方向移动。
[0102] <施力弹簧>
[0103] 施力弹簧45是介于圆板部51的第二面51B与罐部基板310之间并支撑(施力)第二面 51B的线圈弹簧。详细而言,如图14(B)所示,施力弹簧45的右端侧被嵌合于圆板部51 的
弹簧嵌合突起511,左端侧被收容在凹陷设置于罐部基板310的弹簧座415。当圆板部51 的
受压部5A受到抗拒施力弹簧45的右方向的作用力的左方向的移位力时,圆板部51绕支点部
53的轴而向左方转动。不受所述移位力的情况下,利用所述作用力,圆板部51维持垂下的姿
势。
[0104] <开闭阀的动作>
[0105] 下面,说明开闭阀6的开闭动作。图14(A)至图15(B)示出开闭阀6的闭姿势的状态。该状态是大气压检测膜7没有产生使推压部件5(圆板部51)转动的程度的移位力的状态,
即,施力弹簧45的弹簧压(作用力)和第二室42的内压的合计大于大气压的状态。虽然第二
室42为负压,但是,施力弹簧45将大于基于所述负压产生的大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力的作用
力施加于圆板部51的被施力部5B。因此,圆板部51不绕支点部53的轴转动而维持所述的垂
下的姿势。
[0106] 此时,在连杆突起54与推压部件5连杆结合的开闭阀6处于位于最右方侧的闭姿势。即,处于利用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通过连杆突起54而阀支撑61向右方被牵引的状态。
因此,成为阀支撑61的环状抵接部62A抵接于连通口43的台阶部43C,并且,伞阀66的密封面
67 抵接于密封壁面416的状态。由此,连通口43被伞阀66封闭。可以说,施力弹簧45通过向
圆板部51施加右方的力,从而利用杠杆的力向开闭阀6施加朝向闭姿势的方向的力。
[0107] 图16(A)是对应于图14(A)的图,是表示开闭阀6处于开姿势的状态的剖视图,图 16(B)是图16(A)的A3部的放大图。图17是对应于图15(B)的图,是表示开闭阀6 处于开姿势
的状态的剖视图。如果从图14至图15(B)的状态起墨水喷出部22继续进行墨滴的喷出动作,
则作为密闭空间的第二室42伴随墨水的减少而负压度逐渐变高。不久,如果第二室42达到
超过规定的阈值的负压,则大气压检测膜7将抗拒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的推压力施加于圆
板部51的受压部5A。即,处于施力弹簧45的弹簧压和第二室42的内压的合计低于大气压的
状态。
[0108] 此时,圆板部51抗拒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而绕支点部53的轴朝向左方转动。并且,通过该转动,连杆突起54产生使开闭阀6朝向左方的推压力,使开闭阀6的姿势变更为开姿
势。也就是说,推压力从连杆突起54的连杆孔541传递至阀支撑61的连杆销65,引导面62S被
连通口43的内面被引导,并且,阀支撑61向左方直线移动。伴随该移动,伞阀66也向左方移
动,其密封面67从密封壁面416离开,成为形成间隙G的状态。因此,伞阀66对连通口 43的封
闭被解除。
[0109] 如果开闭阀6处于开姿势,则如图17中用箭头F所示,基于大气压+ρgh的压力的第一室41与负压度进展的第二室42的压力差,从第一室41向第二室42流入墨水。具体而言,墨
水通过由伞阀66的密封面67与密封壁面416的间隙G、设置于阀支撑61的筒部62的流路切口
621以及设置在中间部64的开放部641形成的流路而流入第二室42。
[0110] 如果流入第二室42的墨水增加,第二室42的负压度逐渐缓和。不久,如果施力弹簧45 的弹簧压和第二室42的内压的合计大于大气压,则利用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而圆板部
51 朝向右方被推回。即,如果第二室42达到低于规定的阈值的负压,则圆板部51被施力弹
簧 45的作用力推压而绕支点部53的轴朝向右方转动。据此。开闭阀6也被连杆突起54牵引
而朝向右方直线移动。不久,阀支撑61的环状抵接部62A抵接于连通口43的台阶部43C,伞阀
66的密封面67抵接于密封壁面416。因此,开闭阀6恢复为闭姿势。
[0111] <负压供应机构的作用效果>
[0112] 使用图18(A)、(B)的示意图说明具有以上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负压供应机构的作用效果。图18(A)表示推压部件5(圆板部51)处于垂下姿势,开闭阀6处于闭姿势的状态,
图18(B)表示推压部件5转动的倾斜姿势,开闭阀6处于开姿势的状态。
[0113] 首先,推压部件5具有支点部53这一转动支点,利用配设在第二室42内的支撑板425 被枢轴支撑。因此,如果受压部5A受大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力,则推压部件5绕支点部53 
的轴转动。也就是说,能够将大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这一不稳定的移动力变换为绕支点部 
53的轴的转动这一稳定的移动力。因此,能够使大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力通过连杆突起54 
(推压部)有效地传递到开闭阀6。例如,开闭阀6的推压部件粘贴于大气压检测膜7等所述推
压部件不具有转动支点的情况下,其动作变得不稳定,向开闭阀6的推压力传递变得不稳
定。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推压部件5产生稳定的推压力,因此,能够使开闭阀6在所需
的时机在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能够稳定地向头单元21供应墨水。
[0114] 此外,推压部件5能够利用杠杆的力让连杆突起54产生大的推压力。具体而言,在受压部5A与支点部53之间配置有推压开闭阀6的连杆突起54。也就是说,推压部件5以支点
部53的轴支点为支点P1,以受压部5A为力点P2,以连杆突起54为作用点P3,并利用杠杆的原
理实现开闭阀6的推压结构。因此,能够将通过大气压检测膜7的移位力而施加于受压部5A
的推压力增大与杠杆比的比例相对应的量,并从连杆突起54施加于开闭阀6。因此,能够让
连杆突起54以较大的推压力推压开闭阀6,能够确保用于使开闭阀6适时地移动的充分的推
压力。
[0115] 推压部件5具备从圆板部51的上端侧朝向上方延伸出的臂部52,作为转动支点的支点部53设置在该臂部52的延伸远端部523。该结构使受压部5A(力点P2)与连杆突起54(作
用点P3)的距离变长,有助于增大杠杆比。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推压部件5产生的推压力。
[0116] 而且,作为其他视点的优点,可举出开闭阀6与推压部件5连杆结合所带来的优点。详细而言,通过配设在开闭阀6的右端(第二端部612)附近的连杆销65和连杆突起54的连杆
孔541形成连杆结合。并且,施力弹簧45通过推压圆板部51的被施力部5B,向开闭阀6施加朝
向闭姿势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够使得圆板部51绕支点部53的轴转动而倾斜,但通过所述连
杆结合,开闭阀6不会追随圆板部51的倾斜动作而倾斜。因此,能够使开闭阀6在连通口43内
向左右方向直线移动,能够让开闭阀6在闭姿势与开姿势之间稳定地动作。
[0117] 在此,作为变形实施方式,也可采用相当于施力弹簧45的施力部件直接向开闭阀6施加朝向右方(朝向闭姿势的方向)的力的结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让施力弹簧45推压
圆板部51,间接地对开闭阀6施加朝向闭姿势的方向的力。因此,与在连通口43附近设置施
力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开闭阀6的施力结构的自由度。此外,从施力弹簧45受作用力
的被施力部5B被设定在对应于受压部5A的位置。因此,在施力弹簧45通过圆板部 51对开闭
阀6施力的结构中,也能使用杠杆的原理实现有效率的施力结构。
[0118] [第二室的排气机构部]
[0119] 下面,详述附设在第二室42的排气机构部37。图19(A)是包含被分解的排气机构部 37的液体供应单元3的立体图,图19(B)及(C)是杆部件46的立体图。如已所述,排气机构部
37被使用于初始使用时及维修后等向第二室42初期填充墨水时的排气以及由墨水产生的
气泡的脱气时等。
[0120] 排气机构部37除了包含突出设置在界定第二室42的第二界定壁421的已述的突出部 427以外,还包含杆部件46、密封环46C(密封部件)及复位弹簧47(第二施力部件)。突出
部427突出设置在界定第二室42的最上面的顶壁423A(第二壁部),具有使第二室42与大气
连通的开口,即作为排气孔的突出孔42A。通过将突出孔42A设置在处于第二室42的最上方
位置的顶壁423A,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二室42的脱气。
[0121] 杆部件46呈铲形的形状,具备一部分被插通于突出孔42A的棒状部件461以及连续设置在其下方的按压片464(传递部)。杆部件46是在封闭突出孔42A的封闭姿势与开放突出
孔42A的开放姿势之间进行姿势变更的一种阀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杆部件46的姿势变更
动作和通过推压部件5的开闭阀6的姿势变更动作联动。具体而言,在杆部件46处于所述封
闭姿势的状态下,容许开闭阀6处于所述闭姿势,在杆部件46处于所述开放姿势的状态时,
使开闭阀6的姿势从所述闭姿势变更为所述开姿势。
[0122] 杆部件46的棒状部件461是具有小于突出孔42A的孔径的外径的圆柱体,具有上端部 462(另一端;输入部)和下端部463(一端)。上端部462成为从用户接收朝向下方按压杆
部件46的操作按压力的输入部。下端部463连接于按压片464。按压片464作为将施加于上端
部462的操作按压力传递至推压部件5(接受斜面55)的传递部而发挥作用。
[0123] 按压片464中棒状部件461的下端部463被连接的上表面是大于突出孔42A的孔径的凸缘面464F。凸缘面464F是垂直于棒状部件461的轴线的矩形平面,在棒状部件461被插
通于突出孔42A的状态下,与顶壁423A的内表面相向。按压片464在前后方向观察时呈梯形,
在左右方向观察时呈大致正方形的形状,且在所述的凸缘面464F的下方具有相对于棒状部
件461的轴线倾斜的一对按压斜面465和在最下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下端缘466。一对按压
斜面465是以下端缘466的前后端部为起点,分别朝向上方延伸出的斜面(斜边)。
[0124] 按压斜面465及下端缘466当杆部件46受到所述操作按压力时成为与推压部件5干扰的部分。参照图12(A)及(B),推压部件5在支点部53的下方且与大气压检测膜7相向的一
侧的第一面51A具备一对接受斜面55(被操作部)。接受斜面55在圆板部51的上端配置在连
杆突起54与臂部52之间。一对接受斜面55的间隔被设定为与一对按压斜面465的间隔一致。
按压斜面465及下端缘466当用户施加所述操作按压力时抵接于接受斜面55,将该操作按压
力传递至推压部件5。据此,推压部件5绕支点部53的轴朝向左方转动,使开闭阀6 的姿势从
闭姿势变更为开姿势。
[0125] 在棒状部件461的上端部462附近形成有卡合槽467。在卡合槽467嵌入卡止复位弹簧 47的上端的垫片47W。在按压片464的凸缘面464F形成有嵌入密封环46C的密封槽468。复
位弹簧47是具有大于突出部427的外径的内径以及长于突出部427的上下长度的弹簧长度
的线圈弹簧,且被外嵌于突出部427。密封环46C是具有略大于棒状部件461的内径的O 型
圈。密封环46C从棒状部件461的上端部462被嵌合,并配置在密封槽468。另外,密封槽468也
可省略。
[0126] 接着说明杆部件46的动作。图20(A)是表示杆部件46动作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0 (B)是表示通过杆部件46的动作而执行第二室42的排气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1是图20(B) 
的A4部放大图。图20(A)表示杆部件46的上端部462未被按下的状态,也就是表示杆部件46
封闭突出孔42A的封闭姿势。另一方面,图20(B)表示上端部462朝向下方被按下而被施加操
作按压力的状态,也就是表示杆部件46开放突出孔42A的开放姿势。
[0127] 所述封闭姿势通过复位弹簧47的作用力而被维持。复位弹簧47产生通过垫片47W将杆部件46朝向上方提起的力。也就是说,复位弹簧47向杆部件46施加朝向所述封闭姿势
的力。据此,被保持在凸缘面464F的密封环46C抵接于突出孔42A的周缘的顶壁423A。因此,
突出孔42A成为被封闭的状态。此时的状态与之前在图14(A)及(B)所示的状态相同。杆部件
46的按压片464(按压斜面465及下端缘466)处于离开推压部件5的接受斜面55的状态,不会
向推压部件5施加任何力。因此,开闭阀6维持闭姿势。
[0128] 另一方面,如果杆部件46接受操作按压力下降而处于所述开放姿势则凸缘面464F也下降,伴随于此,密封环46C从顶壁423A离开。因此,突出孔42A成为被开放的状态。即,成
为通过突出孔42A的内面与棒状部件46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第二室42与外气连通的状
态。因此,形成可将滞留在第二室42的空气通过突出孔42A向外部排出的状态。
[0129] 此外,如果杆部件46处于所述开放姿势,则操作按压力被传递至推压部件5。如图21 所示,按压斜面465及下端缘466按压接受斜面55。接受斜面55位于支点部53的下方,且
靠右方(大气压检测膜7侧)。因此,如果接受斜面55被按压,推压部件5(圆板部51)绕支点部
53的轴朝向左方转动。如已所述,如果推压部件5朝向左方转动,则通过连杆突起 54朝向左
方推压开闭阀6,使开闭阀6的姿势从闭姿势变更为开姿势。据此,连通口43的封闭被解除,
第一室41和第二室42成为被连通的状态。
[0130] 由此,如果杆部件46处于所述开放姿势,则处于确保了对第二室42的流体的入口(连通口43)和流体的出口(突出孔42A)的状态。因此,在初始使用时,能够利用水头差供应
顺利地执行将第二室42的空气从突出孔42A排出,并通过连通口43从第一室41向第二室 42
填充墨水的动作。此外,由墨水产生气泡等而第二室42的空气量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室
42内的墨水液位下降,因此,能够用监视管36确认),通过将杆部件46设定为所述开放姿势,
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室42的排气。
[0131]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具备从大气压检测膜7接受移位力的受压部5A和利用受压部 5A所受的移位力来推压开闭阀6的连杆突起54的推压部件5,与杆部件46处于所述开
放姿势的动作联动,使开闭阀6的姿势变更为开姿势。也就是说,是通过杆部件46的一次操
作,能够确保对第二室42的流体的入口以及出口的结构。因此,用户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二室
42 的排气动作。
[0132] 此外,由于排气机构部37配置在罐部31的上面,因此,如图4所示,在多个液体供应单元3搭载于支架2的状态下,用户也能从支架2的前方侧接触,进行对各液体供应单元3的
排气动作。也就是说,当进行所述排气作业时,用户无需将液体供应单元3从支架2卸下,或
一旦将下游管34卸下,能够使操作性良好。此外,无需为了从第二室42排出空气而让用户推
压大气压检测膜7,能够防止大气压检测膜7的损伤。
[0133] [逆流防止机构部]
[0134] 下面,说明在执行基于图7(A)说明的加压清除模式时,防止被加压的墨水向第二室 42逆流的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结构。图22是包含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分解立体图的液
体供应单元3的基部基材300的立体图。逆流防止机构部38包含阀管路81、分支头部82、球体 
83、密封部件84、线圈弹簧85及O型圈86。阀管路81是与联络室44的顶壁442一体的部件,其
他元件被组装于阀管路81。图23(A)及(B)是除阀管路81的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立体图,图
23(C)是分支头部82的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0135] 阀管路81是从顶壁442的上面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管路。阀管路81用于提供连接联络室44和下游管34的墨水流路,构成从第二室42到达墨水喷出部22的墨水供应通道的一部
分。为了卡止分支头部82,在阀管路81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卡止片811,在内周面突出设置
有嵌合环状突起812。
[0136] 分支头部82是形成基于图6至图7(B)前述的汇合部a的部件。分支头部82包含第一入口端口821、第二入口端口822、出口端口823、壳体部824、卡止窗825、切口部826及嵌合爪
827。第一入口端口821是第二室42的下游端被连接的端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阀管路81
及联络室44连通于第二室42。第二入口端口822是旁路管35的下游端被连接的端口。出口端
口823是下游管34的上游端341被连接的端口。在所述的打印模式下,墨水通过第一入口端
口821被供应到下游管34。另一方面,在加压清除模式下,墨水通过第二入口端口822被供应
到下游管34。
[0137] 壳体部824由在朝向下方的第一入口端口821的外侧互相相向而配置的一对圆弧片形成。阀管路81进入一对壳体部824与第一入口端口821之间的间隙。卡止窗825是设置在
一对壳体部824的开口,是阀管路81的卡止片811卡合的开口。切口部826是筒状的第一入口
端口821的周壁的一部分被切口的部分,是用于确保墨水的流路的部分。嵌合爪827是从第
一入口端口821的下端向下方突出设置的呈钩状的部分,卡合阀管路81的嵌合环状突起
812。也就是说,分支头部82在阀管路81的内周通过卡止片811与卡止窗825的卡合,在外周
通过嵌合环状突起812与嵌合爪827的卡合,被固定于阀管路81。
[0138] 球体83以可向墨水供应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收容在阀管路81内,发挥阀的作用。球体83 的外径小于阀管路81的内径,且小于线圈弹簧85的内径。作为形成球体83的材料,可
使用各种材料,但优选使用相对于墨水的比重具有2倍以下的比重的材料形成。球体83在阀
管路81内埋没于墨水中。通过使球体83的比重接近墨水的比重,能够使球体83的墨水供应
方向(在此为上下方向)的动作压变小。
[0139] 一般而言,使用于喷墨式打印机的墨水为水溶性液体,比重=1或具有其附近的比重。因此,作为球体83的材料,优选选择比重<2的材料。此外,所述材料优选具备即使始终
接触于墨水也不会老化的耐药品性、耐磨耗性的性质。根据这些观点,作为球体83的材料,
特别优选使用聚缩醛树脂 。
[0140] 密封部件84是呈环形状的密封元件,例如图24(B)所示,在球体83的下方,配置在阀管路81的底壁上(顶壁442的上面)的座部813。密封部件84的环内径(贯穿孔)被设定为小
于球体83的外径,且大于在顶壁442穿出的供应孔443的直径。如图23(A)所示,在球体83从
该密封部件84离开时,阀管路81打开。另一方面,如图23(B)所示,当球体 83抵接于密封部
件84时,阀管路81关闭。
[0141] 线圈弹簧85是以其下端部抵接于密封部件84,上端部抵接于分支头部82的第一入口端口821的下端缘828的方式安装在阀管路81内的压缩弹簧。线圈弹簧85向密封部件84施
加朝向座部813的力,据此,密封部件84始终被压接于座部813。此外,在线圈弹簧85的内侧
收容有球体83,线圈弹簧85还发挥引导球体83向墨水供应方向的移动的作用。因此,阀管路
81内的球体83的游动被限制,能够使通过相对于密封部件84的球体83的抵接或离开而成立
的阀结构稳定。
[0142] O型圈86密封阀管路81与分支头部82的对接部。O型圈86嵌合于第一入口端口821的外周面,并抵接于第一入口端口821的突出设置基部829。
[0143] 图24(A)是表示打印模式下的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4(B)是图 24(A)的A5部放大图。图24(A)中示出了收容在泵部32的泵9。泵9是具备偏心凸轮91 及挤压
管92的管泵。在偏心凸轮91的轴孔91A插通成为该偏心凸轮91的转动轴的凸轮轴93 (图4)。
从图略的驱动齿轮向该偏心凸轮91赋予旋转驱动力。挤压管92被配置在偏心凸轮 91的周
面,通过偏心凸轮91绕凸轮轴93的旋转而被挤压,将管内的液体(墨水)从一端侧朝向另一
端侧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管92是与联络管32P及旁路管35一体的管。即,挤压管92的
一端侧连通于第一室41的底壁部413(联络管32P),另一端侧连通于分支头部 82的第二入
口端口822(旁路管35),中央部分被设定为配置在偏心凸轮91的周面的挤压部。
[0144] 如已所述,泵9在图6所示的打印模式下处于停止状态。此时,偏心凸轮91压扁挤压管 92而处于停止状态,因此,通过旁路管35的墨水供应通道被封闭。另一方面,在图7(A) 
所示的加压清除模式下,泵9被正转驱动。在图24(A),偏心凸轮91的正转方向为逆时针方
向。通过此种泵9的正转驱动,墨水从第一室41通过联络管32P被吸引,从旁路管35朝向作为
汇合部a的逆流防止机构部38a另外,如果泵9被反转驱动,则如图7(B)所示,通过旁路管35
及分支头部82,联络室44及第二室42和下游管34负压化。
[0145] 接着,说明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动作。在打印模式下,墨水从第二室42利用通过联络室44、逆流防止机构部38及下游管34的供应路径被供应到头单元21。在此种打印模式下,
如图24(B)所示,球体83从密封部件84离开,成为向上方浮上的状态。这是因为,从第二室42
至下游管34的供应路径在打印模式下被维持为负压。再加上头单元21的墨水喷出部 22每
当喷出墨滴时吸引存在于所述供应路径内的墨水,从而在球体83作用朝向墨水供应方向的
力,球体83在墨水的液体中从密封部件84浮上。
[0146] 由于球体83从密封部件84离开,因此,联络室44的供应孔443成为被开放的状态。另一方面,有时因墨水喷出部22的吸引力,球体83浮上至抵接于第一入口端口821的下端缘 
828为止。图23(A)示出了球体83浮上至最上位的状态。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在第一入口端口
821的周壁具备切口部826,因此,也确保墨水的通道。因此,墨水能够从联络室44 朝向分支
头部82穿过。
[0147] 图25(A)是表示加压清除模式下的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5(B) 是图25(A)的A6部放大图。在加压清除模式下,利用泵9的正转驱动,通过旁路管35被加压的
墨水被供应到分支头部82的第二入口端口822(汇合部a)。因此,旁路管35和位于汇合部a的
下游侧的下游管34通过被加压的墨水而被加压。此时,墨水被加压为超过 100kPa的高压。
如果此种高压被施加于第二室42,有时界定第二室42的一部分的大气压检测膜7破裂或对
第二界定壁421的安装部剥离。
[0148]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施加于汇合部a的加压力,球体83朝向下方(墨水供应方向的上游侧)被按压,球体83抵接于密封部件84。图23(B)及图25(B)示出了通过所述按
压,球体83被嵌入于密封部件84的环内的状态。通过球体83抵接于被线圈弹簧85 压向座部
813的密封部件84,供应孔443成为被堵塞的状态。即,打印模式下的墨水供应路径中,位于
汇合部a的上游侧的联络室44以及第二室42从加压墨水的加压遮断。因此,能够预先防止大
气压检测膜7的破损等。
[0149] [利用伞阀的双重保护机构]
[015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逆流防止机构部38,防止在加压清除模式下被加压的墨水向第二室42逆流。但是,因逆流防止机构部38的某种不良,例如球体83的动作
不良,可能发生加压力作用于第二室42的情况。鉴于此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双重的保
护机构、让开闭阀6释放压力的机构。也就是说,开闭阀6具备压力释放机构,该压力释放机
构在正常时第二室42为负压且第一室41为大气压+ρgh的这一压力关系反过来而第二室42
的压力高于第一室41的情况下,从第二室42朝向第一室41释放压力。
[0151] 负责所述的压力释放机构的是开闭阀6的伞阀66。如基于图14(A)至图17说明,伞阀66在第二室42为低于规定的阈值的负压的情况下,密封面67抵接于密封壁面416而封闭
连通口43。据此,禁止墨水从第一室41流入第二室42。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室42达到超过规
定的阈值的负压,则伞阀66和与推压部件5连杆结合的阀支撑61一起朝向左方移动,密封面
67从密封壁面416离开而开放连通口43(解除封闭)。据此,容许墨水从第一室41流入第二室
42。
[0152] 除此以外,伞阀66在因加压清除模式时的加压墨水的压力施加于第二室42等原因而第二室42与第一室41的压力关系反过来的情况下,以伞阀66单体开放连通口43。也就是
说,不受推压部件5的推压辅助,伞阀66解除连通口43的封闭状态,将第二室42的压力向第
一室41释放。即,伞阀66的伞部661(密封面67)如果其右面侧被施加规定的压力,则其伞形
状反转。
[0153] 图26(A)是表示伞阀66封闭连通口43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6(B)是表示伞阀66开放连通口43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6(A)的状态等于之前说明的图14(B)的状态。伞部 661具有
朝向左方凸出的伞形状。此外,阀支撑61利用施力弹簧45的作用力而位于最右方,其环状抵
接部62A抵接于连通口43的台阶部43C。因此,密封面67处于抵接于密封壁面416 的状态。
[0154] 图26(B)的状态表示伞阀66的伞部661的伞形状因从第二室42侧施加的压力而反转的状态。也就是说,伞部661变形为朝向右方凸出的伞形状。该反转状态在第二室42的压
力比第一室41高规定值的情况下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因加压清除而高的正压施加
于第二室42,结果第二室42的压力高于大气压+ρgh的第一室41的压力的情况。所述规定值
取决于伞部661的反转压力。该反转压力被设定为低于大气压检测膜7的破裂强度或大气压
检测膜7对第二界定壁421的安装强度的值。
[0155] 在第二室42被加压的情况下,推压部件5不会朝向左方转动。也就是说,推压部件5不产生将开闭阀6朝向左方推压的推压力。这是因为,大气压检测膜7因第二室42的高压化
而向朝向右方膨胀的一侧移位,不会对受压部5A赋予移位力。因此,利用施力弹簧45的作用
力,阀支撑61维持位于最右方的状态。
[0156] 但是,即使阀支撑61不移动,也通过伞部661的伞形状反转,密封面67从密封壁面416 离开,两者之间产生间隙G。因此,连通口43处于被开放的状态。据此,第二室42内的加
压墨水(压力)通过连通口43排出到(释放到)第一室41侧。因此,能够不让过度的力作用于
大气压检测膜7本身或其安装部,能够防止破损。
[0157] [变形例]
[0158]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采用如下所述的变形实施方式。
[0159]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推压部件5以支点部53为支点P1,以受压部5A为力点P2,以连杆突起54为作用点P3,并利用杠杆的原理推压开闭阀6的例子(图18(A)及(B))。
在本发明中,受压部5A及连杆突起54的设置位置没有限制。可根据用于使开闭阀 6移动所
需的推压力,设定受压部5A及连杆突起54的位置。例如,在圆板部51,也可以在与受压部5A
相同位置的背面(第二面51B)配置连杆突起54。
[0160]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推压部件5和开闭阀6通过连杆突起54和连杆销65连杆结合的例子,但两者也可不是连杆结合。例如,也可以为推压部件5的一部分和开闭阀6 
的一部分通过弹簧等形成始终接触的状态,并通过其接触部,推压部件5推压开闭阀6的结
构。
[0161]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推压部件5具备互相在转动轴方向上分离的一对支点部53的例子。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用沿转动轴方向延伸的一个长轴来作为支点部53。或
者,在推压部件5的转动扭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在一个臂的远端形成支点部的部件来代替
所述实施方式的一对臂部52以及一对支点部53。此外,也可以省略臂部52而在圆板部51的
上端附近设置支点部53。
[0162]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棒状部件461及按压片464的铲形的杆部件46。该形状是一例,例如也可将按压片464设定为半圆柱体或半球体的形状。即,只要与杆部件
46对突出孔42A的开闭动作联动而可使推压部件5转动,则杆部件46的形状、联动机构等可
采用各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