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80017111.X

文献号 : CN11040221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长山雅吉田佑介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在乘客落座的座椅9的下表面设置有可以收纳物品100的收纳部40,所述收纳部40配置为所述收纳部40的下表面部43与将所述座椅9可开闭地支承于车身侧13的铰链机构50的上表面部34a局部重合,在将所述座椅9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收纳部40在所述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处、即在所述座椅9安装于所述铰链机构50的部位的附近保持所述物品100。

权利要求 :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乘客落座的座椅(9)的下表面设置有可以收纳物品(100)的收纳部(40),在关闭所述座椅(9)的状态下,所述收纳部(40)配置为所述收纳部(40)的下表面部(43)与将所述座椅(9)可开闭地支承于车身侧(13)的铰链机构(50)的上表面部(34a)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局部重合,所述收纳部(40)与所述铰链机构(50)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在将所述座椅(9)关闭的状态下,所述收纳部(40)在所述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处、即在所述座椅(9)安装于所述铰链机构(50)的部位的附近保持所述物品(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部(40)中,在打开所述座椅(9)的状态下,所述前表面部(42)成为下表面,形成能够从上方取出所述物品(100)的取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品(100)被限制构件(46)保持于所述收纳部(40)以便不会从所述取出口脱落,在所述收纳部(40)中,设置有将所述限制构件(46)卡定的多个卡定部(41a、43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部(40)中设置有保持部(45),在关闭所述座椅(9)的状态下,该保持部(45)将所述物品(100)保持于所述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其特征在于,从车身侧面观察时,所述收纳部(40)设置于车身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说明书 :

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构成:在座椅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工具收纳袋、工具收纳箱等用于保持物品的保持部。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66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7]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由于在能够通过座椅进行开闭的收纳箱的上部保持有物品,因此收纳箱的高度(深度)因物品的尺寸而受到限制。另外,由于需要在座椅底板上另外设置用于保持物品的L字形的按压臂,因此构造复杂,且部件成本变高。另外,由于在保持物品的保持部设置有限制物品左右端部的位置的限制构件,因此保持部的空间狭窄,且座椅底板的加工耗费工时。
[0008]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实现能够在座椅底板的空间内高效地配置物品、并且物品的取出和放入也容易的跨骑型车辆的收纳构造。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目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中,在乘客落座的座椅9的下表面设置有可以收纳物品100的收纳部40,在关闭上述座椅9的状态下,上述收纳部40配置为上述收纳部40的下表面部43与将上述座椅9可开闭地支承于车身侧13的铰链机构50的上表面部34a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局部重合,上述收纳部40与上述铰链机构50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重叠,
[0011] 在将上述座椅9关闭的状态下,上述收纳部40在上述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处、即在上述座椅9安装于上述铰链机构50的部位的附近保持上述物品100。
[0012]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收纳部40中,在打开上述座椅9的状态下,上述前表面部42成为下表面,形成能够从上方取出上述物品100的取出口。
[0013]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在上述第二方式的基础上,上述物品100被限制构件46保持于上述收纳部40以便不会从上述取出口脱落,在上述收纳部40中,设置有将上述限制构件46卡定的多个卡定部41a、43a。
[0014]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收纳部40中设置有保持部45,在关闭上述座椅9的状态下,该保持部45将上述物品100保持于上述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中。
[0015]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上述收纳部40设置于车身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0016] 发明效果
[0017]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物品高效地配置在座椅底板的空间中,物品的取出和放入能够变得容易。
[0018] 详细来说,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能够有效利用座椅下表面的空间而扩大行李箱的收纳空间。
[0019] 另外,通过在可开闭地支承座椅的铰链机构附近设置收纳部,座椅中的铰链机构附近的重量增加,座椅开闭时的动作稳定。
[0020]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由于在打开座椅时,取出口配置为朝向上方,因此物品不会掉落,容易取出和放入物品。
[0021]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通过抑制收纳于收纳部的物品的移动,能够减轻车辆行驶时物品的振动。
[0022]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通过抑制收纳于收纳部的物品的移动,能够减轻车辆行驶时的物品的振动。
[0023] 另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因为物品的重量落在车身的大致中央处,因此能够不使车身的重量平衡恶化而收纳物品。
[0024]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得以明确。此外,在附图中,对同样的构成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附图说明

[0025] 附图包含在说明书中,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用于实施方式的描述以及本发明原理的说明。
[0026]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外观的侧视图。
[0027] 图2是从左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图,是表示座椅处于第一开度位置状态下的外观图。
[0028] 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图,是表示座椅处于第二开度位置状态下的外观图。
[0029]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后部的外观图。
[0030] 图5是图3的座椅下表面的物品收纳部的放大图,是表示未收纳物品的状态的图。
[0031] 图6是图3的座椅下表面的物品收纳部的放大图,是表示收纳了物品的状态的图。
[0032] 图7是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铰链机构和物品收纳部的座椅前端部的剖视图。
[0033]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关闭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4] 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第一开度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5] 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第二开度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6] 图9A是图8B的i-i剖视图。
[0037] 图9B是图8B的ii-ii剖视图。
[0038] 图10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图。
[0039] 图10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被座椅锁扣罩覆盖的状态的图。
[0040]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扶手和尾灯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
[0041] 图12A是图4的iii-iii剖视图。
[0042] 图12B是图12A的放大图。
[0043] 图13A是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车身后部的扶手的外观图。
[0044] 图13B是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车身后部的扶手的侧视图。
[0045] 图13C是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车身后部的扶手的侧剖视图。
[0046] 图14A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的外观图。
[0047] 图14B是从背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的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适用于踏板型机动两轮车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0049] [整体构成]
[0050] 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0051]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整体外观的侧视图。图2是从左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图,是表示座椅处于第一开度位置的状态的外观图。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图,是表示座椅处于第二开度位置的状态的外观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车身后部的外观图。
[0052]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是踏板型机动两轮车,车身前部被仪表遮阳板(meter visor)21、前内罩22、左右的前侧罩23分别覆盖,使得从外部看不到除前轮(包含制动盘)2、覆盖前轮2的上部的前挡泥板2a、支承前轮2的左右一对的前叉3、把手H等以外的其它车身部件。
[0053] 另外,车身中央部、车身后部也被左右的踏板罩24、左右的踏板侧罩25、左右的后侧罩26覆盖,使得从外部看不到除后轮4、覆盖后轮4的上部的后挡泥板4a、支承后轮4的左右一对的后悬架5、动力传动系6、空气滤清器7、消声器8等以外的其它车身部件。在左右的踏板罩24以及踏板侧罩25上设置有作为供乘客放脚的脚踏板的踏板27。左右的后侧罩26设置为包围座椅9。另外,在左右的后侧罩26的后端部,设置有由刹车灯、方向指示灯构成的尾灯单元12。另外,在左右的后侧罩26的上部设置有扶手11。此外,上述各罩构件由刚性较低且具有弹性的树脂制成。
[0054] 另外,主框架、后框架等形成机动两轮车1的骨架的车身框架(未图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车身框架被上述各罩构件覆盖。另外,在车身中央部设置有座椅9,在其下部设置有能够通过座椅9进行开闭的行李箱10。在行李箱10中配置有未图示的蓄电池,并且可以收纳头盔等收纳物。
[0055] 座椅9具有供司机落座的第一座椅座面31以及设置于第一座椅座面31后方的供乘客落座的第二座椅座面32,第二座椅座面32配置于比第一座椅座面31高的位置处。座椅9具备构成第一座椅座面31和第二座椅座面32的座垫部33、以及设置于座垫部33的下表面而支承座垫部33的座椅底板部34。在座椅底板部34中,其前端部被下文所述的铰链机构5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李箱10周围的与车身框架连接的车身侧部件13进行开闭。另外,在座椅底板部34中设置有密封橡胶36,该密封橡胶36在座椅9位于关闭位置时将座椅底板部34和行李箱10的开口边缘部10a之间密封。扶手11被安装为包围座椅9的后部(第二座椅座面32)的周围。在进行两人乘坐的行驶的情况下,扶手11作为用于供落座于第二座椅座面32的乘客抓握的握把而发挥功能。在扶手11的下方设置有尾灯单元12。
[0056] 座椅9具有锁定状态以及非锁定状态,在该锁定状态下,设置于座椅底板部34的后端部的固定扣件部35被下文所述的座椅锁扣机构70锁定,在该非锁定状态下,锁定状态被解除而可以开闭。在锁定状态下,通过下文所述的座椅锁扣机构70将座椅9锁定为无法开闭,通过将钥匙插入到设置于把手罩14的周边的主开关(未图示)中而进行规定的锁定解除操作,能够解除锁定状态。这样,由于通过使座椅9成为锁定状态或者锁定解除(非锁定)状态,行李箱10变得无法开闭或者能够开闭,因此用户能够根据需要收纳各种各样的东西。
[0057] 利用下文所述的铰链机构50,座椅9能够根据用途在第一开度位置P1和第二开度位置P2的两个阶段进行打开动作。第一开度位置P1是例如从关闭位置P0开始以铰链机构50为中心向前方以大致45°的角度打开的状态,第二开度位置P2是例如从关闭位置P0开始以铰链机构50为中心向前方以大致80°的角度打开的状态。也可以说第二开度位置P2是从第一开度位置P1进一步向前方打开35°左右的状态。
[0058] <物品收纳部的构成>
[0059] 接下来,在图1至图4的基础上,参照图5至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的下表面上设置的物品收纳部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0060] 在座椅9下表面的座椅底板部34中,设置有工具收纳袋、工具收纳箱等能够收纳物品100的物品收纳部40。如图7所示,物品收纳部40设置在安装于座椅底板部34的前端部的铰链机构50的附近,形成向座垫部33侧(上方)凹陷且下方开口的空间部。如图7所示,物品收纳部40配置为,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在将座椅9的车宽方向中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切断而成的剖面中),安装有下文所述的铰链机构50的座椅侧铰链部52的座椅底板部34的上表面部34a和物品收纳部40的下表面部43局部重合。另外,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物品收纳部40配置于车身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处。
[0061] 当进行座椅9处于关闭状态下的车身侧面观察时,物品收纳部40具有上表面部41、前表面部42、下表面部43和侧表面部44,在前表面部42中,竖立设置有载置物品100的左右一对的板状的保持部45。在座椅9位于关闭位置P0、第一开度位置P1的状态下,物品100以保持于保持部45的状态收纳于由上表面部41、前表面部42、下表面部43和侧表面部44形成的空间部中。另外,在座椅9位于第二开度位置P2的状态(图6)下,物品收纳部40的上表面部41成为前侧,前表面部42成为下侧,并向后方以及上方开口,成为即使在不通过橡胶带等限制构件46保持的状态下也会防止物品100脱落并且能够从上方取出物品100的取出口。利用橡胶带等限制构件46保持收纳于物品收纳部40的物品100而使其不从上述取出口脱落。限制构件46在保持物品100的状态下与设置在物品收纳部40的上表面部41的第一卡定部41a和设置在下表面部43的左右一对的第二卡定部43a卡定。此外,限制构件46并不限于橡胶带,只要是使物品100不从物品收纳部40脱落而能够固定的构件,也可以是绳、线等。
[0062]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座椅9的下表面设置物品收纳部40,物品收纳部40配置为其下表面部43与铰链机构50的上表面部34a局部重合。另外,在关闭座椅9的状态下,物品收纳部40在其前表面部42处、即在座椅9安装于铰链机构50的部位的附近保持物品100。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座椅下表面的空间而扩大行李箱10的收纳空间。另外,通过在铰链机构50的附近设置物品收纳部40,座椅9中的铰链机构50附近的重量增加,座椅开闭时的动作稳定。
[0063] 另外,在打开座椅9的状态下,物品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成为下表面,形成能够从上方取出物品100的取出口。这样,由于在打开座椅9时,取出口配置为朝向上方,因此物品100不会掉落,物品的取出和放入变得容易。
[0064] 另外,物品100被限制构件46保持于物品收纳部40中以便不会从取出口脱落,在物品收纳部40中,设置有将限制构件46卡定的多个卡定部41a、43a。这样,通过抑制收纳于物品收纳部40的物品100的移动,能够减轻车辆行驶时物品100的振动。
[0065] 另外,在物品收纳部40中设置有保持部45,在关闭座椅9的状态下,该保持部45将物品100保持于物品收纳部40的前表面部42中。这样,由于能够将物品100载置于保持部45,因此能稳定保持物品100,物品的取出和放入变得容易。
[0066] 另外,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物品收纳部40设置于车身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处。由此,由于物品的重量落在车身的大致中央处,因此能够不使车身的重量平衡恶化地收纳物品100。
[0067] <铰链机构的构成>
[0068] 接下来,在图5至图7的基础上,参照图8A至图8C以及图9A至图9B,对本实施方式的将座椅支承为能够开闭的铰链机构5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0069] 图8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关闭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第一开度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位于第二开度位置时的铰链机构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A是图8B的i-i剖视图。图9B是图8B的ii-ii剖视图。
[0070] 在图8A至图8C以及图9A至图9B中,铰链机构50设置于座椅底板部34的前端部、即上述物品收纳部40的附近,能够将座椅9向关闭位置P0、第一开度位置P1、第二开度位置P2进行打开和关闭。
[0071] 如图7所示,铰链机构50具备安装于车身侧部件13的车身侧铰链部51、以及安装于座椅侧(座椅底板部34的上表面部34a)的座椅侧铰链部52。
[0072] 车身侧铰链部51从正面观察时具有矩形的外形,具有第一车身侧枢轴支承部53和第二车身侧枢轴支承部54,与座椅侧铰链部52的座椅安装部52a相反一侧的座椅侧枢轴支承部55经由第一旋转轴51c被第一车身侧枢轴支承部53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0073] 另外,铰链机构50具有:第一臂部58,该第一臂部58经由第二旋转轴56以及扭转螺旋弹簧57被车身侧铰链部51的第二车身侧枢轴支承部54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臂部60,该第二臂部60经由第一臂轴59被第一臂部58的与车身侧铰链部51相反一侧的第一臂枢轴支承部58a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连杆部61,该连杆部61连结第二臂部60和座椅侧铰链部52。连杆部61具有轴体从中央部61b朝向两端部61a弯折而成的线对称形状。
[0074] 通过扭转螺旋弹簧57对使座椅9进行打开动作的第一方向S1持续作用有弹簧力,第一臂部58在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的作用下向第一方向S1旋转,克服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而向与第一方向S1相反的第二方向S2旋转。另外,在第一臂部58上设置有第一限制部62,该第一限制部62从第一臂部58的被车身侧铰链部51枢轴支承的第二臂枢轴支承部58b突出,将向第一方向S1的旋转限制为第一角度θ1,通过使第一限制部62与第一臂部58一起向第一方向S1旋转并与车身侧铰链部51的平面部51a抵接,限制更大幅度的旋转。
[0075] 座椅侧铰链部52设有第二限制部63,该第二限制部63具有从正面观察时为矩形、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从中央部弯折成く状的外形,并从座椅侧枢轴支承部55突出,该第二限制部63将向第一方向S1的旋转限制为第二角度θ2,通过使第二限制部63和连杆部61一起向第一方向S1旋转并与车身侧铰链部51的第一车身侧枢轴支承部53的抵接部51b抵接,限制更大幅度的旋转。
[0076] 另外,在座椅侧铰链部52的座椅侧枢轴支承部55和座椅安装部52a之间,设置有朝向第一臂部58突出的突出部52b。在突出部52b中,连杆部61的两端部61a被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动,连杆部61的中央部61b被形成于第二臂部60的轴孔60a支承为能够滑动。轴孔60a是沿着第二臂部60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直线状长孔。
[0077] 如图8A所示,上述构成的铰链机构50在座椅9位于关闭位置P0的状态(角度θ=0°)下,由于座椅侧铰链部52以第一旋转轴51c为中心向第二方向S2旋转,因此连杆部61的中央部61b(和第二臂部60连结的连结位置64)在第二臂部60的轴孔60a的内部从一端部60a1向另一端部60a2滑动,由于连杆部61的中央部61b以将第二臂部60压下的方式作用,因此成为第二臂部60以第一臂轴59为中心折叠于第一臂部58侧,第一臂部58克服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而向第二方向S2旋转并停止的状态。
[0078] 若座椅9被抬起而打开到第一开度位置P1,则铰链机构50从图8A的状态成为图8B的状态。若座椅9移动到第一开度位置P1,则由于座椅侧铰链部52通过以第一旋转轴51c为中心远离车身侧铰链部51的方式向第一方向S1旋转,因此连杆部61的两端部61a被座椅侧铰链部52的突出部52b拉动而旋转,连杆部61的中央部61b(和第二臂部60连结的连结位置64)保持在第二臂部60的轴孔60a的另一端部60a2的位置处向上方移动,使第二臂部60以远离第一臂部58的方式向第二方向S2旋转。然后,在第二臂部60旋转的同时,第一臂部58受到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而向第一方向S1旋转,成为第一限制部62和车身侧铰链部51的平面部51a抵接的状态。由此,由于在将座椅9从关闭位置打开时,作用有弹簧力,因此能够以较少的力将座椅9抬起。
[0079] 在图8B的状态下,第一限制部62利用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而保持与车身侧铰链部51抵接的状态,座椅侧铰链部52保持于以第一旋转轴51c为中心从图8A的关闭位置旋转第一角度θ1而成的第一开度位置P1处。
[0080] 接着,若座椅9从图8B的状态进一步打开到第二开度位置P2,则铰链机构50成为图8C的状态。若座椅9移动到第二开度位置P2,则由于座椅侧铰链部52进一步以第一旋转轴
51c为中心向第一方向S1旋转,因此连杆部61的两端部61a被座椅侧铰链部52的突出部52b拉动而旋转,连杆部61的中央部61b(和第二臂部60连结的位置64)在第二臂部60的轴孔60a中从另一端部60a2向另一个端部滑动,成为第二限制部63与车身侧铰链部51的抵接部51b抵接的状态。
[0081] 在图8C的状态下,第一限制部62利用因扭转螺旋弹簧57的扭转产生的弹簧力而保持与车身侧铰链部51的平面部51a抵接的状态,座椅侧铰链部52保持于第二限制部63和车身侧铰链部51的抵接部51b抵接、并以第一旋转轴51c为中心从关闭位置旋转第二角度θ2而成的第二开度位置P2处。
[0082]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座椅9开闭时,使弹簧力作用于铰链机构50的车身侧铰链部51的第二旋转轴56周围,在打开座椅9时,能够以利用弹簧力减轻座椅9的重量的状态将座椅9抬起,相反地,在关闭座椅9时,能够利用座椅9的重量克服弹簧力而以较少的力将座椅9压下。另外,能够使必要的弹簧力作用于车身侧铰链部51的第二旋转轴56周围而阶段性地调节座椅9的开度。进一步,由于不提高座椅9、铰链机构50的安装刚性就能够在座椅9的关闭位置P0处使用比以往更薄的部件作为将座椅下表面和行李箱10之间密封的密封橡胶36,因此能够抑制部件成本。
[0083] 另外,若座椅侧铰链部52在第一方向S1上旋转到第一角度θ1,则第一臂部58向第一方向S1的旋转受到限制,连杆部61使第二臂部60向第二方向S2旋转而以第一角度θ1保持座椅侧铰链部52,若座椅侧铰链部52从第一角度θ1进一步向第一方向S1旋转,则连杆部61相对于第二臂部60的轴孔60a相对滑动,将座椅侧铰链部52保持在旋转第二角度θ2而成的第二开度位置P2处。另外,第一臂部58具有使向第一方向S1的旋转受到限制的第一限制部62,座椅侧铰链部52具有使向第一方向S1的旋转被限制在第二角度θ2的第二限制部63。
[0084] 由此,由于能够根据向行李箱10取出和放入的物品的用途、形态,将打开座椅9的状态调节为两个阶段,因此便利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比以往更轻松地将座椅9抬起,能够保持打开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调节座椅的开度。
[0085] 另外,在座椅9的下表面设置有物品收纳部40,物品收纳部40配置为与座椅侧铰链部52的上表面部34a局部重合。这样,通过使铰链机构50和物品收纳部40局部重合,能够有效利用座椅下表面的空间。
[0086] <座椅锁扣机构70的遮挡构造>
[0087] 接下来,参照图10A至图14B,对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70的遮挡构造进行说明。
[0088] 图10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图。图10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被座椅锁扣罩覆盖时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扶手和尾灯单元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2A是图4的iii-iii剖视图。图12B是图12A的放大图。图13A是本实施方式的设置于车身后部的扶手的外观图。图13B是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扶手的侧视图。图13C是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后部的扶手的侧剖视图。图14A是从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的外观图。图14B是从背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座椅锁扣机构的座椅锁扣罩的外观图。
[0089] 在本实施方式的座椅9中,如上文所述,在座椅底板部34的后端部设置有与车身侧的座椅锁扣机构70卡合的固定扣件部35。在座椅9位于关闭位置P0的状态下,成为固定扣件部35能够与座椅锁扣机构70的一对锁定板71卡合的位置关系。各锁定板71以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被基座部72枢轴支承为能够摆动。在各锁定板71上,螺旋弹簧73的弹簧力作用于将各锁定板71关闭的方向(锁定状态),固定扣件部35按压各锁定板71,并使各锁定板71克服因螺旋弹簧73的伸缩产生的弹簧力并在打开方向上旋转,由此成为卡合状态。另外,通过将钥匙插入到设置于把手罩14的周边的主开关(未图示)中进行规定的锁定解除操作,使各锁定板71克服螺旋弹簧73的弹簧力而强制地向打开的方向转动,由此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座椅锁扣机构70牢固固定于车身后部的后框架15上。在座椅锁扣机构70中,通过突起部74以及线75连接锁定板71以与设置于把手罩14周边的主开关(锁芯)连动,在主开关中没有插入钥匙的状态下,成为以座椅锁扣机构70的各锁定板71不在打开方向上工作的方式被物理固定的锁定状态,保持和固定扣件部35卡合的状态。另外,在座椅锁扣机构70中,若在主开关中插入钥匙而进行规定操作,则座椅锁扣机构70的锁定板71的固定被解除,通过抬起座椅9,与固定扣件部35的卡合被解除,成为能够打开座椅9的非锁定状态。在座椅锁扣机构70中,用户进行钥匙操作而解除锁定状态。在非锁定状态下,可以通过铰链机构50将座椅9打开和关闭,能够向行李箱10放入和取出收纳物。
[0090] 座椅锁扣机构70具有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外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锁扣机构70被座椅锁扣罩80覆盖以使其不能从外部被直接视觉辨认。如图14A至图14B所示,座椅锁扣罩80是具有中空箱体状外形的树脂成型部件,以与座椅锁扣机构70的外形对应的方式,成为从车身后方观察时(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分81从上方向下方隆起、且下方是以相同的高度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凸形状,中央部分81的上部开口以使固定扣件部35能够出入,其两侧部分82成为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前方倾斜的凹形状。另外,在座椅锁扣罩80的周缘部83形成有多个卡定部84,通过使卡定部84卡合于形成在座椅锁扣机构70的基座部72上的多个卡定孔72a中,从而安装于座椅锁扣机构70。
[0091] 座椅锁扣罩80具有遮挡座椅锁扣机构70的功能以使其不能从车身后部被直接视觉辨认,例如,构成为第三者不能在扶手11和尾灯单元12之间的间隙中插入长条的部件等而强制解除座椅锁扣机构70的锁定状态。如图10A至图10B以及图11所示,座椅锁扣罩80配置于设置在车身后部上方的扶手11和设置在车身后部后方的尾灯单元12之间,通过扶手11的曲面状的肋部11a将座椅锁扣罩80的上表面部83a的周围围住,下表面部83b设置为接近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的车身前方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扶手11的肋部11a,但是也可以在扶手以外的外装部件上设置肋条来进行代替。
[0092] 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以覆盖座椅锁扣罩80的下表面部83b的周围的方式接近配置。另外,设置于扶手11的一部分中的肋部11a配置为覆盖座椅锁扣罩80的上表面部83a的周围。另外,如图12A至12B所示,在安装于座椅锁扣机构70的状态下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座椅锁扣罩80的剖面具有凸形状。另外,座椅锁扣罩80配置为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下表面部83b以沿着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的方式朝向车身后方而向上方倾斜。另外,在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中,以覆盖座椅锁扣罩80的下表面部83b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有阶梯部12b。
[0093] 根据本实施方式,座椅锁扣机构70以不能从外部视觉辨认的方式被座椅锁扣罩80覆盖,座椅锁扣罩80配置于车身后部的扶手11和尾灯单元12之间,座椅锁扣罩80的上表面部83a被作为扶手11的一部分的肋部11a围住,座椅锁扣罩80的下表面部83b设置为接近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的车身前方侧。
[0094] 这样,由于无需用螺栓等紧固座椅锁扣罩80就能够将其保持为接近尾灯单元12,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095] 另外,由于通过使座椅锁扣罩80的上表面部83a被作为扶手11的一部分的肋部11a覆盖,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不能从扶手11和尾灯单元12之间直接视觉辨认座椅锁扣机构70,因此防盗效果提高。
[0096] 另外,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以覆盖座椅锁扣罩80的下表面部83b的周围的方式接近配置。
[0097] 这样,由于通过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限制座椅锁扣罩80向下方的移动,因此不能从车身后部访问座椅锁扣机构70,防盗效果提高。
[0098] 另外,由于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兼具相对于座椅锁扣机构70对座椅锁扣罩80进行定位以及固定的功能,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099] 另外,由于座椅锁扣罩80保持在扶手11和尾灯单元12之间,因此难以卸下座椅锁扣罩80,防盗效果提高。
[0100] 另外,在座椅锁扣罩80中,上表面部83a的车身后部侧的周围被扶手11的肋部11a覆盖。由此,由于从车身后部观察时不能从扶手11和尾灯单元12之间直接视觉辨认座椅锁扣机构70,因此防盗效果提高。
[0101] 另外,由于在从车身侧面观察时,座椅锁扣罩80成为沿着座椅锁扣机构70的侧面形状的凸形状,因此在座椅锁扣罩80和座椅锁扣机构70之间没有间隙,能够构成为没有混入异物的余地。
[0102] 另外,座椅锁扣罩80配置为从车身侧面观察时,下表面部83b以沿着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的方式朝向车身后方而向上方倾斜。由此,由于通过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限制座椅锁扣罩80向下方的移动,因此不能从车身后部直接视觉辨认座椅锁扣机构70,防盗效果提高。
[0103] 另外,由于尾灯单元12的壳体12a兼具相对于座椅锁扣机构70对座椅锁扣罩80进行定位以及固定的功能,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0104] 上述实施方式是作为本发明的实现手段的一个例子,能够在不偏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将本发明应用于将下述实施方式进行了修正或者变形的内容中。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机动两轮车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能够全盘应用于跨骑型车辆。
[0105]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以及变形。因此,为了将本发明的范围公开,追加以下权利要求。
[0106] 本申请以2017年3月3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072032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其记载内容全部引用到本申请中。
[0107] 符号说明
[0108] 1…机动两轮车
[0109] 2…前轮
[0110] 2a…前挡泥板
[0111] 3…前叉
[0112] 4…后轮
[0113] 4a后挡泥板
[0114] 5…后悬架
[0115] 6…动力传动系
[0116] 7…空气滤清器
[0117] 8…消声器
[0118] 9…座椅
[0119] 10…行李箱
[0120] 11…扶手(外装部件)
[0121] 11a…肋部
[0122] 12…尾灯单元
[0123] 12a…壳体
[0124] 12b…台阶部
[0125] 13…车身侧部件
[0126] 14…把手罩
[0127] 21…仪表遮阳板
[0128] 22…前内罩
[0129] 23…前侧罩
[0130] 24…踏板罩
[0131] 25…踏板侧罩
[0132] 26…后侧罩
[0133] 27…踏板
[0134] 31…第一座椅座面
[0135] 32…第二座椅座面
[0136] 33…座垫部
[0137] 34…座椅底板部
[0138] 35…固定扣件部
[0139] 40…物品收纳部
[0140] 41…上表面部
[0141] 41a…第一卡定部
[0142] 42…前表面部
[0143] 43…下表面部
[0144] 43a…第二卡定部
[0145] 44…侧表面部
[0146] 45…保持部
[0147] 46…限制构件
[0148] 50…铰链机构
[0149] 51…车身侧铰链部
[0150] 51c…第一旋转轴
[0151] 52…座椅侧铰链部
[0152] 52a…座椅安装部
[0153] 52b…突出部
[0154] 53…第一车身侧枢轴支承部
[0155] 54…第二车身侧枢轴支承部
[0156] 55…座椅侧枢轴支承部
[0157] 56…第二旋转轴
[0158] 57…扭转螺旋弹簧
[0159] 58…第一臂部
[0160] 59…第一臂轴
[0161] 60…第二臂部
[0162] 60a…轴孔
[0163] 61…连杆部
[0164] 62…第一限制部
[0165] 63…第二限制部
[0166] 64…连结位置
[0167] 70…座椅锁扣机构
[0168] 71…锁定板
[0169] 72…基座部
[0170] 72a…卡定孔
[0171] 73…螺旋弹簧
[0172] 74…突起部
[0173] 75…线
[0174] 80…座椅锁扣罩
[0175] 81…中央部分
[0176] 82…两侧部分
[0177] 83…周缘部
[0178] 83a…上表面部
[0179] 83b…下表面部
[0180] 84…卡定部
[0181] 100…物品
[0182] P0…关闭位置
[0183] P1…第一开度位置
[0184] P2…第二开度位置
[0185] S1…第一方向
[0186] S2…第二方向
[0187] θ1…第一角度
[0188] θ2…第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