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693446.X

文献号 : CN11040275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陈仕江涂永勤贺元川张德利鲁增辉贺宗毅游建华邢康康吴波余瑞忠吴雪娇李俊洪晏军张玉芳

申请人 : 甘孜州康定贡嘎中华虫草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的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为在冬虫夏草寄主原生环境中构建专用设施,人工控温、控湿、添加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的饲料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殖;其特征在于:完全利用自然光,将冬虫夏草寄主的生长环境与自然环境隔离避免杂菌的侵染。本发明提供的冬虫夏草培殖方法有效的缩短了冬虫夏草的培殖时间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并且相对于其他的人工培殖方式,不需要人工控温,生产成本更低;适用于高原环境,相对于半野生培殖和野生培殖,更有利于管理,避免人为和野生动物的侵害。

权利要求 :

1.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为在冬虫夏草寄主原生环境中构建专用设施,人工控温、控湿、添加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的饲料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殖;其特征在于:完全利用自然光,将冬虫夏草寄主的生长环境与自然环境隔离避免杂菌的侵染;包括以下步骤:

1)在冬虫夏草寄主生长的原生环境,在平缓的草甸上直接构建人工专用设施,不破坏地表草甸,专用设施完全透明采光,能够隔绝空气中的杂菌进入人工专用设施,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2)在当年的6‑8月,将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的卵放置到大棚中;

3)在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的卵孵化成寄主幼虫后,保持寄主幼虫的食物充足;

4)在寄主幼虫生长到3‑4龄时,在人工专用设施内引入冬虫夏草菌种;

5)冬虫夏草出草;

所述专用设施(1)为一个直接建设在冬虫夏草寄主原生环境地表的透明封闭体;在专用设施(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排气的排风口(2‑2),在专用设施(1)的下部设置距离地面3‑

10cm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风口(2‑1);

所述排风口(2‑2)和进风口(2‑1)上都设置有用于过滤杂菌的无菌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2

卵放置到大棚中的密度为每m的投放数量为100‑150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所述的在人工专用设施内引入冬虫夏草菌种为在专用设施内喷洒 含有中华被毛孢菌丝体的菌液或直接将孢子喷洒 在专用设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专用设施排风口(2‑2)的的上端开口和进风口(2‑1)的垂直高度超过3m。

说明书 :

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冬虫夏草培殖方法,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技术背景
[0002] 冬虫夏草系我国特有的珍稀名贵中药材,是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于蝙蝠蛾科昆虫幼虫而形成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主产于我国四川、青海、云南、西藏和甘肃等省区。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冬虫夏草需求的增加,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其自然资源日趋匮乏,已濒临灭绝,属国家二级野生药用保护植物。多年来冬虫夏草人工繁育一直是中药资源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研究热点。
[0003] 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其分布具有区域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点。它的每一种群在我国都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格局;蝙蝠蛾的垂直分布范围较大,在2200~5000m都有,而以4000m左右分布最多,其中尤以西藏垂直分布的范围最大,四川和云南垂直分布范围接近,青海和甘肃的垂直分布范围较窄。研究发现寄主昆虫除成虫外的其他虫态都营土栖生活,其生态分布与地形、地貌、海拔、气候、植被、土壤等众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土壤小气候和食物分布关系最为密切,蝙蝠蛾几乎都分布在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或高寒灌丛中,栖息土壤类型多为高山草甸土或亚高山草甸土。影响冬虫夏草寄主生长的主要因素有:饲料、温度、生长密度、湿度以及病虫害等因素。
[0004] 在人工饲养中,饲料、温湿度和生长密度都都容易进行人工控制,但是病虫害对冬虫夏草培殖的影响却难以解决。其中,病害主要是真菌引起的,如绿僵菌病害、拟青霉病害、白僵菌病害和红僵菌病害等。虫害主要是线虫、螨和作为病害传媒的蚊虫。在先有的技术手段中为了保证幼虫的存活率,对幼虫的食物、生长空间要进行定期消毒、杀菌处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0005]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700734A)公开了一种冬虫夏草的生产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70733A)公开了一种在蝠蛾圈养场培育冬虫夏草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48456A)公开了一种提高青藏高原冬虫夏草产量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9484757A)公开了一种提高青藏高原冬虫夏草产量的方法,所述四种方法公开的就似乎内容均为在青藏高原野生环境下改造环境建立温棚圈养蝙蝠娥幼虫,增加圈养区域成虫或幼虫的数量,以提高蝙蝠蛾幼虫的存活率,在蝙蝠蛾幼虫发育至6‑8龄时,通过向整个圈养场地施用染菌孢液的方式,对蝙蝠蛾幼虫进行感染,蝙蝠蛾幼虫完全感染去掉温湿保护设置让其恢复到自然温湿。整个冬虫夏草的生长过程都在同一地域中进行。据专利申请文件公开的数据,该方法蝙蝠蛾幼虫从1龄生长发育至6‑8龄仅需要365‑380天;最终冬虫夏草的感染成功率能够达到50%左右。
[0006] 自1970年代末,申请人即开展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的研究,先后承担“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冬虫夏草人工培殖研究”课题中,确立了室内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模式后,继而又承担了“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西藏那曲冬虫夏草半野生抚育及开发研究”,且获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在西藏那曲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高原,培殖出了半野生抚育的冬虫夏草,从而确立了冬虫夏草半野生抚育的新模式。“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冬虫夏草人工培殖关键技术优化研究”,在四川康定又对半野生抚育新模式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提高了产量,简化了操作环节,且降低了成本。

发明内容

[0007] 为解决冬虫夏草人工饲养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冬虫夏草原生地人工种植冬虫夏草的方法及其专用设施避免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影响。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为在冬虫夏草寄主原生环境中构建专用设施,人工控温、控湿、添加冬虫夏草寄主幼虫的饲料实现冬虫夏草的人工培殖;完全利用自然光,将冬虫夏草寄主的生长环境与自然环境隔离避免杂菌的侵染。
[0008] 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9] 1)在冬虫夏草寄主生长的原生环境,在平缓的草甸上直接构建人工专用设施,不破坏地表草甸,专用设施完全透明采光,能够隔绝空气中的杂菌进入人工专用设施,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境;
[0010] 2)在当年的6‑8月,将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的卵放置到大棚中;
[0011] 3)在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的卵孵化成寄主幼虫后,保持寄主幼虫的食物充足;
[0012] 4)在寄主幼虫生长到3‑4龄时,在人工专用设施内引入冬虫夏草菌种;
[0013] 5)冬虫夏草出草。
[0014] 步骤2)所述的卵放置到大棚中的密度为每m2的投放数量为100‑150枚。
[0015] 步骤4)所述的在人工专用设施内引入冬虫夏草菌种为在专用设施内喷沙含有中华被毛孢菌丝体的菌液或直接将孢子喷沙在专用设施内。
[0016] 所述专用设施为一个直接建设在冬虫夏草寄主原生环境地表的透明封闭体;在专用设施的上部设置有用于排气的排风口,在专用设施的下部设置距离地面3‑10cm的位置设置有用于进气的进风口。
[0017] 所述排风口和进风口上都设置有用于过滤杂菌的无菌膜。
[0018] 所述排风口的的上端开口和进风口的垂直高度超过3m。
[0019] 本发明涉及的冬虫夏草寄主的蝙蝠娥幼虫为蝠蛾(Hepialua biruensis.Sp.nov、贡嘎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 S.Q.Fu&T.F.Fuang)、石渠产冬虫夏草寄主蝠蛾(Hepialus sp)、小金产冬虫夏草寄主蝠蛾(Hepialus sp)、虫草蝠蛾,门源蝠蛾(Hepialus minyuancus)、斜脉蝠蛾(Hepialus oblifurcns)、玉树蝠蛾,拉脊蝠蛾(Hepialus lagii Yan)中的任意一种。
[0020]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本发明提供的冬虫夏草培殖方法有效的缩短了冬虫夏草的培殖时间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0021] 2)本发明提供的冬虫夏草培殖专用设施,相对于其他的人工培殖方式,不需要人工控温,生产成本更低;
[0022] 3)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方法,适用于高原环境,相对于半野生培殖和野生培殖,更有利于管理,避免人为和野生动物的侵害。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专用设施的结构示意图;
[0024] 1专用设施,1‑1后墙,1‑2前坡,1‑3前窗,2‑1进风口,2‑2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实施例1不同的保温大棚对冬虫夏草培殖的影响
[0026] 在四川康定海拔3500冬虫夏草原生地域,选择向阳缓坡地带(坡度5‑15度),构建3座面积相同的专用设施,用做培殖冬虫夏草的专用设施;其中,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原生地人工培殖冬虫夏草的专用设施1的整体结构与日光专用设施相同。专用设施1的前坡1‑2正向南方。专用设施1的骨架采用优质热镀锌管;由于骨架表面全部采纳热镀锌防锈蚀处理,使用寿命高于一般焊管或钢筋结构;在专用设施1的前窗1‑3和前坡1‑2上均采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膜覆盖。专用设施的后墙1‑1为空心砖结构,并在东、西、北三面均采用复合(双层岩棉保温)材料。在专用设施1的前窗1‑3上设置有用于进入空气的进风口2‑1,在专用设施1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排出空气的排风口2‑2;进风口2‑1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10cm,进风口2‑1与排风口的垂直高度差超过3m。并且在进风口2‑1和排风口2‑2上均设置有用于过滤空气的无菌膜。将该大棚作为实验组。
[0027] 设置第二组大棚,整体结构与专用设施1相同;其与实验组的区别在进风口2‑1和排风口2‑2上均没有设置有用于过滤空气的无菌膜。将该大棚作为对照组Ⅰ。
[0028] 设置第三组大棚,采用圆拱型插地棚结构,与常规的圆拱型插地棚相同,没有设置专用的升温、保湿和空气过滤设施。将该大棚作为对照组Ⅱ。
[0029] 检测上述三组大棚,发现在大棚封闭48h后,实验组的洁净度达到了1万级,而对照组Ⅰ、Ⅱ的洁净度仍然为10万级与自然环境的洁净度基本相同。具体如表1所示。
[0030] 表1 各组洁净度
[0031]
[0032] 同时本装置科移动,对高原地表无实质性破坏,对维护高原脆弱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0033] 实施例2不同培育方法对冬虫夏草产量的影响
[0034] 采集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成虫的虫卵,将几次收集的卵粒集中,去掉雌蛾产卵时断裂的粼片和其他杂物后,用清水洗净,完成受精卵的收集。卵摊放在始终保持湿润滤纸的培养皿内,每皿200~800粒,盖上皿盖,根据幼虫胚胎发育情况可分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的变温培养,前期15天左右,白天(每天早上8点至晚上8点,下同),温度6~12℃,夜间(晚8点~次日早8点,下同),温度6~8℃;中期20天左右,白天温度11~13℃,夜间温度7~9℃,后期15天左右,白天温度12~16℃范围,夜间温度10℃左右。每个阶段结束时均需用洁净水清洗卵粒,清洗后用干净滤纸吸干卵粒表面水分,再放入新布置铺有湿润滤纸的皿内保湿培养。
[0035] 卵的末期,密切观察幼虫孵化,一经发现开始孵化,就应及时将卵带滤纸从培养皿2
中取出投放到实施例1中提供的大棚对照组Ⅰ、Ⅱ和实验组中,投放的量为每1m投放100‑
150粒。
[0036] 对孵化出蝙蝠娥幼虫以珠牙蓼、园穗蓼、人参果、红萝卜和红薯作为饲料,要求新鲜洁净(采用2天以内采回的)为佳,洗尽泥沙,去除须根叶片、木质老化及腐烂变质部分,清水洗净,滤干水分后加工成黄豆般大小的粒状封存待用;本发明幼虫饲料还涉及小大黄、黄芪类及红薯、胡罗卜等代饲料。培养基质采用腐殖质含量高、呈黑褐色的高山草甸土,采回后晒干碾细、过筛(4~16目的筛孔)、加水拌湿(含量35%~50%)、装袋(25×30CM的塑料袋内)、封扎袋口、55~85℃左右温度消毒50~90分钟后,置室温备用。
[0037] 幼虫临孵化前,将饲料、基质放置在大棚的地表上:饲料(珠牙蓼与园穗蓼按1比1.5搭配拌匀)、基质按1比1配置拌匀,每平方米装饲料0.3~0.5kg。待幼虫孵出后应在20~
60分钟内让其自行入土藏身,保持在整个幼虫阶段事务充足。
[0038] 用含有中国被毛孢的菌液,喷洒到大棚内的地表上,连续喷洒2~4次,每次间隔1天;在经检查幼虫感菌率达55~95%左右时,停止喷接种中华被毛孢菌种。
[0039] 在上述对照组Ⅰ、Ⅱ和实验组专用设施中中,幼虫投放入土3个月以内,凡出太阳的晴天,每天应浇水1~2次;半年以内如距地表5~10cm地温超过20℃时,应用遮阳网遮蔽部分阳光。采收三组大棚中的冬虫夏草,具体如表2所示。
[0040] 表2 不同专用设施中冬虫夏草的产率
[0041]
[0042] 据统计,自投放幼虫之日起实验组和对照组Ⅰ在600余天后产出第一批冬虫夏草,对照组Ⅱ则在900天后产出第一批虫草,究其原因应该是对照组Ⅱ的大棚保温性能较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Ⅰ的专用设施中,全年温度低于8℃的天数为37天,没有低于0℃的天数。而对照组Ⅱ全年大棚内温度低于8℃的天数超过100天,低于0℃的天数超过20天,低于8℃蝙蝠娥幼虫取食活动减少,生长缓慢,生长温度不能低于0℃,幼虫则停止生长。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Ⅰ、Ⅱ的冬虫夏草出草率,发现实验组平均每平方米可达33株,而对照组Ⅰ、Ⅱ平均每平方米可产虫草16株和13株。同时对照组Ⅰ、Ⅱ均有寄主幼虫感染杂菌的情况。说明,良好的无菌条件对于冬虫夏草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