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及灶具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838986.2

文献号 : CN1104547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正柔廖东升王峰

申请人 : 珠海优特智厨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及灶具,燃烧器包括炉头和引射装置,引射装置包括:喷嘴组件,用于将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出;中置引射机构,设置于所述喷嘴组件及引射器之间,用于接收所述燃气气流并对所述燃气气流实行一次空气引入,混合形成混气气流,且将所述混气气流输入至所述引射器;所述引射器,与所述炉头连通,用于对所述混气气流实行二次空气引入,混合并输送至所述炉头内。在本公开中,燃气通过引射器和中置引射机构可完成两次空气引入和混气,提高燃气中空气的含量,并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令燃气可充分燃烧,降低烟气的排放量。

权利要求 :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头和引射装置(3);

所述引射装置(3)包括:

喷嘴组件(4),用于将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出;

中置引射机构,设置于所述喷嘴组件(4)及引射器之间,用于接收所述燃气气流并对所述燃气气流实行一次空气引入,混合形成混气气流,且将所述混气气流输入至所述引射器;

所述引射器,与所述炉头连通,用于对所述混气气流实行二次空气引入,混合并输送至所述炉头内;

所述中置引射机构包括引射构件(36)和用于容置所述引射构件(36)的基座(37);所述引射构件(36)包括输气管(362)和集气管(361),所述输气管(362)与所述集气管(361)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所述集气管(361)和所述输气管(362);所述集气管(361 )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所述输气管(362)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361)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引射器;

所述引射构件(36)的一端根据预设值的距离放置于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腔口的空间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和引射部件;

所述引射组件包括进气腔;所述引射部件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至少两个所述引射组件的进气腔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的燃气流道连通;所述引射部件的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所述中置引射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内设置分流壁(351),所述分流壁(351)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燃气流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端(31)、出气端和引射管(32),所述进气端(31)、出气端和引射管(32)内设有贯通的燃气流道;所述进气端(31)包括所述进气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构件(36)包括分流混合结构,所述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引射构件(36)内部,所述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310);所述导流片(310)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引射构件(36)的内部的内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组件(4)包括至少两个燃气喷嘴(41),所述燃气喷嘴(41)的口径一致;

喷嘴支撑件(42),所述喷嘴支撑件(42)设置有腔体(47);

所述燃气喷嘴(4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腔体(47)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支撑件(42 )还包括:导管部(43)和对接部(44);所述导管部(43)上设置分流口(46);所述分流口(46)与所述腔体对应连通;所述对接部(44)设置有通口(45);所述通口(45)与所述导管部(43)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包括火盖底座(2)以及火盖(1);所述火盖(1)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111);相邻的两个所述燃气腔(111)之间形成空气流道(112);所述火盖(1)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113);所述火盖底座(2)与火盖(1)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9);所述空气流道(112)与所述空气流腔(9)连通;所述引射器与所述火盖底座(2)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1)包括外环火盖(11),所述燃气腔(111)位于所述外环火盖(11)上;所述火盖底座(2)包括与所述外环火盖(11)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22),所述外环火盖底座(22)上设有燃气输入部(24),所述燃气输入部(24)与所述气流分流部(113)对应;所述外环火盖(11)通过所述燃气输入部(24)与所述引射器连通。

10.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说明书 :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及使用该燃烧器的灶具。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燃气灶行业向着环保、节能、安全发展,燃气灶作为一种厨房必备的生活用品,在实用性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 传统的燃烧器通常与一个引射管连通,或通过一引射管连通中间火盆,另一引射管连通外环火盆,燃气直接从燃气管道进入引射管后输送到燃烧器,通过在燃烧器内与空气相混合后点燃。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引射管引入的空气量有限,空气供给不足,导致出现燃气燃烧不充分,能源利用率低,烟气排放量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器,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 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和引射装置,[0006] 所述引射装置包括:
[0007] 喷嘴组件,用于将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出;
[0008] 中置引射机构,设置于所述喷嘴组件及引射器之间,用于接收所述燃气气流并对所述燃气气流实行一次空气引入,混合形成混气气流,且将所述混气气流输入至所述引射器;
[0009] 所述引射器,与所述炉头连通,用于对所述混气气流实行二次空气引入,混合并输送至所述炉头内。
[0010] 具体地,所述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和引射部件;所述引射组件包括进气腔;所述引射部件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至少两个所述引射组件的进气腔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的燃气流道连通;所述引射部件的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所述中置引射机构。
[0011] 具体地,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内设置分流壁,所述分流壁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燃气流道之间。
[0012] 具体地,所述引射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端、出气端和引射管,所述进气端、出气端和引射管内设有贯通的燃气流道;所述进气端包括所述进气腔。
[0013] 具体地,所述中置引射机构包括引射构件和用于容置所述引射构件的基座;所述引射构件包括输气管和集气管,所述输气管与所述集气管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所述集气管和所述输气管;所述集气管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所述输气管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所述引射器;
[0014] 所述引射构件的一端根据预设值的距离放置于所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的腔口的空间处。
[0015] 具体地,所述引射构件包括分流混合结构,所述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引射构件内部,所述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所述导流片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引射构件的内部的内壁连接。
[0016] 具体地,所述喷嘴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燃气喷嘴,所述燃气喷嘴的口径一致;
[0017] 喷嘴支撑件,所述喷嘴支撑件设置有腔体;
[0018] 所述燃气喷嘴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腔体内。
[0019] 具体地,所述喷嘴支撑件还包括:导管部和对接部;所述导管部上设置分流口;所述分流口与所述腔体对应连通;所述对接部设置有通口;所述通口与所述导管部连通。
[0020] 具体地,所述炉头包括火盖底座以及火盖;所述火盖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相邻的两个所述燃气腔之间形成空气流道;所述火盖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所述火盖底座与火盖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所述空气流道与所述空气流腔连通;所述引射器与所述火盖底座相连通。
[0021] 具体地,所述火盖包括外环火盖,所述燃气腔位于所述外环火盖上;所述火盖底座包括与所述外环火盖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所述外环火盖底座上设有燃气输入部,所述燃气输入部与所述气流分流部对应;所述外环火盖通过所述燃气输入部与所述引射器连通。
[0022] 根据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灶具,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燃烧器。
[002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及灶具,喷嘴组件将燃气管中引入的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入中置引射机构,高速的燃气气流在流入中置引射机构的同时卷入中置引射机构周围的空气实行一次空气引入,增加空气含量,并且燃气气流与空气在中置引射机构内充分混合,实现一次引射,然后混合后的混气气流流入引射器内,同时卷入引射器周围的空气,实行二次空气引入,并且使混气气流与空气进一步进行混合,实现二次引射,这样燃气通过引射器和中置引射机构可完成两次空气引入和混气,提高空气含量,并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提高,因此,燃气可充分燃烧,降低烟气的排放量。

附图说明

[0024]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的爆炸图;
[0026] 图2为火盖和火盖底座的结构图;
[0027] 图3为外环火盖的结构图;
[0028] 图4为图3的仰视图;
[0029] 图5为外环火盖底座的结构图;
[0030] 图6为分气部的结构图;
[0031] 图7为空气流腔的结构图;
[0032] 图8为引射装置的结构图;
[0033] 图9为引射装置的剖面图;
[0034] 图10为中置引射机构的结构图;
[0035] 图11为中置引射机构的剖面图;
[0036] 图12为过滤部的结构图;
[0037] 图13为分流混合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038] 图14为分流混合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0039] 图15为喷嘴组件的结构图;
[0040] 图16为喷嘴组件的剖面图;
[0041] 图17为喷嘴支撑件的结构图;
[0042] 图18为喷嘴的结构图。
[0043] 其中,1-火盖,11-外环火盖,111-燃气腔,112-空气流道,113-气流分流部,12-中心火盖,13-限位柱,2-火盖底座,21-中心火盖底座,22-外环火盖底座,23-限位孔,24-燃气输入部,25-中心燃气输入部,3-引射装置,31-进气端,311-延伸段,312-渐缩段,32-引射管,321-接口段,322-扩压段,323-混合段,33-连接管,331-弯头,332-引出段,34-安装卡口,35-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1-分流壁,36-引射构件,361-集气管,3611-收缩部,3612- 喉部,362-输气管,37-基座,38-连接部,39-过滤部,391-开口,310-导流片,4-喷嘴组件, 41-燃气喷嘴,411-渐缩通道,412-输出通道,413-进气口,414-出气口,42-喷嘴支撑件, 
43-导管部,44-对接部,45-通口,46-分流口,47-腔体,48-第一卡接部,49-第二卡接部, 5-稳焰孔,61-火孔,62-火孔,63-火孔,7-分气孔,8-分气部,9-空气流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5] 如图1所示,根据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和引射装置3,引射装置3包括:喷嘴组件4,用于将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出;中置引射机构,设置于喷嘴组件4 及引射器之间,用于对燃气气流实行一次空气引入,混合形成混气气流,且将混气气流输入至引射器;引射器,与炉头连通,用于对混气气流实行二次空气引入,混合并输送至炉头内。
[004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喷嘴组件4将燃气管中引入的燃气形成燃气气流喷入中置引射机构,高速的燃气气流在流入中置引射机构的同时卷入中置引射机构周围的空气实行一次空气引入,并且燃气气流与空气在中置引射机构内充分混合,实现一次引射,然后混合后的混气气流流入引射器内,同时卷入引射器周围的空气,实行二次空气引入,并且使混气气流与空气进一步进行混合,实现二次引射,这样燃气通过引射器和中置引射机构可完成两次空气引入和混气,提高空气含量,并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提高,因此,燃气可充分燃烧,降低烟气的排放量。
[0047]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引射器包括引射组件和引射部件;引射组件包括进气腔;引射部件包括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至少两个引射组件的进气腔形成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与至少两个引射组件的燃气流道连通;引射部件的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腔口的空间处放置中置引射机构。
[0048] 本实施例中组成具有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引射组件至少两个以上,每个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腔口放置至少两个中置引射机构。两个以上的中置引射机构所输出的混气气流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碰撞,在碰撞过程中破坏混气气流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气流的运行速度,提高混气气流与空气的混合效果,即进一步提高燃气与空气混合效果。
[0049]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设置分流壁351,分流壁351 位于任意两个相邻的燃气流道之间。具体为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包括由引射组件形成的分流壁351。分流壁351由引射组件的侧壁组成的横截面呈针尖形状的隔壁,即横截面呈针尖形状的分流壁351为引射组件的侧壁厚度向引射组件内部逐渐增加的结构;并且引射组件中包括燃气流道。混气气流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碰撞后,再由分流壁351进行分流至独立的燃气流道内,由于横截面呈针尖形状的分流壁351壁厚逐渐增加,在分流过程中,分流壁351的尖部降低对气流的阻力,并且避免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产生气流涡流的情况发生,使混气气流通畅地流入燃气流道内。
[0050] 对上述实施例进一步进行优化,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侧壁上设有以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中心呈辐射状布置的螺旋形凹槽,使混气气流受到壁面的限制强制产生旋转,以增加混气气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旋转的混气气流可与更多的空气混合,这样可进一步提高燃气的热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005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引射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气端31、出气端和引射管32,进气端31、出气端和引射管32内设有贯通的燃气流道;进气端31包括进气腔。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由至少两个并联排列引射组件的进气端31相互连通而形成一个完整燃气腔,而至少两个并列引射管的后部均是相互隔离的,这样,燃气在相互碰撞之后,再由至少两个引射组件分离输出,可给火盖1的不同区域提供燃气。
[0052] 其中,进气端31包括渐缩段312和延伸段311;渐缩段312呈喇叭状;延伸段311上设置安装机构。渐缩段312的喇叭状具体为由一端向另一端口径逐渐增加的结构,延伸段311 与渐缩段312口径较大的一端连通,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由多个引射组件的延伸段311和部分渐缩段312连通而成。由中置引射机构引入空气并与燃气进行混气后的混气气流以高速喷入至延伸段311的同时卷入周围的空气,并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产生碰撞后,进入渐缩段312,由于渐缩段312的内径逐渐减小,令混气气流的气压升高,使引射管32内形成较大的负压,以强力吸入空气,增加卷入的空气量,以保证有充足的空气与混气气流进行再次混合。由于渐缩段312和延伸段311的形状差异较大,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将渐缩段312和延伸段311分别制造,然后利用焊接等技术,将渐缩段312和延伸段311连接在一起,以减少进气端制造的复杂度和繁琐度。
[0053] 如图8所示,延伸段311的安装机构为可拆卸的连接结构。其可拆卸连接方便引射部件与其他零部件(如燃气喷嘴41等)的装配,以及便于对引射部件的清理与维护。安装机构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延伸段311远离与渐缩段312连接处的一端的侧壁较厚,将侧壁上开设螺孔,以通过螺栓实现引射部件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与拆卸。安装机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在延伸段311远离与渐缩段312连接处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法兰,利用连接法兰实现引射部件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与拆卸。
[0054] 进气端31的侧壁上增设由防腐蚀层,即在渐缩段312和延伸段311的内侧壁上增设防腐蚀层。由于流入至进气端31的混气气流会卷入大量空气,空气中含有水分,对进气端31易产生腐蚀,因此,在进气端31的侧壁上增设防腐蚀层,可增强进气端31的防腐蚀性,提高使用寿命。具体地,防腐蚀层可由涂覆防腐材料形成,防腐材料可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胶衣树脂等。
[0055] 如图8所示,引射管32包括顺次连通的接口段321、扩压段322和混合段323;接口段 321与渐缩段312连通;混合段323与出气端连通。扩压段322为内径由靠近接口段321的一端向混合段323逐渐增加的管状结构;混合段323为各处内径相同的管状结构;接口段321 为各处内径相同的管状结构。混气气流和卷入的空气进入内径各处相同的接口段321后,混气气流与空气进行动量的交换,即混气气流与空气进行混合,并且速度流动过程中速度渐渐均衡,最后由内径逐渐增加的扩压段322将部分动能转换为压力,使再次与空气混合后的混气气流增压后输出至混合段323,在混合段323内进一步使混气气流与空气进行混合,并使混气气流的速度渐渐均衡,以防止混气气流气流速度不稳,而导致气压不稳,造成爆鸣或火焰燃烧不稳定的现象。因此,引射管32可提高混气气流与二次引入的空气的混合程度,以增强混气气流与空气的混合效果,即增强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由于接口段321、扩压段322 混合段323的形状差异较大,在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将接口段321、延伸段311和混合段
323分别制造,然后利用焊接等技术,将接口段321、延伸段311和混合段323连接在一起,以减少引射管32制造的复杂度和繁琐度。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所示,至少一个引射管
32的接口段321的长度大于其他引射管32的接口段321的长度,由于每个引射管32将燃气输送至不同的位置,根据实际应用,引射管32的长度可设置为各不相同,因此,工作人员可增加接口段321的长度以增加引射管32的长度,并且可增加混合段323的长度来增加混气气流与二次引入空气的混合时间,即增加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时间,进一步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
[0056] 进一步地,渐缩段312与接口段321之间呈圆弧过渡,圆弧过渡可降低气流的阻力,减轻了气流的压力损失;并减轻了气流的涡流现象。
[0057] 进一步地,接口段321的长度影响中置引射机构放置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的位置。其中,接口段321的长度与中置引射机构到分流壁351的垂直距离相关,其垂直距离一般设置为接口段321的长度的0.8倍到1.5倍,以防止中置引射机构过于深度放置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导致空气引入量不足,燃气燃烧不充分;亦防止中置引射机构放置在距离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过远的空间处,导致混气气流不能够充分喷入到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内,造成燃气泄漏。
[0058] 如图8所示,出气端包括出气端包括连接管33和安装卡口34;连接管33与混合段323 连通;连接管33通过安装卡口34与炉头连接。连接管33可设置有弯头331,以满足将二次混气后的混气气流输送至炉头内。连接管33的内径与引射管32的混合段323的内径相同即可,以保证引射后的气流的流速。在连接管33上远离混合段323的一端设置有安装卡口
34,安装卡口34可来用与其他部件(例如火盖1等)进行装配。
[0059] 如图8所示,连接管33包括弯头331和与弯头331连接的引出段332,引出段332的竖直向上设置,弯头331将混合段323输出的混气气流引导至竖直向上而流入引出段332,引出段332竖直向上设置,更方便将混气气流引入至炉头内。并且利用弯头331改变混气气流方向,使燃气在连接管33内的流动中压力损耗较小,流动更加顺畅,从而使得燃烧效果更好。
[0060] 具体地,如图8所示,每个引射组件的引出段332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即引出段332的出口的终止平面的高度各不相同。其中,安装卡口34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具有内螺纹的环状结构,连接管3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安装卡口34通过螺纹与连接管33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当然,安装卡口34也可以为具有外螺纹的环状结构,连接管33的内壁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以实现安装卡口34与连接管3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安装卡口34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直接套接在连接管33上的弹性环状结构。安装卡口34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为连接管33上靠近出口处的外侧壁上打磨出阶梯状结构,实现连接管33与安装卡口34一体成型。进一步地,安装卡口34上还设有密封结构,例如密封环等,以保证安装卡口34与其他配件连接的密封性。具体地,密封环为橡胶的O型密封圈。
[006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中置引射机构包括引射构件36和用于容置引射构件36 的基座37;引射构件36包括输气管362和集气管361,输气管362与集气管361连通的空腔形成气流通道,气体在气流通道内依次通过集气管361和输气管362;集气管362用于将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集气管361用于将由所述集气管362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其中,中置引射装置配置在燃气喷嘴41与引射器之间,由燃气喷嘴41的喷出高速的燃气气流,首先经由中置引射装置来增加高速燃气气流卷入的空气量,同时延长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时间,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再将充分混合后的气体输送至引射器,因此利用增设的中置引射装置可增加空气的引入量并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加充分,提高燃气的燃烧率,降低烟气的排放。同时为了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内发生的碰撞更加剧烈,引射构件36的喷射端可向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的中部倾斜;例如,混气气流的方向均向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中心的方向进行喷射。同时,多个引射构件36可拆卸的安装在基座37上,方便引射构件36的装卸,在其中一个引射构件36发生损坏时,可对该损坏的引射构件36进行更换。
[0062] 其中,输气管362与集气管361之间可为可拆卸连接或一体成型。具体地,可拆卸连接为在输气管362和集气管361上分别设置相适配的插槽和插舌,将插舌插入插槽内,即可实现输气管362与集气管361的连接,操作方便;同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引射构件36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安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配合其他部件(如燃气喷嘴41或上级中置引射机构)的排布分为至少两个引射组,所包含引射组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中,相邻的引射组之间的间隔大于每组引射组中的引射构件36之间的距离。
[0063] 在上述实施例中,参见图11,集气管361包括顺次连接的收缩部3611和喉部3612;喉部3612与输气管362连接或喉部3612与基座37连接。当燃气以高速喷入至喉部3612,并卷入周围的空气实行一次空气引入,进入收缩部3611,由于收缩部3611的内径逐渐减小,燃气和空气组成的气体的气压升高,喉部3612形成较大的负压,以强力吸入空气;燃气和空气再进入横截面各处相同的喉部3612后,燃气与空气进行动量的交换,即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并且速度流动过程中速度渐渐均衡,这样喉部3612可使燃气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然后混合后的混气气流经由输气管362进入至引射器的延伸段311,同时卷入周围的空气实行二次空气卷入,并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产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破坏混气气流在燃气射流碰撞进气腔35内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混气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混气气流与二次引入空气的混合效果,即提高燃气与空气混合效果;然后混气气流由分流壁351分流后进入渐缩段312,由于渐缩段312的内径逐渐减小,令混气气流的气压升高,使渐缩段312内形成较大的负压,以强力吸入空气,进一步增加卷入的空气量,使混气气流再次与空气充分混合,这样,经由集气管361和渐缩段312的两次引入空气和混气,以及燃气射流碰撞腔35的配合,不仅增加空气含量,而且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提高燃烧效果,降低烟气的产生。
[0064]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射构件36可拆卸地与基座37连接;输气管362的一端与引射器相配合;集气管361的一端与燃气喷嘴41相配合。引射构件36与基座37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引射构件36的装卸,在其中一个引射构件36发生损坏时,可对该损坏的引射构件36进行更换。
[0065] 具体地,引射构件36与基座37可拆卸连接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基座37有空腔,空腔包括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具体地,在基座37开设有贯穿基座的空腔,并且在基座37上的两端面形成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输气管362的一端与第一腔口连接,集气管361的一端与第二腔口连接,其具体地连接方式可以为在第一腔口和第二腔口的内圆周开设有凹槽,并在集气管361和输气管362的外侧壁设置有相应的凸起,凸起可由弹性材料制成,凸起可插入凹槽内,利用凸起与凹槽内壁所产生的相对阻力,可提高基座37与引射构件36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0066] 引射构件36与基座37可拆卸连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在基座37开设有与集气管361 形状相适配的贯穿空腔,集气管361嵌入于空腔中,以固定在基座37内;集气管361的一端与输气管362连接。集气管361与输气管36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0067] 引射构件36与基座可37拆卸连接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在基座37开设有与输气管362 形状相适配的贯穿空腔,输气管362嵌入空腔中,以固定在基座37内;输气管362的一端与集气管361连接。集气管361与输气管36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0068]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基座37上设有用于固定基座37的连接部38。具体地,连接部38可以是用于固定的螺栓安装孔等,连接部38用来将基座37与其他部件(如燃气喷嘴41等)进行连接,配合其他部件的使用,使整体产品的结构更加紧凑,节约空间。其中,基座37可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结构,并且基座37上可由硬质铝合金材料制成,以提高基座的抗压性和耐腐蚀性。
[0069]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连接部38间隔的设置在引射构件36之间,可增加基座 37与其他部件连接点,与现有技术中仅靠基座37两端与其他部件连接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的连接方式使基座37各处的受力均匀,降低基座37两端连接处的受力,提高基座37的使用寿命,并且连接更加稳固。
[0070] 具体地,连接部38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在基座37上开设多个螺栓孔,利用螺栓可实现基座与其他部件的装配。连接部38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与基座37连接的多个连接架,利用连接架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当然也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007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3和图14所示,引射构件36包括分流混合结构,分流混合结构设置在所述引射构件36内部,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310;导流片310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所述引射构件36的内部的内壁连接引射构件36内设置分流混合结构;分流混合结构包括若干导流片310;导流片310的至少一端或至少一侧面与引射构件36的内壁连接。利用导流片310将引射构件36内部分割为多个气流通道,由于每个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量降低,使每股小气流与空气的充分的混合。进一步地,导流片310可在设置在引射构件36的进气口处,这样气流先被导流片310进行分流,然后再由各个分流与空气充分混合后,再将各个气流进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
[0072] 具体地,如图14所示,分流混合结构的一种实现方式为多个导流片310的一端与引射构件36的内壁相连,另一端指向引射构件36的中心,且沿引射构件36的内壁圆周均匀分布,导流片310所分割成的燃气通道均等,以将由引射构件36进入的高速气流较平均的分流。
[0073] 如图15所示,分流混合结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为一个导流片310的两端分别与引射构件 36的内壁相连接,并将引射构件36内的引射通道分割为截面相等的两个通道。在现有技术中,没有分流混合结构的一些引射管,其引导的燃气在燃烧时的火焰的内焰比较长,黄色火焰多,而且烟气排放量较多,而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分流混合装置,气流先被分流而后相互撞击,达到混合的最佳程度,提高混合程度,烟气的排放量大大降低。
[0074]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中置引射装置还包括过滤部39;过滤部39设置于集气管 361的收缩部3611处,过滤部39上设置一开口391。过滤部39为过滤网,在过滤网上设置一开口391。开口391用来引入燃气喷嘴41喷出的燃气,以避免对燃气喷射的阻碍,保证燃气喷嘴
41喷出的燃气的速度,而过滤部39的其他部分的网状结构可用来过滤引射机构卷入周围空气的灰尘等颗粒异物,避免杂质的引入。进一步地,过滤网可向引射构件36内部弯曲,形成一个碗状结构,在喷嘴喷出的高速燃气进入引射构件36时,减少对高速燃气卷入空气的阻力,并且弯曲的过滤网相对于平面的过滤网面积较大,过滤的面积也就增加,以增加过滤效果。
[0075] 具体地,过滤部39与收缩部3612之间形成可拆卸连接,过滤部39的外缘设置卡槽,且收缩部3612的内壁上设置相应的卡舌,利用卡槽与卡舌的配合可实现过滤部39的可拆卸连接,可实现对过滤部39的单独清理,即在需清理过滤部39时,将过滤部39的卡槽滑离卡舌,将过滤部39卸下,然后对过滤部39上的孔隙进行清理,清理完毕后,将过滤部39利用卡舌和卡槽的配合,安装在收缩部3612。
[0076] 在上述实施例中,过滤网的网孔的直径在1.5cm-2.0cm,如果网孔的直径小于1.5cm则在过滤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网孔的数量较多,则对卷入的空气的阻力较大,不利于空气的流动,影响空气的卷入量;如果网孔的直径大于2.0cm,则网孔较大,过滤效果较差,因此,过滤网的网孔的直径在1.5cm-2.0cm,即可保证卷入的空气量,也可起到良好的过滤效果。
[0077]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喷嘴组件4包括喷嘴支撑件42和至少两个燃气喷嘴41,燃气喷嘴41的口径一致;喷嘴支撑件42设置有腔体47;燃气喷嘴41可拆卸地设置于腔体 
47内。其中,燃气喷嘴41与引射构件36一一对应,将总燃气量平均分配给每个燃气喷嘴41,与将总燃气量仅分配给一个燃气喷嘴41相比,每个燃气喷嘴41的燃气流量降低,流速增加,可增强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以提高燃气的燃烧率。例如,现有技术中使用一个燃气喷嘴
41,燃气喷嘴41的口径为1mm;而本实施例中的四个口径为0.5mm的燃气喷嘴41,四个燃气喷嘴 41面积之和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个燃气喷嘴41的面积相同,从而燃气的流量相等,燃气的消耗量相等,因此,在燃气消耗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燃气喷嘴41的口径减小,每个燃气喷嘴41的流量降低,流速增加,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
[0078] 如图16至图18所示,喷嘴支撑件42喷嘴组件4包括至少两个燃气喷嘴41,燃气喷嘴 41的口径一致;喷嘴支撑件42,喷嘴支撑件42设置有腔体47;燃气喷嘴41可拆卸地设置于腔体47内。喷嘴支撑件42与每个燃气喷嘴4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其中一个燃气喷嘴 41发生损坏时,可以单独对损坏的燃气喷嘴41进行更换,方便装卸,并且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调整燃气喷嘴41的数量,避免造成燃气喷嘴41数量过多而导致浪费。具体地,燃气喷嘴41与喷嘴支撑件42卡接。卡接相对其他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更易方便工人操作。具体地,喷嘴支撑件42上设有与燃气喷嘴41形状相适配的腔体47;腔体47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接部48;燃气喷嘴41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卡接部49;燃气喷嘴41通过第一卡接部48和第二卡接部49的配合与喷嘴支撑件42的腔体47连接或分离。其中,第一卡接部48可为沿内侧壁圆周设置的凹槽或凸起,第二卡接部49可为沿燃气喷嘴41的外侧壁圆周设置的凸起或凹槽,凸起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等,通过凹槽与凸起的配合,以实现燃气喷嘴41 与喷嘴支撑件42的拆装。
[0079] 具体地,如图18所示,燃气喷嘴41靠近进气口413的外壁为圆筒状结构,第二卡接部 49设置在圆筒状结构上。圆筒状结构方便铸件以及喷嘴支撑件42的腔体47的制作,并且将第二卡接部49安装圆筒状的结构上,可增加卡接的接触面积,使燃气喷嘴41与喷嘴支撑件 4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和可靠。并且燃气喷嘴41的出气口414的口径一致,将总燃气量平均分配给每个燃气喷嘴,与将总燃气量仅分配给一个燃气喷嘴相比,每个燃气喷嘴的燃气流量降低,流速增加,可增强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以提高燃气的燃烧率。例如,现有技术中使用一个燃气喷嘴41,燃气喷嘴41的口径为1mm;而本实施例中的四个口径为0.5mm的燃气喷嘴41,四个燃气喷嘴41面积之和与现有技术中的一个燃气喷嘴41的面积相同,从而燃气的流量相等,燃气的消耗量相等,因此,在燃气消耗量相同的情况下,本实施例的燃气喷嘴 41的口径减小,每个燃气喷嘴41的流量降低,流速增加,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
[0080]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燃气喷嘴41靠近出气口414的外壁为锥状收缩结构,燃气喷嘴41的外壁采用锥状收缩结构,可使工作人员直观的分辨出燃气喷嘴41的进气口413 和出气口414,方便燃气喷嘴41的安装,并且可节省制作材料。
[008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进气口413的面积大于出气口414的面积;燃气喷嘴 41内开设有连通进气口413与出气口414的燃气通道。燃气喷嘴41的缩径设置,使得在同等的流量下,出气口414喷出的燃气流速大于一般的燃气喷嘴41的出气口414的燃气流速,从而燃气从燃气喷嘴41高速喷出之后,可以进一步辅助形成局部负压,并引射四周的空气实现混合,出气管的薄壁设置使得在燃气出口有更多的空气,从而燃气可以与更多的空气接触,促进空气与燃气的混合。
[0082]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燃气通道包括渐缩通道411和与渐缩通道411连通的输出通道412;渐缩通道411由进气口413向燃气喷嘴41内延伸且横截面积逐渐减小;输出通道412由燃气喷嘴41内部向出气口414延伸且各处横截面积与出气口414的横截面积相同。燃气以高速喷入至进气口413,并卷入周围的空气,进入渐缩通道411,由于渐缩通道411的内径逐渐减小,气体的气压升高,使输出通道412形成较大的负压,以强力吸入气体;气流再进入内径各处相同的输出通道412后,燃气与空气进行动量的交换,燃气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
[0083]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喷嘴支撑件42还包括:导管部43和对接部44;导管部43上设置分流口46;分流口46与腔体47对应连通;对接部44设置有通口45;通口 
45与导管部43连通。具体地,导管部43为一端设置有通口45,另一端封闭的管状结构,同时在导管部43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分流口46,分流口46的数量与燃气支撑件上的腔体47 的数量相同,每个分流口46与相应的腔体47连通,以将燃气输送至每个燃气喷嘴41的进气口
413内。对接部44的通口45用来与燃气输送管道相连,用来引进燃气。与现有技术中每个燃气喷嘴41配备一个用来输送燃气的管路相比,本实施例利用导管部43实现为多个燃气喷嘴
41进行供气,能够节省成本,结构紧凑。
[0084] 在另一实施例中,导管部43上设置的分流口46处设置有可开闭的遮挡部,在所需燃气喷嘴41数量较少时,即在燃气支撑件的腔体47内没有放置燃气喷嘴41,就可利用导管部43 上相应的分流口46处的遮挡部将该分流口46关闭,这样工作人员就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燃气喷嘴41的数量,而无需更换导管部43,使用更加方便。
[0085] 具体地,可开闭的遮挡部的一种实现方式为与分流口46边缘铰接或转动连接的挡板,在需要关闭分流口46时,将挡板旋转至分流口46处,对分流口46进行关闭;在需要打开分流口46时,将挡板从分流口46处旋转至其他位置,打开分流口46。可开闭的遮挡部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可插入分流口46内的堵块,在需要关闭分流口46时,将堵块塞入至分流口46,对分流口46进行关闭;在需要打开分流口46时,将堵块从分流口46处拔出,打开分流口 46。
[0086] 在另一实施例中,对接部44上还设置由用于连接燃气管路的夹持部。具体地,夹持部包括相互配合的两个圆弧状的夹持块,两个夹持块围成与燃气管路外壁相配合的环形结构,两个夹持块的两端设置有水平连接板,并且在水平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通孔内部设有内螺纹,螺栓可通过水平连接板上的通孔的螺纹连接,实现将对接部44与燃气管路的固定连接。螺栓式连接两个夹持块操作更加简便,并且连接更加稳固。
[0087]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炉头包括火盖底座2以及火盖1;火盖1上设置至少一个燃气腔111;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之间形成空气流道112;火盖1内侧设置至少一个气流分流部113;火盖底座2与火盖1的组合形成空气流腔9;空气流道112与空气流腔9 连通;引射器与火盖底座2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燃气腔111由火盖1局部上表面向背离火盖底座2方向凸起所形成的腔体,燃气腔111不仅可以增加火盖1与火盖底座2形成的空气流腔9的容积,以增加引入空气量,而且凸起的相邻的燃气腔111所形成的空气流道112,可对引射装置3引入的气流进行补气,增加空气量,提高燃烧效率,减少烟气排放。同时,气流分流部113将引射装置3引入的气流进行分流,分别流入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内,这样,每个燃气腔111内就有两股气流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流入且在燃气腔111内发生碰撞,碰撞后的气流破坏了气流的层流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由引射装置3引入的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即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也就能够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烟气的排放。因此,采用上述的分流方式,将引射装置3所输入的气流先分成两股小气流,每股小气流相对于一股大气流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并且在每个燃气腔111内发生气流碰撞,破坏了气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由引射装置3引入的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即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也就能够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燃气在燃烧过程中产生黄色火焰的不充分燃烧的情况,减少烟气的排放。
[0088]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燃气腔111为圆弧段状突起腔体,并且多个燃气腔111均匀的环绕在火盖1中心的周围,这样排布方式可增加燃气腔111的数量,以进一步增加引入空气量。火盖底座2与火盖1之间的连接可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与固定连接相比,采用可拆卸连接,便于火盖1和火盖底座2的分体式制造,有利于降低燃烧器的制造复杂度,同时更方便火盖1和火盖底座2的清洁,在清洁时可将火盖1和火盖底座2拆分开来,再进行清洗和维护,改善了火盖1上火孔61和火孔63堵塞后不易清洁的问题。具体地,火盖底座2 设置有限位;火盖1上设置有与限位孔23相对应的限位柱13。限位柱13可插入相应的限位孔23中,以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在使用者放置锅具时,发生相对移动而发生锅具倾覆的情况。具体地,限位孔23设置在火盖1的圆周侧壁上,限位孔23的数量和位置不做限制,优选地,限位孔23为两个,且两个限位孔23相对设置,这样,两个限位孔23配合相应的限位柱13所产生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所产生相对移动的阻力较大,且阻力分布均匀,更加有效的防止火盖1与火盖底座2所产生相对移动。当然,也可将限位孔23设置在火盖11上,将限位柱13设置在火盖底座2上。
[0089]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空气流道112的侧面对应的燃气腔111的侧壁上开设有火孔61。在空气流道112的侧面对应的燃气壁上开设火孔62,可直接引入空气流道 112的空气来进行空气的补入,不仅提高空气的补充量,而且仅在侧壁进行开孔就可实现二次补气,更便于加工制造。
[0090] 具体地,如图2至图5及图7所示,火盖1包括外环火盖11,燃气腔111位于外环火盖 11上;火盖底座2包括与外环火盖11扣合的外环火盖底座22,所述外环火盖底座22上设有所述燃气输入部24,燃气输入部24与气流分流部113对应;外环火盖11通过燃气输入部24 与引射器连通。其中,在外环火盖11内的气流分流部113可由多个向外环火盖11内部的凸起所形成,并且与引射组件一一对应,使燃气直接送达至每个气流分流部113内,气流分流部113将引射器引入的气流进行分流,分别流入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内,这样,每个燃气腔111内就有两股气流从相对的两个方向流入且在燃气腔111内发生碰撞,碰撞后的气流破坏了气流的层流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了由引射器引入的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即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也就能够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烟气的排放。因此,采用上述的分流方式,将引射器所输入的气流先分成两股小气流,每股小气流相对于一股大气流与空气的混合更加充分,并且在每个燃气腔111内发生气流碰撞,破坏了气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由引射器引入的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即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也就能够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减少烟气的排放。
[0091] 具体地,燃气输入部24为在外环火盖底座22底部开设的开口,燃气输入部可用来与引射组件相连,引射组件将燃气喷嘴41喷出的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由外环火盖底座 22底部的开口引入外环火盖底座22内,燃气输入部24的开口尺寸与引射装置的端口相适配,并且可在开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如卡箍等,用来实现与引射装置的固定连接。进一步优化,可在燃气输入部24上设置密封圈,以增强燃气输入部24与引射组件端口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防止燃气泄漏的现象发生,提高安全性;密封圈可采用橡胶类等密封性能优异的材料制成。外环火盖底座22为具有内部环状凹陷的壳体,环状凹陷可增加空气的容量,燃气输入部24 设置壳体的底部,且与环状凹陷相连通。气体分流部113为由相邻两个燃气腔111之间的在外环火盖11的内部上表面形成的凸起,将燃气输入部24的位置与气体分流部113的位置相对应,使由燃气输入部24的混流气流喷射在气体分流部113上,由气体分流部113将气体分成多股小气流,分别沿着环状凹陷输送至相邻的两个燃气腔111内,分流可增强小气流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并且使小气流在燃气腔111发生碰撞,破坏了燃气射流的层流结构并且降低了气流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过程,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降低烟气的排放。
[0092]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环火盖底座22圆周内壁上设置有向中心凸起的腔体,并在腔体上开设有火孔62,这样,由燃气输入部24输入的燃气部分流入至该腔体内,再由设置在腔体上的火孔62引燃,再或者,可通过增加火孔62的数量,增加燃烧面积,以提高加热效率。
[0093]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环火盖11的外侧壁和/或内侧壁开设有火孔63和稳焰孔5;稳焰孔5的孔径小于火孔63的孔径;稳焰孔5与火孔63间隔排布,其中,火孔63的直径在0.9-1.1mm内,保证燃气与空气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和较长的时间,一方面,使燃气充分燃烧,能源利用率更高,另一方面,火焰燃烧更加的稳定,能够对锅具充分的加热,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地,如果火孔63的直径小于0.9mm,即火孔63的直径较细,导致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小,接触时间较短;如果火孔63的直径大于
1.1mm,即火孔6的直径较大,导致燃气从外环火盖11的火孔63引出时的压力不够,使燃气不充分接触空气,燃气燃烧的不够充分,因此,火孔63的直径在0.9-1.1mm内,能够使燃气更加充分的燃烧,火焰更稳定。同时,火孔63的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在20-28 个内,如果火孔63较少,易导致燃烧器的火焰较小,不能够对锅具进行充分的加热,使锅具需要被加热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温度;如果火孔63的数量较多,导致火孔6的直径较小,导致燃气与空气的接触面较小,接触时间较短,因此,外环火盖11上的火孔6的数量在20-28 个内,能够使燃气更加充分的燃烧,火焰更加稳定。
[0094]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外环火盖11的外侧和内侧均开设火孔63和稳焰孔5,并且将火孔63和稳焰孔5开设在燃气腔111圆周上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由于燃气腔 111内的燃气相对于其他部分的燃气与空气混合程度更加充分,因此,在对应燃气腔111圆周上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开设火孔63和稳焰孔5,燃气燃烧的效果较好,并且由于增设火孔 
63的数量,也可增加火盖1整体的燃烧面积,以提高加热锅具的效率。
[0095] 如图3所示,稳焰孔5和火孔63的间隔排布,由稳焰孔5流出的燃气被源源不断地补充至火孔63的火焰中,使燃气燃烧较为充分和稳定,火焰不易发生抖动或熄灭,且当气压较大时,由稳压孔5的分流效果,降低火焰发生离焰的概率,起到稳焰的效果。并且,火孔63和稳焰孔5的周壁相对其他部分的周壁可以加工的较薄,从而节省外环火盖11的制造材料,降低外环火盖11的制造成本。
[0096]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燃气腔111的上表面由外环火盖11的外周向中心呈坡形倾斜。倾斜坡可使掉落在燃气腔111上的异物沿坡度下滑,以免异物停留在燃气腔111的上表面例如烹饪过程中残留的汤汁沿锅外壁滑落到锅底滴落在燃气腔111的上表面,或有异物导致火孔62或稳焰孔6堵塞的情况,亦避免火焰将异物引燃,影响燃气的燃烧效果,并易造成危险。
[0097]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火盖1包括中心火盖12,中心火盖12上开设有火孔63;火盖底座2包括与中心火盖12扣合的中心火盖底座21;中心火盖底座21设有中心燃气输入部25,以将燃气输送至中心火盖12内。具体地,中心火盖12、中心火盖底座21、外环火盖 
11和外环火盖底座22配合使用,可对锅具底部进行大面积的加热,以提高加热效率。
[0098] 具体地,中心燃气输入部25为在中心火盖底座21底部开设的开口,每个中心燃气输入部25可用来与引射组件相连,引射组件将燃气喷嘴41喷出的燃气与空气进行混合,然后经由中心火盖底座21底部的开口引入中心火盖底座21内,中心燃气输入部25的开口尺寸与引射组件的端口相适配,并且可在开口处设置有夹持部,如卡箍等,用来实现与引射装置的固定连接。进一步优化,可在中心燃气输入部25上设置密封圈,以增强中心燃气输入部25与引射装置端口连接处的密封性,以防止燃气泄漏的现象发生,提高安全性;密封圈可采用橡胶类等密封性能优异的材料制成。
[0099] 中心火盖12为圆筒状结构,包括顶壁和自顶壁周缘延伸的围壁,火孔63开设在围壁上。中心火盖12、中心火盖底座21、外环火盖11和外环火盖底座22配合使用,可对锅具进行全面的加热,以提高加热效果。引射器将二次引入空气和混气的气流由中心火盖底座21底部的燃气输入部25引入中心火盖底座21内。
[0100]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中心火盖12与中心火盖底座21所围成的空气流腔9内设有分气部8,分气部8开设有若干个分气孔7;分气部8与中心火盖12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由于中心火盖12相对较小,所提供的空气量有限,为了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度,在中心火盖12和中心火盖底座21所围成的空气流腔9内设有分气部8,利用分气部8上设置的分气孔7,将由引射器输入的气流分成多个小气流,这样,将一股较大气流拆分为多股小的气流分别与空气进行混合,可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提高燃烧效果。具体地,分火部可与中心火盖12或中心火盖底座21连接,优选地,分气部8外侧壁设有外螺纹,中心火盖12或中心火盖底座21内侧壁设有内螺纹,从而形成可拆卸的螺纹连接,方便分火部的拆卸和清理。
[0101]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心火盖底座21与外环火盖底座22相连接。具体地,中心火盖底座21位于外环锅盖底座的中部,并且中心火盖底座21的外侧壁通过多个连接杆与外环火盖底座22的内侧壁相连,以防止中心火盖底座21与外环火盖底座2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而造成加热不均的情况发生。而连接杆与中心火盖底座21和外环火盖底座22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如铆钉连接或螺栓连接等,不再赘述。
[0102] 在本实施了中,提供一种灶具,灶具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燃烧器,该灶具的燃烧器具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燃烧器的结构和有益效果,不再赘述。
[0103]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发明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0104]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