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以及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80025291.6

文献号 : CN110520601A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阿部飞太黑川祐二和泉卓也中尾猛井手启介古贺理

申请人 :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摘要 :

覆盖涡轮壳体主体(2)的保温块(3)的固定器具(4)具有:固定棒(41),在一端具有包括突起(412)的卡合部(431);以及插口(42)。插口(42)具有供固定棒(41)的突起(412)进入的引导槽(421)以及凹设槽(422)。引导槽(421)具有:第一引导槽(421a),沿插口轴线方向从始端(A1)延伸到终端(B1);以及第二引导槽(421b),始端A2与终端B1连接,沿相对于插口轴线的周向从始端A2延伸到终端B2。第二引导槽(421b)与凹设槽(422)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具备:

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

固定棒,可在所述保温块的厚度方向贯通;和,

插口,固定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

所述保温块具有: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以及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袋体内,所述固定棒具有:棒状的主体部,从所述插通孔进入所述保温块,在厚度方向贯通所述保温块;以及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相对于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所述插口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中,所述凹设槽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上的所述插口的开放端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中,所述凹设槽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上的与所述开放端侧相反侧的所述涡轮壳体主体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中,在所述固定棒的所述主体部形成有外螺纹,

所述固定棒可插通所述主体部,具有:凸缘,将所述保温块向所述涡轮壳体主体侧按压;以及螺母,拧入至所述主体部,从而将所述凸缘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规定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中,所述保温块具有:第一保温块,覆盖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和第二保温块,隔着板状的增强构件在所述第一保温块的厚度方向层叠,所述第一保温块具有:第一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和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第一袋体内,所述第二保温块具有:第二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和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第二袋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袋体内填充有生物体可溶性纤维作为所述无机纤维,所述第二袋体内填充有石棉作为所述无机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构件为膨胀金属或冲孔金属。

8.一种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具备:

固定棒;和

插口,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所述固定棒具有:主体部,形成棒状,并形成有外螺纹;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凸缘,可插通所述主体部;以及螺母,拧入至所述主体部,从而将所述凸缘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规定位置,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9.一种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执行如下工序:设置工序,将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

位置调整工序,相对于插口调整所述保温块的位置,所述插口配设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

贯通工序,使具有卡合部的固定棒贯通所述保温块;

按压操作工序,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所述卡合部收纳至所述插口内;

旋转操作工序,在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旋转操作;和卡合工序,使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插口,所述保温块具有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的袋体和填充在所述袋体内的无机纤维,并且从一面侧到另一面侧具有厚度,所述固定棒具有:棒状的主体部;以及所述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在所述设置工序中,使所述保温块的所述另一面侧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接触,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对所述保温块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插口与形成在所述保温块的所述另一面侧的规定位置的插通孔嵌合,在所述按压操作工序中,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使所述突起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所述第一始端进入所述第一引导槽内,直至所述第一引导槽的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旋转操作工序中,在所述周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旋转操作,使所述第一引导槽内的所述突起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所述第二始端进入所述第二引导槽内,直至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卡合工序中,使所述第二引导槽内的所述突起进入所述凹设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其中,所述卡合工序包括按压操作工序,从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其中,所述卡合工序包括拉动操作工序,从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轴线方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拉动操作。

说明书 :

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以及涡

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以及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
[0002] 本申请基于2017年5月1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094451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0003] 一般而言,在发电厂、化工厂等中使用的蒸汽轮机以及燃气轮机(以下,统称为“涡轮发电机”)的涡轮壳体构成为以转子等旋转部的中心轴为边界分割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壳体与下部壳体在各自的凸缘部通过螺栓彼此紧固。在涡轮壳体的内表面设有静叶等静止部分。在涡轮壳体内水平地贯通安装有装配有动叶的转子等旋转部。该旋转部通过设于涡轮壳体的轴承可旋转地支承。
[0004] 在此,在涡轮等运转时,高温、高压的气体等流体在涡轮壳体的内部流动。此时,静止系统与旋转系统的间隙越窄,泄漏的流体越少,能够将更多的能量传递至旋转系统。涡轮壳体的外表面通常为了防止散热而由包括耐热性绝热材料构成的保温块覆盖。
[0005] 作为这种保温块对涡轮壳体的设置构造,已知有例如图4A中示出的构造。具体而言,在涡轮壳体101的表面交替地层叠有多个棉絮状的绝热材料102以及保温块103。对于多个绝热材料102以及多个保温块103而言,在形成于它们的多个插通孔105中分别插通双头螺栓104,固定在涡轮壳体101。
[0006] 再者,在对涡轮发电机进行定期的检查作业时打开壳体。因此,每次都需要将保温块从涡轮壳体拆装。因此,理想的是,保温块对涡轮壳体的设置构造是容易进行拆装作业的构造。然而,在图4A中示出的保温块对涡轮壳体的固定构造中,由于需要层叠多层绝热材料102和保温块103,所以作业工序增多,需要大量的设置工时。
[0007] 针对这种问题,发明人们提出了能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施工,能谋求施工期间的缩短以及维护费用的降低的涡轮壳体用保温构造(专利文献1)。
[0008] 具体而言,如图4B所示,该构造具备:网状构件203,配置于涡轮壳体的表面;保温块201,以覆盖该表面的方式配置;以及带205。带205的一部分插通以在厚度方向贯通涡轮保温块201的方式设置的贯通孔202。在带205中,在插通贯通孔202的一部分端部设有钩204。在该钩204卡定有网状构件203。
[0009] 现有技术文献
[0010] 专利文献
[001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836155号

发明内容

[0012]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3] 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涡轮壳体用保温构造中,仅通过将带的一部分穿过保温块的贯通孔,保持将设置于带的一端的钩挂在网状构件的规定部位,向上方拉动带的另一端的状态,向下方(网状构件的一侧)按压保温块,能进行施工。因此,根据所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涡轮壳体用保温构造,操作者能简单且迅速地进行施工,能谋求施工期间的缩短以及维护费用的降低。
[0014]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涡轮壳体用保温构造中,通过布带紧固固定,因此,存在根据其紧固状态有时保温块没有紧贴涡轮壳体无法获得足够的保温效果的问题。
[0015] 特别是,装配于涡轮壳体中的下侧壳体的保温块因重力而作用有向铅直下方(保温块远离涡轮壳体的方向)的力,因此,除非使带的紧固相对增强,否则无法确保保温块对涡轮壳体的密和性。
[0016] 而且,通过使设置于带端部的布带紧贴在贴附于保温块的表面的布带来进行带的固定,但在重复拆装保温块时,这些布带会发生劣化,密和力减弱,因此,恐怕固定强度也会下降。
[0017]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发明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对于在发电厂等中使用的涡轮发电机的涡轮壳体而言,能简单且迅速地进行设置以及拆卸,能重复使用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以及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
[0018] 技术方案
[0019]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具备: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固定棒,可在所述保温块的厚度方向贯通;以及插口,固定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
[0020] 所述保温块具有: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以及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袋体内。所述固定棒具有:棒状的主体部,从所述插通孔进入所述保温块,在厚度方向贯通所述保温块;以及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相对于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所述插口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0021] 本方案具备保温块,所述保温块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的袋体内填充无机纤维而成,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由此,通过无机纤维能高效地防止从涡轮壳体主体散热。因此,根据本方案,能提高涡轮壳体主体的保温性能。
[0022] 本方案具备具有卡合部的固定棒,所述卡合部包括一对突起。由此,通过将该固定棒从插通孔进入保护块内,使固定棒与插口卡合,能将保温块牢固地固定在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
[0023]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沿轴线方向从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延伸到第一终端的第一引导槽。由此,通过从第一始端将固定棒的突起进入第一引导槽使其从第一始端移动至第一终端,能在轴线方向引导该突起。
[0024]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始端与第一终端连接,沿周向从第二始端延伸到第二终端的第二引导槽。由此,通过从第二始端将第一引导槽内的突起进入第二引导槽而使突起从第二始端移动至第二终端,能在周向引导该突起。
[0025]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与第二终端连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凹设槽。由此,通过将第二引导槽的突起进入凹设槽,使其在轴线方向移动,将固定棒的突起与凹设槽卡合。因此,在本方案中,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使固定棒与插口牢固地固定。
[0026] 在本方案中,在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配设有插口。由此,在将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时,能将插口作为标记进行设置。因此,在本方案中,保温块对涡轮壳体主体的定位变得容易。
[0027] 此外,在凹设槽从第二终端沿轴线方向上的涡轮壳体主体侧延伸的情况下,通过对固定棒进行向涡轮壳体主体侧的按压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能使突起卡合于凹设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
[0028] 此外,在凹设槽从第二终端沿轴线方向上的插口的开放端侧延伸的情况下,通过对固定棒进行向开放端侧的拉动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能使突起卡合于凹设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
[0029] 在此,在以上的方案中,可以具有凸缘,所述凸缘可插通固定棒的主体部,向涡轮壳体主体侧按压保温块。在该方案中,在将固定棒插通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状态下,能从保温块的表面按压凸缘,因此,保温块对涡轮壳体主体的固定变得牢固。
[0030] 在具有凸缘的方案中,可以在固定棒的主体部形成有外螺纹,将螺母拧入主体部,所述螺母在主体部的规定位置固定凸缘。在该方案中,能通过螺母来限制凸缘的移动,因此,保温块对涡轮壳体主体的固定变得牢固。
[0031] 在以上任一方案中,所述保温块可以具有:第一保温块,覆盖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以及第二保温块,隔着板状的增强构件在所述第一保温块的厚度方向层叠。所述第一保温块具有:第一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以及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第一袋体内。所述第二保温块具有:第二袋体,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以及无机纤维,填充在所述第二袋体内。在该方案中,对于改变在第一保温块和第二保温块中作为无机纤维的材质等,各种使用方法均可以。例如,使用保温效果高的生物体可溶性纤维作为构成覆盖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的第一保温块的第一无机纤维,另一方面,使用保温效果差但原材料成本低的石棉作为构成第二保温块的第二无机纤维,由此,能确保保温性与成本的平衡。
[0032] 此外,在第一保温块和第二保温块隔着板状的增强构件层叠的情况下,能防止第一保温块与第二保温块的剪切变形,并长期保持层叠状态。
[0033] 此外,在所述第一袋体内填充有生物体可溶性纤维作为所述无机纤维的情况下,能进一步提高保温性。
[0034] 此外,在所述第二袋体内填充有石棉作为所述无机纤维的情况下,能保持保温性,并且能将原材料成本控制得低价。
[0035] 此外,在增强构件为膨胀金属或冲孔金属的情况下,能可靠地防止第一保温块与第二保温块的剪段变形。
[0036]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具备:固定棒;以及插口,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所述固定棒具有:主体部,形成棒状,并形成有外螺纹;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凸缘,可插通所述主体部;以及螺母,拧入至所述主体部,从而将所述凸缘固定于所述主体部的规定位置。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
[0037] 本方案具备具有卡合部的固定棒,所述卡合部包括一对突起。由此,能以不脱离在后文加以记述的插口的方式与该固定棒卡合。
[0038] 本方案具有可插通固定棒的主体部的凸缘以及可与形成于主体部的外螺纹螺合的螺母。由此,例如,在将固定棒插通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状态下,能从保温块的表面按压凸缘,并且能在固定棒的规定位置固定凸缘。因此,在本方案中,能使保温块向涡轮壳体主体的装配牢固。
[0039]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沿轴线方向从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延伸到第一终端的第一引导槽。由此,通过从第一始端将固定棒的突起进入第一引导槽使其从第一始端移动至第一终端,能在轴线方向引导该突起。
[0040]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第二始端与第一终端连接,沿周向从第二始端延伸到第二终端的第二引导槽。由此,通过从第二始端将第一引导槽内的突起进入第二引导槽而使突起从第二始端移动至第二终端,能在周向引导该突起。
[0041] 在本方案的插口的内周面形成有与第二终端连接,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凹设槽。由此,通过将第二引导槽的突起进入凹设槽,并使其沿轴线方向移动,将固定棒的突起卡合于凹设槽。因此,在本方案中,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使固定棒与插口牢固地固定。
[0042]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执行如下工序:设置工序,将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位置调整工序,相对于插口调整所述保温块的位置,所述插口配设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以插口轴线为中心形成中空圆筒状,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的端形成开放端;贯通工序,使具有卡合部的固定棒贯通所述保温块;按压操作工序,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以使所述卡合部收纳至所述插口内;旋转操作工序,在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旋转操作;以及卡合工序,使所述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插口。所述保温块具有在规定位置形成有插通孔的袋体和填充在所述袋体内的无机纤维,并且从一面侧到另一面侧具有厚度。所述固定棒具有:棒状的主体部;以及所述卡合部,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包括向棒状的所述主体部的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起。所述插口具有形成为从所述插口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供所述突起进入的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凹设槽。所述第一引导槽具有所述开放端中的第一始端和第一终端,沿轴线方向从所述第一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一终端。所述第二引导槽具有与所述第一终端连接的第二始端和第二终端,沿相对于所述插口轴线的周向从所述第二始端延伸到所述第二终端。所述凹设槽与所述第二终端连接,从所述第二终端沿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在所述设置工序中,使所述保温块的所述另一面侧与所述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接触。在所述位置调整工序中,对所述保温块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插口与形成在所述保温块的所述另一面侧的规定位置的插通孔嵌合。在所述按压操作工序中,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使所述突起从所述第一引导槽的所述第一始端进入所述第一引导槽内,直至所述第一引导槽的所述第一终端。在所述旋转操作工序中,在所述周向对所述固定棒进行旋转操作,使所述第一引导槽内的所述突起从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所述第二始端进入所述第二引导槽内,直至所述第二引导槽的所述第二终端。在所述卡合工序中,将所述第二引导槽内的所述突起进入所述凹设槽。
[0043] 在本方案中,执行设置工序。由此,能将保温块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的表面。
[0044] 在本方案中,执行位置调整工序。由此,能将保温块位置调整至适当的位置。
[0045] 在本方案中,执行贯通工序。由此,能使固定棒在保温块内贯通。此时,相对于插口对保温块的插通孔进行了位置调整,因此,在保温块内贯通的固定棒的卡合部从插口的开放端进入插口内,能临时固定固定棒。
[0046] 在本方案中,执行按压操作工序。由此,通过按压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能在插口内在轴线方向引导固定棒的突起。
[0047] 在本方案中,执行旋转操作工序。由此,通过旋转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能在插口内在轴向引导固定棒的突起。
[0048] 在本方案中,执行卡合工序。由此,通过从第二引导槽的第二终端位置将固定棒的突起进入凹设槽,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因此,使固定棒与插口牢固地固定。
[0049] 此外,在卡合工序包含从第二终端对固定棒进行按压操作的按压操作工序的情况下,通过按压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将固定棒的突起进入凹设槽,由此,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因此,使固定棒与插口牢固地固定。
[0050] 此外,在卡合工序包括从第二终端对固定棒进行拉动操作的拉动操作工序的情况下,通过拉动操作这一简单的操作,将固定棒的突起进入凹设槽,由此,能将固定棒锁定在插口,因此,使固定棒与插口牢固地固定。
[0051] 有益效果
[0052]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能简单且迅速地将保温装置设置于涡轮壳体,能重复使用该保温装置。

附图说明

[0053]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保温装置的整体外观图。
[0054]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固定器具的主要部分剖面侧视图。
[0055] 图2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固定器具的主要部分剖面侧视图。
[0056]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插口的立体图。
[0057] 图3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插口的立体图。
[0058] 图4A是以往保温构造的剖面图。
[0059] 图4B是其他以往保温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0] 以下,参照附图,对涉及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器具以及涡轮壳体用保温块的固定方法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1] 使用图1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进行说明。例如,如图1所示,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1覆盖在发电厂等中使用的涡轮发电机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对涡轮壳体主体2进行保温。该保温装置1具备保温块3以及用于将保温块3固定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的固定器具4。
[0062] 保温块3具有:第一保温块3a,直接覆盖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增强构件33,配置在第一保温块3a上的板状;增强构件33,配置在第一保温块3a上的板状;以及第二保温块3b,在第一保温块3a上经由增强构件33在厚度方向层叠。第一保温块3a以及第二保温块3b为块状的绝热材料,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被缝合而一体化。第一保温块3a具有由玻璃纤维布制成的第一袋体31a和选自填充在其中的石棉、生物体可溶性纤维等的无机纤维32。第二保温块3b具有由玻璃纤维制成的第二袋体31b和选自填充在其中的石墨、生体可溶性纤维等的无机纤维32。
[0063] 在此,保温块3不一定必须层叠第一保温块3a与第二保温块3b。例如,可以由具有与保温块3相同的厚度的第一保温块3a或第二保温块3b中的任一方构成。
[0064] 不过,通过将保温块3设为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二层构造,能使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中使用的无机纤维32不同。例如,可以填充保温效果高的生物体可溶性纤维作为在覆盖进一步要求保温效果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的第一保温块3a中使用的无机纤维32。另一方面,通过填充保温效果比生物体可溶性纤维差但成本低的石棉作为在第二保温块3b中使用的无机纤维32,能确保保温效果与成本的平衡。
[0065] 在第一袋体31a以及第二袋体31b中分别形成有插通孔34。第二袋体31b的插通孔34的位置与第一袋体31a的插通孔34的位置对应。在第一保温块3a以及第二保温块3b中包括第一袋体31a的插通孔34以及第二袋体31b的插通孔34,形成有贯通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贯通孔。
[0066] 在此,不一定必须形成有贯通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贯通孔。不过,通过形成有贯通孔,使对作为在后文加以记述的固定器具4的固定棒41对第一保温块3a以及第二保温块3b的贯通操作变得容易。
[0067] 增强构件33例如是金属制,表面形成有交错状网眼的膨胀金属或形成有圆形网眼的冲孔金属。
[0068] 在此,不一定必须在第一保温块3a与第二保温块3b之间夹装增强构件33。不过,在仅通过缝合来固定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情况下,可能会在第一保温块3a与第二保温块3b之间产生剪切变形,无法长期保持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层叠状态。因此,为了预先防止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的剪切变形,从长期保持层叠状态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夹装增强构件33。
[0069] 在像其一部分向外突出那样在剪切方向偏移的状态下,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以分别具有舌片部35、35的方式层叠。
[0070] 在此,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不一定必须以具有舌片部35、35的方式层叠。第一保温块3a的矩形面与第二保温块3b的矩形面可以以重合的方式层叠。不过,在将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以具有舌片部35的方式层叠的情况下,在将多个保温块3配置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周向时,形成于邻接的保温块3之间的间隙为段状,因此,能降低来自涡轮壳体主体2的散热。因此,在第一保温块3a和第二保温块3b以具有舌片部35的方式层叠的情况下,能提高保温效果。
[0071]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保温块3分别配置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并且在形成于邻接的保温块3之间的间隙贴附布带36。
[0072] 在此,不一定必须在形成于邻接的保温块3之间的间隙贴附布带36。不过,通过贴附布带36,能防止来自形成于邻接的保温块3之间的间隙的散热,提高保温效果。
[0073] 固定器具4将保温块3固定于涡轮壳体主体2。该固定器具4具有固定棒41以及焊接固定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的插口42。
[0074] 如图1、图2A以及图2B所示,固定棒41具有:棒状体的主体部411;卡合部413,形成于主体部411的第一端,卡合在插口42内;以及把手414,形成于主体部411的第二端,用于供操作者操作固定棒41。主体部411为可贯通第二保温块3b的插通孔34以及第二保温块3b的插通孔34的棒状体。在该主体部411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卡合部413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躯干部和一对突起412,所述一对突起412从该躯干部向棒状的主体部411的径向外侧突出。
[0075] 在此,不一定必须在主体部411的第二端具有把手414。不过,通过具有把手414,能使在后文加以记述的固定棒41对插口42固定时进行的旋转操作等变得容易,能减轻操作者的作业负担。
[0076] 固定棒41还具有抓持部415、螺母417b、接合于螺母417b的凸缘416以及螺母417a。抓持部415在保温块3内贯通主体部411的状态下,能从第二保温块3b的表面对保温块3进行压接。螺母417b拧入至主体部411的外螺纹。螺母417a拧入至该主体部411,以调整接合于螺母417b的凸缘416相对于主体部411的位置。
[0077] 在此,固定棒41不一定必须具有凸缘416。不过,通过具有凸缘416,能将保温块3压接在涡轮壳体主体2,因此,能使保温块3对涡轮壳体主体2的固定更加牢固。
[0078] 可以考虑图2A以及图3A中示出的规格的插口42a和图2B以及图3B中示出的规格的插口42b作为插口42。插口42a、42b均为以插口轴线为中心的中空圆筒状。在此,将插口轴线延伸的方向设为轴线方向。中空圆筒状的插口42a、42b的轴线方向的第一侧开放。中空圆筒状的插口42a、42b的轴线方向的第二侧封闭。在插口42a、42b的内周面形成有可供固定棒41的突起412卡合的引导槽421和用于与该引导槽421连接而将突起412保持在锁定位置的凹设槽422。
[0079] 基于图3A以及图3B来对引导槽421以及凹设槽422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引导槽421形成为从插口42a、42b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以便供固定棒41的一对突起412卡合。引导槽421具有第一引导槽421a和第二引导槽421b。第一引导槽421a具有插口42a、42b的开放端中的第一第一始端A1和第一终端B1。第一引导槽42la沿插口轴线延伸的轴线方向从第一始端A1延伸到第一终端B1。第二引导槽421b具有与第一终端B1连接的第二始端A2和第二终端B2。第二引导槽421b沿相对于插口轴线的周向从第二始端A2延伸到第二终端B2。
[0080] 凹设槽422也与引导槽421同样地形成为从插口42a、42b的内周面向外周侧凹陷,以便供固定棒41的一对突起412卡合。该凹设槽422与第二引导槽421b的第二终端B2连接,沿轴线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图2A以及图3A中示出的规格的插口42a的凹设槽422与第二引导槽421b的第二终端B2连接,从该第二终端B2沿封闭端侧、即涡轮壳体主体2侧延伸。此外,图2B以及图3B中示出的规格的插口42b的凹设槽422与第二引导槽421b的第二终端B2连接,从第二终端B2沿插口42b的开放端侧延伸。根据是配置于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还是配置于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来选择使用规格相互不同的插口42a和插口42b中的哪一个。
[0081] 例如,使用凹设槽422沿涡轮壳体主体2侧延伸的插口42a作为配设于被上下方向分割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对于配设于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42a,固定棒41从铅垂方向的上方向下方插入。在固定棒41插入了插口42a的状态下,固定棒41的力因重力作用而作用于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侧。该插口42a的凹设槽422从第二引导槽421b的第二终端B2沿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侧延伸。因此,难以解除固定棒41的突起412对凹设槽422的卡合状态。
[0082] 另一方面,使用凹设槽422朝向开放端缘侧而形成的插口42b作为配设于被上下方向分割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对于配设于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42b而言,固定棒41从铅垂方向的下方向上方插入。在将固定棒41插入插口42b的状态下,固定棒41的力因重力作用而作用于从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分离的方向。该插口42b的凹设槽422从第二引导槽421b的第二终端B2沿插口42b的开放端侧即从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分离的方向延伸。因此,难以解除固定棒41的突起412对凹设槽422的卡合状态。
[0083] 接着,对保温块3对涡轮壳体主体2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
[0084] [保温块的设置工序]
[0085] 首先,以保温块3中的第一保温块3a的背面(另一面)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相接的方式进行设置。
[0086] [位置调整工序]
[0087] 在保温块3的设置工序中,当将保温块3设置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时,进行保温块3的位置调整,以便配设于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的插口42与形成于第一保温块3a的第一袋体31a的背面(另一面)的插通孔34嵌合。
[0088] [贯通工序]
[0089] 在位置调整工序中,当保温块3向涡轮壳体主体2的表面21的定位完成时,一边用操作者的一只手临时按压第二保温块3b的第二袋体31b的表面侧,一边用另一只手从在形成于第二保温块3b的第二袋体31b的插通孔34中包含突起412的卡合部413侧将固定棒41插入至保温块3内,使该固定棒41在保温块3内贯通。然后,从插口42的第一始端A1将固定棒41的突起412插入至第一引导槽421a内。
[0090] [凸缘压接工序]
[0091] 在插入工序中,在将固定棒41插入了保温块3内的状态下,将螺母417a、417b拧入至固定棒41的主体部411,调整凸缘416的位置,以便通过凸缘416来按压保温块3。
[0092] [按压操作工序]
[0093] 在能确认第一始端A1与突起412的卡合状态的时间点,对固定棒41进行按压操作。通过该按压操作,固定棒41的突起412一边被插口42的第一引导槽421a引导一边滑动,直至碰到第一终端B1。
[0094] [旋转操作工序]
[0095] 通过按压操作工序,在能确认突起412碰到第一终端B1的时间点,沿相对于插口轴线的周向的一侧(顺时针或逆时针)对固定棒41进行旋转操作。通过该旋转操作,第一引导槽421a内的突起412从插口42的第二始端A2插入至第二引导槽421b内,一边被该第二引导槽421b引导一边滑动,直至碰到第二终端B2。
[0096] [卡合工序]
[0097] 通过旋转操作工序,在能确认突起412碰到第二终端B2的时间点,对固定棒41进行按压操作或拉动操作。通过该按压操作或拉动操作,固定棒41的突起412卡合于从第二终端B2凹设的凹设槽422。由此,完成固定棒41对插口42的锁定。
[0098] 例如,配设于被上下方向分割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上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42a的凹设槽422如前所述从第二终端B2沿轴线方向的涡轮壳体主体2侧延伸。因此,在能确认突起412碰到第二终端B2的时间点,通过对固定棒41进行按压操作,能使突起412卡合于凹设槽422。
[0099] 另一方面,配设于被上下方向分割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下侧的涡轮壳体主体2的插口42b的凹设槽422如前所述从第二终端B2沿轴线方向的插口42b的开放端侧延伸。因此,在能确认突起412碰到第二终端B2的时间点,通过对固定棒41进行拉动操作,能使突起412卡合于凹设槽422。
[0100]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壳体用保温装置中,能对在发电厂等中使用的涡轮发电机的涡轮壳体进行简单且迅速的设置以及拆卸,能重复使用。
[010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02]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能简单且迅速地将保温装置设置于涡轮壳体,能重复使用该保温装置。
[0103] 符号说明
[0104] 1 保温装置
[0105] 2 涡轮壳体主体
[0106] 21 表面
[0107] 3 保温块
[0108] 3a 第一保温块
[0109] 3b 第二保温块
[0110] 31a 第一袋体
[0111] 31b 第二袋体
[0112] 32 无机纤维
[0113] 33 增强构件
[0114] 34 插通孔
[0115] 35 舌片部
[0116] 36 布带
[0117] 4 固定器具
[0118] 41 固定棒
[0119] 411 主体部
[0120] 412 突起
[0121] 413 卡合部
[0122] 414 把手
[0123] 415 抓持部
[0124] 416 凸缘
[0125] 417a、417b 螺母
[0126] 42、42a、42b 插口
[0127] 421 引导槽
[0128] 421a 第一引导槽
[0129] 421b 第二引导槽
[0130] 422 凹设槽
[0131] A1 第一始端
[0132] A2 第二始端
[0133] B1 第一终端
[0134] B2 第二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