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678494.1

文献号 : CN11054443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朱旭李威马春军

申请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所述复合结构用于支撑柔性屏,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用于散热;其中,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一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导热系数。由此,复合结构均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可以兼顾高刚度、高导热系数、质轻、高可焊性等性能需求。

权利要求 :

1.一种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结构用于支撑柔性屏,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用于散热;

其中,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一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导热系数;

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合金,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或铜合金,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210.5W/m.K,密度为3.2-

6.9g/cm3。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166.3W/m.K,密度为3.2-4.1g/cm3。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铜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110.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度为5.1-7.8g/cm3。

6.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层的第三层,所述第三层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邻接设置,且所述第三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弹性模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不锈钢、钛合金或铜合金,所述第三层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不锈钢,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

210.5W/m.K,密度为3.2-6.9g/cm3。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

1:1、1:1:2、1:2:1、1:2:2、1:3:1、1:4:1或2:1:2。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铜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11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3

度为5.1-7.8g/c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

1:1:1、1:1:2、1:2:1、1:2:2或2:1:2。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

166.3W/m.K,密度为3.2-4.1g/cm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

1:1:1、1:1:2、1:2:1、1:2:2、1:3:1、1:4:1或2:1:2。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6,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2.5-133.8GPa,导热系数为55.2.6-

193.6W/m.K,密度为3.3-5.5g/cm3。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铜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3-7/9,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7.0-123.0GPa,导热系数为208.7-

222.9W/m.K,密度为4.0-6.5g/cm3。

16.一种柔性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组件包括柔性屏、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采用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结构制成。

17.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柔性屏组件;

所述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

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上还设有不锈钢片,所述不锈钢片包括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连接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弯折区连接的弯折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弯折部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片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所述不锈钢片连接。

说明书 :

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折叠显示终端逐渐成为未来移动电子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折叠显示终端在展开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大的显示面积,提升观影效果。折叠显示终端在折叠状态下,能够获得较小的体积,便于用户携带。
[0003] 其中,折叠显示终端至少包括:柔性屏和用于承载所述柔性屏的支撑组件。
[0004] 叠显示终端的形态和架构堆叠设计需要支撑组件具有高刚度、高导热系数、质轻、高可焊性等优点,且可成型超薄壁厚,当前单一金属材料无法兼顾以上性能需求。

发明内容

[000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结构、柔性屏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解决了支撑组件性能单一的问题。
[0006]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结构,所述复合结构用于支撑柔性屏,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用于连接所述第二层和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用于散热;其中,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一层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导热系数。由此,复合结构均采用多层结构,弹性模量大于第二层的弹性模量,复合结构的导热系数大于第一层的导热系数,提高了复合结构的综合性能。可以兼顾高刚度、高导热系数、质轻、高可焊性等性能需求。
[0008]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或钛合金,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连接。由此,提高了柔性屏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0009]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或铜合金,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连接。由此,使得第一层和第二层连接更稳定。
[0010]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210.5W/m.K,密度为3.2-6.9g/cm3。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不锈钢相比,散热性能更好,重量更轻;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更大,有利于提高复合结构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11]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166.3W/m.K,密度为3.2-4.1g/cm3。由此,与仅采用钛合金相比,散热性能更好,重量更轻;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更大,有利于提高复合结构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12]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铜合金,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110.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度为5.1-7.8g/cm3。由此,与仅采用钛合金相比,散热性能更好;与仅采用铜合金相比,弹性模量不变,重量更轻。
[0013]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复合结构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层的第三层,所述第三层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邻接设置,且所述第三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的弹性模量。由此,可以保护第二层,提高复合结构的强度。
[0014]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不锈钢、钛合金或铜合金,所述第三层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连接。由此,提高了第三层和第二层连接的稳定性。
[0015]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不锈钢,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210.5W/m.K,密度为
3.2-6.9g/cm3。由此,与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的复合结构相比,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16]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1:3:1、1:4:1或2:1:2。
[0017]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铜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11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度为5.1-7.8g/cm3。由此,与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铜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的复合结构相比,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18]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或2:1:2。
[0019]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钛合金,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166.3W/m.K,密度为3.2-
3
4.1g/cm 。由此,与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的复合结构相比,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20]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1:3:1、1:4:1或2:1:2。
[0021]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钛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5-5/6,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2.5-133.8GPa,导热系数为55.2.6-193.6W/m.K,密度为
3.3-5.5g/cm3。由此,与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的复合结构相比,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22]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的材质为不锈钢,所述第二层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铜合金,其中,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3-7/9,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7.0-123.0GPa,导热系数为208.7-222.9W/m.K,密度为4.0-
3
6.5g/cm 。由此,与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的复合结构相比,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导热性能。
[0023]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组件包括柔性屏、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采用如上所述的复合结构制成。由此,提高了柔性屏组件的散热性能、刚度和抗冲击性能,同时有利于柔性屏组件的轻量化。
[0024]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包括上所述的柔性屏组件;所述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相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的第二非弯折区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相连接;所述柔性屏的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0025]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屏上还设有不锈钢片,所述不锈钢片包括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连接的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连接的第二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弯折区连接的弯折部,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弯折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部件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由此,进一步提高了柔性屏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
[0026]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不锈钢片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与所述不锈钢片连接。由此,提高了折叠显示终端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0029]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爆炸图;
[0030]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折叠状态图;
[0031]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展开状态图;
[0032] 图6为现有技术提供的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0036]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8]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9]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0040]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可能出现的术语进行解释。
[0041] 键合:将两片表面清洁、原子级平整的同质或异质半导体材料经表面清洗和活化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结合,通过范德华力、分子力甚至原子力使晶片键合成为一体的技术。
[0042] 等离子清洗机:也叫等离子清洁机,或者等离子表面处理仪,是一种全新的高科技技术,利用等离子体来达到常规清洗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等离子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也叫做物质的第四态,并不属于常见的固液气三态。对气体施加足够的能量使之离化便成为等离子状态。等离子体的“活性”组分包括:离子、电子、原子、活性基团、激发态的核素(亚稳态)、光子等。等离子清洁机就是通过利用这些活性组分的性质来处理样品表面,从而实现清洁、涂覆等目的。
[0043] 真空轧制法:是将碳钢基板和不锈钢复板经过下料、表面处理使其表面处于物理纯净状态时,在高度真空条件下组坯轧制的复合板材轧制方法。真空轧制法自发明以来,被许多发达国家用来大规模使用,生产不锈钢复合板,并逐渐应用到其他金属冶炼之中。
[0044] 扩散焊接:相互接触的材料表面,在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局部发生塑性变形,原子间产生相互扩散,在界面处形成新的扩散层,从而实现可靠连接。扩散焊分为固相扩散焊和液相扩散焊(瞬时液相扩散焊,TLP焊接)。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在生产应用中,经常遇到新材料本身或与其它材料的连接问题。如陶瓷、金属间化合物、非晶态材料及单晶合金等,用传统的熔焊方法,很难实现可靠的连接。
[0045]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该折叠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显示器、平板电脑、车载电脑等具有显示界面的产品。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折叠显示终端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
[0046] 如图1所示,折叠显示终端01包括柔性屏组件。该柔性屏组件包括:柔性屏10,以及用于支撑柔性屏10的支撑组件20。
[0047] 其中,该柔性屏10为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
[0048] AMOLED显示屏作为一种自发光显示屏,无需设置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BLM)。因此,当AM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采用柔性树脂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构成时,上述AMOLED显示屏能够具有可弯折的特性。
[0049]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终端的爆炸图。
[0050]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支撑组件20至少包括: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
[0051] 如图3所示,所述柔性屏10包括:第一非弯折区101、第二非弯折区102以及弯折区103,所述弯折区103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101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102之间。
[0052] 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与所述柔性屏10的第一非弯折区101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件202与所述柔性屏的第二非弯折区102相连接。
[0053] 如图4所示,当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之间的夹角α小于180°时,柔性屏10处于弯折状态。
[0054] 或者,如图5所示,当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之间的夹角α增大至180°时,柔性屏10处于展开状态。
[0055] 其中,上述第一支撑部件201和第二支撑部件202用于在柔性屏10展开和折叠过程中支撑柔性屏10,保证柔性屏10的平整性,并对柔性屏10的非显示面进行保护。
[0056] 如图6所示,现有的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分别由单层金属层2000制成,所述金属层2000的材质例如为铜合金、铝合金、不锈钢、钛合金、镁合金、锌合金或液态金属。
[0057] 其中,不锈钢刚度高、强度高、焊接性能好,易于成型,但其散热能力差、重量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的散热和轻量化需求。
[0058] 铜合金散热好,易于成型,但其焊接性能差、重量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的轻量化需求。
[0059] 铝合金散热好、重量轻、易于成型,但刚度差、强度低、焊接性能差,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强度、刚度、焊接需求。
[0060] 钛合金重量轻、强度好,但散热能力差、刚度差、焊接性能差、成型难度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散热、刚度、焊接和成型需求。
[0061] 镁合金重量轻,但刚度差、强度低、焊接性能差、散热性能差、成型难度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刚度、强度、焊接、散热和成型需求。
[0062] 锌合金刚度差、强度低、焊接性能差、散热性能差、重量高、成型难度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刚度、强度、焊接、散热、轻量化和成型需求。
[0063] 液态金属刚度差、强度低、焊接性能差、散热性能差、重量高、成型难度高,无法满足折叠显示终端刚度、强度、焊接、散热、轻量化和成型需求。
[0064] 上述单层金属层2000无法同时兼顾高刚度、高导热系数、轻量化和良好的焊接性能,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改进的支撑组件。
[0065]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部件201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202由复合结构制成。所述复合结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层2001和第二层2002,所述第一层2001用于连接所述柔性屏和所述第二层2002,所述第二层2002用于散热。
[0066] 其中,所述第一层2001可采用与所述第二层2002不同的材料制成。可使得所述第一层2001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2002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一层2001的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层2002的导热系数。
[0067]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2001的材质例如为:不锈钢或钛合金。其中,不锈钢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SUS301、SUS304、SUS316L,弹性模量约为190GPa,导热系数约为16W/m.K,密度约为7.9g/cm3。
[0068] 钛合金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TA4、TA18、TC4,弹性模量约为110GPa,导热系数约为7-14W/m.K,密度约为4.5g/cm3。
[0069] 所述第二层2002的材质例如为:铝合金或铜合金。
[0070] 其中,铜合金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C1921、C1940、纯铜,弹性模量约为110GPa,导热系数约为250-380W/m.K,密度约为8.8-8.9g/cm3。
[0071] 铝合金的成分包括但不限于:1系铝、5系铝、6系铝,弹性模量约为69GPa,导热系数约为135-220W/m.K,密度约为2.7g/cm3。
[0072] 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第二层和所述第一层的具体材料和厚度占比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各层厚度,这些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073] 在本申请一种实现方式中,如表1所示,所述第一层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210.5W/m.K,密度为3.2-6.9g/cm3。
[0074]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不锈钢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42.8-194.5W/m.K,密度减小了1.0-4.7g/cm3,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同时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11.0-96.8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75] 表1
[0076]
[0077]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29.5GPa,导热系数为123W/m.K,密度为5.3g/cm3。
[0078]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不锈钢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107W/m.K,密度减小了3
2.6g/cm ,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同时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60.5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79]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表1所示,所述第一层为钛合金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其中,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166.3W/m.K,密度为3.2-4.1g/cm3。
[0080]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钛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44.6-159.3W/m.K,密度减小了0.4-1.3g/cm3,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同时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11.7-32.8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81]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89.5GPa,导热系数为118.5W/m.K,密度为3.6g/cm3。
[0082]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钛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111.5W/m.K,密度减小了0.9g/cm3,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同时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与仅采用铝合金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20.5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083]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表1所示,所述第一层为钛合金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铜合金材质。其中,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3
性模量为110.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度为5.1-7.8g/cm。
[0084]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钛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46.6-279.8W/m.K,密度减小了0.6-3.3g/cm3,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同时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与仅采用铜合金相比,弹性模量不变。
[0085]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10GPa,导热系数为193.5W/m.K,密度为6.6g/cm3。
[0086] 由此,与现有技术中仅采用钛合金相比,导热系数增加了186.5W/m.K提高了支撑组件的散热性能。与仅采用铜合金相比,弹性模量不变,密度减小了2.2g/cm3,减小了支撑组件的重量。
[008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组件,第一支撑部件和第二支撑部件均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可以兼顾支撑组件的散热、刚度以及轻量化需求,有利于减小折叠显示终端的质量,同时提高了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成型性能以及支撑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折叠显示终端的散热性能和抗冲击性能。
[0088] 其中,所述第一层与所述柔性屏的非显示面邻接设置,所述第二层与所述第一层邻接设置。
[0089]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例如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柔性屏的非显示面,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的非显示面,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背离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
[0090] 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第一层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的第一表面例如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连接。
[0091] 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例如可以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连接。
[0092] 采用原子键合工艺连接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一加热层的过程中,可以先采用等离子清洗器去除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的氧化层,接着可采用真空热轧、真空冷轧或真空扩散焊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二层的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一层的第二表面连接在一起。
[0093] 由此,使得第一层和所述第一加热层连接更紧密,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可靠性。
[0094] 上述支撑组件仅在靠近柔性屏一侧设有第一连接件,背离柔性屏的一侧则只有第一散热件,使得背离柔性屏一侧的支撑组件强度较低,为进一步提高所述支撑组件的刚度、焊接性能、成型性能和支撑的稳定性,如图8所示,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层2002的第二表面邻接设置的第三层2003。
[0095] 所述第三层2003例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三层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邻接设置,所述第三层的第二表面背离所述第二层。
[0096] 所述第三层2003通过原子键合工艺与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连接。
[0097] 采用原子键合工艺连接所述第三层和所述第一加热层的过程中,可以先采用等离子清洗器去除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层的第一表面的氧化层,接着可采用真空热轧、真空冷轧或真空扩散焊接的方式将所述第二层的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层的第一表面连接在一起。
[0098] 其中,所述第三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层的弹性模量。
[0099] 示例性的,所述第三层的材质为:不锈钢、钛合金或铜合金。其中,不锈钢、钛合金和铜合金的性能参数可参考上述,在此不再赘述。
[0100] 本申请实施例对所述第三层的具体材料和厚度占比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作为第三层,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各层厚度,这些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0101] 在本申请一种实现方式中,如表2所示,所述第三层2003可采用和所述第一层2001相同的材质。
[0102] 表2
[0103]
[0104]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所述第三层为不锈钢材质。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5-10/11,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0-165.8GPa,导热系数为58.8-210.5W/m.K,密度为3.2-6.9g/cm3。
[0105]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相比,弹性模量不变,但由于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06] 其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0107] 具体的组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厚度比例:
[0108]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1:3:1、1:4:1或2:1:2。
[0109] 其中,在本申请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相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49.7GPa,导热系数为87.3W/m.K,密度为6.2g/cm3。
[0110]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20.2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11]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不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2。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59.8GPa,导热系数为69.5W/m.K,密度为6.6g/cm3。
[0112]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30.3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13]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为钛合金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铜合金材质,所述第三层为钛合金材质。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与复合结构的总厚度比为1/8-3/4,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110GPa,导热系数为53.6-286.8W/m.K,密度为5.1-7.8g/cm3。
[0114]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0115] 具体的组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厚度比例:
[0116]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或2:1:2。
[0117] 其中,在本申请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相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10GPa,导热系数为131.3W/m.K,密度为5.9g/cm3。
[0118]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铜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不变,但由于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19]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不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2。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10.0GPa,导热系数为100.2W/m.K,密度为5.6g/cm3。
[0120]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铜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不变,但由于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21]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层为钛合金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所述第三层为钛合金材质。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5-5/7,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0.7-101.8GPa,导热系数为51.6-166.3W/m.K,密度为3.2-4.1g/cm3。
[0122] 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0123] 具体的组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厚度比例:
[0124]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1:1:2、1:2:1、1:2:2、1:3:1、1:4:1或2:1:2。
[0125] 其中,在本申请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相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96.3GPa,导热系数为81.3W/m.K,密度为3.9g/cm3。
[0126]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6.8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27]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三层的厚度不同。例如,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2。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99.8GPa,导热系数为62.8W/m.K,密度为4.1g/cm3。
[0128]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钛合金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10.3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29] 在本申请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表3所示,所述第三层2003可采用和所述第一层2001、所述第二层2002不同的材质制成。
[0130] 表3
[0131]
[0132] 示例性的,如表3所示,所述第一层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所述第三层为钛合金材质。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5-5/6,所述复合结构的弹性模量为82.5-133.8GPa,导热系数为55.2.6-193.6W/m.K,密度为3.3-5.5g/cm3。
[0133] 其中,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2: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33.8GPa,导热系数为55.2W/m.K,密度为5.5g/cm3。
[0134]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增加了4.5GPa,提高了支撑组件的刚度,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焊接性能和成型性能。
[0135] 示例性的,接着参考表3,所述第一层为不锈钢材质,所述第二层为铝合金材质,所述第三层为铜合金材质。第二层厚度占支撑组件总厚度的比例为1/3-7/9,所述复合结构的3
弹性模量为87.0-1230GPa,导热系数为208.7-222.9W/m.K,密度为4.0-6.5g/cm。
[0136] 其中,所述第一层:所述第二层:所述第三层的厚度比为1:1:1,采用上述结构的支撑组件的弹性模量为123GPa,导热系数为208W/m.K,密度为6.5g/cm3。
[0137] 由此,与上述仅采用不锈钢材质的第一层和铝合金材质的第二层,且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的厚度比为1:1的支撑组件相比,弹性模量减小了6.5GPa,但由于在第二层背离所述第一层的一侧设置了第三层,提高了该位置支撑组件的刚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支撑组件的导热性能。
[0138]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折叠显示终端。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柔性屏10的非显示面上还设有不锈钢片30。
[0139]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显示终端的爆炸图。如图10所示,所述不锈钢片30包括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101连接的第一固定部301、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102连接的第二固定部302,以及与所述弯折区103连接的弯折部303。由此,不锈钢片不仅可以支撑柔性屏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还可以支撑柔性屏的弯折区,提高弯折区的刚度和抗冲击性的同时,确保柔性屏的弯折区的弯折性能能够到达要求。
[0140]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301、所述第二固定部302和所述弯折部303一体成型。
[0141] 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部件201与所述第一固定部301连接,所述支撑组件的第二支撑部202与所述第二固定部302连接。
[0142] 所述不锈钢30片例如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不锈钢片30的第一表面例如通过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柔性屏10连接,所述不锈钢片30的第二表面例如可以通过焊接或网格胶粘接的方式与所述支撑组件20连接。由此,提高了支撑组件与不锈钢片的连接稳定性。
[014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显示终端,通过在柔性屏和支撑组件之间设置不锈钢片,进一步提高了柔性屏的刚度和抗冲击性。
[0144]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