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931912.3

文献号 : CN11056364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唐剑峰迟会伟吴建挺韩君刘莹

申请人 : 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化合物结构式为(I);本发明的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结构新颖,由于含有喹诺酮母环和特定的取代基,对农业领域的多种细菌病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并且这些化合物在很低的剂量下就能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于制备杀细菌剂,特别是用于作物或植物的杀菌剂,并且这类化合物在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本发明的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杀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等细菌具有非常好的抑制或杀菌活性;这些化合物在很低的剂量下就可以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无害。此外,本发明化合物制备步骤简单,收率较高,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

1.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式为(I);

(I)

式(I)选自如下化合物

2.权利要求1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用于农业领域中的植物。

3.权利要求1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用于农业领域中的作物。

4.一种杀作物细菌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作物细菌的组合物中以权利要求1中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活性成分。

5.一种杀植物细菌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植物细菌的组合物中以权利要求1中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活性成分。

6.一种防治作物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有效剂量的权利要求1中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施于有细菌的作物上。

7.一种防治植物细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有效剂量的权利要求1中所述喹诺酮类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施于有细菌的植物上。

说明书 :

一种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菌剂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作物品种的改变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农作物细菌性病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加重,同时缺乏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导致农作物病
害一旦大规模发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0003] 喹诺酮类抗生素目前已经发展了4代,是一类人畜通用的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和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畜牧、水产等
养殖业中,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但是由于杀菌类型、抗性、防效和生产成本等的限制,医用
抗生素很少用于农业杀菌剂中。
[0004] 目前农业生产中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主要是两大类产品,用量最大的是铜制剂,包括有机或无机铜制剂。另一类是抗生素类产品,包括农用或医用抗生素。铜制剂的防
效较低,大量的重金属喷施到环境中,对土壤、水体和食品形成污染,引发环境及食品安全
风险;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可能引起人体病原菌对医用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使用常受到限
制。因此,亟需开发新型低毒、低残留、安全、杀菌谱广的绿色化学农药,以满足农业杀菌的
需求。

发明内容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6]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结构式为(I);
[0008]
[0009]
[0010] 式(I)中,R1选自乙基、环丙基、2‑氟乙基或2‑氟环丙基;
[0011] R2选自氢、‑(CH2)2OH或‑(CH2)2OCH3;
[0012] R3选自C1‑C4烷氧基、卤代C1‑C4烷氧基、NRmRn或6元杂环基;
[0013] Rm、Rn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C4烷基或C3‑C6环烷基。
[0014] 优选的,R2选自氢。
[0015] 优选的,R1选自乙基或环丙基。
[0016] 优选的,R3选自NRmRn、
[0017] Rm、Rn分别独立地选自氢、C1‑C4烷基或C3‑C6环烷基。
[0018] 优选的,R1选自环丙基。
[0019] 优选的,R3选自NH(CH3)、NH(CH2CH2CH3)、NH(CH2CH2CH2CH3)、 N(CH2CH2CH3)2、N(CH3)(CH2CH3)、N(CH3)(CH2CH2CH3)、N(CH3)(CH2CH2CH2CH3)、 N(CH2CH3)(CH2CH2CH3)、N(CH2CH3)
(CH2CH2CH2CH3)、
[0020] 本发明还包括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在农业杀细菌剂中的应用。
[0021]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中以权利要求1~6任一项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活性成分。
[0022] 一种防治细菌的方法,包括将有效剂量的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施于细菌的生长介质上。
[0023] 作为实例,所述式(I)化合物用表1列出的具体化合物来说明,但不限定本发明。
[0024] 通式(I)中,R1、R2、R3见表1。
[0025]
[0026]
[0027]
[0028]
[0029]
[0030]
[0031]
[0032]
[0033]
[0034]
[0035]
[0036]
[0037]
[0038] 为降低说明书篇幅,采用上述表格的形式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基团和/或化合物进行描述。
[003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所示化合物有市售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
[0040] 当式I中,R2选自H时,按照以下步骤制备化合物(I‑1)。当R3选自烷氧基或取代氨基时,式(I‑1)所示化合物可由式(I‑1‑1)所示化合物与式(VII)所示化合物通过取代反应制
备,
[0041]
[004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或不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所述碱可选自三乙胺、吡啶、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等有机碱,或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
钾、氢化钠、钠或钾等无机碱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43]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酰胺类溶剂、砜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
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4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50~150℃。
[0045]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参考专利文献CA 1218067中记载的方法或其他类似方法进行。
[0046] 或式(I‑1)所示的化合物,也可由式(I‑1‑1)所示的化合物与式(VII)所示化合物的金属盐(VIII)反应得到,
[0047]
[0048] 其中R1、R3具有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定义;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氟、氯、溴或碘;M选自碱金属,例如钠或钾。
[0049]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酰胺类溶剂、砜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N‑甲基吡咯烷酮、
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5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50~150℃。
[005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式(I)所示化合物有市售或可用已知方法制备,R1为环丙基、乙基、2‑氟乙基、2‑氟环丙基时,具体如下:
[0052]
[0053] 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中间体(I‑1)均有市售,故未提供具体的制备细节,所提供为最终目标物的制备方法。
[0054] 当式I中,R2选自‑(CH2)2OH或‑(CH2)2OCH3时,按照以下步骤制备化合物I‑3,包括由式(I‑1)所示的化合物制备酰氯(I‑2),式(I‑2)所示酰氯再与式(I‑4)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
到式(I‑3)所示的化合物,如下述反应式所示:
[0055]
[0056] L选自离去基团,例如卤原子,如氯或溴;R’选自H或CH3。
[0057]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由式(I‑1)所示的化合物制备酰氯(I‑2)的反应所用卤化试剂可选自无机酸的酰卤,例如三氯化磷、五氯化磷、氯化亚砜、草酰氯、三氯氧磷、三溴化
磷等。
[005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卤化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卤代烷烃类溶剂、烷烃类溶剂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 1,2‑二
氯乙烷或石油醚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59]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卤化反应的温度可以为20~120℃。
[006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卤化反应可参考《有机化合物合成手册》2011版中记载的方法或其他类似方法进行。
[006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由式(I‑2)制备式(I‑3)所示化合物的反应可以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所述碱可选自三乙胺、吡啶等有机碱,或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
钾、氢化钠、叔丁醇钾等无机碱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6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所述溶剂可选自芳烃类溶剂、卤代烷烃类溶剂、醚类溶剂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例如选自甲苯、二氯甲烷、1,
2‑二氯乙烷、四氢呋喃、叔丁基甲基醚或乙酸乙酯等中的一种、两种或者更多种。
[006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10~50℃。
[0064]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参考专利文献CN200680004480或 CN95194436中记载的方法或其他类似方法进行。
[0065] 或当式I中,R2选自‑(CH2)2OH或‑(CH2)2OCH3时,也可由式(I‑1)所示的化合物(R2为H)制备式(I‑6)所示的羧酸盐化合物,式(I‑6)化合物再与式(I‑5)所示的化合物反应得到
I‑3所示的化合物,具体的,如下述反应式所示:
[0066]
[0067] R1、R3、R’取代基同上。
[0068]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由式(I‑1)所示的化合物(R2为H)制备式(I‑6) 所示的羧酸盐化合物的反应可以在碱的存在下进行;所述碱可选自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
氢氧化钾、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氢化钠等碱中的一种或两种。
[0069] 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所述反应可以在水或有机溶剂中进行,例如选自水、甲醇、乙醇、四氢呋喃等中的一种或两种。
[007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0~90℃。
[007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式(I‑6)化合物与式(I‑5)所示的化合物的反应可以在溶剂中进行,例如选自甲苯、1,2‑二氯乙烷、乙腈、丁酮或二甲基亚砜等中的一种、两种或
者更多种。
[0072]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的温度优选为20~120℃。
[0073]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所述反应可参照Tetrahedron Lett.1975:4095或 Tetrahedron Lett.1974:2417等中记载的方法进行制备。
[0074]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75] 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喹诺酮类化合物,结构新颖,由于含有喹诺酮母环和特定的取代基,对农业领域的多种细菌病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并且这些化合物在很低的剂量下
就能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于制备杀细菌剂,特别是用于作物或植物的杀菌剂,并且
这类化合物在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
[0076] 本发明的喹诺酮类化合物杀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等细菌具有非常好的抑制或杀菌活性;这些化合物在很低的剂量下就可以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作
物安全无害,因此可用于制备杀细菌剂。此外,本发明化合物制备步骤简单,收率较高,因此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77]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78] 下列实施例仅为示例性地说明和解释本发明,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涵盖在本发明旨在保护的范围内。
[0079] 除非另有说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和试剂均为市售商品,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制备。
[0080] 下述方法用于LC‑MS分析:
[0081]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 150mm×4.6mm,5μm(内径);
[0082] 检测波长:254nm;
[0083] 流速:0.8mL/min;
[0084] 柱温:30℃;
[0085] 梯度洗脱条件:
[0086]时间(min) 乙腈(%) 0.1%甲酸水溶液(%)
0.00 50 50
5.00 50 50
15.00 90 10
20.00 90 10
[0087] 实施例1 7‑乙氧基‑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1)
[0088]
[0089] 室温下,向乙醇(2.30g,50m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20mmol),加热,回流 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15m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 
羧酸(2.70g,10mmol),逐渐加热至9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
(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
(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二氯甲烷、甲醇的混合液(6:1))得
产品1.43g,收率51%。
[0090] LC/MS[M+H]+=280.1、[M+Na]+=302.08、[M+K]+=318.05。
[0091] 实施例2 1‑乙基‑6‑氟‑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11)
[0092]
[0093] 室温下,向三氟乙醇(5.00g,50m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20mmol),加热,回流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20m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
3‑羧酸(2.70g,10mmol),逐渐加热至9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
(20mL),乙酸乙酯(3*2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
(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二氯甲烷、甲醇的混合液(6:1))得
产品1.86g,收率56%。
[0094] LC/MS[M+H]+=334.07、[M+Na]+=356.05、[M+K]+=372.02。
[0095] 实施例3:1‑乙基‑6‑氟‑4‑氧‑7‑(丙基氨基)‑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13)
[0096]
[0097] 室温下,依次将丙胺(1.18g,20mmo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69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4h。降至室温,向上述
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
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
甲酸的混合液(1.5:1:0.01))得产品1.81g,收率62%。
[0098] LC/MS[M+H]+=293.13、[M+Na]+=315.11、[M+K]+=331.08。
[0099] 实施例4:7‑(二乙基氨基)‑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15)
[0100]
[0101] 室温下,依次将二乙胺(1.46g,20mmo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 羧酸(2.69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4h。降至室温,向
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
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 (洗脱剂:乙酸乙酯、石
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1))得产品1.83g,收率60%。
[0102] LC/MS[M+H]+=307.15、[M+Na]+=329.13、[M+K]+=345.1。
[0103] 实施例5:7‑(二乙基氨基)‑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31)
[0104]
[0105] 室温下,依次将哌啶(1.70g,20mmo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69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
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
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
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65g,收率52%。
[0106] LC/MS[M+H]+=319.15、[M+Na]+=341.13、[M+K]+=357.1。
[0107] 实施例6:7‑(4‑叔丁基哌嗪‑1‑基)‑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33)
[0108]
[0109] 室温下,依次将1‑叔丁基哌嗪(2.84g,20mmol)、7‑氯‑1‑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69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6h。降至室
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
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
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50g,收率40%。
[0110] LC/MS[M+H]+=376.21、[M+Na]+=398.19、[M+K]+=414.16。
[0111] 实施例7:1‑环丙基‑7‑(甲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36)
[0112]
[0113] 室温下,依次将甲胺(0.62g,20m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 羧酸(2.82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4h。降至室温,向
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
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 (洗脱剂:乙酸乙酯、石
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1))得产品1.55g,收率56%。
[0114] LC/MS[M+H]+=277.1、[M+Na]+=299.08、[M+K]+=315.05。
[0115] 实施例8:1‑环丙基‑7‑(乙基(甲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40)
[0116]
[0117] 室温下,依次将甲乙胺(1.18g,20m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 羧酸(2.82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4h。降至室温,
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
(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 (洗脱剂:乙酸乙
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1))得产品1.46g,收率48%。
[0118] LC/MS[M+H]+=305.13、[M+Na]+=327.11、[M+K]+=343.08。
[0119] 实施例9:1‑环丙基‑7‑(环丙基(甲基)氨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45)
[0120]
[0121] 室温下,依次将N‑甲基环丙胺(1.42g,20mmol)、7‑氯‑1‑环丙基‑6‑氟‑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2g,10mmol)溶于20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 4h。降
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5mL),乙酸乙酯(3*20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
次用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
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1))得产品1.23g,收率 39%。
[0122] LC/MS[M+H]+=317.13、[M+Na]+=339.11、[M+K]+=355.08。
[0123] 实施例10:7‑乙氧基‑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52)
[0124]
[0125] 室温下,向乙醇(2.30g,50m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20mmol),加热,回流 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15mL)、7‑氯‑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
啉‑3‑羧酸(2.87g,10mmol),逐渐加热至100℃,反应5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
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 洗、饱和食盐水
(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
(1:1.5:0.01))得产品1.96g,收率66%。
[0126] LC/MS[M+H]+=298.09、[M+Na]+=320.07、[M+K]+=336.04。
[0127] 实施例11:6‑氟‑1‑(2‑氟乙基)‑4‑氧‑7‑(2,2,2‑三氟乙氧基)‑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 62)
[0128]
[0129] 室温下,向三氟乙醇(5.00g,50m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20mmol),加热,回流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15mL)、7‑氯‑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
喹啉‑3‑羧酸(2.87g,10mmol),逐渐加热至100℃,反应6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
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2*15mL) 洗、饱和食盐
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
液(1:1.5:0.01))得产品2.03g,收率58%。
[0130] LC/MS[M+H]+=352.06、[M+Na]+=374.04、[M+K]+=390.01。
[0131] 实施例12:7‑(乙基氨基)‑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65)
[0132]
[0133] 室温下,依次将乙胺(0.90g,20mmol)、7‑氯‑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 ‑3‑羧酸(2.87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5h。降至室
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
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
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80g,收率61%。
[0134] LC/MS[M+H]+=297.11、[M+Na]+=319.09、[M+K]+=335.06。
[0135] 实施例13:7‑(二甲基氨基)‑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68)
[0136]
[0137] 室温下,依次将二甲胺(0.90g,20mmol)、7‑氯‑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87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6h。降至室
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
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
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66g,收率56%。
[0138] LC/MS[M+H]+=297.11、[M+Na]+=319.09、[M+K]+=335.06。
[0139] 实施例14:6‑氟‑1‑(2‑氟乙基)‑7‑吗啉‑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87)
[0140]
[0141] 室温下,依次将吗啉(1.75g,20mmol)、7‑氯‑6‑氟‑1‑(2‑氟乙基)‑4‑氧‑1,4‑二氢喹啉 ‑3‑羧酸(2.87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8h。降至室
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
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
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56g,收率46%。
[0142] LC/MS[M+H]+=339.12、[M+Na]+=361.1、[M+K]+=377.07。
[0143] 实施例15:7‑乙氧基‑6‑氟‑1‑((2S)‑2‑氟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92)
[0144]
[0145] 室温下,向乙醇(2.30g,50mmol)中分批加入钠丝(0.46g,20mmol),加热,回流 3h。向上述溶液中依次加入二甲基亚砜(15mL)、7‑氯‑6‑氟‑1‑((2S)‑2‑氟环丙基)‑4‑氧‑1,4‑ 
二氢喹啉‑3‑羧酸(2.99g,10mmol),逐渐加热至100℃,反应5h。降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
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次用水 (2*15mL)洗、饱和
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
混合液(1:1.5:0.01))得产品1.92g,收率62%。
[0146] LC/MS[M+H]+=310.09、[M+Na]+=332.07、[M+K]+=348.04。
[0147] 实施例16:7‑乙氧基‑6‑氟‑1‑((2S)‑2‑氟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化合物93)
[0148]
[0149] 室温下,依次将吗啉(1.75g,20mmol)、7‑氯‑6‑氟‑1‑((2S)‑2‑氟环丙基)‑4‑氧‑1,4‑二氢喹啉‑3‑羧酸(2.99g,10mmol)溶于15mL二甲基亚砜中,逐渐加热至110℃,反应8h。降
至室温,向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水(20mL),乙酸乙酯(3*15mL)萃取。合并有机层,有机层依
次用水(2*15mL)洗、饱和食盐水(15mL)洗,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溶,柱层析(洗脱剂:乙
酸乙酯、石油醚和甲酸的混合液(1.5:1:0.02))得产品1.82g,收率52%。
[0150] LC/MS[M+H]+=351.12、[M+Na]+=373.1、[M+K]+=389.07。
[0151] 本发明的其他化合物参照上述方法合成。
[0152] 其他部分式(I)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如表2所示:
[0153] 表2其他部分式(I)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0154]
[0155]
[0156]
[0157]
[0158] 制剂实施例
[0159] 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有百分数均以重量计,所有剂型都用常规方法制备。
[0160] 实施例17:
[0161]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可湿性粉剂,具体采用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0162] 化合物36 60.0%、十二烷基酚聚乙氧基乙二醇醚4.0%、木质素磺酸钙5.0%、硅铝酸钠6.0%、蒙脱石(煅烧的)25.0%
[0163] 实施例18:
[0164]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颗粒剂,具体采用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0165] 化合物40 10.0%、聚乙氧基化烷基酚2%、木质素磺酸钙5%、氯化钾8%、聚二甲基硅氧烷1%、可溶性淀粉补齐至100%。
[0166] 实施例19:
[0167]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挤压丸,具体采用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0168] 化合物45 25.0%、无水硫酸钙10.0%、粗木质素磺酸钙5.0%、烷基萘磺酸钠5.0 %、钙/镁膨润土55.0%。
[0169] 实施例20:
[0170]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乳油,具体采用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0171] 化合物52 25.0%、溶剂150 60%、PEG400 5%、Rhodacal 70/B 3%、RhodameenRAM/7 7%。
[0172] 实施例21:
[0173] 本实施例使用上述实施例中得到的化合物制备水悬浮剂,具体采用如下质量比的原料组成进行制备:
[0174] 化合物65 30.0%、POE聚苯乙烯苯基醚硫酸盐5.0%、黄原胶0.5%、聚乙二醇5%、三乙醇胺1%、山梨糖醇0.5%、水补至100.0%。
[0175] 生物活性测定
[0176] 本发明化合物对农业领域中的多种细菌性病菌都表现出很好的活性。
[0177] 实施例22:
[0178] 1、杀菌活性测定
[0179] 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细菌病害进行了离体抑菌活性或活体保护效果试验,并进行了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效果试验。杀菌活性测定结果与改善农作物生长发育效果见
以下各实施例。
[0180] 1.1离体杀菌活性测定
[0181] 测试方法如下:将药剂用合适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配制稀释至一系列浓度。在无菌操
作条件下,将NB培养液等量分装至试管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
上述试管中,充分摇匀,然后分别等量加入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菌悬液,每处理重复4次。混匀
后,放于25℃振荡培养箱黑暗培养,待对数生长期测量 OD值。
[0182] (1)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83] 在5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 1、15、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 144、149。在该剂量
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48%。
[0184] 在1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 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 21%。
[0185] (2)部分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86] 在5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 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照
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5%、51%。
[0187] 在1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
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8%。
[0188] (3)部分化合物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89] 在5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 15、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 144、149。在该剂量下,对
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5%。
[0190] 在1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38%。
[0191] (4)部分化合物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92] 在5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 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照
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7%、46%。
[0193] 在1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
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25%。
[0194] (5)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95] 在5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 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
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16%、48%。
[0196] 在1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 30%。
[0197] (6)部分化合物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198] 在5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 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照
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 3%、52%。
[0199] 在1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696、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9%。
[0200] (7)部分化合物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201] 在5ppm剂量下,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 15、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 144、149。在该剂量下,对
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46%。
[0202] 在1ppm剂量下,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黑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19%。
[0203] (8)部分化合物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204] 在5ppm剂量下,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 1、15、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 144、149。在该剂量
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5%、51%。
[0205] 在1ppm剂量下,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
啉铜、中生菌素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 32%。
[0206] (9)部分化合物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
[0207] 在5ppm剂量下,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 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照
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 43%。
[0208] 在1ppm剂量下,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
中生菌素对梨火疫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0、23%。
[0209] 1.2活体保护活性测定
[0210] 西瓜果斑病、烟草青枯病、甘薯茎腐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
溶解后用0.1%吐温80稀释至试验浓度。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病原细菌与定量化合物溶
液混合均匀,将经过催芽的甜瓜种子、番茄种子、烟草种子和马铃薯种薯放入菌液与化合物
的混合液中浸泡半小时,再将种子播种于蚯蚓土培养杯中,放入温室中保湿培养,待对照充
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0211] 大白菜软腐病,切取2厘米见方的白菜叶片,放入垫有双层滤纸的玻璃培养皿中。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
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并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的化合物喷雾于
白菜叶片表面,于通风橱内晾干白菜叶片表面药液后,使用接种针在白菜叶片表面针刺造
成伤口,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大白菜软腐病菌取5微升加入伤口内,进行接种。最后将试
材放入培养箱中避光培养48小时,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0212]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水稻白叶枯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
后,用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将化合物水溶液喷雾于植物试材表面,于阴凉处风干表面药液
后,将培养至稳定生长期的病原细菌菌液喷雾接种于植物试材表面,然后将植物试材放入
温室中保湿培养。通常培养十天左右,待对照充分发病后,进行防效调查。
[0213] 马铃薯黑胫病,将待测化合物用少量合适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N,N 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等,并且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解后,用水稀释至所
需浓度。按设计药剂浓度对试验马铃薯进行灌根,每株用量200mL,保持每株马铃薯用药量
一致(含对照处理)。接种黑胫病菌,于施药后第2天进行。根据发病情况调查结果。
[0214] (1)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15] 在10ppm剂量下,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 149。在该剂量下,对照
药剂喹啉铜、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分别为15%、 20%。
[0216] 在5ppm剂量下,对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
中生菌素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的抑制率分别为10%、 12%。
[0217] (2)部分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18] 在10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11%、35%。
[0219] 在5ppm剂量下,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45、 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
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分别为5%、24%。
[0220] (3)部分化合物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21] 在10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
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的抑制率分别为 22%、25%。
[0222] 在5ppm剂量下,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45、 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
素对马铃薯黑胫病的防效分别为11%、17%。
[0223] (4)部分化合物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24] 在10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0%、38%。
[0225] 在5ppm剂量下,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45、 50、696、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
生菌素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13%、23%。
[0226] (5)部分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27] 在10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
喹啉铜、中生菌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为10%、35%。
[0228] 在5ppm剂量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 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
素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分别为6%、24%。
[0229] (6)部分化合物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30] 在10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32、 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
铜、中生菌素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分别为22%、33%。
[0231] 在5ppm剂量下,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45、 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
素对西瓜果斑病的防效分别为15%、19%。
[0232] (7)部分化合物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测试结果如下:
[0233] 在10ppm剂量下,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15、31、 32、35、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
喹啉铜、中生菌素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为16%、39%。
[0234] 在5ppm剂量下,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在90%以上的化合物有:1、32、35、 45、50、52、68、86、91、108、118、124、130、133、143、144、149。在该剂量下,对照药剂喹啉铜、中生菌
素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分别为6%、23%。
[0235] 3、作物安全性
[0236] 在200ppm剂量下,化合物1、15、31、32、35、45、50、52、68、86、91、108、 118、124、130、133、136、143、144、149,对黄瓜植株生长安全,施药后无变色、坏死、萎蔫、畸形等现象
出现。即本发明化合物对试验作物均无不良影响,安全性好,符合绿色农药的安全性要求。
[0237] 本发明化合物对作物正面生理效应具体表现在:与空白对照相比,促进植株株高生长,刺激叶绿素的合成并且增加植株叶面积,使得作物叶片更绿、更厚实、提高光合效率,
间接提高了植株免疫力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使植株更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