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式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481493.8

文献号 : CN11057159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安田知晃

申请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涉及杆式连接器,限制在两个壳体的脱离状态下杆转动时的动板的移动。在杆(24)形成有以从入口(28E)越朝向里侧越接近杆(24)的转动中心(13)的方式弯曲的形态的凸轮槽(28)(第1通路),在杆(24)边与阴侧壳体(40)的凸轮销(41)滑接边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在凸轮槽(28)内以接近杆(24)的转动中心(13)的方式移位。在杆(24)形成有退避空间(31)(第2通路)。在杆(24)以与凸轮销(41)非接触的状态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容许凸轮突起在退避空间内以不改变与杆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关系的方式移位。

权利要求 :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阳侧壳体,其具有向正面侧呈筒状突出的罩部;

多个阳端子零件,所述阳端子零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由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动板,其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靠背面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以贯穿所述动板的状态定位;

凸轮突起,其形成于所述动板;

阴侧壳体,其具有凸轮销,能够嵌入到所述罩部内;

杆,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通过边与所述凸轮销滑接边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从而使所述阴侧壳体与所述阳侧壳体嵌合;

第1通路,其形成于所述杆,是以从入口越朝向里侧越接近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方式弯曲的形态,在所述杆边与所述凸轮销滑接边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使所述凸轮突起以接近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方式移位;以及第2通路,其形成于所述杆,在所述杆以与所述凸轮销非接触的状态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容许所述凸轮突起以不改变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关系的方式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与所述第1通路的所述入口邻接并连通,在所述第1通路及所述第2通路中的比所述入口靠里侧的区域,所述第2通路配置于比所述第1通路远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通路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所述嵌合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突起非接触,且在将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对所述凸轮销赋予嵌合方向的按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通路是比所述第1通路浅地凹陷的形态,所述凸轮销的突出尺寸设定得比所述凸轮突起的突出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脱离用凸轮面,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形成于所述第1通路,在从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状态开始将所述杆向所述初期位置侧转动的过程中,对所述凸轮突起赋予使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方向的按压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配置成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沿着所述第2通路的外周缘。

说明书 :

杆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杆式连接器,具备:阳侧壳体,其具有向前方呈筒状突出的罩部;杆,其能转动地安装于阳侧壳体;动板,其以使阳端子零件的突片贯穿而定位的
状态收纳于罩部内;以及阴侧壳体,其嵌合到罩部内。动板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
后方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保护位置,突片的前端部贯穿该动板。
[0003] 在将两个壳体嵌合时,在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将阴侧壳体收纳于罩部内,并使阴侧壳体的凸轮销与动板的凸轮突起以合体的状态进入到杆的凸轮槽的入口。当从该状
态使杆向嵌合位置侧转动时,通过由凸轮销与凸轮槽的滑接引起的增力作用,阴侧壳体被
向阳侧壳体拉近,两个壳体成为嵌合状态。
[0004] 若在两个壳体嵌合的状态下使杆向初期位置转动,则通过由凸轮突起与凸轮槽的滑接引起的增力作用,动板向罩部的前端侧移动而推动阴侧壳体使其远离阳侧壳体,所以
能够使两个壳体脱离。若杆返回到初期位置,则动板复原到使突片的前端部贯穿的保护位
置。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673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9] 根据上述杆式连接器,若在使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则通过凸轮突起与凸轮槽的滑接,动板向罩部的内方移动。若动板向罩部的内方
移动,则突片成为在动板的前方露出的状态,所以有可能导致异物干涉突片。
[0010]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转动时限制动板移动。
[0011]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2]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0013] 阳侧壳体,其具有向正面侧呈筒状突出的罩部;
[0014] 多个阳端子零件,阳端子零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具有由所述罩部包围的突片;
[0015] 动板,其收纳于所述罩部内,能够在保护位置与比所述保护位置靠背面侧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保护位置上,所述多个突片的前端部以贯穿所述动板的状态定位;
[0016] 凸轮突起,其形成于所述动板;
[0017] 阴侧壳体,其具有凸轮销,能够嵌入到所述罩部内;
[0018] 杆,其安装于所述阳侧壳体,通过边与所述凸轮销滑接边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从而使所述阴侧壳体与所述阳侧壳体嵌合;
[0019] 第1通路,其形成于所述杆,是以从入口越朝向里侧越接近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方式弯曲的形态,在所述杆边与所述凸轮销滑接边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
程中,能够使所述凸轮突起以接近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方式移位;以及
[0020] 第2通路,其形成于所述杆,在所述杆以与所述凸轮销非接触的状态从所述初期位置向所述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容许所述凸轮突起以不改变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位置
关系的方式移位。
[0021] 发明效果
[0022] 在两个壳体脱离,杆变为与凸轮销非接触的状态下,在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凸轮突起保持着不接近杆的转动中心的状态在第2通路内移位,所以动板也
不从保护位置移动。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表示在构成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阳侧壳体中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0024] 图2是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初期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0025] 图3是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的状态下杆位于嵌合位置时的侧剖视图。
[0026] 图4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且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0027] 图5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脱离且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凸轮突起、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0028] 图6是图5的X-X线剖视图。
[0029] 图7是表示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0030] 图8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开始嵌合且杆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0031] 图9是表示在阳侧壳体与阴侧壳体嵌合且杆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下凸轮突起、凸轮销、凸轮槽以及退避空间的位置关系的侧剖视图。
[0032] 图10是图9的Y-Y线剖视图。
[0033] 图11是阳侧壳体的立体图。
[0034] 图12是动板的立体图。
[0035] 图13是杆的立体图。
[0036] 图14是阴侧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第2通路的入口与所述第1通路的所述入口邻接并连通,在所述第1通路及所述第2通路中的比所述入口靠里侧的区域,所述第2通路配置于比所述第1
通路远离所述杆的转动中心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因为第1通路的入口与第2通路的入口邻
接并连通,所以同第1通路的入口与第2通路的入口是各不相同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
杆的形状简化。
[0038]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第1通路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所述嵌合用凸轮面与所述凸轮突起非接触,且在将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过程中对所述凸轮销赋予嵌
合方向的按压力。根据该构成,第1通路不仅作为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而且也兼备作为
使凸轮销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第1通路分别地形成用于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
使凸轮销移位的专用通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的形状简化。
[0039]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第2通路是比所述第1通路浅地凹陷的形态,所述凸轮销的突出尺寸设定得比所述凸轮突起的突出尺寸大。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在两个壳体的嵌合
过程中凸轮销误进入到第2通路内。
[0040] 本发明也可以为,具备脱离用凸轮面,所述脱离用凸轮面形成于所述第1通路,在从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嵌合的状态开始将所述杆向所述初期位置侧转动的过程
中,对所述凸轮突起赋予使所述阳侧壳体与所述阴侧壳体脱离的方向的按压力。根据该构
成,第1通路不仅作为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而且也兼备作为用
于在两个壳体的脱离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第1通路分别地形成
用于在两个壳体的脱离过程中使凸轮突起移位的专用通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的形状简
化。
[0041]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杆形成有限制面,所述限制面配置成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对置且沿着所述第2通路的外周缘。根据该构成,通过凸轮突起抵接于限制面,从而能够
防止保护位置的动板向罩部的正面侧脱离。
[0042] <实施例1>
[0043] 以下,参照图1~图1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而得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5、7~9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4中表示的方
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另外,上方和正面侧同义,下方和背面侧同义。
[0044] 说明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的概要。杆式连接器具备:合成树脂制的阳侧壳体10,其具有向正面侧呈筒状突出的罩部12;和合成树脂制的阴侧壳体40,其能够嵌入到罩部
12内,在左右两个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销41。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多个
阳端子零件15,阳端子零件15具有由罩部12包围的突片17。
[0045] 在罩部12内收纳有合成树脂制的动板18,动板18能够在以使多个突片17的末端部贯穿的状态将其定位的保护位置与比保护位置靠背面侧(下方)的退避位置之间在上下方
向移动。在动板18形成有左右一对凸轮突起23。在阳侧壳体10安装有能够在初期位置与嵌
合位置之间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杆24。杆24发挥如下增力功能:通过边与凸轮销41滑接边
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从而使阴侧壳体40与阳侧壳体10嵌合。
[0046] <阳侧壳体10及阳端子零件15>
[0047] 阳侧壳体10具有呈块状的端子保持部11和从端子保持部11的外周缘向上方呈方筒状突出的形态的罩部12。在端子保持部11内收纳有多个阳端子零件15的端子主体部16,
在阳端子零件15的末端部形成的突片17从端子保持部11向上突出地收纳于罩部12内。在阳
侧壳体1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另外,在罩部12
的左右两个外壁部形成有左右一对缺口部14,缺口部14呈朝向下方切除其上端缘部(罩部
12的开口端缘部)的形态。
[0048] <动板18>
[0049] 动板18是具有板主体部19和周壁部20的单一部件,板主体部19使板厚方向与动板18的移动方向平行且呈平板状,周壁部20从板主体部19的外周缘向上方突出。在板主体部
19形成有多个定位孔21,以使多个突片17贯穿多个定位孔21的状态单个地对多个突片17进
行定位。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个侧壁部形成有从周壁部20的上端缘(开口端缘)向下方(背
面侧)切口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导引槽22。
[0050] 在周壁部2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分别形成有从两个导引槽22的槽缘部的下端部突出的前后各一对凸轮突起23。在将动板18收纳于罩部12内的状态下,两个凸轮突起23从缺
口部14向罩部12的外侧面外方突出。凸轮突起23能够收纳于后述的杆24的凸轮槽28和退避
空间31内。
[0051] 动板18通过使周壁部20与罩部12的内周面滑接,从而能够不倾斜地在保护位置(参照图2、3)与退避位置(参照图7)之间移动。在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突片17的
末端部(上端部)贯穿板主体部19的定位孔21,所以从板主体部19起算的突片17向上方突出
的突出尺寸被抑制得较小。
[0052] 在动板18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板主体部19与端子保持部11的上端面(罩部12的里底面)抵接或者接近,所以突片17的基端侧的部分贯穿于定位孔21。因此,与位于保护
位置时相比,从板主体部19起算的突片17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尺寸变大。
[0053] <杆24>
[0054] 杆24是具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呈板状的臂部25和将两个臂部25的末端部彼此连结的操作部26的单一部件。在两个臂部25中的基端侧的位置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的形态的
轴承孔27。杆24通过将轴承孔27嵌合到转动轴13而安装于阳侧壳体10,能够在初期位置(参
照图1、2、4、8)与嵌合位置(参照图3、5、7、9)之间转动。在将杆24安装于阳侧壳体10的状态
下,臂部25配置成与罩部12的外侧面对置并覆盖缺口部14。
[0055] 在杆24形成有使两个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槽28。凸轮槽28弯曲为将轴承孔27(杆24的转动中心)包围的大致弧状的形状,凸轮槽28的入口28E
在臂部25的外周缘开口。从轴承孔27到凸轮槽28的径向距离在凸轮槽28的入口28E最远,在
凸轮槽28的里端部最小。
[0056] 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及脱离过程中,动板18的凸轮突起23和阴侧壳体40的凸轮销41在凸轮槽28内相对移动。凸轮槽28的内表面中与轴承孔27(转动轴13)对置的外
侧的内侧面作为嵌合用凸轮面29发挥作用。凸轮槽28中相对于轴承孔27(转动轴13)背对的
内侧的内侧面作为脱离用凸轮面30发挥作用。脱离用凸轮面30配置于相比嵌合用凸轮面29
而言更靠近转动轴13的位置。
[0057] 在杆24形成有使两个臂部25的内侧面凹陷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退避空间31。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
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退避空间31的从臂部25的内侧面起算的深度尺寸(与转动轴
13的轴线平行的尺寸)设定得比凸轮槽28的深度尺寸小。因此,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的
深度方向上,嵌合用凸轮面29配置于比退避空间31靠内方的区域。
[0058] 凸轮突起23进入到退避空间31的进入深度设为与退避空间31的深度尺寸相同或者比其稍小的尺寸。当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移动时,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面(图6中
的左端面)保持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非接触的状态或者与退避空间31的内表面轻轻地滑
接。另外,脱离用凸轮面30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的深度方向上配置于与退避空间31相
同的深度区域。因此,凸轮突起23的外周面和后述的凸轮销41的外周面能够与脱离用凸轮
面30滑接。但是,虽然后述的凸轮销41与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但是凸轮突起23不能与嵌合
用凸轮面29接触。
[0059] 在臂部25的内侧面上,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及脱离用凸轮面30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退避空间31遍及从其入口31E直到里端的整个区域与凸轮槽28连通。也
就是说,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地连通。另外,退避空间31与嵌合
用凸轮面29在径向(与转动轴13正交且与杆24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邻接。
[0060] 在臂部25形成有限制面32,限制面32以与转动轴13在径向上对置的方式与转动轴13面对。限制面32以沿着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的方式且遍及从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到里
端的整个区域而形成。限制面32中比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靠里侧的区域呈与转动轴13同
心的大致圆弧形。限制面32的大致圆弧状区域与转动轴13的中心之间的径向距离设定为比
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时的从转动轴13的中心到凸轮突起23的上端(凸轮突起23中离转动轴
13最远的部位)为止的距离大的尺寸。由此,在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动的整个
过程中,凸轮突起23保持与限制面32非接触的状态。
[0061] <阴侧壳体40>
[0062] 阴侧壳体40在整体上呈块状,能够嵌入到动板18(罩部12)内。在阴侧壳体40内收纳有多个阴端子零件42。在阴侧壳体4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突出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凸轮
销41。若阴侧壳体40嵌入到动板18内,则凸轮销41与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以凸轮销41被沿
前后夹在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的状态合体。凸轮销41与一对凸轮突起23能够以合体状态在
上下方向(与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方向平行的方向)相对移位。
[0063] 在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凸轮销41的突出端从凸轮突起23的突出端向侧方(与转动轴13的轴线平行的方向)突出。另外,凸轮销41的上下尺寸
设定得比凸轮突起23的上下尺寸大,所以在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
41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中的至少一方端部成为向凸轮突起23的前方或者后方突出的状态。
[0064] 另外,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不在动板18作用由滑动阻力等引起的较大负荷,所以凸轮突起23的形状和尺寸形成为刚性和强度比较低的形态。与
此相对,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之间产生由阳端子零件15与阴端子零件42之间的弹性
接触引起的较大的滑动阻力,所以从杆24对凸轮销41作用较大的负荷。因此,凸轮销41形成
为刚性和强度比凸轮突起23高的形状及尺寸。
[0065] <作用及效果>
[0066] 在阳侧壳体10与阴侧壳体40脱离且杆24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参照图2)下,如图4所示,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向上开口,凸轮突起23位于与凸轮槽28
的入口28E的里端面抵接或者接近的位置。在凸轮突起23位于凸轮槽28的入口28E时,动板
18位于保护位置。保护位置的动板18通过与形成于罩部12的止动部33卡止,从而被限制向
退避位置的移动。
[0067] 若从该状态将阴侧壳体40浅浅地嵌入到罩部12内,则阴侧壳体40嵌合到动板18的周壁部20内,成为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接近、即非接触地对置的状态。此外,此时阴侧壳
体40也可以抵接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伴随阴侧壳体40浅浅地嵌合到动板18,凸轮销41
进入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而进入到一对凸轮突起23之间,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成为合
体的状态。此时,成为凸轮销41抵接于入口28E的里端面且凸轮销41的上端部(嵌合方向后
端部)向凸轮突起23的上方突出的状态。
[0068] 另外,因为阴侧壳体40使止动部33移位,所以动板18能够向退避位置移动。若从该状态使初期位置的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则凸轮销41与凸轮槽28的嵌合用凸轮面29滑接
而可发挥增力功能,所以阴侧壳体40被向阳侧壳体10拉近而进行嵌合。
[0069] 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杆24的转动过程)的初期,嵌合用凸轮面29按压凸轮销41的上端部,所以仅阴侧壳体40向下方(嵌合方向)移动。在这期间,嵌合用凸轮面29与
凸轮突起23不接触,所以动板18不从保护位置移动。阴侧壳体40即使稍微移动,也以面接触
的状态与板主体部19的上表面抵接。
[0070] 在这以后,伴随杆24继续转动,动板18被阴侧壳体40按压,从而与阴侧壳体40成为一体地被向罩部12的内方(下方)压入。并且,当杆24到达嵌合位置时,两个壳体10、40成为
正规的嵌合状态,阳端子零件15的突片17进入到阴侧壳体40内而与阴端子零件42连接。
[0071] 从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面接触时开始到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期间,凸轮突起23与嵌合用凸轮面29仍然为非接触的状态,所以动板18与阴侧壳体4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关系不变化。因此,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保持面接触的状态。
[0072] 这样,在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在转动的初期仅阴侧壳体40移动,从而动板18与阴侧壳体40抵接而成为一体。然后,在直至到达嵌合位置的期间,阴侧
壳体40在原样地保持着与动板18一体化的状态的情况下与阳侧壳体10嵌合。
[0073] 另外,在上下方向上,凸轮突起23的上端和凸轮销41的上端位于大致相同位置,在杆24到达嵌合位置的过程、或已到达嵌合位置的状态下,有时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位于比
嵌合用凸轮面29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有可能凸轮突起23的上端部与杆24干涉,但是因为在
嵌合用凸轮面29的上方邻接地配置有退避空间31,所以凸轮突起23通过使其上端部(一部
分)进入到退避空间31而避免与杆24的干涉。
[0074] 若从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使嵌合位置的杆24向初期位置转动,则脱离用凸轮面30同凸轮突起23与凸轮销41滑接,从而退避位置的动板18被向上方(罩部12的开口端
侧)推动而向保护位置移动,并且阴侧壳体40被向上方推动而从阳侧壳体10脱离。
[0075] 详细说明的话,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从脱离用凸轮面30较大地离开,而凸轮销41的下端部比凸轮突起23的下端向下方突出,与脱离用凸轮面30接触
或者接近。因此,在杆24的转动初期,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销41的下端部滑接,阴侧壳
体40被向上方推起而从板主体部19离开。在这期间,动板18不移动,凸轮销41相对于凸轮突
起23相对地向上移动。
[0076] 在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后,若杆24继续转动,则脱离用凸轮面30开始向凸轮突起23的下端部滑接。在这以后,在杆24到达初期位置为止,脱离用凸轮面30与凸轮突
起23和凸轮销41双方滑接,动板18和阴侧壳体40双方向上方移动。若杆24返回到初期位置,
则凸轮销41和凸轮突起23返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所以如果将阴侧壳体40拿起,则能够
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
[0077] 另外,在使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若要使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突起23滑接,则由板主体部19将阴侧壳体40向脱离方向推动。在该情况下,与阳侧壳
体10与阴侧壳体40之间的较大的脱离阻力相当的负荷作用于凸轮突起23,因此需要使凸轮
突起23大型化而设为强度高的形态。若使凸轮突起23大型化,则退避空间31也需要增大。因
为将退避空间31增大会使杆24中的薄壁区域扩大,所以从强度的观点来看不优选。
[0078] 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本实施例1中,在杆24从嵌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的初期,使脱离用凸轮面30仅与凸轮销41滑接,使阴侧壳体40从板主体部19离开。然后,在脱离
用凸轮面30开始向凸轮突起23滑接后直到杆24到达初期位置的期间,使脱离用凸轮面30与
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双方滑接,使得阴侧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在仍然分离的状态下向脱
离方向移动。由此,能实现使凸轮突起23小型化。
[0079] 脱离用凸轮面30中向凸轮突起23及凸轮销41抵接的抵接区域相对于嵌合/脱离方向倾斜,但是脱离用凸轮面30的抵接区域的倾斜角度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变化。在此基础
上,凸轮突起23与凸轮销41配置成在与嵌合/脱离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因此,在杆24转
动了一定角度时的阴侧壳体40的移动距离与动板18的移动距离微妙地不同,但是因为阴侧
壳体40与板主体部19保持为充分分离的状态,所以在杆24的转动过程中,没有阴侧壳体40
与板主体部19干涉的风险。
[0080] 另外,若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而使杆24返回到初期位置,则动板18返回到保护位置。在该状态下,杆24的操作部26位于比罩部12的开口区域向前方偏移的位置,因此罩部12
的上端的整个区域成为开放的状态。但是,在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从板主体部19
起算的突片17向上方突出的突出尺寸比较小,所以没有异物与突片17干涉的风险。
[0081] 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在将阳侧壳体10安装到其他部件的情况等下进行如下操作:在维持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使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若在
使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时杆24的嵌合用凸轮面29按压凸轮突起23,则动板18向退避位置落
入,突片17的从板主体部19起算的突出尺寸变大,突片17有可能由于其他部件的干涉而变
形。
[0082] 但是,在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中,凸轮突起23不与嵌合用凸轮面29干涉,所以不会从杆24对凸轮突起23作用嵌合方向的按压力。另外,脱离用凸轮面30伴随杆24的转动
而远离凸轮突起23,所以也不从杆24作用凸轮突起23的脱离方向的按压力。因此,凸轮突起
23伴随杆24的转动而进入到退避空间31内,在退避空间31内沿着周向相对移位。在凸轮突
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期间,凸轮突起23保持与杆24非干涉的状态(不从杆24受
到径向及周向的按压力的状态),所以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0083] 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使杆24向嵌合位置转动后,若使该杆24向初期位置转动,则凸轮突起23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而返回到凸轮槽28的入口28E。在这期
间,脱离用凸轮面30和嵌合用凸轮面29都不与凸轮突起23接触,所以动板18仍然保持在保
护位置。
[0084]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和退避空间31。在使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嵌合用凸轮面29以与凸轮突起23非接触的状态将凸
轮销41向嵌合方向按压。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
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与嵌合用凸轮面29非接触的状态收纳
于退避空间31内。
[0085] 根据该构成,因为嵌合用凸轮面29不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接触,所以不在动板18作用嵌合方向的按压力。由此,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另外,凸轮槽28不
仅作为使凸轮突起23移位的空间,也兼备作为使凸轮销41移位的空间的功能。因此,同与凸
轮槽28分别地形成用于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销41移位的专用通路的情况
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86]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形成有凸轮槽28。凸轮槽28为以从入口28E越朝向里侧越接近转动轴13(杆24的转动中心)的方式弯曲的形态。在杆24边与凸轮销41滑接边从
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槽28发挥作为如下第1通路的功能:能够使凸轮突
起23以接近转动轴13的方式移位。
[0087] 同样在杆24形成有退避空间31。在杆24以与凸轮销41非接触的状态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退避空间31发挥作为如下第2通路的功能:容许凸轮突起23不改变
与转动轴13的位置关系地移位。因此,在成为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杆24与凸轮销41非接触
的状态下,在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情况下,凸轮突起23仍然保持与杆24的转
动中心不接近的状态在退避空间31内移位。因此,动板18也不会从保护位置移动。
[0088]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和配置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中的退避空间31。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使嵌合位置的杆
24向初期位置转动的过程中,脱离用凸轮面30将凸轮突起23向远离转动轴13的方向按压,
从而两个壳体10、40脱离。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
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边从脱离用凸轮面30离开边收纳于退
避空间31内。
[0089] 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凸轮突起23通过被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而配置于离杆24的转动轴13最远的位置。并且,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脱离用凸轮面30
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因此,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向嵌合位置侧转动的过程
中,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的凸轮突起23不会接近转动轴13。由此,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0090] 本实施例1的杆式连接器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将阴侧壳体40嵌入到罩部12而将凸轮销41与凸轮突起23合体的状态下,凸轮销41的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
的突出尺寸比凸轮突起23的从阳侧壳体10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尺寸大。另一方面,在杆24
形成有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脱离过程中收纳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凸轮槽28。同
样,在杆24形成有通过比凸轮槽28浅地凹陷而限制凸轮销41进入的退避空间31。退避空间
31为比凸轮槽28浅地凹陷的形态。
[0091] 并且,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且动板18位于保护位置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23以与杆24非干涉的状态收纳于退避空间31内。因此,不
在动板18作用嵌合方向的按压力,所以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另外,能够防止在两
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41误进入到退避空间31内。
[0092] 另外,在杆24形成有能够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收纳凸轮突起23和凸轮销41的凸轮槽28,在该凸轮槽28形成有嵌合用凸轮面29。并且,退避空间31与嵌合用凸轮面
29邻接且与凸轮槽28连通。因为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28连通,所以在将两个壳体10、40嵌合
的步骤中,能够使凸轮突起23与凸轮销41以合体的状态在凸轮槽28内移动。另外,凸轮槽28
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兼作凸轮突起23的移动路径,所以同与凸轮槽28分别地在
杆24形成凸轮突起23专用的移动路径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93] 另外,退避空间31也可以配置于比嵌合用凸轮面29远离转动轴13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状态下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凸轮突起
23与杆24的转动中心不接近,所以能够将动板18保持在保护位置。
[0094] 另外,在杆24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在从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开始将杆24向初期位置侧转动而使两个壳体10、40脱离的过程中,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凸轮突起23,从
而使动板18向保护位置侧移动。根据该构成,若在两个壳体10、40嵌合的状态下使杆24从嵌
合位置向初期位置转动,则脱离用凸轮面30按压凸轮突起23而使动板18向保护位置移动。
在动板18向保护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两个壳体10、40脱离。
[0095] 另外,在阴侧壳体40形成有凸轮销41,在两个壳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凸轮销41伴随杆24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而被凸轮槽28向嵌合方向按压。退避空间31与凸轮槽
28连通,在凸轮槽28形成有脱离用凸轮面30。根据该构成,凸轮槽28兼作凸轮销41在两个壳
体10、40的嵌合过程中的移动路径和凸轮突起23在两个壳体10、40的脱离过程中的移动路
径。因此,同与凸轮槽28分别地在杆24形成凸轮突起23专用的脱离用移动空间的情况相比,
能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96] 另外,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邻接地连通,在凸轮槽28及退避空间31中的比入口28E、31E靠里侧的区域中,退避空间31配置于比凸轮槽28远离转动轴
13的区域。根据该构成,因为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邻接地连通,所以
与凸轮槽28的入口28E和退避空间31的入口31E是不连通的各不相同的空间的情况相比,能
够将杆24的形状简化。
[0097] 另外,在杆24形成有与转动轴13对置且以沿着退避空间31的外周缘的方式配置的限制面32。根据该构成,通过凸轮突起23与限制面32抵接,从而能够防止保护位置的动板18
向与退避位置相反的一侧移动而从罩部12的正面的开口脱离。另外,在两个壳体10、40脱离
的状态下使杆24在初期位置与嵌合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在退避空间31内相对移位的凸
轮突起23保持与限制面32非接触的状态,所以没有保护位置的动板18向退避位置侧落入的
风险。
[0098] <其他实施例>
[0099]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100] (1)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两个壳体脱离的状态下使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过程中,动板保持在保护位置,但是也可以在杆的转动过程中,动板稍微向退避位置侧移
动。
[0101] (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通路(嵌合用凸轮面)配置于比第2通路靠近转动轴的内周侧,但是也可以与此相反,第2通路配置于比第1通路(嵌合用凸轮面)靠近转动轴的内周
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两个壳体的嵌合过程中使凸轮销与凸轮突起不合体即可。
[0102] (3)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有沿着第2通路的外周缘的限制面,但是第2通路也可以不形成限制面而是在杆的外周缘开放的形态。
[0103] (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1通路的入口与第2通路的入口邻接地连通,但是第1通路的入口和第2通路的入口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空间。
[0104] 附图标记说明
[0105] 10:阳侧壳体
[0106] 12:罩部
[0107] 13:转动轴(杆的转动中心)
[0108] 15:阳端子零件
[0109] 17:突片
[0110] 18:动板
[0111] 23:凸轮突起
[0112] 24:杆
[0113] 28:凸轮槽(第1通路)
[0114] 28E:凸轮槽的入口
[0115] 29:嵌合用凸轮面
[0116] 30:脱离用凸轮面
[0117] 31:退避空间(第2通路)
[0118] 31E:退避空间的入口
[0119] 32:限制面
[0120] 40:阴侧壳体
[0121] 41:凸轮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