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510210.8

文献号 : CN110611189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木章义铃木智治

申请人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摘要 :

端子(1)包括:具有接触部(11)的导电性的端子主体(7);具有配置在接触部(11)的后端侧且被保持在壳体(5)的端子保持部(25)的绝缘部件(9)。端子保持部(25)包含防旋转部(29),与设置在壳体(5)的卡定部(31)卡合从而防止端子(1)在壳体(5)内旋转。

权利要求 :

1.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电性的端子主体,其具有接触部;以及绝缘部件,其具有配置在所述接触部的后端侧且保持在壳体的端子保持部,所述端子保持部包含防旋转部,通过所述防旋转部位于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对卡定部之间,并与一对所述卡定部卡合,从而防止所述端子在所述壳体内旋转,一对所述卡定部包括:臂部和在该臂部的前端设置的卡定爪部,所述防旋转部包括:

第1被卡合部,其在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中途的状态下与所述卡定爪部卡合,在所述端子向所述壳体的设置结束时位于一对所述臂部之间且位于所述卡定爪部与所述臂部的基端之间;以及

第2被卡合部,其在所述端子向所述壳体的设置结束时,与所述卡定爪部卡合,防止端子从所述壳体脱离,

所述第1被卡合部包括一对彼此平行的第1平面状部,所述第2被卡合部包括一对第2平面状部,一对所述第2平面状部平行于一对所述第1平面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在所述端子保持部设置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在所述端子设置于所述壳体时对所述壳体与所述端子保持部之间进行密封,从所述端子设置于所述壳体时的移动方向观察,一对所述卡定部和所述防旋转部位于所述密封部的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子主体的端子接触部的内侧,在轴向形成有连通空间部,所述绝缘部件包括:

前端绝缘部,其比所述端子接触部的前端向前方突出;以及连通树脂部,其配置在所述连通空间部,将所述前端绝缘部与所述端子保持部之间连结。

4.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端子主体和绝缘部件,其中,所述端子主体包括:

圆筒状部;

芯线保持部,其保持电线的芯线;以及连结部,其位于所述圆筒状部与所述芯线保持部之间,并且将所述圆筒状部与所述芯线保持部连结,

所述绝缘部件包括后端绝缘部,所述后端绝缘部设置在所述端子主体的圆筒状部的后端部和所述端子主体的连结部的前端部,并且覆盖所述端子主体的圆筒状部的后端部和所述端子主体的连结部的前端部,所述后端绝缘部包括:

第1圆柱状部位,其位于所述芯线保持部的相反侧;以及第2圆柱状部位,其位于所述芯线保持部侧,在所述第1圆柱状部位的位于所述芯线保持部的相反侧的前侧部位形成有与所述第1圆柱状部位的中心轴平行的一对第1平面状部,所述一对第1平面状部互相平行,并且相对于所述第1圆柱状部位的中心轴互相对称,在所述第1圆柱状部位的位于所述芯线保持部侧的后侧部位形成与所述第1平面状部平行的一对第2平面状部,所述一对第2平面状部相对于所述第1圆柱状部位的中心轴互相对称,并且所述一对第2平面状部间的距离的值比所述一对第1平面状部间的距离的值小。

说明书 :

端子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在前端具有绝缘部的端子。

背景技术

[0002] 以往,已知如下端子:是设置在壳体而使用的端子,包括:具有接触部的导电性的端子主体,该接触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连通部;比接触部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前端绝
缘部;配置在接触部的后端侧并固定端子主体的端子保持部;以及配置在连通部并将前端
绝缘部和端子保持部间连结的中间树脂部(参照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721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7] 可是,以往的端子由于端子主体、前端绝缘部和端子保持部形成为圆柱状,因此,虽然能够确保与设置有以往端子的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防水性)(虽然能够通过在端子保持
部设置圆环状的密封部件等来确保),但有的情况下会相对于壳体进行旋转(绕所述圆柱的
中心轴旋转)。
[0008]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是设置在壳体而使用的端子,在设置于壳体时,能够防止相对于壳体旋转。
[000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端子,包括:导电性的端子主体,具有接触部;以及绝缘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接触部的后端侧且将所述端子主体设置在壳体的端子保持部,通过与设置
在所述壳体的卡定部卡合从而防止在设置在所述壳体时所述端子旋转的防旋转部被设置
在所述端子保持部。
[0011] 发明的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是设置在壳体而使用的端子,在设置在壳体时,能够防止相对于壳体旋转。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壳体的侧视图。
[0014] 图2是图1的II向视图。
[0015] 图3是图2的III向视图。
[0016]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0017]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0018]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和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0019] 图7是图4的IV部的放大图。
[0020]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的立体图。
[0021] 图9是图8中的IX向视图。
[0022] 图10是图8中的X‑X剖视图。
[0023]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24] 1:端子
[0025] 5:壳体
[0026] 7:端子主体
[0027] 9:绝缘部件
[0028] 11:接触部(圆筒状部)
[0029] 15:连结部
[0030] 17:连通部
[0031] 21:电线
[0032] 22:芯线
[0033] 23:前端绝缘部(前端绝缘部)
[0034] 25:端子保持部(后端绝缘部)
[0035] 27:中间树脂部(中间绝缘部)
[0036] 29:防旋转部
[0037] 31:卡定部
[0038] 35:臂部
[0039] 37:卡定爪部
[0040] 39:第1被卡合部
[0041] 41:第2被卡合部
[0042] 43:密封部
[0043] 45:芯线保持部
[0044] 49:第1圆柱状部位
[0045] 51:第2圆柱状部位
[0046] 53:第1平面状部
[0047] 55:第2平面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1例如被用作充电插口装置3的连接器2的端子(阳端子),如图1~图7等所示,设置在充电插口装置3的连接器2的壳体5而使用。
[0049] 充电插口装置3设置在车辆(未图示)而使用。充电插口装置3与充电站等充电连接器(未图示)嵌合,经由充电连接器而受电。
[0050] 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空间中的预定的一个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与前后方向正交的预定的一个方向作为横向,将与前后方向和横向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
[0051] 阳端子1如图8~图10所示,包括:导电性的端子主体7;和固定在端子主体7的绝缘树脂部9。端子主体7是用冲压加工使预定形状的导电性板弯曲而形成的。
[0052] 端子主体7包括:配对侧端子的阴端子(未图示)所接触的接触部11;电线连接部13;以及将这些连结的相连部15。接触部11形成为设置有作为沿轴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连
通部的贯通孔17的筒状(圆筒状)。电线连接部13具有一对压紧片16。中继电线21被一对压
紧片16中的对应压紧片压紧,并与电线连接部13连接(参照图6)。
[0053] 绝缘树脂部(绝缘部件)9包括:比接触部11的前端(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前端绝缘部23;配置在接触部11后侧且由树脂制成并保持在一体成型的壳体5内的端子保持部25;
配置在接触部11的贯通孔17(配置在接触部11的内侧),并将前端绝缘部23和端子保持部25
间连结的中间树脂部27。
[0054] 如图7~图10所示,端子1的端子保持部25包含止转部(防旋转部)29。端子1的止转部29在端子1设置在壳体5(例如,在设置的中途、设置结束的时间点)时,与设置在壳体5的
卡定部(锁定爪)31卡合。而且,防止端子1绕筒状的接触部11的中心轴旋转。
[0055] 此外,接触部11的中心轴沿着在将端子1设置于壳体5时端子1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延伸。
[0056] 壳体5的卡定部31包括:从壳体的主体部33延伸并具有可挠性的棒状的臂部35;以及设置在该臂部35的前端的卡定爪部37。
[0057] 止转部29包括第1被卡合部(第1被卡定部)39和第2被卡合部(第2被卡定部)41。第1被卡合部在端子1被设置于壳体5的中途的状态下与卡定爪部37卡合,以进行端子1的止
转。第2被卡合部41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结束时与卡定爪部37卡合,防止端子1从壳体5脱
离。
[0058] 另外,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结束时,壳体5的卡定部31的卡定爪部37与第2被卡合部41卡合,从而除了端子1的防脱外,也进行端子1的止转。
[0059]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结束时,壳体5的卡定部31的臂部35与第1被卡合部39卡合(接触),从而进行端子1的止转。
[0060] 另外,在端子保持部25设置有密封部(止水部)43,该密封部在端子1被设置在壳体5时将壳体5与端子保持部25之间密封。
[0061] 密封部43在将端子1设置在壳体5时的端子1从后侧朝向前侧的移动方向(端子相对于壳体的移动方向)上,设置在止转部29的后侧。
[0062] 从设置在壳体5时的端子1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观察,在进行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时、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结束时,壳体5的卡定部31和止转部29位于密封部43的内侧。
[0063] 此处,进一步详细说明端子1。端子1包括端子主体7和绝缘部件9。
[0064] 端子主体7包括:圆筒状部(接触部)11;对电线(中继电线)21的芯线22进行保持的芯线保持部(电线连接部13的一部分)45;对电线21的覆皮(覆盖芯线22的覆皮)进行保持的
覆皮保持部(电线连接部13的其他一部分)47;以及位于圆筒状部11与芯线保持部45之间并
且将圆筒状部11与芯线保持部45连结的连结部15。
[0065] 绝缘部件9包括:前端绝缘部(前侧绝缘部、前端绝缘部)23、中间绝缘部(中间树脂部)27和后端绝缘部(后侧绝缘部、端子保持部)25。
[0066] 前端绝缘部23形成为圆柱状,从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前端(连结部15、芯线保持部45的相反侧的端)略微突出。中间绝缘部27填充在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内部。
[0067] 后端绝缘部25设置在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后端部和端子主体7的连结部15的前端部,并且覆盖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后端部和端子主体7的连结部15的前端部。
[0068] 前端绝缘部23的外径的值与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外径的值互相相等,前端绝缘部23的中心轴与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中心轴互相一致。前端绝缘部23、中间绝缘
部27和后端绝缘部25一体化。
[0069] 后端绝缘部25包括:位于前端绝缘部23侧(前侧)的第1圆柱状部位49;以及位于芯线保持部45侧(后侧)的第2圆柱状部位51。换言之,后端绝缘部25包括:位于芯线保持部45
相反侧的第1圆柱状部位49;和位于芯线保持部45侧的第2圆柱状部位51。
[0070] 第1圆柱状部位49的外径比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外径大,第2圆柱状部位51的外径比第1圆柱状部位49的外径大。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中心轴与第2圆柱状部位51的中
心轴互相一致,并与前端绝缘部23的中心轴、端子主体7的圆筒状部11的中心轴一致。
[0071] 在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位于前端绝缘部23侧(前侧)的前侧部位,形成有与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中心轴平行的一对第1平面状部53。一对第1平面状部53形成第1被卡合部39。另
外,一对第1平面状部53互相平行,并且位于相对于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中心轴互相对称的
位置(距中心轴的距离互相相等)。
[0072] 在位于第1圆柱状部位49的芯线保持部45侧(后侧)的后侧部位,形成与第1平面状部53平行的一对第2平面状部55。一对第2平面状部55形成第2被卡合部41。另外,一对第2平
面状部55相对于第1圆柱状部位的中心轴互相对称,并且一对第2平面状部55间的距离的值
比一对第1平面状部53间的距离的值小。
[0073] 在第2圆柱状部位51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57。圆环状的凹部57的中心轴与第2圆柱状部位51的中心轴互相一致。在圆环状的凹部57设置有构成密封部
43的O形环等密封材料59。
[0074] 从第1圆柱状部位49、第2圆柱状部位51的中心轴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将端子1设置在壳体5时端子1相对于壳体5的移动方向)观察将端子1设置在壳体5时或设置结束的
状态,则壳体5的卡定部31位于第2圆柱状部位51的内侧。另外,第1平面状部53、第2平面状
部55位于卡定部31之间。
[0075] 壳体5如上所述,包括壳体的主体部33和卡定部31。
[0076] 在壳体的主体部33的内侧形成有端子1、电线21进入的空间60。在空间60,圆柱状的第1部位61、圆柱状的第2部位63、圆柱状的第3部位65和第4部位67从前到后以该顺序互
相相连地并列。此外,壳体的主体部33的后端开口。
[0077] 在第1部位61的中心轴、第2部位63的中心轴和第3部位65的中心轴互相一致并且设置有端子1的状态下,第1部位61等的中心轴与圆筒状部11等的中心轴互相一致。
[0078] 第1部位61的内径比端子1的圆筒状部11的外径大,第2部位63的内径比第1部位61的内径小,第3部位65的内径比第2部位63的内径大。
[0079] 第2部位63的内径与第1圆柱状部位49的内径相等,或者略大。第3部位65的内径与第2圆柱状部位51的内径相等,或者略大。
[0080] 壳体5的卡定部31设置在第2部位63。另外,壳体5的卡定部31与一对第1平面状部53和一对第2平面状部55对应地,相对于1个端子1,在第2部位63的上部设置有1个,在第2部
位63的下部设置有1个(设置有一对)。即,在设置有2个端子1的形态下,在1个壳体5设置有4
个卡定部31。
[0081] 首先,说明上侧的卡定部31A。卡定部31A形成为悬臂梁状,与第1部位61与第2部位63的边界的位置相比,略微从后侧的部位向后方延伸。卡定部31A的前端(后端)与第2部位
63与第3部位65的边界的位置相比,略微位于前侧。另外,在卡定部31A的周围,形成用于将
卡定部31A从壳体的主体部33隔开(形成卡定部31A)的空隙69。
[0082] 卡定部31A的臂部35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厚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宽度方向与横向一致,长边方向(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基端(前端)与壳体
的主体部33一体化。
[0083] 卡定部31A的卡定爪部37设置在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前端(后端)。另外,上侧的卡定部31A的卡定爪部37与卡定部31A的臂部35相比,向端子1侧(下侧、圆柱状的第2部位63
的中心轴侧)突出。
[0084] 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厚度尺寸的值比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宽度尺寸的值小,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宽度尺寸的值比卡定部31A的臂部35的长度尺寸的值小。
[0085] 由此,卡定部31A的臂部35例如若卡定部31A的卡定爪部37在上下方向受到力,则以悬臂梁的形态在上下方向挠曲,去掉力则复原。
[0086] 卡定部31A(臂部35、卡定爪部37)的宽度尺寸的值,与在端子保持部25的第1圆柱状部位49设置的第1平面状部53的宽度尺寸(横向的尺寸)的值大致相等。
[0087] 下侧的卡定部31B、下侧的空隙69与上侧的卡定部31A同样构成,相对于圆柱状的第2部位63的中心轴(包含中心轴且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对称地配置。
[0088] 而且,在将端子1设置在壳体5的中途的状态下,卡定部31A的卡定爪部37与端子保持部25的第1圆柱状部位49的第1平面状部(上侧的平面状部)53接触,卡定部31A的臂部35
向上方挠曲。
[0089] 同时,卡定部31B的卡定爪部37与端子保持部25的第1圆柱状部位49的第1平面状部(下侧的平面状部)53接触,卡定部31B的臂部35向下方挠曲。
[0090] 此时,卡定爪部37与第1平面状部53例如线接触(在跨第1圆柱状部位49的横向的全长延伸的直线状的部位互相接触),端子1被一对卡定部31施力而被夹着,进行端子1的相
对于壳体5的止转。
[0091] 在将端子1在壳体5设置完的状态下,卡定部31A的臂部35复原,卡定部31A的卡定爪部37进入到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上侧的第2平面状部55的位置,同时,卡定部31B的臂部35
复原,卡定部31B的卡定爪部37进入到第1圆柱状部位49的下侧的第2平面状部55的位置,防
止端子1从壳体5脱离。
[0092] 此外,将端子1在壳体5设置完的状态下,卡定爪部37与第2平面状部55例如线接触,进行端子1相对于壳体5的止转。并且,构成也可以是在将端子1在壳体5设置完的状态
下,臂部35与第1平面状部53面接触。而且,可以进行端子1的止转。
[0093] 另外,如图6所示,在连接器2设置有后托架71、密封帽73、硅酮填充部75、屏蔽罩77、屏蔽环79和编组线81。
[0094] 后托架71安装在壳体5,与壳体5一起保持从端子1向下侧延伸的电线21。密封帽73为了形成硅酮填充部75而设置在从端子1向下侧延伸的电线21的中途,硅酮填充部75在端
子1的端子主体7的周围的空间形成,在该空间填充有硅酮树脂。此外,也可以填充有其他树
脂以代替硅酮树脂。
[0095] 屏蔽罩77为了将壳体5的后侧的开口部封闭(覆盖)而安装在壳体5。屏蔽环79为了将端子1、覆盖从屏蔽罩77延伸的电线21的编组线81设置在屏蔽罩77而使用。
[0096]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2的组装步骤。
[0097] 首先,在端子1设置电线21,在端子1的第2圆柱状部位51的圆环状的凹部57设置密封材料59,将该端子1设置在壳体5。此时,如上所述,利用壳体5的卡定部31进行端子1的止
转。
[0098] 接下来,在壳体5设置后托架71和密封帽73。在该设置完成的状态下,电线21将密封帽73贯通,利用后托架71与壳体5的夹入,电线21和密封帽73被与壳体5成为一体地设置。
后托架71也与壳体5成为一体地设置在该壳体5。
[0099] 接下来,各图所示的前后方向为铅垂方向,而且前侧为下且后侧为上地,改变壳体5、端子1等的姿势。而且,为了形成硅酮填充部75,注入热固性的液状硅酮树脂,使液状硅酮
树脂固化。此外,在注入了液状硅酮树脂时,由于密封材料59、密封帽73、壳体5、端子1等的
姿势,液状硅酮树脂不会泄漏到壳体5的外部。通过设置有硅酮填充部75,从而确保端子1的
气密性。
[0100] 接下来,使用屏蔽环79,在屏蔽罩77设置编组线81,将该屏蔽罩77设置在壳体5等。屏蔽罩77由未图示的锁定部设置在壳体5。
[0101] 根据端子1,由于与设置在壳体5的卡定部31卡合,从而进行端子1的止转的止转部29被设置在端子保持部25,因此,在设置在壳体5时,不会相对于壳体5旋转,而是容易向壳
体5设置,另外,能够消除以错误的形态向壳体5设置。
[0102] 另外,根据端子1,由于止转部29包括:第1被卡合部39,在壳体5设置端子1的中途的状态下,与卡定部31的卡定爪部37卡合;以及第2被卡合部41,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完
成时,与卡定部31的卡定爪部37卡合,并且防止端子1从壳体5脱离,因此,在设置在壳体5的
中途和向壳体5的设置完成的时间点这两者,端子1不会相对于壳体5旋转。
[0103] 另外,在端子1中,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完成时,如果壳体5的卡定部31的臂部35与第1被卡合部39卡合,那么由此,进行端子1的止转。而且,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完成的
时间点,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端子1的止转。
[0104] 另外,根据端子1,由于若从在壳体5设置端子1时的端子1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观察,则壳体5的卡定部31和端子1的止转部29位于密封部43的内侧,因此,能够避免壳体5
的卡定部31与密封部43的干扰,能够确保在端子1向壳体5的设置完成时的壳体5与端子1之
间的密封性。
[0105] 另外,由于设置有卡定部31的壳体5被一体成型,因此,简化壳体5的构成。
[0106] 此外,从各图可以理解,在1个壳体5设置有多个(例如2个)端子1,但构成也可以是在1个壳体5设置有1个端子1。
[010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将端子1适用于充电插口装置3的连接器2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当然可以适用于除此之外的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