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90776.9

文献号 : CN110622367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间濑强

申请人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摘要 :

实现嵌合检测部件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提高。嵌合检测部件(30)以能够与锁臂(15)的支承部(20)一体地弹性移位的方式安装于支承部(20),相对于支承部(20)能在初期位置与检测位置之间相对移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弹性卡止片(32)在两壳体(10、50)未嵌合及半嵌合的状态下抵接于锁臂(15)的前止动部(19)而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在第1壳体(10)设置有移动限制部(23),在弹性卡止片(32)由于锁臂(15)的弯曲变形而向从前止动部(19)解脱的方向移位时,通过使嵌合检测部件(30)抵接于移动限制部(23),从而移动限制部(23)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侧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壳体;

第2壳体,其能从前方嵌合于所述第1壳体;

锁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第2壳体;

锁臂,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通过与所述锁定部卡止而将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能够向从所述锁定部解脱的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

支承部,其形成于所述锁臂的后端部;

嵌合检测部件,其以能与所述支承部一体地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在初期位置与比所述初期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之间相对移动;

前止动部,其形成于所述锁臂,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支承部靠前方的位置;

弹性卡止片,其为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中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主体部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在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未嵌合的状态及半嵌合的状态下,通过抵接于所述前止动部,从而能限制初期位置的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

2壳体正规嵌合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锁定部的干涉而向从所述前止动部解脱的方向弹性移位,容许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以及移动限制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在所述弹性卡止片由于所述锁臂的弯曲变形而向从所述前止动部解脱的方向移位时,通过使所述嵌合检测部件抵接于所述移动限制部,从而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侧移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为合成树脂制,

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形成有呈肋状突出的形态的多个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能够与所述移动限制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备反转限制部,所述反转限制部形成于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锁臂向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外表面形成有锁定解除操作面,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面用于使所述锁臂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而将与所述锁定部的卡止解除,一对所述抵靠部以在与所述弹性卡止片和所述前止动部的解脱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面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后端缘部形成有转向面,所述转向面使从后方对所述嵌合检测部件赋予的向前的按压力向所述锁臂的锁定解除方向转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止挡面,在使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返回时,所述止挡面与按压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按压面的手指或者治具在初期位置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够将所述第1壳体内嵌的筒状的罩部,在所述罩部的开口缘设置有容许进入部,所述容许进入部在所述第2壳体与所述第1壳体正规嵌合时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对置,并向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按压面离开的方向凹陷而容许所述手指或者治具进入。

7.根据权利要求5或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位于初期位置时,所述按压面和所述止挡面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实质上相同的位置。

说明书 :

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具备:阳连接器壳体,其具有可挠锁臂;阴连接器壳体,其能够与阳连接器壳体嵌合;以及嵌合检测部件,其检测两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嵌合检测部件以能够与可挠锁臂的后端部一体地弹性移位的方式、且能够在初期位置与比初期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之间滑动地支承于可挠锁臂的后端部。在嵌合检测部件形成有向前方呈悬臂状延出的形态的可挠检测臂,在可挠锁臂形成有锁定突部。
[0003] 在两连接器壳体未嵌合的状态及半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可挠检测臂的前端抵靠于锁定突部,从而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当两连接器壳体达到正规嵌合状态时,通过可挠锁臂卡止于第2壳体的卡合突部,从而两连接器壳体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另外,当两连接器壳体正规嵌合时,可挠检测臂通过与卡合突部的干涉而从锁定突部解脱,所以嵌合检测部件能向检测位置移动。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基于能否使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来检测两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000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0315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5] 在上述的连接器中,在两连接器壳体未嵌合、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电线等钩挂到锁臂、嵌合检测部件的情况下,有可能可挠锁臂弯曲变形、可挠检测臂从锁定突部解脱。当可挠检测臂从锁定突部解脱时,嵌合检测部件不保持于初期位置,尽管两连接器壳体未嵌合,也有可能嵌合检测部件被向检测位置压入。如果在嵌合检测部件被压入到检测位置的原样状态下进行两连接器壳体的嵌合,则不能检测两连接器壳体的嵌合状态。
[0006]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实现嵌合检测部件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提高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7]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壳体;
第2壳体,其能从前方嵌合于所述第1壳体;
锁定部,其形成于所述第2壳体;
锁臂,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通过与所述锁定部卡止而将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能够向从所述锁定部解脱的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
支承部,其形成于所述锁臂的后端部;
嵌合检测部件,其以能与所述支承部一体地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能够在初期位置与比所述初期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之间相对移动;
前止动部,其形成于所述锁臂,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支承部靠前方的位置;
弹性卡止片,其为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中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主体部向前方突出的形态,在所述第1壳体与所述第2壳体未嵌合的状态及半嵌合的状态下,通过抵接于所述前止动部,从而能限制初期位置的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
2壳体正规嵌合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锁定部的干涉而向从所述前止动部解脱的方向弹性移位,容许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移动;以及
移动限制部,其形成于所述第1壳体,在所述弹性卡止片由于所述锁臂的弯曲变形而向从所述前止动部解脱的方向移位时,通过使所述嵌合检测部件抵接于所述移动限制部,从而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向检测位置侧移动。
发明效果
[0008] 在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即使锁臂由于异物的干涉等而弯曲变形、弹性卡止片从前止动部解脱,嵌合检测部件也通过向移动限制部抵接而被限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因为在两壳体未嵌合的状态下嵌合检测部件不可能被向检测位置压入,所以嵌合检测部件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优良。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从斜前方观看在实施例1的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前方观看在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检测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后方观看在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后方观看在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检测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第1壳体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在第1壳体中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嵌合检测部件的主视图。
图9是嵌合检测部件的后视图。
图10是嵌合检测部件的俯视图。
图11是嵌合检测部件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3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半嵌合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半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初期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9是图17的X-X线剖视图。
图20是表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且嵌合检测部件保持于检测位置、限制锁臂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的状态的相当于图17的X-X线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 本发明也可以为,具备反转限制部,所述反转限制部形成于所述移动限制部,限制所述锁臂向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移位。根据该构成,与在与移动限制部不同的部位形成专用的反转限制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1壳体的形状简化。
[0011]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为合成树脂制,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形成有呈肋状突出的形态的多个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能够与所述移动限制部抵接。根据该构成,因为能够将嵌合检测部件中的向移动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位分割为呈肋状突出的多个抵靠部,所以能够减少在通过模具成型嵌合检测部件时产生的缩痕。
[0012]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外表面形成有锁定解除操作面,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面用于使所述锁臂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而将与所述锁定部的卡止解除,一对所述抵靠部以在与所述弹性卡止片和所述前止动部的解脱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夹着所述锁定解除操作面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因为在锁定解除操作面的形成范围内不存在抵靠部,所以锁定解除操作面成为平坦、操作性的良好的形状。
[0013] 本发明也可以为,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后端缘部形成有转向面,所述转向面使从后方对所述嵌合检测部件赋予的向前的按压力向锁定解除方向转向。在对支承部赋予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有可能锁臂弯曲变形而使弹性卡止片从前止动部解脱。但是,在作业者将嵌合检测部件的后端部向前按压时,该按压力被转向面向锁定解除方向转向,所以支承部不可能被向反转方向按压。由此,能够防止锁臂的弯曲变形,能够确实地防止弹性卡止片从前止动部解脱。
[0014]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止挡面,在使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返回时,所述止挡面与按压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按压面的手指或者治具在初期位置抵接。例如,在嵌合检测部件为小型的情况下,当使嵌合检测部件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返回时的操作力(压入力)过大时,有可能嵌合检测部件在初期位置不停止而向后方脱离。在那方面,根据上述构成,在嵌合检测部件达到初期位置时,手指或者治具能够抵接于移动限制部的止挡面,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在初期位置确实停止。
[0015] 本发明也可以为,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够将所述第1壳体内嵌的筒状的罩部,在所述罩部的开口缘设置有容许进入部,所述容许进入部在所述第2壳体与所述第1壳体正规嵌合时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对置,并向从所述嵌合检测部件的按压面离开的方向凹陷而容许所述手指或者治具进入。据此,在两壳体正规嵌合时,即使罩部的开口缘配置于嵌合检测部件对置的位置,通过手指或者治具进入到容许进入部,也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没有障碍地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返回。另外,在将加工嵌合检测部件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按压时,容许进入部能够成为确定按压部位的标记。
[0016] 也可以为,在所述嵌合检测部件位于初期位置时,所述按压面和所述止挡面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实质上相同的位置。据此,伴随手指或者治具抵接于按压面和止挡面这两个面,嵌合检测部件达到初期位置,因此操作性优良。另外,能够在视觉上容易地检测出嵌合检测部件在移动后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
[0017] <实施例1>以下,参照图1~图20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例1。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后述的第2壳体50及阳端子零件53除外,将图10~20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4、6~9、11~13、16、18~20所表示的方向原样地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5、15、17中的上方定义为右方。
[0018] <连接器的基本构成>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有第1壳体10和相对于第1壳体10能从其前方嵌合的第2壳体50。
在第2壳体50形成有锁定部54,在第1壳体10形成有锁臂15,通过锁臂15与锁定部54卡止,从而将两壳体10、50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锁臂15能够向从锁定部54解脱的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在锁臂15的后端部形成有支承部20,在支承部20以能一体地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的方式安装有嵌合检测部件30。嵌合检测部件30能够相对于支承部20在初期位置与比初期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之间相对地移动。
[0019] 在锁臂15形成有前止动部19,前止动部19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比支承部20靠前方的位置。在嵌合检测部件30形成有从支承于支承部20的主体部31向前方突出的形态的弹性卡止片32。在两壳体10、50未嵌合的状态及半嵌合的状态下,通过弹性卡止片32抵接于前止动部19,从而限制初期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另外,在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的状态下,弹性卡止片32由于与锁定部54的干涉而向从前止动部19解脱的方向弹性移位,容许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
[0020] <第1壳体10>第1壳体10构成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壳体主体11、和组装到壳体主体11的前端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前止动体12。如图12所示,在壳体主体11内从后方插入有阴端子零件13。在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形成有从其前端凹陷到后端的形态的收纳凹部14。
[0021] 在收纳凹部14内收纳有锁臂15。锁臂15呈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在其前端部的连结部16与收纳凹部14的内表面相连。也就是说,锁臂15为从连结部16向后方呈悬臂状延出的形态。锁臂15能够以连结部16为支点向锁定解除方向(下方)弹性移位,锁定解除方向是向壳体主体11的上表面接近的方向。
[0022] 在锁臂15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穿的形态的卡止孔17。在锁臂15的上表面中与卡止孔17的前方邻接的区域形成有向上方(与锁定解除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形态的锁定突起18。卡止孔17的内壁面的前端部和锁定突起18的后端部成为相互连成同一面状的前止动部19。在锁臂15的后端部(自由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嵌合检测部件30的支承部20。支承部20形成与锁定解除方向呈大致直角的板状。在支承部2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从支承部20的后端缘向前方直线状延伸的导槽21。
[0023] 在第1壳体10的上表面的接近后端的位置形成有从收纳凹部14的左右两侧缘向上方立起的一对侧壁部22。在左右两侧壁部22的上端缘连接有在左右方向细长的移动限制部23的左右两端部。也就是说,移动限制部23以沿左右横穿收纳凹部14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0024] 移动限制部23的前表面形成为止挡面23F,止挡面23F在使嵌合检测部件30向从检测位置返回到初期位置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与按压嵌合检测部件30的手指90在初期位置抵接。止挡面23F在左右方向细长,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没有台阶地平坦地形成。止挡面23F的前方在第1壳体10为单体时或者在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时维持为开放的状态。移动限制部23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意外地向检测位置移动,并且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从初期位置向后方意外地脱离。移动限制部23中的下表面侧的区域作为反转限制部24发挥功能。也就是说,移动限制部23和反转限制部24一体形成。反转限制部24限制锁臂15向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上方)不当地弹性移位。
[0025] 如图5所示,在第1壳体10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前侧移位限制部25。前侧移位限制部25为从收纳凹部14的左右两内壁面向左右方向内侧突出的形态。在前后方向上,前侧移位限制部25配置于与锁臂15的支承部20的前端部相同的位置。在第1壳体10的后端面10R形成有左右对称的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从收纳凹部14的后端的开口缘中的左右两侧缘向后方呈肋状突出。前侧移位限制部25和后侧移位限制部26限制检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
[0026] 如图4、7所示,在第1壳体10的后端面10R形成有向后方呈肋状突出的形态的左右对称的一对干涉限制部27。干涉限制部27以沿着收纳凹部14的后端的开口缘中的左右两侧缘和收纳凹部14的后端的开口缘中的下缘的两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从左右两干涉限制部27的上端向左右方向外方伸出。也就是说,干涉限制部27和后侧移位限制部26一体形成。干涉限制部27的后端缘和后侧移位限制部26的后端缘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
[0027] <嵌合检测部件30>嵌合检测部件3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8~11所示,是具有主体部31和弹性卡止片32的单一部件。主体部31具有俯视形状呈大致方形的基板部33、和从基板部3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形态的板状腿部34。板状腿部34将板厚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于基板部3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
[0028] 弹性卡止片32呈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弹性卡止片32的后端部32R的宽度尺寸(左右方向的尺寸)比板状腿部34大,弹性卡止片32的后端部32R与板状腿部34的下端缘相连。弹性卡止片32的后端部32R中向板状腿部34的左右两侧伸出的部分以与基板部33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弹性卡止片32中比后端部32R靠前方的区域成为从主体部31向前方呈悬臂状延出的臂部35。臂部35相对于主体部31能够向上下方向弹性移位。在臂部35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形态的受压突起36。
[0029] 嵌合检测部件30相对于锁臂15的支承部20从后方组装。在组装状态下,通过基板部33和后端部32R在上下方向夹着支承部20,从而可限制主体部31相对于支承部20向上下方向的相对移位及相对的倾斜。也就是说,支承部20和主体部31在侧视时成为一体地向上下方向移位。
[0030] 在将嵌合检测部件30组装到支承部20的状态下,板状腿部34与导槽21嵌合。通过该嵌合,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主体部31被限制相对于支承部20向左右方向的相对移动。但是,板状腿部34通过被导槽21导向,从而能够在初期位置(参照图1、3、5、7、12、13、15、16)与比初期位置靠前方的检测位置(参照图2、4、17、18~20)之间在前后移动。
[0031] 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弹性卡止片32的受压突起36进入到卡止孔17内,相对于前止动部19成为与前止动部19从其后方抵接、或者接近地对置的位置关系。当受压突起36抵接于前止动部19时,嵌合检测部件30被限制向检测位置(前方)的移动。另外,初期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通过使在基板部33的下表面形成的防脱突起37卡止于支承部20的防脱部(省略图示),从而被限制相对于支承部20向后方的相对移动。由此,嵌合检测部件30保持于初期位置。
[0032] 如图12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基板部33的前端部位于与反转限制部24从其下方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的位置。因此,当锁臂15的支承部20和嵌合检测部件30将要向反转方向(上方)移位时,基板部33的前端缘部抵接于反转限制部24的下表面,所以可限制锁臂15向反转方向的移位。另外,基板部33的前端缘部位于比支承部20的前端稍微靠后方,基板部33的后端部比第1壳体10的后端面10R向后方突出。
[0033] 如图1、12所示,在基板部33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其后端缘呈左右方向的肋状突出的形态的手指钩挂部38。在基板部33的上表面左右对称地形成有一对沿着其左右两侧缘呈前后方向的肋状突出的形态的抵靠部39。抵靠部39的后端与手指钩挂部38的左右两端相连。抵靠部39的前端位置是比基板部33的前端缘稍微靠后方的位置。
[0034] 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抵靠部39的前端位于比移动限制部23的后端缘稍微靠后方。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锁臂15没有弹性移位的状态下,抵靠部39的上下方向(锁臂15的弹性移位方向)的形成范围和移动限制部23的上下方向的形成范围局部重叠。也就是说,抵靠部39的前端面与移动限制部23的后端面稍微隔开间隙地对置。
[0035] 基板部33的上表面中由手指钩挂部38和左右两抵靠部39划定的大致方形的区域成为锁定解除操作面40。也就是说,上述一对抵靠部39配置于将锁定解除操作面40从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的位置。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基板部33的上表面前端部与移动限制部23的反转限制部24对置地配置,被移动限制部23覆盖上方而隐蔽,并且锁定解除操作面40配置于比移动限制部23靠后方,以向上方开放的状态露出。另外,在初期位置上,基板部33的前端(后述的按压面30F)以与移动限制部23的前端(止挡面23F)关于前后方向实质上在相同位置对齐的方式配置。当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时,基板部33的上表面前端部向比移动限制部23的前端靠前方较大地突出地配置,能够目视,另一方面,锁定解除操作面40的前端部隐藏到移动限制部23(反转限制部24)的下方。无论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和检测位置中的哪个位置,都因为基板部33的上表面被移动限制部23局部地覆盖而得以保护,所以能够防止异物从上方干扰基板部33。
[0036] 基板部33的前端缘部的左右两端部作为前侧抵接部41发挥功能。在左右方向上,一对前侧抵接部41配置于与一对前侧移位限制部25相同的位置。但是,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前侧抵接部41位于比前侧移位限制部25靠后方。因此,在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时,前侧抵接部41不会与前侧移位限制部25干涉。
[0037] 当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时,一对前侧抵接部41位于与一对前侧移位限制部25稍微隔开间隙地从其上方对置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当锁臂15将要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时,一对前侧抵接部41与一对前侧移位限制部25从其上方抵接,所以可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的移位。
[0038] 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主体部31形成有左右一对后侧抵接部42。左右两后侧抵接部42为从主体部31的后端部的左右两端部向斜后方突出的形态。后侧抵接部42比主体部31的左右两侧缘向左右方向外方伸出。在左右方向上,一对后侧抵接部42配置于与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相同的位置。但是,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后侧抵接部42位于比后侧移位限制部26靠后方。因此,在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时,后侧抵接部42不会与后侧移位限制部26干涉。
[0039] 当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时,一对后侧抵接部42位于与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稍微隔开间隙地从其上方对置的位置。当在该状态下锁臂15将要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时,一对后侧抵接部42与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从其上方抵接,所以可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的移位。
[0040] 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后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上部转向面43和左右一对下部转向面44。上部转向面43配置于基板部33的后端缘部的左右两端部。上部转向面43的侧视形状为大致圆弧状。另外,一对下部转向面44形成于上述后侧抵接部42的上表面,相对于上部转向面43配置于斜下后方。上部转向面43和下部转向面44均与斜上后方面对。因此,当对上下两转向面43、44从后方赋予向前的外力时,该向前的外力通过两转向面43、44作为向下的按压力赋予在嵌合检测部件30及锁臂15的后端部。该向下的按压力为在上下方向上与锁定解除方向相同的方向。
[0041] 基板部33的前端面构成为在使嵌合检测部件30从检测位置返回到初期位置时用手指90的尖端部(包括指甲的尖端)按压的按压面30F。按压面30F在左右方向细长,沿着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大致没有台阶地平坦地形成。
[0042] <第2壳体50>第2壳体5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端子保持部51和从端子保持部51的外周缘向正面侧(图
12中的右方)突出的方筒状的罩部52。在端子保持部51保持多个阳端子零件53,阳端子零件
53的前端的突片由罩部52一并包围。在构成罩部52的上壁部形成有锁定部54。锁定部54为从上壁部的前端缘向下方(罩部52的内侧)突出的形态。该锁定部54的突出方向为在上下方向上与锁臂15的锁定解除方向相同的方向。在罩部52内可嵌入第1壳体10。当在罩部52内正确地嵌入第1壳体10时,两壳体10、50成为正规嵌合状态,阴端子零件13和阳端子零件53连接。
[0043] 在罩部52的开口缘设置有容许进入部57,容许进入部57在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的状态下容许手指90的进入。容许进入部57在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时与嵌合检测部件30的按压面30F在前后方向对置,成为向离开按压面30F的方向凹陷成俯视时为大致U字状的形态。作业者的手指90通过其尖端部进入到容许进入部57,从而能够与检测位置上的嵌合检测部件30的按压面30F抵接,而且能够在使嵌合检测部件30向初期位置移动时对按压面30F进行按压。
[0044] <两壳体10、50未嵌合的状态下的作用及效果>在两壳体10、50未嵌合的状态下,保持于初期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的主体部31的后端部向比干涉限制部27靠后方突出,因此当电线等异物钩挂于主体部31的后端部的下表面时,有可能锁臂15和嵌合检测部件30向反转方向(上方)移位。但是,因为在主体部31的前端部的上方以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的方式配置有反转限制部24,所以锁臂15和嵌合检测部件
30不会向反转方向较大地移位。
[0045] 另外,当在主体部31的前端部抵接于反转限制部24的状态下主体部31的后端部(比反转限制部24靠后方的区域)被用较大的力向反转方向按压时,有可能锁臂15以向下方(锁定解除方向)鼓起的方式弯曲。当锁臂15弯曲时,锁臂15的后端部的支承部20以前倾的方式使姿势倾斜,因此支承于支承部20的主体部31也与支承部20成为一体地前倾。当主体部31前倾时,从主体部31向前方延出的弹性卡止片32的前端部(受压突起36)向下方移位,受压突起36和前止动部19的上下方向上的卡止量(抵接区域)变小,或者受压突起36从前止动部19解脱。
[0046] 当受压突起36和前止动部19的卡止量变小、或者受压突起36从前止动部19解脱时,在对嵌合检测部件30赋予来自后方的按压力时,有可能嵌合检测部件30不保持于初期位置而被向检测位置压入。当在嵌合检测部件30压入到检测位置的原样状态下进行两壳体10、50的嵌合时,变得不能正确检测两壳体10、50的嵌合状态。但是,如上所述,即使在锁臂
15弯曲的状态下嵌合检测部件30被向前方按压,也因为嵌合检测部件30的抵靠部39与第1壳体10的移动限制部23从其后方抵靠,所以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侧的移动被限制。
[0047] 另外,在两壳体10、50未嵌合的状态下,作业者错误地从后方按压主体部31而使初期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将要向检测位置压入的情况下,对支承部20赋予向上(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的力,有可能锁臂15如上所述弯曲变形。但是,因为在按压主体部31时作业者的手指90接触上部转向面43和下部转向面44,所以对主体部31赋予的向前的按压操作力由于两转向面43、44的倾斜而向下(锁定解除方向)转向。因此,主体部31和锁臂15的支承部20不可能被向反转方向(上方)按压。由此,可防止锁臂15的弯曲变形,所以弹性卡止片32不可能从前止动部19解脱。
[0048]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在第1壳体10形成有移动限制部23。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锁臂15由于异物的干涉等而弯曲变形,即使弹性卡止片32由于该弯曲变形的原因而向从前止动部19解脱的方向移位,也通过嵌合检测部件30的抵靠部39抵接于移动限制部23,从而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侧的移动被限制,嵌合检测部件30保持于初期位置。因此,嵌合检测部件30的嵌合检测功能的可靠性优良。
[0049] 另外,在移动限制部23形成有反转限制部24,反转限制部24限制锁臂15向与锁定解除方向反向的反转方向移位。根据该构成,与在与移动限制部23不同的部位形成专用的反转限制部24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1壳体10的形状简化。
[0050] 另外,因为嵌合检测部件30为合成树脂制,所以有可能在模具成型时产生被称为缩痕的不当变形。当在主体部31产生的缩痕的程度较大时,则在锁臂15弯曲变形时,有可能抵靠部39不正确地与移动限制部23抵靠,从而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压入。但是,抵靠部39不是呈块状,而为呈肋状突出的形态,分割地配置于多个位置。由此,能够将在通过模具成型嵌合检测部件30时产生的缩痕减少。
[0051] 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的外表面形成有锁定解除操作面40,锁定解除操作面40用于使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而将与锁定部54的卡止解除。并且,一对抵靠部39以在与弹性卡止片32和前止动部19的解脱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夹着锁定解除操作面40的方式配置。根据该构成,因为在锁定解除操作面40的形成范围内不存在抵靠部39,所以锁定解除操作面40成为平坦、操作性的良好的形状。
[0052] 另外,如图7、12所示,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的状态下,弹性卡止片32的后端部32R的最后端缘部32E和后侧抵接部42向比第1壳体10(壳体主体11)的后端面10R(端子收纳室的后端开口的面)靠后方突出。如果异物与弹性卡止片32的最后端缘部32E的下表面、后侧抵接部42的下表面干涉时,则对锁臂15的支承部20赋予反转方向的外力,有可能锁臂15弯曲变形而使弹性卡止片32从锁臂15解脱。
[0053] 但是,在第1壳体10的后端面10R中、在左右方向上与一对后侧抵接部42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左右一对干涉限制部27,左右一对干涉限制部27配置于比后侧抵接部42靠下方。干涉限制部27为从第1壳体10的后端面10R呈上下方向的肋状突出的形态。通过存在该干涉限制部27,从而异物难以与弹性卡止片32的最后端缘部32E的下表面和后侧抵接部42的下表面干涉。
[0054] <两壳体10、50的嵌合过程的说明>在将两壳体10、50嵌合时,使第1壳体10嵌入到第2壳体50的罩部52内。在嵌合的过程中,如图13所示,锁定突起18与锁定部54干涉而使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两壳体
10、50成为半嵌合状态。此时,安装于锁臂15的支承部20上的主体部31(嵌合检测部件30)与支承部20一体地移位,弹性卡止片32与锁定部54不接触,所以弹性卡止片32不可能从前止动部19解脱。因此,即使在该半嵌合状态下将嵌合检测部件30向前方按压时,嵌合检测部件
30也不会向检测位置侧移动,而保持于初期位置。
[0055] 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与锁臂15一体地移位时,前侧抵接部41因为位于比前侧移位限制部25靠后方,所以向下方移位而不会与前侧移位限制部25干涉。同样,后侧抵接部42也因为位于比后侧移位限制部26靠后方,所以向下方移位而不会与后侧移位限制部26干涉。因此,不会给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的弹性移位动作带来妨碍。
[0056] 当两壳体10、50达到正规的嵌合状态时,如图16所示,锁定突起18通过锁定部54,所以锁臂15向上方弹性复原。当锁臂15弹性复原时,锁定突起18和锁定部54成为卡止状态,所以两壳体10、50被限制脱离并锁定为正规嵌合状态。
[0057] 另外,当两壳体10、50达到正规嵌合状态时,弹性卡止片32的受压突起36位于锁定部54的正下方,所以伴随锁臂15的弹性复原,受压突起36与锁定部54干涉,弹性卡止片32的臂部35相对于锁臂15相对地向下方弹性移位。通过该臂部35的弹性移位,受压突起36相对于锁臂15的前止动部19相对地向下方解脱,所以嵌合检测部件30成为被容许向检测位置侧移动的状态。
[0058] 然后,当将初期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压入时,两壳体10、50的嵌合作业完成。当两壳体10、50原样地半嵌合时,如上所述,受压突起36和前止动部19为卡止的状态,所以不能将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压入。因此,能够基于能否使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来检测两壳体10、50的嵌合状态。
[0059] <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30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下的作用及效果>在两壳体10、50正规嵌合、嵌合检测部件30被向检测位置压入的状态下,如图18所示,弹性卡止片32的前端部(受压突起36)钻入到锁臂15的锁定突起18下。另外,如图19所示,左右一对前侧抵接部41位于与左右一对前侧移位限制部25的上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的位置,并且左右一对后侧抵接部42与左右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的上表面隔开微小的间隙对置,或者抵接于左右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的上表面。
[0060] 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对锁臂15的后端部赋予向下(锁定解除方向)的外力、按压操作力,也通过前侧抵接部41抵接于前侧移位限制部25,并且后侧抵接部42抵接于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从而可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的弹性移位。由此,可保持锁定突起18和锁定部54的卡止状态,所以两壳体10、50确实地保持为正规嵌合状态。另外,因为前侧抵接部41、前侧移位限制部25、后侧抵接部42、以及后侧移位限制部26均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各一对,所以锁臂15的姿势不可能向左右任一方倾斜。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下,基板部33的前端部比移动限制部23的前端向前方突出,能够从上方通过目视确认该突出状态。
[006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在第1壳体10形成有前侧移位限制部25和后侧移位限制部26。通过使检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抵接于前侧移位限制部25,从而前侧移位限制部25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后侧移位限制部26形成于比前侧移位限制部25靠后方的位置,通过使检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抵接于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从而后侧移位限制部26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
[0062] 这样,检测位置的嵌合检测部件30发挥作为通过抵接于第1壳体10从而限制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的部件的功能,嵌合检测部件30抵接于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移位限制部25、26。通过这两个部位的抵接,嵌合检测部件30相对于第1壳体10的方向以适当的形态稳定,所以锁臂15不会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由此,可确实地保持锁臂15的锁定突起18和锁定部54的卡止状态,所以锁臂15的锁定功能的可靠性高。
[0063] 另外,在嵌合检测部件30形成有锁定解除操作面40,锁定解除操作面40用于使锁臂15和嵌合检测部件30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并且,嵌合检测部件30中的作为向前侧移位限制部25抵接的抵接部件的前侧抵接部41配置于比锁定解除操作面40靠前方。另外,嵌合检测部件30中的作为向后侧移位限制部26抵接的抵接部件的后侧抵接部42配置于比锁定解除操作面40靠后方。这样,前侧抵接部41和后侧抵接部42在前后方向隔开足够间隔地配置。
[0064] 另外,左右一对后侧移位限制部26以与一对干涉限制部27的上端部连成一体的方式形成。因此,与将干涉限制部27和后侧移位限制部26形成于不同的部位的情况相比,第1壳体10的后端部的形状可简化。
[0065] <两壳体10、50的脱离作业的说明>在使两壳体10、50脱离时,如图18所示,使手指90的尖端部进入到容许进入部57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对按压面30F进行按压,使嵌合检测部件30朝向成为初期位置侧的后方移动。当嵌合检测部件30达到初期位置时,如图16所示,按压面30F和移动限制部23的止挡面
23F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手指90的尖端部除了按压面30F之外也抵接于移动限制部23的止挡面23F,从而嵌合检测部件30向后方的移动停止。因此,尽管嵌合检测部件30为小型,但即使作业者向初期位置的压入操作力变大,也通过手指90的尖端部抵接于移动限制部23,从而能够使嵌合检测部件30确实地停止于初期位置,能够防止嵌合检测部件30向后方意外地脱离。另外,通过对嵌合检测部件30的按压面30F和移动限制部23的止挡面23F在前后方向配置于大致相同位置的状态进行确认,从而能够检测出嵌合检测部件30位于初期位置。
[0066] 当嵌合检测部件30达到初期位置时,前侧抵接部41移动到相对于前侧移位限制部25向后方偏离的位置,并且后侧抵接部42移动到相对于后侧移位限制部26向后方偏离的位置,所以锁臂15被容许向锁定解除方向的移位。当从该状态对锁定解除操作面40进行按压操作时,则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弹性移位,锁定突起18从锁定部54解脱,两壳体10、50从锁臂15的锁定状态解脱。然后,只要在使锁臂15向锁定解除方向移位的原样状态下将两壳体10、50拉离即可。
[0067] <其他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移动限制部形成有反转限制部,但是也可以在与移动限制部不同的部位形成专用的反转限制部。
(2)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有一对抵靠部,但是抵靠部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3)在上述实施例中,将嵌合检测部件中的向移动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位设为分割为呈肋状突出的多个抵靠部的形态,但是向移动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位也可以设为成形为单一的块状的形态。
(4)在上述实施例中,一对抵靠部以在宽度方向夹着锁定解除操作面的方式配置,但是也可以将抵靠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锁定解除操作面的形成区域的范围内。
(5)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嵌合检测部件的后端缘部形成有转向面,但是嵌合检测部件也可以为不形成转向面的形态。
(6)在上述实施例中,由移动限制部和一对侧壁部形成门型,但是移动限制部也可以为以从两侧壁部向内侧相互对置的方式成对地突出的形态。
(7)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使嵌合检测部件从检测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时按压嵌合检测部件的按压部件由作业者的手指构成,但是按压部件也可以是棒状或者销状的治具。
附图标记说明
[0068] 10:第1壳体15:锁臂
19:前止动部
20:支承部
23:移动限制部
23F:止挡面
24:反转限制部
30:嵌合检测部件
30F:按压面
31:主体部
32:弹性卡止片
39:抵靠部
40:锁定解除操作面
43:上部转向面(转向面)
44:下部转向面(转向面)
50:第2壳体
54:锁定部
57:容许进入部
90: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