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992813.6

文献号 : CN11066937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佘志刚蔡润林严涛曹文浩

申请人 : 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首次公开了该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用途,对海洋污损生物在固体上的附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低含量涂覆下即有显著效果。同时,在抑制海洋生物附着时不会杀灭海洋生物,而是起驱避作用。该化合物从海洋真菌的发酵物中提取,具有可靠稳定的来源,在各类海洋人工设施的污损生物防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

1.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所述白僵菌素结构式如下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白僵菌素涂覆于固体表面。

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僵菌素的涂覆量为10μg/c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洋污损生物为网纹藤壶。

说明书 :

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海洋防污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进程中,生物污损一直是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及海洋渔业等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海洋生物污损是指浸泡在海水中的船舶或者各种
人工设施被海洋微生物、植物或动物附着而给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其主要
危害为增加船舶的粗糙度和重量,从而增大阻力,降低航速,增大燃料消耗和船体维护成
本;妨碍各类海洋设施的正常工作,引发漂移、失衡甚至导致倾覆;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还
会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或者堵塞网箱导致水流不畅、供氧不足,影响养殖水产品
的产量和质量。
[0003] 当前,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技术和方法中,以防污涂料的应用最为广泛。传统的防污涂料,如氧化亚铜、有机锡等,通过释放涂料中的铜、汞、锡、砷等防污剂,在材料周围形成
对海洋植物孢子或者海洋动物幼虫有毒杀作用的毒料浓度层,从而达到防污目的。然而,由
于对海洋生物具有致畸毒性,有机锡抗污损涂料已被国际海事组织(IMO)从2008年9月17日
起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氧化铜涂料也被中国国家环保部列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
名录,于2012年被禁止使用。由此可见,我们亟需寻找无毒、环境友好、高效的替代涂料。
[0004] 海洋环境中各种物种之间对空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避免其他生物附着可能产生的危害,海洋中一些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防御机制,可通过产生对环
境无危害的、具有防污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来防止其他生物污损附着,利于自身生存。这些
天然防污化合物是一类非常理想的防污剂,其通过驱避作用而不是毒杀作用实现防污效
果,这不仅具有极好的防污性能,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型、无
毒、环保、高效的天然防污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0005] 白僵菌素是由镰刀菌属的多种真菌产生的六酯肽类真菌化合物,许多天然环肽化合物都具有明确的生物活性。文献(公开号CN 101669939)公开了从海洋来源的真菌代谢产
物中分离得到一类白僵菌素,其报道有较强的抗耐药结核病菌活性。但目前,在海洋防污领
域,未有任何相关报道公开过白僵菌素在污损生物防除中的作用。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具有好的抗海洋生物污损活性的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
[0007]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0008] 本发明是白僵菌素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其化学名为(3S,6R,9S,12R,15S,18R)‑3,9,15‑三苄基‑6,12,18‑三异丙基‑4,10,16‑三甲基‑1,7,13‑三嗪‑4,10,16‑三
氮环十六烷‑2,5,8,11,14,17‑己酮[(3S,6R,9S,12R,15S,18R)‑3,9,15‑tribenzyl‑6,12,
18‑triisopropyl‑4,10,16‑trimethyl‑1,7,13‑trioxa‑4,10,16‑triazacycloocta 
decane‑2,5,8,11,14,17‑hexaone],其分子式为C45H57N3O9,分子量为783,结构式如下:
[0009]
[0010] 本发明所述的白僵菌素通过涂覆于固体表面,可以抑制海洋污损生物在固体表面的附着。但涂覆于固体表面仅是应用本发明的其中一种方式,任何将该化合物应用于防治
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的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1] 本发明所述的白僵菌素在涂覆量为10μg/cm2时,对污损生物的附着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不会杀灭海洋生物,毒性极小。
[0012] 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所述的白僵菌素对蔓足类的附着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由于海洋污损生物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组成,其中危害较大且附着后难以清除
的种类主要是具有石灰质外壳、营固着生活的无柄蔓足类(藤壶)和双壳类软体动物(贻贝
和牡蛎)等生物。其中的无柄蔓足类又以网纹藤壶为代表。网纹藤壶是主要的污损生物中的
一种,在我国南海广泛分布,其在污损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因此,本发明的验证试验选
用网纹藤壶作为实验对象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
[0013] 基于污损生物通常可分为两个生活阶段,其一为从幼虫脱出卵膜发育至时断时续地探索物体表面准备附着变态为止,为浮游生活阶段;自幼虫选好定居位置,在其表面附
着、变态形成幼体后,为固着或附着生活阶段。从污损角度来看,污损生物对人类产生危害
始于其营固着或附着生活以后。如能有效地抑制幼虫的附着变态,就能达到污损生物防除
的目的。因此,本发明采用网纹藤壶的幼虫为实验对象来检验化合物的防污效果,是具有科
学合理性和代表性意义的。
[0014] 本发明所述的白僵菌素可以通过从海洋真菌的发酵产物中提取获得。发明人从红树林来源真菌培养基的乙酸乙酯提取液浓缩物中,经硅胶柱层析,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
积比为7/3)的等度洗脱液中得到上述式所示白僵菌素化合物。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 1.本发明公开的白僵菌素对海洋污损生物在固体上的附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固体表面涂覆了低含量的该物质时,即有明显的防治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的作用。
[0017] 2.本发明公开的白僵菌素在有效抑制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的同时,其不含锡和铜等重金属元素,安全无毒,不会杀灭海洋生物,而是起到驱避作用,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具有
良好的社会效益。
[0018] 3.本发明公开的白僵菌素是天然产物,能通过真菌的规模化发酵提取获得,具有可靠稳定的来源,推广应用潜力大,在各类海洋人工设施的污损生物防除中具有良好的应
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实施实例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实施实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
[0020] 实施例1
[0021] 本发明的白僵菌素可以从红树林来源真菌的菌体中分离得到。具体步骤如下:
[0022] 采用大米培养基对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发酵培养,静置培养28天,发酵物用乙酸乙酯浸泡,浸泡液在低于50℃下减压浓缩乙酸乙酯粗提物,将乙酸乙酯粗提物经硅胶柱层
析进行分离,在石油醚/乙酸乙酯(体积比为7/3)的等度洗脱液中得到上述式所示白僵菌素
化合物。
[0023] 实施例2
[0024] 对实施例1中的白僵菌素进行抗生物污损活性实验:
[0025] 实验组将白僵菌素化合物用甲醇溶解,配制浓度为282.6μg/mL的溶液。在直径为6cm的培养皿中加入1mL该溶液,并使其均匀覆盖培养皿的底部。待溶剂完全挥发后,涂覆在
2
培养皿底部的白僵菌素含量为10μg/cm。
[0026] 对照组中加1mL甲醇,使溶液均匀分布于培养皿底部,待溶剂挥发完全,再加入10mL海水。
[0027] 空白组中只加入10mL海水。
[0028] 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各设3个平行样。于各样品中分别加入30只网纹藤壶金星幼虫。置于温度为30℃左右的恒温培养箱内培养。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培养120小时后对
各组幼虫最终的附着和死亡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0029] 表1显示了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网纹藤壶金星幼虫的附着率和死亡率。可见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0小时后,对照组的幼虫附着率为98.2%,空白组的附着率为
98.1%,对照组和空白组金星幼虫的附着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作为溶剂的甲醇挥
发后不会遗留影响金星幼虫活性的有害物质,适用于溶解该化合物。而经白僵菌素化合物
处理的实验组金星幼虫附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白僵菌素能有效
抑制网纹藤壶金星幼虫的附着。此外,在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金星幼虫死亡率均为0,
2
三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白僵菌素化合物在剂量为10μg/cm下对网纹藤壶金星
幼虫没有毒性作用,不会杀灭海洋生物,其抗海洋生物污损活性是起驱避作用,从环境保护
角度而言,白僵菌素化合物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0030] 表1白僵菌素抗生物污损活性结果
[0031]化合物 附着率% 死亡率%
白僵菌素 11.2 0
对照组 98.2 0
空白组 98.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