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056730.2

文献号 : CN1107389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金慧俊王听海

申请人 :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摘要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降低了芯片绑定对于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利于窄边框的设计。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芯片;显示面板包括位于第三边缘区域的多个数据引脚;至少一条数据扇出引线包括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通过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连接于对应的数据引脚,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垂直于第二方向,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与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具有钝角夹角;至少一条数据扇出引线中,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芯片绑定区域。

权利要求 :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和芯片;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显示区域和芯片绑定区域,所述芯片绑定区域为所述芯片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

所述芯片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芯片绑定区域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三边缘区域和第四边缘区域,所述第三边缘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四边缘区域之间;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边缘区域的多个数据引脚;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分别连接的多条数据扇出引线;

所述芯片绑定区域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一侧的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芯片输入引脚,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和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之间,与所述第一芯片输入引脚连接的引线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延伸出所述芯片绑定区域,与所述第二芯片输入引脚连接的引线从所述第二边缘区域伸出所述芯片绑定区域;

至少一条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包括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通过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数据引脚,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与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具有钝角夹角;

至少一条所述数据扇出引线中,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最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的数据引脚为第一引脚;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中点与所述第二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为A;

所述第一引脚连接于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一弯折段通过所述第一竖直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引脚的钝角夹角,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锐角夹角角度为θ;

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为点O1,点O1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上;

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于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弯折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弯折段通过所述第二竖直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一弯折段一侧的钝角夹角,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为点F,点F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之外,点F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边缘之间的距离为B,A>B×cotθ,其中,cot为余切函数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的尺寸大于每个所述数据引脚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数据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连接于栅极驱动引线,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包括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和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通过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所述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相互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最靠近所述第二边缘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一边缘引脚,所述第一边缘引脚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远离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二边缘引脚,所述第二边缘引脚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中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说明书 :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屏占比是用于手机等显示装置上的概念,用于表示屏幕和显示装置前面板面积的相对比值,高屏占比对用户的视觉体验提升明显。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更高的屏占比,具有更窄的边框成为目前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目前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位于显示面板背面的主板,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设置有用于连接芯片的引脚,芯片绑定连接在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
[0003] 然而,目前芯片绑定在显示面板上的方式,对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较大,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降低了芯片绑定对于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05]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0006] 显示面板和芯片;
[0007]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显示区域和芯片绑定区域,所述芯片绑定区域为所述芯片在所述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
[0008] 所述芯片绑定区域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相对的第一边缘区域和第二边缘区域,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0009] 所述芯片绑定区域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第三边缘区域和第四边缘区域,所述第三边缘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第四边缘区域之间;
[0010]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边缘区域的多个数据引脚;
[0011]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分别连接的多条数据扇出引线;
[0012] 至少一条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包括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通过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连接于对应的所述数据引脚,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与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具有钝角夹角;
[0013] 至少一条所述数据扇出引线中,所述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所述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
[0014] 可选地,所述芯片绑定区域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一侧的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
[0015] 可选地,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最靠近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的数据引脚为第一引脚;
[0016]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最靠近所述第一引脚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中点与所述第二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为A;
[0017] 所述第一引脚连接于第一引线,所述第一引线包括第一弯折段和第一竖直段,所述第一弯折段通过所述第一竖直段连接于所述第一引脚,所述第一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引脚的钝角夹角,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二方向之间的锐角夹角角度为θ;
[0018] 所述第一弯折段与所述第一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为点O1,点O1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上;
[0019] 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于第二引线,所述第二引线包括第二弯折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弯折段通过所述第二竖直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二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具有朝向背离所述第一弯折段一侧的钝角夹角,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第二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为点F,点F位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之外,点F与所述芯片绑定区域边缘之间的距离为B,A>B×cotθ,其中,cot为余切函数符号。
[0020]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0021]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的尺寸大于每个所述数据引脚的尺寸。
[0022] 可选地,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数据引脚中点之间的距离相等。
[0023] 可选地,每个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连接于栅极驱动引线,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包括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和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通过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连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栅极驱动引脚,所述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0024] 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相互平行。
[0025]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
[0026]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最靠近所述第二边缘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
[0027]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靠近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一边缘引脚,所述第一边缘引脚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中靠近所述显示区域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0028]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以及位于所述第二边缘区域的多个第二芯片输入引脚;
[0029]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位于所述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和所述多个数据引脚之间;
[0030] 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最远离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为第二边缘引脚,所述第二边缘引脚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中远离所述显示区域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所述第二方向。
[0031] 可选地,所述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中点的连接线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0032]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设置至少部分数据引脚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芯片绑定区域之内,因此可以降低在第一方向上,数据扇出引线在芯片绑定区域和显示区域之间的空间占用,即降低了芯片绑定对于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附图说明

[0033]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4]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5] 图2为图1中Q区域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6] 图3为图2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7] 图4为图1中Q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8] 图5为图4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9] 图6为图1中Q区域的再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4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42]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Q区域的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和芯片;显示面板10包括沿第一方向h1排布的显示区域1和芯片绑定区域2,芯片绑定区域2为芯片在显示面板所在平面上的正投影区域;芯片绑定区域2包括在第二方向h2上相对的第一边缘区域31和第二边缘区域32,第二方向h2垂直于第一方向h1;芯片绑定区域2包括在第一方向h1上相对的第三边缘区域33和第四边缘区域34,第三边缘区域33位于显示区域1和第四边缘区域34之间;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第三边缘区域33的多个数据引脚41;显示面板10还包括与多个数据引脚41分别连接的多条数据扇出引线51;至少一条数据扇出引线51包括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通过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连接于对应的数据引脚41,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垂直于第二方向h2,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与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之间具有钝角夹角;至少一条数据扇出引线51中,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之间的连接点O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该连接点O可以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之内或者芯片绑定区域2的边缘上,其中,连接点O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所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51可以包括最靠近边缘的数据扇出引线51,例如图2中所有数据扇出引线51中最左侧和/或最右侧的的数据扇出引线5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各数据扇出引线51可以为等间距设置,以利于高分辨率的产品设计,更有利于工艺制作。另外,各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之间的连接线具体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样,更利于设置等间距的数据扇出引线51,例如各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之间的连接线位于平行于第二方向h2的直线上,此时,数据扇出引线51的制作工艺精度更高,各数据扇出引线51之间的间距较小;或者例如各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之间的连接线位于与第二方向h2相交的直线上,此时,各数据扇出引线51之间的间距较大,制作工艺更加简单。
[0043] 具体地,图中并未示意出芯片的具体结构,图中的显示面板10为未绑定芯片的状态,其中,数据引脚41为显示面板10上的引脚,用于连接芯片,具体用于通过数据引脚41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当芯片绑定在显示面板10上时,将数据信号传输至显示面板10的每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根据数据信号显示相应的灰度,所有的子像素根据数据信号实现整幅画面的显示。由于芯片相对于显示面板10的尺寸较小,因此通常需要设置弯折的数据扇出引线51以实现位于显示区域1中的数据线和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的数据引脚41之间的电连接。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为相对于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弯折的部分,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的延伸方向与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数据引脚41连接至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在第一方向h1上向靠近显示区域1的一侧延伸至连接点O,即在连接点O处连接于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例如图2中仅示意了16个数据引脚41,16个数据引脚沿第二方向h2排列,其中,左侧的8个数据引脚41所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向左侧弯折,右侧的8个数据引脚41所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向右侧弯折。为了保证各数据扇出引线51之间不会相互干扰,向同一侧弯折的多条数据扇出引线51在第一方向h1上的拐角位置不同,数据扇出引线51在第一方向h1上的拐角位置也就是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之间的连接点O所在位置,例如,图2中,左侧的8个数据引脚41所对应的多条数据扇出引线51,其中,最左侧的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内,那么,左侧第二条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在第一方向h1上相对于最左侧的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更加靠近显示区域1,依次类推,随着连接点O的位置逐渐上移,部分数据扇出引线51对应的连接点O可能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之外,即各数据扇出引线51所对应的连接点O可以沿斜向的直线排列,即斜向设置。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各数据扇出引线51所对应的连接点O可以沿第二方向h2排列,即横向设置。
[004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设置至少部分数据引脚对应的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和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芯片绑定区域之内,因此可以降低在第一方向上,数据扇出引线在芯片绑定区域和显示区域之间的空间占用,即降低了芯片绑定对于显示面板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45] 可选地,芯片绑定区域2还包括在第二方向h2上位于多个数据引脚41一侧的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
[0046] 具体地,显示面板10在第二方向h2上位于显示区域1两侧边框区域中设置有栅极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栅极驱动电路可以用于产生扫描信号,扫描信号用于对显示区域1中的电路进行控制以使数据信号逐行传输至对应的子像素,以实现子像素的充电。栅极驱动电路还可以用于产生发光控制信号,发光控制信号用于对显示区域1中子像素进行发光控制,以实现画面亮度控制等功能。栅极驱动电路同样由芯片进行控制,因此,可以在芯片绑定区域2在第二方向h2上的一侧设置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电连接于栅极驱动电路,用于传输芯片对栅极驱动电路的控制信号,例如时钟信号等。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位置距离显示区域1两侧的栅极驱动电路较近,可以通过更短的引线实现两者这件的电连接,更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47]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图3为图2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多个数据引脚41中最靠近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数据引脚41为第一引脚P1;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沿第二方向h2排列,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最靠近第一引脚P1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第二引脚P2,第一引脚P1中点与第二引脚P2中点之间的距离为A,这里的中点是指引脚的几何中心;第一引脚P1连接于第一引线S1,第一引线S1包括第一弯折段S11和第一竖直段S12,第一弯折段S11通过第一竖直段S12连接于第一引脚P1,第一竖直段S12垂直于第二方向h2,第一弯折段S11与第一竖直段S12之间具有朝向第二引脚P2的钝角夹角,第一弯折段S11与第二方向h2之间的锐角夹角角度为θ;第一弯折段P11与第一竖直段P12之间的连接点为点O1,点O1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靠近显示区域1一侧的边缘上;第二引脚P2连接于第二引线S2,第二引线S2包括第二弯折段S21和第二竖直段S22,第二弯折段S21通过第二竖直段S22连接于第二引脚P2,第二竖直段S22垂直于第二方向h2,第二弯折段S21与第二竖直段S22之间具有朝向背离第一弯折段S11一侧的钝角夹角,第二弯折段S21与第二竖直段S22之间的连接点为点F,点F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之外,点F与芯片绑定区域2边缘之间的距离为B,A>B×cotθ,其中,cot为余切函数符号。
[0048] 具体地,图3示意了图2中包括芯片绑定区域2左侧的部分,其中,第一引脚P1为图2中的数据引脚41,第一引线S1为图2中的数据扇出引线51,第一弯折段S11为图2中的数据扇出引线弯折段511,第一竖直段S12为图2中的数据扇出引线竖直段512,第二引脚P2为图2中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了提高各引线之间的空间利用率,设置第一引线S1和第二引线S2具有相同的弯折方向,即可以设置第一弯折段S11和第二弯折段S2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引脚P1中点与第二引脚P2中点之间的距离为A,可以近似等效于第一竖直段S12和第二竖直段S22之间的距离为A,根据几何原理,设置A>B×cotθ,既可以保证点F位于第一弯折段S11的左侧,即保证第一引线S1和第二引线S2之间不会相互影响,从而提高了各信号引线的空间利用率,更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49] 可选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图4为图1中Q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部分区域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与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不同,在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中,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点的连接线Y与第二方向h2相交。
[0050] 具体地,多个数据引脚41中最靠近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数据引脚41为第一引脚P1;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最靠近第一引脚P1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第二引脚P2,第一引脚P1连接于第一引线S1,第一引线S1包括第一弯折段S11和第一竖直段S12,第一弯折段S11通过第一竖直段S12连接于第一引脚P1,第一竖直段S12垂直于第二方向h2,第一弯折段S11与第一竖直段S12之间具有朝向第二引脚P2的钝角夹角,第一弯折段S11与第二方向h2之间的锐角夹角角度为θ;第一弯折段P11与第一竖直段P12之间的连接点为点O1,点O1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可以位于芯片绑定区域2的边缘上或者芯片绑定区域2之内;第二引脚P2连接于第二引线S2,第二引线S2包括第二弯折段S21和第二竖直段S22,第二弯折段S21通过第二竖直段S22连接于第二引脚P2,第二竖直段S22垂直于第二方向h2,第二弯折段S21与第二竖直段S22之间具有朝向背离第一弯折段S11一侧的钝角夹角。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点的连接线Y与第二方向h2相交,即使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斜向排列,而非横向排列,这样,当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数量较多时,从右至左排列的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位置可以逐渐下移,以提供更多的空间设置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所对应的各条引线,从而进一步提高空间利用率,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51] 可选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每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尺寸大于每个数据引脚41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并未示意出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尺寸大于数据引脚41的尺寸,当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斜向排列时,相邻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之间的距离更大,因此,可以设置其具有更大的尺寸,更大尺寸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可以使芯片与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之间具有更小的压接电阻,降低信号传输延迟,以提高芯片通过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进行驱动时的驱动性能。
[0052] 可选地,如图1、图4和5所示,在第二方向h2上,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点之间的距离M与任意相邻的两个数据引脚41中点之间的距离N相等。
[0053] 具体地,M=N,即表示在第二方向h2上,任意相邻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所对应的竖直方向引线之间的距离和任意相邻的数据引脚41对应的竖直方向引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利于金属引线的刻蚀工艺,提高金属引线的刻蚀均匀性。
[0054] 可选地,如图1、图4和5所示,每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连接于栅极驱动引线60,栅极驱动引线60包括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601和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602,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601通过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602连接于对应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栅极驱动引线竖直段602垂直于第二方向h2;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601之间的距离d相等且相互平行。
[0055] 具体地,任意相邻的两条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601之间的距离d相等且相互平行,可以提高栅极驱动引线中信号传输的均匀性,并且利于金属引线的刻蚀工艺,提高金属引线的刻蚀均匀性。
[0056] 可选地,如图1、图4和5所示,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点的连接线Y与第一方向h1相交;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在第二方向h2上最靠近第二边缘区域32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在第一方向h1上最靠近显示区域1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即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从左下至右上的方向上排列,在这种排列方式中,更利于栅极驱动引线弯折段601向左侧弯折并延伸至与显示区域1左侧的栅极驱动电路电连接,信号引线的空间占用较小,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0057] 可选地,如图1、图4和5所示,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在第一方向h1上最靠近显示区域1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第一边缘引脚(即第二引脚P2),第一边缘引脚靠近显示区域1一侧的边缘(即图5中的上边缘)与多个数据引脚41中靠近显示区域1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第二方向h2,也就是说,第一边缘引脚的上边缘和数据引脚41的上边缘齐平,以保证最上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在芯片绑定时所能够连接的范围之内,同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来设置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
[0058] 可选地,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位于第一边缘区域31的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以及位于第二边缘区域32的多个第二芯片输入引脚72;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位于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和多个数据引脚41之间;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在第一方向h1上最远离显示区域1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为第二边缘引脚(即图5中最下方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第二边缘引脚远离显示区域1一侧的边缘与多个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中远离显示区域1一侧边缘之间的连接线方向为第二方向h2。也就是说,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的最下侧边缘和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的最下侧边缘齐平,以保证最下侧的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在芯片绑定时所能够连接的范围之内,同时提供更多的空间来设计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另外,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和第二芯片输入引脚72用于通过金属引线连接柔性电路板,进而通过柔性电路板实现背板和显示面板的电连接,由于将第一芯片输入引脚71和第二芯片输入引脚72设置于芯片绑定区域2在第二方向h2上相对的两侧,即设置于芯片绑定区域2的左右两侧,而非下侧,因此,金属引线可以从芯片绑定区域2的左右两侧延伸并连接至芯片绑定区域2内的芯片输入引脚,从而在第一方向h1上节省了边框区域的空间占用,从而利于在第一方向h1上的窄边框设计。
[0059] 可选地,如图1和图6所示,图6为图1中Q区域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中点的连接线与第二方向h2垂直。即多个栅极驱动引脚61延第二方向h2排列。
[0060]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如图1至图6所示意的各结构中,还可以设置与多个第一栅极驱动引脚61对称的多个第二栅极驱动引脚,用于连接显示区域1右侧的栅极驱动电路,以实现对显示区域1的双边区域,同时提高边框区域的空间利用率。另外,上述芯片绑定区域2中各引脚所连接的引线,例如数据扇出引线51、栅极驱动引线60等,均可以利用栅极金属层来制作,栅极金属层为显示面板10上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属金属层,其属于显示面板10上最靠近底层的金属,由于其最贴近衬底玻璃基板,不容易受伤损坏。
[0061]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0062]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