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充电盒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023311.9

文献号 : CN11076934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传涛

申请人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实现上壳的升降开合,相比现有翻转式开盖,升降开合盖力度易于控制,使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所述耳机充电盒,包括下壳和上壳,上壳可相对下壳在外力下做升降移动;还包括:导向孔和导向轴,导向孔形成在下壳内并沿竖向延伸,导向轴位于上壳下方且沿竖向延伸,其顶端固连于上壳,底端插入导向孔内,并可由上壳带动沿导向孔升降移动。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可以实现上壳升降打开或关闭下壳,操作简单、方便,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权利要求 :

1.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

下壳,其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容纳腔;

上壳,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下壳;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壳可相对所述下壳在外力下做升降移动;

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导向孔,形成在所述下壳内并沿竖向延伸;

导向轴,位于所述上壳下方且沿竖向延伸,其顶端固连于所述上壳,底端插入所述导向孔内,并可由所述上壳带动沿所述导向孔升降移动;

第一止位块,固设在所述导向孔的顶端处,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轴穿过的贯通孔;

第二止位块,固设在所述导向轴的底端,其位于所述第一止位块的下方;

弹性部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止位块施加向下的推力以拉动所述上壳关闭所述下壳,其呈压缩态地位于所述第一止位块和所述第二止位块之间;

第三止位件,固设在所述导向孔的底端处,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止位块向下脱离所述导向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位块和所述导向轴上设有相互配合以使所述上壳保持在打开所述下壳的状态的止挡结构;当所述上壳保持在打开所述下壳的状态时,所述上壳的底面位置高于所述耳机的顶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导向轴上的第四止位块和形成在所述第一止位块上的止挡孔,所述第四止位块呈长条状,所述止挡孔与所述第四止位块形状相适配,所述止挡孔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上方,其顶端贯穿所述第一止位块,底端与所述贯通孔连通;所述第四止位块可随所述导向轴在外力下沿所述止挡孔升降移动,且当其上升至脱离所述止挡孔时,在外力下,所述导向轴可相对所述贯通孔周向转动,且所述第二止位块可相对所述导向孔周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贯通孔内壁上的第一凸起以及形成在所述导向轴外壁上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中至少其一为弹性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同轴,所述导向轴与所述上壳同轴,所述导向孔与所述下壳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容纳腔由两个左右设置的独立腔室构成,两所述独立腔室相对所述下壳的轴线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导向孔上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导向孔的内径,且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具有与所述导向孔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止位块为T形块,所述第一止位块的竖直部插设至所述导向孔内,水平部固定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止位件为胶塞,其周边与所述导向孔的底端点胶固连;所述第三止位件嵌入所述导向孔内部,或者,所述第三止位件的底面与所述下壳的底面平齐。

说明书 :

耳机充电盒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耳机充电盒的结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大多数耳机通常都配置有充电盒,比如无线耳机、TWS耳机等,以TWS耳机为例,TWS耳机的充电盒是购买耳机时必备附件,为TWS耳机提供收纳和充电功能。
[0003] 目前市面上耳机充电盒的翻盖方式比较单一,多为手动上下翻盖方式,具体地,充电盒上壳的一侧边通过转轴连接于下壳,另一侧边通过磁吸或卡扣的方式连接在下壳的对应侧边上,开盖露出耳机时需要用户施力掰动上壳使上壳和下壳的磁吸或卡扣结构分离,这种翻转开合盖结构,需要用户施力作用在上壳上,如果用户用力过大,很可能造成转轴结合位置受损,影响充电盒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盒,实现上壳的升降开合,相比现有翻转式开盖,升降开合盖力度易于控制,使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0005] 为达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耳机充电盒,包括:
[0006] 下壳,其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耳机的耳机容纳腔;
[0007] 上壳,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下壳;
[0008] 其特征在于,
[0009] 所述上壳可相对所述下壳在外力下做升降移动;
[0010] 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0011] 导向孔,形成在所述下壳内并沿竖向延伸;
[0012] 导向轴,位于所述上壳下方且沿竖向延伸,其顶端固连于所述上壳,底端插入所述导向孔内,并可由所述上壳带动沿所述导向孔升降移动。
[0013] 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0014] 第一止位块,固设在所述导向孔的顶端处,其上设有供所述导向轴穿过的贯通孔;
[0015] 第二止位块,固设在所述导向轴的底端,其位于所述第一止位块的下方。
[0016] 所述耳机充电盒还包括:
[0017] 弹性部件,用于对所述第二止位块施加向下的推力以拉动所述上壳关闭所述下壳,其呈压缩态地位于所述第一止位块和所述第二止位块之间;
[0018] 第三止位件,固设在所述导向孔的底端处,用于止挡所述第二止位块向下脱离所述导向孔。
[0019] 所述第一止位块和所述导向轴上设有相互配合以使所述上壳保持在打开所述下壳的状态的止挡结构;当所述上壳保持在打开所述下壳的状态时,所述上壳的底面位置高于所述耳机的顶端位置。
[0020] 所述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导向轴上的第四止位块和形成在所述第一止位块上的止挡孔,所述第四止位块呈长条状,所述止挡孔与所述第四止位块形状相适配,所述止挡孔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上方,其顶端贯穿所述第一止位块,底端与所述贯通孔连通;所述第四止位块可随所述导向轴在外力下沿所述止挡孔升降移动,且当其上升至脱离所述止挡孔时,在外力下,所述导向轴可相对所述贯通孔周向转动,且所述第二止位块可相对所述导向孔周向转动。
[0021] 所述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贯通孔内壁上的第一凸起以及形成在所述导向轴外壁上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中至少其一为弹性凸起。
[0022] 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同轴,所述导向轴与所述上壳同轴,所述导向孔与所述下壳同轴。
[0023] 所述耳机容纳腔由两个左右设置的独立腔室构成,两所述独立腔室相对所述下壳的轴线对称设置。
[0024] 所述下壳上形成有位于所述导向孔上方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内径大于所述导向孔的内径,且所述容置槽的槽底具有与所述导向孔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止位块为T形块,所述第一止位块的竖直部插设至所述导向孔内,水平部固定在所述容置槽的槽底上。
[0025] 所述第三止位件为胶塞,其周边与所述导向孔的底端点胶固连;所述第三止位件嵌入所述导向孔内部,或者,所述第三止位件的底面与所述下壳的底面平齐。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可以实现上壳升降打开或关闭下壳,操作简单、方便,上壳和下壳之间无连接结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上壳与下壳一侧铰接,若开合盖力度大易产生连接处损坏的问题,则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27] 图1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一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8]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图;
[0029] 图3为图1的A向视图;
[0030] 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0031] 图5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一中上壳上升至打开下壳并可取出耳机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2] 图6为将图5所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的上壳在水平方向上旋转90°使上壳保持在打开下壳状态时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3] 图7为图6的A向视图;
[0034] 图8为图6所示状态时第四止位块与第一止位块上的止挡孔位置结构示意图;
[0035] 图9为本发明耳机充电盒实施例二中止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6] 附图标记:100、下壳;110、耳机容纳腔;110A、独立腔室;110B、独立腔室;120、容置槽;200、上壳;300、耳机;400、导向孔;500、导向轴;510、第四止位块;600、第一止位块;610、贯通孔;620、止挡孔;700、第二止位块;800、第三止位块;900、弹性部件;I、螺钉;II、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37]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8] 实施例一
[0039] 本实施例一种耳机充电盒,参照图1至图4,包括上壳200和下壳100,下壳100上形成有用于容纳耳机300的耳机容纳腔110,耳机300需要充电或者收纳时,其置于耳机容纳腔110内,以便由耳机充电盒对其进行收纳或者充电;上壳200用以打开或关闭下壳100。本实施例中,上壳200可相对下壳100在外力下做升降移动,当其相对下壳100向下降落移动至其与下壳100对合时将下壳100关闭,当上壳200向远离下壳100所在侧上升至与下壳100分离时打开下壳100,当上壳200上升至用户足以取出耳机300时,用户可方便地取出耳机300;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耳机充电盒还包括导向孔400和导向轴500;导向孔400形成在下壳
100内并沿竖直方向延伸,导向轴500位于上壳200的下方且也沿竖向延伸,导向轴500顶端固连于上壳200,底端插入导向孔400内,其可由上壳200带动沿导向孔400升降移动。
[0040] 需要打开充电盒时,参照图5,对上壳200施加向上的拉力(拉力方向如图5中竖直向上的箭头所示),并拉动上壳200上升至方便取放耳机300时,可以进行取出或放置耳机300;关闭时,向下推动上壳200使其与下壳100对合以关闭下壳100。
[0041] 进一步地,如图2、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第一止位块600和第二止位块700,第一止位块600固设在导向孔400的顶端处,其上设有供导向轴500穿过的贯通孔610;第二止位块700通过螺钉I固设在导向轴500的底端,其位于第一止位块600的下方。通过设置第一止位块600和第二止位块700,可以有效防止导向轴500由导向孔400的顶端脱离导向孔400,进一步保证充电盒的使用可靠性。
[0042] 另外,如图2、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耳机充电盒还包括第三止位块800和弹性部件900,弹性部件900用于对第二止位块700施加向下的推力以带动上壳200关闭下壳100,弹性部件900以压缩态位于第一止位块600和第二止位块700之间;第三止位件800固设在导向孔400的底端处,用于止挡第二止位块700向下脱离导向孔400。
[0043] 如图4所示,弹性部件900处于压缩状态,其向下推动第二止位块700,进而间接对上壳200施加向下的拉力,从而使上壳200保持闭合下壳100;当采用如图5竖直向上箭头所示的拉力向上拉动上壳200上升至方便取放耳机300时,由于弹性部件900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始终通过第二止位块700对上壳200具有拉力,则取出或放置耳机后,用户松手,上壳200即在弹性部件900的拉力下复位至关闭下壳100的状态,实现了上壳200自动关闭下壳100,无需手动操作,如图4所示。
[0044] 为使得当上壳200上升至方便取放耳机300的位置时使上壳200能够保持在此位置,即解放用户原来对上壳200施加拉力的手,以进一步便于用户一人操作即可方便地取放耳机;为达到此技术效果,如图4至图7所示,第一止位块600和导向轴500上设有相互配合以使上壳200保持在打开下壳100的状态的止挡结构,且当上壳200上升至打开下壳100且在止挡结构的作用下保持在此状态时,如图5至图7所示,上壳200的底面位置a高于耳机300的顶端位置b,以方便耳机取放。
[0045]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导向轴500上的第四止位块510和形成在第一止位块600上的止挡孔620,第四止位块510呈长条状,止挡孔620与第四止位块510形状相适配,止挡孔620位于贯通孔610的上方,止挡孔620顶端贯穿第一止位块600,底端与贯通孔610连通,导向轴500依次穿过止挡孔620及贯通孔610伸入至第一止位块600的下方;第四止位块510可随导向轴500在外力下沿止挡孔620升降移动,且当其上升至脱离止挡孔620时,在外力下,导向轴500可相对贯通孔610周向转动,且第二止位块700可相对导向孔400周向转动。则当向上拉动上壳200,进而通过导向轴500带动第四止位块510沿止挡孔620上升至脱离止挡孔620,由于导向轴500及第二止位块700均可周向转动,则此时转动上壳200,使导向轴500及第二止位块700周向转动,进而带动第四止位块510周向转动,由于止挡孔620与第四止位块510形状相适配,即为长条孔,则第四止位块510可转动至与止挡孔620错开,从而当释放用户原来对上壳200施加拉力及转动力的手时,第四止位块510在弹性部件900的拉力下止挡在第一止位块600的顶面上,如图8所示,可避免导向轴500带动上壳200复位,使上壳200保持在打开下壳100的状态。如图6和图7中上壳200转动了90°,一方面实现了上壳
200在打开下壳100时的止位,另一方面,由于耳机300通常如图4至图7所示沿下壳100的长度方向上左右设置,而下壳100的长度方向对应上壳100的长度方向,则上壳200旋转一定角度后,可使其长度方向避开耳机300,如图6所示,以防止耳机300取放过程中与上壳200发生干涉,更加方便耳机300的取放。
[0046] 进一步地,上壳200和下壳100同轴,导向轴500与上壳200同轴,导向孔400与下壳100同轴,从而使上壳200升降开合动作平稳。
[0047] 更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耳机300为双无线耳机,其包括两个耳机单体,则本实施例中耳机容纳腔110由两个左右设置的独立腔室110A和110B构成,两独立腔室相对下壳100的轴线对称设置,从而从左右两侧分别取放两个耳机单体,两独立腔室110A和110B均与耳机300的耳机单体轮廓形状相近,以提高耳机单体的放置稳定性。且耳机容纳腔110相对下壳100的轴线向外倾斜,即腔口端相比腔底端靠外侧,以进一步方便耳机的取放。
[0048] 在下壳100上还形成有位于导向孔400上方的容置槽120,如图4所示,容置槽120的内径大于导向孔400的内径,且容置槽120的槽底具有与导向孔400连通的通孔,第一止位块600为T形块,第一止位块600的竖直部插设至导向孔400内,水平部通过螺钉II固定在容置槽120的槽底上。具体地,容置槽120较深,其深度大于第一止位块600水平部的厚度,以免第一止位块600露出干涉上壳200和下壳100的对合。
[0049] 对于第三止位块800,在本实施例中其为胶塞,当然也可以为塑料块,之所以优选胶塞,是因为胶塞具有弹性,一方面可以为第二止位块700随弹性部件900缩回时提供缓冲,另一方面,可以减小第二止位块700与其碰撞时的噪音;具体地,第三止位块800的周边与导向孔400的底端点胶固连。同时,第三止位件800嵌入导向孔400内部,或者,第三止位件800的底面与下壳100的底面平齐,如图4至图7所示,以不影响充电盒的放置。
[0050] 实施例二
[0051]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止挡结构包括形成在第一止位块600的贯通孔610内壁上的第一凸起630以及形成在导向轴500外壁上的第二凸起520,第一凸起630和第二凸起520中至少其一为弹性凸起。则在导向轴500上升时,通过其第二凸起520与贯通孔
610内壁上的第一凸起630的挤压变形使第二凸起520向上越过第一凸起630从而止挡在第一凸起630上实现导向轴500的定位,进而使上壳200保持在打开下壳的状态。
[0052]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