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126885.9

文献号 : CN11077911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洪奇锐何伟光陈业成徐艳妮张帅帅

申请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公开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及控制方法,其中空调装置包括:壳体(1);表冷器(3),包括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设在壳体(1)内;和集液部件(8),设在壳体(1)内,被配置为接收表冷器(3)产生的冷凝液;其中,表冷器(3)整体位于集液部件(8)的上方。该空调装置通过将表冷器的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设在壳体内,这样表冷器的各换热管、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产生的冷凝液就会直接滴落到集液部件中,能够防止冷凝液滴落到空调装置外部,解决表冷器侧边走管容易产生冷凝液滴落的问题。

权利要求 :

1.一种空调装置,包括:

壳体(1);

表冷器(3),包括换热主体(31)、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且所述表冷器(3)设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换热主体(31)包括多个换热管(311),每个所述换热管(311)均对应设有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所述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从所述换热主体(31)沿换热管(311)延伸方向的第一侧面(S1)引出,并弯折至第二侧面(S2)的外侧,所述第二侧面(S2)与所述第一侧面(S1)相邻;和集液部件(8),设在所述壳体(1)内,被配置为接收所述表冷器(3)产生的冷凝液;其中,所述表冷器(3)整体位于所述集液部件(8)的上方;

所述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风机组,位于所述表冷器(3)与所述出风口(11)之间,所述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7),各所述风机(7)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所述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所述进风段(A)位于距离所述出风口(11)最远的所述表冷器(3)的上游,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出风比例风阀,设在所述出风口(11)处,被配置为调节出风量大小;和进风比例风阀组,设在所述进风段(A),设有被配置为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其中,所述进风比例风阀组和所述出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所述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表冷器(3)还包括:

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所述分液管(33)与各所述进液支管(32)连通,所述集液管(34)与各所述出液支管(32’)连通;

其中,所述进液总管(35)与所述分液管(33)连通且成角度连接,所述出液总管(36)与所述集液管(34)连通且成角度连接,所述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位于所述换热主体(31)第二侧面(S2)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各所述进液支管(32)和各所述出液支管(32’)从所述第一侧面(S1)引出后沿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S1)的方向水平延伸,并弯折至所述第二侧面(S2)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竖直设置,各所述进液支管(32)与各所述出液支管(32’)从所述第一侧面(S1)引出后弯折至使得所述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在垂直于所述第二侧面(S2)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竖直设置,所述进液总管(35)垂直地连接在所述分液管(33)的顶端和底端中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二侧面(S2)平行,所述出液总管(36)垂直地连接在所述集液管(34)的顶端和底端中的另一端且与所述第二侧面(S2)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表冷器(3)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所述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各所述表冷器(3)在从所述进风段(A)至所述出风口(11)的路径上间隔设置,且各所述表冷器(3)的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面(S1)的方向上位于所述表冷器(3)的同侧,且均朝向所述出风口(11)或进风段(A)的方向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还包括支撑板(5),固定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穿过所述支撑板(5)进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均向所述壳体(1)的顶部延伸,以在所述壳体(1)顶部与所述壳体(1)外部的管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位于所述集液部件(8)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壳体(1)上设有吊挂接口(21),被配置为使所述空调装置悬挂安装于吊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风机(7)包括风机主体(71)和驱动件(72),所述驱动件(72)与所述风机主体(71)集成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所述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回风比例风阀,设在所述回风口(12)处,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

新风比例风阀,设在所述新风口(13)处,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

其中,所述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环境湿度进行调节,以使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处于预设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中所述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所述回风口(12)和出风口(11)设在所述壳体(1)相对的侧壁上;

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部件(4),设在所述回风口(12)与所述表冷器(3)之间,所述新风口(13)设在所述壳体(1)的顶壁上且位于所述回风口(12)与所述过滤部件(4)之间。

1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空调装置包括风机组,所述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7),所述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环境温湿度与目标温湿度;

根据所述目标温湿度与所述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至少一个所述风机(7);

根据所述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所述进风比例风阀组和所述出风比例风阀中至少一个的开度,以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中的至少一个与各所述风机组的吸风能力匹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在所述风机(7)开启的状态下,还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温湿度与所述环境温湿度的差值调节所述风机(7)的转速,以对所述风机组的吸风量精调节。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所述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设在所述回风口(12)处的回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设在所述新风口(13)处的新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调节所述进风比例风阀组的步骤包括:根据环境湿度调节所述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以将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调节至预设范围。

说明书 :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如今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组合柜空调机组的使用场合越来越多,例如,机房内同时工作的设备较多,为了保证设备正常工作,需要使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根据机房的需求较适合采用组合柜空调机组。在使用时,为了防止机组工作过程中滴落的冷凝液对设备造成影响,对机组提出了防凝露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03] 本公开的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一种空调装置,包括:
[0004] 壳体;
[0005] 表冷器,包括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设在壳体内;和
[0006] 集液部件,设在壳体内,被配置为接收表冷器产生的冷凝液;
[0007] 其中,表冷器整体位于集液部件的上方。
[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冷器还包括:
[0009] 换热主体,包括多个换热管,每个换热管均对应设有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从换热主体沿换热管延伸方向的第一侧面引出;和
[0010] 分液管和集液管,分液管与各进液支管连通,集液管与各出液支管连通;
[0011] 其中,进液总管与分液管连通且成角度连接,出液总管与集液管连通且成角度连接,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位于换热主体第二侧面的外侧,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邻。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进液支管和各出液支管从第一侧面引出并弯折至第二侧面的外侧。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进液支管和各出液支管从第一侧面引出后沿平行于第一侧面的方向水平延伸,并弯折至第二侧面的外侧。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和集液管竖直设置,各进液支管与各出液支管从第一侧面引出后弯折至使得分液管和集液管在垂直于第二侧面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和集液管竖直设置,进液总管垂直地连接在分液管的顶端和底端中的一端且与第二侧面平行,出液总管垂直地连接在集液管的顶端和底端中的另
一端且与第二侧面平行。
[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表冷器设有至少两个,壳体内设有进风段A,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各表冷器在从进风段A至出风口的路径上间隔设置,且各表冷器的进液支管和出液支管在垂直于第一侧面的方向上位于表冷器的同侧,且均朝向出风口或进风段A的方向弯折。
[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支撑板,固定在壳体内,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穿过支撑板进行固定。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均向壳体的顶部延伸,以在壳体顶部与壳体外
部的管路连接;
[0019] 其中,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位于集液部件的上方。
[00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吊挂接口,被配置为使空调装置悬挂安装于吊顶上。
[00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出风口,空调装置还包括风机组,位于表冷器与出风口之间,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各风机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
[0022]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包括风机主体和驱动件,驱动件与风机主体集成设置。
[00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最远的表冷器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
[0024] 出风比例风阀,设在出风口处,被配置为调节出风量大小;和
[0025] 进风比例风阀组,设在进风段A,设有被配置为调节进风量的大小;
[0026] 其中,进风比例风阀组和出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
[0027]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还设有回风口和新风口,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
[0028] 回风比例风阀,设在回风口处,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
[0029] 新风比例风阀,设在新风口处,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
[0030] 其中,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环境湿度进行调节,以使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处于预设范围内。
[00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设有出风口、回风口和新风口,回风口和出风口设在壳体相对的侧壁上;
[0032] 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部件,设在回风口与表冷器之间,新风口设在壳体的顶壁上且位于回风口与过滤部件之间。
[0033] 本公开的实施例另一方面提出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装置包括风机组,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控制方法包括:
[0034] 获取环境温湿度与目标温湿度;
[0035] 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至少一个风机。
[0036]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风机开启的状态下,还包括:
[0037] 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调节风机的转速,以对风机组的吸风量精调节。
[0038]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最远的表冷器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设在出风口处的出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出风量大小;和设在进风段A的进风比例风阀组,被配置为调节进风量的大小;控制方法还包括:
[0039] 根据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进风比例风阀组和出风比例风阀中至少一个的开度,以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中的至少一个与各风机组的吸风能力匹配。
[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上还设有回风口和新风口,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设在回风口处的回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设在新风口处的新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调节进风比例风阀组的步骤包括:
[0041] 根据环境湿度调节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以将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调节至预设范围。
[0042] 本公开实施例的空调装置,通过将表冷器的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设在壳体内,这样表冷器的各换热管、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产生的冷凝液就会直接滴落到集液部件中,能
够防止冷凝液滴落到空调装置外部,解决表冷器侧边走管容易产生冷凝液滴落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3]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44] 图1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主视图;
[0045] 图2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俯视图;
[0046] 图3为图3中的K处放大图;
[0047] 图4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后视图;
[0048] 图5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侧视图;
[0049] 图6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7为本公开空调装置的一些实施例处于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8为本公开空调装置中表冷器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0053] 本公开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0054] 为了在以下实施例中清楚地描述各个方位,例如图1中的坐标系对空调装置(后续简称“空调装置”)的各个方向进行了定义,x方向表示空调装置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正方向表示前方;y方向在水平面内与x方向垂直,表示空调装置的宽度方向;z方向垂直于x和y方向形成的平面,表示空调装置的高度方向。
[0055] 基于此种方位定义,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附图中,x方向表示空调装置的长度方向,y方向表示空调装置的宽度方向,z方向表示空调装置的高度方向。
[0056] 发明人所知晓的技术中,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从表冷器的侧部引出,且延伸方向与换热管的延伸方向一致,表冷器设在空调装置的壳体内,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从壳体的
侧壁穿出,以便于外部管路连接,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全部露在壳体的外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空调装置在工作时,进液总管和出液总管的外表面上会产生冷凝液,冷凝液会从空中向下滴落,会对机房内设备的工作造成影响。
[0057] 本公开提出一种空调装置,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减少凝露滴落,优化了防凝露功能。
[0058] 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装置包括:壳体1、表冷器3和集液部件8。其中,壳体1可呈长方体形状,表冷器3设在壳体1内,其工作原理是使制冷剂流入换热管311内,待换热的空气流过换热管外壁以进行热交换,以达到对空气的温湿度进行调节的目的,例如,在需要冷却空气时,可向换热管311内通入冷水,在需要加热空气时,可向换热管311内通入热水。
[0059] 表冷器3包括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进液总管35被配置为将外部管路中的制冷剂液体导入各换热管311中,出液总管36被配置为将各换热管311中经过热交换的制冷剂
液体引出,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均位于壳体1内。表冷器3在壳体1内可沿着宽度方向延伸。
[0060] 集液部件8设在壳体1内,可采用接液盘,被配置为接收表冷器3产生的冷凝液,包括各换热管311和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产生的冷凝液。其中,表冷器3整体位于集液部
件8的上方。
[0061] 本公开的该实施例通过将表冷器3的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设在壳体1内,这样表冷器3的各换热管311、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产生的冷凝液就会直接滴落到集液部件
8中,能够防止冷凝液滴落到空调装置外部的两侧,解决表冷器侧边走管容易产生冷凝液滴落的问题。当空调装置用于机房中时,可防止机房中分布密集的设备受到滴落液体的影响,能够提高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机房提供更为干净的使用空间。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8所示,表冷器3还包括:换热主体31、进液支管32、出液支管32’、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
[0063] 其中,换热主体31包括多个换热管311,每个换热管311均对应设有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从换热主体31靠近壳体1侧壁的第一侧面S1引出,换热管3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侧面S1。
[0064] 分液管33与各进液支管32连通,分液管33的直径大于进液支管32;集液管34与各出液支管32’连通,集液管34的直径大于出液支管32’。
[0065] 进液总管35与分液管33连通且成角度连接,出液总管36与集液管34连通且成角度连接,该角度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位于换热主体31第二侧面S2的外侧,第二侧面S2与第一侧面S1相邻。例如,第二侧面S2在水平面内与第一侧面S1相
邻。
[0066]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换热主体31与第一侧面S1之间的间距较小,将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设在换热主体31第二侧面S2的外侧,能够减小空调装置在宽度方向的占用空
间,为了提高空气流动效果,以及从便于维修的角度考虑,在表冷器3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均具有一定空间,可充分利用空调装置内部沿长度方向的空间。而且,进液支管32、出液支管
32’、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也位于集水部件8上方,这些管的外壁附着的冷凝液也能直接落入集水部件8中。
[0067] 如图3所示,各进液支管32和各出液支管32’从第一侧面S1引出并弯折至第二侧面S2的外侧。
[0068] 由于换热主体31与第一侧面S1之间的间距较小,各进液支管32和各出液支管32’在引出后直接通过弯折至相邻的第二侧面S2的外侧,易于将进液总管35与分液管33设在壳
体1内,可灵活地根据弯折部分的形状和尺寸设置进液总管35与分液管33的位置,可使管路布局更加灵活方便。
[0069] 如图2所示,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11最远的表冷器3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部件4,设在进风段A内,被配置为过滤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
质,可包括:粗效过滤网、精细过滤网、PM2.5过滤网和除甲醛过滤网中的至少一个。由于过滤部件4与表冷器3的距离较近,将各进液支管32和各出液支管32’弯折至表冷器3远离过滤部件4的第二侧面S2的外侧,以方便管路布局。
[0070] 如图2所示,各进液支管32和各出液支管32’从第一侧面S1引出后沿平行于第一侧面S1的方向水平延伸,并弯折至第二侧面S2的外侧。此种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各进液支管
32和各出液支管32在第一侧面S1外侧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空调装置的宽度尺寸。而且,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水平延伸能够减小液体流动时的阻力。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和图4,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竖直设置,各进液支管32与各出液支管32’从第一侧面S1引出后弯折至使得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在垂直于第二侧面S2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0072] 具体地,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在沿垂直于第一侧面S1的方向引出后弯折,并沿着平行于第一侧面S1的方向水平延伸,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在延伸不同的距离后,沿垂直于第一侧面S1的方向向内弯折,并使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的端部延伸至第二侧面S2的外侧。分液管33竖直设置且与各个进液支管32连通,集液管34竖直设置且与各出
液支管32’连通。在图3中,进液支管32与第二侧面S2的距离小于出液支管32’与第二侧面S2的距离,反之亦可。
[0073]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液管33和集液管34竖直设置,进液总管35垂直地连接在分液管33的顶端和底端中的一端且与第二侧面S2平行,出液总管36垂直地连接在集液管34的顶
端和底端中的另一端且与第二侧面S2平行。
[0074] 进液总管35通过第一连接管与外部管路连接,出液总管36通过第二连接管与外部管路连接,将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在高度方向上错开设置,能够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
连接管的灵活布局留出空间,并防止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之间发生热交换降低换热效
率。
[0075] 如图1和图2所示,表冷器3设有多个,其数量可根据制冷量或制热量的需求设计。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各表冷器3在从进风段A至出风口11的路径上间隔设置,且各表冷器3的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在垂直于第一侧面S1的方向上位于表冷器3的同侧,且均朝向出风口11或进风段A的方向弯折。
[0076] 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1内沿长度方向设有两个表冷器3,两个表冷器3间隔设置,包括第一表冷器3A和第二表冷器3B,第一表冷器3A和第二表冷器3B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
根据制冷量和制冷量的需求设计为不同的厚度,第一表冷器3A位于第二表冷器3B的上游,
由于上游靠近进风段A,需要较大的换热效率,而空气经过第一表冷器3A后只需要通过第二表冷器3B加强换热效果,因此,第一表冷器3A的厚度大于第二表冷器3B。
[0077] 表冷器3的厚度体现在单个换热管311弯折形成的排数。如图1所示,单个换热管311通过往复弯折在第一侧面S1内沿着倾斜方向形成多排。
[0078] 该实施例能够将空调装置内的管路聚集在壳体1沿宽度方向的一侧,能够壳体1内的管路布局更加整齐,便于维护;而且将各表冷器的进液支管32和出液支管32’朝向同一方向弯折,能够防止相邻表冷器3之间的管路布局在结构上相互影响,还能防止热量相互传
递,从而保证表冷器3的换热效率。
[0079] 如图1还包括支撑板5,固定在壳体1内,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穿过支撑板5进行固定。此种结构能够使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被可靠限位,防止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
动而影响管路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0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在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各自的第一端分别与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连通,各自的第二端均向壳体1的顶部延伸,以在壳体1顶部与壳体1外部的管路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位于集液部件8的上方。壳体1的顶壁上可设置通孔,即使空调装置外部的管路产生冷凝水,也会落到壳体1的顶部,最终从通孔落入壳体1底部的集液部件8内。
[0081] 由于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水平设置,可在进液总管35和出液总管36的端部设置直角弯头,以使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竖直向壳体1的顶部延伸,以在壳体1顶部与壳
体1外部的进出液管路连接,能够简化空调装置外部的管路连接结构,减少机房走管时经过较多弯折的路径,可减小管中液体的阻力,提高空调装置的工作效率,同时防止产生高空滴水问题。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上设有吊挂接口21,被配置为使空调装置悬挂安装于吊顶上。例如,吊挂接口21上在壳体1的顶部区域,以使空调组件通过卡接件安装于吊顶上;或者,吊挂接口21上在壳体1的底部区域,以使空调装置通过绳索或链条等承力件悬挂安装于吊顶上,空调装置可悬挂在半空中。
[0083] 此种安装方式能够提高机房等室内的空间利用率,省去占地面积,为在机房内设置更多的设备留出空间。
[0084] 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容纳部和支撑板2,容纳部设在支撑板2上,支撑板2的四周间隔设有吊挂接口21,承力件的一端连接吊挂接口21,另一端连接吊顶。容纳部可直接放置于支撑板2上,以便于将容纳部拆下进行维护,或者,容纳部可拆卸地固定在支撑板2上,以实现更加稳固的安装。
[008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空调装置还包括风机组,位于表冷器3与出风口11之间,可以是最下游的表冷器3与出风口11之间,在壳体1内竖直设置安装板6,风机7固定在安装板6上。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7,各风机7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以使风机组的吸风量满足温湿度调节的需求。例如,在进风段A和出风口11处设置温湿度传感器。
[0086] 在此基础上,在风机7开启的状态下,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调节风机7的转速,以对风机组的吸风量精调节。该实施例能够在选择性启闭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风机组的吸风量调节范围,以实现精确连续的调节。
[0087] 该实施例通过至少两个风机7组合的方式,可使空调装置能满足不同下的使用需求,提高环境适应性,可满足机组在过渡季节(例如春秋季节)与非过渡季节(例如冬夏季
节)的不同温湿度需求。各风机7的额定功率可相同或不同。
[0088] 例如,风机7包括风机主体71和驱动件72,驱动件72与风机主体71集成设置。通过采用EC(Embedded Controller)风机,在风机主体71和驱动件72之间省去了皮带传动,可防止由于皮带磨损总成空气污染,从而提高出风的洁净度,并降低风机7工作时的噪声。
[0089]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11最远的表冷器3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出风比例风阀,设在出风口11处,被配置为调节出风量大小;和进风比例风阀组,设在进风段A,设有被配置为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其中,进风比例风阀组和出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以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中的至少一个与风
机组的吸风能力匹配。
[0090] 该实施例能够在各风机7选择性开启粗调吸风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调节进风比例风阀组和出风比例风阀的开度,以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中的至少一个与风机组的吸风能力匹
配,从而使空调装置在能够达到目标温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能耗。
[009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有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回风比例风阀,设在回风口12处,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新风比例风阀,设在新风口13处,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其中,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根据环境湿度进行调节,以使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处于预设范围内。
[0092] 该实施例能够使回风和新风在混合后进风,在空气湿度超过预设湿度时,可仅通过回风口12进风,在空气湿度不超过预设湿度时,可将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同时打开,并通过调节回风和新风的混合比例达到湿度处于预设范围内的进风,从而使送风达到湿度要
求,可保持机房内的空气处于合适的湿度条件,防止空气过于湿润或干燥影响设备的正常
使用。
[0093]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出风口11、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回风口12和出风口11设在壳体1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侧壁上,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
11最远的表冷器3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部件4,设在回风口12与表冷器3之间,新风口13设在壳体1的顶壁上且位于回风口12与过滤部件4之间。
[0094] 如图2所示,空调装置中设置两个风机7,各比例阀可采用电动比例阀。本公开的空调装置可采用如下的控制方式:
[0095] 在过渡季节,只开启其中一个风机7,减小吸风量,同时还可以调节风机7的转速。在此基础上,可以调节进风段A的进风比例风阀组,减小机组内部的进风量,并控制出风比例阀减小出风量,从而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与单个风机7的吸风量匹配,进而满足过渡季节所需的温度、湿度及风量需求。
[0096] 在非过渡季节,将两个风机7同时打开,增大吸风量,同时还可调节两个风机7的转速。在此基础上,可以调节进风段A的进风比例风阀组,增大机组内部的进风量,并控制出风比例阀增大出风量,从而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与双风机7的吸风量匹配,进而满足非过渡季节所需的温度、湿度及风量需求。
[0097] 其次,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空调装置包括风机组,风机组包括至少两个风机7,控制方法包括:
[0098] 获取环境温湿度与目标温湿度;
[0099] 根据目标温湿度与环境温湿度的差值,选择性地开启至少一个风机7。
[0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风机7开启的状态下,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0101] 根据所述目标温湿度与所述环境温湿度的差值调节风机7的转速,以对风机组的吸风量精调节。
[01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内设有进风段A,进风段A位于距离出风口11最远的表冷器3的上游,空调装置还包括:设在出风口11处的出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出风量大小;和设在进风段A的进风比例风阀组,被配置为调节进风量的大小;控制方法还包括:
[0103] 根据风机组的开启情况调节进风比例风阀组和出风比例风阀中至少一个的开度,以使进风量和出风量中的至少一个与风机组的吸风能力匹配。
[0104]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设有回风口12和新风口13,进风比例风阀组包括:设在回风口12处的回风比例风阀,被配置为调节回风量大小;和设在新风口13处的新风比例
风阀,被配置为调节新风量大小;调节进风比例风阀组的步骤包括:
[0105] 根据环境湿度调节回风比例风阀和新风比例风阀的开度,以将回风和新风混合后的进风湿度调节至预设范围。
[0106] 以上对本公开所提供的一种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
理解本公开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
公开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