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987189.0

文献号 : CN11079188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洪玉王毅崔文国邓廉夫成梁王臻

申请人 : 清华大学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纤维膜,所述润滑纤维膜由纤维交织形成,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包括纤维基体材料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15%,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10000~30000。本发明还公开润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的润滑纤维膜由纤维交织形成,在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中,在纤维基体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两性离子聚合物,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加入降低了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可以防止细胞黏附作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润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纤维基体材料、两性离子聚合物与溶剂混合制备纺丝液,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0% 15%,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10000~ ~

30000,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所述纤维基体材料选自聚己内酯;

在相对湿度为35% 65%的条件下,通过静电纺丝将所述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在导电平面~

上交织形成纤维膜;以及

将所述纤维膜干燥,得到所述润滑纤维膜,所述润滑纤维膜表面具有水化层,所述润滑纤维膜包括两个表面,其中至少有一个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05~0.2,所述润滑纤维膜具有抗细胞黏附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平面为金属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平面选自铝箔、锡箔或钢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氟代醇类有机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氟代醇类有机溶剂选自六氟异丙醇、三氟乙醇或其混合物。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润滑纤维膜。

说明书 :

润滑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用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润滑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生物医用膜因其优异的性能在临床诊断、治疗、修复等方面应用广泛,例如骨诱导膜、血液透析膜、防组织粘连膜等。这些用于特定目的的医用膜通常需要某些特殊
的生物功能,比如骨诱导膜就需要其具备能够促进骨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功能。其中,用于防
止术后组织粘连的防组织粘连膜是这些膜中要求级别最高的,不仅要求其抗细胞粘附,而
且要求其能够透气和渗透营养物质。
[0003] 目前,静电纺丝已经较为成熟地应用于纤维膜的制备。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纤维膜具有三维微纳米多孔结构,能够保证透气和营养物质渗透等特性,但是传统的可降解的
静电纺丝纤维膜表面一般来说摩擦系数较大,从而容易粘附细胞,即传统的静电纺丝纤维
膜在保证纤维膜的气体/营养渗透的同时难以实现抗细胞粘附。在传统研究中,有通过在纤
维膜上负载丝裂霉素、布洛芬等药物来实现预防肌腱组织粘连的技术方案,但是药物局部
副作用也会减缓肌腱的修复时间。因此,如何构建出无需负载药物的即可同时实现气体/营
养渗透与抗细胞粘附的润滑纤维膜是一项巨大挑战。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表面摩擦系数较低的润滑纤维膜,使得在保证透气和营养物质渗透等特性的同时,从而起到抗细胞粘附的作用。
[0005] 一种润滑纤维膜,所述润滑纤维膜由纤维交织形成,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包括纤维基体材料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
比为1%~15%,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10000~30000。
[000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0%~15%。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选自磷酰胆碱类聚合物、磺酸甜菜碱类聚合物或羧酸甜菜碱类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PMPC)。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纤维基体材料为生物降解聚合物,所述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60000‑150000。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生物降解聚合物选自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聚己烯醇(PVA)、聚羟基乙酸(PGA)、明胶(Gelatin)和壳聚糖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纤维基体材料为聚己内酯(PCL)。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纤维膜包括两个表面,其中至少有一个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05~0.2。
[0013] 一种前面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0014] 将纤维基体材料、两性离子聚合物与溶剂混合,制备纺丝液;
[0015] 通过静电纺丝将所述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形成纤维膜;以及
[0016] 将所述纤维膜干燥,得到所述润滑纤维膜。
[001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静电纺丝将所述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形成纤维膜的步骤,包括:
[0018] 通过静电纺丝将纺丝液制成纤维,以及
[0019] 将所述纤维在导电平面上交织形成所述纤维膜。
[00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平面为金属平面。
[00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平面选自铝箔、锡箔或钢板。
[00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纤维膜干燥,得到所述润滑纤维膜的步骤,在真空条件下进行。
[0023]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静电纺丝将所述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形成纤维膜的步骤,在相对湿度大于等于20%的条件下进行。
[002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静电纺丝将所述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形成纤维膜的步骤,在相对湿度为35%~65%的条件下进行。
[002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溶剂为氟代醇类有机溶剂。
[002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氟代醇类有机溶剂选自六氟异丙醇(HFIP)、三氟乙醇或其混合物。
[0027]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润滑纤维膜,所述润滑纤维膜由纤维交织形成,在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中,在纤维基体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两性离子聚合物,两性离子聚合物的
加入降低了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可以防止细胞黏附,例如可以用于作为术后
防止组织粘连膜。

附图说明

[002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各个润滑纤维膜的扫描电镜图;
[002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各个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和顶面的扫描电镜图;
[003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不同相对湿度下形成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上的光滑纤维区面积百分比对比图;
[003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不同相对湿度下形成的润滑纤维膜底面和顶面的EDS结果对比图;
[003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不同PMPC浓度下的润滑纤维膜的表面摩擦系数的测试结果图;
[003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相对湿度为65%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和顶面的摩擦系数与冰面的摩擦系数的对比;
[003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相对湿度为65%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和顶面的摩擦系数与时间的关系图;
[003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不同相对湿度下形成的润滑纤维膜的透气性测试结果示意图;
[0036]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润滑纤维膜体外细胞研究结果图;
[0037]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润滑纤维膜体外细胞研究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
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全面。
[0039]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
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申请中的均分子量、Mw均指的是聚合物的重均分
子量。
[0040]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润滑纤维膜,所述润滑纤维膜由纤维交织形成,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包括纤维基体材料和两性离子聚合物,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
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15%,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10000~30000。优
选的,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占所述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10%~15%。
[0041] 本发明中,形成纤维膜的纤维的直径可以为可以是微米级别,也可以为纳米级别。优选的,所述纤维的直径可以为1μm~1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纤维的直径也可以为1nm
~1000nm。
[0042]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润滑纤维膜中两性离子聚合物的浓度,指的是两性离子聚合物占纤维基体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加入在不影响润滑纤维膜力学性能和
透气性的同时,明显降低了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可以预测其可以降低细胞在
膜表面的黏附。在本发明中,其中的两性离子聚合物的作用机理是利用了两性离子聚合物
可以强力吸附水分子,从而在润滑纤维膜表面形成稳定的水合润滑层,降低润滑纤维膜表
面的摩擦系数,从而实现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润滑,起到防止细胞黏附的作用。
[0043]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纤维上不负载药物,所述药物包括丝裂霉素、布洛芬。即在形成所述纤维的纤维材料中不包含药物,所述药物包括丝裂霉素、布洛芬。
[0044]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选自磷酰胆碱类聚合物、磺酸甜菜碱类聚合物或羧酸甜菜碱类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所述两性离子聚合物选自磷酰胆碱
类聚合物;进一步的优选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PMPC)。
[0045] 作为纤维的主体材料,所述纤维基体材料为生物降解聚合物,所述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均分子量为60000‑150000。可以应用于本发明中的生物降解聚合物例如选自聚己内酯
(PCL)、聚乳酸(PLA)、聚己烯醇(PVA)、聚羟基乙酸(PGA)、明胶(Gelatin)和壳聚糖中的一种
或多种。优选的,纤维基体材料为聚己内酯(PCL),所述聚己内酯(PCL)的均分子量为80000。
[004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润滑纤维膜包括两个表面,其中至少有一个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05~0.2。
[0047]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润滑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0048] S100:将纤维基体材料、两性离子聚合物与溶剂混合,制备纺丝液;
[0049] S200:通过静电纺丝将纺丝液制成纤维,并形成纤维膜;以及
[0050] S300:将纤维膜干燥,得到所述润滑纤维膜。
[0051] 在步骤S100中,其中的溶剂为氟代醇类有机溶剂,优选的,所述氟代醇类有机溶剂选自六氟异丙醇(HFIP)、三氟乙醇或其混合物。更为优选的,所述氟代醇类有机溶剂为六氟
异丙醇(HFIP)。
[0052] 步骤S200进一步还可以包括:
[0053] S210:通过静电纺丝将纺丝液制成纤维,以及
[0054] S220:将纤维在导电平面上交织形成所述纤维膜。
[0055] 其中,步骤S200在相对湿度大于等于20%的条件下进行。优选的,步骤S200在相对湿度为35%~65%的条件下进行。
[0056] 实验发现润滑纤维膜靠近导电平面一侧的表面的摩擦系数相对于远离导电平面一侧的表面的摩擦系数更低。并且随着电纺丝过程中环境湿度的增大,这一差异越大。在两
性离子聚合物的浓度为10%的情况下,对不同相对湿度下得到的润滑纤维膜的两个面进行
电镜扫描,其中润滑纤维膜靠近导电平面一侧的表面为底面,远离导电平面一侧的表面为
顶面。在相对湿度为20%的情况下,顶面和地面之间的具有基本相同的相互连通的孔隙;随
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在底面上出现了气孔不连通的光滑纤维区,该光滑纤维区的气孔相对
于顶面的的孔隙来说是独立的,并且这一现象,仅在底面存在;光滑纤维区的面积随着相对
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0057] 两性离子聚合物中存在带正电荷的基团和带负电荷的基团,带正电荷的基团和带负电荷的基团能够强力吸附水分子,形成稳定的水合润滑层;但是在传统的方法制备纤维
膜的情况下,由于纤维之间存在相互连接的超大尺度的微孔,因此几乎不可能在纤维表面
形成稳定的纳米水化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中,能够在润滑纤维膜的底面上形成光滑
纤维区的原因在于,在引入两性离子聚合物的情况下,静电纺丝过程中,纺丝液在导电平面
(铝箔)上沉积的过程在相对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进行,两性离子聚合物会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子,从而减缓溶剂的蒸发,润滑纤维膜的底面与导电平面相接触进一步阻碍了位于底面的
纤维中溶剂的蒸发,使得靠近底面的纤维呈现出“半熔融”的状态从而使得底面与顶面之间
的气孔不连通,从而能够形成光滑纤维区,显著降低底面的摩擦系数,得到超润滑纤维膜;
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超润滑纤维膜是在湿度与两性离子聚合物双介导作用下得到的。
[0058] 优选的,步骤S200中,其中的导电平面为铝箔、锡箔或钢板。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电平面为铝箔,使用光滑的铝箔作为导电平面,光滑的导电平面会比多孔收集器产生更高
的沉积纤维密度,从而导致溶剂挥发速度大大减慢。从而进一步促进沉积在铝箔上的靠近
铝箔的纤维在凝固前经过半熔融状态,在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形成气孔不连通的冰状光滑表
面(光滑纤维区)。
[0059] 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溶剂为氟代醇类有机溶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氟代醇类有机溶剂选自六氟异丙醇(HFIP)、三氟乙醇或其混合物。
[0060] 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0061] 为了观察纤维的微观形貌,首先用真空离子溅射仪(EM ACE600,Leica,Germany)将所有纤维喷涂Pt 10min,然后用扫描电镜(SEM,Quanta200,FEI,Eindhoven,
Netherlands)在15kV电子束下随机扫描,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能谱仪(EDS)进行了测量。
[0062] 水接触角(WCA)是通过OCA‑20接触角系统将5μL去离子水滴到简单平面上进行衡量(Dataphysics Instruments,Filderstadt,Germany)。
[0063] 使用机械试验机(Instron 5567,Norwood,MA)对纤维样品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
[0064] 纤维样品的透气性,是使用透气性测试仪(FX 3300,TEXTEST AG Zurich,Switzerland),根据EN ISO 9237标准,在100Pa气压下进行测量。
[0065] 摩擦试验,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UMT‑5,Bruker Nano Inc.,Germany),在去离子水作用下,旋转方式进行摩擦试验。
[0066] 采用NIH/3T3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细胞研究。
[0067]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单向方差分析以评估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认为具有显著差异。
[0068] 实施例1
[0069] 按照表1中比例,将不同重量的聚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PMPC Mw~20000)与聚己内酯(PCL Mw~80000)共溶于20mL的六氟异丙醇(HFIP)中,制备含有不同浓
度的PMPC的纺丝液;
[0070] 通过静电纺丝将含有不同浓度的PMPC的纺丝液制成纤维(本实施例中纤维的直径大约为200nm),将纤维在铝箔上交织形成纤维膜,其中静电纺丝工艺参数为:进给速率
‑1
6ml·h ,针尖距铝箔集热器18cm,电压20kv,相对湿度(RH)为20%,室温;
[0071] 将纤维膜从铝箔上进行分离,然后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干燥,得到所述润滑纤维膜。
[0072] 得到的润滑纤维膜的样品名称按照PMPC相对于PCL的质量百分数进行命名,依次为PCL、1%PMPC、2.5%PMPC、5%PMPC、10%PMPC和15%PMPC。
[0073] 表1
[0074] 样品名称 PCL(g) PMPC(g) HFIP(mL)PCL 2 0 20
1%PMPC 2 0.02 20
2.5%PMPC 2 0.05 20
5%PMPC 2 0.1 20
10%PMPC 2 0.2 20
15%PMPC 2 0.3 20
[0075] 实施例2
[0076] 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采用表1中10%PMPC样品的纺丝液,分别在相对湿度(RH)为20%、35%、50%和65%的条件下进行静电纺丝,得到不同相对湿度下制备的润滑纤
维膜。
[0077] 实验例1润滑纤维膜的材料特征
[0078] 1、电镜扫面
[0079] 首先通过真空离子溅射装置(EM ACE600,Leica,Germany)将各组润滑纤维膜用Pt喷涂10min;然后用扫描电镜(SEM,Quanta200,FEI,Eindhoven,Netherlands)在15kV电子束
下随机扫描将各组润滑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能谱仪(EDS)进行了测量。其中实施
例1中的各个润滑纤维膜的扫描电镜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两性离子聚合物PMPC的
掺入并不影响润滑纤维膜的纤维的均匀性和相互连接的形貌。实施例2中的各个润滑纤维
膜的底面和顶面的扫描电镜图如图2所示,比例尺为10μm,在相对湿度为20%的情况下,顶
面和地面之间的具有基本相同的相互连通的孔隙;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在底面上出现了
气孔不连通的光滑纤维区,该光滑纤维区的气孔相对于顶面的的孔隙来说是独立的,并且
这一现象,仅在底面存在;结合图2和图3可知,底面上的光滑纤维区面积占整个底面的面积
的百分数,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
[0080] 2、元素测定
[0081] 在SEM观察期间测量EDS(能量色散光谱)。其中P元素的原子百分含量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在P元素在底面上的分布较顶面的分布要高。
[0082] 3、水接触角(WCA)
[0083] 水接触角(WCA)是通过OCA‑20接触角系统将5μL去离子水滴到简单平面上进行衡量(Dataphysics Instruments,Filderstadt,Germany)。对实施例2中的不同相对湿度下
10%PMPC的润滑纤维膜的水接触角(WCA)进行测定。*p<0.05,**p<0.005。
[0084] 表2
[0085]
[0086] 实施例2中,其中的润滑纤维膜表面的底面上的光滑纤维区的形成机理与静电纺丝过程中,RH/PMPC双重协同介导的较慢的溶剂挥发有关。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在铝箔上
旋转射流凝固过程中,旋转射流内的PMPC会强烈吸附水分子,使溶剂难以快速挥发。与此同
时,光滑的铝箔会比多孔收集器产生更高的沉积纤维密度,从而导致溶剂挥发速度大大减
慢。最终沉积在铝箔上的纤维在凝固前经过半熔融,形成了光滑纤维区(冰状光滑表面),气
孔不连通。此外,推测PMPC应该会在底面上分布得更多,从而使底面具有超低的摩擦系数。
实际上,正如所料,从图4中的EDS结果,可以看出,来自PMPC的P元素在底面的分布要远远多
于顶面。由于PMPC在底面的分布较多,因此如表2所示的水接触角(WCA)结果也有类似的趋
势,相对湿度为65%RH组的底面的WCA值明显低于顶面(p<0.005)。因此,EDS和WCA的结果均
证实了“RH/PMPC双重协同介导”的技术的机理。
[0087] 实验例2摩擦测试
[0088] 1、对实施例1中得到各个润滑纤维膜,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UMT‑5,Bruker Nano Inc.,Germany),在去离子水作用下,旋转方式进行摩擦试验,具体测试条件为:转速50mm 
min‑1,正常负载0.5N,旋转半径3mm。实施例1中不同PMPC浓度下的润滑纤维膜的表面摩擦
系数的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润滑纤维膜表面摩擦系数
随着PMPC的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当PMPC的浓度增加到5%以上,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摩擦
系数开始明显低于PMPC加入量为0%(纯PCL)的情况。在PMPC的浓度达到10%时,润滑纤维
膜表面的摩擦系数为0.12左右。之后随着PMPC的浓度的增加,润滑纤维膜表面的摩擦系数
的不再明显变小。
[0089] 2、对实施例2中相对湿度为65%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和顶面,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UMT‑5,Bruker Nano Inc.,Germany),在去离子水作用下,旋转方式进行摩擦试验,具体
测试条件为:转速50mm min‑1,正常负载0.5N,旋转半径3mm。采用同样的测试条件对冰面进
行摩擦系数测定。
[0090] 如图6所示,底面与超润滑的冰表面具有相同的超低的0.05左右的摩擦系数,顶面的摩擦系数为0.15左右。并且如图7所示,在摩擦试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底面的与顶
面的摩擦系数均变化不大,因此说明底面的与顶面具有一样稳定性。相对湿度为65%情况
下形成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具有最大的光滑纤维区。
[0091] 实验例3透气性测试
[0092] 使用透气性测试仪(FX 3300,TEXTEST AG Zurich,Switzerland),根据EN ISO 9237标准,在100Pa气压下,对实施例2中的不同相对湿度下10%PMPC润滑纤维膜的透气性
进行测量。
[0093] 结果如图8所示,虽然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润滑纤维膜的底面的气孔是独立的、不连通的,但发育的得到的润滑纤维膜仍然具有足够的透气性,能够维持空气的渗透和养分
的交换。
[0094] 实验例4体外细胞研究
[0095] 采用NIH/3T3成纤维细胞用于体外细胞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0096] 将直径为15mm的电纺膜置于24孔培养板中,紫外光灭菌24h。然后,将细胞悬浮液4
以4×10 /孔的密度接种到样品表面上,并在37℃和5%CO 2气氛下孵育直至表征。采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Dojindo,Japan)的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培养1、3和7天后,用
100μL的CCK‑8测试溶液更新每个孔,并另外共孵育2小时。然后通过酶标仪读取最终溶液在
450nm处的吸光度(Infinite F50,TECAN,Switzerland)。活/死细胞试剂盒(Live/Dead 
Cell kits)(Life Tech,US)用于评估电纺膜表面上的细胞活力。培养1,3和7天后,用500μL
组合染料将每个孔上的细胞染色30分钟,所述组合染料由2mM的钙黄绿素AM和10mM的EthD‑
1组成,然后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LSM800,ZEISS,Germany)上观察。此外,还对电
纺膜上的细胞骨架排列进行了荧光染色。简而言之,细胞样本分别用4%多聚甲醛固定,用
0.1%Triton X‑100(Sigma,USA)渗透10分钟;然后,在CLSM成像前,用20mg/mL的
phalloidin(Cytoskeleton,USA)染色30分钟,用1mg/mL的DAPI(Sigma,USA)在室温下染色5
分钟。利用image J软件由CLSM图像计算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
[0097] 采用上述方法分别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润滑纤维膜进行体外细胞研究,得到的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
[0098] 图9中,(a)为采用CCK‑8法测量的在450nm处的OD值。(b)为从CLSM图像中计数的平均细胞面积。(c)为从CLSM图像中计数的细胞密度。在图例中,1%、2.5%、5%、10%和15%
表示实施例1中的含有不同浓度的PMPC纤维材料制得的润滑纤维膜;控制组指的是其他条
件与上述方法相同,不将细胞接种到任何纤维膜上,直接对NIH/3T3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和
处理的对照组。
[0099] 由图9可知,培养1、3、7天后,将NIH/3T3成纤维细胞接种于实施例1中的各个润滑纤维膜上,观察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从5%组开始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证明纤维中相对较
高的PMPC含量能够抑制细胞增殖。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10%和15%的细胞组几乎停止生
长。如图9(a)所示的CCK‑8测量的450nm处的OD值和图9(c)所示的细胞密度的数据中也可以
发现随着PMPC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即15%组的OD值和细胞数量最低。因此,可以证明
实施例1中的PCL/PMPC复合的静电纺丝得到的润滑纤维膜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
[0100] 图10中,(a)为采用CCK‑8测量的在450nm处的OD值。(b)为从CLSM图像中计数的平均细胞面积。(c)为从CLSM图像中计数的细胞密度。在图例中,20%RH、35%RH、50%RH和
65%RH表示实施例2中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制得的润滑纤维膜;控制组指的是其他条件与上
述方法相同,不将细胞接种到任何纤维膜上,直接对NIH/3T3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和处理的
对照组。
[0101] 由图10可知,培养1、3、7天后,将NIH/3T3成纤维细胞接种实施例2中的电纺纤维膜(润滑纤维膜)上,编号依次为PCL、20%RH、35%RH、50%RH、65%RH。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如
图10(b)所示,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其中的细胞面积的数据呈下降趋势,其中65%RH组最
低。研究还发现,50%RH膜和65%RH膜表面的细胞面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明显增加,说
明50%RH膜和65%RH膜可能具有持久的抗粘附能力。细胞在已开发的超润滑纤维表面上的
扩散受到显著抑制,这是由于基于水化润滑机理的稳定水化层的作用。在1、3、7天图10(a)
所示的CCK‑8测量的450nm处的OD值和图10(c)所示的细胞密度的统计结果可以明显发现不
同RH组细胞密度明显小于PCL组,且随着RH的增加细胞密度呈下降趋势。。此外,尽管PCL组
细胞在1~7天内增殖正常,但在65%RH组细胞似乎停止增殖。结果表明,实施例2中,50%RH
组和65%RH组的润滑纤维膜,可以在较长时间内减少纤维表面的细胞数目,50%RH组和
65%RH组的润滑纤维膜具有较强的抗细胞粘附能力。
[010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0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