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0883703.1

文献号 : CN11080849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庄顺荣

申请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导电端子、遮蔽壳体、若干线缆及金属外壳,绝缘本体包括基板及对接凸部,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各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基板的固持部、固持于对接凸部的对接部及露出于基板的表面的接触部,若干线缆均包括线芯及屏蔽层,线芯分别与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金属外壳收容绝缘本体并具有供遮蔽壳体向外突伸出的开口,金属外壳包括电性连接于屏蔽层的若干连接部,金属外壳抵压于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及遮蔽壳体,以令接地端子、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与若干线缆的屏蔽层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 :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若干线缆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突伸形成的对接凸部,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板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于一端延伸以固持于所述对接凸部的对接部及露出于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接触部,所述若干线缆均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线芯及包围在所述线芯外的屏蔽层,所述若干线缆的线芯分别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所述金属外壳收容所述绝缘本体并具有供所述遮蔽壳体向外突伸出的开口,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的若干连接部,所述金属外壳抵压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及遮蔽壳体,以令接地端子、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电性连接,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对接凸部及所述遮蔽壳体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若干线缆的线芯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分别具有承接槽的若干承接部,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凹设形成有凹槽,所述承接部的承接槽与所述凹槽相连通,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承接槽内,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所述若干线缆的线芯插配于所述承接槽内以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固持于所述基板第二表面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外板部及自所述外板部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若干突出部,所述外板部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延伸部,所述若干突出部均包括插配于所述承接槽内以抵压所述线芯的抵压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部的承接槽的两侧形成间隔部,各所述间隔部的端面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齐平,所述线芯夹持于两个所述间隔部之间且被所述抵压部抵压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表面,所述金属外壳的后端向后延伸出若干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一爪部,所述第一爪部夹持所述承接部及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板体部及与所述第一板体部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部扣持的第二板体部,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二板体部之间形成供收容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板体部及第二板体部的后端均向后延伸有若干连接部,所述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的连接部间隔设置,各所述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二爪部,所述第二爪部夹持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所述第一板体部包括抵压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凸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围设于所述对接凸部外的框体及位于所述框体下缘弯折形成的接地部,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板体部的两侧边缘抵压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部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部分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后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具有所述开口的框件,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抵压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条状部、自所述条状部横向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外延部,所述外延部与所述第一部分整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若干所述凸部位于所述条状部,所述第二板体部包括平板部自所述平板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一板体部弯折形成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夹持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及外延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部及第二板体部的连接部进一步包括第三爪部,所述线缆进一步包括包裹所述屏蔽层的外绝缘层,所述线缆的屏蔽层及外绝缘层位于所述金属外壳外,所述第三爪部夹持所述外绝缘层。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并排设置且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最外两侧,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定义有所述信号端子的呈板状的第一接触部、及具有板状部及自所述板状部撕裂形成的接触片的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板状部,所述接触片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四个信号端子及六个接地端子,所述四个信号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最外两侧,另外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最外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之间,所述六个接地端子分为两个接地端子为一组的三组,各组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之间,所述若干线缆为分别与所述四个信号端子对应的四根线缆。

说明书 :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可传输多组信号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0002] 在现有技术中,同轴连接器通常具有一个端子组,只能传输单一信号,应用具有局限性,于是请参照中国台湾公开的第TW201405980A号发明专利,其公开的同轴连接器相对于通常的同轴连接器具有两对端子组以满足多组信号传输的需求,但是前案中两对端子组相邻且之间未设置屏蔽结构,在传输高频信号时,两对端子组之间容易出现信号干扰而影响信号的稳定性,不利于高频信号传输,并且前案中的线缆直接与端子焊接,当线缆受到拉扯时容易带动端子,致使端子受损。
[0003]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传输多组信号,具有较好的信号屏蔽抗干扰及结构强度好的优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若干线缆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板、自所述基板突伸形成的对接凸部,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基板的固持部、自所述固持于一端延伸以固持于所述对接凸部的对接部及露出于所述基板的表面的接触部,所述若干线缆均包括位于中间位置的线芯及包围在所述线芯外的屏蔽层,所述若干线缆的线芯分别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所述金属外壳收容所述绝缘本体并具有供所述遮蔽壳体向外突伸出的开口,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的若干连接部,所述金属外壳抵压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及遮蔽壳体,以令接地端子、遮蔽壳体及金属外壳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电性连接。
[0006]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基板包括第一表面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对接凸部及所述遮蔽壳体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基板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分别具有承接槽的若干承接部,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凹设形成有凹槽,所述承接部的承接槽与所述凹槽相连通,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信号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承接槽内,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若干线缆的线芯插配于所述承接槽内以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电性连接。
[0007]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固持于所述基板第二表面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外板部及自所述外板部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若干突出部,所述外板部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延伸部,所述若干突出部均包括插配于所述承接槽内以抵压所述线芯的抵压部。
[0008]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承接部的承接槽的两侧形成间隔部,各所述间隔部的端面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齐平,所述线芯夹持于所述两个间隔部之间且被所述抵压部抵压于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表面,所述金属外壳的后端向后延伸出若干连接部,各所述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一爪部,所述第一爪部夹持所述承接部及突出部。
[0009]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板体部及与所述第一板体部相对且与所述第一板体部扣持的第二板体部,所述第一板体部与所述第二板体部之间形成供收容所述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板体部及第二板体部的后端均向后延伸有若干连接部,所述所述第一板体部与第二板体部的连接部间隔设置,各所述连接部至少包括第二爪部,所述第二爪部夹持于所述若干线缆的屏蔽层,所述第一板体部包括抵压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地端子的接触部的凸部。
[0010]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围设于所述对接凸部外的框体及位于所述框体下缘弯折形成的接地部,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板体部的两侧边缘抵压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
[0011]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板体部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部分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后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为具有所述开口的框件,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抵压于所述遮蔽壳体的接地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条状部、自所述条状部横向两侧弯折延伸形成的外延部,所述外延部与所述第一部分整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若干凸部位于所述条状部,所述第二板体部包括平板部自所述平板部边缘朝向所述第一板体部弯折形成的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夹持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及外延部。
[0012]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本体部及第二本体部的连接部进一步包括第三爪部,所述线缆进一步包括包裹所述屏蔽层的外绝缘层,所述线缆的屏蔽层及外绝缘层位于所述金属外壳外,所述第三爪部夹持所述外绝缘层。
[0013]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并排设置且包括至少两个信号端子及位于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最外两侧,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定义有所述信号端子的呈板状的第一接触部、及具有板状部及自所述板状部撕裂形成的接触片的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至少两个信号端子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的固持部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板状部,所述接触片露出于所述基板的第二表面。
[0014] 进一步的,本发明电连接器的所述若干导电端子包括四个信号端子及六个接地端子,所述四个信号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所述若干导电端子的最外两侧,另外两个信号端子位于最外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之间,所述六个接地端子分为两个接地端子为一组的三组,各组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之间,所述若干线缆为分别与所述四个信号端子对应的四根线缆。
[001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及遮蔽壳体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而固定更加牢固,使所述导电端子不会受到所述线缆的拉拽而受损;更由于所述导电端子中的相邻两个信号端子之间设置有接地端子,可以有效防止两个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干扰;更由于所述导电端子被所述遮蔽壳体围设且金属外壳将导电端子、遮蔽壳体均与线缆的屏蔽层接地电连接,从而使所述插头连接器的传输信号的各部件均有屏蔽保护,有利于传输高频信号的稳定性。【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7] 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0018]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9] 图4是图3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分解图;
[0020] 图5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遮蔽壳体及线缆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1] 图6是图5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2] 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遮蔽壳体及线缆组装在一起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3] 图8是图7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示意图;
[0024] 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导电端子、遮蔽壳体、线缆及固定板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5] 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6] 图11是图10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7] 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28] 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线缆的立体示意图;
[0029] 图14是沿图1的A‑A线的剖视图;
[0030] 图15是沿图1的B‑B线的剖视图;
[0031] 图16是沿图1的C‑C线的剖视图;
[0032] 图17是本发明对接连接器及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0033]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0034]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0035] 基板              11           第一表面         12
[0036] 对接凸部          13           侧部             14
[0037] 定位孔            15           第二表面         16
[0038] 凹槽              17           承接部           18
[0039] 间隔部            181          承接槽           182
[0040] 导电端子          2            对接部           21
[0041] 固持部            22           接触部           23
[0042] 第一接触部        24           第二接触部       25
[0043] 板状部            26           接触片           27
[0044] 信号端子          S            接地端子         G
[0045] 遮蔽壳体          3            第一空间         31
[0046] 框体              32           第一接地部       33
[0047] 固定板            4            外板部           41
[0048] 延伸部            42           突出部           43
[0049] 抵压部            44           线缆、信号线缆    5
[0050] 线芯              51           内绝缘层         52
[0051] 屏蔽层            53           外绝缘层         54
[0052] 金属外壳          6            收容空间         600
[0053] 第一板体部        61           第一部分         62
[0054] 开口              621          第二部分         63
[0055] 条状部            631          凸部             632
[0056] 外延部            633          第一夹持部       634
[0057] 第二板体部        64           平板部           641
[0058] 压接部            642          第二夹持部       643
[0059] 第一爪部          65           第二爪部         66
[0060] 第三爪部          67           夹合口           68
[0061] 对接连接器        7            绝缘体           71
[0062] 基部              72           环形对接壁       721
[0063] 对接槽            722          对接端子         8
[0064] 弹性部            81           焊接脚           82
[0065] 金属壳体          9            框部             91
[0066] 第二接地部        92           电路板           700
[0067]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0068]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6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方向界定均以图1为准,界定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7的对接方向为上下方向,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横方向及垂直于上下方向及横方向的前后方向,在图1中的线缆5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整体的后端。
[0069] 请参照图1至图16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若干导电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遮蔽壳体3、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定板4、若干线缆5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外的金属外壳6。
[0070] 请参照图1至图1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板11。所述基板11包括第一表面12及与所述第一表面12相对的第二表面16。所述基板11的第一表面12靠前位置突伸形成有对接凸部13及位于所述对接凸部13外两侧的侧部14。所述基板11的第二表面16凹设形成有凹槽17。所述基板11的后端向后突伸形成有四个承接部18。所述承接部18的下表面的两侧突伸形成有间隔部181。各所述间隔部181位于所述凹槽17内且自由端与所述第二表面16齐平。各所述承接部18的两个间隔部181之间形成有承接槽182。在所述第一表面12的靠后的位置处设置有四个分别位于所述四个承接部18前方的定位孔15。所述四个定位孔15横向排列。
[0071] 请参照图3至图7及图13所示,所述若干导电端子2为十个,包括四个信号端子S及六个接地端子G。所述四个信号端子S中的两个信号端子S位于所述十个导电端子2的最外两侧,其余两个信号端子S位于所述最外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所述六个接地端子G分为两个接地端子G为一组的三组,且分别位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即相邻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设置有两个接地端子G,即排列方式为:一个信号端子S、两个接地端子G、一个信号端子S、两个接地端子G、一个信号端子S、两个接地端子G及一个信号端子S。各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固持部22、自所述固持部22一端弯折延伸形成呈“n”状的对接部21及自所述固持部22另一端延伸的接触部23。所述接触部23包括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部24及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5。所述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部24呈板状结构且露出于所述凹槽17的内表面。所述四个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部24分别对应延伸于所述四个承接部18的承接槽182内。位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的两个接地端子G的固持部22共同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二接触部25,即六个接地端子G共设置有三个第二接触部25,以此可以减少第二接触部25的数量,有利于生产及保证接地端子G与其他部件的接触稳定性。所述第二接触部25包括板状部26及自所述板状部26撕裂成型的接触片27及形成在所述板状部26的撕裂口(未标号)。所述接触片27露出于所述第一表面12的相邻两个定位孔15之间。
[0072] 请参照图3至图5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框体32及位于所述框体32下缘弯折形成的第一接地部33。所述框体32围设于所述对接凸部13的周围且与所述对接凸部13之间形成有一第一空间31。
[0073] 请参照图3、图4及图9所示,所述固定板4为绝缘材料制成且呈板状结构。所述固定板4包括外板部41及自所述外板部41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四个突出部43。所述外板部41的突伸形成有延伸部43。所述四个外延部41分别突伸形成有抵压部44。所述延伸部43与所述凹槽17对应设置。所述抵压部44对应插配于所述承接部18的两个间隔部181之间的承接槽182内。
[0074] 请参照图5至图9所示,所述若干线缆5为四根信号线缆5。各所述信号线缆5包括位于中心位置的线芯51、包裹线芯51的内绝缘层52、包裹所述内绝缘层52的屏蔽层53及包裹所述屏蔽层53的外绝缘层54。所述四根信号线缆5的线芯51分别对应电性连接于所述四个信号端子S的第一接触部24,以传输不同的信号。
[0075] 请参照图3、图4、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金属外壳6包括第一板体部61及与所述第一板体部61相对的第二板体部64。所述第一板体部61与所述第二板体部64之间形成有收容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板4及四根信号线缆5的收容空间600。所述若干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夹持部634及两个第二夹持部643。所述第一板体部61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部分62及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2后方的第二部分63。所述第一部分62为形成有开口621的框件。所述第二部分63包括条状部631、位于所述条状部631横向两侧的弯折延伸形成的两个外延部633及自所述条状部631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一夹持部634。所述条状部631凹设有分别与所述三个第二接触部25对应的三个凸部632。所述两个外延部633与所述第一部分62整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二板体部64包括平板部641、自所述平板部641的横向两侧向所述第一板体部61弯折延伸的两个压接部642及自所述平板部641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夹持部643。所述第二板体部64扣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部61的上方。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634与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643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一夹持部634及各所述第二夹持部643均自前向后包括第一爪部65、第二爪部66及第三爪部67。所述第一爪部65、第二爪部66及第三爪部
67为弯曲形成且分别形成有夹合口68。位于同一连接部上的第一爪部65、第二爪部66及第三爪部67的夹合口朝向同一方向。所述第一夹持部634与所述第二夹持部643的第一爪部
65、第二爪部66及第三爪部67的夹合口68方向相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板体部61及第二板体部64可以是分离设置或者是所述第二板体部64自所述第一板体部61的前端弯折以扣持于所述第一板体部61的上方。在本发明中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板体部64与所述第一板体部61为分体设置。所述第二板体部64的平板部的前端亦弯折设置有向所述第一板体部61弯折形成的压接部642。
[0076] 本发明界定的所述电连接器100中,请参照图5及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与所述十个导电端子2及遮蔽壳体3一体注塑形成为一体。所述遮蔽壳体3固持于所述基板11的第一表面12。所述遮蔽壳体3的框体32两侧包裹所述绝缘本体1的两个侧部14。各所述导电端子2的对接部21露出于所述对接凸部13。各所述信号端子S和各接地端子G的固持部22露出于所述基板11的第二表面16的凹槽17内。所述基板11的四个定位孔15与所述四个信号端子S相对应,以使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模仁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定位所述四个信号端子S。所述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片27穿过所述基板11而露出于所述基板11的第一表面12。所述三个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片27分别位于相邻两个所述定位孔15之间。在注塑成型所述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模仁可以在上下方向上穿过所述撕裂口(未标号)以定位接触片27,且绝缘本体可以与包括所述撕裂口(未标号)周边的板状部26以更好的固定第二接触部25。所述遮蔽壳体3的第一接地部33露出于所述第一表面12。
[0077] 请参照图5至图8所示,将所述四根信号线缆5对应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四个承接部18。令各所述信号线缆5的线芯51插配于对应的所述承接槽182内以与对应的第一接触部24电性连接。所述信号线缆5的线芯51与所述信号端子S电连接以传输信号。请参照图9至图11所示,所述固定板4盖设于所述基板11的第二表面16。所述固定板4的延伸部42插配于所述凹槽17内。所述三个抵压部44分别插配于各所述承接槽182内以将所述承接槽182内的所述信号线缆5的线芯51抵压于所述第一接触部24的表面。所述固定板4的外板部41的边缘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边缘相对应且平滑过渡。
[0078] 请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将所述第一板体部61盖设于所述基板11的第一表面12。令所述所述遮蔽壳体3的框体33部分穿过所述开口621以与对接连接器7对接。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634的第一爪部65分别夹持两个所述承接部18及突出部43,以保证突出部43可以牢固的抵压所述线芯51以保证线芯51与第一接触部24的电性连接的稳定性。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634的第二爪部66分别夹持两根所述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以使所述金属外壳6的第一板体部61与所述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接地电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夹持部634的第三爪部67分别夹持该两个信号线缆5的外绝缘层54以达到固定作用。所述第一板体部61的第一部分62的横向两个边缘的下表面与所述遮蔽壳体3的第一接地部33相抵接以使所述遮蔽壳体3与所述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接地电连接。所述第二部分63的条状部631的三个凸部632分别抵压于露出于所述第一表面12的三个第二接触部25的接触片27,以使六个接地端子G与所述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接地电连接。将所述第二板体部64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表面16。所述第二板体部64的压接部642夹持所述第一板体部61的第一部分62的前端边缘和横向两侧的边缘及条装部631的两个外延部633。所述第二板体部64的两个第二夹持部
643的第一爪部65分别夹持另外两个所述承接部18及外延部42。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643的第二爪部66分别夹持另外两根所述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所述两个第二夹持部643的第三爪部67分别夹持该另外两个信号线缆5的外绝缘层54。所述第一板体部61和第二板体部64将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板4及四根信号线缆5固定牢固。由于第一夹持部634及第二夹持部
643间隔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部61及第二板体部64,有效防止第一板体部61与第二板体部64分离,及防止四个信号线缆5中任意一根信号线缆5受力而使四根信号线缆5全部脱离。
[0079] 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四根信号线缆5的线芯51与四个所述第一接触部24之间的电性连接可以是令所述线芯51由间隔部181及固定板4的抵压部44压接于承接槽182内以与第一接触部24压接配合,另外,所述电连接器100的接地端子G的第二接触部25、遮蔽壳体3的第一接地部33、金属外壳6的第一板体部61、第二板体部64及信号线缆5的屏蔽层53之间的电连接亦可以通过压接配合,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生产。而上述固定方式亦可通过SMT或激光焊接等焊接方式固定,同样可以达到本发明目的。
[0080] 由于所述绝缘本体1由注塑成型而将十个所述导电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使得各导电端子2不会被所述线缆5拉拽而受损。更由于相邻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设置有两个接地端子G,可以有效防止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的信号干扰。更由于所述金属外壳6与所述线缆5的屏蔽层53接地电连接,令金属外壳6不仅可以保护位于所述收容空间600内的各部件不受外界冲击而损坏,还可以对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间600内的各部件起到较好的屏蔽功能,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尤其是有利于高频信号的传输。更由于所述接地端子G、遮蔽壳体3及金属外壳6均与所述线缆5的屏蔽层53接地电连接,可以减少用于接地电连接的线缆而降低成本和使结构简单。
[0081] 请参照图17所示,与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对接的对接连接器7电性连接于一电路板700上。所述对接连接器7包括绝缘体71、固持于所述绝缘体71的与所述十个导电端子2对应设置的十个对接端子8及固持于所述绝缘体71外的金属壳体9。
[0082] 所述绝缘体71包括基部72、自所述基部72向上突伸的具有对接槽722的环形对接壁721。
[0083] 所述十个对接端子8的排列方式与所述十个导电端子2相同。各所述第二端子包括固持于所述绝缘体71内的固定部(未图示)、自所述固定部(未图示)一端延伸以悬设于所述对接槽722内的呈“u”状的弹性部81及自所述固定部(未图示)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基部72的焊接脚82。
[0084] 所述金属壳体9包括包覆于所述环形对接壁721外的框部91及位于所述框部91下缘弯折形成的第二接地脚92。
[0085] 所述绝缘体71与所述金属壳体9一体注塑成型为一体。所述十个对接端子8插设于所述绝缘体71内。
[0086] 在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对接连接器7对接时,所述对接凸部13插配于所述对接槽722以令所述十个导电端子2与十个对接端子8电性连接,所述环形对接壁721及框部91整体插配于所述第一空间31内,所述框部91的外侧表面与所述遮蔽壳体3的框体32的内侧表面相抵持。此时,所述导电端子2和对接端子8被所述遮蔽壳体3和金属壳体6所包围而保证其不会受到外界的信号干扰。
[0087] 以上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所述导电端子和对接端子的端子数量可以增加或减少,仅需遵循相邻两个信号端子S之间设置有接地端子G即可。
[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