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92767.3

文献号 : CN110809550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川野直

申请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摘要 :

在机动二轮车(10)中,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中的至少左侧的后框架(34L)上连结有悬架支承部(46),该悬架支承部(46)是未形成有突出接合部(86L、88L)的部分,并支承机动二轮车(10)的后缓冲器(48)。

权利要求 :

1.一种车辆(10),其设置有左右一对的通过接合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而形成的中空状的框架(34L、34R),通过将从各所述框架(34L、34R)的中空部分(92L、92R)向外侧突出的所述板状部件的端部接合,而形成有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所述车辆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所述车辆(10)的悬架装置(48)的悬架支承部(46),各所述框架(34L、34R)是被配置在所述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左右的后框架,在具有所述悬架支承部(46)的后框架(34L)中,形成有所述中空部分(92L)和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的框架部分(38L、40L)与所述悬架支承部(46)分体形成,所述框架部分(38L、40L)的板厚(DL)比另一方的框架(34R)的板厚(DR)厚,所述悬架支承部(46)的板厚(DS)比所述框架部分(38L、40L)的板厚(DL)厚,所述悬架支承部(46)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接合而形成,通过将从所述悬架支承部(46)的中空部分(114)向外侧突出的该板状部件的端部接合,而形成有支承部侧接合部(110、112),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110、112)的从所述中空部分(114)突出的突出长度(LS)比所述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的从各所述框架(34L、34R)突出的突出长度(LL、LR)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支承部(46)具有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即所述内侧部件(106)的端部和所述外侧部件(108)的端部接合来形成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110、112),由此沿着所述车辆(10)的前后方向形成所述悬架支承部(46),其中,所述内侧部件(106)被配置于所述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内侧;所述外侧部件(108)被配置于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桥接部件(50),该桥接部件(50)将所述悬架支承部(46)和所述另一方的框架(34R)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支承部(46)随着靠向所述车辆(10)的后方而指向所述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说明书 :

车辆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其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中空状的框架,该框架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接合而形成。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例如在国际公开第2017/042884号中公开了一种由冲压成型框架(pressed frame)形成的中空状的框架。

发明内容

[0003] 在这样的框架中,通过接合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的端部而形成有中空状的框架,从框架的中空部分向外侧突出的该端部(的接合部分)形成为突出接合部。在该情况下,在
框架中,在外力作用的部位、例如支承车辆的悬架装置的支承部分存在有突出接合部,因
此,外力向该框架的壁部(板状部件)的挠曲方向作用。因此,如果为了确保框架的强度而使
用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来形成框架,则该框架的重量增加。
[0004]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框架的强度的同时,削减该框架的重量的车辆。
[0005]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其设置有左右一对的中空状的框架,该框架通过接合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而形成,通过将从各所述框架的中空部分向外侧突出的所述板状部件的端部
接合,而形成有突出接合部,所述车辆具有以下特征。
[0006] 第一特征:各所述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框架具有悬架支承部,该悬架支承部是未形成有所述突出接合部的部分,并支承所述车辆的悬架装置。
[0007] 第二特征:所述悬架支承部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接合而形成,通过将从所述悬架支承部的中空部分向外侧突出的该板状部件的端部接合,而形成有支承部侧接合
部。在该情况下,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的从所述中空部分突出的突出长度比所述突出接合
部的从各所述框架突出的突出长度短。
[0008] 第三特征:所述悬架支承部具有内侧部件和外侧部件,通过将冲压成型的板状部件、即所述内侧部件的端部和所述外侧部件的端部接合来形成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由此
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所述悬架支承部,其中,所述内侧部件被配置于所述车辆的
车宽方向的内侧;所述外侧部件被配置于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
[0009] 第四特征:各所述框架是被配置在所述车宽方向的左右的后框架。在该情况下,具有所述悬架支承部的后框架中,形成有所述中空部分和所述突出接合部的框架部分与所述
悬架支承部分体形成。另外,所述框架部分的板厚比所述悬架支承部的板厚薄。
[0010] 第五特征:所述车辆还具有桥接部件,该桥接部件将所述悬架支承部和另一方的框架连结。
[0011] 第六特征:所述另一方的框架的板厚比所述一方的框架的板厚薄。
[0012] 第七特征:所述悬架支承部随着靠向所述车辆的后方而指向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内侧。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所述悬架支承部上未形成有所述突出接合部,因此,只要由所述悬架支承部支承所述悬架装置,即使从该悬架装置经由所述悬架支承部对所述一
方的框架施力,也能够使该一方的框架不容易变形。据此,能够确保各所述框架的强度的同
时,削减该各框架的重量。另外,通过适宜地变更所述悬架支承部的构成零部件,也能够调
整所述车辆的轴距(Wheelbase)。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的突出长度比所述突出接合部的突出长度短,因此,能够抑制由从所述悬架装置向所述一方的框架传递的力引起的该一方的
框架的变形。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各所述框架的强度的同时,削减该各框架的重量。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所述悬架支承部沿着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形成的情况下,由于所述支承部侧接合部的突出长度比所述突出接合部的突出长度短,因此,能够有效
地抑制所述一方的框架的变形。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所述框架部分的板厚比所述悬架支承部的板厚薄,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来自所述悬架装置的力的同时,实现所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
[0017]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能够由所述悬架支承部承受从所述另一方的框架经由所述桥接部件传递的力。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所述另一方的框架的板厚比所述一方的框架的板厚薄,因此,能够实现所述车辆整体的轻量化。
[0019]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所述悬架支承部随着靠向所述车辆的后方而指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内侧,因此,所述桥接部件的沿着所述车宽方向的总长度变短,从而能够提高所述
车辆的刚性。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0021] 图2是图1的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0022] 图3是图1的车身框架的俯视图。
[0023] 图4是图1的车身框架的局部主视图。
[0024] 图5是图1的车身框架的左侧视图。
[0025] 图6是沿着图5的VI‑VI线的剖视图。
[0026] 图7是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0027] 图8是沿着图1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0028] 图9是沿着图1的IX‑IX线的剖视图。
[0029] 图10是图1的车身框架的后方部分的立体图。
[0030] 图11是沿着图5的XI‑XI线的剖视图。
[0031] 图12是沿着图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 下面,参照附图,以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33] [1.机动二轮车10的概略结构]
[0034] 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以图1所示的踏板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10为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踏板摩托车型的机动二轮车10,也可以适用于弯梁型和摩
托车(Motorcycle)型跨骑式车辆等其它类型的车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按照从
坐在机动二轮车10上的驾驶者(乘员)观察的方向来说明前后、左右及上下的方向。并且,在
下面的说明中,关于被配置在机动二轮车10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对结构要素,
有时对左侧的结构要素,在参照数字之后标注标记“L”,另一方面,对右侧的结构要素,在参
照数字之后标注标记“R”。
[0035]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具有作为操舵轮的前轮12、操舵该前轮12的车把14、构成车身的车身框架16、作为驱动源的组合摆动发动机(Unit swing engine)18、作为驱动轮
的后轮20、和车座22等。
[0036] 前轮12被设置在车身的前方,并旋转自如地被枢支于从转向轴24的下端侧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叉(front fork)26L、26R。在该前叉26L、26R上安装有覆盖前轮12的上方的前
挡泥板28。转向轴24在上端侧连结有车把14,并且在其大致中间部转动自如地被保持于车
身框架16的头管30。
[0037] 车把14以与转向轴24的连结部分为中心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地延伸设置。驾驶者通过操作车把14,来变更经由转向轴24和前叉26L、26R连结的前轮12的朝向。
[0038] 车身框架16由铝等金属材料构成,并由头管30、主框架32和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构成,其中,主框架32连结于头管30并向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连结
于主框架32的下部并向后方延伸。主框架32是从头管30向下侧后方延伸的下伸框架(down 
frame)。后框架34L、34R由分别连结于作为主框架32的下部的框架下部36的左右两侧且在
车身底部向后方延伸的底部框架(lower frame)38L、38R和从底部框架38L、38R的后端弯曲
并向车身后方延伸的车座导轨(Seat rail)40L、40R构成。
[0039] 组合摆动发动机18可上下摆动地被支承于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38L、38R。另外,在车身的后方上部,向组合摆动发动机18供给燃料(汽油)的燃料箱42被支承于左右一对的车
座导轨40L、40R。并且,在车身的后方上部,在燃料箱42的前方,用于收纳物品的收纳箱44被
支承于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40L、40R。
[0040] 组合摆动发动机18具有未图示的发动机和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带式无级变速器通过传动带和可动带轮将该发动机的输出无级变速并传递到后轮20。后轮20通过组合摆动发
动机18而旋转自如地被枢支,并通过从无级变速器传递旋转驱动力而旋转,其作为驱动轮
推动车身前进。
[0041] 另外,组合摆动发动机18也作为摆臂发挥功能。在该情况下,在左侧的后框架34L上,在车座导轨40L的后部连结有悬架支承部46,该悬架支承部46为与该车座导轨40L分体
形成的框架。该后框架34L上所设置的悬架支承部46经由作为悬架装置的后缓冲器48对组
合摆动发动机18的后部进行支承。此外,如后所述,悬架支承部46仅设置在左侧的后框架
34L上。另外,悬架支承部46的后部和右侧的后框架34R的车座导轨40R经由沿车宽方向延伸
的桥接部件50连结。
[0042] 车座22从车身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设置到车身后方。车座22采用由驾驶者就座的前车座22a、和在前车座22a的后方同乘者就座的后车座22b构成的所谓的双人座型的车
座。在该情况下,在前车座22a的下方设置有收纳箱44,并且在后车座22b的下方设置有燃料
箱42。另外,车座22兼具作为覆盖收纳箱44的上表面的盖的功能,通过向前方抬起该车座
22,露出内部空间。在燃料箱42和收纳箱44的下方配设有净化发动机的废气的空气滤清器
(Air cleaner)52。
[0043] 在组合摆动发动机18的下方设置有可转动地被支承的主支架54。主支架54在停车时以与路面大致正交的方式立起,而使后轮20抬起,从而使机动二轮车10站立。
[0044] 并且,在机动二轮车10中,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构成该车身的外观且由树脂等构成的车身罩56被安装于车身框架16、转向轴24等。车身罩56具有前罩58、车把罩60、护腿罩
(leg shield)62、底板中心罩66和主体罩68,其中,前罩58覆盖转向轴24的前部和前轮12的
上部;车把罩60在该前罩58的上方覆盖车把14;护腿罩62在前罩58的后方从前方覆盖驾驶
者的腿;底板中心罩66在护腿罩62的后方形成踏板64;主体罩68被配置于车座22的下方,并
且与底板中心罩66连接设置并向后方延伸。
[0045] 另外,车把罩60覆盖转向轴24的上部和车把14的中央部分,在其后方上表面设置有显示车速等的未图示的仪表装置。在前罩58上设置有前照灯部70。
[0046] 踏板64以使驾驶者的脚能够在行驶中放置的方式形成为平坦状。主体罩68从底板中央罩66向上方和后方延伸设置,覆盖燃料箱42和收纳箱44等。在主体罩68的后侧的下部
安装有后挡泥板72,该后挡泥板72从后方覆盖后轮20,并且配置有车牌等。另外,在主体罩
68的后方配设有车尾灯(tail light)74。该车尾灯74响应驾驶者的制动操作而亮灯和灭
灯。
[0047] [2.车身框架16的结构]
[0048] 接着,边参照图2~图12边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0的特征性结构的车身框架16的结构。
[0049] <2.1主框架32的结构>
[0050] 在车身框架16中,主框架32的前端部与头管30的后部接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是包括通过激光焊等各种焊接进行的接合、通过粘接剂进行的接合等的概念。在
下面的说明中,作为一例,来说明通过激光焊或电弧焊进行的接合。
[0051] 通过将截面呈大致U字状的对开形状的框架部32L、32R以对合的方式抵接,并将抵接的两端部接合,从而构成主框架32。即,通过冲压成型将铝等金属板成型为截面呈大致U
字状的对开形状的框架部件。接着,如图7所示,使左侧的框架部件(框架部32L)的前后的两
端部和右侧的框架部件(框架部32R)的前后的两端部以对合的方式抵接并重合。并且,对于
重合的部分,例如通过进行激光焊,将左右的框架部32L、32R接合,从而构成中空状的主框
架32。因此,如图2~图4、图6和图7所示,主框架32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分成为左右框架部
32L、32R的接合部。
[0052] 另外,主框架32具有从头管30朝下方向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外侧逐渐扩展的形状,该逐渐扩展的下侧部分形成为框架下部36。如图2~图7所示,框架下部36的左右的侧面
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平坦的接合面(主框架侧接合面)76L、76R。在接合面76L、76R上形成有
孔78L、78R。
[0053] 并且,构成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的底部框架38L、38R的前端部、即接合部(后框架侧接合部)80L、80R分别接合于左右的接合面76L、76R。
[0054] <2.2后框架34L、34R的结构>
[0055] 接着,对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的结构进行说明。各后框架34L、34R分别具有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部件84L、84R,其中,内侧部件82L、82R被配置为在车宽方向的内
侧,于上下方向上竖立设置;外侧部件84L、84R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0056]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冲压成型将铝等金属板成型为平板状的框架部件,由此形成内侧部件82L、82R。另外,通过利用冲压成型将铝等金属板成型为截面呈大致U字状的框
架部件,由此形成外侧部件84L、84R。并且,使外侧部件84L、84R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近内侧
部件82L、82R,并使内侧部件82L、82R的两端部(上端部和下端部)与外侧部件84L、84R的两
端部(上端部和下端部)重合。
[0057] 接着,通过例如沿机动二轮车10的前后方向对重合的部分进行激光焊(例如,隔开规定间隔的激光点焊),由此将内侧部件82L、82R的上端部与外侧部件84L、84R的上端部接
合,并且将内侧部件82L、82R的下端部与外侧部件84L、84R的下端部接合。据此,由接合后的
各上端部和接合各上端部的焊接部分分别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突出接合部86L、86R。另一方
面,由接合后的各下端部和接合各下端部的焊接部分分别形成向下方突出的突出接合部
88L、88R。
[0058] 通过由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将内侧部件82L、82R与外侧部件84L、84R接合,由此构成大致中空状的后框架34L、34R。另外,在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部件84L、84R
一体构成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中,前方的框架部分成为与主框架32连结的底部框
架38L、38R,后方的框架部分成为车座导轨40L、40R。
[0059] 此外,关于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部件84L、84R,左侧的内侧部件82L和外侧部件84L的各板厚DL被设定为比右侧的内侧部件82R和外侧部件84R的各板厚DR厚(DL>DR)。
[0060] 如图3和图7所示,底部框架38L、38R以随着从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靠向前方而接近接合面76L、76R的方式指向车宽方向的内侧而形成。具体而言,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
部件84L、84R随着从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靠向前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并且,内侧部
件82L、82R的前端部以覆盖孔78L、78R的方式与接合面76L、76R面接触。另外,外侧部件84L、
84R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抵接于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
[0061] 如图2~图5和图7所示,外侧部件84L、84R的前端部侧的缘部连结该外侧部件84L、84R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同时,抵接于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通过对外侧部件84L、84R
的前端部侧的缘部与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重合的部分进行激光焊,由此将内侧部件
82L、82R的前端部与外侧部件84L、84R的前端部侧的缘部接合。其结果,由接合后的前端部
和缘部与将这些部分接合的焊接部分分别形成从底部框架38L、38R向外侧突出的突出接合
部90L、90R。通过形成有突出接合部90L、90R,形成于后框架34L、34R内的中空部分92L、92R
在前方被封堵。
[0062] 底部框架38L、38R的前端部、即接合部80L、80R构成为包括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外侧部件84L、84R的前端部和突出接合部90L、90R。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接合部
80L、80R(的突出接合部90L、90R)和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以沿着后框架34L、34R相
连的方式形成。
[0063] 并且,在形成为平面状的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以将孔78L、78R堵塞的方式与接合面76L、76R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对重合的部分进行激光焊,由此将接合部80L、80R与
接合面76L、76R接合。
[0064]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6所示,在接合面76L、76R和接合部80L、80R被接合的状态下,以使接合面76L、76R延伸到接合部80L、80R的外侧的方式、即以使接合面76L、76R从接合
部80L、80R突出的方式(以使接合部80L、80R被收纳在接合面76L、76R的区域内的方式)而形
成接合面76L、76R。
[0065] 另外,如图3和图7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38L、38R以从车宽方向的外侧绕到内侧的方式被接合于框架下部36。因此,框架下部36和各底部框架38L、38R形
成大致一体的曲面。
[0066] <2.3后框架34L、34R的周边结构>
[0067] 在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上还设置有下述的结构要素。
[0068] 左右一对的底部框架38L、38R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桥接部件94而连结。另外,如图2、图3、图5和图8所示,在各底部框架38L、38R中的车座导轨40L、40R侧,截面呈大致U字状
的零部件支承部96L、96R以从上方覆盖上侧的突出接合部86L、86R、内侧部件82L、82R和外
侧部件84L、84R的方式被嵌入到该底部框架38L、38R的上侧。
[0069] 左右一对的零部件支承部96L、96R经由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桥接部件98而连结。作为机动二轮车10的车身零部件的收纳箱44的前方部分被连结固定在桥接部件98的中央部。
据此,收纳箱44和零部件支承部96L、96R经由桥接部件98而被一体地固定,该收纳箱44经由
桥接部件98和零部件支承部96L、96R被支承于底部框架38L、38R。
[0070] 并且,在左右一对的车座导轨40L、40R中的底部框架38L、38R侧分别连结有供坐在后车座22b上的同乘者(乘员)的脚放置的左右一对的脚蹬100L、100R。
[0071] 再者,如图2、图3、图5、图9和图10所示,在各个车座导轨40L、40R中的桥接部件50侧,截面呈大致呈U字形的零部件支承部102L、102R以从上方覆盖上侧的突出接合部86L、
86R、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部件84L、84R的方式被嵌入到车座导轨40L、40R的上侧。在该
情况下,通过利用螺钉部件104L、104R将左右一对的零部件支承部102L、102R、构成作为车
身零部件的燃料箱42的上侧箱体42a和下侧箱体42b的左右两侧以及收纳箱44的左右两侧
紧固在一起,由此将燃料箱42、收纳箱44和零部件支承部102L、102R一体地连结固定。据此,
燃料箱42和收纳箱44经由零部件支承部102L、102R被支承于车座导轨40L、40R。
[0072] <2.4悬架支承部46和桥接部件50的结构>
[0073] 悬架支承部46是连结于车座导轨40L的后端部的、与该车座导轨40L分体形成的部件。如图2、图3、图5和图10~图12所示,与后框架34L同样,悬架支承部46具有内侧部件106
和外侧部件108,其中,内侧部件106被配置为在车宽方向的内侧,于上下方向上竖立设置;
外侧部件108被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外侧。
[0074] 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冲压成型将铝等金属板成型为平板状的框架部件,由此形成内侧部件106,另一方面,通过利用冲压成型将铝等金属板成型为截面呈大致U字状的框
架部件,由此形成外侧部件108。并且,使外侧部件108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近内侧部件106,
并使内侧部件10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与外侧部件108的上端部和下端部重合。通过沿前
后方向对重合的部分进行电弧焊(Arc Welding)等,由此将内侧部件106的上端部与外侧部
件108的上端部接合,并且将内侧部件106的下端部与外侧部件108的下端部接合。据此,由
接合后的各上端部和接合各上端部的焊接部分形成向上方突出的接合部(支承部侧接合
部)110。另一方面,由接合后的各下端部和接合各下端部的焊接部分形成向下方突出的接
合部(支承部侧接合部)112。此外,突出的接合部110、112构成为包括通过电弧焊等而形成
的未图示的焊道,通过该焊道将内侧部件106的各端部和外侧部件108的各端部接合。
[0075] 通过由这样的接合部110、112将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接合,由此构成中空状的悬架支承部46,在悬架支承部46内形成有与中空部分92L连通的中空部分114。此外,如
图11所示,悬架支承部46以使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嵌入到后框架34L的后端的开口
部分的方式被连结于后框架34L。
[0076] 悬架支承部46以随着靠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曲(指向车宽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延伸。另一方面,右侧的车座导轨40R以与悬架支承部46相向的方式
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延伸,并随着靠向该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而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弯
曲。因此,右侧的车座导轨40R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总长度大于左侧的车座导轨40L的沿着前
后方向的总长度。另外,悬架支承部46的后端部和右侧的车座导轨40R的后端部通过由铝等
金属材料构成的桥接部件50连结。
[0077] 此外,关于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的各板厚DS被设定为大于构成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的内侧部件82L、82R和外侧部件84L、84R的各
板厚DL、DR。即,各板厚DL、DR、DS的关系为DS>DL>DR。
[0078] 另外,接合部110、112的从悬架支承部46向上下方向突出的突出长度LS被设定为比左侧的突出接合部86L、88L、90L的从后框架34L向外侧(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突出的突
出长度LL和右侧的突出接合部86R、88R、90R的从后框架34R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长度LR短(LS
<LL=LR)。因此,在图5中侧视观察时,能够看出右侧的突出接合部86R从接合部110向上方
突出,另一方面,右侧的突出接合部88R从接合部112向下方突出。
[0079] 并且,在悬架支承部46上连结固定有沿车宽方向贯穿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的杆状的缓冲支承部件116,后缓冲器48的上端部被支承于该缓冲支承部件116的内侧部
分。
[0080] [3.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0081]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0,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0082] 即使因主框架32和后框架34L、34R的制造偏差而导致主框架32侧的接合面76L、76R与后框架34L、34R侧的接合部80L、80R在接合位置产生位置偏移,也能够由向接合部
80L、80R的外侧延伸的接合面76L、76R来吸收该位置偏移的影响。据此,能够制造具有通过
设计预先确定的所期望的(转向轴)后倾角(Caster angle)和(轮)轴距(Wheelbase)的机动
二轮车10。
[0083] 另外,由于在向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的框架下部36形成有接合面76L、76R,因此,能够确保车把14的绕轴方向(扭转方向)的刚性的同时,提高接合工序中的作业性。
[0084] 并且,通过将内侧部件82L、82R与外侧部件84L、84R接合而形成大致中空状的后框架34L、34R,并将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与接合面76L、76R接合,据此将后框架34L、34R
接合于框架下部36,因此,能够实现接合作业的效率性。
[0085] 在该情况下,内侧部件82L、82R的前端部与接合面76L、76R以面接触的方式接合,因此,能够抑制框架下部36与后框架34L、34R的接合部分的晃动,从而实现制造性的提高。
[0086] 再者,通过使内侧部件82L、82R的端部(上端部、下端部、前端部)与外侧部件84L、84R的端部(上端部、下端部、前端部)接合,而形成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
据此,当使外装罩、即车身罩56一边沿着后框架34L、34R(的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
90L、90R)一边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0时,能够使车身罩56看起来紧凑。即,由于突出接合部
86L、86R、88L、88R、90L、90R形成于后框架34L、34R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因此,与形成于车宽
方向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避免车身罩56的大型化。其结果,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外
观性。
[0087] 另外,接合部80L、80R和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以沿着后框架34L、34R相连的方式形成。据此,能够一体地看到不同的接合部位,例如接合面76L、76R与接合部80L、80R
的接合部位以及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处的内侧部件82L、82R的端部与外
侧部件84L、84R的端部的接合部位。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外观性。
[0088] 并且,通过使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与上侧的突出接合部86L、86R连接,能够确保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对作为车身零部件的燃料箱42和收纳箱44
的支承强度。
[0089] 再者,通过将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与燃料箱42及收纳箱44一体地固定,能够容易地实现零部件支承部96L、96R、102L、102R对燃料箱42和收纳箱44的强化。
[0090] 另外,由于后框架34L、34R以从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靠向前方而指向接合面76L、76R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由框架下部36和后框架34L、34R形成一体的曲面。其结果,容易
通过冲压成型来制造主框架32和后框架34L、34R。
[0091]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0,还能够得到下述效果。
[0092] 由于在悬架支承部46上未形成有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因此,只要由悬架支承部46支承后缓冲器48,即使从该后缓冲器48经由悬架支承部46对左侧的后框
架34L施力,也能够使该后框架34L不容易变形。据此,能够确保各后框架34L、34R的强度的
同时,削减该各后框架34L、34R的重量。另外,通过适宜地变更悬架支承部46的构成零部件,
也能够调整机动二轮车10的轴距。
[0093] 另外,由于接合部110、112的突出长度LS比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的突出长度LL、LR短(LS<LL=LR),因此,能够抑制由从后缓冲器48向左侧的后框架34L传
递的力引起的该后框架34L的变形。即,对于容易被施加来自后缓冲器48的力的部分,通过
缩短突出长度来抑制变形的产生。其结果,能够确保各后框架34L、34R的强度的同时,削减
该各后框架34L、34R的重量。
[0094] 并且,在悬架支承部46沿着前后方向形成的情况下,能够使接合部110、112的突出长度LS比突出接合部86L、86R、88L、88R、90L、90R的突出长度LL、LR短,因此,能够有效地抑
制左侧的后框架34L的变形。
[0095] 再者,由于后框架34L、34R的板厚DL、DR比悬架支承部46的板厚DS薄(DS>DL、DS>DR),因此,能够确保足够的强度以抵抗来自后缓冲器48的力的同时,实现机动二轮车10整
体的轻量化。
[0096] 而且,通过使右侧的后框架34R的板厚DR比左侧的后框架34L的板厚DL薄(DL>DR),能够使机动二轮车10整体进一步轻量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越是容易被施加来自后
缓冲器48的力的部位,板厚越厚(DS>DL>DR),因此,能够抑制变形的产生,并且还能够实
现机动二轮车10的轻量化。
[0097] 另外,由于悬架支承部46和右侧的后框架34R通过桥接部件50连结,因此,能够由悬架支承部46承受从该后框架34R经由桥接部件50传递的力。
[0098] 并且,由于悬架支承部46随着靠向机动二轮车10的后方而指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因此,桥接部件50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总长度变短,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二轮车10的刚性。
[0099] [4.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00]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动二轮车10中,对具有组合摆动发动机18的机动二轮车10进行了说明,但对于在与上述说明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动力总成(Power train)的机动二
轮车10,当然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将本实施方式适用于在主框架的下方配置
有动力总成的的机动二轮车。
[010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悬架支承部46连结于左侧的后框架34L的后方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将后缓冲器48等悬架装置设置在机动二轮车10等车辆的右侧的情况下,
只要将悬架支承部46连结于右侧的后框架34R的后方即可。并且,在车辆的左右两侧设置有
悬架装置的情况下,只要将悬架支承部46分别连结于左右一对的后框架34L、34R的后方即
可。
[01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将内侧部件106和外侧部件108接合来构成中空状的悬架支承部46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悬架支承部46只要能够连结于后框架34L的
后端部即可,因此,也可以采用中空状的框架作为悬架支承部46。在该情况下,不需要接合
部110、112。
[0103]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框架34L和悬架支承部46分体地构成,但也可以将它们一体构成。在该情况下,对于一个中空状的框架,只要悬架支承部46的部分处的接合部110、
112的突出长度LS比后框架34L的部分处的突出接合部86L、88L、90L的突出长度LL短即可。
另外,对于突出接合部86L、88L、90L和接合部110、112,也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接合方法(例
如激光焊和电弧焊)形成。
[0104] 以上,使用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记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添加各种变更或改良。
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可明确,添加了这样的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
范围内。另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带括号的标记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而参照附图中
的标记而标注的,本发明并不是限定于标注了该标记的结构要素来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