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066380.8

文献号 : CN1108445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匡增波

申请人 : 重庆新固兴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包括直线段单元,还包括与直线段单元可拆卸拼接的顶升换向单元,所述顶升换向单元包括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顶升换向电控箱、位于第一开口上方的旋转换向平台、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均位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第一升降机构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纵向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机构顶部通过第一开口并与旋转换向平台底部固接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在第一开口上方纵向升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使用的灵活度较高,不仅可以实现直线的输送,还能够通过增加顶升换向单元进行换向或者通过旋转换向平台的转动来控制输送的换向。

权利要求 :

1.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包括直线段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直线段单元可拆卸拼接的顶升换向单元,所述顶升换向单元包括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顶升换向电控箱、位于第一开口上方的旋转换向平台、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均位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第一升降机构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纵向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机构顶部通过第一开口并与旋转换向平台底部固接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在第一开口上方纵向升降;旋转控制机构固设在第一升降机构内部且其顶部穿过第一升降机构的中心并与旋转换向平台底部相连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转动,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位于第一开口内的升降支撑板、丝杆模组和滑块组件,升降支撑板底部一侧与丝杆模组相连,丝杆模组底部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底部设置的丝杆驱动电机相连,升降支撑板底部另一侧通过滑块组件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上纵向设置的滑轨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撑板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板,第一支板下部与丝杆模组相连,第一支板下部还设有向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延伸的光感铁片,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上设有与光感铁片相配合的槽型光电开关,所述升降支撑板上方设有固设在旋转换向平台底部的铝板,旋转控制机构包括固设在升降支撑板底部的凸轮分割器,凸轮分割器的伸出轴穿过升降支撑板中心的连接孔并与铝板底部固接以带动铝板和旋转换向平台转动换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模块,顶升换向电控箱内设有分别与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电连接的第一驱动模块,旋转换向平台内设有用于驱动旋转换向平台动作的第二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换向平台包括第一输送带单元,第一输送带单元包括环形的第一输送带、第一输送带两端的第一驱动轴机构、分别设置在各第一驱动轴机构两端的且用于支撑第一驱动轴机构的第一皮带张紧座和设置在第一输送带内的底板,底板边缘与各第一皮带张紧座固接,底板上固设有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第一驱动轴机构相连以用于驱动第一输送带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单元包括支撑上架和直线输送平台,直线输送平台包括环形的第二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两端的第二驱动轴机构、分别设置在各第二驱动轴机构两端的且用于支撑第二驱动轴机构的第二皮带张紧座和第二输送带内的第二输送带驱动电机,各第二皮带张紧座的底部固设在支撑上架上表面,第二输送带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第二驱动轴机构相连以用于驱动第二输送带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单元还包括第二升降机构和支撑底架,第二升降机构顶部与支撑上架底部固接,第二升降机构底部与支撑底架顶部相连。

说明书 :

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流水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

背景技术

[0002] 流水线是一种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多个工艺过程衔接起来的设备,其主要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输送装置,各输送装置上可以根据产品生产工艺搭
配不同的生产加工设备。由于生产场地的布局以及场地大小的限制,有些产品的生产加工
过程中连续的生产工艺过程被迫被安排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因此加工的不连续性容易导致
产品的质量不高且生产效率较低。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公开号为CN205023389U的中国专利《一种模块化的智能流水线单元线体结构》,各单元线体结构可以随意拼接,然而该单元线体结构拼
接后只能进行直线输送,当厂房占地较小时,无法进行转弯或变向或者在不拆卸的情况下
进行转向的操作,因此上述流水线单元线体结构使用时灵活性较差,不能够根据实际需要
进行输送方向的快速调节。

发明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用于解决现有的流水线拼接单元使用灵活性较差的技术问题,能够根据需要更方便的进行输送方向的
换向。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包括直线段单元,还包括与直线段单元可拆卸拼接的顶升换向单元,所述顶升换向单元包括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顶升换向电控箱、位于第一开口上
方的旋转换向平台、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第一升降机构和旋转控制机构均位于
顶升换向电控箱内;第一升降机构与顶升换向电控箱内侧壁纵向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机构
顶部通过第一开口并与旋转换向平台底部固接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在第一开口上方
纵向升降;旋转控制机构固设在第一升降机构内部且其顶部穿过第一升降机构的中心并与
旋转换向平台底部相连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转动。
[0007]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直线段单元和顶升换向单元可拆卸的自由组合拼接,当需要直线输送时,可通过多个直线段单元的组合实现;当需要一次换
向时,可将直线段单元和顶升换向单元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方向的换向;当现有的拼接好
的直线段单元和顶升换向单元需要进行换向时,可直接通过旋转控制机构控制旋转换向平
台至所需角度即可实现输送方向的换向。因此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用的灵活度较高,不仅
可以实现直线的输送,还能够通过增加顶升换向单元进行换向或者通过旋转换向平台的转
动来控制输送的换向。

附图说明

[0008]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09]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顶升换向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顶升换向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1]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旋转换向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旋转换向平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直线段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输送带单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6] 在图中:直线段单元1、支撑上架1.1、直线输送平台1.2、第二皮带张紧座1.2.3、支撑型材1.2.4、架板1.2.5、第三驱动器1.2.6、第二输送带驱动电机1.2.7、第二升降机构
1.3、调节把手1.4、支撑底架1.5、连接杆1.6、右电信接入端1.8、左电信接入端1.9、顶升换
向单元2、旋转换向平台2.1、第一输送带2.1.1、第一皮带张紧座2.1.2、航插座2.1.3、皮带
从动轮2.1.4、皮带主动轮2.1.5、同步带机构2.1.6、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2.1.7、底板
2.1.8、第二驱动器2.1.9、第二供电单元2.1.10、顶升换向电控箱2.2、第一升降机构2.3、升
降支撑板2.3.1、第一支板2.3.2、丝杆2.3.3、螺母安装座2.3.4、丝杆驱动电机2.3.5、光感
铁片2.3.6、槽型光电开关2.3.7、第二支板2.3.8、滑块2.3.9、丝杆支座2.3.10、连接孔
2.3.11、旋转控制机构2.4、铝板2.5、第一供电单元2.6、第一驱动器2.7、连接件2.8、第一平
台电信端接口2.9、第一电源接入端口2.10、脚轮2.11、滑轨2.12、转角连接件3。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0018] 如图1‑6所示,一种智能拼接流水线,包括直线段单元1和与直线段单元1可拆卸拼接的顶升换向单元2,所述顶升换向单元2包括顶部具有第一开口的顶升换向电控箱2.2、位
于第一开口上方的旋转换向平台2.1、第一升降机构2.3和旋转控制机构2.4,第一升降机构
2.3和旋转控制机构2.4均位于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第一升降机构2.3与顶升换向电控箱
2.2的内侧壁纵向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机构2.3顶部通过第一开口并与旋转换向平台2.1底
部固接以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2.1在第一开口上方纵向升降;旋转控制机构2.4固设在第
一升降机构2.3内且其顶部穿过第一升降机构2.3的中心并与旋转换向平台2.1底部相连以
用于带动旋转换向平台2.1转动。
[0019]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以四个直线段单元1和四个顶升换向单元2拼接成的矩形流水线为例,其中四个直线段单元1分别两两垂直以组成矩形的流水线,四个顶升换向单元
2分别拼接在相邻的两个互为90度的直线段单元1相对应的拐角处以使整条流水线呈矩形
输送,相邻的两个直线段单元1的内拐角通过转角连接件3进行连接以确保流水线输送的稳
定性。
[0020] 如图2‑6所示,智能拼接流水线还包括控制模块,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设有分别与第一升降机构2.3和旋转控制机构2.4电连接的第一驱动模块,旋转换向平台2.1内设有
用于驱动旋转换向平台2.1动作的第二驱动模块,第一驱动模块和第二驱动模块分别与控
制模块通信连接。具体的,顶升换向电控箱2.2为矩形的箱体,箱体的其中一外侧壁设有开
门,开门上设有把手,与开门相邻的箱体侧壁上部设有第一平台电信端接口2.9,第一平台
电信端接口2.9与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的第一驱动模块通信连接,侧壁下部设有第一电源
接入端口2.10,第一电源接入端口2.10与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的第一供电单元2.6电连
接。顶升换向电控箱2.2的底部设有供顶升换向电控箱2.2移动的四个脚轮2.11,顶升换向
电控箱2.2的侧壁上还固设有用于与直线段单元1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2.8。第一驱动模块
包括电连接的第一驱动器2.7和丝杆驱动电机2.3.5,第一驱动器2.7与第一平台电信端接
口2.9通信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一平台电信端接口2.9与第一驱动器2.7通信连接。
[0021]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3包括位于第一开口内的升降支撑板2.3.1、丝杆模组和滑块组件,升降支撑板2.3.1底部一侧与丝杆模组相连,丝杆模组底部与顶升换向电
控箱2.2内底部设置的丝杆驱动电机2.3.5相连,升降支撑板2.3.1底部另一侧通过滑块组
件与顶升换向电控箱2.2的内侧壁上纵向设置的滑轨2.12滑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支
撑板2.3.1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第一支板2.3.2,第一支板2.3.2下部与丝杆模组相连,第一
支板2.3.2下部还设有向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侧壁延伸的光感铁片2.3.6,顶升换向电控
箱2.2内侧壁上设有与光感铁片2.3.6相配合的槽型光电开关2.3.7。其中所述升降支撑板
2.3.1底部还固设有与第一支板2.3.2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板2.3.8,第二支板2.3.8与第一支
板2.3.2相平行,第二支板2.3.8背离第一支板2.3.2的一侧下部两端分别固设有两滑块
2.3.9,两滑块2.3.9分别与顶升换向电控箱2.2的内侧壁上的两滑轨2.12滑动连接。上述丝
杆模组包括丝杆2.3.3,丝杆2.3.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转动连接有丝杆支座2.3.10,丝杆支
座2.3.10背离丝杆2.3.3的一端固设在顶升换向电控箱2.2的内侧壁上,丝杆2.3.3可相对
丝杆支座2.3.10转动而不产生纵向的位移,用于确保丝杆2.3.3转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
第一支板2.3.2下部设有螺母安装座2.3.4,螺母安装座2.3.4内设有与丝杆2.3.3外侧螺纹
连接的螺母,丝杆2.3.3与螺母的配合可以使第一支板2.3.2可随着丝杆2.3.3的转动升降,
从而协同滑块2.3.9与滑轨2.12之间的滑动连接带动升降支撑板2.3.1整体升降。丝杆
2.3.3的下部穿过丝杆支座2.3.10并与丝杆驱动电机2.3.5的输出端固接以使丝杆2.3.3在
丝杆驱动电机2.3.5的带动下进行转动,所述升降支撑板2.3.1中心还设有连接孔2.3.11。
除此之外,第一升降机构2.3还可以采用电动推杆、驱动气缸或伸缩杆等结构实现,其中电
动推杆、驱动气缸或伸缩杆的底部固设在顶升换向电控箱2.2内底部,电动推杆、驱动气缸
或伸缩杆的伸出端与第一支板2.3.2固接以在伸出端的伸缩过程中带动第一支板2.3.2以
及第一支板2.3.2顶部的升降支撑板2.3.1升降。
[0022] 如图3、图4所示,所述升降支撑板2.3.1上方设有固设在旋转换向平台2.1底部的铝板2.5,旋转控制机构2.4包括固设在升降支撑板2.3.1底部的凸轮分割器,凸轮分割器位
于第一支板2.3.2和第二支板2.3.8之间且其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板2.3.2和第二支板2.3.8
固接,凸轮分割器的伸出轴穿过升降支撑板2.3.1中心的连接孔2.3.11并与铝板2.5底部固
接以带动铝板2.5和旋转换向平台2.1转动换向。铝板2.5是用于确保旋转换向平台2.1能够
在升降支撑板2.3.1上方且不与升降支撑板2.3.1产生干涉的进行直线输送。
[0023] 如图5、图6所示,所述旋转换向平台2.1包括第一输送带单元,第二驱动模块设置在第一输送带单元内,第二驱动模块与第一输送带单元相连以驱动第一输送带单元动作。
第一输送带单元包括环形的第一输送带2.1.1、第一输送带2.1.1两端的第一驱动轴机构和
分别设置在各第一驱动轴机构两端的且用于支撑第一驱动轴机构的第一皮带张紧座
2.1.2,第一输送带2.1.1内设有底板2.1.8和第二供电单元2.1.10,第二供电单元2.1.10可
以为第一输送带2.1.1内的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底板2.1.8边缘与各第一皮带张紧座2.1.2
固接,第二驱动模块包括固设在底板2.1.8上的第二驱动器2.1.9和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
2.1.7,第二驱动器2.1.9与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2.1.7电连接,第一输送带驱动电机2.1.7
的输出端与其中一个第一驱动轴机构相连以驱动第一输送带2.1.1转动输送。第一驱动轴
机构分为主动驱动机构和从动驱动机构,从动驱动机构包括皮带从动轮2.1.4,皮带从动轮
2.1.4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第一皮带张紧座2.1.2转动连接;主动驱动机构包括皮带主动
轮2.1.5,皮带主动轮2.1.5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另外两个第一皮带张紧座2.1.2转动连接,
位于第一输送带2.1.1同一侧的两第一皮带张紧座2.1.2之间还固设有支撑型材1.2.4,支
撑型材1.2.4上还设有航插座2.1.3,航插座2.1.3两侧还分别设有两网线插口,航插座
2.1.3和网线插口分别与第二驱动器2.1.9通信连接,控制器分别通过航插座2.1.3和网线
插口与第二驱动器2.1.9通信连接。皮带主动轮2.1.5中间通过同步带机构2.1.6与第一输
送带驱动电机2.1.7的输出端相连以驱动第一输送带2.1.1转动输送。
[0024] 如图7、图8所示,所述直线段单元1包括支撑上架1.1和直线输送平台1.2,直线输送平台1.2包括第二输送带单元和第二输送带单元内部的第三驱动模块,第三驱动模块与
第二输送单元相连以驱动第二输送单元动作,第二输送带单元转动设置在支撑上架1.1上
方。具体的,第二输送带单元包括环形的第二输送带、第二输送带两端的第二驱动轴机构和
分别设置在各第二驱动轴机构两端的且用于支撑第二驱动轴机构的第二皮带张紧座
1.2.3,各第二皮带张紧座1.2.3的底部固设在支撑上架1.1上表面,第二输送带内设有架板
1.2.5和固设在架板1.2.5上的第三驱动模块和第三供电单元1.2.8,架板1.2.5两端分别固
设在两支撑型材1.2.4相对的一侧表面。第二驱动轴机构也包括主动驱动机构和从动驱动
机构,从动驱动机构包括皮带从动轮2.1.4,皮带从动轮2.1.4两端分别通过轴承与两第二
皮带张紧座1.2.3转动连接;主动驱动机构包括皮带主动轮2.1.5,皮带主动轮2.1.5两端分
别通过轴承与另外两个第二皮带张紧座1.2.3转动连接,位于第二输送带同一侧的两第一
皮带张紧座2.1.2之间还固设有支撑型材1.2.4。所述第二输送带单元侧面设有电信端接
口,电信端接口与第三驱动模块通信相连。电信端接口包括设置在支撑型材1.2.4上的右电
信接入端1.8和左电信接入端1.9。
[0025] 如图8所示,第三驱动模块包括固设在架板1.2.5上的第三驱动器1.2.6和第二输送带驱动电机1.2.7,第三驱动器1.2.6与第二输送带驱动电机1.2.7之间电连接,第二输送
带驱动电机1.2.7的输出端通过同步带机构2.1.6与皮带主动轮2.1.5中部相连以驱动第二
输送带转动输送。第三驱动器1.2.6还与控制器通过右电信接入端1.8和左电信接入端1.9
通信连接。
[0026] 如图7所示,所述直线段单元1还包括第二升降机构1.3和支撑底架1.5,第二升降机构1.3顶部与支撑上架1.1底部固接以用于驱动直线输送平台1.2升降动作,第二升降机
构1.3底部与支撑底架1.5顶部相连。具体地,第二升降机构1.3包括两伸缩杆,两伸缩杆的
伸出端向上伸出并与支撑上架1.1底部两端固接,两伸缩杆的位置分别与皮带从动轮2.1.4
和皮带主动轮2.1.5的位置相对应以确保直线输送平台1.2平衡稳定的升降。伸缩杆的侧面
还设有用于调节伸缩杆伸出端的长度的调节把手1.4,调节把手1.4一端伸入伸缩杆内并用
于将伸缩杆内的伸出端压紧在伸缩杆的腔体内,当向一侧转动调节把手1.4,可使伸出端相
对伸缩杆可滑动调节,当调节至合适位置时,可向另一侧转动调节把手1.4,以使伸缩杆的
伸出端相对伸缩杆的腔体固定。两伸缩杆之间还固设有连接杆1.6,用于确保两伸缩杆之间
不产生相对位移。各伸缩杆底部分别设有支撑底架1.5,支撑底架1.5沿皮带主动轮2.1.5的
轮轴线延伸且其表面设有与顶升换向电控箱2.2外侧的连接件2.8固接的凹槽,连接件2.8
上设有螺钉孔,螺钉孔与上述凹槽之间通过螺钉固接。支撑底架1.5底部也固设有脚轮
2.11。
[0027]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