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199266.2

文献号 : CN11089962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张家俊

申请人 : 马鞍山市兴隆铸造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自动下芯装置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四根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对称安装有第一气缸,两个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共同连接有模具,且模具上开设有与支撑柱相匹配的通孔,所述模具的中部开设有模孔,所述顶板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第二气缸,且第二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压杆,所述模具的底部关于模孔对称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均穿过收纳槽的槽口并向下延伸。本发明对泥芯进行保护,防止泥芯损坏的情况发生。

权利要求 :

1.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四根所述支撑柱(2)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3),所述顶板(3)上对称安装有第一气缸(4),两个所述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共同连接有模具(5),且模具(5)上开设有与支撑柱(2)相匹配的通孔(6),所述模具(5)的中部开设有模孔(7),所述顶板(3)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第二气缸(8),且第二气缸(8)的输出端连接有压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5)的底部关于模孔(7)对称开设有收纳槽(9),所述收纳槽(9)的槽底固定连接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两根所述连接杆(11)的下端均穿过收纳槽(9)的槽口并向下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有稳定板(12),所述稳定板(12)的中部开设有与模孔(7)相匹配的稳定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9)的相对槽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14),所述滑槽(14)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5),两块所述滑块(15)相向的一端均穿过对应滑槽(14)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均与连接杆(11)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6)的相对孔壁上对称开设有滚珠槽(16),所述滚珠槽(16)内滚动连接有滚珠(17),所述滚珠(17)远离滚珠槽(16)槽底的一端穿过滚珠槽(16)槽口并向外延伸,且与支撑柱(2)滚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孔(7)靠近底部的孔壁对称开设有剖面为环形的匹配槽(18),且匹配槽(18)的底部槽壁贯穿模具(5)设置,所述匹配槽(18)内插设有与匹配槽(18)相匹配的稳定筒(19),所述稳定筒(19)的底部与稳定板(12)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板(12)的顶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顶板(3)和模具(5)上均涂有防锈漆。

说明书 :

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自动下芯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泥芯加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铸造装置,这种装置包括模具、用于升降模具的气缸、以及配合模具的压杆,在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840581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动
下芯装置,属于铸造工装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泥芯容易随压杆上移的技术问题。本自动
下芯装置的底座和安装板之间竖直固定有导向杆和能够沿导向杆上下移动的模具,模具上
设置有模孔,安装板上设置的第一油缸能够推动模具与底座密封连接,安装板上设置的第
二油缸的活塞杆的下端固连有压杆,压杆的下端部能够伸入模孔内,压杆的上端部设置有
压板。本发明通过重力作用,实现压杆与泥芯的分离,方便快捷。上述专利中的一种自动下
芯装置存在以下不足:泥芯下料时通过模具上升,来实现下芯,但泥芯缺乏支撑机构,进而
会导致泥芯掉落,会损坏泥芯(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只设置了一个泥芯,但两个以及更多情况
是一样的)。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对泥芯的保护装置,进而导致模具脱离泥芯以后泥芯掉落损坏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四根所述支撑柱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上对称安装有第一气缸,两个所
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共同连接有模具,且模具上开设有与支撑柱相匹配的通
孔,所述模具的中部开设有模孔,所述顶板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第二气缸,且第二气缸的输
出端连接有压杆,所述模具的底部关于模孔对称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的槽底固定连
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两根所述连接杆的下端均穿过收纳槽的
槽口并向下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有稳定板,所述稳定板的中部开设有与模孔相匹配的稳
定孔。
[0006] 优选的,所述收纳槽的相对槽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两块所述滑块相向的一端均穿过对应滑槽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均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0007] 优选的,所述通孔的相对孔壁上对称开设有滚珠槽,所述滚珠槽内滚动连接有滚珠,所述滚珠远离滚珠槽槽底的一端穿过滚珠槽槽口并向外延伸,且与支撑柱滚动连接。
[0008] 优选的,所述模孔靠近底部的孔壁对称开设有剖面为环形的匹配槽,且匹配槽的底部槽壁贯穿模具设置,所述匹配槽内插设有与匹配槽相匹配的稳定筒,所述稳定筒的底
部与稳定板固定连接。
[0009] 优选的,所述稳定板的顶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垫。
[0010] 优选的,所述基座、顶板和模具上均涂有防锈漆。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2] 该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通过设置收纳槽、弹簧、连接杆、稳定板和稳定孔,模具下芯时,启动两个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使模具和压杆均上升,进而弹簧复位伸长,使得连接
杆脱离收纳槽,进而当模具和压杆完全上升,稳定板运动至半空中,对泥芯进行支撑,进而
能够防止泥芯跌倒,进而对泥芯进行保护,防止泥芯损坏的情况发生。
[0013]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对泥芯进行保护,防止泥芯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0016] 图3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17] 图中:1基座、2支撑柱、3顶板、4第一气缸、5模具、6通孔、7模孔、8第二气缸、9收纳槽、10弹簧、11连接杆、12稳定板、13稳定孔、14滑槽、15滑块、16滚珠槽、17滚珠、18匹配槽、
19稳定筒。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9] 参照图1‑3,一种铸造用自动下芯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部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四根支撑柱2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有顶板3,顶板3上对称安装有第一气缸4,
两个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通过液压杆共同连接有模具5,且模具5上开设有与支撑柱2相匹配
的通孔6,模具5的中部开设有模孔7,顶板3的顶部中心处安装有第二气缸8,且第二气缸8的
输出端连接有压杆,模具5的底部关于模孔7对称开设有收纳槽9,收纳槽9的槽底固定连接
有弹簧10,弹簧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两根连接杆11的下端均穿过收纳槽9的槽
口并向下延伸,且共同固定连接有稳定板12,稳定板12的中部开设有与模孔7相匹配的稳定
孔13,模具5下芯时,启动两个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8,使模具5和压杆均上升,进而弹簧10
复位伸长,使得连接杆11脱离收纳槽9,进而当模具5和压杆完全上升,稳定板12运动至半空
中,对泥芯进行支撑,进而能够防止泥芯跌倒,进而对泥芯进行保护,防止泥芯损坏的情况
发生。
[0020] 收纳槽9的相对槽壁上对称开设有滑槽14,滑槽14内滑动连接有滑块15,两块滑块15相向的一端均穿过对应滑槽14的槽口并向外延伸,且均与连接杆11固定连接,防止连接
杆11脱离收纳槽9的情况发生。
[0021] 通孔6的相对孔壁上对称开设有滚珠槽16,滚珠槽16内滚动连接有滚珠17,滚珠17远离滚珠槽16槽底的一端穿过滚珠槽16槽口并向外延伸,且与支撑柱2滚动连接,使模具5
运动的更加快捷。
[0022] 模孔7靠近底部的孔壁对称开设有剖面为环形的匹配槽18,且匹配槽18的底部槽壁贯穿模具5设置,匹配槽18内插设有与匹配槽18相匹配的稳定筒19,稳定筒19的底部与稳
定板12固定连接,增加保护面积,进一步对泥芯进行保护。
[0023] 稳定板12的顶部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密封垫,提高密封性。
[0024] 基座1、顶板3和模具5上均涂有防锈漆,防止基座1、顶板3和模具5生锈的情况发生。
[0025] 本发明中,模具5下芯时,启动两个第一气缸4,和第二气缸8,使模具5和压杆均上升,进而弹簧10复位伸长,使得连接杆11脱离收纳槽9,进而当模具5和压杆完全上升,稳定
板12运动至半空中,对泥芯进行支撑,进而能够防止泥芯跌倒,进而对泥芯进行保护,防止
泥芯损坏的情况发生。
[0026]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
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