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130092.4

文献号 : CN110920126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郭志军黄国伟陈文斌杨兰贺

申请人 : 苏州鸿凌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汉华热管理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用于压制第一方块,所述第二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模具压制的第一方块进行多次压制;用以提高导热片的导热系数;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制作的导热片,在经多次重复的利用第二模具对所述第四方块进行取向排列,由此实现较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片,大大提高了导热片的导热效率。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用于压制第一方块,所述第二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模具压制的第一方块进行多次压制;

还包括操作台、翻转装置和切割台,所述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翻转装置和切割台均设在所述操作台的上表面,所述操作台设为平板结构,下方设有支腿;

所述翻转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所述切割台设在所述翻转装置的一侧,所述切割台设有切割板,所述切割板靠近所述第二模具设置;

所述翻转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翻转倒置在所述切割板上,所述切割台用于对所述切割板上的第一方块进行切割;

所述翻转装置包括:翻转驱动装置、链轮、第一转轴和翻板,

所述翻转驱动装置通过第二固定杆立在所述操作台的上表面;所述翻转驱动装置的伸缩端连接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连接链条,所述链条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链轮的周向其中一个齿轮上;

所述链轮轴向中心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板立在所述操作台上,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的贯穿孔;

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第二模具的一端设有延伸端,所述延伸端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连接翻板,所述延伸端还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侧面,另一端固定在翻板上;

所述翻板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夹取驱动装置,所述夹取驱动装置的伸缩端连接模具夹,所述模具夹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夹紧或松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上设置有第一模槽,所述第一模槽的开口端盖设有第一模盖,所述第一模盖和所述第一模具用于压制第一方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二模槽,所述第二模槽的开口端设有第二模盖,所述第二模盖靠近所述第二模槽的一面设置有限厚块,所述限厚块用于卡设在所述第二模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块为高导热性混合物制备而成,所述高导热性混合物包括基体树脂、碳纤维、导热性粉体的混合物。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模槽的特征为凹凸型且两侧开口,两侧开口处可放置活动的限厚块,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宽度与第一模具的宽度一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夹包括第三连杆、连接台和夹取组件,所述连接台用于连接所述夹取组件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连接台的一端连接夹取驱动装置;

所述夹取组件对称设在所述连接台的两侧,并用于对第二模具进行夹取或松开,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的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将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安装为一体;

所述夹取组件包括:第一夹块、第二夹块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夹块其中一端设有夹头,另一端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二夹块的其中一端设有第二活动槽,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台;

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

所述第一夹块和所述第二夹块上分别设有两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

其中一个连接轴用于所述第二连杆在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内活动,另一个连接轴用于所述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在所述连接轴上转动;用于所述第一夹块和所述第二夹块转动的连接轴靠近所述连接台设置;

所述第二夹块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台内设有第二转轴,所述连接管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周向外壁,所述连接台的内部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第三活动槽用于所述第二夹块在所述连接台的两侧转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台包括连杆组件、底座和刀头,所述底座的下表面滑动设在第一滑轨上;

所述第一滑轨的一端连接所述切割板,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切割板的一面设有第九连杆,所述第九连杆用于连接切割台驱动装置;

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第九连杆一端贯穿切且转动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连接第四连杆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杆的一端;

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六连杆的一端,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八连杆;

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切割板的一面顶部向外延伸设置有刀头限位台,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连杆限位台;

所述连杆限位台设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外侧转动设有第七连杆,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中心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板的底部还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切割板的下表面间隔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在所述第二滑轨内往复运动;

所述切割板的中心贯穿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齿条板,所述第九连杆设置为螺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九连杆的螺纹相配合的螺孔;

所述第九连杆远离推动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远离所述第九连杆的一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啮合齿,所述啮合齿间隔布置在所述转盘周向外壁;

所述啮合齿位于所述转盘周向外壁的分布角度为100°~135°。

说明书 :

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导热片制备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大数据、5G、AI、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热源功率越来越大,散热要求进一步提高,界面热传导材料的传热效率要求更高。常规的导热片已经满足不了功能要求,迫切需要导热系数更高的导热片来满足散热要求。
[0003] 普通的导热片普遍存在无机粉体填充量高的情况,而高填充会导致垫片的柔性、韧性、弹性等物理性能差的问题。传统填充粉体如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等,其导热系数均在300W/m.k以下,其填充制作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一般在10W/m.k以下,并且当其导热系数超过8W/m.k时,导热片的耐温性、稳定性均会很差。因此却少一种能够提高导热片导热性能的制备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用以制作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片。
[0005] 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包括: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0006] 所述第一模具用于压制第一方块,所述第二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模具压制的第一方块进行多次压制。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具上设置有第一模槽,所述第一模槽的开口端盖设有第一模盖,所述第一模盖和所述第一模具用于压制第一方块。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二模具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二模槽,所述第二模槽的开口端设有第二模盖,
[0009] 所述第二模盖靠近所述第二模槽的一面设置有限厚块,所述限厚块用于卡设在所述第二模槽内。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块为高导热性混合物制备而成,所述高导热性混合物包括基体树脂、碳纤维、导热性粉体的混合物。
[0011] 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模槽的特征为凹凸型且两侧开口,两侧开口处可放置活动的限厚块。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宽度与第一模具的宽度一致。
[0012] 优选的,还包括操作台、翻转装置和切割台,所述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翻转装置和切割台均设在所述操作台的上表面,所述操作台设为平板结构,下方设有支腿;
[0013] 所述翻转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模具和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所述切割台设在所述翻转装置的一侧,所述切割台设有切割板,所述切割板靠近所述第二模具设置;
[0014] 所述翻转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翻转倒置在所述切割板上,所述切割台用于对所述切割板上的第一方块进行切割。
[0015] 优选的,所述翻转装置包括:翻转驱动装置、链轮、第一转轴和翻板,
[0016] 所述翻转驱动装置通过第二固定杆立在所述操作台的上表面;所述翻转驱动装置的伸缩端连接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连接链条,所述链条远离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链轮的周向其中一个齿轮上;
[0017] 所述链轮轴向中心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板立在所述操作台上,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转动的贯穿孔;
[0018] 所述第一转轴靠近所述第二模具的一端设有延伸端,所述延伸端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连接翻板,所述延伸端还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侧面,另一端固定在翻板上;
[0019] 所述翻板远离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夹取驱动装置,所述夹取驱动装置的伸缩端连接模具夹,所述模具夹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夹紧或松开。
[0020] 优选的,所述模具夹包括第三连杆、连接台和夹取组件,所述连接台用于连接所述夹取组件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远离连接台的一端连接夹取驱动装置;
[0021] 所述夹取组件对称设在所述连接台的两侧,并用于对第二模具进行夹取或松开,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的外侧设置有外壳,所述外壳用于将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安装为一体;
[0022] 所述夹取组件包括:第一夹块、第二夹块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夹块其中一端设有夹头,另一端设有第一活动槽;所述第二夹块的其中一端设有第二活动槽,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台;
[0023] 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设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通过连接轴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槽和所述第二活动槽内;
[0024] 所述第一夹块和所述第二夹块上分别设有两个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
[0025] 其中一个连接轴用于所述第二连杆在第一活动槽和第二活动槽内活动,另一个连接轴用于所述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在所述连接轴上转动;用于所述第一夹块和所述第二夹块转动的连接轴靠近所述连接台设置;
[0026] 所述第二夹块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台内设有第二转轴,所述连接管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周向外壁,所述连接台的内部设有第三活动槽,所述第三活动槽用于所述第二夹块在所述连接台的两侧转动。
[0027] 优选的,所述切割台包括连杆组件、底座和刀头,所述底座的下表面滑动设在所述第一滑轨上;
[0028] 所述第一滑轨的一端连接所述切割板,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切割板的一面设有第九连杆,所述第九连杆用于连接切割台驱动装置;
[0029] 所述底座靠近所述第九连杆一端贯穿切且转动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连接第四连杆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杆的一端;
[0030] 所述第五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六连杆的一端,所述第六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第八连杆;
[0031] 所述底座靠近所述切割板的一面顶部向外延伸设置有刀头限位台,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连杆限位台;
[0032] 所述连杆限位台设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外侧转动设有第七连杆,所述第七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的中心位置。
[0033] 优选的,所述切割板的底部还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滑轨,[0034] 所述切割板的下表面间隔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在所述第二滑轨内往复运动;
[0035] 所述切割板的中心贯穿有活动腔,所述活动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齿条板,所述第九连杆设置为螺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九连杆的螺纹相配合的螺孔;
[0036] 所述第九连杆远离推动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远离所述第九连杆的一端固定有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有啮合齿,所述啮合齿间隔布置在所述转盘周向外壁;
[0037] 所述啮合齿位于所述转盘周向外壁的分布角度为100°~135°。
[003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39] 对于纤维类、片类的碳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片、石墨烯等,其材料自身的导热系数非常优良。碳纤维在轴向的导热系数可以达到600-1200W/m.k,对于片形的石墨烯,其在平面上的导热系数在理论上可达5000W/m.k。此类的碳材料如果能在导热片中整齐排列分布,其热传导效率将会比粉体填充的更高,在导热性能上的提升将会是巨大的。而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导热片的方法得到的导热片,在经多次重复的利用第二模具对所述第四方块进行取向排列,由此实现较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片,大大提高了导热片的导热效率。
[0040]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41]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42]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0043] 在附图中:
[0044]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模具结构示意图;
[0045]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模具结构示意图;
[0046] 图3为本发明的导热片制备形态结构示意图;
[0047] 图4为本发明的取向化导热片的电镜图;
[0048] 图5为本发明的操作台俯视图;
[0049] 图6为本发明的翻转装置结构示意图;
[0050] 图7为本发明的模具夹立体图;
[0051] 图8为本发明的模具夹外壳结构示意图;
[0052] 图9为本发明的连接台结构示意图;
[0053] 图10为本发明的切割台结构示意图;
[0054] 图11为本发明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0055] 图12为本发明的垫板结构示意图;
[0056] 其中,1-第一模具,2-第一模槽,3-第一方块,4-第一模盖,5-第二模具,6-第二模槽,7-第二模盖,8-第二条形块,9-第三条形块,10-第四方块,11-第五方块,12-限厚块,13-操作台,14-翻转驱动装置,15-第一连杆,16-链条,17-链轮,18-夹取驱动装置,19-弹簧,20-翻板,21-模具夹,22-第一转轴,23-第一固定杆,24-第一滑轨,25-第二固定杆,26-切割台,27-切割板,28-夹头,29-第一夹块,30-第一活动槽,31-第二连杆,32-第三连杆,33-连接台,34-第二夹块,35-连接轴,36-第二活动槽,37-外壳,38-第二转轴,39-第三活动槽,
41-连接管,42-第三转轴,43-第四连杆,44-第五连杆,45-第六连杆,46-第七连杆,47-第八连杆,48-刀头,49-底座,50-刀头限位台,51-连杆限位台,52-第九连杆,53-齿条板,54-啮合齿,55-第四转轴,56-转盘,57-滚轮,58-垫板,59-第二滑轨,60-活动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58] 根据图1-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石墨烯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制备的装置,包括: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
[0059] 所述第一模具1用于压制第一方块3,所述第二模具用于将所述第一模具1压制的第一方块3进行多次压制。
[0060] 对于纤维类、片类的碳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片、石墨烯等,其材料自身的导热系数非常优良。碳纤维在轴向的导热系数可以达到600-1200W/m.k,对于片形的石墨烯,其在平面上的导热系数在理论上可达5000W/m.k。此类的碳材料如果能在导热片中整齐排列分布,其热传导效率将会比粉体填充的更高,在导热性能上的提升将会是巨大的。而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导热片的方法得到的导热片,在经多次重复的利用第二模具对所述第四方块10进行取向排列,由此实现较高导热系数的导热片,大大提高了导热片的导热效率。
[0061] 根据图1-4所示,所述第一模具1上设置有第一模槽2,所述第一模槽2的开口端盖设有第一模盖54,所述第一模盖54和所述第一模具1用于压制第一方块3。
[0062] 根据图1-4所示,所述第二模具其中一面设置有第二模槽6,所述第二模槽6的开口端设有第二模盖7,
[0063] 所述第二模盖7靠近所述第二模槽6的一面设置有限厚块12,所述限厚块12用于卡设在所述第二模槽6内。
[0064] 根据图1-4所示,所述第一方块3为高导热性混合物制备而成,所述高导热性混合物包括基体树脂、碳纤维、导热性粉体的混合物。
[0065] 根据图1-4所示,所述的第二模槽6的特征为凹凸型且两侧开口,两侧开口处可放置活动的限厚块12。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宽度与第一模具1的宽度一致。
[0066]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制作高导热性的导热片方法,导热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7] 步骤一,制备高导热性混合物;
[0068] 步骤二,将高导热性混合物加入第一模具1的第一模槽2中,
[0069] 步骤三,将第一模盖54盖设在第一模具1的第一模槽2开口端;室温下,第一模盖54对第一模具1第一模槽2内的高导热性混合物进行模压5~15min,形成第一方块3;
[0070] 步骤四,移开第一模盖54,并将成型的第一方块3取出第一模具1的第一模槽2内;
[0071] 步骤五,将第一方块3再次放入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内,利用第二模盖7对第一方块3的两侧和顶部进行模压5~15min,并形成第二条形块8;
[0072] 步骤六,移开第二模盖7,并将成型的第二条形块8取出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内;
[0073] 步骤七,对第二条形块8的长度方向进行切割,并形成多个第三条形块9;
[0074] 步骤八,沿第三条形块9的取向方向切割并形成多个第四方块10;
[0075] 步骤九,将第四方块10放入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中,利用第二模盖7的顶部和两侧的限厚块12对第四方块10进行模压5-15min,并形成第五方块11;
[0076] 步骤十,将第五方块11取出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并置入烤箱固化0.8~1.6h;
[0077] 步骤十一,将第五方块11从烤箱中取出,并利用切片刀沿取向方向的垂直方向切片,最终得到厚度方向的取向导热片。
[0078] 实施例1
[0079] 本实施例所用的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0um,平均长度为150um。此规格的碳纤维对混合后的高导热性混合物的粘度影响程度较小,碳纤维较容易在流动过程中取向排列。以硅胶作基体树脂,加入必要的铝粉、氧化铝等导热粉以及纤维状的碳纤维,在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制得高导热性混合物。
[0080] 将高导热性混合物加入长宽高均为100mm的第一模具11的第一模槽22内,室温下利用第一模盖544将高导热性混合物在第一模具11的第一模槽22内模压10min;得100mm*100mm*100mm第一方块33。
[0081] 将第一方块33放入凹槽宽度100mm、长度600mm的第二模具5的第二模槽66内,第二模具5两侧放置20mm厚的限厚块1212,利用第二模盖77模压10min。
[0082] 得500*100*20第二条形块88,将第二条形块88沿长度方向即取向方向切成5段100*100*20的第三条形块99。将5段第三条形块99沿取向方向叠加为第四方块1010。
[0083] 将第四方块1010放入第二模具5的第二模槽66内,第四方块1010的取向方向与第二模槽66长度方向相同。第二模槽66两侧放置厚度为40限厚块1212;模压10min。得40*100*250的第五方块1111。将第五方块1111放入140度烤箱固化1h,取出后用切片刀沿取向方向的垂直方向切片,得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导热片。取厚度为1mm的导热片按ASTM D 5470标准测试其导热系数为12W/m.k。
[0084] 实施例2
[0085] 按实施例1得到第四方块1010,将第四方块1010放入第二模具5的第二模槽66内,第四方块1010的取向方向与第二模槽66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模压再次得到第二条形块88,将第二条形块88切成第三条形块99,再次沿取向方向叠加第四方块1010。将第四方块1010放入第二模具5的第二模槽66内,第四方块1010的取向方向与第二模槽66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模压10min得到块状物40*100*250的第五方块1111。第五方块1111的固化与切片和实施例1一样。1mm厚度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为16W/m.k。
[0086] 实施例3
[0087] 实施例2中比实施例1中多了一次模压取向。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第四方块1010再增加一次取向模压。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1mm厚度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测试为18W/m.k。
[0088] 比较例
[0089] 本实施例为比较例。高导热性混合物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将高导热性混合物直接用平板模压机成型厚度为1mm的导热片。测试其导热系数为5W/m.k。
[0090] 实施例4的测试结果表明普通的模压成型是无法获得碳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碳纤维在垫片中是处于无序排列的状态,导致其导热系数达不到理想效果。
[0091]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特定的模具中控制物料的压缩流动方向从而使其中的碳纤维按一定的方向取向排列。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增加了模压取向的次数,对最终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有提升作用,这说明增加模压取向次数可以提升碳纤维排列的整齐度。
[0092] 本实施例所用的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0um,平均长度为150um。此规格的碳纤维对混合后的高导热性混合物的粘度影响程度较小,碳纤维较容易在流动过程中取向排列。以硅胶作基体树脂,加入必要的铝粉、氧化铝等导热粉以及纤维状的碳纤维,在搅拌器中混合均匀制得高导热性混合物。
[0093] 将高导热性混合物加入长宽高均为100mm的模具1中,室温下模压10min。得100mm*100mm*100mm方形物1。
[0094] 将方形物1放入凹槽宽度100mm、长度600mm的模具2中间,模具2两侧放置20mm厚的限厚块12,模压10min。
[0095] 得500*100*20长条形物2,将长条形物2沿长度方向即取向方向切成5段100*100*20的小长条物3。将5段小长条物3沿取向方向跌成方形物4。
[0096] 将方形物4放入模具2凹槽中间,方形物4的取向方向与凹槽长度方向相同。凹槽两侧放置厚度为40限厚块12。模压10min。得40*100*250的块状物5。将块状物5放入140度烤箱固化1h,取出后用切片刀沿取向方向的垂直方向切片,得到厚度方向上取向的导热片。取厚度为1mm的导热片按ASTM D 5470标准测试其导热系数为12W/m.k。
[0097] 实施例2
[0098] 按实施例1得到方形物4,将方形物4放入模具2中间,方形物4的取向方向与凹槽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模压再次得到长条形物2,将长条形物2切成小长条物3,再次沿取向方向叠加成方形物4。将方形物4放入模具2中间,方形物4的取向方向与凹槽长度方向保持一致,模压10min得到块状物40*100*250的块状物5。块状物5的固化与切片和实施例1一样。1mm厚度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为16W/m.k。
[0099] 实施例3
[0100] 实施例2中比实施例1中多了一次模压取向。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方形物4再增加一次取向模压。其余与实施例2相同。1mm厚度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测试为18W/m.k。
[0101] 比较例
[0102] 本实施例为比较例。高导热性混合物的制备与实施例1相同。将高导热性混合物直接用平板模压机成型厚度为1mm的导热片。测试其导热系数为5W/m.k。
[0103] 实施例4的测试结果表明普通的模压成型是无法获得碳纤维取向排列的导热片,碳纤维在垫片中是处于无序排列的状态,导致其导热系数达不到理想效果。
[0104]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特定的模具中控制物料的压缩流动方向从而使其中的碳纤维按一定的方向取向排列。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增加了模压取向的次数,对最终的导热片的导热系数有提升作用,这说明增加模压取向次数可以提升碳纤维排列的整齐度。
[0105] 在另一实施例中,根据图5-10所示,本发明还包括操作台13、翻转装置和切割台26,所述第一模具1、第二模具、翻转装置和切割台26均设在所述操作台13的上表面,所述操作台13设为平板结构,下方设有支腿;
[0106] 所述翻转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模具1和所述第二模具的一侧,所述切割台26设在所述翻转装置的一侧,所述切割台26设有切割板27,所述切割板27靠近所述第二模具设置;
[0107] 所述翻转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翻转倒置在所述切割板27上,所述切割台26用于对所述切割板27上的第一方块3进行切割。
[0108] 工作时,首先将高导热性混合物置入第一模具1的第一模槽2,利用第一模盖54进行覆盖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压合,使得高导热性混合物在第一模具1的第一模槽2内成型形成第一方块3,之后取出第一模槽2内的第一方块3;再将第一方块3放入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6内进行二次成型,经第二模具的二次成型之后,形成第二条形块8,再经过所述反转装置将所述第二模具内的第二条形块8倾倒在切割台26处,利用所述切割台26对所述第二条形块8进行长度方向切割,并形成第三条形块9;接着再经过所述切割台26对所述第三条形块9的长度方向进行切割,形成第四方块10;根据需求,可选择继续将第四方块10在所述第二模槽6或第一模槽2内进行模压成型至第五方块11,并将模压成型的第五方块11放入烤箱进行固化,并形成导热块,将固化的导热块的厚度方向进行切割即可形成导热片。
[0109] 通过将所述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放在操作台13,并利用所述翻转装置对所述第二模具内的工件移动并反转至所述切割台26,再利用切割台26对工件进行多次切割,最终实现工件的导热系数提高的目的;减少人工多次重复的从第一模具1、第二模具和切割台26之间进行操作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导热片的制作效率。
[0110] 根据图5-10所示,所述翻转装置包括:翻转驱动装置14、链轮17、第一转轴22和翻板20,
[0111] 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通过第二固定杆25立在所述操作台13的上表面;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的伸缩端连接第一连杆15,所述第一连杆15的另一端连接链条16,所述链条16远离第一连杆1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链轮17的周向其中一个齿轮上;
[0112] 所述链轮17轴向中心连接有第一转轴22,所述第一转轴22的两端通过第一固定板立在所述操作台13上,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供所述第一转轴22转动的贯穿孔;
[0113] 所述第一转轴22靠近所述第二模具的一端设有延伸端,所述延伸端远离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连接翻板20,所述延伸端还套设有弹簧19,所述弹簧19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外侧面,另一端固定在翻板20上;
[0114] 所述翻板20远离所述弹簧19的一端连接有夹取驱动装置18,所述夹取驱动装置18的伸缩端连接模具夹21,所述模具夹21用于将所述第二模具夹21紧或松开。
[0115] 工作时,参照图5和图6所示,首先是启动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工作后,所述弹簧19为扭簧;将所述第一连杆15往所述链轮17的方向进行运动;所述扭簧因通过所述链轮17和链条16和所述第一连杆15联动;所述第一连杆15一旦朝向所述链轮17方向运动,所述扭簧即带动所述翻板20进行翻转;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带动所述第一连杆
15完全收缩时,所述第一连杆15和所述链条16的长度最长;当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带动所述第一连杆15进行拉开时,所述链条16失去了翻转驱动装置14的牵拉,并经扭簧的力量卷向所述链轮17,所述链轮17随着第一转轴22在所述第一固定杆23上转动,由此即实现了所述翻板20翻动的目的;所述翻板20翻转即可带动所述模具夹21进行翻转,由此实现所述模具夹21夹着所述第二模具翻转至切割台26对工件进行切割的目的;本发明中所述工件即为用于制备导热片的高导热性混合物;可以是第一模具1或第二模具模压成型出来的第一方块3、第二条形块8、第三条形块9、第四方块10、第五方块11等;也可以是第五方块11再经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多次模压形成的块状物。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优选为液压缸或直线驱动装置。
[0116] 图5-9所示,所述模具夹21包括第三连杆32、连接台33和夹取组件,所述连接台33用于连接所述夹取组件和第三连杆32,所述第三连杆32远离连接台33的一端连接夹取驱动装置18;
[0117] 所述夹取组件对称设在所述连接台33的两侧,并用于对第二模具进行夹取或松开,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33的外侧设置有外壳37,所述外壳37用于将所述夹取组件和所述连接台33安装为一体;
[0118] 所述夹取组件包括:第一夹块29、第二夹块34和第二连杆31,所述第一夹块29其中一端设有夹头28,另一端设有第一活动槽30;所述第二夹块34的其中一端设有第二活动槽36,另一端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台33;
[0119] 所述第一活动槽30和所述第二活动槽36内设有第二连杆31,所述第二连杆31通过连接轴35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活动槽30和所述第二活动槽36内;
[0120] 所述第一夹块29和所述第二夹块34上分别设有两个连接轴35,所述连接轴35固定在所述外壳37的内壁上;
[0121] 其中一个连接轴35用于所述第二连杆31在第一活动槽30和第二活动槽36内活动,另一个连接轴35用于所述第一夹块29和第二夹块34在所述连接轴35上转动;用于所述第一夹块29和所述第二夹块34转动的连接轴35靠近所述连接台33设置;
[0122] 所述第二夹块34远离所述第二连杆31的一端设有连接管41,所述连接台33内设有第二转轴38,所述连接管41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38的周向外壁,所述连接台33的内部设有第三活动槽39,所述第三活动槽39用于所述第二夹块34在所述连接台33的两侧转动。
[0123] 工作时,所述夹取驱动装置18的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杆32,所述第三连杆32经所述夹取驱动装置18进行驱动时实现往复运动,即可利用对称设在所述第三连杆32两侧的夹取组件进行驱动,从而实现利用夹取组件对所述第二模具进行夹紧的目的;
[0124] 所述第三连杆32朝向所述夹取组件方向推动时,所述夹取组件为松开状态;所述第三连杆32往所述夹取驱动装置18方向收缩时,所述夹取组件为夹紧状态;
[0125] 夹紧工作时,所述第三连杆32朝向所述夹取驱动装置18的方向运动,由于所述第一夹块29和第二夹块34均通过连接轴35转动设在外壳37的内壁上;且所述第二夹块34和所述连接台33为活动连接;所述连接台33和所述第三连杆32为固定连接;因此,所述第三连杆32夹紧工作时,所述第二连杆31会经连接轴35在所述第一夹块29的第一活动槽30和第二夹块34的第二活动槽36内向所述第三连杆32的方向运动;同时,所述第一夹块29和所述第二夹块34也会随着靠近夹头28一端的所述连接轴35进行联动;使得所述夹头28能够分别朝向所述第三连杆32的轴心方向运动,由此即实现了夹紧的目的;
[0126] 当松开时,将所述第三连杆32朝向夹头28方向进行运动,所述第二夹块34首先在所述连接台33上通过所述第二转轴38、第三活动槽39和连接管41进行转动,使得所述第二夹块34绕着靠近连接台33一端的连接轴35转动;此时所述第二夹块34在运动过程中会带动所述第二连杆31也随之运动,所述第二连杆31运动后,就在第一夹块29的第一活动槽30和第二夹块34的活动槽中联动,就带动了第一夹块29通过靠近夹头28一端的连接轴35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所述夹头28松开第二模具,由此即可实现将第二模具松开并放置在切割台26或者是第一模具1一侧用于成型的位置。大大减少了工人手工多次移动工件或者是多次拿取工件的目的;减少工件因工人手拿过程中对其进行拿取变形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导热片制备过程中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0127] 所述外壳还可设置为直接连接所述电机外壳,并由此和所述电机设为一体,将所述第三连杆、连接台、所述第一夹块、第二夹块和第二连杆均包裹和保护起来,并且还能利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台以及第一夹块、第二夹块、第二连杆能够联动对第二模具进行夹紧的目的;从而利于所述第二模具能够进行翻转后,再将第二模具的第二模槽内工件倾倒在切割板上,并利于切割台对工件进行取向切割的目的。
[0128] 根据图5和图10所示,所述切割台26包括连杆组件、底座49和刀头48,所述底座49的下表面滑动设在所述第一滑轨24上;
[0129] 所述第一滑轨24的一端连接所述切割板27,所述底座49远离所述切割板27的一面设有第九连杆52,所述第九连杆52用于连接切割台26驱动装置;
[0130] 所述底座49靠近所述第九连杆52一端贯穿切且转动设有第三转轴42,所述第三转轴42一端连接电机,另一端连接第四连杆43的一端,所述第四连杆4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五连杆44的一端;
[0131] 所述第五连杆44的另一端转动连接第六连杆45的一端,所述第六连杆45的另一端连接第八连杆47;
[0132] 所述底座49靠近所述切割板27的一面顶部向外延伸设置有刀头限位台50,所述底座49的顶部设置有连杆限位台51;
[0133] 所述连杆限位台51设为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远离所述底座49的一端外侧转动设有第七连杆46,所述第七连杆4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45的中心位置。
[0134] 由于本发明中所生产的导热片是经第一模具1或第二模具相互多次模压成型以及多次切割并模压成型,最终实现提高导热效率的;因此多次的模压和切割工件,如果是人工的话非常繁琐;而通过利用所述夹取装置将第二模具进行夹取,并通过翻转装置将第二模具位移并翻转至切割台26,再利用所述切割台26对工件进行切割,大大减少了人工往复操作工件的繁琐;
[0135] 具体工作时,所述切割台26上还设置有传感器,所述传感器感应到所述翻转装置和夹取装置将工件放入所述切割台26时,所述传感器将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启动所述第九连杆52所连接的推动电机将所述底座49进行推动,并将所述底座49利用第一滑轨24靠近所述切割板27;当所述底座49靠近所述切割板27后,所述推动电机即可停止工作,并启动所述第三转轴42连接的电机,所述电机驱动后,带动所述第三转轴42转动,所述第三转轴42在所述底座49上进行转动后,即可带动所述第三转轴42远离所述电机一端固定连接的第四连杆43转动,所述第四连杆43转动后带动活动连接的第五连杆44联动;所述第五连杆44运动后即可带动活动连接的第六连杆45运动;所述第六连杆45运动后,就能够带动所述第六连杆45固定连接的所述第八连杆47上下运动;同时,为了便于所述第八连杆47上下运动时,能够使得所述刀头48不会出现乱甩的情况,因此在底座49顶部设置了连杆限位台51,所述连杆限位台51上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上转动连接有第七连杆46,所述第七连杆46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连杆45的中心位置,由此实现对所述第六连杆45进行限位的目的;并且使得所述第八连杆47能够顺利的带动刀头48在切割板27上对工件进行切割。所述刀头限位台50可利于所述刀头48减少偏移的情况;大大提高了所述切割台26在切割板27上对工件切割的准确度。
[0136] 根据图12所示,所述切割板27的底部还设置有垫板58,所述垫板58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滑轨59,
[0137] 所述切割板27的下表面间隔设置有滚轮57,所述滚轮57在所述第二滑轨59内往复运动;
[0138] 所述切割板27的中心贯穿有活动腔60,所述活动腔6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有齿条板53,所述第九连杆52设置为螺杆,所述底座49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九连杆52的螺纹相配合的螺孔;
[0139] 所述第九连杆52远离推动电机的一端转动连接第四转轴55,所述第四转轴55远离所述第九连杆52的一端固定有转盘56,所述转盘56上设置有啮合齿54,所述啮合齿54间隔布置在所述转盘56周向外壁;
[0140] 所述啮合齿54位于所述转盘56周向外壁的分布角度为100°~135°。
[0141] 工作时,所述第四转轴55可以借用所述第九连杆52的电机进行驱动,也可以单独连接一个电机进行工作,当单独使用一个电机进行驱动时,只需将电机的转子端连接所述第四转轴55,并使得电机驱动转子端时,就能够驱动所述第四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所述转盘的啮合齿和所述活动腔上下两壁上设置的齿条板进行啮合,实现所述切割板在垫板的上方进行来回活动的目的。所述电机的转速可以根据切割距离进行设定,以及所述齿条板和所述转盘的啮合齿规格均可以通过切割距离进行设定。
[0142] 当借用第九连杆52的推动电机进行驱动时,所述第九连杆52为可伸缩的连杆,且用于连接第九连杆52的多连杆结构内还设置有滑块和滑槽,并利于所述第九连杆52在工作时不会出现各连杆相互自传导致不能带动所述转盘56的情况;所述推动电机顺时针转动,即可带动第九连杆52转动,所述第九连杆52转动后,就能带动所述转盘56转动,所述转盘56转动后,所述转盘56周向外壁的啮合齿54就随之转动,当啮合齿54转到上方并和所述活动腔60内上方的齿条板53进行啮合时,所述切割板27就被带动着向左移动;当所述啮合齿54转到下方并和所述活动腔60内下方的齿条板53进行啮合时,所述切割板27就被带动着向右移动;由此即可实现了所述切割板27在所述垫板58上来回活动的目的;所述切割板27上的滚轮57在所述垫板58上方的第二滑轨59内随着所述齿条板53和转盘56上的啮合齿54运动变化而移动,大大提高了导热片在制作过程中多次切割的工作效率;且进一步减少工人手工操作造成切割精度不一致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导热片的生产质量和效率。
[0143] 所述第二模具的两侧还设有利于所述夹取组件进行夹紧的凹槽,所述夹取组件卡在所述凹槽内利于所述夹取组件能够牢固的将所述第二模具进行夹紧的目的,减少在翻转位移过程中出现第二模具脱开所述夹取组件的情况。
[0144] 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夹取驱动装置18、所述电机、所述推动电机和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并驱动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夹取驱动装置18、所述电机和所述推动电机进行工作。
[0145] 所述传感器为红外感应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包括接收端和发射端;
[0146] 所述刀头限位台50上设置有多个接收端,所述切割板27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发送端,所述接收端和所述控制器连接。并将所述接收端接收到的发射端信号传输给控制器,并利于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翻转驱动装置14、夹取驱动装置18、所述电机和所述推动电机进行驱动。
[0147] 根据图11所示,所述控制器45内还设有控制电路,控制器内设置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控制电路,根据图11所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R2、R3、R4、R5、R6、R7、R8、R9、R10、R11、R12、R13、R14、R15、R16、R17、R18、电容C1、C2、C3、C4、C5、C6、C7、C8、三极管V1、V2、V3、V4、V5、V6、和二极管D1、D2、D3,
[0148] 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为输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2,所述三极管V1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
[0149] 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4和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1;
[0150] 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电阻R5,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4的阳极之间还分别并联有电容C2和电阻R7,
[0151] 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三极管V2的集电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三极管V2的发射极并联电阻R7;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和三极管V2的集电极之间分别并联有电阻R6、R9,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并联在所述电阻R4和二极管D4阴极之间;
[0152] 所述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3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3,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和二极管D2的阴极;
[0153] 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并联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4,所述电容C4和电阻R8之间并联三极管V2发射极,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还分别并联电阻R7和电阻R10;
[0154] 所述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4的基极,所述三极管V4的集电极连接电容C5,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3的发射极,所述三极管V3的集电极并联在电容C3和电阻R17之间,三极管V4的发射极并联电容C4和电阻R16之间;
[0155] 所述电容C3和电阻R17之间还分别并联有电阻R12和电阻R13,所述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6,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连接电容C7,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并联在电容C4和电阻R16之间;
[0156] 所述电容C4和电阻R16之间还并联电阻R15,所述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V5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5的基极并联在所述电容C6和电阻R12之间,所述三极管V5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3;
[0157] 三极管V5的发射极和电阻R13之间还并联电阻R14,电阻R14的另一端分别和电阻R17、电阻R16和电容C8并联二极管D3的阴极;
[0158] 电容C8的另一端并联在电阻R15和三极管V5的集电极之间,所述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电阻R18,所述电阻R18的另一端为输出端。
[0159] 工作时,首先信号通过电阻R1进行输入,电信号通过电阻R1后经三极管V1进行放大,并通过RC电路进行滤波后进入三极管V2,再经三极管V2进行放大后分别分为两路进入三极管V3和三极管V4进行整流,最后再经三极管V5输出,并通过二极管D3和电阻R8输出;由此得到的信号能够减少信号失真,提高信号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因数据信号失真造成数据丢包的情况,从而影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进一步减少因数据的不准确造成控制异常的情况。
[016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