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冷电机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144678.6

文献号 : CN11093247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孙阳蔡甲春齐亮彭建平

申请人 : 东风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冷电机,包括:驱动端盖总成、壳体、后端盖总成、电枢总成、转子总成及喷油管。驱动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一端,后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另一端。电枢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内侧,转子总成的一端与驱动端盖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总成可转动地连接。后端盖总成内设置有第一油道,转子总成内设置有第二油道;喷油管上开设有多个与电枢总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喷油管的一端与驱动端盖总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油道连通;转子总成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第二油道连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电枢总成相对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对电枢总成的不同面进行喷、淋、甩油冷却,冷却效果好。

权利要求 :

1.一种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端盖总成、壳体、后端盖总成、电枢总成、转子总成、喷油管、集油槽、冷却器、油泵、密封圈及动密封;

所述驱动端盖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后端盖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电枢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转子总成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盖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盖总成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子总成设置在所述电枢总成的内侧;

所述后端盖总成内设置有第一油道,所述转子总成内设置有第二油道;所述喷油管设置在所述电枢总成外侧,所述喷油管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电枢总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所述喷油管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盖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转子总成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相对设置;

所述集油槽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底部;所述集油槽依次通过所述冷却器及油泵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

驱动端盖总成包括:驱动端盖、第一轴承及轴承压板;所述驱动端盖的外缘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端盖内侧开设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通过所述轴承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室内;所述转子总成穿过所述轴承压板、第一轴承及所述驱动端盖;

所述后端盖总成包括:后端盖、第二轴承、旋变盖板及旋变定子;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后端盖的内侧开设有第二轴承室,所述后端盖的外侧开设有外端敞开的旋变室;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室内;所述旋变定子固定在所述旋变室内;所述旋变盖板固定在所述旋变室的外端;

所述第二轴承室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轴承同轴设置在的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槽内,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圆密封配合;所述旋变定子右侧设置有所述动密封,所述动密封与转子总成中转轴的外圆密封配合;

所述转子总成包括:转轴、左转子端板、分段转子、右转子端板、导油板组件、堵头螺钉及旋变转子;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并延伸至所述旋变室内;所述左转子端板、分段转子及右转子端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侧的所述转轴上,所述左转子端板固定在所述分段转子的一侧,所述右转子端板固定在所述分段转子的另一侧;所述堵头螺钉固定在所述旋变室内的所述转轴上;所述旋变转子固定在所述旋变室内的所述转轴的端部,所述旋变转子与所述旋变定子相对设置;所述导油板组件设置所述所述分段转子中间,所述第二油道设置在所述转轴内,在所述左转子端板和右转子端板侧面开设有甩油槽,所述第二油道通过所述导油板组件及分段转子冲片与所述甩油槽连通,分段转子冲片上圆孔通道的位置与导油板上第四导油圆孔对应;

导油板组件包括: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中间开设有与转轴配合的中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中孔,所述中孔外缘开设有与所述中孔相连的第一导油孔,所述中孔外侧还开设有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二导油孔外侧开设有第三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外侧边缘开设有两组第四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板与所述第二导油板相扣;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板的一组第三导油孔与第二导油板的一组第三导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所述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与第一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一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导油孔与第一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导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分布的第二导油油道;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二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连通;所述分段转子内开设有连通两端的轴向油道;所述轴向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上的第四导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喷油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转子端板及所述右转子端面内侧面开设有多条由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的喷淋油道;所述第二喷油孔设置在所述喷淋油道的外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孔为方形孔,所述第二导油孔为叶形孔,所述第三导油孔为方形孔,所述第四导油孔为圆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冷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油管上开设有多组所述第一喷油孔,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一端的绕组端部相对设置,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另一端的绕组端部相对设置,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轭部相对设置,以及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轴承压板相对设置。

说明书 :

一种油冷电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油冷电机。

背景技术

[0002] 电机一般是由机壳、前端盖、后端盖、电机定子和转子等组成,每个零部件按凹凸止口精度逐一加工,其中,定子铁芯是构成电机磁通回路和固定定子线圈的重要部件,结构
设计较为简单,因而焊接工艺较为复杂。电机运行时,自身会产生热量,若是热量不及时散
发,则会影响电机运行寿命,目前的电机散热多采用风冷,但是风扇噪音较大,散热能力有
限,无法及时散热。目前出现了较为先进的油冷电机,油冷电机是采用喷油的方式进行冷
却,油冷电机中的油具有好的介电性能、热容量大,可直接冷却电机的发热部件,但油道及
喷油管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可靠,会影响到电机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冷电机喷油管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可靠,影响电机冷却效果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
[0004]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 一种油冷电机,包括:驱动端盖总成、壳体、后端盖总成、电枢总成、转子总成及喷油管;
[0006] 所述驱动端盖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后端盖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电枢总成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转子总成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盖可转动
地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端盖总成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子总成设置在所述电枢总成的内
侧;所述后端盖总成内设置有第一油道,所述转子总成内设置有第二油道;所述喷油管设置
在所述电枢总成外侧,所述喷油管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电枢总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
所述喷油管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端盖总成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油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
一油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转子总成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二油道连
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相对设置。
[0007] 其优选方案中,还包括:集油槽、冷却器及油泵;
[0008] 所述集油槽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侧底部;所述集油槽依次通过所述冷却器及油泵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
[0009]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驱动端盖总成包括:驱动端盖、第一轴承及轴承压板;
[0010] 所述驱动端盖的外缘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端盖内侧开设有第一轴承室,所述第一轴承通过所述轴承压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轴承室内;所述转子总成穿过所述轴
承压板、第一轴承及所述驱动端盖。
[0011]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后端盖总成包括:后端盖、第二轴承、旋变盖板及旋变定子;
[0012] 所述后端盖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后端盖的内侧开设有第二轴承室,所述后端盖的外侧开设有外端敞开的旋变室;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轴承室内;所述旋变定子
固定在所述旋变室内;所述旋变盖板固定在所述旋变室的外端。
[0013] 其优选方案中,还包括:密封圈及动密封;
[0014] 所述第二轴承室开设有与所述第二轴承同轴设置在的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密封槽内,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圆密封配合。
[0015] 所述旋变定子右侧设置有所述动密封,所述动密封与转子总成中转轴的外圆密封配合。
[0016]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转子总成包括:转轴、左转子端板、分段转子、右转子端板、导油板组件、堵头螺钉及旋变转子;
[0017] 所述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轴承及第二轴承并延伸至所述旋变室内;所述左转子端板、分段转子及右转子端板固定在所述壳体内侧的所述转轴上,所述左转子端板固定在所
述分段转子的一侧,所述右转子端板固定在所述分段转子的另一侧;所述堵头螺钉固定在
所述旋变室内的所述转轴上;所述旋变转子固定在所述旋变室内的所述转轴的端部,所述
旋变转子与所述旋转定子相对设置;所述导油板组件设置所述所述分段转子中间,所述第
二油道设置在所述转轴内,在所述左转子端板和右转子端板侧面开设有甩油槽,所述第二
油道通过所述导油板组件及分段转子冲片与所述甩油槽连通,分段转子冲片上圆孔通道的
位置与导油板上第四导油圆孔对应。
[0018]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导油板组件包括: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
[0019] 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中间开设有与转轴配合的中孔,所述转轴穿过所述中孔,所述中孔外缘开设有与所述中孔相连的第一导油孔,所述中孔外侧还开设有第二
导油孔;所述第二导油孔外侧开设有第三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外侧边
缘开设有两组第四导油孔;所述第一导油板与所述第二导油板相扣;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
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导油板的一组第三导油孔与第二
导油板的一组第三导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所述第二导油板
的第二导油孔与第一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一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一导油板的第四
导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连通;所述第
二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导油孔与第一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导油孔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
分布的第二导油油道;所述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所
述第二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二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连通;所述分段转子内开设有连通两端
的轴向油道;所述轴向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上的第四导油孔连通,
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喷油孔连通。
[0020]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左转子端板及所述右转子端面内侧面开设有多条由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的喷淋油道;所述第二喷油孔设置在所述喷淋油道的外端部。
[0021]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导油孔为方形孔,所述第二导油孔为叶形孔,所述第三导油孔为方形孔,所述第四导油孔为圆孔。
[0022] 其优选方案中,所述喷油管上开设有多三组所述第一喷油孔,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一端的绕组端部相对设置,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另一端的绕
组端部相对设置,一组所述喷油孔与所述电枢总成的轭部相对设置,以及一组所述喷油孔
与所述轴承压板相对设置。
[0023] 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
[0024] 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驱动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一端,后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另一端;电枢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内侧,转子总成的一端与驱动端盖可转动地连接,另一
端与后端盖总成可转动地连接,转子总成设置在电枢总成的内侧。后端盖总成内设置有第
一油道,转子总成内设置有第二油道;喷油管设置在电枢总成外侧,喷油管上开设有多个与
电枢总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喷油管的一端与驱动端盖总成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油道
的一端连接,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油道连通;转子总成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第二油道
连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电枢总成相对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设置有两组
喷油孔,分别对电枢总成的不同面进行喷油冷却,冷却效果好,提高了油冷电机的工作效
率。
[0025]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在导油板内通过设置交错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和第二导油油道,通过导油油道处形成的加强筋,大大提升导油板承受电机高转速下产生
的自身离心力,可防止导油板组件变形及损坏,提高了导油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冷电机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油板或第二导油板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扣合后的状态图。
[0029]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0] 10-后端盖总成,101-后端盖,102-旋变盖板,104-旋变定子,105-外接插座,20-转子总成,201-转轴,202-左转子端板,203-分段转子,204-右转子端板,206-堵头螺钉,207-
第二轴承,208-旋变转子,209-密封圈,30-壳体,40-电枢总成,50-驱动端盖总成,501-驱动
端盖,502-第一轴承,503-轴承压板,60-喷油管,11-中孔,12-第一导油孔,13-第二导油孔,
14-第三导油孔,15-第四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冷电机喷油管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可靠,影响电机冷却效果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
[0032]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
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冷电机,参见图1,包括:驱动端盖总成50、壳体30、后端盖总成10、电枢总成40、转子总成20、喷油管60、集油槽、冷却器及油泵。其中,驱动端盖总
成50固定在壳体30的一端,后端盖总成10固定在壳体30的另一端。电枢总成40固定在壳体
30的内侧,转子总成20的一端与驱动端盖总成50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总成10可
转动地连接,转子总成20设置在电枢总成40的内侧。后端盖总成10内设置有第一油道,转子
总成20内设置有第二油道。喷油管60设置在电枢总成40外侧,喷油管60上开设有多个与电
枢总成40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喷油管60的一端与驱动端盖总成5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
油道的一端连接,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油道连通。
[0034] 转子总成20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第二油道连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电枢总成40相对设置。集油槽设置在壳体30内侧底部;集油槽依次通过冷却器及油泵与第一油
道连通。工作时,油泵将集油槽内的油液输送至第一油道,第一油道内的部分油液经第一喷
油孔喷射在电枢总成40上,对电枢总成40进行冷却。第一油道的部分油液进入第二油道,第
二油道内的油液经第二喷油孔喷射在电枢总成40上,对电枢总成40进行冷却。下面对本发
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冷电机的主要结构进一步展开说明。
[0035] 其中,参见图1,驱动端盖总成50包括:驱动端盖501、第一轴承502及轴承压板503。驱动端盖501的外缘与壳体30固定连接。驱动端盖501内侧开设有第一轴承502室,第一轴承
502通过轴承压板503固定在第一轴承502室内;转子总成20穿过轴承压板503、第一轴承502
及驱动端盖501。喷油管60的一端插入驱动端盖501的盲孔内,可避免高频率、长时间的振动
条件下,喷油管60因悬臂结构而发生弯曲,影响喷射方向和冷却效果。驱动端盖501上的盲
孔,用于支托喷油管60尾部;当驱动端盖501与壳体30的左内止口装配配合时,由于盲孔与
喷油管60的配合间隙较小,盲孔与喷油管60不易对准;将盲孔边缘倒角,便于引导喷油管60
端部顺利插入盲孔内。
[0036] 参见图1,后端盖总成10包括:后端盖101、第二轴承207、旋变盖板102、旋变定子104、密封圈209及动密封。电枢总成40与后端盖上的内止口配合,轴向通过螺栓紧固。壳体
30端部与后端盖的外止口配合,电枢总成40的外圆面与壳体30之间有空隙,喷油管60穿过
此空隙。后端盖101的内侧开设有第二轴承室,后端盖101的外侧开设有外端敞开的旋变室。
第二轴承207设置在第二轴承室内;旋变定子104固定在旋变室内;旋变盖板102固定在旋变
室的外端。第二轴承207室开设有与第二轴承207同轴设置的密封槽,密封圈209设置在密封
槽内,密封圈209与第二轴承207的外缘密封配合。通过第二轴承207的润滑,实现了向转子
总成20提供冷却油源的通道畅通。旋变定子104右侧设置有动密封,动密封与转子总成20中
转轴的外圆密封配合。后端盖101内侧还设置有用于接线的外接插座105。
[0037] 参见图1,转子总成20包括:转轴201、左转子端板202、分段转子203、右转子端板204、导油板组件、堵头螺钉206及旋变转子208。转轴201穿过第一轴承502及第二轴承207并
延伸至旋变室内。左转子端板202、分段转子203及右转子端板204依次固定在壳体30内侧的
转轴201上,左转子端板202固定在分段转子203的一侧,右转子端板204固定在分段转子203
的另一侧。堵头螺钉206固定在旋变室内的转轴201上,堵头螺钉206起限位作用。旋变转子
208固定在旋变室内的转轴201的端部,旋变转子208与旋转定子相对设置。导油板组件设置
在分段转子203中间,第二油道设置在转轴201内,左转子端板202和右转子端板204侧面开
设有甩油槽,甩油槽的外端即为第二喷油孔。第二油道通过导油板组件及分段转子冲片与
甩油槽连通,分段转子冲片上圆孔通道的位置与导油板上第四导油圆孔对应。
[0038] 参加图2及图3,导油板组件包括: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其中第一导油板和第二导油板可采用统一模具制造的相同结构,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中间开设有与转轴
201配合的中孔11,转轴201穿过中孔11。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中孔11外缘开设有与
中孔11相连的第一导油孔12,中孔11外侧还开设有第二导油孔13,第二导油孔13外侧开设
有若干个呈直线排列的第三导油孔14,第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的外侧边缘开设有第四导
油孔15。第一导油板与第二导油板相扣(相同结构的第一导油板和第二导油板需要正反相
扣),在导油板内形成了两种导油路径。其中,第一种导油路径为:第一导油板第一导油孔12
与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连通;第一导油板的一组第三导油孔14与第二导油板的一组
第三导油孔14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
与第一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第一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一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15连通。其
中,油液的流通方向为:油液从转轴201内的第二油道进入第一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12内,
油液依次经过第一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12、第二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第一导油油道进
入第一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15。第二种导油路径为:第二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12与第一导
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连通,第二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导油孔14与第一导油板的另一组第三
导油孔14交错连通,形成一条迂回分布的第二导油油道。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与第
二导油油道的内端连通,第二导油油道的外端与第二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15连通。其中,油
液的流通方向为:油液从转轴201内的第二油道进入第二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12内,油液依
次经过第二导油板的第一导油孔12、第一导油板的第二导油孔13、第二导油油道进入第二
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15。分段转子203内开设有连通两端的轴向油道;轴向油道的一端与第
一导油板及第二导油板上的第四导油孔15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喷油孔连通。第一导油板及
第二导油板的第四导油孔15内的油液进入轴向油道,然后经第二喷油孔喷射在电枢总成40
上。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导油板组件可均匀对称设置上述两种导游路径;第一导油板及第
二导油板相扣合的两个端面可设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加强筋。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导油孔
12为方形孔,第二导油孔13为叶形孔,第三导油孔14为方形孔,第四导油孔15为圆孔。本发
明实施例通过设置交错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和第二导油油道,通过导油油道处形成的加强
筋,大大提升导油板承受电机高转速下产生的自身离心力,可防止导油板组件变形及损坏,
提高了导油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0039] 左转子端板202及右转子端面内侧面开设有多条由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的喷淋油道;第二喷油孔设置在喷淋油道的外端部。轴向油道内的油液进入喷淋油道,在离心力
的作用小,喷射在电枢总成40上。
[0040] 本发明提供的一优选实施例中,喷油管60上开设有多三组第一喷油孔,一组喷油孔与电枢总成40的一端的绕组端部相对设置,一组喷油孔与电枢总成40的另一端的绕组端
部相对设置,一组喷油孔与电枢总成40的轭部相对设置,以及一组喷油孔与轴承压板503相
对设置,以实现对电枢总成40的精准冷却。喷油管60从电机轴向看,呈360度周向布置,使电
枢总成40冷却更均匀。
[0041] 本发明提供的油冷电机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或优点:
[004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冷电机,驱动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一端,后端盖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另一端;电枢总成固定在壳体的内侧,转子总成的一端与驱动端盖可转动地连
接,另一端与后端盖总成可转动地连接,转子总成设置在电枢总成的内侧。后端盖总成内设
置有第一油道,转子总成内设置有第二油道;喷油管设置在电枢总成外侧,喷油管上开设有
多个与电枢总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喷油孔;喷油管的一端与驱动端盖总成连接,另一端与第
一油道的一端连接,第一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二油道连通;转子总成的外缘开设有多个与第
二油道连通的第二喷油孔,第二喷油孔与电枢总成相对设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冷电
机,设置有两组喷油孔,分别对电枢总成的不同面进行喷油冷却,冷却效果好,提高了油冷
电机的工作效率。
[004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油冷电机,在导油板内通过设置交错分布的第一导油油道和第二导油油道,通过导油油道处形成的加强筋,大大提升导油板承受电机高转速下产生的
自身离心力,可防止导油板组件变形及损坏,提高了导油板组件的使用寿命。
[004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