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263931.X

文献号 : CN11096049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于洁吴妮郑晓晖张亚军

申请人 : 西北大学

摘要 :

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按比例,分别在蒸馏水中加入γ‑聚谷氨酸和水溶性壳聚糖使溶解,丹参酮ⅡA溶于无水乙醇中,然后将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加入γ‑聚谷氨酸水溶液中混匀,将混合溶液滴加到壳聚糖水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加完后继续磁力搅拌1小时转数为1000转每分钟。然后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在‑20℃冷冻,后冷冻干燥,得固体粉末。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制备所得的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能够大幅度增加丹参酮ⅡA体内外药物释放性能,从而增加丹参酮ⅡA的生物利用度。

权利要求 :

1.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分子量为20 ‑70kDa的γ‑聚谷氨酸加入水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直至完全溶解,配制浓度为0.125 ‑ 1mg/mL的γ‑聚谷氨酸水溶液;

2)将丹参酮ⅡA溶解于乙醇中得到浓度为0.5‑ 2 mg/mL丹参酮ⅡA乙醇溶液;将配置好的丹参酮ⅡA乙醇溶液边搅拌边加入到步骤1)γ‑聚谷氨酸水溶液中,制得γ‑聚谷氨酸丹参酮ⅡA的混合液;

3)将水溶性壳聚糖加入水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直至完全溶解,配制得到浓度为 4‑ 8mg/mL的壳聚糖水溶液;

4)将步骤2)中混合液缓慢滴加到步骤3)中溶液中,按搅拌速率300‑1500 rpm边加边搅拌,搅拌时间10‑300 min,加完后在1000转/分钟磁力搅拌下混合1小时;

5)将4)中反应完全溶液在旋转蒸发仪上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在低温冷冻,然后在用冷冻干燥机将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冷冻干燥24h,粉碎,得到粉末状的产物;

所述的水溶性壳聚糖分子量为1000–3000, 60% 脱乙酰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之和的配比为1:1至

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应用于体外释药性能表明,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2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40%以上, 在6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到81%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得的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应用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达峰时间 Tmax为 90 min,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达峰浓度Cmax为 1.607 mg/L,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 AUC(0‑t) 和 AUC(0‑∞) 分别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的 1.23 倍和 1.22 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于原药为418.16%。

说明书 :

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

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医药药剂学研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跃居各类疾病之首,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口的31%,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杀手”。据卫生部统计,我国心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各种疾病之首,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
段,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2.9亿。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主要原因是构成血
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细胞之间的连接极为紧密,使得细胞之间的间隙几
乎完全封锁,造成药物很难到达心脑腔内的靶位置。因此,使药物穿过BBB屏障进入心脑的
靶位置,并达到高效利用度就成为治疗神经疾病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0003] 丹参酮IIA是中药丹参有效成分,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广泛应用,有显著疗效,‑5
但是,丹参酮ⅡA在水中的溶解度极差,仅为1´10 mol/L,传统制剂难于被人体吸收,而存在
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所以,采用合适的制剂手段,提高丹参酮ⅡA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已有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固体分散体、聚合物
纳米粒、自微乳体系等包载丹参酮ⅡA ,或将丹参酮ⅡA制作成磺酸盐,来提高其溶解度、稳
定性及生物利用度。但是,这些制剂仍然普遍存在载药量低的问题,导致给药体积大、引入
体内的辅料量多从而具有引发潜在毒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开发新型易和细胞融合的天
然无毒的丹参酮ⅡA纳米粒给药体系,更为有效的提高丹参酮ⅡA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奠
定基础。
[0004] 壳聚糖的侧链含有氨基,酸性条件下,这些氨基质子化,使其成为一种正电性的聚合物。γ‑聚谷氨酸由于其侧链羧基的存在,是一种阴离子聚合物。利用静电自组装相互作
用,可以制备γ‑聚谷氨酸/壳聚糖离子复合物,用此复合物包合药物可以大幅度提高药物
的和细胞融合性及溶解性,使药物易于穿过血脑屏障,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以增加药物的疗
效。具有生物来源γ‑聚谷氨酸和壳聚糖制备药物包合物,相比于人工合成的高分了材料,
具有更好的膜粘附性、生物相容性,低的毒性以及材料本身的抗菌性。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基于丹参酮ⅡA优异的多种疗效特性,选择天然无毒害且和细胞易亲
合的γ‑聚谷氨酸/壳聚糖为材料,利用离子静电自组装相互作用,探索γ‑聚谷氨酸/壳聚
糖包覆丹参酮ⅡA,制备纳米微囊的新方法,并考察其物理特性、体外释药性能和动物体内
的代谢行为。此结果可望大幅度提高丹参酮ⅡA的溶解性及和细胞的亲合性,增强丹参酮Ⅱ
A的疗效,并具有无毒害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数据基础,为脂溶性药物剂型提供新的材料
体系。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 1)将分子量为20 ‑70kDa的γ‑聚谷氨酸加入水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直至完全溶解,配制浓度为0.125 ‑ 1mg/mL的γ‑聚谷氨酸水溶液;
[0009] 2)将丹参酮ⅡA溶解于乙醇中得到浓度为0.5‑ 2 mg/mL丹参酮ⅡA乙醇溶液;将配置好的丹参酮ⅡA乙醇溶液边搅拌边加入到步骤1)γ‑聚谷氨酸水溶液中,制得γ‑聚谷氨
酸丹参酮ⅡA的混合液;
[0010] 3)将水溶性壳聚糖加入水中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均匀直至完全溶解,配制得到浓度为 4‑ 8mg/mL的壳聚糖水溶液;
[0011] 4)将步骤2)中混合液缓慢滴加到步骤3)中溶液中,按搅拌速率300‑1500 rpm边加边搅拌,搅拌时间10‑300 min,加完后在1000转/分钟磁力搅拌下混合1小时;
[0012] 5)将4)中反应完全溶液在旋转蒸发仪上旋转蒸发去除有机溶剂,在低温冷冻,然后在用冷冻干燥机将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冷冻干燥
24h,粉碎,得到粉末状的产物。
[0013] 所述的丹参酮ⅡA与壳聚糖和γ‑聚谷氨酸之和的配比为1:1至1:10。
[0014] 所述的水溶性壳聚糖分子量为1000–3000, 60% 脱乙酰度。
[0015] 所述的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应用于体外释药性能表明,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2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40%以上, 在6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
到81%以上,明显高于丹参酮ⅡA原料药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7] 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碱性多糖,不仅具有杀菌、免疫活性,良好的生物相容、膜粘附性能,还具有诱导红细胞聚集,促进血小板活化以及激活补体系统
等优点。但是壳聚糖只有在酸性条件才能完全溶于水。水溶性壳聚糖克服了普通壳聚糖的
缺点,可以直接溶于水中。
[0018] γ‑聚谷氨酸(γ‑poly glutamic acid,γ‑PGA)是一种水溶性,无毒、免疫活性,使用微生物发酵方法制得的生物高分子,是一种特殊的阴离子自然聚合物。
[0019]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在室温条件即可完成,所形成的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可以极大的提高丹参酮ⅡA的水溶解性能,体外释放性能,
更为有用的是大幅度提高丹参酮ⅡA的体内吸收性能,从而提高丹参酮ⅡA的疗效。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实施例红外谱图。
[0021] 图2为实施例体外释药性能。
[0022] 图3为实施例药代动力学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叙述。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4] 实验仪器
[0025] C5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大连依利特; XS105DU型十万分之一天平,瑞士Mettler Toledo公司; H01‑1B数显恒温磁力搅拌器,上海美颖浦仪器仪表制造有限公司; 
RE‑52AA型旋转蒸发仪,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 SCIENTZ‑12N冷冻干燥机,宁波新芝生物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1650R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
KQ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优普UPD‑Ⅱ‑10T超纯水机,四川
优普超纯科技有限公司; UFC510096超速离心管,美国Millipore公司;Sitachi SU8010低
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日立公司; Nicolet 5700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美国
Thermo公司;.VER‑TEX26型快速混匀器,海门市其林贝尔仪器制造;BF2000‑M氮气吹干仪,
北京八方世纪科技。
[0026] 实验药品与试剂
[0027] 丹参酮ⅡA对照品(纯度>97%)(批号:110766‑20172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丹参酮ⅡA原料药(纯度>97%),西安华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壳聚糖(羧化度≥60%,分子量
1000‑3000),南京都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聚‑γ‑谷氨酸(纯度99%,分子量70kda),陕西帕
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美国Fisher Scientific公司;甲酸(分析纯),天津
市天力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肝素钠注射
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
[0028] 实验动物
[0029] 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30±1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陕)2018‑001),正式试验开始前在实验室动物房适应性喂养一周
[0030] 实施例1
[0031] 精密称取γ‑PGA溶于超纯水中制成0.125 mg/ml的γ‑PGA水溶液,称取60mg CS溶解于10ml超纯水中,称取12mg丹参酮ⅡA溶解于12ml的无水乙醇中,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中
加入12ml浓度为0.125 mg/ml的γ‑PGA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混合10min,转速为
500rpm/min,然后将混合溶液缓慢滴加到上述CS溶液中,继续磁力搅拌1h,转速为1000rpm/
min。待反应结束后将混悬液旋蒸至挥干有机溶剂,即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
蒋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冷冻干燥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粉末。
[0032] 实施例2
[0033] 精密称取γ‑PGA溶于超纯水中制成0.25mg/ml的γ‑PGA水溶液,称取40mg CS溶解于10ml超纯水中,称取5mg丹参酮ⅡA溶解于12ml的无水乙醇中,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中加
入8ml浓度为0.25 mg/ml的γ‑PGA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混合7min,转速为300rpm/
min,然后将混合溶液缓慢滴加到上述CS溶液中,继续磁力搅拌1.5h,转速为2000rpm/min。
待反应结束后将混悬液旋蒸至挥干有机溶剂,即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蒋
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冷冻干燥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粉末。
[0034] 实施例3
[0035] 精密称取γ‑PGA溶于超纯水中制成0.4mg/ml的γ‑PGA水溶液,称取80mg CS溶解于10ml超纯水中,称取16mg丹参酮ⅡA溶解于10ml的无水乙醇中,丹参酮ⅡA的乙醇溶液中加
入10ml浓度为1.6 mg/ml的γ‑PGA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混合20min,转速为400rpm/
min,然后将混合溶液缓慢滴加到上述CS溶液中,继续磁力搅拌1h,转速为3000rpm/min。待
反应结束后将混悬液旋蒸至挥干有机溶剂,即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蒋CS‑
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溶液冷冻干燥得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粉末。
[0036] 实施例4
[0037] 用KBr将丹参酮ⅡA、CS‑γ‑PGA、CS‑γ‑PGA‑丹参酮ⅡA物理混合物及包合物分别‑1
压片,在4000~400cm 范围内测试红外光谱,各物质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如图1所示。
[0038] 在图1b中,推测3434.3 ‑1处的特征峰为O‑H和N‑H的伸缩振动,2953 ‑1处的特征峰‑1  ‑1
为‑CH2的伸缩振动,1617.2cm  处的特征峰为‑NH2面内弯曲振动,1491.8cm 处的特征吸
收峰为‑NH‑弯曲振动和C‑N伸缩振动的偶合振动,由此证明CS‑γ‑PGA复合材料中有酰胺键
存在。图1C中即为CS‑γ‑PGA复合材料和丹参酮ⅡA特征吸收峰的简单叠加。而在包合物图
‑1 ‑1
1D中,丹参酮ⅡA中1670.4  处的C=O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至1620.6  处,推测可能原因
是由于CS‑γ‑PGA复合材料中的空腔氢键供体和丹参酮ⅡA中的C=O结合成氢键,从而造成C
=O的伸缩振动向低频方向移动。以上推断证明了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形成。
[0039] 图1 红外光谱图 a丹参酮ⅡA b CS‑γ‑PGA c CS‑γ‑PGA‑丹参酮ⅡA物理混合物, d CS‑γ‑PGA‑丹参酮ⅡA 包合物。
[0040] 丹参酮IIA复合物的体外释药特性:
[0041] 照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第三法测定微囊的体外释药特性:
[0042] 取900mL人工肠液(0.5%十二烷基硫酸钠液)置于溶出杯中,加热,待人工肠液的温度恒定在(37±0.5)℃后,分别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 5 mg和相当含量的丹参酮ⅡA微囊置溶
出杯中,调节转速为100 r/min.分别于10、30、60、120、180、240、300min吸取溶出液10 mL,
并立即补充等体积的人工肠液,溶出液用微孔滤膜过滤,在27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
出不同时间丹参酮ⅡA累积释药率,同时绘制时间释放动力学曲线。
[0043] 释放度(%) = (m2/M2) ×100% (m2:某时间点药物累积释放量; M2:微囊内总药量
[0044] 实施例5
[0045] 所述的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应用于体外释药性能表明,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2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40%以上, 在60 min的累积释放度达
到81%以上,明显高于丹参酮ⅡA原料药和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体外释药性能
见图2
[0046] 丹参酮IIA复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行为
[0047] 大鼠禁食8‑12h后,分别灌服丹参酮ⅡA和丹参酮ⅡA复合物,于灌胃后10.0,20.0,30.0,45.0,60.0,75.0,90.0,120.0,180.0,300.0,480.0,720.0min取血,按最佳的样品处
理条件制备空白及含药血浆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丹参酮IIA为对象研究药代动
力学及血浆样品的变化,说明什么状态下丹参酮IIA的生物利用率高。
[0048] 实施例6
[0049] 灌胃给药后血浆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0050] 取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只,禁食不禁水,12h后眼底静脉丛取血作为空白对照,之后分别灌胃给药丹参酮ⅡA原料药混悬液、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水溶液和
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水溶液,给药量为100mg/kg(以丹参酮ⅡA含量来计算),分别
于给药后0.25h、0.5h、1.0h、1.5h、2.0h、2.5 h、3.0 h、4.0 h、5.0 h、7h、10.0 h眼底静脉丛
取血,血浆置于肝素钠处理过的离心管中,于4℃下离心10min,转速为10000/min,精密移取
血清上清液100ul,加入20ul(50μg/ml)地西泮标准品溶液作为内标,用3倍量乙腈沉淀蛋
白,涡旋混合3min, 10000/min离心10min,移取上清液,残渣按照上述方法沉淀蛋白两次,
合并三次所得上清液,氮气保护吹干,用100μl纯甲醇复溶,涡旋混合,12000/min的转速下4
℃离心10min,移取上清液并用0.22um的有机滤膜过滤,所得样品4℃冷藏待测。
[0051] 给药后血浆样品的测定
[0052] 取上述制备好的血浆待测样品,按照拟定的液相色谱条件进样分析,进样量为20μl,记录丹参酮ⅡA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中计算血浆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0053] 丹参酮ⅡA原料药混悬液在大鼠血浆中含量,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大鼠血浆中的含量药‑时曲线图见图3。对以上
数据运用DAS3.0药代动力学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及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2。
[0054] 见图3大鼠灌胃给药丹参酮ⅡA原料药及两种包合物的药‑时曲线图(n=6)
[0055] 表1 灌胃给药丹参酮ⅡA原料药及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0056]
[0057] 附注:* P<0.01极显著差异。
[0058] 表2 灌胃给药丹参酮ⅡA原料药及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0059]
[0060] 附注:*P<0.01极显著差异。
[0061] 通过对图3和表1、表2分析可以得出,大鼠灌胃给予丹参酮ⅡA原料药混悬液和两种包合物水溶液后相比,原料药组的达峰时间Tmax为60min,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组的
达峰时间Tmax为180min,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组的达峰时间Tmax为90min,与原料药
组相比,包合物组的达峰时间均有所推后。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达峰浓度Cmax为
0.929mg/L,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达峰浓度Cmax为1.607mg/L,是HP‑β‑CD包合物组的
1.73倍,表明包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减缓,但吸收量增加。包合物组的AUC(0‑t)和AUC(0‑∞)
均有显著性差异,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的AUC(0‑t)和AUC(0‑∞) 分别为HP‑β‑CD‑丹参
酮ⅡA包合物的1.23倍和1.22倍,表观分布容积VZ/F和清除率VLZ/F分别降低了0.95倍和
0.81倍,表明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比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
窄,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有所延长,同时体内分布加快。
[0062] 参考相关文献,运用式(1)计算两种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0063] F(%)=(AUC(0‑∞)包合物/AUC(0‑∞)原料药)×100%            (1)
[0064] 通过计算得到HP‑β‑CD‑丹参酮ⅡA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42.09%,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18.16%,是HP‑β‑CD包合物的1.22倍,生物利用
度显著提高。
[0065] 动力学试验表明:
[0066] 所述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大鼠灌胃给予丹参酮ⅡA 原料药混悬液和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
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水溶液后相比,原料药组的达峰时间 Tmax为 60 min,羟丙基β环糊精
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的达峰时间 Tmax为 180 min,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
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达峰时间 Tmax为 90 min, 与原料药组相比,包合物组的达峰时间
均有所推后,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达峰浓度 Cmax为0.929 mg/L,负载丹参酮
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达峰浓度 Cmax为 1.607 mg/L,是羟丙基β
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的 1.73 倍,表明包合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减缓,但吸收量增
加。包合物组的 AUC(0‑t)和 AUC(0‑∞)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
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 AUC(0‑t) 和 AUC(0‑∞) 分别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
物组的 1.23 倍和 1.22 倍,表观分布容积 VZ/F 和清除率 VLZ/F 分别降低了 0.95 倍和 
0.81 倍,表明负载丹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在体内的分布范
围比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窄,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有所延长,同时体内分布加
快。 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的相对于原料药生物利用度为 342.09%,负载丹
参酮ⅡA的水溶性壳聚糖/γ‑聚谷氨酸纳米复合物组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相对于原药为
418.16%,是羟丙基β环糊精丹参酮ⅡA 包合物组的 1.22 倍,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0067] 实施例7
[0068] CS‑γ‑PGA复合材料因为水溶性强、无毒、可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提高难溶性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方面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专利
CS‑γ‑PGA复合材料作为丹参酮ⅡA的包合载体,制备CS‑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以最常
用的包合材料HP‑β‑CD为对照组,考察体内生物利用度,大鼠血浆代谢分布数据显示,CS‑
γ‑PGA‑丹参酮ⅡA包合物组在大鼠血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HP‑β‑CD包合物组和原料药组,
AUC面积显著增大,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这是由于壳聚糖分子中带有大量的游离氨基,聚‑
γ‑谷氨酸分子中具有大量的游离羧基,两者经过离子交联化反应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在
一定反应条件下捕获客体分子从而形成包合物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水溶性,进而提高其生物
利用度。从而为丹参酮ⅡA新剂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