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419597.2

文献号 : CN110985613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梅相楠李玉芳柯志宏包轩铭赵雪松梁伟鹏唐立中赵成福

申请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属于变速器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于第一离合器输出端,第一输入轴上同轴固设有三挡主动齿轮、倒挡主动齿轮;第二离合器;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于第二离合器输出端且与第一输入轴同轴设置,第二输入轴上同轴固设有二挡主动齿轮、四挡主动齿轮;第一输出轴,其上设有空套的一挡过渡齿轮、四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一挡过渡齿轮与四挡从动齿轮或者倒挡从动齿轮形成双联齿轮;第二输出轴,其上设置有空套的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第一输入轴转动带动双联齿轮转动,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输出轴,实现一挡传动比。本发明使得多挡双离合变速器结构简单,节约布置空间。

权利要求 :

1.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离合器(10);

第一输入轴(30),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离合器(10)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轴(30)上同轴固设有三挡主动齿轮(31)和倒挡主动齿轮;

第二离合器(20);

第二输入轴(40),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离合器(20)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输入轴(30)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输入轴(40)上同轴固设有二挡主动齿轮(21)和四挡主动齿轮(41);

第一输出轴(50),其上设有空套的一挡过渡齿轮(110)、四挡从动齿轮(42)和倒挡从动齿轮(92),所述一挡过渡齿轮(110)与所述倒挡从动齿轮(92)形成双联齿轮;

第二输出轴(60),其上设置有空套的二挡从动齿轮(22)和三挡从动齿轮(32);

所述第一输入轴(30)转动带动所述双联齿轮转动,所述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输出轴(60),实现一挡传动比;

所述一挡过渡齿轮(110)和所述倒挡从动齿轮(92)为双联齿轮,所述倒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倒挡从动齿轮(92)啮合传动,所述倒挡从动齿轮(92)带动所述一挡过渡齿轮(110)转动,所述一挡过渡齿轮(110)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22)啮合传动,实现一挡传动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30)上还同轴固设有五挡主动齿轮(51)和七挡主动齿轮;

所述第二输入轴(40)上同轴固设有六挡主动齿轮(61)和八挡主动齿轮;

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还设有空套的五挡从动齿轮(52)和六挡从动齿轮(62);

所述第二输出轴(60)上还设有空套的七挡从动齿轮(72)和八挡从动齿轮(8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五挡主动齿轮(51)和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六挡主动齿轮(61)和所述八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挡主动齿轮(31)和所述倒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还包括差速器装置(70),所述差速器装置(70)包括主减速从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设有第一输出齿轮(501),所述第二输出轴(60)上设有第二输出齿轮(601),所述主减速从动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齿轮(501)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601)同时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设有五/倒挡同步装置(100),所述五/倒挡同步装置(100)用于控制所述五挡从动齿轮(52)或者所述倒挡从动齿轮(9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50)的连接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50)上还设有四/六挡同步装置(200),所述四/六挡同步装置(200)用于控制所述四挡从动齿轮(42)或者所述六挡从动齿轮(62)与所述第一输出轴(50)的连接状态。

说明书 :

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

背景技术

[0002] 双离合变速器基于其换挡快、动力无中断、油耗低和舒适性优良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0003] 传统的横置双离合变速器一般采用三轴结构,即集成的双离合器分别于嵌套式双输入轴连接,两个输入轴再通过各挡位齿轮将动力分别传输到两个输出轴上。随着市场对
整车动力性、经济性需求的逐渐提升,现有技术中,挡位数的布置方法为:一对挡位齿轮组
配合同步器,实现一个挡位的布置。当需要增加挡位数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输入轴和输
出轴上增加一对挡位齿轮组及同步器,即可增加一个挡位。
[0004] 但是采用上述的的增加挡位数的方法,其在增加挡位的同时,也会增加变速器的轴向尺寸。而变速器在整车上的布置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轴向尺寸一旦增加,使得变速器
在整车上的布置异常艰难,甚至难以布置。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能够减少多挡双离合变速器的布置空间。
[0006] 如上构思,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包括:
[0008] 第一离合器;
[0009] 第一输入轴,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离合器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入轴上同轴固设有三挡主动齿轮和倒挡主动齿轮;
[0010] 第二离合器;
[0011] 第二输入轴,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离合器输出端且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输入轴上同轴固设有二挡主动齿轮和四挡主动齿轮;
[0012] 第一输出轴,其上设有空套的一挡过渡齿轮、四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所述一挡过渡齿轮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或者所述倒挡从动齿轮形成双联齿轮;
[0013] 第二输出轴,其上设置有空套的二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
[0014] 所述第一输入轴转动带动所述双联齿轮转动,所述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二输出轴,实现一挡传动比。
[0015] 可选地,所述一挡过渡齿轮和所述四挡从动齿轮为双联齿轮,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有一挡主动齿轮,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挡过渡齿轮啮合传动,所述一挡过渡齿轮
带动所述四挡从动齿轮转动,所述四挡从动齿轮与所述四挡主动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四挡
主动齿轮带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转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传动,
实现一挡传动比。
[0016] 可选地,所述一挡过渡齿轮和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为双联齿轮,所述倒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倒挡从动齿轮啮合传动,所述倒挡从动齿轮带动所述一挡过渡齿轮转动,所述一挡
过渡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传动,实现一挡传动比。
[0017] 可选地,
[0018]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还同轴固设有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
[0019] 所述第二输入轴上同轴固设有六挡主动齿轮和八挡主动齿轮;
[0020] 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设有空套的五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
[0021] 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还设有空套的七挡从动齿轮和八挡从动齿轮。
[0022] 可选地,所述五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0023] 可选地,所述六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八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0024] 可选地,所述三挡主动齿轮和所述倒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
[0025] 可选地,所述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还包括差速器装置,所述差速器装置包括主减速从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有第一输出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有第二输出齿轮,所
述主减速从动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一输出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齿轮同时啮合。
[0026]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有五/倒挡同步装置,所述五/倒挡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五挡从动齿轮或者所述倒挡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连接状态。
[0027]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设有四/六挡同步装置,所述四/六挡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四挡从动齿轮或者所述六挡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连接状态。
[0028] 本发明提出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在第一输出轴上设置双联齿轮,将空套的一挡过渡齿轮与四挡从动齿轮或者倒挡从动齿轮设为双联齿轮,由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第二
输出轴上,实现一挡传动比,无需再专门设置一挡同步器,在节约布置空间的同时,简化多
挡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29]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
[0032] 10、第一离合器;20、第二离合器;30、第一输入轴;40、第二输入轴;50、第一输出轴;501、第一输出齿轮;60、第二输出轴;601、第二输出齿轮;70、差速器装置;
[0033] 11、一挡主动齿轮;110、一挡过渡齿轮;
[0034] 21、二挡主动齿轮;22、二挡从动齿轮;
[0035] 31、三挡主动齿轮;32、三挡从动齿轮;
[0036] 41、四挡主动齿轮;42、四挡从动齿轮;
[0037] 51、五挡主动齿轮;52、五挡从动齿轮;
[0038] 61、六挡主动齿轮;62、六挡从动齿轮;
[0039] 72、七挡从动齿轮;82、八挡从动齿轮;92、倒挡从动齿轮;
[0040] 100、五/倒挡同步装置;101、五挡同步器;102、倒挡同步器;
[0041] 200、四/六挡同步装置;201、四挡同步器;202、六挡同步器;
[0042] 300、三/七挡同步装置;301、三挡同步器;302、七挡同步器;
[0043] 400、二/八挡同步装置;401、二挡同步器;402、八挡同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
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
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004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
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
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
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004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
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
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
义。
[0047] 实施例一
[0048]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为八挡双离合变速器,其包括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0049]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包括第一离合器10、第二离合器20、第一输入轴30、第二输入轴40、第一输出轴50和第二输出轴60。
[0050] 第一离合器10和第二离合器20同轴布置,构成双离合器。
[0051] 第一输入轴30传动连接于第一离合器10的输出端,第一输入轴30上同轴固设有三挡主动齿轮31、倒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51和七挡主动齿轮;第二输入轴40传动连接于
第二离合器20的输出端且与第一输入轴30同轴设置,具体地,第二输入轴40套设于第一输
入轴30上以节省布置空间。第二输入轴40上同轴固设有二挡主动齿轮21、四挡主动齿轮41、
六挡主动齿轮61和八挡主动齿轮。
[0052]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五挡主动齿轮51和七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六挡主动齿轮61和八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31和倒挡主动齿轮为共用齿轮;共用齿轮的
设计,能够节约多挡双离合变速器的布置空间。
[0053] 第一输出轴50上设有空套的一挡过渡齿轮110、四挡从动齿轮42、倒挡从动齿轮92、五挡从动齿轮52和六挡从动齿轮62,第二输出轴60上设置有空套的二挡从动齿轮22、三
挡从动齿轮32、七挡从动齿轮72和八挡从动齿轮82。
[0054] 一挡过渡齿轮110与四挡从动齿轮42或者倒挡从动齿轮92形成双联齿轮;第一输入轴30转动带动双联齿轮转动,双联齿轮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输出轴60,实现一挡传动比。
[0055]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双联齿轮来增加挡位,无需专门增设挡位齿轮和同步器,即可实现挡位的增加,既节省了轴向空间,又减少了控制单元,节约制造成本。
[0056] 两个同轴而又间隔一定距离的齿轮做成一体,使得这两个齿轮能够同时转动,即为双联齿轮。
[0057]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一挡过渡齿轮110和四挡从动齿轮42为双联齿轮,第一输入轴30上设有一挡主动齿轮11,一挡主动齿轮11与一挡过渡齿轮110啮合传动,一挡过渡齿轮
110带动四挡从动齿轮42转动,四挡从动齿轮42与四挡主动齿轮41啮合传动,四挡主动齿轮
41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1与二挡从动齿轮22啮合传动,实现一挡传动
比。
[0058] 进一步地,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还包括差速器装置70,差速器装置70包括主减速从动齿轮,第一输出轴50上设有第一输出齿轮501,第二输出轴60上设有第二输出齿轮601,主
减速从动齿轮能够与第一输出齿轮501和第二输出齿轮601同时啮合,实现主减速比。
[0059] 在换挡过程中,为了使得空套的从动齿轮能够与其配合的主动齿轮啮合,本实施例中,多挡双离合变速器还包括多个同步装置。同步装置用于控制空套的从动齿轮与其所
处轴的分离或者接合。
[0060] 其中,第一输出轴50上设有五/倒挡同步装置100,五/倒挡同步装置100用于控制五挡从动齿轮52或者倒挡从动齿轮92与第一输出轴50的连接状态。具体地,五/倒挡同步装
置100包括五挡同步器101和倒挡同步器102,五挡同步器101能够将五挡从动齿轮52传动连
接于第一输出轴50上;倒挡同步器102能够将倒挡从动齿轮92传动连接于第一输出轴50上。
[0061] 第一输出轴50上还设有四/六挡同步装置200,四/六挡同步装置200用于控制四挡从动齿轮42或者六挡从动齿轮62与第一输出轴50的连接状态。具体地,四/六挡同步装置
200包括四挡同步器201和六挡同步器202,四挡同步器201能够将四挡从动齿轮42传动连接
于第一输出轴50上;六挡同步器202能够将六挡从动齿轮62传动连接于第一输出轴50上。
[0062] 第二输出轴60上设有三/七挡同步装置300,三/七挡同步装置300用于控制三挡从动齿轮32或者七挡从动齿轮72与第二输出轴60的连接状态。具体地,三/七挡同步装置300
包括三挡同步器301和七挡同步器302,三挡同步器301能够将三挡从动齿轮32传动连接于
第二输出轴60上;七挡同步器302能够将七挡从动齿轮72传动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0上。
[0063] 第二输出轴60上设有二/八挡同步装置400,二/八挡同步装置400用于控制二挡从动齿轮22或者八挡从动齿轮82与第二输出轴60的连接状态。具体地,二/八挡同步装置400
包括二挡同步器401和八挡同步器402,二挡同步器401能够将二挡从动齿轮22传动连接于
第二输出轴60上;八挡同步器402能够将八挡从动齿轮82传动连接于第二输出轴60上。
[0064]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轴30上的一挡主动齿轮11与第一输出轴50上的一挡过渡齿轮110啮合,构成一挡过渡齿轮组。二挡主动齿轮21和二挡从动齿轮22啮合,构成
二挡齿轮组;三挡主动齿轮31和三挡从动齿轮32啮合,构成三挡齿轮组;四挡主动齿轮41和
四挡从动齿轮2啮合,构成四挡齿轮组;五挡主动齿轮51和五挡从动齿轮52啮合,构成五挡
齿轮组;六挡主动齿轮61和六挡从动齿轮62啮合,构成六挡齿轮组;七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从
动齿轮72啮合,构成七挡齿轮组;八挡主动齿轮和八挡从动齿轮82啮合,构成八挡齿轮组;
倒挡主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92啮合,构成倒挡齿轮组。
[0065] 本实施例中,利用双联齿轮结构,通过一挡过渡齿轮组、二挡齿轮组、四挡齿轮组实现了一挡传动比,无需一挡同步器,既降低了轴向长度,又减少了相应的控制单元。
[0066]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不同挡位的传动路线为:
[0067] 一挡传动路线: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一挡主动齿轮11→一挡过渡齿轮110→四挡从动齿轮42→四挡主动齿轮41→二挡主动齿轮20→二挡从动齿轮22→二挡同步
器401→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68] 二挡传动路线:第二离合器20→第二输入轴40→二挡主动齿轮21→二挡从动齿轮22→二挡同步器401→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69] 三挡传动路线: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三挡主动齿轮31→三挡从动齿轮32→三挡同步器301→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70] 四挡传动路线:第二离合器20→第二输入轴40→四挡主动齿轮41→四挡从动齿轮42→四挡同步器201→第一输出轴50→第一输出齿轮501→差速器装置70;
[0071] 五挡传动路线: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五挡主动齿轮51→五挡从动齿轮52→五挡同步器101→第一输出轴50→第一输出齿轮501→差速器装置70;
[0072] 六挡传动路线:第二离合器20→第二输入轴40→六挡主动齿轮61→六挡从动齿轮62→六挡同步器202→第一输出轴50→第一输出齿轮501→差速器装置70;
[0073] 七挡传动路线: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五挡主动齿轮51→七挡从动齿轮72→七挡同步器302→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74] 八挡传动路线:第二离合器20→第二输入轴40→六挡主动齿轮61→八挡从动齿轮82→八挡同步器402→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75] 倒挡传动路线: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三挡主动齿轮31→三挡从动齿轮32→倒挡从动齿轮92→倒挡同步器102→第一输出轴50→第一输出齿轮501→差速器装置
70。
[0076] 实施例二
[0077] 参见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一挡过渡齿轮110和倒挡从动齿轮92为双联齿轮,倒挡主动齿轮与倒挡从动齿轮92啮合传
动,倒挡从动齿轮92带动一挡过渡齿轮110转动,一挡过渡齿轮110与二挡从动齿轮22啮合
传动构成一挡过渡齿轮组,实现一挡传动比。
[0078] 本实施例中,一挡传动线路为:第一离合器10→第一输入轴30→倒挡主动齿轮(即三挡主动齿轮31)→倒挡从动齿轮92→一挡过渡齿轮110→二挡从动齿轮22→二挡同步器
401→第二输出轴60→第二输出齿轮601→差速器装置70。
[007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无需设置一挡主动齿轮11,进一步节约布置空间,降低成本。
[0080] 本实施例中其余特征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0081]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
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