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侧链双键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0077947.5

文献号 : CN11100436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杜金梅王少飞许长海周嫦娥姚安康周攀飞孙昌

申请人 : 高青如意纺织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侧链双键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属于环保型高分子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具有碳链结构的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在聚氨酯侧链引入碳碳双键,调节水性聚氨酯链段上与丙烯酸酯单体参与自由基聚合的双键数目,产生支化结构,改善聚氨酯与丙烯酸酯相容性;通过肟类封端结构与织物结合,增加织物牢度。经本发明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无毒、低VOC,整理后织物的物理、化学性能明显改善,有较好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

1.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方法包括:

(1)利用二异氰酸酯、部分亲水性扩链剂和聚合物多元醇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其中,聚合物多元醇为聚醚或聚醇多元有机化物;

(2)聚氨酯预聚体与含双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剩余亲水性扩链剂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侧链含有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

(3)加入肟类封端剂,对异氰酸根封端,至NCO%≤0.5%;

(4)降温,加入中和剂调节pH=7~8.5;

(5)加入去离子水进行乳化得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

(6)将侧链含碳碳双键的聚氨酯乳液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在引发剂条件下自由基聚合,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

所述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7‑辛烯‑1,

2‑二醇、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6‑庚烯‑2,4‑二醇、3‑烯丙氧基‑1,2‑丙二醇、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三羟甲基丙烷单烯丙基醚、2,2‑双羟基甲基丁酸‑3‑羟基‑2‑(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酯;

所述丙烯酸酯类单体为酯基碳原子数为1‑18的丙烯酸酯单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聚氨酯预聚体的异氰酸根与羟基的摩尔比值为1.1~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亲水性扩链剂占单体总质量的4%~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占单体总质量的1%~10%。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加水自乳化按照固含量20%~40%搅拌而得。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6)中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的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量的质量比为(1~4):1。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拒水剂在疏水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8.一种疏水织物,其特征在于,将织物浸渍于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拒水剂的处理液中进行处理后,轧烘焙后即得疏水织物。

说明书 :

一种利用侧链双键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侧链双键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属于环保型高分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纺织品的应用中,人们对纺织品的服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限于穿着舒适性,还要具备拒水、防紫外、阻燃等功能,因此功能纺织品的研究发
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拒水疏水纺织品属于功能纺织品的一种,具备防水、防油、防污
及自清洁功能,经拒水整理后的织物表面不能被水所润湿,但仍保持了织物的透湿透气性
能,达到服用要求。氟元素具有较低的表面能,在拒水的同时还有拒油的作用。在使用时,难
于被各种液体润湿或附着,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含氟化合物虽具有低浓高
效的特质,但是成本较高,洗涤时会影响织物的色光,而且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全
球正全面禁止含有全氟辛酸铵(PFOA)、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防水剂,大力推荐
无氟防水剂。因此研发无毒、低VOC含量、对环境友好的无氟拒水剂以替代目前的含氟类拒
水剂已是当前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0003] 水性聚氨酯(WPU)具有不易燃烧、成本低、环保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水性油墨、涂料、胶黏剂、皮革涂饰剂等领域。然而水性聚氨酯存在耐水性差、光泽牢度低、价格昂贵等缺
点,限制了其广泛的应用。科研人员多采用丙烯酸酯类单体与聚氨酯接枝改性制备拒水剂。
在制备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中,由于聚合物中两种组分相容性较差,大多采用化学改性
的方法,将水性聚氨酯和丙烯酸酯类单体以化学键结合,提高其牢度。目前多采用向聚氨酯
大分子链段末端引入活性双键,再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自由基聚合,从而改善聚氨酯/丙烯
酸酯组分的相容性。根据聚氨酯异氰酸根的反应特性,向其分子链段上引入活性双键最常
用的方法是在形成聚氨酯预聚体后,加入单羟基的不饱和有机物,如丙烯酸羟甲酯、丙烯酸
羟乙酯等,利用其含有的羟基对预聚物的端异氰酸酯基团封端,即在大分子链段末端引入
碳碳双键;另一种方法是在聚氨酯分子链段内部引入碳碳双键,加入两端含活泼羟基的不
饱和有机化合物,如乙烯二醇、丁烯二醇、3‑己烯‑1,6‑二醇等,利用活泼羟基将上述单体以
扩链的形式引入到大分子链段上。
[0004] 上述两种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聚氨酯/丙烯酸酯相容性差的问题,但是同样存在很大弊端,前者引入碳碳双键的方法位于聚氨酯链段的末端,由于异
氰酸根基团已经被部分封端,因此较难获得较大平均分子量的聚氨酯分子,同时分子结构
的限制,导致在获得聚氨酯分子上最多只能获得两个活性双键,使得接入的丙烯酸酯单体
的数量有限。后者虽在引入更多活性双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大分子量聚氨酯,改
善了聚氨酯/丙烯酸酯的相容性,但碳碳双键位于聚氨酯分子链段内部,较大分子量的聚氨
酯分子链段相互缠绕,在与丙烯酸酯单体发生自由基聚合时,相互缠绕的大分子链段内部
的碳碳双键活性降低,不易发生接枝聚合。因此,开发一种新型大分子且双键活性高的拒水
剂是有迫切需求的。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式Ⅱ),在聚氨酯分子侧链引入碳碳双键,在增加分子量的同时引入更多的碳碳双键,使得侧链的碳碳双键
裸露在外端,便于与丙烯酸酯单体的双键发生自由基聚合。为解决传统拒水剂耐水洗牢度
差的问题,本发明采用肟类有机化合物对聚氨酯预聚体末端裸露的异氰酸根封端,在一定
温度下发生解封闭反应。经本发明制备的拒水剂整理后的织物,在焙烘过程中释放出的异
氰酸根与含活泼氢的其他基团及织物发生化学反应,建立了聚合物分子间的交联及与织物
之间的化学键,赋予产品较高的牢度。
[0006]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所述拒水剂是在聚氨酯侧链引入碳碳双键,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7]
[0008] 其中,R1为肟类封端剂;R2为二异氰酸酯单体;R3选自任意碳原子数的烷基、苯基、环基、酰基、酯基、羰基、醚基;R4选自烷基、环基及其衍生物、苯基及其衍生物;R5为碳原子个
数1‑18的碳链;R6为聚醚或聚醇多元有机化物;R7为亲水性扩链剂;a,n为1‑100的自然数。
[0009]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0] (1)利用二异氰酸酯、部分亲水性扩链剂和聚合物多元醇制备聚氨酯预聚体;
[0011] (2)聚氨酯预聚体与含双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剩余亲水性扩链剂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得到侧链含有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所述含双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
分子扩链剂为式(II)所示化合物;
[0012] (3)加入肟类封端剂,对异氰酸根封端(NCO%≤0.5%);
[0013] (4)降温,加入中和剂调节pH=7~8.5;
[0014] (5)加入去离子水进行乳化得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
[0015] (6)将侧链含碳碳双键的聚氨酯乳液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在引发剂条件下自由基聚合,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
[0016]
[0017] 其中,R3选自任意碳原子数的烷基、苯基、环基、酰基、酯基、羰基、醚基;R4选自烷基、环基及其衍生物、苯基及其衍生物。
[0018]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7‑辛烯‑1,2‑二醇、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6‑庚烯‑2,4‑二醇、3‑烯丙
氧基‑1,2‑丙二醇、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三羟甲基丙烷单烯丙基醚、2,2‑双羟基甲基丁
酸‑3‑羟基‑2‑(2‑甲基丙烯酰氧基)‑丙酯、2‑(3‑异氰酸根合甲基)‑3,5,5‑三甲基环己基氨
基甲酰基氧)丙烯酸乙酯。
[0019]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聚氨酯预聚体的异氰酸根与羟基的摩尔比值为1.1~1.7。
[0020]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1)中亲水性扩链法剂占单体总质量的4%~11%。
[0021]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中的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占单体总质量的1%~10%。
[0022]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中的封端剂与未反应的异氰酸根的摩尔比值为1.5~2。
[0023]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4)中的中和度为80%~100%。
[0024]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5)加水自乳化按照固含量20%~40%搅拌而得。
[0025]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6)中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的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量的质量比为(1~4):1。
[0026]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6)中丙烯酸酯单体为酯基碳原子数1‑18的丙烯酸酯。
[0027]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6)是将丙烯酸酯单体加入到水性聚氨酯乳液内,搅拌乳化一段时间后,加入引发剂聚合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
[0028]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二异氰酸酯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
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醋、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
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十二烷基苯‑2,4‑二异氰酸酯、
对苯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0029]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聚合物多元醇包括分子量为300~2000的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聚四氢呋喃二醇、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聚
癸二酸二元醇酯二醇、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聚‑ε‑己内酯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
醇、聚碳酸酯二醇、聚丁二烯二醇、丙烯酸酯多元醇。
[0030]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亲水性扩链剂包括以下任意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2,2‑二羟甲基丁酸、2,2‑二羟甲基丙酸、N‑甲基二乙醇胺、二乙烯三胺、三乙醇胺、酒石
酸、二羟基半酯、二羟甲基丙酸、二羟基半酯、甲基二乙醇胺、乙二胺基乙磺酸钠。
[003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封端剂包括以下任意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丁酮肟、丁脒肟、丙酮肟、甲乙酮肟、甲醛肟、溴酚肟、环己酮肟、正庚醛肟、二甲基乙二肟、四甲基
环丁二酮单肟。
[0032]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和剂包括三乙胺、氨水、氢氧化钠、盐酸、醋酸、N,N‑二甲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的一种或几种混合。
[0033]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示步骤(1)中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
[0034] 将聚合物多元醇(占单体总质量的79%~95%)、亲水性扩链剂(占单体总质量的4%~11%)、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占单体总质量的1%~10%)在80~90℃
下真空干燥出水3~4小时。按照异氰酸根与羟基比值在1.1~1.7,取部分亲水性扩链剂(占
亲水性扩链剂总量的30%~40%)、聚合物多元醇,加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
单体质量的0.08%),在氮气保护、温度70~80℃下滴加二异氰酸酯,采用二正丁胺法当测
定反应体系内‑NCO%值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36%)。
[0035]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
[0036] 在温度60~65℃下加入含碳碳双键的小分子扩链剂(式Ⅱ),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2~16%)。再加
入剩余亲水性扩链剂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037]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3)具体包括:
[0038] 降低温度至50~60℃,按照加入封端剂对扩链后的聚氨酯封端(封端剂与未反应异氰酸根摩尔比值在1.5~2),测定NCO%≤0.5%,完成聚氨酯封端。
[0039]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4)、(5)具体包括:
[0040] 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中和剂(中和度80%~10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20%~4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000~16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
聚氨酯自乳液。
[0041]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6)具体包括:
[0042] 在温度40~50℃下,将酯基碳原子数为1‑18的丙烯酸酯单体缓慢加入到水性聚氨酯乳液内(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与侧链含碳碳双键的聚氨酯固含量比值在(1~4):1,在高
速搅拌机下搅拌15~20min(r=4000~5000r/min),然后静置1~1.5h后升高温度至75~80
℃,在3~4小时内缓慢滴加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的0.6~0.8%),保温2~3h后降
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043]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制备一种疏水织物,所述织物包含上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
[0044]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疏水织物的制备工艺包括: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150%,浸轧浓度为20‑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60‑100℃预烘1‑5min,在
120‑160℃焙烘1‑5min。
[0045] 本发明有益效果:
[0046] 1、本发明通过含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式Ⅱ),将碳碳双键引入聚氨酯大分子侧链,利用聚氨酯侧链上的活性双键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自由基聚合,制备聚氨
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在引入更多活性双键的同时获得较大分子量聚氨酯,使得参与接枝
反应的丙烯酸酯单体增加,覆盖在聚氨酯分子链侧端,避免了因大分子链聚氨酯相互缠绕
导致聚氨酯分子主链上的碳碳双键活性降低,增大了疏水基团在分子链中的含量,产生支
化结构,提高了聚氨酯/丙烯酸酯相容性,获得性能稳定的拒水剂。
[0047] 2、本发明采用无毒、低VOC含量、对环境友好的水性聚氨酯作为乳化剂与丙烯酸酯单体制备拒水剂,在聚氨酯末端采用肟类有机化合物对聚氨酯的异氰酸根封端,在一定温
度下发生解封闭发应,使得裸露在外端的异氰酸根与织物上的活泼氢基团发应,在拒水剂
与织物之间通过化学键相互交联,解决了含氟类拒水剂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长碳链拒水剂耐
水洗牢度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48] 图1:经处理的织物的静态水接触角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0050] 实施例1
[0051] 考察不同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对拒水剂的影响:
[0052] 按以下步骤制备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053]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
[0054] 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055] (1)聚四氢呋喃(Mn=850、占羟基总质量的95%)、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4%)、1,5‑己二烯‑3,4‑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70℃下真空干燥除水3‑4h后。在氮
气保护和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异氟尔酮
二异氰酸酯缓慢滴加到含有聚四氢呋喃和30%的2,2‑二羟甲基丁酸(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
比值分别为1.1、1.2、1.3、1.4、1.5、1.6、1.7),反应温度80℃,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
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056] (2)降低温度至60℃,缓慢滴加三羟甲基丙烷单烯丙基醚(占羟基总质量的1%),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2~16%)加入2,2‑二羟甲基丁酸(占
羟基总质量的4%)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
≤8%);
[0057] (3)降低温度至50℃,丁酮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5),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058]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三乙胺(中和度8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2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0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059]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060]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50℃,按照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1:1: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
量的质量比为1: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15min(r=4000r/min),
然后静置1h后升高温度至75℃,在3小时内缓慢滴加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
量的0.6%),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061]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062]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浸轧浓度为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100℃预烘3min,在140℃焙烘3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1。
[0063] 表1 不同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制备的拒水剂性能
[0064]
[0065] 注:耐水洗测试根据AATCC Test Method 61‑2010《耐洗色牢度》中的2A测试标准进行,一次AATCC 2A标准的皂洗相当于5次普通家庭洗衣机的洗涤;a在异氰酸根与羟基比
值在1.1时,预聚体不易乳化,得到以异氰酸根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在比值为1.7时,聚氨
酯预聚体分子量过大,体系内残留‑NCO含量增多,加水乳化是生成较多拒水性强脲基,乳液
粒径过大,储存稳定性变差。
[0066] 产品疏水效果:对比在不同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当比值为1.1或1.7时,制备出的聚氨酯乳液不稳定,无法有效与丙烯酸酯类单体发生自由基聚合。比值在
1.2‑1.6时,拒水剂稳定,拒水效果较好,具备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0067] 产品耐水洗牢度:在比值为1.2‑1.6时制备的拒水剂乳液整理织物后,经过相当于25次家庭洗衣机水洗的织物静态水接触角(疏水性)均高于140°,具备较高的疏水性,说明
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拒水剂整理的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水洗牢度。
[0068] 产品疏水效果重复性;利用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1.2‑1.6时整理织物,经10次分批次整理,每次整理织物的静态水接触角的范围误差为±1°,由接触角数据可知,织物
疏水效果重复性好。
[0069] 实施例2
[0070] 考察丙烯酸酯与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反应条件对拒水剂的影响:
[0071] 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选择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1.3,其他条件参照实施例1,制备得到聚氨酯自乳液
[0072]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073]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50℃,按照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摩尔比分别为1:1:1,2:1:0,1:2:0,0:2:1,0:1:2(丙烯酸酯单体与
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量的质量比为1: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
搅拌机下搅拌15min(r=4000r/min),然后静置1h后升高温度至75℃,在3小时内缓慢滴加
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的0.6%),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
酸酯类拒水剂(WPUA)。
[0074]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075]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浸轧浓度为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100℃预烘3min,在140℃焙烘3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2。
[0076] 表2 不同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反应制备的拒水剂性能
[0077]
[0078] 注:耐水洗测试根据AATCC Test Method 61‑2010《耐洗色牢度》中的2A测试标准进行.一次AATCC 2A标准的皂洗相当于5次普通家庭洗衣机的洗涤。
[0079] 产品疏水效果:对比在不同丙烯酸酯单体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拒水剂稳定,整理织物拒水效果较好,具备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0080] 产品耐水洗牢度:对比在不同丙烯酸酯单体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经过相当于25次家庭洗衣机水洗的织物静态水接触角(疏水性)均高于142°,具备较高
的疏水性,说明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拒水剂整理的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水洗牢度。
[0081] 产品疏水效果重复性;对比在不同丙烯酸酯单体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经10次分批次整理,每次整理织物的静态水接触角的范围误差为±1°,由接触角数据
可知,织物疏水效果重复性好。
[0082] 实施例3
[0083] 按以下步骤制备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084]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
[0085] 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086] (1)聚丙二醇(Mn=2000、占羟基总质量的79%)、2,2‑二羟甲基丙酸(占羟基总质量的11%)、7‑辛烯‑1,2‑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0%)70℃下真空干燥除水3‑4h后。在氮气
保护和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对苯二异氰
酸酯缓慢滴加到含有聚丙二醇和30%的2,2‑二羟甲基丙酸(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
1.3),反应温度80℃,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
(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087] (2)降低温度至65℃,缓慢滴加7‑辛烯‑1,2‑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0%),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2%)加入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
量的11%)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088] (3)降低温度至60℃,正庚醛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2),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089]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三乙胺(中和度10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4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6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090]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091]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40℃,按照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十四酯:甲基丙烯酸甲酯=2: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
量的质量比为4: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20min(r=5000r/min),
然后静置1.5h后升高温度至80℃,在4小时内缓慢滴加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
质量的0.8%),保温2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092]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093]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150%,浸轧浓度为20g/L,拒水剂乳液后在60℃预烘5min,在160℃焙烘1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094] 实施例4
[0095] 按以下步骤制备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096]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
[0097] 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098] (1)聚‑ε‑己内酯二醇(Mn=300、占羟基总质量的80%)、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10%)、6‑庚烯‑2,4‑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0%)70℃下真空干燥除水3‑4h。在
氮气保护和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二苯基
甲烷二异氰酸酯缓慢滴加到含有聚‑ε‑己内酯二醇和30%的二羟甲基丙酸(异氰酸根与羟
基摩尔比值为1.3),反应温度75℃,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
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099] (2)降低温度至60℃,缓慢滴加6‑庚烯‑2,4‑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0%),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4%)加入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
量的10%)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100] (3)降低温度至50℃,环己酮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8),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101]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三乙胺(中和度9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3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6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102]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103]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50℃,按照甲基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1:2,(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量的质量比为3:
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15min(r=4500r/min),然后静置1h后升
高温度至75℃,在3.5小时内缓慢滴加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的
0.7%),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104]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105]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100%,浸轧浓度为120g/L,拒水剂乳液后在90℃预烘3min,在140℃焙烘2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106] 实施例5
[0107] 按以下步骤制备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108]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
[0109] 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110] (1)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Mn=1500、占羟基总质量的85%)、N‑甲基二乙醇胺(占羟基总质量的10%)、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占羟基总质量的5%)70℃下真空干燥除水
3‑4h。在氮气保护和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
将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缓慢滴加到含有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和30%的N‑甲基二
乙醇胺(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1.3),反应温度80℃,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
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111] (2)降低温度至50℃,缓慢滴加季戊四醇二丙烯酸酯(占羟基总质量的5%),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4%)加入N‑甲基二乙醇胺(占羟基总质量
的10%)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112] (3)降低温度至60℃,丁酮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6),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113]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盐酸(中和度85%)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35%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6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114]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115]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45℃,按照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丁酯=2: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量的质量比为2:1)逐
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20min(r=5000r/min),然后静置1.5h后升高
温度至80℃,在4小时内缓慢滴加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量的0.6%),
保温2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116]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117]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80%,浸轧浓度为160g/L,拒水剂乳液后在70℃预烘5min,在150℃焙烘4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118] 实施例6
[0119] 按以下步骤制备一种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120]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的制备:
[0121] 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122] (1)聚乙二醇(Mn=600、占羟基总质量的90%)、二乙烯三胺(占羟基总质量的4%)、甲基丙烯酸甘油酯(占羟基总质量的6%)70℃下真空干燥除水3‑4h。在氮气保护和催
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间苯二异氰酸酯缓慢
滴加到含有聚乙二醇和30%的二乙烯三胺(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1.3),反应温度70
℃,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酸根理论剩
余量≤32%)。
[0123] (2)降低温度至60℃,缓慢滴加甲基丙烯酸甘油酯(占羟基总质量的6%),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4%)加入二乙烯三胺(占羟基总质量的
4%)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124] (3)降低温度至50℃,二甲基乙二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5),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125]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盐酸(中和度95%)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25%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6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126]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127]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40℃,按照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辛酯=1:1: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
固量的质量比为3: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15min(r=5000r/
min),然后静置1h后升高温度至75℃,在4小时内缓慢滴加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
体总质量的0.7%),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128]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129]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浸轧浓度为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60℃预烘5min,在150℃焙烘2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130] 对照例1
[0131] 按以下步骤制备嵌段式水性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132] 末端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133] (1)聚四氢呋喃(Mn=850、占羟基总质量的95%)、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4%)、丙烯酸羟乙酯(占羟基总质量的1%)70℃下真空干燥除水2‑3h后。在氮气保护和
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异氟尔酮二异氰酸
酯缓慢滴加到含有聚四氢呋喃和30%的2,2‑二羟甲基丁酸(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
1.3),反应温度80℃,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
(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134] (2)降低温度至60℃,缓慢滴加入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4%)保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135] (3)降低温度至50℃,加入丙烯酸羟乙酯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5),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136]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三乙胺(中和度8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2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0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137] 丙烯酸酯与侧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138]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50℃,按照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1:1: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
量的质量比为1: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15min(r=4000r/min),
然后静置1h后升高温度至75℃,在3小时内缓慢滴加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
量的0.6%),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139]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140]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浸轧浓度为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100℃预烘3min,在140℃焙烘3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141] 对照例2
[0142] 按以下步骤制备接枝式水性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并整理织物:
[0143] 主链内部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的制备:
[0144] (1)聚四氢呋喃(Mn=850、占羟基总质量的95%)、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4%)、丁烯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70℃下真空干燥除水2‑3h后。在氮气保护和催化
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占参与反应总单体质量的0.08%)存在下,将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缓
慢滴加到含有聚四氢呋喃和30%的2,2‑二羟甲基丁酸(异氰酸根与羟基摩尔比值为1.3),
反应温度80℃,采用二正丁胺法测定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后进行下一步(异氰
酸根理论剩余量≤32%)。
[0145] (2)降低温度至60℃,缓慢滴加丁烯二醇(占羟基总质量的1%),测定‑NCO%值达到理论值后(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14%)加入2,2‑二羟甲基丁酸占羟基总质量的4%)保
温反应,直到反应体系内‑NCO含量达到理论值(异氰酸根理论剩余量≤8%);
[0146] (3)降低温度至50℃,加入丁酮肟对聚氨酯封端(反应体系内剩余异氰酸根含量与加入封端剂羟基摩尔比值为1.5),测定NCO%≤0.5%后进行下一步;
[0147] (4)降低温度至室温,加入三乙胺(中和度80%)调节反应pH(pH=7.5±0.5),按照固含量20%加入去离子水并高速搅拌(r=1000r/min)自乳化获得水性聚氨酯自乳液。
[0148] 丙烯酸酯与主链含碳碳双键水性聚氨酯自乳液反应制备拒水剂:
[0149] 取上述侧链含碳碳双键的水性聚氨酯乳液升温至50℃,按照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1:1:1,(丙烯酸酯单体与侧链含碳碳双键聚氨酯自乳液中含固
量的质量比为1:1)逐滴加入到聚氨酯乳液内,在高速搅拌机下搅拌15min(r=4000r/min),
然后静置1h后升高温度至75℃,在3小时内缓慢滴加过硫酸钾引发剂(占丙烯酸酯单体总质
量的0.6%),保温3h后降温出料,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WPUA)。
[0150] 聚氨酯‑丙烯酸酯类拒水剂处理织物:
[0151] 采用轧‑烘‑焙工艺,织物以轧余率70%,浸轧浓度为180g/L,拒水剂乳液后在100℃预烘3min,在140℃焙烘3min。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见表3。
[0152] 对照例3
[0153] 参照实施例6,其他条件不变,将含双羟基的双键单体替换为1,5‑己二烯‑3,4‑二醇,制备得到疏水织物。相关测试结果见表3。
[0154] 表3 处理后织物相关参数
[0155]
[0156] 注:耐水洗测试根据AATCC Test Method 61‑2010《耐洗色牢度》中的2A测试标准进行.一次AATCC 2A标准的皂洗相当于5次普通家庭洗衣机的洗涤。
[0157] 产品疏水效果:本发明利用含双碳碳双键的双羟基小分子扩链剂在聚氨酯侧链引入碳碳双键(实施例1‑6),与在聚氨酯末端引入碳碳双键(对照例1)以及在聚氨酯主链内部
引入碳碳双键(对照例2、对照例3)相比,按照实施例1‑6步骤所制备拒水剂较稳定,整理织
物拒水效果较好,具备良好的抗起毛起球性能。
[0158] 产品耐水洗牢度:对比实施例1‑6在不同丙烯酸酯单体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经过相当于25次家庭洗衣机水洗的织物静态水接触角(疏水性)均高于142°,
具备较高的疏水性,说明利用本发明制备的拒水剂整理的织物具有较高的耐水洗牢度。
[0159] 产品疏水效果重复性;对比实施例1‑6在不同丙烯酸酯单体比值下制备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拒水剂,经10次分批次整理,每次整理织物的静态水接触角的范围误差为±1°,由
接触角数据可知,织物疏水效果重复性好。
[016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
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