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302944.3

文献号 : CN11103474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徐汉虹江慧张志祥田永清闫文娟

申请人 : 华南农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本发明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能够与作物建立共生结构,增加作物与施用于作物根部的农药的接触面积;丛枝菌根真菌自身也会吸收农药,并将农药转化至作物的体内;丛枝菌根真菌还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改变作物根部的环境,以促进作物对农药的吸收,使得农药在作物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增加农药的利用率;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的优点;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的吸收、提高农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减少农药的用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权利要求 :

1.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或制备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中的应用;

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菌种编号为BGCGZ01A的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菌种编号为BGCXZ01的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菌种编号为BGCUSA07的根内根包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菌种编号为BGCG03C的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菌种编号为BEG34的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菌种编号为AJ306446的美丽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或菌种编号为BGCBJ02A的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所述农药为内吸性杀虫剂或内吸性杀菌剂;所述作物为能够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作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物为棉花、玉米、水稻、柑橘、黄瓜或韭菜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3.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与作物进行拌种或将丛枝菌根真菌施用于作物的根部后,再施用农药。

说明书 :

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的防治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其他手段为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降低;同时,目前主要农作
物的农药利用率较低,造成严重的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为了减少农药的用量实现农药使
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提出通过高效精准的方式施用农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
的目的,如通过滴灌等根区施用农药的方式,是目前高效精准施用农药的主要方式之一。
[0003] 因此,为了经济、环保和方便的施用农药,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内吸性农药。内吸性农药可以通过植物的根、茎、叶、种子被吸收到植物体内,并在植物体内疏导、散布、并能存
留一定时间,或产生毒性更强的代谢物,保护作物免受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草的危害。内吸
性农药的使用方法多种多样(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叶面喷施处理等),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能杀灭隐蔽性害虫、顽固性病菌和杂草,不受降水的影响,省工省药,保护天敌。
[0004] 内吸性农药通过拌种、灌根、滴灌、沟施等根区施用方式时,农药先分散在土壤中,再被植物或杂草的根系所吸收,达到防除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的目的。但是,土壤对农
药均有一定的吸附作用,使得大部分农药被土壤吸附而没有被植物根系吸收,从而造成农
药的利用率低、用药量增加、农田污染严重;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绿色家园,如何降低
农药使用量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造成农田污染严重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或制备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中的应用。
[0007]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
[0008] 本发明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方法。
[0009]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0] 本发明要求保护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或制备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中的应用。
[0011] 本发明先将与作物有密切共生关系的丛枝菌根真菌与作物进行拌种或将丛枝菌根真菌施于作物的根部,建立丛枝菌根真菌与作物的共生结构,利用共生结构增加作物与
通过滴灌、撒施、灌根或沟施等方式施用于作物根部的农药的接触面积,提高作物对农药的
吸收率;丛枝菌根真菌自身也会吸收农药,并将农药转化至作物的体内,进一步提高作物对
农药的吸收率;另外,丛枝菌根真菌也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改变作物根部的环境,以促进
作物对农药的吸收,进而增加农药的利用率;因此,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的吸
收、提高农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减少农药的用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0012] 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球囊霉属(Glomus  spp.)真菌、管柄囊霉属(Funneliformis  spp.)真菌、根包囊霉属(Rhizophagus spp.)真菌、硬囊霉属
(Sclerocystis spp.)真菌、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spp.)真菌、巨孢囊霉属
(Gigaspora spp.)真菌、盾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spp.)真菌、盾巨囊霉属(Racocetra 
spp.)真菌或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spp.)真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3] 更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根内根包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弯丝硬囊霉
(Sclerocystis sinuosa)、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珍珠巨孢囊霉
(Gigaspora margarita)、美丽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瑚状盾巨囊霉
(Racocetra coralloidea)或蜜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4] 优选地,所述作物为能够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作物。
[0015] 更优选地,所述作物为棉花、玉米、水稻、柑橘、黄瓜或韭菜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16] 优选地,所述农药为杀虫剂或杀菌剂。
[0017] 更优选地,所述杀虫剂为内吸性杀虫剂。
[0018] 更优选地,所述杀菌剂为内吸性杀菌剂。
[0019] 比如,内吸性杀虫剂包括:乐果、乙酰甲胺磷、丁硫克百威、杀虫双、烯啶虫胺、噻虫啉、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哌虫啶、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
氟吡呋喃酮或氟啶脲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0] 内吸性杀菌剂包括:多菌灵、甲基立枯磷、戊唑醇、己唑醇或甲霜灵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所述制剂包括丛枝菌根真菌。
[0022] 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球囊霉属真菌、管柄囊霉属真菌、根包囊霉属真菌、硬囊霉属真菌、近明球囊霉属真菌、巨孢囊霉属真菌、盾孢囊霉属真菌、盾巨囊霉属真菌或
无梗囊霉属真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3] 更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摩西球囊霉、摩西管柄囊霉、根内根包囊霉、弯丝硬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珍珠巨孢囊霉、美丽盾孢囊霉、瑚状盾巨囊霉或蜜色无梗囊霉中
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4]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方法,将丛枝菌根真菌与作物进行拌种或将丛枝菌根真菌施用于作物的根部后,再施用农药。
[0025] 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球囊霉属真菌、管柄囊霉属真菌、根包囊霉属真菌、硬囊霉属真菌、近明球囊霉属真菌、巨孢囊霉属真菌、盾孢囊霉属真菌、盾巨囊霉属真菌或
无梗囊霉属真菌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6] 更优选地,所述丛枝菌根真菌为摩西球囊霉、摩西管柄囊霉、根内根包囊霉、弯丝硬囊霉、幼套近明球囊霉、珍珠巨孢囊霉、美丽盾孢囊霉、瑚状盾巨囊霉或蜜色无梗囊霉中
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7] 优选地,所述农药的施用方式为滴灌、撒施、灌根或沟施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0028]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9] 本发明提供了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利用其与作物建立的共生结构增加作物与通过滴灌、撒施、灌根或沟施等
方式施用于作物根部的农药的接触面积,提高作物对农药的吸收率;丛枝菌根真菌自身也
会吸收农药,并将农药转化至作物的体内,进一步提高作物对农药的吸收率;丛枝菌根真菌
也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改变作物根部的环境,以促进作物对农药的吸收,使得农药在作物
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增加农药的利用率;
[0030]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促进作物对农药吸收的制剂,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的优点,对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对农田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
此,本发明提供的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作物对农药的吸收、提高农药对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效果和减少农药的用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同时为绿色用药引入新的用药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
[0032] 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
[0033] 以下实施例中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来源:
[0034] 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菌种编号:BGCGZ01A)(菌1)、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菌种编号:BGCXZ01)(菌2)、根内根包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菌种编号:BGCUSA07)(菌3)、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菌种编号:BGCG03C)(菌5)、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菌种编号:
BEG34)(菌6)、美丽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菌种编号:AJ306446)(菌7)、或蜜
色无梗囊霉(Acaulospora mellea,菌种编号:BGCBJ02A)(菌9);
[0035] 弯丝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菌4)和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菌8),由华南农业大学天然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保存。
[0036] 以上丛枝菌根真菌的使用方式是用含菌的菌土拌种,或将含菌的菌土施用于作物的根区土壤中,菌土中的真菌孢子数至少是3500个孢子/千克菌土。将含有各种单一丛枝菌
根真菌的菌土等重量混合后,即成为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
[0037] 实施例1丛枝菌根真菌增加棉花对杀虫剂的吸收
[0038] 1、实验方法
[0039]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040] 实验药剂:40%乐果乳油、92%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剂、4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18%杀虫双水剂、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
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
水分散粒剂50%螺虫乙酯水分散粒剂、30%哌虫啶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
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
[0041] 实验对象:棉花上的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花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
[0042]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043] 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菌1)、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菌2)、根内根包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菌3)、弯丝
硬囊霉(Sclerocystis sinuosa)(菌4)、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
(菌5)、珍珠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菌6)、美丽盾孢囊霉(Scutellospora 
calospora)(菌7)、瑚状盾巨囊霉(Racocetra coralloidea)(菌8)或蜜色无梗囊霉
(Acaulospora mellea)(菌9);
[0044]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采用拌种方式接种,设置清水空白对照,丛枝菌根真菌的接种方法如下:
[0045] A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棉花种与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进行拌种,菌土用量为1克/50粒种,再将棉花种放入育
苗盘中进行催芽,待棉花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棉花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的
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
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7周,选择防治棉花蚜虫和棉
花红蜘蛛的杀虫剂,杀虫剂的施用方式为灌根,用于防治棉花害虫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如表1所示;
[0046] B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棉花种分别与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进行拌种,菌土用量为1克/50粒种,再将棉花种放入育苗盘
中进行催芽,待棉花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棉花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的塑料
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
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7周,选择防治棉花蚜虫和棉花红
蜘蛛的杀虫剂,杀虫剂的施用方式为灌根,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见表1。
[0047] 表1用于防治棉花害虫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0048] 杀虫剂 杀虫剂用量(克有效成分/株)乐果 0.013
乙酰甲胺磷 0.013
丁硫克百威 0.007
杀虫双 0.007
烯啶虫胺 0.005
噻虫啉 0.005
吡虫啉 0.005
啶虫脒 0.005
噻虫嗪 0.005
噻虫胺 0.005
呋虫胺 0.005
螺虫乙酯 0.005
哌虫啶 0.003
氟啶虫酰胺 0.002
氟啶虫胺腈 0.002
氟吡呋喃酮 0.003
[0049] 3)调查方法
[0050] 固定棉花叶片,于施药前和施药后7天分别调查棉蚜数和棉花红蜘蛛数,并按照以下公式(1)和公式(2)进行计算棉花蚜虫和棉花红蜘蛛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051]
[0052]
[0053] 2、实验结果
[0054] (1)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0055] 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为
36.5%~53.2%;通过拌种方式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
果显著提高至70.2%~91.2%,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
对棉蚜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侵染棉花可以显著提高棉花
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0056] 表2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0057]
[0058]
[0059]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060] (2)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
[0061] 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为36.5%~
53.2%;通过拌种方式分别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菌土用量=1克菌土/50粒种)后,对棉蚜
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60.6%~89.9%,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
理对棉蚜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棉花可以显著提高棉花
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花蚜虫的防治效果。
[0062] 表3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天)
[0063]
[0064]
[0065]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种杀虫剂对应的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066] (3)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0067] 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
效果为40.9%~51.7%;通过拌种方式接了含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后,杀虫剂对
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80.5%~88.1%,而仅仅接种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
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棉花红蜘蛛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
合体侵染棉花可以显著提高棉花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
效果。
[0068] 表4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0069]
[0070]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071] (4)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0072] 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防治效果为
40.9%~51.7%,通过拌种方式分别接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后,杀虫剂对棉花
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64.2%~84.5%,而仅仅接种单一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
杀虫剂的处理对棉花红蜘蛛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棉花
可以显著提高棉花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0073] 表5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虫剂对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天)
[0074]
[0075]
[0076]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种杀虫剂对应的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077]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棉花对杀虫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虫剂在棉花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杀虫剂对棉蚜和棉花红蜘蛛的防治效果。
[0078] 实施例2丛枝菌根真菌增加玉米对杀虫剂的吸收
[0079] 1、实验方法
[0080]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081] 实验药剂:40%乐果乳油、40%丁硫克百威水乳剂、18%杀虫双水剂、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50%噻虫啉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50%螺虫乙酯水
分散粒剂、30%哌虫啶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
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
[0082] 实验对象:玉米上的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j(Linnaeus)]。
[0083]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084]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085]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玉米的根区土壤中,设置清水空白对照,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0086] A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处理玉米苗:选用饱满健康的玉米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玉米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玉米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
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
湿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移栽后1周,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
合体的菌土按用量为3克/株施于玉米苗的根部土壤中;于接菌后第4~6周,选择有蚜虫的
玉米苗施用杀虫剂,将杀虫剂撒施到玉米苗根区,用于防治玉米蚜虫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
量如表6所示;
[0087] B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处理玉米苗:选用饱满健康的玉米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玉米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玉米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的塑
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
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移栽后1周,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
分别按用量为3克/株施于玉米苗的根部土壤中;于接菌后第4~6周,选择有蚜虫的玉米苗
施用杀虫剂,将杀虫剂撒施到玉米苗根区,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6所示。
[0088] 表6用于防治玉米上蚜虫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0089]
[0090]
[0091] 3)调查方法
[0092] 于施药前和施药后7天分别调查蚜虫数量,并按照实施例1中的公式(1)和(2)进行计算玉米蚜虫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093] 2、实验结果
[0094] (1)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处理玉米苗后,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0095] 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玉米苗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
效果为37.5%~48.6%;接了9种混合的丛枝菌根真菌后,杀虫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显
著提高至73.4%~88.7%,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
玉米蚜虫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侵染玉米苗可以显著提
高玉米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
[0096] 表7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玉米苗根部土壤后,杀虫剂对玉米上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
[0097]
[0098]
[0099]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100] (2)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处理玉米苗后,杀虫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
[0101]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玉米苗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如表8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为
37.5%~48.6%;在玉米苗根区分别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后,杀虫剂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
果显著提高至60.2%~93.4%,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而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玉米
蚜虫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玉米苗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对
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玉米蚜虫的防治效果。
[0102] 表8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玉米苗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玉米上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用药后7天)
[0103]
[0104]
[0105]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种杀虫剂对应的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106]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玉米对杀虫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虫剂在玉米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杀虫剂对禾谷缢管蚜的防治效果。
[0107] 实施例3丛枝菌根真菌增加水稻对杀虫剂的吸收
[0108] 1、实验方法
[0109]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110] 实验药剂:40%乐果乳油、18%杀虫双水剂、20%烯啶虫胺水分散粒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哌虫啶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
[0111] 实验对象:水稻上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0112]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113]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114]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中,设置清水空白对照,具体操作如下:
[0115] A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中:将健康的水稻种放入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
±1℃左右,湿度为65%),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水
稻长至5cm时,将含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按用量为3克/株施于水稻根区土壤中;
于接菌后第4~6周,将杀虫剂撒施于水稻根部土壤中,同时将水稻分别用100cm×100cm养
虫笼罩住,放入20头稻飞虱,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9所示;
[0116] B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中:将健康的水稻种放入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
℃左右,湿度为65%),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水稻长
至5cm时,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分别按用量为3克/株施于水稻根区土壤中;于接
菌后第4~6周,将杀虫剂撒施到水稻根部土壤中,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9所示。
[0117] 表9用于防治褐飞虱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0118]杀虫剂 杀虫剂用量(克有效成分/株)
乐果 0.006
杀虫双 0.006
烯啶虫胺 0.003
吡虫啉 0.003
啶虫脒 0.003
噻虫胺 0.003
呋虫胺 0.003
噻虫嗪 0.003
哌虫啶 0.003
氟啶虫胺腈 0.003
[0119] 3)调查方法
[0120] 于施药后7天分别调查褐飞虱的数量,并按照实施例1中的公式(1)和公式(2)进行计算褐飞虱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121] 2、实验结果
[0122] 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体施于水稻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如表10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水稻褐飞虱
的防治效果为46.3%~53.4%,在水稻根区土壤中施用含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
后,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78.9%~95.7%,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
菌混合体、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水稻褐飞虱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
真菌混合体侵染水稻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水稻褐飞虱
的防治效果。
[0123] 表10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0124]
[0125]
[0126]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127]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如表11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杀虫剂单用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为46.3%~53.4%;在水稻根区施用了含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后,杀虫剂对水稻褐飞
虱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66.9%~93.0%,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虫剂的
处理对水稻褐飞虱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水稻可以显著
提高水稻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0128] 表11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水稻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天)
[0129]
[0130]
[0131]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种杀虫剂对应的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132]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对杀虫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虫剂在水稻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0133] 实施例4丛枝菌根真菌增加柑橘对杀虫剂的吸收
[0134] 1、实验方法
[0135]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136] 实验药剂: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螺虫乙酯水分散粒剂、50%氟啶
虫胺腈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0137] 实验对象:柑橘上的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Kuwayama)】。
[0138]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139]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140]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柑橘根区土壤中,设置清水空白对照,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具体操作如下:
[0141] A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柑橘根区土壤中:购买株高为30cm的柑橘苗,并播种于20cm×18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放于温室大棚中(大棚温度
为26±1℃左右,湿度为65%),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
于移栽后1周左右,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按用量为5克/株施于柑橘根区土
壤中进行接菌;于接菌后第4~6周,施用杀虫剂,将杀虫剂施用于柑橘根部土壤中,施药后
将柑橘分别用100cm×100cm养虫笼罩住,同时将20头柑橘木虱放入其中,用于防治柑橘木
虱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12所示;
[0142] B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柑橘根区土壤中:购买株高为30cm的柑橘苗,并播种于20cm×18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放于温室大棚中(大棚温度为26
±1℃左右,湿度为65%),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移
栽后1周左右,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按用量为5克/株施于柑橘根区土壤中进行
接菌;于接菌后第4~6周,施用杀虫剂,将杀虫剂施于柑橘根部土壤中,施药后将柑橘分别
用100cm×100cm养虫笼罩住,同时将20头柑橘木虱放入其中,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12
所示。
[0143] 表12用于防治柑橘木虱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0144] 杀虫剂 杀虫剂用量(克有效成分/株)吡虫啉 0.33
啶虫脒 0.33
噻虫胺 0.33
呋虫胺 0.33
噻虫嗪 0.33
螺虫乙酯 0.33
氟啶虫胺腈 0.33
氟啶虫酰胺 0.33
[0145] 3)调查方法
[0146] 于施药后7天调查柑橘木虱数量,并按照实施例1中的公式(1)和(2)进行计算柑橘木虱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147] 2、实验结果
[0148] 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柑橘根部土壤后,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如表13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农药单用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效果为46.7%~57.6%,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柑橘根区土壤后,杀虫
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73.9%~96.2%,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
体、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柑橘木虱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
合体侵染柑橘可以显著提高柑橘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
果。
[0149] 表13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柑橘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0150]
[0151]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152]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柑橘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如表14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农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为
46.7%~57.6%;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柑橘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柑橘
木虱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75.8%~96.5%,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虫剂
的处理对柑橘木虱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单一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柑橘可以显著提高
柑橘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0153] 表14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柑橘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施药后7天)
[0154]
[0155]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种杀虫剂对应的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156]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柑橘对杀虫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虫剂在柑橘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杀虫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
[0157] 实施例5丛枝菌根真菌增加韭菜对杀虫剂的吸收
[0158] 1、实验方法
[0159]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160] 实验药剂:5%氟啶脲乳油;
[0161] 实验对象:韭菜上的韭蛆(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0162]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163]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164]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韭菜根区土壤中,设置清水空白对照,具体操作如下:
[0165] A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韭菜根区土壤中:选用健康的韭菜根系放入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进行培养,待韭菜出苗后,同时接种含
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菌土用量为10千克/公顷,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
(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4周
施用杀虫剂,将杀虫剂滴灌到韭菜根区土壤中,用于防治韭蛆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
15所示;
[0166] B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韭菜根区土壤中:选用健康的韭菜根系放入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进行培养,待韭菜出苗后,分别接种含有单
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每种菌土用量为10千克/公顷,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
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4周施用
杀虫剂,将杀虫剂滴灌到韭菜根区土壤中,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15所示。
[0167] 表15用于防治韭蛆的杀虫剂的种类和用量
[0168]杀虫剂 用量(千克有效成分/公顷)
氟啶脲 0.225
[0169] 3)调查方法
[0170] 于施药前和施药后第10天取样调查与记录韭蛆活虫量,并按照实施例1中的公式(1)和公式(2)计算韭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0171] 2、实验结果
[0172] 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韭菜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如表16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为
47.3%;在根区施用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后,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显
著提高至85.4%,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虫剂的处理对韭蛆没有防治效果。
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侵染韭菜可以显著提高韭菜对杀虫剂的吸收能
力,从而显著提高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0173] 表16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用于韭菜根区土壤后,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0174]
[0175]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176]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韭菜根区土壤后,杀虫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如表17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为47.3%,
在韭菜根区施用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后,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
67.4%~76.1%,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氟啶脲的处理对韭蛆没有防治效果。
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韭菜可以显著提高韭菜对杀虫剂的吸收能力,从
而显著提高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0177] 表17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韭菜根区土壤后,氟啶脲对韭蛆的防治效果
[0178]
[0179]
[0180]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181]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韭菜对杀虫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虫剂在韭菜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杀虫剂对韭蛆的防治效果。实施例6丛枝菌根
真菌增加棉花对杀菌剂的吸收
[0182] 1、实验方法
[0183]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184] 实验药剂:80%多菌灵水分散粒剂、20%甲基立枯磷乳油;
[0185] 实验对象:棉花上的棉花立枯病。
[0186]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187]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188]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采用拌种方式接种,设置清水空白对照,接种方法如下:
[0189] A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棉花种与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进行拌种,菌土用量为1克/50粒种,再将棉花种放入育
苗盘中进行催芽,待棉花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棉花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的
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
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7周,将杀菌剂滴灌到棉花根
区土壤中,所用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18所示;
[0190] B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棉花种分别与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进行拌种,菌土用量为1克/50粒种,再将棉花种放入育苗盘
中进行催芽,待棉花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棉花苗带土移栽至10cm×15cm的塑料
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
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7周,将杀菌剂滴灌到棉花根区土
壤中,所用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18所示。
[0191] 表18用于防棉花立枯病的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
[0192] 杀菌剂 农药用量(克有效成分/株)多菌灵 0.006
甲基立枯磷 0.006
[0193] 3)调查方法
[0194] 棉花立枯病的调查方法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93部分:杀菌剂种子处理防治棉花苗期病害药效试验。于施药前和施药后第14天分别进行调查,并按照以下公式
(3)和(4)进行计算棉花立枯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195]
[0196]
[0197] 2、实验结果
[0198] 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花后,杀菌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如表19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2种杀菌剂单用对棉花立枯病
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2.6%、50.7%;通过拌种方式接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
后,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提高至85.6%、81.5%,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混
合体、但没有用杀菌剂的处理对棉花立枯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
的混合体侵染棉花可以显著提高棉花对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花立枯病的
防治效果。
[0199] 表19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棉种后,杀菌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0200]
[0201]
[0202]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203]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花后,杀菌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如表20所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2种杀菌剂单用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
42.6%、50.7%;通过拌种方式分别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分
别显著提高至64.7%~86.8%,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菌剂的处理对棉花
立枯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棉花可以显著提高棉花对
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0204] 表20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棉花后,杀菌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0205]
[0206]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207]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棉花对杀菌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菌剂在棉花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杀菌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0208] 实施例7丛枝菌根真菌增加水稻对杀菌剂的吸收
[0209] 1、实验方法
[0210]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211] 实验药剂:25%戊唑醇水乳剂、50%己唑醇水分散粒剂;
[0212] 实验对象:水稻上的水稻纹枯病。
[0213]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214]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215]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采用拌种方式接种,设置清水空白对照,丛枝菌根真菌的接种方法如下:
[0216] A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水稻种与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种进行拌种,丛枝菌根真菌菌土的用量为1克菌土/50粒
种,再将水稻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水稻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水稻苗带
土移栽至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
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6周,
选择有水稻纹枯病的水稻苗施用杀菌剂,杀菌剂的施用方式为灌根,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
的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21所示;
[0217] B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选用饱满健康的水稻种分别与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进行拌种,丛枝菌根真菌菌土的用量为1克菌土/50粒种,再将水
稻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水稻苗长至7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水稻苗带土移栽至
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并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
±1℃左右,湿度为65%);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5~6周,选择有水
稻纹枯病的水稻苗施用杀菌剂,杀菌剂的施用方式为灌根,所用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
21所示。
[0218] 表21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
[0219]
[0220]
[0221] 3)调查方法
[0222] 水稻纹枯病的调查方法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施药前和施药后第10天分别进行调查,并按照实施例6中的公式(3)和(4)进行计算水稻
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223] 2、实验结果
[0224] 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后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如表22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2种杀菌剂单用对水稻纹枯病的
防治效果分别为44.9%、53.2%;通过拌种方式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后,对水稻
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提高至82.9%、89.3%,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但没
有用杀菌剂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
侵染水稻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
治效果。
[0225] 表22用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后,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0226]
[0227]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228] 用含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后,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如表23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2种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44.9%、53.2%;通过拌种方式分别接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
果分别显著提高至68.2%~86.5%,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菌剂的处理对
水稻纹枯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水稻可以显著提高水
稻对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0229] 表23用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拌种处理稻种后,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0230]
[0231]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同列防治效果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232]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对杀菌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菌剂在水稻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0233] 实施例8丛枝菌根真菌增加黄瓜对杀菌剂的吸收
[0234] 1、实验方法
[0235] 1)实验药剂和对象
[0236] 实验药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0237] 实验对象:黄瓜上的霜霉病。
[0238] 2)丛枝菌根真菌处理
[0239] 丛枝菌根真菌:用9种丛枝菌根真菌配成的菌土与实施例1相同;
[0240] 于温室大棚内进行盆栽实验,将含有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黄瓜根区土壤中,设置清水空白对照,丛枝菌根真菌的接种方法如下:
[0241] A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黄瓜根区土壤中:选用饱满健康的黄瓜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黄瓜苗长至5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黄瓜苗带土移栽至
10cm×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同时接种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
土,用量为4克/株,然后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65%);
每盆为1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4~5周,选择有霜霉病的黄瓜苗施用杀菌剂,
杀菌剂的施用方式为灌根,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24所示;
[0242] B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于黄瓜根区土壤中:选用饱满健康的黄瓜种放入育苗盘中进行催芽,待黄瓜苗长至5cm左右,选择长势一致的黄瓜苗带土移栽至10cm×
15cm的塑料盆中(培养基质为自然土),分别接种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菌土用量
为4克/株,然后放于温室大棚中继续培养(大棚温度为26±1℃左右,湿度为65%);每盆为1
次重复,每处理重复10次;于接菌后第4~5周,选择有霜霉病的黄瓜苗施用杀菌剂,杀菌剂
的施用方式为灌根,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如表24所示。
[0243] 表24用于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杀菌剂的种类和用量
[0244]杀菌剂 杀菌剂用量(克有效成分/株)
甲霜灵 0.013
[0245] 3)调查方法
[0246] 黄瓜霜霉病的调查方法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霜霉病。于施药前和施药后第10天分别进行调查,并按照实施例6中的公式(3)和(4)进行计算黄瓜
霜霉病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247] 2、实验结果
[0248] 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黄瓜根区土壤后,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如表25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甲霜灵单用对黄瓜霜霉病
的防治效果为53.1%,在黄瓜根区施用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后,甲霜灵对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提高至92.6%,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但没有用甲
霜灵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混合体侵染黄
瓜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对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249] 表25将含有9种丛枝菌根真菌混合体的菌土施于黄瓜根区土壤后,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250]
[0251]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行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者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t检验)。
[0252] 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黄瓜根区土壤后,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如表26所示,可以看出,在未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时,甲霜灵单用对黄瓜霜霉病的防
治效果为53.1%,在黄瓜根区施用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后,杀菌剂对黄瓜霜霉
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提高至76.4%~89.7%,而仅仅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但没有用杀菌
剂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没有防治效果。此结果说明了9种丛枝菌根真菌单独侵染黄瓜可以
显著提高黄瓜对杀菌剂的吸收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253] 表26将含有单一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土施用于黄瓜根区土壤后,甲霜灵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254]处理(菌土用量=4克/株) 施药后第10天的防治效果(%)
甲霜灵单用(未接菌) 53.1±3.6b
甲霜灵+菌1 78.6±3.0a
甲霜灵+菌2 87.3±3.2a
甲霜灵+菌3 86.5±2.9a
甲霜灵+菌4 87.8±2.7a
甲霜灵+菌5 89.7±2.2a
甲霜灵+菌6 89.3±2.6a
甲霜灵+菌7 76.4±2.3a
甲霜灵+菌8 83.6±2.6a
甲霜灵+菌9 87.1±3.1a
[0255] 注:数据为10次重复的平均值,防治效果中同列数据后标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DMRT法)。
[0256] 以上结果表明:9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够显著增加黄瓜对杀菌剂的吸收率,使得杀菌剂在黄瓜中的含量也显著提高,进而提高了杀菌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0257]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
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