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392360.X

文献号 : CN11103747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马小强

申请人 : 张家港华裕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驱动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前进,并通过喷砂器对金属管材第一侧面的前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金属管材整个第一侧面的喷砂;(2)驱动金属管材使其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后,再驱动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后退,并通过喷砂器对金属管材第二侧面的后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金属管材整个第二侧面的喷砂;(3)根据喷砂器喷砂覆盖的角度来调整金属管材前后往复运动的次数以及间歇性转动的次数,以对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本发明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能耗相对较低,能够保证对金属管材表面抛光的均匀性。

权利要求 :

1.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驱动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前进,并通过喷砂器对所述金属管材第一侧面的前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所述金属管材整个所述第一侧面的喷砂;

(2)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后,再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后退,并通过所述喷砂器对所述金属管材第二侧面的后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所述金属管材整个所述第二侧面的喷砂;

(3)根据所述喷砂器喷砂覆盖的角度来调整所述金属管材前后往复运动的次数以及间歇性转动的次数,以对所述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

将所述金属管材的一端穿入套管后,再将所述套管穿入卡爪组件中,在所述套管上沿其轴向开设一条用于断开所述套管的间隙;

在步骤(1)中,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匀速前进,直至所述金属管材的后端位于所述喷砂器的喷砂区域中并完成喷砂;

在步骤(2)中,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匀速后退,直至所述金属管材的前端位于所述喷砂器的喷砂区域中并完成喷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砂器喷砂覆盖的角度为α,其中,0°<α≤180°;所述金属管材单次转过的角度为β;当α能够被360°整除时,β=α;当α不能被360°整除时,β≤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根据需要交替重复步骤(1)和步骤(2),以对所述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圆弧面,所述金属管材的外圆周面由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多个侧面环绕组成。

说明书 :

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对金属管材喷砂抛光时,由于喷砂器喷出的砂位于一定的范围内,不仅无法对金属管材整个圆周面进行覆盖,同时也无法对金属管材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进行覆盖。现有技
术中,通过设置多个不同位置的喷砂器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耗较大,还无法保证金属管
材表面抛光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能耗相对较低,同时能保证对金属管材表面抛光的均匀性。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 (1)驱动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前进,并通过喷砂器对所述金属管材第一侧面的前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所述金属管材整个所述第一侧面的喷
砂;
[0007] (2)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后,再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后退,并通过所述喷砂器对所述金属管材第二侧面的后端
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所述金属管材整个所述第二侧面的喷砂;
[0008] (3)根据所述喷砂器喷砂覆盖的角度来调整所述金属管材前后往复运动的次数以及间歇性转动的次数,以对所述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
[0009] 优选地,将所述金属管材的一端穿入套管后,再将所述套管穿入卡爪组件中,在所述套管上沿其轴向开设一条用于断开所述套管的间隙。
[0010] 优选地,在步骤(1)中,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匀速前进,直至所述金属管材的后端位于所述喷砂器的喷砂区域中并完成喷砂。
[0011] 优选地,在步骤(2)中,驱动所述金属管材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匀速后退,直至所述金属管材的前端位于所述喷砂器的喷砂区域中并完成喷砂。
[0012] 优选地,所述喷砂器喷砂覆盖的角度为α,其中,0°<α≤180°;所述金属管材单次转过的角度为β;当α能够被360°整除时,β=α;当α不能被360°整除时,β≤α。
[0013] 优选地,在步骤(3)中,根据需要交替重复步骤(1)和步骤(2),以对所述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
[0014]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均为圆弧面,所述金属管材的外圆周面由所述第一侧面、所述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等环绕组成。
[0015]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一种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使金属管材能够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运动,并经过喷砂器的喷砂区
域,在完成一个侧面的喷砂后,使金属管材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并完成另一个侧面的喷
砂,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对金属管材的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喷砂器能够对金属管材的
整个表面进行均匀的抛光,且能耗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0016] 附图1为金属管材往复经过喷砂区域一次的原理示意图;
[0017] 附图2为金属管材装入卡爪组件中的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3为套管的横剖图。
[0019] 其中:1、金属管材;2、套管;3、卡爪组件;4、喷砂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0021] 参见图2‑3所示,将金属管材1的一端同轴穿入套管2后,再将套管2同轴穿入卡爪组件3中,在套管2上沿其轴向开设一条用于断开套管2的间隙。卡爪组件3带动金属管材1绕
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以及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往复运动。
[0022] 套管2沿其轴向开设有间隙,间隙用于沿套管2的径向断开套管2,沿该间隙断开后的套管2展平后呈矩形。通过设置该套管2,使金属管材1表面不易被卡爪组件3夹伤,通过设
置带有该间隙的套管2,使金属管材1能够更为容易的穿入该套管2中。同时,对于直径不同
的金属管材1,均能够使用该套管2套入,区别仅在于套入不同直径的金属管材1后,该间隙
的宽度不同。显然,该套管2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0023] 参见图1所示,为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1,该用于金属管材的喷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 (1)驱动金属管材1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前进(向左运动),并通过喷砂器4对金属管材1第一侧面的前端(左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金属管材1整个第一侧
面的喷砂;具体的,驱动金属管材1向左匀速前进,直至金属管材1的后端(右端)位于喷砂器
4的喷砂区域中并完成喷砂;该步骤对应上面两幅框图;
[0025] (2)驱动金属管材1使其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过一定的角度后,再驱动金属管材1使其沿自身长度延伸方向后退(向右运动),并通过喷砂器4对金属管材1第二侧面的后端
(右端)进行喷砂,直至沿前后方向完成对金属管材1整个第二侧面的喷砂;具体的,驱动金
属管材1向右匀速后退,直至金属管材1的前端(左端)再次位于喷砂器4的喷砂区域中并完
成喷砂;该步骤对应下面两幅框图;
[0026] (3)根据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来调整金属管材1前后往复运动的次数以及间歇性转动的次数,以对金属管材1的整个外圆周面进行至少一次的喷砂。
[0027] 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为α,其中,0°<α≤180°;金属管材1单次转过的角度为β;当α能够被360°整除时,β=α;当α不能被360°整除时,β≤α。
[0028] 在本实施例中,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α=180°,在步骤(1)中,金属管材1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喷砂器4对第一侧面,即180°的圆弧面整体进行喷砂;在步骤(2)中,金属管
材1转过β=180°,接着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喷砂器4对第二侧面,即180°的另一个圆弧面
整体进行喷砂,以完成对金属管材1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
[0029] 在实施例2中,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α=120°,金属管材1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后旋转120°,再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再旋转120°后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以完成对金属
管材1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
[0030] 在实施例3中,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α=90°,金属管材1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后旋转90°,再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再旋转90°后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最后再旋转90°后
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以完成对金属管材1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
[0031] 在实施例4中,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α=130°,金属管材1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后旋转130°,再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再旋转100°后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以完成对金属
管材1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
[0032] 在实施例5中,喷砂器4喷砂覆盖的角度α=130°,金属管材1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后旋转130°,再自左向右经过喷砂器4,再旋转130°后自右向左经过喷砂器4,以完成对金属
管材1整个外圆周面的喷砂。
[0033]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
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