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068693.3

文献号 : CN11114973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黄小林杨育凯林黑着舒琥李涛虞为黄忠

申请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篮子鱼养殖产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

权利要求 :

1.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S2. 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3

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 ,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0.2‑0.5尾/ml;

S4.孵化后第8‑10天,将育苗袋中的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进行室外池塘生态育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开口;所述牡蛎受精卵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现配现用,投喂时用500目筛绢制成的拦网过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投喂牡蛎受精卵后,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所述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定期对水质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室外孵化桶中的水质透明度过低时,停止充气,采用消毒后的棍子将桶体中的水沿一个方向搅动,待杂质在桶体底部沉积后开启排水装置,将杂质排出,并补充新鲜海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孵化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排水装置;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向所述桶体内腔供气的供气组件;所述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升降折叠式盖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桶体的底面中心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控制阀;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石和气管,所述气石位于所述桶体内,所述气石连接气管,气管伸出所述桶体外,所述气管与气源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池塘生态育苗的过程为:

(1)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处理;

(2)在仔鱼下池培育前进行饵料生物的培养;

(3)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维持所述育苗池的生态平衡;

(4)孵化后第15‑17天,仔鱼完成形态发育进入稚鱼培育阶段。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饵料生物的培养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先向所述育苗池中接种单胞藻,通过育苗池中的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足类;所述步骤(3)中,待育苗池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鳗鱼粉和发酵小杂鱼浆,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稚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粉状香鱼饲料和粉状0号虾料商品饲料。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稚鱼收完翅膀到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前采用拉网收集分放。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后还包括:孵化后第28‑30天,转入幼鱼培育阶段,将幼鱼采用拉网捕捞,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准备出售;所述幼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浮性饲料和植物性饵料。

说明书 :

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了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黄斑篮子鱼( Siganus oramin) 俗称泥猛,隶属鲈形目、篮子鱼科、篮子鱼属,为小型近岸经济鱼类,分布广,在中国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均有分布。其肉质细嫩,味道鲜
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由于其杂食偏植食性的食性特点,且喜食附着藻类,具有饲料源易解
决、养殖成本低、抗病力强、可清洁网衣、饲养周期短等诸多优点。近年来,黄斑篮子鱼养殖
发展迅速,已成为近岸海水网箱养殖主养和混养杂食性鱼类新对象之一,市场需求越来越
大,具有巨大的养殖开发潜力。但黄斑篮子鱼的全人工规模化繁殖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目
前,黄斑篮子鱼养殖苗种主要是从自然海区中直接捕获,其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其养殖
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全人工繁育技术规模化培育出大量的苗种才能彻底解决黄斑篮子鱼养
殖产业的苗种短缺问题。
[0003] 传统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中,通常是在孵化桶中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将得到的仔鱼直接投放到育苗池中进行培育。黄斑篮子鱼苗种培育有多个关键
时期,如破膜期、开口期、收翅期、鳞片期等,而其中最关键、存活率最低和对最后成功出苗
数量影响最大的当属开口期,尤其是黄斑篮子鱼这种开口期仔鱼口径很小的鱼类,成熟的
精子和卵子受精后成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而发育为胚胎,胚胎的发育都是在卵膜的包裹保
护下进行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小,同一批受精卵彼此间的质量相差不大,绝大多数受精
卵的质量都是同一水平的,但最后出苗时苗种数量却只占受精卵数的极少部分,大部分孵
化出的仔鱼未能存活到出苗规格。
[0004] 因此,如何在黄斑篮子鱼培育过程中提高出苗率,已经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黄斑篮子鱼苗种培育中存在出苗率不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
[0006]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 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 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0009] S2.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0010] 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3
进行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 ,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
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0.2‑0.5尾/ml;
[0011] S4.孵化后第8‑10天,将育苗袋中的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进行室外池塘生态育苗。
[0012] 进一步地,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开口;所述牡蛎受精卵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现配现用,投喂时用500目筛绢制成的拦网过滤。
[0013] 进一步地,投喂牡蛎受精卵后,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所述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定期对水质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室外孵化桶中的水质透明度过低时,停
止充气,采用消毒后的棍子将桶体中的水沿一个方向搅动,待杂质在桶体底部沉积后开启
排水装置,将杂质排出,并补充新鲜海水。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室外孵化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排水装置;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向所述桶体内腔供气的供气组件;所述桶体的侧壁上
设置有保温层;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升降折叠式盖板。
[0015] 进一步地,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桶体的底面中心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控制阀;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石和气管,所述
气石位于所述桶体内,所述气石连接气管,气管伸出所述桶体外,所述气管与气源连接。
[0016] 进一步地,池塘生态育苗的过程为:
[0017] (1)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处理;
[0018] (2)在仔鱼下池培育前进行饵料生物的培养;
[0019] (3)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维持所述育苗池的生态平衡;
[0020] (4)孵化后第15‑17天,仔鱼完成形态发育进入稚鱼培育阶段。
[0021] 进一步地,所述饵料生物的培养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先向所述育苗池中接种单胞藻,通过育苗池中的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
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足类。
[002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待育苗池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鳗鱼粉
和发酵小杂鱼浆,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
[0023] 进一步地,所述稚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粉状香鱼饲料和粉状0号虾料商品饲料。
[0024] 进一步地,在稚鱼收完翅膀到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前采用拉网收集分放。
[0025] 进一步地,步骤(5)后还包括:孵化后第28‑30天,转入幼鱼培育阶段,将幼鱼采用拉网捕捞,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准备出售;所述幼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浮
性饲料和植物性饵料。
[0026]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 本发明中,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
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
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
篮子鱼养殖产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
[0028] 本发明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切实可行,苗种培育过程中省人、省时、省力、省心、省钱,可大幅降低苗种培育成本,生态高效的提升苗种质量和数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9] 图1为本发明室外孵化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中:1、桶体,2、出水口,3、出水管,4、控制阀,5、气石,6、气管,7、保温层,8、升降折叠式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0032] 如无特殊说明,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但如有冲突,则以本说明书中的定义为准。
[0033] 本文中“包括”、“包含”、“含”、“含有”、“具有”或其它变体意在涵盖非封闭式包括,这些术语之间不作区分。术语“包含”是指可加入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其它步骤和成分。术语
“包含”还包括术语“由…组成”和“基本上由…组成”。本发明的组合物和方法/工艺包含、由
其组成和基本上由本文描述的必要元素和限制项以及本文描述的任一的附加的或任选的
成分、组分、步骤或限制项组成。
[0034]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涉及组分量、工艺条件等的所有数值或表述在所有情形中均应理解被“约”修饰。涉及相同组分或性质的所有范围均包括端点,该端点可独
立地组合。由于这些范围是连续的,因此它们包括在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数值。还应
理解的是,本申请引用的任何数值范围预期包括该范围内的所有子范围。
[003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
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
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
“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 发明
中的具体含义。
[0037] 正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黄斑篮子鱼苗种培育中出苗率不高的问题,但造成这种缺陷的原因并不清楚,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开口期,仔鱼未能同步开口
是导致最后出苗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同一批受精卵,孵化出仔鱼并在内源性营养被
吸收完后须开口摄食外源性营养,而此时仔鱼的活力弱,若在开口期这个内外营养衔接的
时候未能及时摄取到适口的食物补充能量,则将直接导致仔鱼开口失败发育停滞甚至饥饿
而死,而另一方面如果开口期适口的开口饵料密度不够,部分开口期的仔鱼周边刚好分布
有开口饵料而成功及时开口,另一部分开口期仔鱼因周边适口的开口饵料不够需游动一段
时间后才能摄食到适口饵料开口,后开口的仔鱼在后续的生长发育中每一步都比先开口的
仔鱼慢,并且是越来越慢,而海水鱼仔稚幼鱼发育期一般都是肉食性且摄食活饵的,尤其是
变态为幼鱼后,会将发育慢暂处于仔稚鱼个体小的同类视为适口的饵料进行大量捕食,因
此发育快的长的大,就会攻击发育慢长的小的同类,甚至摄食个体小的同类,从而导致最终
出苗率大打折扣。而传统的黄斑篮子鱼苗种的培育中,通常是在孵化桶中进行黄斑篮子鱼
受精卵的孵化,将得到的仔鱼直接投放到育苗池中进行培育,这样就导致仔鱼个体的开口
期不同,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大,后开口的仔鱼的在培育过程中就被淘汰,从而导致最终
出苗数量不高,出苗率低。
[0038]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的黄斑篮子鱼苗种规模化培育方法,在前期取得黄斑篮子鱼人工繁殖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授精获得优质受精卵,创造性地将得到的仔鱼继续
在孵化桶中进行初孵仔鱼的开口,培育一定时间后再将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
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最后再将仔鱼投放到育苗池中进行培育;同时在开口期为开
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
度活饵,使育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
残,大大提高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
篮子鱼养殖产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
[0039] 并在开口期为开口的仔鱼及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并在仔鱼发育阶段持续保持高密度活饵,使育
苗前期所有仔鱼发育相对同步,尽量减少同一批苗种间个体差异,避免同类相残,大大提高
出苗数量,提高了出苗率,最终实现黄斑篮子鱼苗种人工规模化培育,为黄斑篮子鱼养殖产
业提供大量优质健康苗种。
[0040] 一种黄斑篮子鱼苗种的规模化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1] S1.通过室外孵化桶进行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孵化,得到仔鱼;
[0042] S2. 仔鱼在所述室外孵化桶中开口后,投喂牡蛎受精卵供其开口摄食,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
[0043] S3.孵化后第4‑5天,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3
进行培育;所述育苗袋不透水,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 ,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
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0.2‑0.5尾/ml;
[0044] S4.孵化后第8‑10天,将育苗袋中的仔鱼转移到育苗池中进行室外池塘生态育苗。
[0045] 本发明中,对获取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法进行,且本发明并未对此进行改进,在此不再赘述。
[0046] 在孵化过程中,黄斑篮子鱼受精卵在室外孵化桶里开始胚胎发育,一般受精第三天破膜成初孵仔鱼,再过一天仔鱼发育出口裂,并初次开口摄食,整个孵化过程中需定期取
样观察仔鱼发育程度,准确掌握开口时间。
[0047] 经研究发现,本发明中,孵化后第3天的仔鱼开口;开口时口裂很小,约 197.25±75.51μm,本发明中采用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其直径小于120μm,可以确保绝大部分仔
鱼能第一时间在开口期顺利开口,经过1‑2天开口期,第4‑5天进一步发育,口裂变大,约 
250±100μm,可以摄食更大个体的饵料如海水鱼类育苗常用的褶皱臂尾轮虫,通过取样显
微观察到仔鱼口裂长大,牡蛎受精卵已不是其适口饵料时(饵料过大或过小都不适口,仔鱼
不会摄食,过小,摄食后补充能量小,而摄食活动消耗能量多,不划算;过大,则摄食不到),
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
[0048] 本发明中,所述牡蛎受精卵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现配现用,投喂时用500目筛绢制成的拦网过滤,以免影响水质。
[0049] 本发明中,直接在室外孵化桶中进行仔鱼的开口,并提供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作为开口饵料,由于室外孵化桶中的水体小,小水体容易保证开口饵料的密度,而开口饵料
的适当密度正是初孵仔鱼能否成功开口的关键,这样可以确保绝大部分仔鱼能第一时间在
开口期顺利开口。
[0050] 本发明中,通过保持室外孵化桶的水体中牡蛎受精卵的密度为100‑200个/ml,仔鱼密度为2‑5尾/ml,可以确保仔鱼开口时周围有足够密度的牡蛎受精卵,提高存活率。
[0051] 发明人在长期的育苗实践中发现,所述育苗袋中的水体的体积为5‑10m3,所述育苗袋中培育有单胞藻和轮虫,所述水体中轮虫的密度为10‑20个/ml,所述仔鱼的密度为
0.2‑0.5尾/ml,通过这种控制,可以保证在仔鱼发育阶段保持高密度活饵,是育苗前期所有
仔鱼发育相对同步,规格整齐,存活率高。
[0052] 本发明中,投喂牡蛎受精卵后,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所述对水质进行监测与综合调控为:定期对水质进行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室外孵化桶中的水质透明度过低时,该
情况主要是未受精的牡蛎卵子、未能孵化且已死的黄斑篮子鱼受精卵以及孵化后剩下的卵
膜等杂质引起的,发现该情况时,停止向桶体内充气,采用消毒后的棍子将桶体中的水沿一
个方向搅动,待杂质在桶体底部沉积后开启排水装置,将杂质排出,并补充新鲜海水。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前需要重复该操作以排除掉杂质,以免进入育苗袋影响水质。
[0054] 海水鱼类受精卵一般都是浮性卵,卵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在海水中悬浮或漂浮,如石斑鱼、卵形鲳鲹、鲷科鱼类等等,这类浮性卵的孵化一般是在育苗池塘内挂一个不
透水的受精卵孵化网箱,里面打气,受精卵就会自然分散开来,在孵化网箱里均匀分布,不
会堆积缺氧。而黄斑篮子鱼的受精卵则是个例外,其受精卵密度大,在自然海水中表现为沉
性,且有粘性,在无其他可供粘附的物体时,将自然沉降到底部。另一方面,为了大规模培育
苗种,需要将孵化桶设置在室外的育苗池旁边,从而有利于孵化开口后将仔鱼倒入育苗池
中。因此,基于黄斑篮子鱼受精卵特殊性质以及孵化所需的室外条件,本发明人经过大量研
究,设计出一种适用于黄斑篮子鱼的室外孵化桶,更适合于室外规模性繁殖,有利于提高黄
斑篮子鱼的出苗率。
[0055] 所述室外孵化桶包括桶体,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具体地,所述桶体包括上侧且呈圆柱形的第一桶体、以及位于第一桶体一端的第二桶体,所述第一桶体的上端开口,所
述第二桶体设置呈圆锥形,在第二桶体远离第一桶体的一端的中心位置形成出水口。本发
明中,所述桶体作为黄斑篮子鱼受精卵孵化的容器,用来盛放受精卵、孵化所需的海水以及
孵化出的仔鱼。本发明中,所述桶体的底面呈锥形面,减少了桶体底部的沉积面积,便于利
用较小的气流搅动底部的受精卵,减少了受精卵在桶底的沉积,有助于孵化率的提升。
[0056] 所述桶体的底面设置有排水装置;具体地,所述排水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桶体的底面中心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口连接的出水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上的控制阀。本发
明中,通过在桶体的底面设置排水装置,一方面,易于将桶体内的坏卵死卵等杂质剔除,使
得水霉不易滋生,创设良好的孵化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将孵化出的仔鱼自动、快速排出,避
免了人工捞取仔鱼存在的操作复杂、捞取不彻底、浪费人力和时间等的问题。
[0057] 所述桶体内设置有向所述桶体内腔供气的供气组件;所述供气组件包括气石和气管,所述气石位于所述桶体内,所述气石连接气管,气管伸出所述桶体外,所述气管与气源
连接。
[0058] 本发明中,在桶体内设置有供气组件,向桶体内提供从充足的氧气,使得该桶体在较小的空间内可以培育较多的仔鱼;同时利用气流的作用实现对桶体内的受精卵的自动、
快速、持续搅动,能够有效避免因受精卵沉积在桶底发生挤压、缺氧而影响孵化率的问题。
[0059] 所述桶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保温层。本发明中,针对室外温度早晚和日夜相差大的问题,在桶体的侧壁设置保温层,以防止孵化桶内的热量散失,保持孵化桶内温度恒定,增
加保温效果,适宜黄斑篮子鱼受精卵在室外的孵化。
[0060] 本发明中,对保温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保温层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产品要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作为举例,所述保温层
可以为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低。
[0061] 所述桶体的顶端设置有升降折叠式盖板。本发明中,创造性地在桶体的顶端设置升降折叠式盖板,该升降折叠式盖板可升降和折叠;白天可以将盖板升起来,可挡雨透气,
晚上将盖板降下来可形成温棚保温。
[0062] 本发明中,对所述升降折叠式盖板的具体结构不作特别限定,其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
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进行选择和调整,只要实现盖板
的可升降可折叠的效果,灵活实现对桶体的遮盖即可。作为举例,所述升降折叠式盖板可以
为伞盖。
[0063] 所述桶体的下部安装有支架。
[0064] 所述育苗袋具体结构参见CN203435544U中的海水鱼类规模化育苗孵化网箱。
[0065] 本发明中,将孵化出的仔鱼继续在室外孵化桶中进行培育,待仔鱼经过开口期后将室外孵化桶中的仔鱼连水一起转移至育苗池内的育苗袋中进行培育,待仔鱼已经具备较
强的游泳活动能力,摄食能力增强,口裂也长大至能吞食更大饵料,如枝角类和桡足类等,
此时将育苗袋解开将仔鱼放入育苗池进行池塘生态育苗。根据仔鱼不同发育阶段投喂合适
的饵料,防止仔鱼在没有主动游泳能力的情况下进入育苗池培育而沉底死亡,提高仔鱼的
成活率,该方法科学合理、高效。
[0066] 池塘生态育苗具有自然生态条件符合仔、稚、幼鱼的生存环境要求, 天然的饵料生物种类丰富,营养全面均衡,大小适应各发育阶段仔稚幼鱼对摄食适口饵料的选择性,鱼
苗生长速度快,苗体健壮,便于规模化生产大规格苗种等特点,是苗种规模化、 产业化生产
的优选方法。
[0067] 本发明中,池塘生态育苗的过程为:
[0068] (1)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处理;
[0069] (2)在仔鱼下池培育前进行饵料生物的培养;
[0070] (3)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维持所述育苗池的生态平衡;
[0071] (4)孵化后第15‑17天,仔鱼完成形态发育进入稚鱼培育阶段。
[0072] 其中,步骤(1)中,本发明中,对育苗池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法进行。
[0073] 步骤(2)中,所述饵料生物的培养按照以下步骤操作:在所述池塘中先后接种和培育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
[0074] 具体地,先向所述育苗池中接种单胞藻,通过育苗池中的增氧机和气泵打气以及阳光照射,使所述单胞藻迅速繁殖;7天后接种轮虫;待所述轮虫的密度显著增大时接种桡
足类。
[0075] 所述单胞藻可以改善育苗池水质,并为育苗池内轮虫、桡足类提供饵料。
[0076] 本发明中,所述的轮虫优选但不限定为褶皱臂尾轮虫。
[0077] 本发明中,对桡足类的具体种类不作特别限定,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桡足类,作为优选,所述桡足类为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a)、火腿许水蚤
(Schmackeria poplesi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中的至少一种。
[0078]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所述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的接种量不作特别限定,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加入量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选择和
调整。
[0079] 步骤(3)中,待育苗池中轮虫和桡足类数量达到峰值时,将育苗袋中的仔鱼投入到育苗池中,向所述育苗池中投放人工饵料;所述工饵料包括益生菌、鳗鱼粉和发酵小杂鱼
浆,形成以益生菌、单胞藻、轮虫和桡足类主的微生态平衡系统。
[0080] 本发明中,对所述益生菌、鳗鱼粉和发酵小杂鱼浆的添加量不作特别限定,以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加入量即可,只要形成益生菌、藻相与虫(轮虫和桡足类)的动态平
衡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0081] 需要说明的是,在投放人工饵料后,还可以根据单胞藻的密度适当泼洒少量复合肥,使池中菌‑藻‑虫(轮虫和桡足类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从而保障了虾苗饵
料的充足。
[008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粉状0号虾料来自于市售商品。
[0083] 步骤(4)中,所述稚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投入粉状香鱼饲料和粉状0号虾料商品饲料。
[008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粉状香鱼饲料和粉状0号虾料均来自于市售商品。
[0085] 本发明中,可以在稚鱼收完翅膀(背鳍、腹鳍棘相对鱼体长缩短)到长满鳞片变态为幼鱼前采用拉网收集分放。因为育苗过程中的鳞片期也是一个相对危险的时期,而在这
个时期前将鱼苗分养精心饲养标粗更能保障苗种存活率。
[0086] 本发明中,还可以是孵化后第28‑30天,转入幼鱼培育阶段,将幼鱼采用拉网捕捞,运到水泥池分规格、暂养,准备出售。
[0087] 幼鱼的特征是鱼体全身鳞被完整,此时鱼苗全部器官发育完整完成变态,生活习性接近成鱼,聚群活动和抢食,食性转变为杂食偏植食性,胆小,环境变化时如人走近便迅
速躲藏于附近遮蔽物后。基于幼鱼的特征,本发明中,所述幼鱼培育阶段,向所述育苗池中
投入浮性饲料和植物性饵料。
[0088] 所述浮性饲料可以是虾料或小号的草鱼或小号的罗非鱼,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未列举在本实施例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材料。
[0089] 所述植物性饵料可以是海带、青菜叶等,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未列举在本实施例中的但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材料。
[009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
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