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的冷却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911105820.6

文献号 : CN11119752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高木登加藤宏和金子理人久凑直人安藤宏和山口正晃渡边宽隆吉田昌弘沼波晃志弓指直人吉田正文青柳贵彦

申请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摘要 :

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备泵、散热器、流量调整阀、旁通通路以及控制部。流量调整阀具有通过旋转来变更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的阀芯、和向减小开度的旋转方向即闭阀方向对阀芯施力的阀芯用施力部件。阀芯在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比阀芯靠上游的位置与比阀芯靠下游的位置间的压力差变大时向增大开度的旋转方向即开阀方向旋转,在压力差变小时向闭阀方向旋转。通过散热器的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散热器流量越多,则控制部使泵排出量越多。

权利要求 :

1.一种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备:内燃机中的冷却水的循环回路;

泵,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构成为变更冷却水的排出量;

散热器及流量调整阀,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与所述泵串联地配置;

旁通通路,设置于循环回路,使在所述内燃机的汽缸体内及汽缸盖内流过的冷却水绕过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流量调整阀地流动;以及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泵的冷却水的排出量即泵排出量,所述流量调整阀具有:

阀芯,构成为通过旋转来变更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和阀芯用施力部件,构成为向减小所述开度的旋转方向即闭阀方向对所述阀芯施力,所述阀芯构成为,当所述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比所述阀芯靠上游的位置与比所述阀芯靠下游的位置间的压力差变大时,向增大所述开度的旋转方向即开阀方向旋转,当该压力差变小时,向所述闭阀方向旋转,所述控制部构成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散热器流量越多则使所述泵排出量越多,

所述流量调整阀具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变位,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止动件与所述阀芯卡合而限制所述阀芯的旋转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所述止动件不与所述阀芯卡合而允许所述阀芯的旋转的位置,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保持所述开度时执行准备处理,所述准备处理是如下处理:使所述止动件位于所述退避位置,并且在控制所述泵排出量使所述阀芯位于比所述止动件靠所述闭阀方向处后,使所述止动件变位到所述限制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构成为存储表示散热器流量与循环冷却水量的关系的映射,所述散热器流量是所述开度根据所述泵排出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的、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量,所述循环冷却水量是在所述内燃机内循环的冷却水量,所述冷却装置构成为,通过基于所述循环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及所述目标散热器流量的、由所述控制部进行的所述泵排出量的控制来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及所述散热器流量,

所述映射表示所述散热器流量多时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比所述散热器流量少时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多的关系,

将以所述目标散热器流量为输入而根据所述映射所表示的关系所输出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定义为基准循环冷却水量,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相同时,将所述泵排出量设为与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小于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时,将所述泵排出量设为与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构成为存储表示散热器流量与循环冷却水量的关系的映射,所述散热器流量是所述开度根据所述泵排出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的、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量,所述循环冷却水量是在所述内燃机内循环的冷却水量,所述冷却装置构成为,通过基于所述循环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及所述目标散热器流量的、由所述控制部进行的所述泵排出量的控制来控制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及所述散热器流量,

所述映射表示所述散热器流量多时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比所述散热器流量少时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多的关系,

将以所述目标散热器流量为输入而根据所述映射所表示的关系所输出的所述循环冷却水量定义为基准循环冷却水量,所述控制部构成为使保持期间和开度调整期间交替反复,所述保持期间是在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时,在使所述阀芯配置在比所述止动件靠所述闭阀方向处的基础上使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限制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所述泵排出量设为与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从而保持所述开度的期间,所述开度调整期间是在解除所述止动件与所述阀芯的卡合而允许了所述阀芯向所述开阀方向的旋转的基础上,将所述泵排出量设为与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的期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在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时,所述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所述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的差量越大,则使所述保持期间和所述开度调整期间交替反复的期间中的所述开度调整期间所占的比例越小。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所述控制部构成为,

在所述内燃机的预热运转未完成时,使所述止动件配置在所述限制位置而使该止动件与所述阀芯卡合,从而保持所述阀芯向所述开阀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在所述内燃机的预热运转完成时,允许所述阀芯向所述开阀方向的旋转,基于所述目标散热器流量来控制所述泵排出量。

说明书 :

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具备散热器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日本特开2006‑29113号公报公开了具备在内燃机的汽缸体内及汽缸盖内流动的冷却水的循环回路的冷却装置的一个例子。在循环回路设置有泵和与泵串联地配置的散热
器。另外,循环回路具备使在汽缸体内及汽缸盖内流过的冷却水绕过散热器地流动的旁通
通路。在这样的循环回路中,通过了散热器的冷却水和流过旁通通路的冷却水双方向泵供
给,从泵排出冷却水。
[0003] 此外,在上述冷却装置中,在循环回路中的通过了散热器的冷却水与流过旁通通路的冷却水合流的部分配置有流量调整阀。该流量调整阀具有调整通过散热器的冷却水量
的第1阀芯、调整通过旁通通路的冷却水量的第2阀芯、以及为了使第1阀芯及第2阀芯变位
而驱动的一个致动器。并且,通过致动器的控制使第1阀芯及第2阀芯变位,从而能够调整在
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冷却水的温度及在循环回路中流动的冷却水量。
[0004] 在上述的流量调整阀中,用于调整散热器流量的致动器是必需的。

发明内容

[0005] 一技术方案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具备内燃机中的冷却水的循环回路、泵、散热器、流量调整阀、旁通通路以及控制部。泵设置于循环回路,构成为变更冷却水的排出量。散热
器及流量调整阀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与所述泵串联地配置。旁通通路设置于循环回路。旁
通通路使在所述内燃机的汽缸体内及汽缸盖内流过的冷却水绕过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流量
调整阀地流动。控制部构成为控制所述泵的冷却水的排出量即泵排出量。所述流量调整阀
具有:阀芯,构成为通过旋转来变更所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和阀芯用施力部件,构成为向
减小所述开度的旋转方向即闭阀方向对所述阀芯施力。所述阀芯构成为,当所述循环回路
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比所述阀芯靠上游的位置与比所述阀芯靠下游的位置间的压
力差变大时,向增大所述开度的旋转方向即开阀方向旋转,当该压力差变小时向所述闭阀
方向旋转。所述控制部构成为,通过所述散热器的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散热器流量越多
则使所述泵排出量越多。
[0006] 当泵排出量变多时,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比阀芯靠上游的位置与比阀芯靠下游的位置间的压力差变大。因此,阀芯克服阀芯用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向开阀
方向旋转,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大。与此相对,当泵排出量变少时,上述压力差变小。因此,
通过阀芯用施力部件的施加力,阀芯向闭阀方向旋转,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小。
[0007] 在上述构成中,目标散热器流量越多则泵排出量越多。当泵排出量伴随目标散热器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时,上述压力差变大。因此,阀芯克服阀芯用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而向开
阀方向旋转,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大。结果,散热器流量增大。与此相对,当泵排出量伴随目
标散热器流量的减少而减少时,上述压力差变小。因此,通过阀芯用施力部件的施加力,阀
芯向闭阀方向旋转,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变小。结果,散热器流量减少。即,通过根据目标散热
器流量的变化来变更泵排出量,能够跟随目标散热器流量的变化而变更散热器流量。因此,
即使没有在流量调整阀设置用于调整阀芯的旋转角的专用的致动器,也能够调整流量调整
阀的开度,从而调整散热器流量。
[0008] 在冷却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中,具备存储部,所述存储部存储表示散热器流量与循环冷却水量的关系的映射,所述散热器流量是上述开度根据泵排出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
的、通过散热器的冷却水量,所述循环冷却水量是在内燃机内循环的冷却水量。冷却装置构
成为,通过基于循环冷却水量的目标即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及目标散热器流量的、由控制部
进行的泵排出量的控制来控制循环冷却水量及散热器流量。映射表示散热器流量多时的循
环冷却水量比散热器流量少时的循环冷却水量多的关系。
[0009] 并且,将以目标散热器流量为输入而根据映射所表示的关系所输出的循环冷却水量定义为基准循环冷却水量,控制部构成为,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相
同时,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
[0010] 当泵排出量变多时,从泵排出的冷却水量变多。因此,循环冷却水量变多。也就是说,在泵排出量与循环冷却水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目标循环冷却水量越多则使泵排
出量越大,从而能够使循环冷却水量的变化跟随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的变化。
[0011] 另外,在流量调整阀的开度根据泵排出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泵排出量,能够调整开度而控制散热器流量。因此,在使用上述的映射而从目标散热器流量
导出的基准循环冷却水量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
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能够使散热器流量与目标散热器流量一致。
[0012] 因此,如上述构成那样,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相同时,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从而能够实现与目标散热器流量及目标循环冷却
水量相符的散热器流量及循环冷却水量的控制。
[0013] 与此相对,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的情况下,即使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散热器流量也会低于目标散热器流量。因此,在上述
构成中,控制部可以构成为,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时,将泵排出量设
为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根据该构成,虽然循环冷却水量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多,
但和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散热器流量接近目
标散热器流量。
[0014] 在冷却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中,流量调整阀具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变位,所述限制位置是所述止动件与阀芯卡合而限制阀芯的旋转的位置,所
述退避位置是所述止动件不与阀芯卡合而允许阀芯的旋转的位置。在该冷却装置中,控制
部构成为在保持开度时执行准备处理,所述准备处理是如下处理:使止动件位于退避位置,
并且在控制泵排出量使阀芯位于比止动件靠闭阀方向处后,使止动件变位到限制位置。
[0015] 根据上述构成,在保持流量调整阀的开度时执行准备处理。当执行准备处理时,止动件配置在退避位置,阀芯配置在比止动件靠闭阀方向处。然后,使止动件变位到限制位
置。在准备处理的结束时间点下,阀芯配置在比止动件靠闭阀方向处,并且止动件配置在限
制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泵排出量增大而循环回路中的比阀芯靠上游的位置与比阀芯靠
下游的位置间的压力差变大的情况下,即使阀芯要向开阀方向旋转,该阀芯也与止动件卡
合。由此,阀芯向开阀方向的进一步的旋转被限制,从而保持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在像这样
阀芯与止动件卡合的状况下,即使泵排出量增大,也能够保持阀芯的旋转角,即流量调整阀
的开度。
[0016] 在冷却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中,控制部构成为,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时,使保持期间和开度调整期间交替反复。在该情况下,在保持期间中,在使阀芯
配置在比止动件靠闭阀方向处的基础上使止动件配置在限制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泵排出量
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从而保持上述开度。构成为,在开度调整期间中,在解
除止动件与阀芯的卡合而允许了阀芯向开阀方向的旋转的基础上,将泵排出量设为与目标
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
[0017] 在保持期间中,将泵排出量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并且保持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因此,虽然能够抑制循环冷却水量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的偏差,但散热器流
量会低于目标散热器流量。与此相对,在开度调整期间中,在允许了阀芯向开阀方向的旋转
的基础上,将泵排出量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相应的值。因此,与保持期间中相比阀芯
的旋转角变大,即与保持期间中相比开度变大。结果,虽然能够抑制循环冷却水量与目标循
环冷却水量的偏差,但散热器流量会超过目标散热器流量。
[0018] 因此,在上述构成中,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时,使保持期间和开度调整期间交替反复。结果,能够在抑制循环冷却水量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的偏差的
同时使该反复的期间中的散热器流量的平均值接近目标散热器流量。
[0019] 另外,在冷却装置的一技术方案中,控制部构成为,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时,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的差量越大,则使保持期间和开
度调整期间交替反复的期间中的开度调整期间所占的比例越小。
[0020] 通过像这样基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的差量来调整反复期间中的开度调整期间所占的比例,能够抑制该反复期间中的散热器流量的平均值与目标散热
器流量的偏差。
[0021] 另外,控制部可以构成为,在内燃机的预热运转未完成时,使止动件配置在限制位置而使该止动件与阀芯卡合,从而保持阀芯向开阀方向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根据该构成,
在内燃机的预热运转未完成时,保持流量调整阀的开度。通过像这样保持开度,能够抑制散
热器流量的增大。因此,能够使冷却水的温度快速地上升。
[0022] 控制部可以构成为,在内燃机的预热运转完成时,允许阀芯向开阀方向的旋转,基于目标散热器流量来控制泵排出量。根据该构成,在内燃机的预热运转完成时,基于目标散
热器流量来控制泵排出量,从而能够控制散热器流量。即,能够适当地调整在循环回路中流
动的冷却水的温度及冷却水的循环量。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大致构成的示意图。
[0024] 图2是示出该冷却装置的流量调整阀的概略的剖视图。
[0025] 图3是示出该流量调整阀的概略的剖视图。
[0026] 图4是示出该流量调整阀的概略的剖视图。
[0027] 图5是示出该流量调整阀的概略的剖视图。
[0028] 图6是示出散热器流量与循环冷却水量的关系的映射。
[0029] 图7是示出准备处理的执行时的泵驱动量的推移及解除处理的执行时的泵驱动量的推移的时间图。
[0030] 图8是说明在内燃机的预热运转完成并解除了流量调整阀的开度的保持时执行的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0031] 图9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映射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少的状态的图表。
[0032] 图10是示出在图6所示的映射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的状态的图表。
[0033] 图11是示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多的情况下的流量调整阀的开度的控制方式的时间图。
[0034] 图12是说明变更例中的控制方式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以下,根据图1~图11对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6] 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20具备供在内燃机10的汽缸体11内的水套11a、和汽缸盖12内的水套12a中流动的冷却水循环的循环回路21。在循环回路21设置有朝向汽缸体11内的
水套11a排出冷却水的电动式的泵26。在循环回路21设置有与泵26串联地配置的散热器27
及流量调整阀28。流量调整阀28构成为调整通过散热器27的冷却水量即散热器流量RFR,配
置在散热器27与泵26之间。另外,在循环回路21设置有使冷却水绕过散热器27及流量调整
阀28地流动的旁通通路22。
[0037] 此外,在图1中,用虚线箭头图示出汽缸体11内的水套11a及汽缸盖12内的水套12a中的冷却水的流动。另外,用实线箭头图示出从泵26朝向汽缸体11的冷却水的流动、及从汽
缸盖12流出的冷却水的流动。
[0038] 另外,在循环回路21中,将与旁通通路22并联地配置、且配置有散热器27及流量调整阀28的冷却水的通路称为散热器通路23。通过散热器通路23而被引导至泵26的冷却水由
散热器27冷却,与此相对,通过旁通通路22而被引导至泵26的冷却水没有被散热器27冷却。
因此,经由旁通通路22而被引导至泵26的冷却水的温度比经由散热器通路23而被引导至泵
26的冷却水的温度高。
[0039] 接着,参照图2~图5对流量调整阀28进行说明。
[0040] 流量调整阀28具备形成为筒状的壳体30。通过了散热器27的冷却水沿空白箭头所示的方向在壳体30的内部流动。在壳体30内配置有支承于壳体30的旋转轴32、和以旋转轴
32为中心旋转的阀芯33。阀芯33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于旋转轴32。在壳体30内,将构成散
热器通路23的一部分并且配置有阀芯33的空间称为“阀芯收纳部31”。
[0041] 当阀芯33旋转而阀芯33的旋转角改变时,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发生变化。将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靠上游的位置与比阀芯33靠下游的位置间的压力差定义为“阀芯压
力差ΔPV”。阀芯33的上游侧是指图2~图5的左侧,是以阀芯33为基准朝向散热器27的一
侧。阀芯33的下游侧是指图2~图5的右侧,是以阀芯33为基准朝向泵26的一侧。在该情况
下,当阀芯压力差ΔPV变大时,阀芯33向增大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的方向旋转。将此时的
阀芯33的旋转方向定义为“开阀方向C1”。与此相对,将作为与开阀方向C1相反的方向的,减
小开度V的阀芯33的旋转方向定义为“闭阀方向C2”。
[0042]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泵26的驱动量即泵驱动量DP的控制来调整阀芯压力差ΔPV。具体而言,当泵驱动量DP增大时,来自泵26的冷却水的排出量变多。即,泵驱动量DP是
与泵26的冷却水的排出量即泵排出量相当的值。并且,当冷却水的排出量变多时,在散热器
通路23中,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变高。结果,阀芯压力差ΔPV变大。
[0043] 在流量调整阀28设置有限制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的旋转的限制部34。限制部34通过与阀芯33的上游侧的面卡合来限制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开
度V成为最小时阀芯33与限制部34卡合。将像这样通过限制部34限制了阀芯33向闭阀方向
C2的旋转时的开度V定义为“规定的开度VA”。
[0044] 流量调整阀28具有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对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施力的阀芯用施力部件35。由此,在阀芯压力差ΔPV变大时,阀芯33克服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
而向开阀方向C1旋转。与此相对,在阀芯压力差ΔPV变小时,通过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
力,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旋转。当像这样阀芯压力差ΔPV减小而阀芯压力差ΔPV达到规定
压力差ΔPVA时,阀芯33与限制部34卡合。也就是说,在阀芯压力差ΔPV为规定压力差ΔPVA
以下的情况下,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保持为规定的开度VA。
[0045] 另外,在散热器通路23中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比限制部34靠下游处,即限制部34与泵26之间配置有止动件36。止动件36在与阀芯33卡合而限制阀芯33的旋转的限制位
置与不与阀芯33卡合而允许阀芯33的旋转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限制位置是指图2及图3中
的止动件36的位置。退避位置是指图4中的止动件36的位置。当如图2所示那样位于限制位
置的止动件36与阀芯33的顶端部331的下游侧的面卡合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进一步
的旋转被止动件36限制,保持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但是,即使在如图3所示那样止动件36
配置在限制位置的情况下,在阀芯33的顶端部331位于比止动件36,即限制位置靠开阀方向
C1处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也不会被止动件36限制。与此相对,在止动件36配置在
退避位置时,如图4所示,止动件36不与阀芯33卡合。也就是说,阀芯33的旋转不会被止动件
36限制。
[0046] 流量调整阀28具有能够收纳止动件36的止动件收纳室39。止动件收纳室39与阀芯收纳部31由壳体30的侧壁301分隔。即,壳体30的侧壁301作为“分隔壁”发挥作用。止动件收
纳室39隔着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壳体30的中心轴30a而位于与旋转轴32相反的一侧。另
外,在壳体30的侧壁301形成有使止动件收纳室39与阀芯收纳部31相连的插通部40。止动件
36在该插通部40内插通。
[0047] 如图2所示,将止动件36的移动的方向定义为止动件移动方向Z。止动件36位于止动件收纳室39内,并且具有将止动件收纳室39划分成两个区域391、392的基座部37、和从基
座部37突出的突出部38。将两个区域391、392中的连接于插通部40的区域定义为第1区域
391,将与第1区域391不同的区域定义为第2区域392。第1区域391及第2区域392在止动件移
动方向Z上排列。并且,第1区域391在止动件移动方向Z上配置在第2区域392与阀芯收纳部
31之间。
[0048] 突出部38从基座部37向第1区域391突出。突出部38在止动件36在退避位置与限制位置之间变位时在插通部40插通。并且,在止动件36配置在限制位置时,如图2及图3所示,
突出部38配置在阀芯收纳部31内,所以突出部38能够与阀芯33的顶端部331卡合。与此相
对,当使止动件36从限制位置变位到退避位置时,如图4所示,止动件36的突出部38经由插
通部40退出到阀芯收纳部31外。
[0049] 流量调整阀28具有对止动件36朝向退避位置施力的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即,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向作为使第1区域391的容积扩大的方向的、使第2区域392的容积缩小的
方向对止动件36施力。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的施加力比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小。止
动件用施力部件41配置在止动件收纳室39的第1区域391内。
[0050] 流量调整阀28具有使止动件收纳室39的第2区域392与散热器通路23中的阀芯33与散热器27之间的空间相连的连通路42。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即使在止动件36位于退避
位置的情况下,连通路42也与第2区域392内连通。
[0051] 当散热器通路23中的阀芯33的上游的压力变高时,连通路42及第2区域392的压力变高。于是,第2区域392与第1区域391的压力差变大,所以能够使止动件36克服止动件用施
力部件41的施加力而向使第2区域392的容积扩大的方向变位。具体而言,在连通路42内的
压力及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为第1压力Pa1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的施加
力,使止动件36保持在退避位置。当从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为第1压力
Pa1以下的状态转变为比第1压力Pa1高的状态时,止动件36克服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的施
加力而朝向限制位置变位。并且,当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上升为比第1
压力Pa1高的第2压力Pa2以上时,止动件36到达限制位置,止动件36保持在限制位置。
[0052] 接着,参照图1及图6对冷却装置20的控制构成进行说明。
[0053] 如图1所示,从水温传感器101等各种传感器向冷却装置20的控制装置60输入检测信号。水温传感器101检测从汽缸盖12内流出的冷却水的温度即出口水温Twt,将与所检测
出的出口水温Twt相应的信号作为检测信号向控制装置60输出。并且,控制装置60构成为,
基于各种传感器101的检测信号来控制泵26的驱动。
[0054] 控制装置60具有控制部61和存储部62。控制部61构成为,通过控制泵26的驱动量即泵驱动量DP来控制出口水温Twt。如上所述,泵驱动量DP与泵排出量相关。因此,也可以说
控制部61控制泵排出量。
[0055] 存储部62存储有表示循环冷却水量CR与散热器流量RFR的关系的两种映射MP1、MP2。两种映射MP1、MP2中的第1映射MP1是表示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根据泵驱动量DP的变
化而发生变化时的循环冷却水量CR与散热器流量RFR的关系的映射。另外,两种映射MP1、
MP2中的第2映射MP2与第1映射MP1不同。第2映射MP2是表示由止动件36限制了阀芯33向开
阀方向C1的旋转时,即保持开度V时的循环冷却水量CR与散热器流量RFR的关系的映射。
[0056] 参照图6对存储于存储部62的映射MP1、MP2进行说明。在图6中,用实线表示第1映射MP1,用虚线表示第2映射MP2。
[0057] 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在第2映射MP2中,无论循环冷却水量CR如何,散热器流量RFR均保持为规定流量,例如“0”。
[0058] 如图6中的实线所示,在第1映射MP1中,在循环冷却水量CR小于切换冷却水量CRA时,散热器流量RFR保持为规定流量。这是因为:在循环冷却水量CR小于切换冷却水量CRA
时,通过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保持为规定的开度VA。与此相
对,在循环冷却水量CR为切换冷却水量CRA以上时,循环冷却水量CR越多则散热器流量RFR
越多。这是因为:在循环冷却水量CR为切换冷却水量CRA以上的情况下,循环冷却水量CR越
多,则阀芯33越克服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而向开阀方向C1旋转,开度V越大。因此,第
1映射MP1表示在散热器流量RFR多时,与散热器流量RFR少时相比循环冷却水量CR增多的关
系。
[0059] 泵驱动量DP越多则循环冷却水量CR越多。并且,循环冷却水量CR越多,则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越高,即阀芯压力差ΔPV越大。也就是说,在阀芯压力差
ΔPV与循环冷却水量CR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切换冷却水量CRA等于阀芯压力差ΔPV与
规定压力差ΔPVA一致时的循环冷却水量CR。
[0060] 此外,在采用施加力大的施力部件作为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情况下,与采用施加力小的施力部件作为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情况相比,规定压力差ΔPVA成为较小的值。即,
可以说切换冷却水量CRA是与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相关的值。
[0061] 循环冷却水量CR越多,则出口水温Twt越难升高。另外,从泵26排出的冷却水中的由散热器27冷却了的冷却水的比例越高,则出口水温Twt越难升高。因此,在控制出口水温
Twt时,以使得出口水温Twt成为允许温度范围内的值的方式导出散热器流量RFR的目标即
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循环冷却水量CR的目标即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并且,控制部
61基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来控制泵驱动量DP。
[0062] 接着,参照图7对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尚未完成时的控制部61的处理进行说明。此外,图7所示的通常驱动区域DPR是指在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没有被止动件36限制、
并且能够通过泵驱动量DP的调整来调整开度V的情况下可以设定的泵驱动量DP的区域。
[0063] 在出口水温Twt小于判定水温TwtTh等而未判定为预热运转已完成的情况下,控制部61保持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即,在未判定为预热运转已完成而未保持开度V的情况下,
控制部61执行准备处理。
[0064] 当在时间点t11开始准备处理时,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第1驱动量DP1。第1驱动量DP1是比通常驱动区域DPR的下限DPRll小的值。当泵驱动量DP变多时,泵26的冷却
水的排出量变多。并且,泵26的冷却水的排出量越多,则循环冷却水量CR越多。也就是说,在
泵驱动量DP与循环冷却水量CR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驱动量DP1被
设定为能够使循环冷却水量CR成为小于切换冷却水量CRA的值的泵驱动量DP。
[0065] 因此,当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第1驱动量DP1时,循环冷却水量CR减少,所以在散热器通路23中,阀芯33的上游的压力降低,即阀芯压力差ΔPV减小。像这样,当阀芯压力差Δ
PV变小时,通过阀芯用施力部件35的施加力,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旋转。并且,当循环冷却
水量CR小于切换冷却水量CRA而阀芯压力差ΔPV成为规定压力差ΔPVA以下时,阀芯33位于
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并且,限制部34与阀芯33的顶端部331的上游侧的面卡合。
[0066] 另外,在通过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第1驱动量DP1而散热器通路23中的阀芯33的上游的压力降低时,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止动件收纳室39的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也同样降
低。于是,通过止动件用施力部件41的施加力,止动件36从限制位置朝向退避位置变位。并
且,当因散热器通路23中的阀芯33的上游的压力的降低而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第2区域392
的压力成为第1压力Pa1以下时,止动件36位于退避位置。并且,若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第2
区域392的压力为第1压力Pa1以下的状态持续,则止动件36保持在退避位置。
[0067] 在此,泵驱动量DP的减小幅度越大,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的降低速度越大,则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的旋转速度越大。换言之,泵驱动量DP的减小幅度
越小,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的降低速度越小,则阀芯33向闭阀方向
C2的旋转速度越难增大。
[0068]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泵驱动量DP从通常驱动区域DPR内的值变更为了第1驱动量DP1的情况下,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较缓慢地降低。因此,阀芯33向
闭阀方向C2的旋转速度难以增大。结果,能够使得:在以阀芯压力差ΔPV的减小为起因而阀
芯33向闭阀方向C2旋转的情况下,在止动件36变位到了退避位置后,阀芯33配置在比止动
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
[0069] 然后,在时间点t12,控制部61判断为止动件36位于退避位置,并且阀芯33与限制部34卡合。因此,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第2驱动量DP2。第2驱动量
DP2比第1驱动量DP1大。
[0070] 此外,从时间点t11到时间点t12为止的时间的长度被设定为通过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第1驱动量DP1而使阀芯33与限制部34卡合所需要的时间或比该时间稍长的时间。准备
处理开始前的泵驱动量DP越多,则准备处理开始前的阀芯33的旋转角越大,所以能够推测
为使阀芯33与限制部34卡合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也可以使从时间点t11到时间点t12
为止的时间的长度,即将泵驱动量DP保持为第1驱动量DP1以下的值的时间的长度根据准备
处理开始前的泵驱动量DP而可变。
[0071] 如图7所示,第2驱动量DP2比第1驱动量DP1大。第2驱动量DP2被设定为能够满足以下的两个条件那样的值。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驱动量DP2被设定为比通常驱动区域
DPR的下限DPRll小的值。但是,若满足以下的两个条件,则第2驱动量DP2也可以是下限
DPRll以上的值。
[0072] (条件1)在将泵驱动量DP设为了第2驱动量DP2的情况下,使得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成为比第1压力Pa1高的第2压力Pa2,能够将止动件36配置在限制位
置。
[0073] (条件2)在将泵驱动量DP设为了第2驱动量DP2的情况下,不会使得循环冷却水量CR成为切换冷却水量CRA以上,能够保持阀芯33位于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的状态。
[0074] 因此,在时间点t12泵驱动量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第2驱动量DP2时,在阀芯33位于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的状态下止动件36从退避位置变位到限制位置。
[0075] 然后,在时间点t13,控制部61判断为阀芯33的顶端部331位于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并且止动件36位于限制位置。从时间点t12到时间点t13为止的时间的长度被设
定为通过将泵驱动量DP设为第2驱动量DP2而使止动件36从退避位置变位到限制位置所需
要的时间或比该时间稍长的时间。因此,以在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了第2驱动量DP2以后成
为了时间点t13这一情况为条件,控制部61能够如上述那样进行判断。并且,在时间点t13,
控制部61结束准备处理。
[0076] 在时间点t13以后,在通常驱动区域DPR的范围内调整泵驱动量DP。当像这样泵驱动量DP从第2驱动量DP2增大时,虽然阀芯33要向开阀方向C1旋转,但阀芯33的顶端部331的
下游侧的面与止动件36卡合。结果,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被限制而保持流量调整阀
28的开度V。
[0077] 接着,参照图7对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完成了的情况下的控制部61的处理进行说明。
[0078] 在出口水温Twt成为了判定水温TwtTh以上等而判定为预热运转已完成的情况下,控制部61解除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保持为规定的开度VA的状态。即,控制部61执行解除处
理。
[0079] 当在时间点t21开始解除处理时,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第1驱动量DP1。于是,连通路42内的压力及止动件收纳室39的第2区域392内的压力减小并降低为第1压力Pa1
以下。结果,止动件36从限制位置变位到退避位置。也就是说,在时间点t22或比时间点t22
稍靠前的时间点解除能够通过止动件36来限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的状态。
[0080] 在时间点t22,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第3驱动量DP3。第3驱动量DP3比通常驱动区域DPR的上限DPRul大。即,第3驱动量DP3比第2驱动量DP2大。因此,
第3驱动量DP3与第1驱动量DP1的差量比第2驱动量DP2与第1驱动量DP1的差量大。将如执行
准备处理时那样将泵驱动量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第2驱动量DP2时的、散热器通路23中
的比阀芯33靠上游处的压力的增大速度定义为限制时增大速度。在如上述那样将泵驱动量
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了第3驱动量DP3的情况下,能够使得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阀芯33
靠上游处的压力的增大速度比限制时增大速度大。因此,该情况下的阀芯压力差ΔPV的增
大速度比将泵驱动量DP从第1驱动量DP1变更为第2驱动量DP2的情况下的阀芯压力差ΔPV
的增大速度大。当像这样阀芯压力差ΔPV的增大速度大时,使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旋转时
的旋转速度变大。结果,在时间点t23或比时间点t23稍靠前的时间点,能够在使止动件36变
位到限制位置之前将阀芯33配置在比止动件36靠开阀方向C1的位置。
[0081] 然后,在时间点t23,控制部61判断为阀芯33位于比止动件36靠开阀方向C1处,并且止动件36位于限制位置。从时间点t22到时间点t23为止的时间的长度被设定为通过将泵
驱动量DP设为第3驱动量DP3而使阀芯33旋转到比止动件36靠开阀方向C1处所需要的时间
或比该时间稍长的时间。因此,以在将泵驱动量DP变更为了第3驱动量DP3以后成为了时间
点t23这一情况为条件,控制部61能够如上述那样进行判断。并且,在时间点t23,控制部61
结束解除处理。之后,在通常驱动区域DPR的范围内调整泵驱动量DP。
[0082] 在像这样可以通过泵驱动量DP的控制来调整散热器流量RFR的状态下,控制部61基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控制泵驱动量DP。此时,控制部61使用
图6所示的映射MP1、MP2来决定泵驱动量DP。此外,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目标循环冷却水
量CRTr例如基于出口水温Twt分别导出。
[0083] 接着,参照图8对在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完成并且解除了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的保持时由控制部61反复执行的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0084] 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61取得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然后,在步骤S12中,控制部61使用图6所示的第1映射MP1导出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
即,控制部61从第1映射MP1读出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相应的循环冷却水量CR,并将所读
出的循环冷却水量CR设定为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
[0085] 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13中,控制部61判定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是否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同。在泵驱动量DP与循环冷却水量CR之间存在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将泵
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能够将循环冷却水量CR控制为目标循
环冷却水量CRTr附近的值。另外,通过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应的
值,能够将散热器流量RFR控制为与能够从第1映射MP1导出的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应的
散热器流量附近的值。因此,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同的情况
下,通过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能够将散热器流量RFR控
制为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附近的值。与此相对,若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
却水量CRB不同的情况下,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则散热
器流量RFR会偏离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
[0086] 在判定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同的情况下(S13:是(YES)),处理移至接下来的步骤S14。在步骤S14中,控制部61实施第1控制。在第1控制中,控
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然后,当第1控制的结束条
件成立而使第1控制结束时,一系列的处理结束。此外,作为第1控制的结束条件,例如能够
举出变更了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及变更了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等。
[0087] 与此相对,在步骤S13中未判定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同的情况下(否(NO)),处理移至接下来的步骤S15。在步骤S15中,控制部61判定目标循环
冷却水量CRTr是否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如图9所示,若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
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情况下,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
值,则散热器流量RFR会低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如图10所示,若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
CRTr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多的情况下,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
相应的值,则散热器流量RFR会超过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
[0088] 返回到图8,在判定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情况下(S15:是),处理移至接下来的步骤S16。在步骤S16中,控制部61实施第2控制。在第2控制中,
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应的值。然后,当第2控制的结束
条件成立而使第2控制结束时,一系列的处理结束。此外,第2控制的结束条件例如与第1控
制的结束条件相同。
[0089] 在未判定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情况下(S15:否),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多,所以处理移至接下来的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61实施第3控制。在第3控制中,控制部61如图11所示那样使保持期间
TM2和开度调整期间TM1交替反复。
[0090] 在保持期间TM2中,控制部61在使阀芯33配置在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的基础上使止动件36配置在限制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
CRTr相应的值,从而保持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具体而言,当保持期间TM2开始时,控制部
61通过执行准备处理而由止动件36限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然后,当结束准备处
理时,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在该情况下,若阀
芯33与止动件36卡合,则即使阀芯33要向开阀方向C1旋转,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进一步
的旋转也会被限制。由此,保持开度V。
[0091] 此外,保持期间TM2的长度比通过执行准备处理而在使阀芯33配置在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的基础上使止动件36变位到限制位置所需要的时间长。如图10所示,保持
期间TM2中的散热器流量RFR成为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小的第1散热器流量RFRa(≒0)。
[0092] 在开度调整期间TM1中,在解除止动件36与阀芯33的卡合而允许了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的基础上,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
值。具体而言,当开度调整期间TM1开始时,控制部61通过执行解除处理来解除保持流量调
整阀28的开度V的状态。然后,当结束解除处理时,控制部61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
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由此,调整开度V。
[0093] 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比通过执行解除处理而在使止动件36变位到了退避位置的基础上使阀芯33旋转到比止动件36靠开阀方向C1处所需要的时间长。如图10所示,开度
调整期间TM1中的散热器流量RFR成为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多的第2散热器流量RFRb。
[0094] 在此,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及保持期间TM2的长度分别以满足以下所示的关系式(式子1)及(式子2)的方式设定。即,以使开度调整期间TM1和保持期间TM2的反复期间中
的散热器流量RFR的平均值RFRAv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一致的方式分别算出开度调整期
间TM1的长度及保持期间TM2的长度。具体而言,以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
水量CRB的差量越大,则使保持期间TM2和开度调整期间TM1交替反复的期间中的开度调整
期间TM1所占的比例越小的方式分别算出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及保持期间TM2的长度。
[0095]
[0096] RFRTr=RFRAv···(式子2)
[0097] 例如在将第1散热器流量RFRa视为“0”的情况下,在第2散热器流量RFRb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的2倍的值相等时,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与保持期间TM2的长度彼此相
同。在第2散热器流量RFRb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的2倍的值多时,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
度比保持期间TM2的长度长。在第2散热器流量RFRb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的2倍的值少
时,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比保持期间TM2的长度短。
[0098] 然后,当第3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时,控制部61结束第3控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此外,第3控制的结束条件例如与第1控制的结束条件相同。
[0099]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0100] (1)在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未完成时,执行准备处理。于是,在准备处理的结束时间点,阀芯33位于比止动件36靠闭阀方向C2处,并且止动件36位于限制位置。若在该状态下
增大泵驱动量DP,则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旋转而与止动件36卡合。结果,保持流量调整阀28
的开度V。在像这样保持开度V的状态下,即使变更了泵驱动量DP也可抑制散热器流量RFR的
变动。因此,通过控制泵驱动量DP,能够在抑制散热器流量RFR的变动的同时调整循环冷却
水量CR。因此,能够使在循环回路21中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快速地上升。
[0101] (2)当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完成时,执行解除处理,所以解除保持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泵驱动量DP的控制来调整开度V。即,能够通过泵驱动量DP的
控制来调整散热器流量RFR。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流量调整阀28未设置用于
调整阀芯33的旋转角的专用的致动器,也能够调整开度V来调整散热器流量RFR。
[0102] (3)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相同时,通过实施第1控制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由此,能够实现与目标散热器流
量RFRTr及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符的散热器流量RFR及循环冷却水量CR的控制。因此,
在内燃机运转期间中,能够更高精度地控制出口水温Twt。
[0103] (4)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情况下,即使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散热器流量RFR也会低于目标散热器流量
RFRTr。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时,通
过实施第2控制,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多的基准循环冷却水量
CRB相应的值。由此,虽然循环冷却水量CR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多,但与将泵驱动量DP
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散热器流量RFR接近目标散热
器流量RFRTr。
[0104] 在此,通过控制散热器流量RFR及循环冷却水量CR来调整出口水温Twt。因此,即使将散热器流量RFR控制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附近的值,在循环冷却水量CR低于目标循
环冷却水量CRTr的情况下,也无法适当地控制出口水温Twt,出口水温Twt可能会变得过高。
从保护内燃机10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出口水温Twt变得过高。
[0105]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小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情况下,循环冷却水量CR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多,并且散热器流量RFR成为目标
散热器流量RFRTr附近的值。因此,能够抑制在内燃机运转期间出口水温Twt变得过高的情
况,进而能够抑制内燃机10成为过热状态的情况。
[0106] (5)在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比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多时,实施第3控制。即,如图11所示,在保持期间TM2中,保持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所以散热器流量RFR比目标散热
器流量RFRTr少。更具体而言,散热器流量RFR减小到大致为“0”。另外,在保持期间TM2中准
备处理结束后,将泵驱动量DP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因此,虽然保持开
度V,但也能够将循环冷却水量CR控制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附近的值。
[0107] 与此相对,在开度调整期间TM1中,解除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的保持,所以能够将散热器流量RFR控制为与泵驱动量DP相应的值。泵驱动量DP是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
应的值,所以散热器流量RFR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多。具体而言,散热器流量RFR成为图
10所示的第2散热器流量RFRb。另外,在开度调整期间TM1中解除处理结束后,将泵驱动量DP
控制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所以能够将循环冷却水量CR控制为目标循环冷
却水量CRTr附近的值。
[0108] 在第3控制的实施期间中,使这样的保持期间TM2和开度调整期间TM1交替反复。具体而言,以基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基准循环冷却水量CRB的差量来改变反复期间中
的开度调整期间TM1所占的比例的方式分别算出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及保持期间TM2的
长度。在第3控制的实施期间中,基于该算出结果使保持期间TM2和开度调整期间TM1交替反
复。因此,能够使第3控制的实施期间中的散热器流量RFR的平均值,即保持期间TM2和开度
调整期间TM1的反复期间中的平均值RFRAv接近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
[0109] 进而,在第3控制的实施期间中,除了解除处理及准备处理的执行期间以外均将泵驱动量DP设为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因此,在第3控制的实施期间中,能够抑
制循环冷却水量CR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的偏差。
[0110] 因此,能够在抑制循环冷却水量CR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的偏差的同时抑制散热器流量RFR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的偏差。由此,在内燃机运转期间中,能够高精度地控
制出口水温Twt。
[0111]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彼此进行组合而实施。
[0112] 〃即使在内燃机10的预热运转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通过止动件36来限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即使在不通过止动件36来限制阀芯33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的
情况下,只要将循环冷却水量CR控制为小于切换冷却水量CRA,则也容易使在循环回路21中
流动的冷却水的温度上升。
[0113] 〃只要能够通过解除处理而在使止动件36变位到限制位置之前使阀芯33旋转到比限制位置靠开阀方向C1处,则第3驱动量DP3也可以是比通常驱动区域DPR的上限DPRul小的
值。
[0114] 〃只要能够使阀芯33向闭阀方向C2旋转到与限制部34卡合并且使止动件36变位到退避位置,则第1驱动量DP1也可以是通常驱动区域DPR的下限DPRll以上的值。在像这样第1
驱动量DP1为下限DPRll以上的值的情况下,第2驱动量DP2被设定为比下限DPRll大的值。
[0115] 〃在第3控制中,只要能够通过使保持期间TM2和开度调整期间TM1交替反复而使平均值RFRAv接近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则保持期间TM2中的泵驱动量DP、及开度调整期间
TM1中的泵驱动量DP也可以是不同于与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相应的值的值。例如如图12
所示,开度调整期间TM1中的泵驱动量DP也可以是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多的第1循环冷
却水量CR1。在该情况下,开度调整期间TM1中的散热器流量RFR成为比目标散热器流量
RFRTr多的第1散热器流量RFR1。
[0116] 然后,对该情况下的保持期间TM2中的泵驱动量DP的决定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此,如图12的图表所示,将对应于直线L1与第2映射MP2相交的交点(第2循环冷却水量
CR2,第2散热器流量RFR2)的泵驱动量设为保持期间TM2中的泵驱动量DP,该线L1是通过第1
映射MP1上的点(CR1,RFR1)、和表示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与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的点
(CRTr,RFRTr)的直线。第2循环冷却水量CR2比目标循环冷却水量CRTr少,所以第2散热器流
量RFR2比目标散热器流量RFRTr少。
[0117] 在该情况下,开度调整期间TM1的长度及保持期间TM2的长度基于保持期间TM2中的循环冷却水量CR及散热器流量RFR,即第2循环冷却水量CR2及第2散热器流量RFR2、与开
度调整期间TM1中的循环冷却水量CR及散热器流量RFR,即第1循环冷却水量CR1及第1散热
器流量RFR1的关系分别设定。
[0118]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流量调整阀28中,通过调整连通路42内的压力使止动件36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变位。但是,流量调整阀只要具有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变
位的止动件,则也可以是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流量调整阀28不同的构成的阀。例如,作为
流量调整阀,也可以是具有向止动件输出驱动力的致动器,并通过致动器的驱动使止动件
在限制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变位的阀。在该情况下,优选,使控制部61控制该致动器。由此,
能够使阀芯33的旋转与止动件的变位联动。此外,在像这样采用通过致动器的工作使止动
件变位的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在流量调整阀设置用于在使止动件配置在限制位置而限制
阀芯向开阀方向C1的旋转时保持止动件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的机构。由此,能够抑制保持
流量调整阀的开度V时的消耗电力的增大。
[011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流量调整阀28的开度V的最小值设为规定的开度VA。但是,只要能够通过将开度V保持为规定的开度VA来抑制散热器流量RFR的变动,则也可以将规定
的开度VA设为比开度V的最小值大的值。
[0120] 〃流量调整阀28也可以配置在散热器通路23中的比散热器27靠上游处。
[0121] 〃泵只要能够变更冷却水的排出量,则也可以采用除电动式的泵26以外的其他构成。例如,作为泵,可以采用具备内燃机驱动式的冷却水排出部、和为了调整来自冷却水排
出部的冷却水的排出量而工作的阀的泵。在该情况下,控制部61通过控制阀的工作来控制
泵排出量。
[0122] 〃若在流量调整阀也可以不设置保持开度V的功能,则也可以采用不具备止动件36的构成的阀作为流量调整阀。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泵驱动量DP的控制来调整散热
器流量RFR。
[0123] 〃作为控制装置60及控制部61,不限于具备CPU和存储器并执行软件处理的装置。例如,也可以具备对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进行软件处理的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硬件处
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例如ASIC等)。即,控制装置60及控制部61是以下的(a)~(c)中的任
一构成即可。(a)具备根据程序执行上述处理中的全部处理的处理装置、和存储程序的ROM
等程序存储装置。(b)具备根据程序执行上述处理中的一部分的处理装置和程序存储装置、
及执行剩余的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c)具备执行上述处理中的全部处理的专用的硬件
电路。在此,具备处理装置及程序存储装置的软件处理电路、专用的硬件电路也可以是多
个。即,上述处理由具备一个或多个软件处理电路与一个或多个专用的硬件电路中的至少
一方的处理电路来执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