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811424477.7

文献号 : CN111223701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显铭

申请人 :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按键结构,包括壳体、轴体、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开口。轴体穿过第一开口而组装于壳体上,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顶部往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第一磁性组件设于轴体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壳体上,其中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二磁性组件分别位于壳体的内侧与外侧。

权利要求 :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所述顶部的第一开口;

轴体,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而组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所述顶部往所述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

第一磁性组件,设于所述轴体上;以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与外侧,

其中在所述轴体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高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且在所述轴体被按压到底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力分量,以提供所述轴体沿着所述复位方向的回复力,其中所述复位方向相反于所述按压方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体具有高于所述顶部的上端、低于所述顶部的下端及连接所述上端与所述下端的侧壁面,所述第一磁性组件设于所述轴体的所述侧壁面上,所述第一磁性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与所述侧壁面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抵接于所述轴体的所述下端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以及

导电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当所述轴体未受按压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导电片彼此分离而无电性导通,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时,与所述下端抵接的所述弹性组件会因此被按压变形而接触所述导电片产生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被按压的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更具有位于所述底部的第二开口,所述轴体的所述上端、所述下端与所述侧壁面形成容置部,且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按压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杆件,具有止挡部,所述杆件穿过所述轴体的所述第三开口而组装于所述轴体上,且所述杆件的一端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以及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内,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杆件,所述杆件经由所述弹性组件的弹性力使得所述止挡部于所述杆件未触碰至所述电路板时抵接所述轴体的所述下端,其中,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且所述杆件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穿过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而接触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内,其中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且所述弹性组件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穿过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而接触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部;

第二磁性部;以及

切换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固设于所述切换器上,且所述切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切换器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或使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大于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所述按键结构所提供的所述段落比为(FA‑FB)/FA的百分比,其中FB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未达所述局部最小值之前的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峰值,其中所述按键力量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键位置所需按压的力,所述按键行程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所述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置之间的距离。

10.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所述顶部的第一开口;

轴体,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而组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所述顶部往所述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

第一磁性组件,设于所述轴体上;以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第一磁性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在所述轴体未被按压时沿着排列方向排列,所述排列方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

180度,

其中在所述轴体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高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且在所述轴体被按压到底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力分量,以提供所述轴体沿着所述复位方向的回复力,其中所述复位方向相反于所述按压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且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抵接于所述轴体的下端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轴体具有高于所述顶部的上端及低于所述顶部的所述下端;以及导电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当所述轴体未受按压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导电片彼此分离而无电性导通,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时,与所述下端抵接的所述弹性组件会因此被按压变形而接触所述导电片产生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被按压的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更具有位于所述底部的第二开口,所述轴体更具有容置部,且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按压方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内,其中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且所述弹性组件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穿过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而接触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部;

第二磁性部;以及

切换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固设于所述切换器上,且所述切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切换器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或使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大于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其中

FB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未达所述局部最小值之前的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峰值,其中所述按键力量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键位置所需按压的力,所述按键行程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所述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置之间的距离。

17.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所述顶部的第一开口;

轴体,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而组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所述顶部往所述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

第一磁性组件,设于所述轴体上;以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其中在所述轴体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高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且在所述轴体被按压到底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力分量,以提供所述轴体沿着所述复位方向的回复力,其中所述复位方向相反于所述按压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相反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抵接于所述轴体的下端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轴体具有高于所述顶部的上端及低于所述顶部的所述下端;以及导电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当所述轴体未受按压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导电片彼此分离而无电性导通,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时,与所述下端抵接的所述弹性组件会因此被按压变形而接触所述导电片产生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被按压的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更具有位于所述底部的第二开口,所述轴体更具有容置部,且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按压方向。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内,其中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且所述弹性组件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穿过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而接触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部;

第二磁性部;以及

切换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固设于所述切换器上,且所述切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切换器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或使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大于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其中

FB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未达所述局部最小值之前的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峰值,其中所述按键力量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键位置所需按压的力,所述按键行程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所述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置之间的距离。

24.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所述顶部的第一开口;

轴体,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而组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轴体适于被按压沿着从所述顶部往所述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

第一磁性组件,设于所述轴体上;以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性排斥力分量,以提供所述轴体沿着所述复位方向的回复力,其中所述复位方向相反于所述按压方向,

其中在所述轴体未被按压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高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且在所述轴体被按压到底时,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低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上缘。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且所述第二磁性组件的磁化方向与所述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

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抵接于所述轴体的下端并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轴体具有高于所述顶部的上端及低于所述顶部的所述下端;以及导电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底部上,且电性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其中,当所述轴体未受按压时,所述弹性组件与所述导电片彼此分离而无电性导通,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时,与所述下端抵接的所述弹性组件会因此被按压变形而接触所述导电片产生电性导通,使得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被按压的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更具有位于所述底部的第二开口,所述轴体更具有容置部,且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按压方向。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电路板,所述壳体于所述底部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弹性组件,设置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内,其中所述弹性组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且所述弹性组件的另一端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

其中,当所述轴体受到按压且所述弹性组件突出于所述轴体的所述容置部的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穿过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开口而接触所述电路板时,所述电路板产生按键讯号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力,所述弹性形变力施加在所述轴体上的方向相同于所述复位方向。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组件包括:第一磁性部;

第二磁性部;以及

切换器,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固设于所述切换器上,且所述切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切换器用以使所述第一磁性部与所述第二磁性部相对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移动,以使得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或使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其中,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大于所述按键结构在所述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所述第一磁性组件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其中

FB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在未达所述局部最小值之前的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峰值,其中所述按键力量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键位置所需按压的力,所述按键行程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所述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置之间的距离。

说明书 :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机械开关结构,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键盘是目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与行动装置最重要的输入单元之一。依键盘的按键结构,可简单分为薄膜键盘与机械键盘。薄膜键盘主要是利用橡胶帽受按压而使橡
胶帽下方的电路导通产生按键讯号。薄膜键盘因构造简单、成本较低,且其薄膜电路因一体
式设计而具有防水的优点。然而,薄膜键盘的按压手感是利用橡胶帽受按压及其回复力提
供,橡胶帽会随时间老化而使得耐用性较差,并进一步影响打字时的手感。
[0003] 另一方面,在机械键盘的按键结构中,键帽受按压会带动轴体使下方电路板导通送出按键讯号。机械键盘因每个按键结构都是彼此独立,因此精确度高而不会有按键冲突
的问题。再者,机械键盘的按键结构可设计出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即按键结构受按压相对
于未按压之间的最大距离)及按压段落感,因此使用者可依喜好来选择键盘。按键结构受按
压时的回复力由弹簧提供,因轴体与弹簧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可提供受按压时的段落感。为
了提供用户较佳手感,按键结构的厚度通常较厚、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朝薄型化发展。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可提供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可降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可提供不同的段落感。因此,按键结构可提供较佳的按压手感。再者,按键结构具有
耐用性高的优点,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制造成本。
[0005]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括壳体、轴体、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开口。轴体穿过第一开口
而组装于壳体上,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顶部往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第一磁性组件设
于轴体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壳体上,其中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二磁性组件分别位于壳体的
内侧与外侧。
[0006]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括壳体、轴体、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开口。轴体穿过第一开口
而组装于壳体上,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顶部往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第一磁性组件设
于轴体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壳体上,其中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二磁性组件在轴体未被按压
时沿着排列方向排列,排列方向与按压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000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括壳体、轴体、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开口。轴体穿过第一开口
而组装于壳体上,轴体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顶部往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第一磁性组件设
于轴体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壳体上,其中在轴体未被按压时,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高于第
二磁性组件的上缘,且在轴体被按压到底时,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低于第二磁性组件的上
缘。
[0008]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括壳体、轴体、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壳体具有相对的底部与顶部,且具有位于顶部的第一开口。轴体穿过第一开口
而组装于壳体上,轴体适于被按压沿着从顶部往底部的按压方向移动。第一磁性组件设于
轴体上。第二磁性组件设于壳体上,其中第二磁性组件对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
的磁性排斥力分量,以提供轴体沿着复位方向的回复力,其中复位方向相反于按压方向。
[0009] 基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使用第一磁性组件以及第二磁性组件,且第二磁性组件对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力分量,磁力分量提供轴体沿着复位
方向的回复力。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可提供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并可降低按键
结构的整体高度。此外,按键结构可提供不同的段落感。因此,由于上述的优点,按键结构可
提供较佳的按压手感。再者,按键结构具有耐用性高的优点,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制造成
本。
[0010]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1]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2] 图1B为图1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
[0013] 图2A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4] 图2B为图2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
[0015] 图3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6] 图3B为图3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
[0017] 图4A与图4B分别为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与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0018] 图5为当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图。
[0019] 图6为当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图。
[0020] 【符号说明】
[0021] 100、200、300:按键结构
[0022] 110、310:壳体
[0023] 111、311:第一开口
[0024] 112、312:第二开口
[0025] 113、313:顶部
[0026] 114、314:底部
[0027] 115、315:内侧
[0028] 116、316:外侧
[0029] 120、320:轴体
[0030] 121、321:上端
[0031] 122、322:侧壁面
[0032] 123、323:下端
[0033] 124、324:容置部
[0034] 125、325:第三开口
[0035] 126、326:键帽
[0036] 130、230A、330:弹性组件
[0037] 140:杆件
[0038] 141:止挡部
[0039] 150:第一磁性组件
[0040] 151、161:上缘
[0041] 152、162:磁化方向
[0042] 160:第二磁性组件
[0043] 163:下缘
[0044] 170:电路板
[0045] 230B:导电片
[0046] 280、380:电路板
[0047] 463:第一磁性部
[0048] 463c、464c:中心线
[0049] 464:第二磁性部
[0050] 490:切换器
[0051] A、A’、B、B’、C、C’、D、D’、E、E’、O、O’:点
[0052] AR:排列方向
[0053] M:磁力线
[0054] N、S:磁极
[0055] P:按压方向
[0056] R:复位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在此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为应用于计算机等电子装置的输入单元(如键盘)的其中一个按键,以触发特定
讯号。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00包括壳体110、轴体120、第一磁性组件150以及
第二磁性组件160。壳体110具有相对的底部114与顶部113,且具有位于顶部113的第一开口
111。底部114与顶部113例如是彼此连接,并定义出中空容置空间,以容纳轴体120。轴体120
穿过第一开口111而组装于壳体110上,轴体120适于被按压而沿着从顶部113往底部114的
按压方向P移动。第一磁性组件150设于轴体120上。第二磁性组件160设于壳体110上,其中
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件160分别位于壳体110的内侧115与外侧116,且第二磁性
组件160对第一磁性组件150施加沿着复位方向R的磁力分量(例如是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
二磁性组件160之间所产生的磁力线M),以提供轴体120沿着复位方向R的回复力,其中复位
方向R相反于按压方向P。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容纳空间的许可下,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
磁性组件160也可皆设置于壳体110的内侧115。
[0058] 具体来说,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件160在轴体120未被按压时沿着排列方向AR排列,排列方向AR与按压方向P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排列方
向AR例如是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朝向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的方向。
[0059] 图1B为图1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A与图1B,轴体120未被按压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高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且在轴体120被按压
到底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低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
例中,在轴体120被按压到底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高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下缘
163,或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在轴体120被按压到底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可
以是低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中心的位置。
[0060] 在本实施例中,穿过第一开口111的轴体120具有高于顶部113的上端121、低于顶部113的下端123及连接上端121与下端123的侧壁面122。第一磁性组件150设于轴体120的
侧壁面122上,第一磁性组件150位于第二磁性组件160与侧壁面122之间。举例来说,在按键
结构100未被按压时,轴体120的上端121至少具有部分突出于第一开口111而位于壳体110
外,下端123则位于壳体110内。
[006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性组件160对第一磁性组件150施加沿着复位方向R的磁力分量为磁性排斥力分量。也就是说,第一磁性组件150的磁化方向152相反于第二磁性组件
160的磁化方向162。例如是图1A的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S磁极互相面对,
因此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件160之间的磁力分量为磁性排斥力分量。
[0062] 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排列方式可为N磁极互相面对而产生磁性排斥力分量,或是第一磁性组件150与第二磁性组
件160的排列方式可为N磁极与S磁极互相面对而产生磁性相吸力分量(也就是第一磁性组
件150的磁化方向152相同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磁化方向162)。或者是,第一磁性组件150
的磁化方向152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磁化方向162相同于按压方向P。或者是,第一磁性组
件150的磁化方向152相同于按压方向P,但第二磁性组件160的磁化方向162相反于按压方
向P。
[0063] 除此之外,第一磁性组件150的磁化方向152与按压方向P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且第二磁性组件160的磁化方向162与按压方向P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在本
实施例中,例如是图1A,第一磁性组件150的磁化方向152与按压方向P的夹角为90度,且第
二磁性组件160的磁化方向162与按压方向P的夹角为90度。
[0064] 请再参照图1A与图1B,本实施例的壳体110更具有位于底部114的第二开口112,轴体120的上端121、下端123与侧壁面122形成容置部124,且轴体120的容置部124的第三开口
125的开口方向朝向按压方向P。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开口111、第二开口112、第三开口125例
如是沿按压方向P排列。
[0065] 再者,按键结构100更包括键帽126、电路板170、杆件140以及弹性组件130。键帽126设置于壳体110上且连接于轴体120的上端121。壳体110于底部114的一端设置于电路板
170上。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170可为薄膜电路板或硬式电路板。杆件140具有止挡部141。
杆件140穿过轴体120的第三开口125而组装于轴体120上,且杆件140的一端突出于轴体120
的容置部124的第三开口125。弹性组件130设置于轴体120的容置部124内。弹性组件130的
一端连接轴体120的容置部124,且弹性组件130的另一端连接杆件140。当轴体120未受到按
压时,杆件140例如是与电路板170相隔一距离彼此不接触。杆件140经由弹性组件130的弹
性力使得止挡部141于杆件140未触碰至电路板170时抵接轴体120的下端123。当轴体120受
到按压且杆件140突出于轴体120的容置部124的第三开口125的一端穿过于壳体110的第二
开口112而接触电路板170时,电路板170产生按键讯号且弹性组件130产生弹性形变力,弹
性形变力施加在轴体120上的方向相同于复位方向R。一旦轴体120不再受到按压,此弹性形
变力可作为轴体120回复到未按压位置的初始回复力。在此实施例中,弹性组件130例如是
弹簧,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66] 值得注意的是,当轴体120未受按压或受按压而复位时,轴体120抵接于壳体110上。具体来说,可在壳体110与轴体120的至少其中之一上设置限位部。例如是,壳体110与轴
体120可分别在垂直于图1A的剖面的方向上设置限位部,使得轴体120未受按压或受按压而
复位时,轴体120与壳体110的相对位置受到限位部的限制,也就是轴体120抵接于壳体110
上,而使得轴体120不至于继续往上移动而整体弹出壳体110外。
[0067]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100使用第一磁性组件150、第二磁性组件160与弹性组件130来产生回复力,因此耐用性高。而且,可设置具有不同尺寸的壳体
110、轴体120、弹性组件130或是杆件140,以使得按键结构100可具有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
并可降低按键结构100的整体高度。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0可使用薄膜电路板来
产生按键讯号,因此具有可防水的优点。再者,又因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00的设计较为简
单,可进一步减少按键结构100的制造成本。
[0068] 图2A绘示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图2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A与图2B,图2A以及图2B的按键结构200与图1A以及图1B的按
键结构100具有相似的特征,其相同部分则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200更包括键
帽126、电路板280、弹性组件230A以及导电片230B。键帽126设置于轴体120的上端121上。壳
体110于底部114的一端设置于电路板280上。电路板280例如是薄膜电路板或硬式电路板。
弹性组件230A与导电片230B设置于壳体110内,且分别具有插脚电性连接至电路板280。弹
性组件230A设置于壳体110的底部114上,且抵接于轴体120的下端123。导电片230B设置于
壳体110的底部114上。当轴体120未受按压时,弹性组件230A与导电片230B彼此分离而无电
性导通。当轴体120受到按压时,与下端123抵接的弹性组件230A会因此被按压变形而接触
导电片230B产生电性导通,使得电路板280产生按键讯号。此时,被按压的弹性组件230A产
生弹性形变力,弹性形变力施加在轴体120上的方向相同于复位方向R。在此实施例中,弹性
组件230A例如是金属弹片,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69]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00的壳体110与轴体120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可设置限位部。例如是,壳体110与轴体120可分别在垂直于图2A的剖面的方向上设置限位
部,使得轴体120未受按压或受按压而复位时,轴体120与壳体110的相对位置受到限位部的
限制,也就是轴体120抵接于壳体110上,而使得轴体120不至于继续往上移动而弹出壳体
110外。
[0070] 此外,图2A的按键结构200具有第二开口112,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按键结构200因弹性组件230A与导电片230B互相接触而使电路板280产生按键讯号,因此按键结构200可
不具有第二开口112仍同样地可以产生按键讯号。
[0071]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200使用第一磁性组件150、第二磁性组件160与弹性组件230A来产生回复力,因此耐用性高。此外,可设置具有不同尺寸的壳体
110、轴体120、弹性组件230A或是导电片230B,或是调整弹性组件230A与导电片230B互相接
触的位置,以使得按键结构200可具有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并可降低按键结构200的整体
高度。再者,又因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00的设计较为简单,可进一步减少按键结构200的制
造成本。
[0072] 图3A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按键结构受压按后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A与图3B,图3A以及图3B的按键结构300与图1A以及图1B的按键结
构100具有相似的特征,其相同部分则不再赘述。在上述实施例中,多个按键结构100例如是
个别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按键结构300例如是共享一框架,即壳体310。按键结构300更
包括键帽326、电路板380以及弹性组件330。键帽326设置于轴体320的上端321上,其中键帽
326与轴体320例如是一体成型。壳体310于底部314的一端设置于电路板380上。弹性组件
330设置于轴体320的容置部324内,其中弹性组件330的一端连接于轴体320的容置部324
内,且弹性组件330的另一端突出于轴体320的容置部324的第三开口325。当轴体320未受到
按压时,弹性组件330与轴体320的下端323并不会接触到电路板380。当轴体320受到按压
时,弹性组件330突出于轴体320的容置部324的第三开口325的一端穿过于壳体310的第二
开口312而接触电路板380,电路板380因此产生按键讯号。受按压的弹性组件330会产生弹
性形变力,弹性形变力施加在轴体320上的方向相同于复位方向R。在此实施例中,弹性组件
330例如是弹簧,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0073]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电路板380可为薄膜电路板或硬式电路板。当采用薄膜电路板时,电路板380下方还可设置底板(未绘示),以支撑薄膜电路板。
[0074]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00的壳体310与轴体320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可设置限位部。例如是,壳体310与轴体320可分别在垂直于图3A的剖面的方向上设置限位
部,使得轴体320未受按压或受按压而复位时,轴体320与壳体310的相对位置受到限位部的
限制,也就是轴体320抵接于壳体310上,而使得轴体320不至于继续往上移动而弹出壳体
310外。
[0075]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壳体310例如为键盘的框架,框架上具有多个第一开口311,多个轴体320分别穿过不同的第一开口311而组装于框架上。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框架更
可为一体成形的框架。
[0076]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300使用第一磁性组件150、第二磁性组件160与弹性组件330来产生回复力,因此耐用性高。此外,可设置具有不同尺寸的壳体
310、轴体320或是弹性组件330,以使得按键结构300可具有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并可降低
按键结构300的整体高度。再者,又因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00的设计较为简单,可进一步减
少按键结构300的制造成本。此外,在另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00可使用薄膜电路板来产生
按键讯号,因此具有可防水的优点。
[0077] 图4A与图4B分别为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与第二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图5绘示为当第一磁性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时,本发明实
施例的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图。图6绘示为当第二磁性
部的中心线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时,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
键行程的变化曲线图。
[0078]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更可经由第二磁性组件对第一磁性组件施加沿着复位方向的磁力分量来产生按压时的段落感。具体来说,请先参照图4A与图4B,在本实施
例中,第二磁性组件160包括第一磁性部463、第二磁性部464以及切换器490。第一磁性部
463与第二磁性部464固设于切换器490上,且切换器490设置于壳体110上,切换器490用以
使第一磁性部463与第二磁性部464相对第一磁性组件150移动,以使得第一磁性部463的中
心线463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150或使第二磁性部464的中心线464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
150。
[0079] 再者,按键结构100在第一磁性部463的中心线463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150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大于按键结构100在第二磁性部464的中心线464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
件150的状态下所提供的段落比。按键结构100所提供的段落比为(FA‑FB)/FA的百分比,其中
FB为按键结构100受按压时在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按键结构受
按压时在未达所述局部最小值之前的不同的按键行程上的按键力量的峰值,其中所述按键
力量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键位置所需按压的力,所述按键行
程为所述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维持于所述按键结构的所述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
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FB为按键结构100受按压时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
线中按键力量的局部最小值,FA为在按键结构受按压时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
曲线中,在未达局部最小值所对应的按键行程之前的变化曲线中按键力量的峰值。
[0080] 举例来说,按键结构100提供轴体120受按压时的段落感(其可用段落比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可简单地以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图而示意。
请参照图5,图5的横轴为按键行程,即按键结构受按压的按键位置相对于未按压的按键位
置之间的距离,其单位为毫米(mm)。图5的纵轴为按键力量,即需要使用多少力量来按压按
键结构100而使得按键结构100的磁力分量与弹性形变力(若轴体120抵接壳体110时则再加
上限位部所提供的接触力)可平衡所述按压力量,以使得按键结构100静止在所述按键位
置,其单位为克(g)。
[0081] 在图5中,点O为起始点,即按键结构未受按压的按键位置。当按键结构开始受按压时,按键力量会随按键行程增大而增大。当按键行程到达点A时,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
的变化曲线中按键力量具有峰值FA。当按键行程超过点A时,按键力量会随按键行程增大而
急速下降。当按键行程到达点B时,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中按键力量具有局
部最小值FB。再者,当按键行程超过点B并继续到达点E时,按键行程到达最大值。而用户放
开按键结构,则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会依序经过点C与点D,再回到点O。
[0082] 一般来说,按键力量相对于按键行程的变化曲线中的点A与点B的落差表现会影响按键结构的操作手感。因此,可定义段落比(click ratio)为
[0083]
[0084] 其中,FA与FB分别为点A与点B的按键力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段落比约为40%至80%。
[0085] 例如是,请参照图4A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磁性部463的中心线463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150时,按键结构的段落比约71.4%。因此,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具有较佳的段
落感。
[0086] 请再参照图4B与图6,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磁性部464的中心线464c重叠于第一磁性组件150时,按键结构的段落比约43.8%。因此,按键结构受按压时具有较低的段落感。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段落比的数值较低,使用者甚至难以感受到段落感。
[0087]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轴体120未被按压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高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且在轴体120被按压到底时,第一磁性组件150的上缘151低于第二磁
性组件160的上缘161。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其它实施例中,轴体120未被按压时,第一磁性
组件150的上缘151也可低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之间的差异在于,按键结构受按
压的段落比会不同。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可经由调整在轴体未被按压时,第一磁
性组件150的上缘151与第二磁性组件160的上缘161之间的高度关系,而使得按键结构受按
压时具有不同的段落感。
[0088]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使用第一磁性组件、第二磁性组件与弹性组件来产生回复力,因此耐用性高。而且,可设置具有不同尺寸的壳体、轴体、弹性组件、
杆件、第一磁性组件或是第二磁性组件,或是调整第一磁性组件的上缘与第二磁性组件的
上缘之间的高度关系,或是调整第一磁性组件的与第二磁性组件之间的磁极排列方式,或
是调整第一磁性组件的与第二磁性组件之间的磁力比值,以使得按键结构可具有不同的最
大按键行程与不同的段落感(其可用段落比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
可调整弹性组件与导电片互相接触的位置,以使得按键结构可具有不同的最大按键行程,
并可降低按键结构的整体高度。因此,由于上述的优点,按键结构可提供较佳的按压手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使用薄膜电路板来产生按键讯号,因此具有可防水的优点。
再者,又因本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设计较为简单,可进一步减少按键结构的制造成本。
[0089]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