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121140.X

文献号 : CN11127296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王书航姜霞王雯雯张博陈俊伊

申请人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摘要 :

本发明是关于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包括:样品预处理,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吸光度测定及校正: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荧光光谱测定及校正: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去超纯水的荧光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并计算陆域贡献率或自生源贡献率。本发明方法使样品能更真实的反映出天然背景下水体中COD的组分和来源。对紫外光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校正,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并量化了陆源贡献率与荧光指数的关系,为流域水环境的管理决策提供了方向。

权利要求 :

1.一种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步,样品预处理:采集样品,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

第二步,吸光度测定及校正: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选取其中210-530nm处的吸光度,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其余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第三步,荧光光谱测定及校正:采用荧光光谱仪分别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和超纯水进行荧光光谱测定,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去超纯水的荧光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

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第四步,计算陆源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利用第三步得到的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并计算陆域贡献率或自生源贡献率;

所述的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包括:采用公式(1)对每个样品在260-530nm处的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到a0、S和K,将拟合得到的a0、S和K值,带入公式(1)中,重新计算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得到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校正吸光度,用其替换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原始吸光度,其余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Aλ=a0x e-λS+K        (1)

式(1)中,Aλ为波长λnm处的吸光度;

S为指数斜率参数;

K为背景参数;

a0为吸收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包括:现场采用处理过的孔径0.45μm玻璃纤维微孔膜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所述处理包括:在马氟炉中灼烧4-6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包括: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扫描,所述扫描的波长范围为

190~800nm,步长为1nm,并以超纯水为参比,得到每个样品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光谱测定的条件为:扫描速度为12000nm/min,激发光源为150W氛弧灯,PMT电压为400V,信噪比>110,响应时间为自动,扫描光谱波长范围为Ex:210~450nm,间隔为2nm;Em:250~530nm,间隔为2nm;

狭缝宽度均为1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具体包括:先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得到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再根据公式(2),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其余的三维荧光光谱不变,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Fcorr=Fobs×10[(ODex十ODem)/2]        (2)在式(2)中,

Fcorr和Fobs分别为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和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ODex和ODem分别为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包括:分别计算每个样品的激发波长在370nm处,发射波长在450nm处与发射波长在50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得到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3),计算陆域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y=5.56×(3.94/x)3.165-55.6        (3)在式(3)中,

y为每个样品的陆源贡献率,以%计;

x为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100-y为自生源贡献率,以%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采自河湖水体、沉积物间隙水体或沉积物浸提水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后的样品的体积为10-50ml,放入2~8℃的保温箱中保存。

说明书 :

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领域,具体涉及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组分特征及来源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中所含有机物种类繁多,例如,动植物纤维、油脂、糖类、染料、有机酸、各种有机合成的工业制品、有机原料等。水中有机物浓度可采用相当的需氧量来间接表征,最为常见的表征方法为重铬酸钾法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将15mg/L,20mg/L,30mg/L,40mg/L作为水体CODCr II类、III类、IV类和V类评估的阈值。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COD超标,进而引起水体生态功能受到破坏。在天然背景条件下,水体中COD主要由含碳有机物组成,浓度较低。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部分湖泊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也呈现COD畸高现象。
[0003] 现有的监测方法仅测定COD的总量,没有考虑天然背景条件下湖泊水体COD的来源,也难以分别测定各种组分的相对比例,因而不能客观反映人为污染的实际情况,势必对流域水环境的管理决策产生误导。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评估水体COD的来源特征及相对比例,并可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配合,为区域决策管理以及水质达标评价考核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包括:第一步,样品预处理:采集样品,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
[0007] 第二步,吸光度测定及校正: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选取其中210-530nm处的吸光度,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其余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0008] 第三步,荧光光谱测定及校正:采用荧光光谱仪分别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和超纯水进行荧光光谱测定,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去超纯水的荧光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009] 第四步,计算陆源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利用第三步得到的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并计算陆域贡献率或自生源贡献率。
[0010]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1]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包括:
[0012] 现场采用处理过的孔径0.45μm玻璃纤维微孔膜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所述处理包括:在马氟炉中灼烧4-6h。
[0013]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包括:
[0014]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扫描,所述扫描的波长范围为190~800nm,步长为1nm,并以超纯水为参比,得到每个样品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
[0015]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包括:
[0016] 采用公式(1)对每个样品在260-530nm处的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到a0、S和K,将拟合得到的a0、S和K值,带入公式(1)中,重新计算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得到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校正吸光度,用其替换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原始吸光度,其余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0017] Aλ=a0x e-λS+K        (1)
[0018] 式(1)中,Aλ为波长λnm处的吸光度;
[0019] S为指数斜率参数;
[0020] K为背景参数;
[0021] a0为吸收系数。
[0022]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荧光光谱测定的条件为:
[0023] 扫描速度为12000nm/min,激发光源为150W氛弧灯,PMT电压为400V,信噪比>110,响应时间为自动,扫描光谱波长范围为Ex:210~450nm,间隔为2nm;Em:250~530nm,间隔为2nm;狭缝宽度均为10nm。
[0024]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具体包括:
[0025] 先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得到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再根据公式(2),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其余的三维荧光光谱不变,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026] Fcorr=Fobs×10[(ODex+ODem)/2]        (2)
[0027] 在式(2)中,
[0028] Fcorr和Fobs分别为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和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0029] ODex和ODem分别为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
[0030]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的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包括:
[0031] 分别计算每个样品的激发波长在370nm处,发射波长在450nm处与发射波长在50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得到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0032]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根据公式(3),计算陆域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
[0033] y=5.56×(3.94/x)3.165-55.6        (3)
[0034] 在式(3)中,
[0035] y为每个样品的陆源贡献率,以%计;
[0036] x为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0037] 100-y为自生源贡献率,以%计。
[0038]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所述样品采自河湖水体、沉积物间隙水体或沉积物浸提水体。
[0039] 优选的,前述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中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后的样品的体积为10-50ml,放入2~8℃的保温箱中保存。
[0040]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0041] 1、本发明的方法对紫外光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校正,消除了波长在210-259nm区间中硝氮、亚硝酸盐对类蛋白峰强度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0042] 2、本发明的方法量化了陆源贡献率与荧光指数的关系,为流域水环境的管理决策提供了方向。
[0043] 3、样品采集后,现场里立即采用0.45μm玻璃纤维膜过滤后放入保温箱中保存,保证了样品采集后原始状态,同时样品可保存更长时间,让样品更能真实反映出水体中COD的组分,而且样品采集量小,仅仅需要不到50mL就可以得到准确结果。
[0044] 4、本发明提供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可评估水体COD的来源特征及相对比例,并可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相配合,为区域决策管理以及水质达标评价考核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0045]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0046]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前和校正后全波长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对比示意图;
[0047]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0048]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049]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COD陆源贡献率与水体荧光指数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005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52] 第一步,样品预处理:采集样品,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恒温保存;
[0053] 具体的,样品采集后,现场采用处理过的孔径0.45μm玻璃纤维微孔膜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所述处理包括:在马氟炉中灼烧4-6h。过滤好的水样放入2~8℃保温箱中保存,待测。
[0054] 样品可以为河湖水体,或者沉积物间隙水体或者沉积物浸提水体,过滤后的样品10-50mL即可。
[0055] 本步骤中,采集样品时,取样点的位置和数量以天然水体的面积、形状和复杂程度来来确定,例如对于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湖泊可用面积开平方然后加上入湖河口来确定;小于50平方公里,一般采样点数量不低于10;尽可能使取样点均匀地分散在水体中,取样点要有代表性,尽可能全面地反应水体的情况。
[0056] 使用孔径为0.45μm的玻璃纤维微孔滤膜进行过滤,并在使用前,先在马氟炉中灼烧4-6h,优选5h:灼烧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玻璃纤维微孔膜中的有机质,0.45μm的孔径可以去除悬浮物和细菌对结果的干扰。
[0057] 样品采集后,现场里立即采用0.45μm玻璃纤维膜过滤后放入2~8℃保温箱中保存,保证了样品采集后原始状态,同时样品可保存更长时间,让样品更能真实反映出水体中COD的天然状态下的组分。
[0058] 第二步,吸光度测定及校正: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选取其中210-530nm处的吸光度,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其余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0059] 具体的,所述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吸光度测定,包括:
[0060]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第一步预处理后的样品分别进行扫描,所述扫描的波长范围为190~800nm,步长为1nm,并以超纯水为参比,得到每个样品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
[0061] 超纯水的扫描条件与样品相同,以超纯水为参比以减少检测仪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0062] 所述的分别对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包括:采用公式(1)对每个样品在260-530nm处的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到a0、S和K,将拟合得到的a0、S和K值,带入公式(1)中,重新计算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得到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校正吸光度,用其替换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原始吸光度(每个样品分别对应替换),其余吸光度(即260-530nm处的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0063] Aλ=a0x e-λS+K        (1)
[0064] 式(1)中,Aλ为波长λnm处的吸光度;
[0065] S为指数斜率参数;
[0066] K为背景参数;
[0067] a0为吸收系数。
[0068] 水体中存在大量的硝酸盐和少量的亚硝酸盐,其在220-250处有吸收峰,为了消除硝氮、亚硝氮对吸光度干扰的影响,对210-259nm处的吸光度进行校正。
[0069] 第三步,荧光光谱测定及校正:采用荧光光谱仪分别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和超纯水进行荧光光谱测定,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去超纯水的荧光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070] 具体的,所述荧光光谱测定的条件为:扫描速度为12000nm/min,激发光源为150W氛弧灯,PMT电压为400V,信噪比>110,响应时间为自动,扫描光谱波长范围为Ex:210~450nm,间隔为2nm;Em:250~530nm,间隔为2nm;狭缝宽度均为10nm。
[0071] 所述的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具体包括:
[0072] 先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得到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再根据公式(2),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其余的三维荧光光谱不变,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073] Fcorr=Fobs×10[(ODex+ODem)/2]        (2)
[0074] 在式(2)中,
[0075] Fcorr和Fobs分别为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和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0076] ODex和ODem分别为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
[0077] 本步骤中,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超纯水空白荧光光谱,得到单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以超纯水为参比,是为了减少检测仪器和拉曼散射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0078] 样品中分子运动过程发生碰撞作用,导致荧光强度降低,为了得到较为真实的荧光强度,需对其进行荧光淬灭校正。利用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以消除荧光淬灭的影响。每个样品分别进行校正。
[0079] 第四步,计算陆源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利用第三步得到的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FI);并计算陆域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
[0080] 具体的,所述的计算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包括:根据第三步得到的荧光光谱矩阵,分别计算每个样品的激发波长在370nm处,发射波长在450nm处与发射波长在50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得到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FI)。
[0081] 根据公式(3),计算陆域贡献率和自生源贡献率,
[0082] y=5.56×(3.94/x)3.165-55.6        (3)
[0083] 在式(3)中,
[0084] y为每个样品的陆源贡献率,以%计;
[0085] x为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0086] 100-y为自生源贡献率,以%计。
[0087] 本发明方法保证了样品采集后原始状态,同时样品可保存更长时间,使样品能更真实的反映出水体中COD的组分。对紫外光和荧光光谱进行了校正,消除了波长在210-259nm区间中硝氮、亚硝酸盐对类蛋白峰强度的影响,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并量化了陆源贡献率与荧光指数的关系,为流域水环境的管理决策提供了方向。
[0088] 实施例
[0089]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判别天然背景下河湖水体COD来源的方法,其具体包括以现步骤:
[0090] 步骤S1、在某湖泊设置64个点位,使用采水器采集水体样品,现场立即采用马氟炉灼烧5h处理后的孔径为0.45μm玻璃纤维微孔膜过滤去除悬浮物和微生物,过滤后的水体样品的总量为50ml,过滤后的水样装入预先清洗干净的塑料样品瓶中,在2~8℃的保温箱中保存,得到样品。
[0091] 步骤S2、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步骤S1得到的样品进行扫描,扫描的波长范围为190-800nm,步长为1nm,以超纯水为参比,得到每个样品在190-800nm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
[0092] 步骤S3、选取波长范围为210~530nm的吸光度,采用公式(1)对每个样品在260-530nm处的吸光度进行拟合,得到a0、S和K,将拟合得到的a0、S和K值,带入公式(1)中,重新计算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吸光度,得到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校正吸光度,用其替换每个样品在210-259nm处的原始吸光度,其余吸光度(即260-530nm处的吸光度)不变,得到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
[0093] Aλ=a0x e-λS+K        (1)
[0094] 式(1)中,Aλ为波长λnm处的吸光度;
[0095] S为指数斜率参数;
[0096] K为背景参数;
[0097] a0为吸收系数。
[0098]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前和校正后全波长吸光度随波长的变化对比示意图。
[0099] 步骤S4、采用荧光光谱仪分别对预处理后的样品和超纯水进行荧光光谱测定。荧光扫描参数设定为:扫描速度为12000nm/min,激发光源为150W氛弧灯,PMT电压为400V,信噪比>110,响应时间为自动,扫描光谱波长范围为Ex:210~450nm,间隔为2nm;Em:250~530nm,间隔为2nm;狭缝宽度均为10nm。
[0100] 将每个样品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减去超纯水的荧光光谱,得到每个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
[0101] 步骤S5、先根据第二步得到的校正后的210-530nm处的吸光度,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吸光度进行校正,得到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再根据公式(2),对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校正,其余的三维荧光光谱不变,得到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102] Fcorr=Fobs×10[(ODex+ODem)/2]        (2)
[0103] 在式(2)中,
[0104] Fcorr和Fobs分别为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和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0105] ODex和ODem分别为激发波长在210-400nm区间和发射波长在250-530nm区间的校正吸光度。
[0106] 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前的三维荧光光谱;
[0107]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水体样品的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
[0108] 步骤S6、以步骤S5步得到的所有样品校正后的三维荧光光谱矩阵为基础,分别计算每个样品的激发波长在370nm处,发射波长在450nm处与发射波长在500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得到64个点位的荧光指数FI,如图4所示,FI为1.40-1.62,平均值为1.43。
[0109] 步骤S7、利用公式(3)计算陆源贡献率,
[0110] y=5.56×(3.94/x)3.165-55.6        (3)
[0111] 在式(3)中,
[0112] y为每个样品的陆源贡献率,以%计;
[0113] x为每个样品的荧光指数;
[0114] 100-y为自生源贡献率,以%计。
[0115]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64个水体样品的COD陆源贡献率与水体荧光指数的关系图。由图4可知,64个样品陆源贡献率在37.04%~92.23%的范围内,均值为82.76%;进而得到64个样品的自生源贡献率为7.77%-62.96%,均值为17.24%,说明此湖泊水体中COD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分解的陆源有机物。
[0116]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117]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0118]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0119]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装置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0120] 本发明中所述的数值范围包括此范围内所有的数值,并且包括此范围内任意两个数值组成的范围值。本发明所有实施例中出现的同一指标的不同数值,可以任意组合,组成范围值。
[0121] 本发明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其组合方式不限于权利要求中通过引用关系得到的组合。通过权利要求和/或说明书中的技术特征进行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也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122]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