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199070.X

文献号 : CN111317972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于娜于冲李恒曹艳超赵昕悦

申请人 : 南京林业大学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包括:支撑框架,其上端周侧设置若干升降支架,支撑框架和升降支架构成一体式框架,一体式框架内侧设有贯通一体式框架上下两端的第一通孔;移动装置,设置在装置主体下端;手部支撑件,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端。使用者从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内侧;然后,根据使用者升高不同,调节升降支架的高度,调节至合适高度后,使用者将手部支撑在装置主体上端的手部支撑件上(装置主体给使用者提供支撑,而不需要陪护人员进行搀扶);使用者推动装置主体或者电驱动移动装置移动,在移动装置的移动下,装置主体移动,实现使用者可以自己进行行走训练,设升降支架便于不同身高使用者使用。

权利要求 :

1.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1)包括:支撑框架(11),所述支撑框架(11)上端周侧设置若干升降支架(12),所述支撑框架(11)和升降支架(12)构成一体式框架,所述一体式框架内侧设有贯通一体式框架上下两端的第一通孔,用于人体通过;

移动装置(2),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1)下端;

手部支撑件(3),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

所述移动装置(2)包括:四个第二移动轮(21),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前部左右两侧及后部左右两侧;

第一移动轮组件(22),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且位于装置主体(1)前部的两个第二移动轮(21)之间;

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22)包括: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上端与装置主体(1)下端转动连接;

第一电机(222),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且位于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一侧,所述第一电机(222)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第一锥齿轮(223),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222)的输出轴上;

第二锥齿轮(224),固定套接在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上部,所述第一锥齿轮(223)和第二锥齿轮(224)啮合传动;

第一中空固定块(225),上端与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下端固定连接;

第二电机(226),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225)内,所述第二电机(226)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水平支撑杆(227),与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225)左右两侧转动连接,且水平支撑杆(227)两端贯穿第一中空固定块(225)两端;

两个第一移动轮(228),分别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撑杆(227)两端;

第三齿轮(229),固定套接在第二电机(226)的输出轴上;

第四齿轮(2210),固定套接在水平支撑杆(227)上,所述第三齿轮(229)与第四齿轮(2210)啮合传动;

所述移动装置(2)包括:移动轮和驱动所述移动轮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检测装置、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倾角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12)上,用于检测升降支架(12)与竖直方向夹角;

轮速传感器,与所述移动轮连接;

手部支撑件均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内设置若干压力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均设置在装置主体(1)上,所述倾角检测装置、轮速传感器、驱动装置、报警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设有触控式显示屏,所述触控式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计时器;

所述驱动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及检测电路,所述控制及检测电路包括: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单元,与驱动装置的电源端连接,用于检测驱动装置的电压;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压检测单元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正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

比较器(U),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正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17)为可变电阻;

第十八电阻(R18),第一端连接比较器(U)正输入端,第二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连接第三电源(V3);

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第二端,正极接地;

触发器,输入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比较器(U)输出端,电源端及复位端均连接第二电源(V2),高触发端连接放电端;

第十九电阻(R19),第一端连接触发器输出端,第二端连接控制器;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第二端,正极接地;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第二端,正极接地;

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V2)及触发器复位端,第二端连接触发器高触发端;

第三电容(C3),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触发器控制端;

第四电容(C4),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R1),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第四电阻(R4),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

第二三极管(Q2),栅极连接第四电阻(R4)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漏极;

第六电阻(R6),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负极;

第三电阻(R3),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

第一三极管(Q1),栅极连接第三电阻(R3)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一电阻(R1)第二端;

第一二极管(D1),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端;

第六三极管(Q6),栅极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以及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源极接地;

第三三极管(Q3),漏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漏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漏极和第六三极管(Q6)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源极连接第一电源(V1),所述第三三极管(Q3)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以及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极;

第四三极管(Q4),源极连接第一电源(V1),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以及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

第五三极管(Q5),漏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漏极,源极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漏极和第四三极管(Q4)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Q5)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以及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轮(21)通过支撑装置(23)与装置主体(1)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3)包括:第二中空固定块(231),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下端设置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二竖直通孔的孔径小于第二中空固定块(231)水平方向尺寸;

第一弹簧(232),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所述第一弹簧(232)上端与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壁上端固定连接;

挡块(233),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所述挡块(233)尺寸大于第二竖直通孔孔径,所述第一弹簧(232)下端与所述挡块(233)上端固定连接;

第二竖直支撑杆(234),上部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通孔内,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234)上端与所述挡块(233)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轮(21)连接在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234)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1)包括:四个支撑架(111),所述四个支撑架(111)围成矩形结构,同一侧的两个支撑架(111)均通过若干第一伸缩撑杆(112)连接为一体结构;

升降支架(12)数量为四个,四个升降支架(12)上部通过第二伸缩撑杆(13)连接为一体;

所述装置主体(1)还包括:

四个第一固定座(14),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支撑架(111)下端,所述四个第二移动轮(21)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第一固定座(14)下端;

第二固定座(15),设置在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14)之间,所述第二固定座(15)左右两侧与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14)均通过第三伸缩撑杆(1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22)与所述第二固定座(1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还设有扶手,所述扶手包括:握杆组件(32),包括:两个竖直板(321),连接在竖直板(321)中部的握杆(322),所述竖直板(321)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上端内侧;

两个U形杆(33),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竖直板(321)相互远离的一侧,所述U形杆(33)的上端水平、且上端两侧分别转动与对应的竖直板(321)前后部转动连接;

两个第四伸缩撑杆(34),前后间隔的连接在两个U形杆(33)之间;

弹性带(35),固定连接在第四伸缩撑杆(34)和U形杆(3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人体连接装置(4),所述人体连接装置(4)包括:若干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41),沿装置主体(1)内侧周向布置,所述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41)上端与装置主体(1)上端固定连接;

腰带(42),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带(41)下端,所述腰带(42)用于绑在使用者腰部;

连接部(43),后侧下部固定连接在腰带(42)内后侧;

两个第二连接带(44),固定连接在连接部(43)前侧,用于连接在使用者两肩部;

第三连接带(45),一端与所述连接部(43)后侧上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装置主体(1)上端固定连接。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使用者从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1)内;

步骤2:调节升降支架(12)的高度,使得使用者手臂能够支撑在手部支撑件(3)上;

步骤3:使用者手推动装置主体(1)进行行走训练;

或所述移动装置(2)为电驱动移动装置(2),设置好电驱动移动装置(2)的参数后,使用者自动跟随电驱动移动装置(2)进行行走训练。

说明书 :

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护理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和各种意外事故的增加,双侧下肢出现运动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医学表明,运动障碍患者需进行必要的肢体康复运动训练,以防止肌肉萎
缩,从而恢复肌肉功能。
[0003] 目前在腿部康复治疗过程中,为了康复病患长期不运动或者运动量较少的双腿,需要在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照看下(如搀扶下)由轻到重地逐渐进行行走康复锻炼,使得医
护人员或者家属消耗过多时间和精力。因此,亟需一种可以让患者可以自己进行行走训练
的训练装置。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 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包括:
[0006] 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上端周侧设置若干升降支架,所述支撑框架和升降支架构成一体式框架,所述一体式框架内侧设有贯通一体式框架
上下两端的第一通孔,用于人体通过;
[0007] 移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下端;
[0008] 手部支撑件,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端。
[0009] 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四个第二移动轮,连接在装置主体下端前部左右两侧及后部左右两侧;
[0010] 第一移动轮组件,连接在装置主体下端,且位于装置主体前部的两个第二移动轮之间;
[0011] 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包括:
[0012] 第一竖直支撑杆,上端与装置主体下端转动连接;
[0013] 第一电机,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下端,且位于第一竖直支撑杆一侧,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0014] 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
[0015] 第二锥齿轮,固定套接在第一竖直支撑杆上部,所述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传动;
[0016] 第一中空固定块,上端与第一竖直支撑杆下端固定连接;
[0017] 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内,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0018] 水平支撑杆,与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左右两侧转动连接,且水平支撑杆两端贯穿第一中空固定块两端;
[0019] 两个第一移动轮,分别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撑杆两端;
[0020] 第三齿轮,固定套接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上;
[0021] 第四齿轮,固定套接在水平支撑杆上,所述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传动。
[0022]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轮通过支撑装置与装置主体连接,所述支撑装置包括:
[0023] 第二中空固定块,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下端设置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二竖直通孔的孔径小于第二中空固定块水平方向尺寸;
[0024] 第一弹簧,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内,所述第一弹簧上端与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内壁上端固定连接;
[0025] 挡块,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内,所述挡块尺寸大于第二竖直通孔孔径,所述第一弹簧下端与所述挡块上端固定连接;
[0026] 第二竖直支撑杆,上部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通孔内,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上端与所述挡块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轮连接在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下端。
[0027] 优选的,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四个支撑架,所述四个支撑架围成矩形结构,同一侧的两个支撑架均通过若干第一伸缩撑杆连接为一体结构;
[0028] 升降支架数量为四个,四个升降支架上部通过第二伸缩撑杆连接为一体;
[0029] 所述装置主体还包括:
[0030] 四个第一固定座,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支撑架下端,所述四个第二移动轮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第一固定座下端;
[0031] 第二固定座,设置在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之间,所述第二固定座左右两侧与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均通过第三伸缩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
座连接。
[0032]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上端还设有扶手,所述扶手包括:
[0033] 握杆组件,包括:两个竖直板,连接在竖直板中部的握杆,所述竖直板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上端内侧;
[0034] 两个U形杆,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竖直板相互远离的一侧,所述U形杆的上端水平、且上端两侧分别转动与对应的竖直板前后部转动连接;
[0035] 两个第四伸缩撑杆,前后间隔的连接在两个U形杆之间;
[0036] 弹性带,固定连接在第四伸缩撑杆和U形杆之间。
[0037] 优选的,还包括:人体连接装置,所述人体连接装置包括:
[0038] 若干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沿装置主体内侧周向布置,所述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上端与装置主体上端固定连接;
[0039] 腰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带下端,所述腰带用于绑在使用者腰部;
[0040] 连接部,后侧下部固定连接在腰带内后侧;
[0041] 两个第二连接带,固定连接在连接部前侧,用于连接在使用者两肩部;
[0042] 第三连接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后侧上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装置主体上端固定连接。
[0043] 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包括:移动轮和驱动所述移动轮的驱动装置; 还包括检测装置、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0044] 倾角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上,用于检测升降支架与竖直方向夹角;
[0045] 轮速传感器,与所述移动轮连接;
[0046] 手部支撑件均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内设置若干压力传感器;
[0047] 所述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均设置在装置主体上,所述倾角检测装置、轮速传感器、驱动装置、报警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装置主体上端设有触控
式显示屏,所述触控式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计时器。
[0048]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及检测电路,所述检测及控制电路包括:
[0049] 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0050] 电压检测单元,与驱动装置的电源端连接,用于检测驱动装置的电压;
[0051] 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电压检测单元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正极通过第十六电阻接地;
[0052] 比较器,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正极,正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为可变电阻;
[0053] 第十八电阻,第一端连接比较器正输入端,第二端通过第十五电阻连接第三电源;
[0054] 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第十八电阻第二端,正极接地;
[0055] 触发器,输入端通过第二十电阻连接比较器输出端,电源端及复位端均连接第二电源,高触发端连接放电端;
[0056] 第十九电阻,第一端连接触发器输出端,第二端连接控制器;
[0057] 第五二极管,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第二端,正极接地;
[0058] 第六二极管,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第二端,正极接地;
[0059] 第二十一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及触发器复位端,第二端连接触发器高触发端;
[0060] 第三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触发器控制端;
[0061] 第四电容,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0062]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0063] 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0064] 第四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五电阻接地;
[0065] 第二三极管,栅极连接第四电阻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0066] 第二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漏极;
[0067] 第六电阻,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负极;
[0068] 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二电阻接地;
[0069] 第一三极管,栅极连接第三电阻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一电阻第二端;
[0070] 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电阻第二端;
[0071] 第六三极管,栅极通过第八电阻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以及通过第七电阻接地,源极接地;
[0072] 第三三极管,漏极连接第六三极管漏极,所述第三三极管漏极和第六三极管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源极连接第一电源,所述第三三极
管栅极通过第九电阻接地以及通过第十电阻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
[0073] 第四三极管,源极连接第一电源,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接地以及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第一二极管正极;
[0074] 第五三极管,漏极连接第四三极管漏极,源极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漏极和第四三极管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栅极通过第十三电阻接地
以及通过第十四电阻连接第二二极管正极。
[0075] 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76] 步骤1:使用者从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内;
[0077] 步骤2:调节升降支架的高度,使得使用者手臂能够支撑在手部支撑件上;
[0078] 步骤3:使用者手推动装置主体进行行走训练;
[0079] 或所述移动装置为电驱动移动装置,设置好电驱动移动装置的参数后,使用者自动跟随电驱动移动装置进行行走训练。
[008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81]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82] 图1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3] 图2为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4] 图3为本发明支撑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85] 图4为本发明U形板的结构示意图。
[0086] 图5为本发明扶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87] 图6为本发明人体连接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0088] 图7为图6中腰带连接连接部、第二连接带的结构示意图。
[0089] 图8为本发明检测及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0090] 图中:1、装置主体;11、支撑框架;111、支撑架;112、第一伸缩撑杆;12、升降支架;13、第二伸缩撑杆;14、第一固定座;15、第二固定座;16、第三伸缩撑杆;2、移动装置;21、第
二移动轮;22、第一移动轮组件;221、第一竖直支撑杆;222、第一电机;223、第一锥齿轮;
224、第二锥齿轮;225、第一中空固定块;226、第二电机;227、水平支撑杆;228、第一移动轮;
229、第三齿轮;2210、第四齿轮;23、支撑装置;231、第二中空固定块;232、第一弹簧;233、挡
块;234、第二竖直支撑杆;235、第二竖直通孔;2361、移动轮安装板;3、手部支撑件;31、U形
板;32、握杆组件;321、竖直板;322、握杆;33、U形杆;34、第四伸缩撑杆;35、弹性带;4、人体
连接装置;41、第一连接带;42、腰带;43、连接部;44、第二连接带;45、第三连接带;R1、第一
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
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
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6、第十六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8、第十八电
阻;R19、第十九电阻;R20、第二十电阻;R21、第二十一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
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U、比较器;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Q3、第三
三极管;Q4、第四三极管;Q5、第五三极管;Q6、第六三极管;V1、第一电源;V2、第二电源;V3、
第三电源;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
管;D6、第六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9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92]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
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
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
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
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9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
[0094] 装置主体1,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支撑框架11,所述支撑框架11上端周侧设置若干升降支架12,所述支撑框架11和升降支架构成一体式框架,所述一体式框架内侧设有贯通
一体式框架上下两端的第一通孔,用于人体通过;优选的,所述升降支架可为伸缩撑杆或者
为其他现有升降支架;
[0095] 移动装置2,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1下端;优选的,所述移动装置可包括移动轮(如万向轮),之间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下端或通过下述支撑装置连接在装置主体下端;所述移
动装置可为电驱动移动装置;
[0096] 手部支撑件3,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其中,可在升降支架上端设置安装板,所述手部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优选的,上述手部支撑件可为如图4所示的U形板31,
分别在装置主体四周上端设置U形板。
[009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使用者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内侧;然后,根据使用者升高不同,调节升降支架的高度,调节至合适高度后,使用者将手部支
撑在装置主体上端的手部支撑件上(装置主体给使用者提供支撑,而不需要陪护人员进行
搀扶);使用者推动装置主体,在移动装置的移动下,装置主体移动,实现使用者可以自己进
行行走训练,且设置升降支架便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
[0098]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装置2包括:四个第二移动轮21,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前部左右两侧及后部左右两侧;(图1为主视图,本发明为前后对称结构,后部
可参照图1)
[0099] 第一移动轮组件22,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且位于装置主体1前部的两个第二移动轮21之间;
[0100] 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22包括:
[0101] 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上端与装置主体1下端转动连接;
[0102] 第一电机222,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下端,且位于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一侧,所述第一电机222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0103] 第一锥齿轮223,固定连接在第一电机222的输出轴上;
[0104] 第二锥齿轮224,固定套接在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上部,所述第一锥齿轮223和第二锥齿轮224啮合传动;
[0105] 第一中空固定块225,上端与第一竖直支撑杆221下端固定连接;
[0106] 第二电机226,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225内,所述第二电机226的输出轴水平设置;
[0107] 水平支撑杆227,与所述第一中空固定块225左右两侧转动连接,且水平支撑杆227两端贯穿第一中空固定块225两端;
[0108] 两个第一移动轮228,分别固定连接在水平支撑杆227两端;
[0109] 第三齿轮229,固定套接在第二电机226的输出轴上;
[0110] 第四齿轮2210,固定套接在水平支撑杆227上,所述第三齿轮229与第四齿轮2210啮合传动。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轮可为万向轮;
[0111] 该实施例中,可在装置主体上设置,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所述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电连接;
[0112] 优选的,所述装置主体上端靠近手部支撑件处设置电机控制按钮,可通过电机控制按钮调整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转速以及控制第一电机及第二电机启停;还可在装置主体
上端设置控制器,控制器上设置控制面板,可在控制面板设置电机转速调节按钮及电机启
停按钮。
[0113] 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第一电机转动,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驱动第一竖直支撑杆转动,带动第一中空固定块进行水平转动,实现调整第一中空固
定块连接的第一移动轮的方向;
[0114] 第二电机转动,通过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带动水平支撑杆转动,带动水平支撑杆上的第一移动轮前进或后退;
[0115] 通过第一移动轮实现驱动前进后退及转向,通过第二移动轮实现支撑及移动,上述结构具有稳定性好的优点。
[0116] 上述技术方案实现电驱动装置主体移动,避免使用者推动装置主体,具有更加省力的优点。
[0117]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移动轮21通过支撑装置与装置主体连接,所述支撑装置23包括:
[0118] 第二中空固定块231,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下端设置第二竖直通孔,所述第二竖直通孔235的孔径小于第二中空固定块231水平方向尺寸;
[0119] 第一弹簧232,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所述第一弹簧232上端与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壁上端固定连接;
[0120] 挡块233,连接在所述第二中空固定块231内,所述挡块233尺寸大于第二竖直通孔235孔径,所述第一弹簧232下端与所述挡块233上端固定连接;
[0121] 第二竖直支撑杆234,上部位于所述第二竖直通孔235内,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234上端与所述挡块233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轮连接在所述第二竖直支撑杆下端。
[012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设置上述第一弹簧用于缓冲,避免对第二移动轮的冲击过大,第二竖直通孔用于对第二竖直支撑杆的缓冲导向;挡块的设置使得
结构可靠,避免第二竖直支撑杆第二中空固定块。
[0123]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
[0124] 所述支撑框架11包括:四个支撑架111,所述四个支撑架111围成矩形结构(所述矩形结构内部及所述第一通孔),同一侧的两个支撑架111均通过若干第一伸缩撑杆112连接
为一体结构;
[0125] 升降支架12数量为四个,四个升降支架12上部通过第二伸缩撑杆13连接为一体;
[0126] 所述装置主体1还包括:
[0127] 四个第一固定座14,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支撑架111下端,所述四个第二移动轮21分别固定连接在四个第一固定座14下端;
[0128] 第二固定座15,设置在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14之间,所述第二固定座15左右两侧与前部的两个第一固定座14均通过第三伸缩撑杆16固定连接,所示所述第一移动轮组件
与所述第二固定座连接(如图1,第一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
座内,所述第一竖直支撑杆与第一固定座转动连接)。优选的,上述第一伸缩撑杆和第二伸
缩撑杆可均为手动伸缩撑杆或电动伸缩撑杆。
[012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设置四个第一伸缩撑杆用于调整四个支撑架围成的矩形结构的前后及左右方向间距,设置四个第二伸缩撑杆,用于调整四个升降
支架之间的前后及左右方向间距,使得四个升降支架与第四支撑架对应;上述结构调整间
距,使得不同身材的使用者均可容纳在四个升降支架及支撑架围合的结构之间,可根据需
要调整间距,更便于本发明的使用。
[0130]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
[0131] 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还设有扶手,所述扶手包括:
[0132] 握杆组件32,包括:两个竖直板321(如图5两个竖直板左右间隔布置),连接在竖直板321中部的握杆322,所述竖直板321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上端内侧;
[0133] 两个U形杆33,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竖直板321相互远离的一侧(如图5为左侧或右侧),所述U形杆33的上端水平、且上端两侧分别转动与对应的竖直板321前后部转动连接;
[0134] 两个第四伸缩撑杆34,前后间隔的连接在两个U形杆33之间;
[0135] 弹性带35,固定连接在第四伸缩撑杆34和U形杆33之间。
[013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使用者使用时,手部握住握杆,手肘支撑在弹性带上,增加对手肘的支撑,可使得使用更省力;
[0137] 通过第四伸缩撑杆和上述U形杆的铰接连接,可调整两个U形杆之间的距离,更便于使用。
[0138]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还包括:人体连接装置4,所述人体连接装置4包括:
[0139] 若干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41,沿装置主体1内侧周向布置,所述第四连接杆或第一连接带上端与装置主体1上端固定连接;优选的,可在第一连接带下端设置连接环,腰
带穿过所述连接环。
[0140] 腰带42,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带下端,所述腰带42用于绑在使用者腰部;优选的,腰带为可调节长度的腰带;
[0141] 连接部43,后侧下部固定连接在腰带42内后侧;
[0142] 两个第二连接带44,固定连接在连接部43前侧,用于连接在使用者两肩部;
[0143] 第三连接带45,一端与所述连接部43后侧上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装置主体1上端固定连接。
[014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使用时,首先将腰带系在使用者腰部,然后将第二连接带系在使用者肩部;通过第一连接带、腰带、第二连接带、第三连接带将使用
者与装置主体可靠连接,防止使用者在装置主体的第一通孔内跌倒,该技术方案可装置主
体装置内的第一通孔孔径较大使用,可设置一个通用孔径的第一通孔,设置该人体连接装
置,便于身材娇小的使用者使用,且不需要将装置主体设置为水平方向可伸缩结构,简化装
置主体结构。
[0145]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装置2包括:移动轮和驱动所述移动轮的驱动装置;
[0146] 还包括检测装置、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0147] 倾角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支架12上,用于检测升降支架12与竖直方向夹角;优选的,所述倾角检测装置可为若干倾角传感器,设置在不同的升降支架上,用于检测对应
的升降支架与竖直方向夹角;
[0148] 轮速传感器,与所述移动轮连接;
[0149] 手部支撑件均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内设置若干压力传感器;
[0150] 所述控制器、蓄电池、报警器均设置在装置主体1上,所述倾角检测装置、轮速传感器、驱动装置、报警器、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装置主体1上端设有触控
式显示屏,所述触控式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计时器。可在触控
式显示屏设置驱动装置(如电机)转速调节按钮及启停按钮。
[015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倾角检测装置用于升降支架与竖直方向夹角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预设有夹角标准值,当所述夹角信息对应的夹角大
于对应的夹角标准值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以提升使用者及附近监护人员,防止
因升降支架倾斜导致使用者摔倒;
[0152] 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及所在处压力值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设有压力标准值,当所述压力值信息对应的压力值大于压力标准值时,控制器控制报警器报
警,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影响装置主体使用寿命及容易出现倾倒的风险;
[0153] 所述轮速传感器用于检测轮速,并将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触控式显示屏显示,使用者可根据显示的轮速设置驱动装置参数。
[0154] 设置计时器,可用于计时提醒,避免训练时间过长或过短。
[015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驱动装置还连接有控制及检测电路,所述检测及控制电路包括:
[0156] 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模块包括:
[0157] 电压检测单元,与驱动装置的电源端连接,用于检测驱动装置的电压;
[0158] 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压检测单元输出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正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
[0159] 比较器U,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正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17为可变电阻;
[0160] 第十八电阻R18,第一端连接比较器U正输入端,第二端通过第十五电阻R15连接第三电源V3;
[0161] 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第二端,正极接地;
[0162] 触发器,输入端通过第二十电阻R20连接比较器U输出端,电源端及复位端均连接第二电源V2,高触发端连接放电端;
[0163] 第十九电阻R19,第一端连接触发器输出端,第二端连接控制器;
[0164] 第五二极管D5,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第二端,正极接地;
[0165] 第六二极管D6,负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第二端,正极接地;
[0166] 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一端连接第二电源V2及触发器复位端,第二端连接触发器高触发端;
[0167] 第三电容C3,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触发器控制端;
[0168] 第四电容C4,一端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端,另一端接地;
[0169] 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0170] 第一电阻R1,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
[0171] 第四电阻R4,第一端连接第一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五电阻R5接地;
[0172] 第二三极管Q2,栅极连接第四电阻R4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0173] 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2漏极;
[0174] 第六电阻R6,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D2负极;
[0175] 第三电阻R3,第一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第二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优选的,上述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分别为正反转控制信号,可由控制器控制发出;
[0176] 第一三极管Q1,栅极连接第三电阻R3第二端,源极接地,漏极通过第一电阻R1第二端;
[0177] 第一二极管D1,负极连接第一电阻R1第二端;
[0178] 第六三极管Q6,栅极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以及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源极接地;
[0179] 第三三极管Q3,漏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漏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3漏极和第六三极管Q6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3源极连接第一电源V1,
所述第三三极管Q3栅极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以及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
极;Q3‑Q6均采用场效应晶体管,Q3和Q5为一组控制正反转,Q4和Q6为另一组控制正反转,相
互独立,可根据需要选择;
[0180] 第四三极管Q4,源极连接第一电源V1,栅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地以及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第一二极管D1正极;
[0181] 第五三极管Q5,漏极连接第四三极管Q4漏极,源极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漏极和第四三极管Q4漏极的连接节点连接驱动装置第二输入端,所述第五三极管Q5栅极通过第十
三电阻R13接地以及通过第十四电阻R14连接第二二极管D2正极。
[018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控制电路中,通过Q3‑Q6及R7‑R14组成的电路驱动装置正反转,其中,Q3‑Q6具有较高的开关速度、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较强
的过载能力、具有较高的阈值电压的优点;保证了控制电路的可靠性;上述控制电路中,第
一控制信号首先通过R1对C1储能、然后使得D1导通从而进入D1连通的后续电路Q4和Q6,延
缓后续电路的导通,同时通过R4进入Q2,通过C2放电,使得Q5和Q3断开;上述技术方案避免
Q4和Q6与Q5和Q3同时工作导致功率过高,具有保护电路的作用;以上使得本发明更加安全
可靠。
[0183] 上述检测电路中通过电压检测单元检测驱动装置的工作电压,通过U比较,将比较结果发送至触发器,比较结果为电压异常时,触发器触发后发送触发信号至控制器,控制器
控制报警器报警;可通过R15、R18、R17调节电路的电压基准,D3‑D6用于稳压,C3、C4用于滤
波,通过R21和R20可调整触发器的参数;上述电路保证信号可靠传输及便于调节。
[0184] 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养老康复用训练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85] 步骤1:使用者从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内;
[0186] 步骤2:调节升降支架的高度,使得使用者手臂能够支撑在手部支撑件上;
[0187] 步骤3:使用者手推动装置主体进行行走训练;
[0188] 或所述移动装置为电驱动移动装置,设置好电驱动移动装置的参数后,使用者自动跟随电驱动移动装置进行行走训练。
[018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使用者从所述第一通孔进入装置主体内侧;然后,根据使用者升高不同,调节升降支架的高度,调节至合适高度后,使用者将手部支
撑在装置主体上端的手部支撑件上(装置主体给使用者提供支撑,而不需要陪护人员进行
搀扶);使用者推动装置主体或者电驱动移动装置移动,在移动装置的移动下,装置主体移
动,实现使用者可以自己进行行走训练,且设置升降支架便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
[0190]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