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152802.X

文献号 : CN111332934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仇云杰姜大龙汪海军刘学陈啸天

申请人 : 江苏长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包括:立柱;锁紧支点,包括:吊具连接件、锁紧挂钩和配重装置;锁紧挂钩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下端与吊具连接件一侧转动连接;钩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端;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配重装置;吊具连接件顶端设置凹槽,吊具上升时,在配重装置的重力作用下,钩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凹槽一侧配合锁紧。本发明实现吊具自动锁紧,彻底代替人工手动锁紧,且锁紧结构为纯机械式结构,结构简单运转可靠,使用过程无能源消耗,使用本产品可大大节约设备造价及人力成本。

权利要求 :

1.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1);

锁紧支点(2),包括:吊具连接件(21)、锁紧挂钩(22)和配重装置(23);

所述锁紧挂钩(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与吊具连接件(21)一侧转动连接;钩部(22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上端;第二连接部(22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一侧,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配重装置(23);

所述吊具连接件(21)顶端设置凹槽(211),吊具上升时,在配重装置(23)的重力作用下,所述钩部(221)远离第一连接部(222)的一侧与所述凹槽(211)一侧配合锁紧;

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还包括: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

所述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包括:第一挡块(31),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21)设置锁紧挂钩(22)的一侧,且位于锁紧挂钩(22)下方;

第二挡块(32),固定连接在第一挡块(31)靠近钩部(22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23)包括:直线段(2231),所述直线段(22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固定连接;配重装置(23)连接段(2232),一端与所述直线段(2231)另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挡块(31)水平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块(31)与吊具连接件(21)通过螺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销轴(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223)靠近吊具连接件(21)的一侧;

所述立柱(1)靠近锁紧支点(2)的一侧设置滑槽(11),吊具下降时,所述销轴(4)在所述滑槽(11)内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23)、钩部(221)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装置(5),所述减震装置(5)包括:固定杆(51),所述固定杆(51)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固定连接;

轴承(52),所述轴承(52)的内圈固定套接在固定杆(51)另一端外壁;

所述第一连接部(222)设置贯通孔(53),所述贯通孔(53)内壁与所述轴承(52)的外圈固定套接;

弹簧(54),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22)和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之间,所述弹簧(54)套接在所述固定杆(51)外壁,所述弹簧(54)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5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振动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3)上;

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21)顶端;

感应块,设置在所述钩部(221)上,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感应块的距离;

控制器、电源,分别与所述振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报警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第一信号处理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有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通过第二信号处理电路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距离传感器,同相输入端接地;

第十八电阻(R18),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

第五电容(C5),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

第一运算放大器(U5),同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

第十五电阻(R15),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5)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5)输出端连接;

第三运算放大器(U3),同相输入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5)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第一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输出端,负极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

可变电阻(R19),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反相输入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二信号处理电路包括:

第六电阻(R6),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

第一比较器(U4),正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第二端,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第七电阻(R7),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九电阻(R9),第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R8)第二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

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九电阻(R9)第二端,正极接地;

第三电容(C3),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

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

第二比较器(U6),负输入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端连接,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第十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的输出端;

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端连接电源,第二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正输入端;

第十四电阻(R14),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正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第六二极管(D6),正极接地,负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传感器还连接有指示电路,所述指示电路包括:第五电阻(R5),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输出端;

第四二极管(D4)、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四二极管(D4)正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通过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正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电源;

第三比较器(U1),正输入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负极,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

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电源;

第五二极管(D5),正极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负极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

第六电容(C6),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

说明书 :

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锁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国内厂家吊具与滑橇之间的锁紧方式多采用人工手动锁紧,剩余小部分采用气动或电动锁紧;前者浪费人力,后者耗费能源且结构复杂造价较高。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4] 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包括:
[0005] 立柱;
[0006] 锁紧支点,包括:吊具连接件、锁紧挂钩和配重装置;
[0007] 所述锁紧挂钩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与吊具连接件一侧转动连接;钩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端;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所述
第二连接部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
配重装置;
[0008] 所述吊具连接件顶端设置凹槽,吊具上升时,在配重装置的重力作用下,所述钩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一侧与所述凹槽一侧配合锁紧。
[0009] 优选的,还包括:锁紧挂钩限位装置;
[0010] 所述锁紧挂钩限位装置包括:
[0011] 第一挡块,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设置锁紧挂钩的一侧,且位于锁紧挂钩下方;
[0012] 第二挡块,固定连接在第一挡块靠近钩部的一侧。
[0013]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直线段,所述直线段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固定连接;配重装置连接段,一端与所述直线段另一端固定连接;
[0014] 所述第一挡块水平设置。
[0015]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块与吊具连接件通过螺栓连接。
[0016] 优选的,还包括销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靠近吊具连接件的一侧;
[0017] 所述立柱靠近锁紧支点的一侧设置滑槽,吊具下降时,所述销轴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0018]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钩部一体成型。
[0019] 优选的,还包括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包括:
[0020] 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所述一侧固定连接;
[0021] 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套接在固定杆另一端外壁;
[0022] 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内壁与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套接;
[0023] 弹簧,设置在第一连接部和所述吊具连接件所述一侧之间,所述弹簧套接在所述固定杆外壁,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所述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
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
[0024] 优选的,还包括:
[0025] 振动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0026] 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顶端;
[0027] 感应块,设置在所述钩部上,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感应块的距离;
[0028] 控制器、电源,分别与所述振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报警器。
[0029] 优选的,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第一信号处理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有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通过第二信号处理电路与控制器连
接;
[0030] 所述第一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连接距离传感器,同相输入端接地;
[0031] 第十八电阻,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
[0032] 第五电容,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
[0033] 第一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六电阻接地;
[0034] 第十五电阻,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
[0035] 第三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接地,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036] 第一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负极通过第四电容接地;
[0037] 可变电阻,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以及第一二极管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0038] 所述第二信号处理电路包括:
[0039] 第六电阻,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一电容接地;
[0040] 第一比较器,正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第二端,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041] 第七电阻,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042] 第九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输出端,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第二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负输入端;
[0043] 第二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九电阻第二端,正极接地;
[0044] 第三电容,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045] 第二电容,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输出端;
[0046] 第十一电阻,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七电容接地;
[0047] 第二比较器,负输入端与第十一电阻第二端连接,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048] 第十电阻,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
[0049] 第十二电阻,第一端连接电源,第二端连接第十三电阻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正输入端;
[0050] 第十四电阻,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正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051] 第六二极管,正极接地,负极连接第十二电阻第二端。
[0052] 优选的,所述振动传感器还连接有指示电路,所述指示电路包括:
[0053] 第五电阻,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输出端;
[0054] 第四二极管、第三二极管,所述第四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五电阻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五电阻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负极连接通过第四电阻接地,所述第三二
极管正极通过第二电阻连接电源;
[0055] 第三比较器,正输入端连接第四二极管负极,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正极;
[0056] 第一电阻,一端连接电源;
[0057] 第五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一电阻另一端,负极连接第一比较器输出端;
[0058] 第六电容,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输出端。
[0059]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
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60]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61]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62] 图1为本发明锁紧装置在吊具上升时锁紧的结构示意图。
[0063] 图2为本发明锁紧装置在吊具下降时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0064] 图3为本发明锁紧支点锁紧的结构示意图。
[0065] 图4为本发明锁紧支点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0066] 图5为本发明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0067] 图6为本发明减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68] 图7为本发明第一信号处理电路、第二信号处理电路和指示电路的电路图。
[0069] 图中:1、立柱;11、滑槽;2、锁紧支点;21、吊具连接件;211、凹槽;22、锁紧挂钩;221、钩部;222、第一连接部;223、第二连接部;2231、直线段;2232、配重装置连接段;23、配
重装置;3、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1、第一挡块;32、第二挡块;4、销轴;5、减震装置;51、固定
杆;52、轴承;53、贯通孔;54、弹簧;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
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
第十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5、第十五电阻;R16、第
十六电阻;R17、第十七电阻;R18、第十八电阻;R19、可变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
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C7、第七电容;U1、第三比较器;U2、
第二运算放大器;U3、第三运算放大器;U4、第一比较器;U5、第一运算放大器;U6、第二比较
器;D1、第一二极管;D2、第二二极管;D3、第三二极管;D4、第四二极管;D5、第五二极管;D6、
第六二极管;A、吊具连接件下端。

具体实施方式

[007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71]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
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
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
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
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7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吊具及滑橇之间的机械式自动锁紧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
[0073] 立柱1;
[0074] 锁紧支点2,包括:吊具连接件21、锁紧挂钩22和配重装置23;
[0075] 所述锁紧挂钩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2,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与吊具连接件21一侧转动连接(如图1‑5所示,对应可为前侧,可通过连接转轴转动连接);钩部221,固定连
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上端;第二连接部223,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一侧,所述第二
连接部223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第二端固定连
接所述配重装置23;
[0076] 所述吊具连接件21顶端设置凹槽211,吊具上升时,在配重装置23的重力作用下,所述钩部221远离第一连接部222的一侧与所述凹槽211一侧配合锁紧。所述吊具连接件21
用于连接吊具,如图3‑4所示,吊具连接件下端A用于连接吊具,而吊具用于连接输送机构,
如悬挂式输送机,由输送机构带动吊具上升、下降以及输送,吊具结构和吊具与输送机构连
接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钩部用于钩挂所述凹槽和钩部内侧之间
[0077] 优选的,还包括销轴4,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3的第二端,且位于第二连接部223靠近吊具连接件21的一侧(如图1‑5,对应可为后侧);所述立柱1靠近锁紧支点2的一
侧设置滑槽11,吊具下降时,所述销轴4在所述滑槽11内滑动。优选的,如图1‑2所示,所示立
柱靠近吊具连接件21的一侧为斜面,所示销轴4在所述滑槽内滑动,便于销轴运动导向,提
高本发明的运动可靠性。
[0078] 本发明可用于(汽车)前处理上下件过程中的吊具自动锁紧。当需要对工件进行前处理时,先将工件置于滑撬上并同时将滑撬置于指定位置,然后启动输送机构将吊具下降
到工件滑撬所在处,吊具上连接的锁紧装置中钩部用于将工件滑撬钩挂住,工件滑撬钩挂
钩挂位置限制在所述凹槽211和钩部内侧之间,实现锁紧。
[0079]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a.当吊具下降时,锁紧装置上与锁紧挂钩相连的销轴4撞击到地面上的刚性立柱时,锁紧挂钩的第二连接部223向上转动,将锁紧挂钩22打开。
[0080] b.当吊具上升时,锁紧挂钩22上的配重装置依靠重力,使得锁紧挂钩的第二连接部向下转动,在配重装置23的重力作用下,所述钩部221远离第一连接部222的一侧与所述
凹槽211一侧配合锁紧,将锁紧挂钩自动锁紧。
[008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实现吊具自动锁紧,彻底代替人工手动锁紧,且锁紧结构为纯机械式结构,结构简单运转可靠,使用过程无能源消耗,使用本产品可大大
节约设备造价及人力成本。
[0082]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还包括: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
[0083] 所述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包括:
[0084] 第一挡块31,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21设置锁紧挂钩22的一侧,且位于锁紧挂钩22下方;
[0085] 第二挡块32,固定连接在第一挡块31靠近钩部221的一侧。优选的,上述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一体成型,一体成型具有结构可靠性高的优点。
[008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锁紧挂钩限位装置用于对锁紧挂钩的运动限位,便于快速实现锁紧以及打开切换,通过本发明的工作效率。上述锁紧挂钩
限位装置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能够对锁紧挂钩的第二连接部向上转动及向下转动运动限
位,限位可靠。
[0087]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
[0088] 所述第二连接部223包括:直线段2231,所述直线段2231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下端固定连接;配重装置连接段2232,一端与所述直线段2231另一端固定连接;
[0089] 所述第一挡块31水平设置。
[009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挡块31水平设置,第二连接部223包括直线段,第一挡块对直线段的运动限位,平面接触限位,具有限位可靠
的优点。
[009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块31与吊具连接件21通过螺栓连接。
[009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结构便于拆卸以及安装锁紧挂钩限位装置3。
[0093]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222、第二连接部223、钩部221一体成型。
[009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一体成型具有结构牢固,可靠性高的优点,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工作可靠性。
[009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减震装置5,所述减震装置5包括:
[0096] 固定杆51,所述固定杆51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固定连接;
[0097] 轴承52,所述轴承52的内圈固定套接在固定杆51另一端(前端)外壁;
[0098] 所述第一连接部222设置贯通孔53,所述贯通孔53内壁与所述轴承52的外圈固定套接;
[0099] 弹簧54,设置在第一连接部222和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之间,所述弹簧54套接在所述固定杆51外壁,所述弹簧54一端与所述吊具连接件21所述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弹
簧54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2固定连接。
[0100] 对应图1,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在吊具连接件前侧,优选的,可在吊具连接件前侧面设置安装孔,固定杆后部固定连接在所述安装孔内,固定杆前端贯穿至吊具连接件前侧
外,弹簧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便于对弹簧的运动导向,提高本发明的减震效果;
[0101]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固定杆和轴承的结构便于实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在吊具连接件一侧,且连接可靠,且设置弹簧来连接锁紧挂钩和吊具连接
件,当吊具或者吊具上连接的工件受到碰撞,产生振动时,振动能够通过弹簧抵消(减震),
避免由于碰撞产生较大振动影响锁紧挂钩的工作可靠性。
[0102]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0103] 振动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23上;
[0104] 距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吊具连接件21顶端;
[0105] 感应块,设置在所述钩部221上,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感应块的距离;
[0106] 控制器、电源,分别与所述振动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报警器。
[0107]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当吊具开始上升时,控制器控制距离传感器工作,所述距离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感应块的距离值信息并将其传输给控制器,控制
器预设有距离标准值,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感应的距离值大于距离标准值时,说明锁紧挂钩
处于打开状态,控制器控制报警器进行报警,以便于工作人员检修,提高本发明可靠性及安
全性;
[0108] 振动传感器,用于采集锁紧挂钩上升过程中与物体碰撞时产生的振动频率,并将采集到的振动频率信号转化为振动频率信号对应的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对电
信号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并在分析得出电信号数据对应的振动频率超过设定的碰撞报警
阈值时控制报警器报警,以便于及时提醒工作人员采取相关措施。
[0109] 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提高本发明的工作可靠性。
[01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传感器通过第一信号处理电路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有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通过第二信号处理电路与
控制器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振动传感器,如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电流
互感器,连接在振动传感器的电路上,用于感应电流。如连接在振动传感器与电源连接的电
路上,振动传感器与电源连接的电路上设置开关,所述开关由控制器控制;
[0111]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距离传感器,同相输入端接地;
[0112] 第十八电阻R18,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
[0113] 第五电容C5,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
[0114] 第一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
[0115] 第十五电阻R15,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反相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
[0116] 第三运算放大器U3,同相输入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七电阻R17接地,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117] 第一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三运算放大器U3输出端,负极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
[0118] 可变电阻R19,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反相输入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负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0119] 所述第二信号处理电路包括:
[0120] 第六电阻R6,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
[0121] 第一比较器U4,正输入端连接第六电阻R6第二端,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122] 第七电阻R7,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123] 第九电阻R9,第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第二端连接第八电阻R8第一端,所述第八电阻R8第二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
[0124] 第二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九电阻R9第二端,正极接地;
[0125] 第三电容C3,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负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126] 第二电容C2,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
[0127] 第十一电阻R11,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检测装置输出端,第二端通过第七电容C7接地;
[0128] 第二比较器U6,负输入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第二端连接,输出端连接控制器;
[0129] 第十电阻R10,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的电源端,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的输出端;
[0130] 第十二电阻R12,第一端连接电源,第二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另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正输入端;
[0131] 第十四电阻R14,一端连接第二比较器U6正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0132] 第六二极管D6,正极接地,负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第二端。D6和D2为稳压二极管;
[0133]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
[0134] 上述第一信号处理电路通过U5、U2对信号两次放大,并通过U3比较其与预设标准值,且通过C4、C5、D1,提高电路稳定性及可靠性;上述第二信号电路能够进行短路检测和短
路检测,在短路和断路时及时将报警信息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自动切断振动传感器与电
源的连接,且上述第二信号处理电路中D6、D2、C3用于稳压,R12用于限压,上述第二信号处
理电路能够保证本发明振动传感器可靠工作,从而提高本发明工作可靠性。
[0135]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振动传感器还连接有指示电路,所述指示电路包括:
[0136] 第五电阻R5,第一端连接振动传感器输出端;
[0137] 第四二极管D4、第三二极管D3,所述第四二极管D4正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D3负极连接第五电阻R5第二端,所述第四二极管D4负极连接通过第四电阻R4
接地,所述第三二极管D3正极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电源;
[0138] 第三比较器U1,正输入端连接第四二极管D4负极,负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3正极;
[0139] 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电源;
[0140] 第五二极管D5,正极连接第一电阻R1另一端,负极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第五二极管D5为发光二极管。
[0141] 第六电容C6,一端连接第五二极管D5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比较器U4输出端。
[014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上述技术方案中D3、D4、D5、U1用于实时指示振动传感器的工作状态,上述指示电路工作可靠,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振动传感器
工作状态,以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提高本发明可靠性。
[014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