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280479.4

文献号 : CN11138721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贺震旦朱钦昌穆罕默德·里亚兹马琳·梅赫维什熊永爱

申请人 : 深圳大学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生物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具备更小的尺寸,且粒径分布均匀,具备更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可以更好地与细菌细胞膜结合,且可渗透到分子内部,与大分子DNA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其抗菌性能,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为28.6~30.6mm,对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抑菌圈大小为20.9~22.8mm,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为11.8~14.6mm。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具体优异的抗菌性能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达75%。

权利要求 :

1.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为圆球形核壳结构,其内部为聚集的银离子,外部为覆盖的辣木籽提取物分子,包括没食子酸、黄酮和酚酸,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合成得到,其中所述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764,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通过混合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来合成AgNP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将反应混合物在60℃,300rpm的加热磁力搅拌器上放置8小时,每隔2小时通过分光光度计观察样品,以在350至450nm处获得标准峰,并观察到颜色变化,8小时后,将溶液以8000rpm离心

20分钟,并弃去上清液;

将沉淀物悬浮在蒸馏水中,并以8000rpm的速度离心三次,每次20分钟,以完全去除未结合的化合物,之后,将获得的沉淀物在80℃的烘箱中干燥,得到AgNP;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通过如下方法提取得到:辣木籽先被研磨成粉状,加水室温提取5个小时,然后以1:10的体积比例往提取物水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进行萃取, 去除石油醚部分后,往余下水相部分以1:8的比例加入乙醇进行处理,然后滤纸过滤,滤液真空冷冻干燥后得到辣木籽提取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或多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黄色葡萄球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肠杆菌为大肠杆菌ATCC25922。

5.如权利要求2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绿假单胞菌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25~400μg/mL。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100μg/mL。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化为清除DPPH自由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粒径范围为3.8~31.0nm,平均粒径为9.8nm。

说明书 :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

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纳米银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对环境及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抗菌材料的应用呼声也愈发强烈,抗菌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抗菌材料在一定时间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存活的功能材
料,目前抗生素类材料在抗菌领域应用较多。但是,由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一些细菌性病原
体产生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纳米颗粒以其卓越的抗菌性能正在开辟一条新的替代抗生素对
抗细菌病原体的途径。纳米无机抗菌材料是一种新型抗菌材料,与有机抗菌剂,尤其抗生素
相比,其具有高效、耐久、无耐药性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其中,纳米银系无机抗菌材料因其抗
菌活性高、抗菌谱广、渗透性强等优点,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纳米无机抗菌材料。然而
目前纳米材料本身的稳定性较差,且获得的纳米银材料尺寸大小和分布均匀性上也有待进
一步提升,这些性能都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0003] CN109673636A公开了一种基于植物多酚制备核壳结构纳米银抗菌材料的方法,其中抗菌性能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核壳结构对纳米银粒子团聚现象的改善,其抗菌性能也仅仅
只是针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性,抗菌性能较为单一,材料抗菌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银纳米粒子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
的应用。
[0005]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
[0007] 纳米银的抗菌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带负电荷的微生物细胞膜与带正电荷的纳米银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银离子引起微生物细胞壁形成空洞所致,同时银纳
米材料外周所包裹的来源辣木籽的活性分子也具有抑菌作用。
[0008] 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活性的主要作用机理如下:该纳米银材料为球状的核壳结构,内部是银离子的聚集,外部包裹的是辣木籽提
取物各种不同分子,包括没食子酸、黄酮和酚酸等,这些都是具抗氧化活性的分子,故本发
明的纳米银材料的抗氧化活性主要来源于其外周的辣木籽提取物小分子。
[0009] 优选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化合物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合成得到,其中所述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7~1。
[0010] 更优选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764
[0011] 本发明具体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方法如下:
[0012] 通过混合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来合成AgNP,将反应混合物在60℃,300rpm的加热磁力搅拌器上放置8小时,每隔2小时通过分光光度计观察样品,以在350至450nm处获得
标准峰,并观察到颜色变化,8小时后,将溶液以8000rpm离心20分钟,并弃去上清液。
[0013] 将沉淀物悬浮在蒸馏水中,并以8000rpm的速度离心三次,每次20分钟,以完全去除未结合的化合物,之后,将获得的沉淀物在80℃的烘箱中干燥,得到AgNP。
[0014] 其中,植物介导的AgNP合成涉及通过次级代谢产物(例如酚酸和类黄酮)将Ag+还0 0
原为Ag。植物介导的AgNP合成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阶段。Ag小核的“成核”形成,小核的“生长
相”分组,以及成簇的核被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氧化的“加帽”,从而稳定所形成的AgNPs。
[0015] 优选地,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黄酮和酚酸,通过如下方法提取得到:
[0016] 辣木籽先被研磨成粉状,加水室温提取5个小时,然后以1:10的体积比例往提取物水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进行萃取。去除石油醚部分后,往余下水相部分以1:8的比例加入乙醇
进行处理,然后滤纸过滤,滤液真空冷冻干燥后得到辣木籽提取物。
[0017] 优选地,本发明的抗菌应用的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或多种。
[0018] 优选地,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购自美国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以及来源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临
床分离株G56、G34037或G2763。
[0019] 优选地,所述大肠杆菌为购自美国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的大肠杆菌ATCC25922或来源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的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E26。
[0020] 优选地,所述铜绿假单胞菌为购自美国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的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或来源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的铜绿假单胞菌TL1911。
[0021] 优选地,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25~400μg/mL。
[0022] 在具体的抗菌应用中,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使用浓度优选为50~100μg/mL,浓度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为:纳米银材料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其抗
菌性能成正比,浓度过高时则:出现抗菌活性饱和现象。浓度过低时则:无法达到抗菌效果。
[0023] 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具有较高的表面体积比和晶体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
[0024] 其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比如大肠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薄,有利于AgNPs的快速进入,导致微生物细胞的破坏,AgNP具有更优的抗菌效果,需要的抗菌浓度为25~200μg/
mL。
[0025] 革兰氏阳性细菌,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较厚,需要更高的AgNPs浓度,AgNPs的抗菌使用浓度为50~400μg/mL。
[0026] 优选地,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100μg/mL。
[0027] 其中,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氧化中的应用主要为清除DPPH自由基。
[0028] 在具体的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时的使用浓度优选为100μg/mL。
[0029] 为了实现更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效果,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为圆球形核壳结构,其内部为聚集的银离子,外部为覆盖的辣木籽提取物分子。
[0030]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粒径范围为5.0~15.0nm,平均粒径为9.8nm。
[0031] 更优选地,所述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中粒径为11~15nm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粒数的30%,粒径为5~11nm(11nm以下)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
总颗粒数的58%。
[0032] AgNPs可能附着在细菌细胞膜上,从而导致膜通透性的中断和与呼吸有关的功能,与细菌细胞膜结合的AgNP取决于AgNP的可用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尺寸较小的AgNPs具有较
大的表面积,与具有较小表面的较大AgNPs相比,具有更高的杀菌效果。在本研究中,生物合
成的AgNPs的平均粒径为18nm,大部分粒径为9~15nm。由于具有较小的尺寸,辣木籽介导的
生物合成AgNPs对病原微生物表现出更高的抗菌活性,且较小尺寸的AgNPs还可以渗透到细
菌细胞内部,与大分子(例如DNA)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抑菌作用。辣木籽提取物具有尺寸更
小的AgNPs的生物合成能力,因此具备更出色的抗菌活性。
[003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3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菌和抗氧化中的应用,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生物合成的纳米银材料具备更小的尺寸,且粒径分布均匀,具
备更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可以更好地与细菌细胞膜结合,且可渗透到分子内部,与大分子
DNA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其抗菌性能,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为28.6~
30.6mm,对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胞的抑菌圈大小为20.9~22.8mm,对革兰氏阳性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大小为11.8~14.6mm。
[0035] 本发明的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具体优异的抗菌性能的同时还具备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达75%以上。

附图说明

[0036] 图1为辣木籽提取物生物介导合成AgNPs的和合成过程颜色变化。
[0037] 图2为辣木籽提取物生物介导合成AgNPs的UV‑Vis吸收光谱。
[0038] 图3为辣木籽提取物生物介导合成AgNPs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左图×50000,右图×10000)。
[0039] 图4为辣木籽提取物生物介导合成AgNPs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0040] 图5为辣木籽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的FTIR分析。
[0041] 图6为辣木籽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的XRD分析。
[0042] 图7为辣木籽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的热重分析。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的限定。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原料试剂为常规购买的原料试剂。
[0044] 实施例1
[0045]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中的应用,大肠杆菌包括大肠杆菌ATCC25922和大肠杆菌E26,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
浓度为100μg/mL。
[0046]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0047] 制备细菌接种剂,将细菌菌落转移到装有20mL新鲜制备的营养肉汤的烧瓶中,并在28℃的振荡器中孵育过夜,150rpm持续24小时。
[0048] 为了进行琼脂孔扩散测定,将每种致病细菌菌株(约106cfu/mL)铺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并用无菌软木塞打孔。此后,每个孔中均装有50μL的AgNPs水溶液,琼脂平板在37℃孵
育24小时。为了比较,使用50μL的辣木籽提取物作为对照。孵育期结束时,一式三份测量抑
制区的直径(mm)。
[0049] 检测结果显示:
[0050] 对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抑菌圈范围为28.6mm;
[0051] 对大肠杆菌E26的的抑菌圈范围为30.6mm。
[0052]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合成得到,其中所述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mg:7.64mg。
[0053] 具体合成方法如下:
[0054] (1)通过混合辣木籽提取物(10mg/mL)和硝酸银(0.5mM)合成AgNP。
[0055] (2)将反应混合物在60℃,300rpm的加热磁力搅拌器上放置8小时。每隔2小时通过分光光度计观察样品,以在350至450nm处获得标准峰,并观察到颜色变化。
[0056] (3)8小时后,将溶液以8000rpm离心20分钟,并弃去上清液,将沉淀物悬浮在蒸馏水中,并以8000rpm的速度离心三次,每次20分钟,以完全去除未结合的化合物,将获得的沉
淀物在80℃的烘箱中干燥,并保存在4℃用于进一步的实验。
[0057]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没食子酸、黄酮和酚酸,通过如下方法提取得到:
[0058] 辣木籽先被研磨成粉状,加水室温提取5个小时。然后以1:10的体积比例往提取物水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进行萃取。去除石油醚部分后,往余下水相部分以1:8的比例加入乙醇
进行处理,然后滤纸过滤,滤液真空冷冻干燥后得到辣木籽提取物。
[0059] AgNPs的表征:
[0060] 由于存在游离氨基或半胱氨酸残基,金属纳米颗粒(例如AgNPs)具有与植物蛋白结合的能力,辣木籽提取物中存在的还原剂,例如酚类化合物和多糖,颜色的变化与辣木籽
提取物的温度和浓度直接相关。
[0061] 将辣木籽提取物与硝酸银溶液混合后,通过观察反应混合物的颜色变化可以证明辣木籽提取物生物合成AgNPs的反应进程,所得溶液从黄色到红棕色的颜色变化表明形成
了AgNP(图1)。由于生物合成的AgNPs的表面等离振子共振现象,观察到从黄色到黑色的增
加的孵育时间(0至8h),颜色强度增加。之后,没有观察到进一步的颜色变化,表明生物合成
的AgNPs性能稳定性,同时也表明负责减少银离子的各种植物分子的可用性。
[0062] (1)紫外‑可见(UV‑Vis)光谱
[0063] 为了监测AgNPs的生物合成,在300至600nm的波长范围内对生物合成的AgNPs的胶体溶液进行了UV‑Vis光谱分析,以确定最大吸光度。在每个间隔观察吸收和颜色变化,直到
观察到深褐色。在每个间隔处显示的峰代表纳米颗粒的稳定性和合成。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吸收的形状和位置完全基于粒子合成,包括粒子之间的间隙和环境介电常数。使用分光光
度计研究反应动力学,并使用origin 9.1软件分析接收的数据。
[0064] 本实施例的AgNPs生物合成每60分钟反应后进行一次UV‑Vis吸收光谱分析,得出420nm处的吸光度,表明AgNP的形成(图2)。图1表明银纳米颗粒根据其尺寸显示从420到450
的表面等离振子共振现象,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是与光共振的电子在纳米粒子上的传导
键中的激发。本实施例的AgNPs溶液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带保持接近421nm,这进一步证实
了水相中的银纳米颗粒是单分散的。AgNPs的稳定性可能是由于辣木植物的加帽剂,例如多
糖,蛋白质和酚类化合物。
[0065] 以上结果证实了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的AgNPs的合成与化学合成方法相比具有环保性和快速性,步骤单一简洁且不需要苛刻的条件。结论是,辣木籽的一级/二级代谢产物的
变化是造成银纳米颗粒还原的原因。
[0066] (2)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0067] 利用SEM分析以可视化生物合成的AgNP的形态分析。将5μL生物合成的AgNPs涂在载玻片上,然后在烘箱中干燥15分钟。在分析之前,使用双面粘合碳将载玻片固定在铝制短
管上,并使用铂的导电层覆盖样品。SEM图像在10Kv的加速电压下拍摄。
[0068] 生物合成的AgNPs的FE‑SEM图像显示出均匀的形状和球形表面形态(图3)使用image J软件计算出的生物合成AgNPs大小在12.4至33.7nm范围内,平均大小为15.7nm。辣
木籽提取物介导的生物合成的AgNPs的化学分析通过使用EDX分析进行分析。EDX光谱显示
存在Ag和覆盖Ag聚集体的其他元素,Ag的存在归因于AgNP的形成,而其他原子的存在归因
于辣木籽提取物。此外,EDX分析表明,AgNPs为金属形式,不含其他杂质。
[0069] (3)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0070] 为了进行TEM分析,将一滴AgNPs水溶液放在涂有碳的铜网上并干燥。通过200KV获得显微照片,并且通过在TEM显微照片上通过Image J软件测量至少50个颗粒来获得生物合
成的AgNP的尺寸和直径。
[007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提供了对AgNPs的大小,形状和形态的深入分析。TEM图像(图4)显示了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以及小的聚集体。大多数生物合成的
AgNPs呈球形,其大小(通过图像J测量)范围为5.05至24.2nm,与FE‑SEM结果一致。此外,大
多数AgNP的直径在11至15nm之间,而几乎60%的AgNP都在11nm以下,即使在聚集体内,AgNP
也没有直接接触,这表明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加帽分子使颗粒稳定。
[0072] (4)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
[0073] 使用KBr沉淀与生物合成的AgNPs纯化粉末以4cm‑1的分辨率和32的扫描频率混合,‑1
在4000‑400cm 的范围内进行FT‑IR分析。
[0074] FTIR光谱法是确定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和辣木籽提取物中存在的各种官能团的相关技术,辣木籽提取物中的官能团负责生物合成的AgNP的形成和稳定。将
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s的FTIR光谱与辣木籽水提取物进行了比较(图5),结果
‑1 ‑1
表明,在3387‑3392.7cm (OH拉伸)对应于酚基团的波长,2927.9‑2924cm (NH拉伸)对应于
‑1
伯胺,1651‑1637.5cm (‑C=C‑)拉伸对应于烯烃,1062‑1058.9cm‑1(CH拉伸)对应于碳水化
合物,并在588.2cm‑1(C‑Cl拉伸)处达到峰值,其对应于AgNP和辣木籽提取物中均存在的卤
素化合物。FTIR结果表明,辣木籽中存在的官能团也出现在生物合成的AgNPs中,并具有轻
微的峰位移,这表明AgNP的形成。
[0075] 因此,从以上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多糖,酚,蛋白质和酰胺是还原,加帽和稳定生物合成的AgNP的主要负责基团。
[0076] (5)X射线衍射(XRD)分析
[0077]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分析了AgNPs的晶体性质,范围为20‑60℃。简要地说,将AgNPs粉末研磨成细粉,然后安装到样品载体上。最后,使用XRD在40KV的电压下记录强度
峰。
[0078] 进行XRD分析以确认辣木籽介导的生物合成AgNP的晶体结构。XRD分析表明,在37.8°(2θ)处的峰表明纳米颗粒由纯银制成,生物合成的AgNPs本质上是晶体,此外,在42°
(2θ),65°(2θ)和78°(2θ)处分别出现了与200、220和311个银平面相对应的峰。此外,XRD图
案中以(*)标记的未分配峰可能是由AgNPs表面上发生的生物有机相的结晶所致(图6)。总
体而言,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生物合成的AgNP具有立方结构。
[0079] (6)热重分析
[0080] 通过在氮气氛压力下使用热重分析仪研究了生物合成的AgNPs的热稳定性。简而言之,将5mg AgNP以10℃/min的加热速率从环境温度加热至700℃,以获得单个光谱。
[0081] 辣木籽提取物介导的AgNPs生物合成的热稳定性通过在氮气氛下从25‑800℃加热的热重分析法进行评估(图7)。TGA结果表明存在三个主要的失重范围,由于吸收的水和挥
发性残留物的流失,观察到的第一个失重(约5.2%),在200‑420°之间发现第二次失重(大
约11.4%),这是由于在生物合成的AgNPs表面发现的辣木籽植物化学化合物的热降解,在
800℃或更高温度下,观察到相变也接近银的熔点。总体而言,首先失重归因于水,其余失重
归因于辣木籽化合物的表面脱附。
[0082] 检测结果显示:
[0083] 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为球状结构,纳米银材料的粒径范围为3.8~31.0nm,平均粒径为9.8nm,纳米银材料中粒径为11~15nm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
粒数的30%,粒径为5~11nm(11nm以下)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粒数的58%。
[0084] 实施例2
[0085]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和铜绿假单胞菌TL1911,辣木籽提取物介导
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100μg/mL。
[0086]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0087] 制备细菌接种剂,将细菌菌落转移到装有20mL新鲜制备的营养肉汤的烧瓶中,并在28℃的振荡器中孵育过夜,150rpm持续24小时。
[0088] 为了进行琼脂孔扩散测定,将每种致病细菌菌株(约106cfu/mL)铺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并用无菌软木塞打孔。此后,每个孔中均装有50μL的AgNPs水溶液,琼脂平板在37℃孵
育24小时。为了比较,使用50μL的辣木籽提取物作为对照。孵育期结束时,一式三份测量抑
制区的直径(mm)。
[0089]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090]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合成得到,其中所述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mg:7.64mg。
[0091] 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为球状结构,纳米银材料的粒径范围为3.8~31.0nm,平均粒径为9.8nm,纳米银材料中粒径为11~15nm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
粒数的30%,粒径为5~11nm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粒数的58%。
[0092] 检测结果显示:
[0093] 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的抑菌圈范围为22.8mm;
[0094] 对铜绿假单胞菌TL1911的抑菌圈范围为20.9mm。
[0095] 实施例3
[0096]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应用。金黄色葡萄球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G56,金黄色葡萄球菌
G3403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2763,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抗菌浓度为100μg/
mL。
[0097]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
[0098] 制备细菌接种剂,将细菌菌落转移到装有20mL新鲜制备的营养肉汤的烧瓶中,并在28℃的振荡器中孵育过夜,150rpm持续24小时。
[0099] 为了进行琼脂孔扩散测定,将每种致病细菌菌株(约106cfu/mL)铺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并用无菌软木塞打孔。此后,每个孔中均装有50μL的AgNPs水溶液,琼脂平板在37℃孵
育24小时。为了比较,使用50μL的辣木籽提取物作为对照。孵育期结束时,一式三份测量抑
制区的直径(mm)。
[0100]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0101] 其中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的纳米银材料通过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合成得到,其中所述辣木籽提取物和硝酸银的质量比为100mg:7.64mg。
[0102] 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为球状结构,纳米银材料的粒径范围为3.8~31.0nm,平均粒径为9.8nm,纳米银材料中粒径为11~15nm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
粒数的30%,粒径为5~11nm(11nm以下)的纳米银颗粒占纳米银材料总颗粒数的58%。检测
结果显示:
[0103]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的抑菌圈范围为14.6mm;
[0104]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56的抑菌圈范围为13.6mm;
[0105]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34037的抑菌圈范围为11.8mm;
[0106]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G2763的抑菌圈范围为12.8mm。
[0107] 实施例4
[0108] 一种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在抗氧化中的应用,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的使用浓度为100μg/mL。
[0109] AgNPs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检测:将0.3mL的DPPH溶液与AgNPs混合,并将反应混合物在RT下温育30分钟。温育后,在517nm处测量反应混合物的吸光度。使用抗坏血酸(A.A)
作为标准,以辣木籽提取物作为对照组,DPPH自由基活性的百分比计算如下。
[0110] 清除活性(%)=(对照吸光度‑样品吸光度/对照吸光度)×100
[0111] 检测显示辣木籽提取物介导合成纳米银材料对DPPH的清除率为75%,维生素C对DPPH的清除率为95.5%,而单独的辣木籽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为61.3%。
[0112]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
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