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1780097463.6

文献号 : CN11143276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福田优子小林秀行凑崎真行奥田泰之

申请人 : 花王株式会社

摘要 :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1)的层叠无纺布(10)具有亲水性的第1层(11)和疏水性的第2层(12)。第1层(11)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第2层(12)以是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层叠无纺布(10)在俯视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16)。具有层间接合部(16)的部分从第2面(10b)侧向第1面(10a)侧以凹状凹陷。在层间接合部(16),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第2层(12)的构成纤维(15)熔融,该熔融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到第1层(11)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层叠无纺布(10)的第2面(10b)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配置于吸收性物品(1)的腰围部。

权利要求 :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作为一个面的第1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2面,且具有形成第1面的亲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所述第2层是以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的,所述层叠无纺布在俯视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具有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融而失去了纤维形态,熔融了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亲水度较高。

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作为一个面的第1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2面,且具有形成第1面的亲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所述第2层是以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的,所述层叠无纺布在俯视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具有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融而失去了纤维形态,熔融了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径较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在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与所述层间接合部重叠的部分,具有所述第2层的所述熔融了的构成树脂进入的部分和该熔融了的构成树脂没有进入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在俯视所述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彼此接合而形成的熔融接合部,

所述熔融接合部构成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腰围部具有伸缩区域,在该伸缩区域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在与所述吸收体相比距穿着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的吸收性主体;和固定于该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外装体,所述外装体具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外装体和配置于背侧的背侧外装体,至少该背侧外装体构成为含有所述层叠无纺布,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合计的克重为11g/m以上且55g/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克重为8g/m以上且40g/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克重为11g/m以上且35g/m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2层的克重为3g/m以上且25g/m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2层的克重为5g/m以上且15g/m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层间接合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全面积为15%以下,

2

每个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面积为1mm以下。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面积率为5%以上且15%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2 2

所述第2面中的每个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面积为0.1mm以上且1mm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以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中的至少50%为非热熔接性纤维。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接性纤维为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或半合成纤维。

1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热熔接性纤维为短纤维。

1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较小。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2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的比率(L2/L1)为1.1以上且70以下。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为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2为7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径较小。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1相对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2的比率(D1/D2)为0.05以上且0.9以下。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1为0.5μm以上且30μm以下。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2为3μm以上且40μm以下。

2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间距离较小。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a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b为5μm以上且80μm以下。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为3μm以上且30μm以下。

31.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为0.5μm以上且25μm以下。

3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弹性部件介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纤维层的层间。

3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中的至少一者在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3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至少含有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

3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以疏水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至少含有9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

3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比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且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95度以上且150度以下。

3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比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小,且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5度以上且88度以下。

3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层除所述层间接合部之外还具有压密部,所述压密部比周边部的厚度小且该第1层的构成纤维彼此被高密度化,

2 2

每个所述压密部的面积为0.1mm以上且1mm以下。

说明书 :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具有多个无纺布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背景技术

[0002] 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一直以来,具有2层以上层叠结构的无纺布、表面具有凹凸的无纺布等被用作构成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一次性尿
布中的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部位配置能够吸收穿戴者的汗的吸汗片,此外,记载了作为
该吸汗片,使用具有疏水性无纺布和亲水性无纺布的层叠结构并且两个无纺布在以凹状凹
陷的多个热熔接部彼此接合的层叠无纺布,进一步,记载了该层叠无纺布配置为该疏水性
无纺布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
[0003] 专利文献2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所优选的层叠无纺布,记载了从某个面方向具有透液性,从相反方向不具有透液性的一方向导水性无纺布片,此外,作为该一方向
导水性无纺布片的实施方式,记载了至少1层为亲水化了的无纺布,剩余的层为没有实施亲
水化的无纺布。此外,专利文献2中,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记载了将多个无纺布重合
并利用热压纹辊进行热熔接处理的方法,进一步,作为其他的制造方法,记载了在纺粘无纺
布之上使长纤维以规定的纤度直接堆积,接着,通过针刺、喷水、超声波封合等手段进行交
缠处理、或利用热压纹辊进行热熔接处理的方法。
[0004] 现有技术文献
[0005] 专利文献
[0006]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8467号公报
[0007]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16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是包括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作为一个面的第1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2面,且具有形成第1面的亲
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
性纤维。所述第2层以是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所述层叠无纺布在俯视层叠
无纺布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
接合部。具有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所述层间接合
部中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
融,熔融了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
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
该腰围部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0009] 此外,本发明是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且具有第1面和位于其相反侧的第2面,以该第2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方式使用的吸汗片。具有形成所述第1面的亲
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
性纤维。所述第2层以是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在俯视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
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具有所
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1
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融,熔融了的构
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所述吸汗片能够吸收汗。

附图说明

[0010]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沿厚度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0011] 图2是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的层间接合部的放大图。
[0012] 图3(a)~图3(d)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间接合部的图案的图。
[0013] 图4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0014]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意性立体图。
[0015]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5所示的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肌肤抵接面侧(内表面侧)的展开平面图。
[0016]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的I‑I截面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如专利文献1~2所记载,将多个无纺布重合并通过热压纹加工使之一体化的层叠无纺布难以实现构成其层叠结构的各层的克重的降低,尤其难以降低疏水性层的克重。因
此,该层叠无纺布整体为高克重、高刚性,担心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时导致穿戴感
下降,此外,在疏水性的层被配置于距穿戴者的肌肤最近的位置时,汗、尿等体液的吸收性
能变差。
[0018] 此外,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使纤维从在机械方向(MD)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纺丝头依次垂下并堆积,在与位于MD的最下游的纺丝头相比的下游
侧,对这些纤维的堆积物实施热压纹加工而一体化。通过这样的所谓的直接纺丝而制成的
层叠无纺布克重较低、刚性较低,因此,在将疏水性层配置在距穿戴者的肌肤最近的位置
时,能够从该疏水性层的压纹部的周围吸收体液,但在该压纹部的周围,与该疏水性层邻接
的亲水性层的构成纤维致密地存在,且该疏水性层的厚度较薄,因此,体液易于聚集在该压
纹部的周围,易发生回液。
[0019]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不易发生回液的、汗和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0020]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所使用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的
沿厚度方向Z的截面。层叠无纺布10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13,该纤维层典型
而言是构成无纺布、即单层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或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的各
层。层叠结构13具有: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一个面的第1面10a;和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另一
个面的、位于该第1面10a的相反侧的第2面10b。
[0021] 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的特征之一,可列举层叠结构13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亲水度梯度这一点。即在层叠结构13中,第1面10a由含有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的第1层11构
成,此外,在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配置有含有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的第2层12,通过该结
构,对层叠结构13赋予了“与第2面10b侧相比,第1面10a侧的亲水度相对较高”的亲水度梯
度。
[0022] 此外,构成第1层11的纤维也称为第1纤维14,构成第2层12的纤维也称为第2纤维15。
[0023] 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层叠结构13为亲水性的第1层11和疏水性的第2层12的二层结构,第1面10a由第1层11形成,为亲水性,第2面10b由第2层12形成,为疏水性。另
外,此处,“层叠结构13的层数为两层”这一特征仅指形态或功能不同的2个层(第1层11、第2
层12)的合计的层数,并非一定在严格意义上与纤维层(无纺布)的层数一致。即,第1层11和
第2层12分别如后文所述,不仅可以是单层结构的无纺布,也可以是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
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例如在第1层11为单层结构的无纺布、第2层12为SMS无纺布的情
况下,即使作为层叠结构13采用由第1层11和第2层12构成的二层结构,但实际的无纺布的
层数是第1层11的1层和第2层12的3层共计4层。总而言之,第1层11和第2层12可分别为2层
以上。
[0024] 在本发明中,纤维的集合体即纤维层(无纺布)的亲水度可基于以下述方法测量的与水的接触角来判断,如果该接触角小于90度则为亲水性,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为疏水性。通
过下述方法测量的与水的接触角越小则亲水度性越高(疏水度越低),该接触角越大则亲水
度越低(疏水度越高)。在层叠无纺布10的层叠结构13中,通过下述方法测量的亲水性的第1
层11的接触角小于90度,通过下述方法测量的疏水性的第2层12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
[0025] <纤维层的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0026] 从测量对象的纤维层切出MD方向150mm、CD方向70mm的俯视时四边形形状来作为测量样本,使离子交换水的液滴附着于测量样本的接触角的被测量面,拍摄该液滴,并基于
该拍摄的图像来测量接触角。更具体而言,使用株式会社KEYENCE制造的显微镜VHX‑1000作
为测量装置,将中倍率变焦镜头以放倒成90°的状态对其进行安装。将测量样本以被测量面
朝上的状态且以能够从测量样本的CD方向观察的方式,设置于测量装置的测量台上。使3μL
离子交换水的液滴附着于被设置在测量台上的测量样本的被测量面,拍摄该液滴的图像并
取入到测量装置。从拍摄的多个图像中选择10张液滴的CD方向的两端或一端清晰的图像,
分别对这10张图像计测液滴的接触角,将它们的接触角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对象的纤维层的
接触角。测量环境设为20℃/50%RH。
[0027] 优选为:第1层11以亲水性纤维为主体构成,因而成为亲水性层。此外,第2层12以疏水性纤维为主体构成,因而成为疏水性层。第1层11至少含有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
维,亲水性纤维的含有量相对于第1层11的全质量也可以为100质量%。此外,第2层12以疏
水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至少含有9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疏水性纤维的含有量相对
于第2层12的全质量也可以为100质量%。
[0028] 在本发明中,亲水性纤维通过下述方法测量出的接触角小于90度,疏水性纤维的所述接触角为90度以上。纤维的亲水度可基于以下述方法测量的与水的接触角来判断,如
果该接触角小于90度则为亲水性,如果为90度以上的情况则为疏水性。通过下述方法测量
的接触角的值越小则亲水度越高(疏水度越低),越大则亲水度越低(疏水度越高)。
[0029] <纤维的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0030] 用剪刀和镊子从层叠无纺布的第1层或第2层取出纤维,将该纤维作为测量对象。将第1层的纤维和第2层的纤维分别取出5根,测量该纤维的接触角。
[0031] 作为测量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接触角的测量使用脱离子水。将从喷墨方式水滴喷出部(Cluster Technology公司制造,喷出部孔径
为25μm的脉冲喷射器CTC‑25)喷出的液量设定为15微微升,将水滴从纤维的正上方滴下。将
滴下情况拍摄到与水平设置的摄像机连接的高速拍摄装置中。就其后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
而言,摄录装置优选为安装有高速捕获装置的个人计算机。在本测量中,每17msec拍摄一次
图像。在拍摄的影像中,利用附带软件FAMAS(软件版本设为2.6.2,解析手法为液滴法,解析
方法设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设为无反射,图像处理影像模式设为帧,阈值水平设为200,
不进行曲率修正)对水滴滴落至纤维的最初的图像进行图像解析,计算出水滴的接触空气
的面与纤维所成的角作为接触角。从测量对象物取出的纤维被裁断成纤维长度1mm,将该纤
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品台并维持水平。对1根纤维测量2处不同部位的接触角。通过这样
的方法,计算出取出的5根纤维的接触角,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将合计10个部位的测量值的
平均值(在小数点后2位进行四舍五入)定义为该纤维与水的接触角。测量环境设为室温22
±2℃、湿度65±2%RH。该接触角的值越小则意味着亲水度越高。
[0032]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吸汗片)含有测量样本(例如纤维)的情况下,作为采取测量样本的方法,在含有测量样本的构成部件通过粘接剂、熔接等固定
于其他构成部件时,需要采取在解除该固定后从吸收性物品取出含有测量样本的构成部件
的方法,但在包含测量样本的构成部件没有固定于其他构成部件时,能够采用从吸收性物
品直接采取测量样本的方法。此外,作为解除所述构成部件的固定的方法,在吸收性物品
中,优选通过冷喷涂等冷却方式来弱化测量对象的构成部件与其他构成部件的接合所使用
的粘接剂等,然后,小心地将测量对象的构成部件剥离并取出的方法。该取出方法也适用于
后文所述的纤维间距离和纤度的测量等本发明的测量对象的测量。另外,从将对赋予构成
部件的亲水化剂的影响抑制在最小限的观点出发,作为除去固定部分的方法,优选不采用
涂敷溶剂、使用干燥机吹送热风那样的有可能导致油剂变质、丧失的方法。
[0033] 第1层11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第1层11优选以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构成。此外,如上所述,第1层11为亲水性层,因此,第1层11优选以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为
主体构成。“以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是指所含的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比除
其以外的纤维多。例如,第1层11优选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的含有量相对于第1层11的
全质量为50质量%以上。此外,第1层11中,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的含有量相对于第1层
11的全质量也可以为100质量%。
[0034] 作为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能够使用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或半合成纤维等。作为天然纤维,例如可列举棉纤维、丝纤维、纸浆纤维或作为精制纤维素纤维的莱赛
尔纤维等。作为再生纤维素纤维,可列举嫘萦纤维、铜铵纤维那样的再生纤维等,作为半合
成纤维可列举醋酸纤维等。
[0035] 这些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能够单独使用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0036] 此外,除上述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之外,第1层11也可以含有热熔接性的亲水性纤维。热熔接性的亲水性纤维包含实施了亲水化处理,使得所述接触角小于90度的纤维。
作为这样的纤维,例如可列举混入了亲水化剂的纤维、在表面附着了亲水化剂的纤维、实施
了等离子体处理的纤维等。关于亲水化剂,只要是用于卫生品用途的一般的亲水化剂则没
有特别限定。
[0037] 此外,疏水性纤维含有实施了疏水化处理而使得所述接触角为90度以上的纤维。作为这样的纤维,例如可列举混入了疏水化剂的长纤维的纤维、在表面附着了疏水化剂的
纤维、实施了等离子体处理的纤维等。关于疏水化剂,只要是用于卫生品用途的一般的疏水
化剂则没有特别限定。
[0038] 第1层11优选是由第1层11所含的上述纤维构成的无纺布,进而优选为由所述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该非热熔接纤维优选为短纤维。即,第1层11优选为以非热熔
接性的短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即非热熔接性的短纤维无纺布。作为这样的无纺布,可列举
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化学粘合无纺布等。
[0039] 在本发明中“短纤维”指具有70mm以下、优选为64mm以下的纤维长度的纤维。
[0040] 另外,在本发明中“纤维长度”指平均纤维长度,通过以下方法来测量。
[0041] <平均纤维长度的测量>
[0042] 构成层叠无纺布的第1层或第2层的纤维的纤维长度通过JISL1015的平均纤维长度测量方法(C法)来测量。在短纤维为纸浆的情况下,遵照JIS P8226(纸浆‑基于光学自动
分析法的纤维长度测量方法)(2006年)来测量,求出平均纤维长度。
[0043] 第2层12以长纤维为主体构成。长纤维的定义如后文所述。
[0044] 第2层12以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构成。此处“以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是指所含的热熔接性纤维比非热熔接性纤维多。所述疏水性纤维为热熔接性纤维。
[0045] 为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的原料,例如可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
偏氯乙烯等树脂纤维,能够单独使用它们的1种或组合2种以上使用。
[0046] 作为第2层12的构成纤维使用的纤维可以分别是包括1种合成树脂或将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混合而成的混合聚合物的单一纤维,或者也可以是复合纤维。此处所说的复合纤
维是指将成分不同的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在喷丝头处复合,同时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合成纤
维,是多种成分以在各纤维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结构在单纤维内相互粘接的纤维。复合纤
维的形态具有芯鞘型、并列(side‑by‑side)型等,没有特别限制。
[0047] 在本发明中,“长纤维”指具有75mm以上、优选为100mm以上的纤维长度的纤维。特别是如果是纤维长度为150mm以上的所谓的连续长纤维,则能够得到断裂强度高的长纤维
无纺布,因此优选。另外,所述“长纤维”的纤维长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此外,“长纤维无
纺布”典型而言指具有通过热熔接部将长纤维间隔性地固定的纤维集合体的无纺布。作为
这样的长纤维无纺布,例如可列举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单层无纺布,或者将以长纤维
为主体的纺粘层、熔喷层等层叠而得到的层叠无纺布、通过梳棉法制成的热辊无纺布等,作
为该层叠无纺布,例如可列举纺粘‑纺粘层叠无纺布(SS无纺布)、纺粘‑纺粘‑纺粘层叠无纺
布(SSS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层叠无纺布(SMS无纺布)、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
(SMMS无纺布)等。一般而言,与短纤维无纺布相比,长纤维无纺布的强度更优异。
[0048] 层叠无纺布10如图1所示,在俯视层叠无纺布10时在局部具有比周边部的厚度小的、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16。在层间接合部16,构成层叠结
构13的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一部分熔融并与第1层11热熔接,由此,第1层11
与第2层12接合。
[0049] 在层叠无纺布10中,通过从第2面10b侧向第1面10a侧按压层叠结构13的前体(作为基片的第1层11与第2纤维15的堆积物的层叠体)而形成层间接合部16,由于该形成方法,
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层间接合部16的部分从第2面10b侧向第1面10a侧以凹状凹陷。即,层
间接合部16存在于通过后文所述的压纹加工等的按压而形成的凹部17的底部,将第1层11
和第2层12接合起来。通过按压而形成的凹部17中,与其周边部相比,第1层11和第2层12的
构成纤维密度高。在层叠无纺布10中,在第1面10a和第2面10b分别分散存在多个层间接合
部16。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层叠无纺布10的第1面10a为实质上不具有凹凸的平坦面,
第2面10b为具有凹凸的凹凸面。此外,在俯视第1面10a和第2面10b这两者时,层间接合部16
以相同的图案形成。
[0050] 所述凹部17即具有层间接合部16的部分是该部分的构成纤维在厚度方向上被压密化的部分,该压密化典型而言通过伴随热、超声波等促进热熔接性纤维熔融的熔融促进
手段的压纹加工,具体而言例如热封合加工、超声波封合等来实施。在着眼于这样的制造方
法时,具有层间接合部16的部分也能够分别被称为压纹部或压缩部等。
[0051] 本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层叠结构13的第1层11如图1所示,仅具有层间接合部16。第1层11也可以除层间接合部16之外,还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且该第1层11的构成纤维彼此被
高密度化的压密部(未图示)。压密部在第1层以与层间接合部16不同的图案形成,比周边部
的密度高。
[0052] 该压密部能够通过从第1面10a侧向第2面10b侧、或从第2面10b侧向第1面10a侧按压第1层11的前体(作为第1纤维14的堆积物的纤维网)而形成。由于该形成方法,压密部成
为从第1面10a侧向第2面10b侧、或从第2面10b侧向第1面10a侧以凹状凹陷的形状。此外,压
密部在第1面10a分散存在有多个。像这样,层叠无纺布10中,第1面10a具有压密部,由此,第
1面10a可以是具有凹凸的凹凸面。
[0053] 在层叠无纺布10的第1面10a和第2面10b的一者或两者具有凹凸时,例如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中可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构成部件(例如吸汗片)时,通过以该
凹凸面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配置层叠无纺布10,在层叠无纺布10与穿戴者的肌肤之
间形成空间,因排泄的汗或尿等体液而产生的湿气能够经由该空间有效地扩散,因此,层叠
无纺布10的表面干爽感提高,能够使得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感提高。
[0054] 层叠无纺布10中,因形成第2面10b的第2层12含有疏水性纤维而为疏水性,所以第2面10b基本上难以吸收汗、尿等体液(水性液体),但第2面10b中的层间接合部16及其周围
不仅存在疏水性纤维,还较密集地存在作为与第2层12邻接且亲水度高的层的第1层11的亲
水性纤维,因此,与第2面10b中的其他部位相比亲水度高(通过所述方法测量的接触角小),
因此,在第2面10b中,体液可优先附着于层间接合部16及其周围。如上所述,层叠结构13在
厚度方向Z上具有“与第2面10b侧相比,第1面10a侧的亲水度相对较高”这样的亲水度梯度,
因此,附着于第2面10b中的层间接合部16及其周围的体液主要经由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
其附近,易于被引入到层叠无纺布10的内部。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是通过压纹加工等的按
压而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熔融的部分与未熔融的部分的边界部,层间接合部16
的附近是凹部17中的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是在凹部17中环绕该层间接合部16的周围
的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维持纤维形态且密度较高的部分。
[0055] 从更可靠地起到由所述亲水度梯度带来的液体吸收效果的观点出发,以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的接触角比第1层11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大为前提,第2层12
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95度以上,进而优选为10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
150度以下,进而优选为130度以下。此外,以第1层11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的接触角比
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小为前提,第1层11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的接触角优
选为5度以上,进而优选为1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8度以下,进而优选为85度以下。构成纤
维的亲水度例如能够通过适当地调整亲水化剂的种类、含量等来调整。
[0056] 此外,从提高由所述亲水度梯度带来的液体吸收的效果的观点出发,第1层11中优选第1面10a侧的亲水度相对较低,第2面10b侧的亲水度相对较高。通过该结构,能够使引入
到层叠无纺布10内部的体液在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与厚度方向Z正交的方向)上扩散,
并且在厚度方向Z的内侧吸收保持于亲水性的第1层11。
[0057] 层间接合部16是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熔融并与第1层11熔接的接合部,但层间接合部16处的第1层11的构成纤维如图1和图2所示,维持纤维形态。另一方面,层间接合部16处
的第2层12的构成纤维通过压纹加工等的加热而熔融,成为失去了纤维形态的构成树脂
15a。该熔融了的构成树脂15a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进入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本实
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中的第1层11,在厚度方向Z上与层间接合部16重叠的部分具有第2
纤维15熔融后的构成树脂15a进入的部分和没有进入的部分。层叠无纺布10中的第1层11
中,构成树脂15a也可以进入在厚度方向Z上与层间接合部16重叠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但优
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具有第2纤维15熔融后的构成树脂15a没有进入的部分。
[0058] 另外,在层间接合部16,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的一部分熔融即可。
[0059] 如上所述,凹部17中的层间接合部16与凹部17的周边相比,构成纤维被高密度化,因而,汗等液体易于附着,此外,在从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至其附近的范围内,与层间接合
部16相比,第2层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形态被维持,因此,通过液体附着于维持纤
维形态的多个第2纤维15,液体易于进入该第2纤维15间。即,进入到凹部17的液体易于从凹
部17的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被引入到第1面10a侧。像这样,凹部17处的层间接合
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成为液体的引入部。
[0060] 此外,在层间接合部16中,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一部分熔融而成的构成树脂15a进入到该第1层11的构成纤维间,因此,在层间接合部16的
周缘,以在第2层的第2纤维15之间混合有第1层的第1纤维14的方式进入,由此液体易于从
第2面10b侧被引入到第1面10a侧。
[0061] 进一步,第2层以长纤维为主体构成,因此,第2纤维15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取向,在厚度较小的基础上,通过形成层间接合部16而易于使厚度进一步减小,进入到层间
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的液体易于与第1层11的亲水性的第1纤维14接触,由此,易于吸
收第2面10b侧的液体。
[0062] 像这样,层叠无纺布10具有:所述亲水度梯度;作为液体的引入部发挥作用的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作为第2层12的疏水性的构成纤维的第2纤维15和作为第1层11
的亲水性的构成纤维14的第1纤维14并存的部位;和至第1层11的距离较小的第2层12的小
厚度部,因此,具有优异的吸收性能。
[0063] 在第1层11构成为含有短纤维的情况下,短纤维不仅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取向也在厚度方向上取向,因此,能够起到亲水性的第1纤维14易于进入在第2层12的面方
向上取向的疏水性的第2纤维15间的效果。
[0064]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中的第1层11在厚度方向Z上与层间接合部16重叠的部分,具有第2纤维15熔融而成的构成树脂15a进入的部分和没有进入的部分(参
照图1和图2)。通过采用该结构,在层叠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的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
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的纤维的纤维间由熔融的第2纤维15固定,由此,与第1面10a侧的纤
维相比,被高密度化。另一方面,在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第1纤维14在厚度方向上没有固
定而纤维间距离较大。由此,在第1层11内,在第1面10a侧和第2面10b侧产生纤维的疏密梯
度,能够起到在层叠无纺布10的内部保持液体的效果。
[0065] 凹部17中的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是在从疏水性的第2面10b吸收液体时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重要的部位,但由于疏水性的第2层12与亲水性的第1层11在层间接合
部16接合,在层叠无纺布10吸收液体后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情况下(例如,在层叠无纺布
10的第2面10b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而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时,对该层叠无纺布
10施加穿戴者的体压的情况下),由于层间接合部16的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的一部分失去热
熔接性纤维的纤维形态而成为熔融的构成树脂15a,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经由该构成树脂
15a即层间接合部16向第2面10b侧回液。因而,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与吸收性物品的穿戴
者的肌肤抵接的部件时,即使在该层叠无纺布10吸收汗等体液后,也能够得到不粘黏等良
好的肌肤触感。
[0066] 层间接合部16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主要受形成该层间接合部16时的压纹加工的条件影响,若压纹加工时的加热加压条件较弱,则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易于维持。
[0067] 本实施方式的第2层12在俯视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热熔接性纤维彼此接合而形成的熔融接合部。熔融接合部是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熔融固化的部分。从提高液体的引入的
观点来看,优选熔融接合部构成层间接合部16中的第2层部分。即,熔融接合部优选在层叠
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构成层间接合部16的第2层12的部分、即层间接合部16中的第2层的构
成纤维熔融的部分。此时,在熔融接合部熔融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进入到维持纤维形态的
第1层11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此外,优选熔融接合部的半数以上构成层间接合部16中的第
2层部分,进而优选所有该熔融接合部构成层间接合部16中的第2层部分。
[0068] 层间接合部16在俯视层叠无纺布10时形成于局部,但其形成图案没有特别的限制。图3中示例了层间接合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和配置)。另外,在第1面10a或第2面10b中,
层间接合部16的图案不限于图3所示的图案,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采用所
期望的图案。
[0069] 图3(a)~图3(c)分别是在俯视时在面方向(与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散存在多个规定形状的层间接合部16的图案。关于层间接合部16的俯视时的形状,
在图3(a)中为椭圆形形状(长椭圆形形状),在图3(b)中为圆形形状,在图3(c)中为四边形
形状或菱形形状。此外,图3(d)是俯视时为线状的层间接合部16以在规定方向上延伸的方
式配置而成的图案,更具体而言,多个连续直线状的层间接合部16配置为彼此交叉,作为层
间接合部16整体而言形成格子状的图案。
[0070] 如上所述,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是在从第2面10b吸收液体时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部位,因而,从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第2面10b优选具有层
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在该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中,在面方向上分散存在多个层间
接合部16。尤其是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的情况下,若第2面10b具有
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汗的吸收性,因而优选。既可以是第2面
10b的整个区域为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也可以仅第2面10b的一部分为所述层间
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的面积占第2面10b的全面积的比例优
选为7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上。
[0071] 此外,关于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中的层间接合部16的配置,在第2面10b的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位置虚拟设置有半径为2mm的圆时,优选在该虚拟
圆内至少含有1个层间接合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此处所言的“在任意位置虚拟设置有半径
为2mm的圆时,在该虚拟圆内至少含有1个层间接合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含义是:“在第2
面10b的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设置10个所述虚拟圆时,可以在该10个圆中的1个或
2个所述虚拟圆中完全不含有层间接合部16,在其余的8个所述虚拟圆中至少含有1个层间
接合部16的一部分或全部即可”。所述虚拟圆设想了分散存在于人体皮肤表面的汗分泌部
位(汗腺),层叠无纺布10通过具有所述结构而能够更高效地吸收汗。尤其是在所述虚拟圆
的半径为1.5mm的情况下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配置层间接合部16时,更为有效。
[0072] 具有层间接合部16的部分成为第2面10b中的液体的引入部,因此,就从实用性角度确保充分的液体吸收性的观点而言,层间接合部16需要满足一定程度的数量,即层间接
合部16的周长需要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长度。另一方面,层间接合部16自身的面积不宜过
大,若层间接合部16在第2面10b中过多存在,则在层间接合部16,不仅疏水性的第2层12被
熔接,亲水性的第1层11也一同被熔接,因此,担心第1层11能够吸收保持的液量减少。从该
观点出发,层间接合部16的总面积(在第2面10b形成有多个层间接合部16的情况下为这多
个层间接合部16的面积的合计)相对于第2面10b的面积的比例,即层间接合部16的面积率
优选为15%以下,进而优选为12%以下。此外,关于该比例的下限,优选为5%以上,进而优
选为6%以上。
[0073] 另外,层间接合部16在层叠结构13(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整个范围内连续存在,在俯视时,第1面10a与第2面10b中的层间接合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和配置)实质
上是相同的,因此,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本说明书中对第2面10b的有关层间接合部16的
图案的说明(所述层间接合部分散配置区域、层间接合部16的面积率等)也适用于第1面
10a。
[0074] 此外,同样地,从兼顾液体吸收性和防止回液性的观点出发,1个层间接合部16的2 2 2
第2面10b中的面积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下,此外,关于下限,优选为0.1mm以
2
上,进而优选为0.15mm以上。
[0075] 第1层11和第2层12的克重没有特别限制,根据层叠无纺布10的用途等适当地调整即可。例如,在层叠无纺布10用作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正
面片、吸汗片等)时,就从实用性角度确保充分的强度且不使体积增大的观点而言,第1层11
2 2 2
和第2层12合起来的克重优选为11g/m以上,进而优选为14g/m以上,并且,优选为55g/m以
2
下,进而优选为50g/m以下。
[0076] 尤其是在由第1层11扩散并保持经由疏水性的第2层12(第2面10b)吸收的液体时,第1层11的克重关乎液体的吸收容量,一般而言,第1层11的克重越大则该吸收容量越高,且
强度也提高。另一方面,若第1层11的克重过大,则体积变大或刚性增高,其结果是,在用作
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时担心导致穿戴感下降。考虑到上述因素,第1层11的克重优选为
2 2 2 2
8g/m以上,进而优选为11g/m以上,并且,优选为40g/m以下,进而优选为35g/m以下。
[0077] 此外,通常而言,疏水性的第2层12是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于液体吸收用途时成为最初与液体接触的一侧的层,在该使用方式中,第2层12克重较小、厚度较薄的话,易于经由
第2面10b中的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来吸收液体。另一方面,从强度下降、回液的观
点来看,第2层12的克重需要为一定程度以上。考虑到上述因素,第2层12的克重优选为3g/
2 2 2 2
m以上,进而优选为5g/m以上,并且,优选为25g/m以下,更优选为15g/m以下,进而优选为
2
13g/m以下。另外,通常而言,就第2层12的强度的观点而言,在制造层叠无纺布10时需要为
一定程度以上的克重,但根据层叠无纺布的后文所述的制造方法,第2层12通过所谓的直接
2
纺丝法来制造,因此,即使是3g/m左右的低克重也能够毫无问题地进行制造。
[0078] 如上所述,作为第1层11和第2层12,能够使用各种无纺布,但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等时,就在用于液体吸收用途时能够更可靠地起到所述作用效果
的观点而言,作为亲水性的第1层11,尤其优选将由涂敷或混入了亲水化剂的树脂构成的热
熔接性纤维和亲水性的非热熔接纤维混合或层叠而成的热风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水刺无
纺布。
[0079] 此外,作为亲水性的第1层11所优选的其他例子,可列举含有70质量%以上、优选为75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的热风无纺布、热辊无纺布,更优选在该热风无纺布或水刺
无纺布整体形成有所述压密部的结构。在此种热风无纺布或热辊无纺布中,1个压密部的面
2 2 2 2
积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0.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1mm以下,进而优选为0.8mm
以下。此外,在此种热风无纺布或热辊无纺布的一个面,存在于每10mm见方的单位面积的压
密部的个数优选为4个以上,进而优选为6个以上,并且,优选为30个以下,进而优选为28个
以下。
[0080] 另一方面,作为疏水性的第2层12,因厚度较小而较容易吸收液体,因此,优选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或它们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
[0081] 第1层11所含的亲水性纤维也可以通过对原料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即第1层11能够含有对原料纤维(例如热熔接性纤维)的集合体实施了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材料。
作为该亲水化处理,除上述那样对纤维或纤维集合体涂敷亲水化剂、对纤维混入亲水化剂
之外,还能够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等,使用亲水化剂的处理较为普遍。
[0082] 作为第1层11的一例,可列举在第2面10b侧涂敷亲水化剂(对第2面10b侧的构成纤维的表面附着亲水化剂)的方式。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是与第1面10a相反的一侧,是与邻
接于第1层11的层、即比第1层11亲水度低的层(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为疏水性的第2层12)的
接触面侧。在该方式的第1层11中,与第1面10a侧相比,在第2面10b侧,附着于非热熔接性纤
维等构成纤维的表面的亲水化剂较多地偏置于该侧,因此,该第1层11具有第1面10a侧的亲
水度相对较低,第2面10b侧的亲水度相对较高这样的亲水度梯度。像这样,在第1层11中与
第1面10a侧相比第2面10b侧的亲水度较高时,在层叠结构13形成亲水度从最早与应吸收的
液体接触的疏水性的第2层12(第2面10b)向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阶梯性变高(通
过所述方法测量的接触角阶梯性变小)的亲水度梯度,因此,能够期待液体吸收性进一步提
高。
[0083] 亲水化剂的涂敷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地利用能够涂敷含有亲水化剂的涂敷液的公知的方法。作为可利用的涂敷方法,优选凹版涂敷、接触式涂敷、苯胺涂敷、喷涂、
逆涂、模涂,其中尤其优选能够以图案进行涂敷的凹版涂敷、苯胺涂敷、喷涂、模涂。此外,作
为亲水化剂,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用于构成部件的亲水化
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等。
[0084] 作为第1层11的另一例,可列举在制造构成纤维(第1纤维14)时的纺丝工序或拉伸工序中,对该构成纤维附着亲水化处理剂的方式。此时,一根一根地对纤维实施实施亲水化
处理,因此,得到的无纺布的亲水性体现出均匀且稳定的性能。
[0085] 另一方面,能够在使用梳棉机制造网布的工序中,层叠由亲水度不同的原料纤维构成的多个纤维网并实施热风处理,从而制造在第1面10a侧和第2面10b侧亲水度不同的第
1层11。此时,在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使用亲水度更高的原料纤维,由此,成为具有第1面
10a侧的亲水度相对较低、第2面10b侧的亲水度相对较高的亲水度梯度的无纺布。在像这
样,在第1层11中与第1面10a侧相比第2面10b侧的亲水度较高时,层叠结构13形成从最先与
应吸收的液体接触的疏水性的第2层12(第2面10b)向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亲水
度阶梯性变高(通过所述方法测量的接触角阶梯性变小)的亲水度梯度,因此,能够期待液
体吸收性进一步提高。
[0086] 此外,在将由上述那样的亲水度不同的原料纤维构成的多个纤维网层叠而制作第1层11的无纺布时,通过在第2面10b侧混合纸浆、棉、嫘萦等非热熔接性纤维,能够期待液体
吸收性的进一步的提高。
[0087] 此处,示出了通过使热风通过纤维网而制作无纺布的热风法来制成第1层11的方法,但作为使纤维网无纺布化的方法,能够采用热辊、水刺、针刺等的各种公知的无纺布化
方法。
[0088] 此外,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不仅受到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亲水度梯度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疏水性的第2层12的厚度的影响。疏水性的纤维层中纤维间距离小
和厚度大是提高耐水性的因素。因而,在将疏水性的第2层12(第2面10b)作为最先与应吸收
的液体接触的层(引入液体的层)时,为了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优选第2层12的
厚度较小且纤维密度较低(纤维间距离较长)。另一方面,与之邻接的亲水性的层(在图示的
方式中为第1层11)由于毛细管力高从而能够经由疏水性的层吸水,因此,优选纤维密度较
高(纤维间距离较短)。在层间接合部16及其周围,纤维密度较高(纤维间距离较短)的第1层
11的第1纤维14易于从纤维密度相对较低(纤维间距离较长)的第2层12(第2面10b)的纤维
间向第2面10b侧露出。液体可从第2面10b中的层间接合部16的周缘及其附近被迅速地引入
内部,被引入的液体可更稳定地吸收保持于亲水性的第1层11。就该观点而言,优选与第2层
12相比,第1层11的纤维密度高,即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此外,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
的构成纤维优选与该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间距离较小。纤维间距离
通过下述方法测量。
[0089] <纤维间距离的测量方法>
[0090] 无纺布、纸等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通过基于Wrotnowski的假设的下述式(2)求出。下述式(2)一般而言在求解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时使用。在Wrotnowski的假定
中,纤维为圆柱状,各个纤维无交叉地规则排列。
[0091] 在测量对象的片(第1层11、第2层12)为单层结构的情况下,该单层结构的片的纤维间距离通过下述式(2)求出。
[0092] 在测量对象的片(第1层11、第2层12)为像SMS无纺布这样的多层结构的情况下,遵照如下顺序求出该多层结构的纤维层中的纤维间距离。
[0093] 首先,根据下述式(2),计算构成多层结构的各纤维层的纤维间距离。此时,下述式(2)中使用的厚度t、克重W、纤维的树脂密度ρ和纤维径D分别使用测量对象的层的数据。厚
度t、克重W和纤维径D分别是多个测量点处的测量值的平均值。
[0094] 厚度T(mm)采用以下方法测量。首先,将测量对象的片切断为长度方向50mm×宽度方向50mm而制作该片的切断片。但是,在从较小的吸收性物品采取片等时,在无法制作该大
小的切断片来作为测量对象的片时,制作尽可能大的切断片。接着,将该切断片载置于平板
上,在其上放置平板状的玻璃板,并以包含玻璃板的载荷为49Pa的方式在玻璃板上均匀地
放置重物后,在该状态下测量该切断片的厚度。测量环境为温度20±2℃、相对湿度65±
5%,测量仪器使用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制造,VHX‑1000)。关于切断片的厚度的测量,
首先得到该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在该放大照片中同时拍摄有已知尺寸的物品。接
下来,使标尺与所述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对照,测量该切断片的厚度即测量对象的
片的厚度。测量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的厚度作为该片的厚度。进行3次以上的操作,将3
次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对象的片的厚度t。另外,在测量对象的片为层叠品的情况下,根据纤
维径判断其边界,计算出厚度。
[0095] 克重W(g/m2)通过如下方式求出:将测量对象的片切割为规定大小(例如12cm×2
6cm等),在测量质量后,用该质量测量值除以根据其规定大小求出的面积(“克重W(g/m  )
=质量÷根据规定大小求出的面积”)。测量4次,将其平均值作为克重。
[0096] 纤维的树脂密度ρ(g/cm3)使用密度梯度管,根据JIS L1015化学纤维短纤维试验方法所记载的密度梯度管法的测量方法来测量(URL为http://kikakurui.com/l/L1015‑
2010‑01.html,书籍的话记载于JIS手册纤维‑2000,(日本规格协会)的P.764~765)。
[0097] 纤维径D(μm)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S‑4000型电场辐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10根切断的纤维的纤维截面,将其平均值作为纤维径。纤维径D的测量方法遵照后
文所述的<纤维径的测量方法>。
[0098] 接下来,用各层的纤维间距离乘以该层的厚度在多层结构整体的厚度中所占的比例,进而对由此得到的各层的数值进行合计,从而求出作为目标的多层结构的片的构成纤
维的纤维间距离。例如,在由两层S层和1层M层构成的三层结构的SMS无纺布中,将两层S层
合起来作为1个层来处理,在三层结构整体的厚度t为0.11mm、S层的厚度t为0.1mm、S层的纤
维间距离LS为47.8μm、M层的厚度t为0.01mm、M层的纤维间距离LS为3.2μm的情况下,该SMS
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为43.8μm〔=(47.9×0.1+3.2×0.01)/0.11〕。
[0099] [式1]
[0100]
[0101] D:纤维径(μm)
[0102] ρ:纤维的树脂密度(g/cm3)
[0103] t:厚度(mm)
[0104] W:克重(g/m2)
[0105] 如上所述,以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L1<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L2(L1距离L2相对于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L1的比率(L2/L1)优选为1.1
以上,进而优选为10以上,并且,优选为70以下,进而优选为50以下。
[0106] 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L1优选为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7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80μm以下。
[0107] 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L1a优选为1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80μm以下。此外,第1层11的
第2面10b侧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L1b优选为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7μm以
上,并且,优选为8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70μm以下。另外,关于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
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a,将从第1层11的第1面10a起的厚度方向Z上该第1层11的厚度的50%
的部分作为测量对象。此外,关于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b,将从
第1层11的第2面10b的面起的厚度方向Z上该第1层11的厚度的50%的部分作为测量对象。
[0108] 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L2优选为7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50μm以下。
[0109] 此外,从对层叠无纺布10赋予纤维密度从第2层12向第1层11(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侧)去变高这样的纤维的疏密梯度而提高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第1层11的构
成纤维(第1纤维14)优选与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相比,纤维径较小。
[0110]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的构成纤维优选与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径较小。
[0111] 纤维径通过下述方法测量。
[0112] <纤维径的测量方法>
[0113] 用剃刀(例如FEATHER安全剃刃株式会社制造的单刃剃刀)将测量对象(纤维层、层叠无纺布)切断,得到俯视为四边形形状(8mm×4mm)的测量片。在切断该测量对象时,要注
意不要因切断时的压力等而破坏通过该切断而形成的测量片的切断面的结构。作为优选的
测量对象的切断方法,可列举在测量对象的切断之前,将测量对象放入液态氮中使其充分
冻结,而后进行切断的方法。使用双面胶(Nichiban株式会社制造的Nicetack NW‑15)将测
量片贴附在试料台上。接下来,对测量片涂敷铂。使用日立那珂精器株式会社制造的离子喷
溅装置E‑1030型(商品名)进行涂敷,喷溅时间设为30秒。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造的
S‑4000型电场辐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以1000倍的倍率对测量片的切断面进行观察。
[0114] 另外,在所述的纤维径的测量方法中,在测量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时,选择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中、第1层11的纤维14相互交缠的部分的纤维,在测量第2层
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时,选择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中、第2层12的纤维在层间接
合部间连续且没有相互粘接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分别对第1纤维14和第2纤维15测量
10根纤维的相对于纤维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将其平均值作为纤维径。此外,在测量
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纤维时,选择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中、位于第1面10a侧的表
面的纤维,在测量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的构成纤维时,选择层间接合部16以外的部分中、
位于第2面10b侧的表面的纤维。
[0115] 在测量对象为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那样的由纤维径不同的多个纤维层构成的复合无纺布时,第1层11处的液体吸收性受到纤维细且纤维密度高的熔喷层的影响较大,此
外,从第2面10b侧的液体吸收性受到第2层12的纤维细且纤维密度高的熔喷层的影响较大。
考虑到上述因素,在测量对象是由纤维径不同的多个纤维层构成且含有熔喷层的复合无纺
布的情况下,在测量其纤维径时,对该复合无纺布中的熔喷层的纤维径进行测量。
[0116] 如上所述,以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径D1<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径D2(D1于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径D2的比率(D1/D2)优选为0.05以上,进而优选
为0.06以上,并且,优选为0.9以下,进而优选为0.8以下。
[0117] 第1层11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20μm以下。
[0118] 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的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而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25μm以下。此外,第1层11的第2面10b侧的
构成纤维(第1纤维14)的纤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5μm
以下,进而优选为20μm以下。
[0119] 第2层12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15)的纤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而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4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30μm以下。
[0120]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层叠结构除所述亲水性的第1层和疏水性的第2层以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在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或第2层12的第2面10b侧具
有其他层。例如,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也可以在第1层11的第1面10a侧配置其他
层。换句话说,层叠无纺布10也可以是含有形成第1面10a的所述其他层(未图示)、形成第2
面10b的第2层12和位于这两层间的第1层11的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0121]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层叠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可列举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在第1层11与第2层12之间具有弹性部件(未图示)的方式。在层叠结构13为上
述那样层叠了3层以上的多个纤维层的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弹性部件不限于位于第1层11与
第2层12之间,也能够位于多个纤维层的任意的层之间。通过像这样使弹性部件介于层叠结
构的层间,能够对层叠无纺布赋予弹性,能够进一步扩展层叠无纺布的用途范围。
[0122] 所述弹性部件优选具有如下性质(弹性):能够伸长,且在从相对于原本的长度伸长为1.3倍的状态(成为原本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后解除力时,能够恢复至原本的长度的
1.1倍以下的长度。另外,非弹性部件是不具有该“弹性”的部件,即在不造成部件的破坏的
前提下相对于原本的长度无法伸长1.3倍以上的长度的部件,或者具有在从相对于原本的
长度伸长为1.3倍的状态(成为原本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后解除力时,无法恢复至原本的
长度的1.1倍以下的长度的性质的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选择丝状、
片状、弹性纤维的集合体(弹性纤维层)等任意的形态。例如,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层
叠结构13)中,列举了多个线状(长丝状)的弹性部件以彼此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
于第1层11与第2层12之间的方式,此时,层叠无纺布10(层叠结构13)在弹性部件的延伸方
向上具有伸缩性。
[0123]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层叠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可列举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第1层11和第2层12中的至少一者是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片的方式。
[0124] 具有伸缩性的片是具有上述“弹性”的片状部件。另外,不具有伸缩性的片是不具有这样的“弹性”的片状部件。所述片的形态例如能够优选使用:(1)在弹性纤维层的两面或
单面一体化有能够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无纺布;(2)在网状的弹性片的两面或单面一体
化有能够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无纺布;(3)在由弹性膜构成的弹性片的两面或单面一体
化有能够伸长的纤维层的伸缩性片;(4)以相互不交叉地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方式排列的
多根弹性长丝在实质上非伸长状态下,在它们的全长与能够伸长的无纺布接合的伸缩性片
等。
[0125] 第1层11和第2层12中的至少一者是像这样在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片,由此,对层叠无纺布赋予弹性,能够进一步扩展层叠无纺布的用途范围。
[0126] 作为所述弹性部件和伸缩性片的弹性长丝的原料,能够使用天然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作为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
烯)、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PS(苯乙烯‑
乙烯‑丙烯‑苯乙烯)等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乙烯类α‑烯烃弹性体、将乙烯、丁
烯、辛烯等共聚而得的丙烯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等。
[0127] 接下来,参照附图并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中示出了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
[0128] 本制造方法如图4所示,具有:输送基片11P,使对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作为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第2纤维15)堆积在该输送中的基片11P上从而得到层叠体10P的层叠工
序;和在厚度方向上对层叠体10P的局部进行压缩并加热而形成层间接合部16的层间接合
工序。
[0129] 具体而言,送出卷绕为卷筒状的基片11P,用输送带50在符号MD所示的一个方向上输送,在该输送途中,从配置于输送带50的上方的纺丝头51的纺丝口纺出第2纤维15,直接
堆积在基片11P上,从而得到层叠体10P。纺出的第2纤维15是作为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
继续输送层叠体10P而将其供给至一对压纹辊52、53之间,对层叠体10P实施热压纹加工从
而形成层间接合部16(层间接合工序)。压纹辊52配置于输送中的层叠体10P的上方,在热压
纹加工中与直接纺丝的第2纤维15的堆积物(纤维网)接触,压纹辊53配置于输送中的层叠
体10P的下方,在热压纹加工中与基片11P接触。压纹辊53的外周面不具有凹凸,与此不同,
在压纹辊52的外周面以与层间接合部16的图案对应的图案形成有凸部(未图示)。对层叠体
10P在以包含于其中的第2纤维15的熔点以上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状态下,利用这样结构的两
辊52、53之间的夹持部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由此,层叠体10P利用压纹辊52的所述凸部
从第2纤维15的堆积物侧向基片11P侧局部地被压缩,在该被压缩部形成层间接合部16。由
此,第2纤维15的堆积物成为构成第2层12的无纺布,经由层间接合部16与基片11P一体化。
此外,第2纤维15进入基片11P内。即,熔融的构成纤维(第2纤维)进入到维持纤维形态的第1
层(基片11P)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
[0130] 另外,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包括层叠多个第2层12,层叠结构13具有3层以上的方式,在制造此种方式的层叠无纺布时,在得到层叠体10P的工序中多次在基片11P上堆积
第2纤维15即可。例如,在所述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输送方向MD上间隔性地配置多个纺丝
头51,依次从各纺丝头51纺出第2纤维15。
[0131] 作为基片11P,因为其构成所述第1层11,所以优选是以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作为这样的无纺布,可列举将非热熔接性纤维与热熔接性纤维混织的无纺布、在热
熔接性的无纺布层叠或抄纸形成非热熔接性纤维的复合无纺布、具有比周边部的密度高且
构成纤维(第1纤维14)彼此相互压密化而得到的压密部的无纺布。此外,基片11P更优选以
亲水性的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
[0132] 基片11P能够根据该基片11P的种类而依照常用方法来制造。具体而言,基片11P可以是经由梳棉法等使原料纤维堆积而得到纤维网的工序、以及在厚度方向上将该纤维网的
局部压缩而形成压密部的压纹加工等压密工序化而制造的,也可以是通过不含有所述压密
化工序的水流交缠法、针刺法等公知的无纺布化技术而制造的。
[0133] 此外,也可以对基片11P的原料纤维实施所述亲水化处理,而对基片11P赋予亲水性。此时,亲水化处理至少在直接堆积第2纤维15前进行。此外,在通过涂敷亲水化剂来进行
亲水化处理时,能够使用前述涂敷方法。
[0134] 在本制造方法中,优选在所述层间接合工序之前或之后对层叠体10P(层叠无纺布10)实施压延处理。由此,能够进一步促进第2纤维15进入基片11P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
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强度等各特性。众所周知,压延处理是用压延辊对无纺布等纤
维集合体施加热和压力,从而将纤维集合体高密度化的处理。压延处理所使用的压延辊的
个数、配置等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由3个压延辊构成的串联型或倾斜型的配置;由4
个压延辊构成的串联型、反L型、Z型或倾斜Z型的配置;由5个压延辊构成的Z型或L型配置。
此外,压延处理的温度优选是作为被加工物的层叠体10P(层叠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的软
化点以下。在以其软化点以上的温度进行压延处理时,担心无纺布变硬导致肌肤触感变差。
[0135] 此外,也可以在得到所述层叠体10P前对基片11P实施压延处理。由此,基片11P的纤维间距离降低、毛细管压变高,从而液体吸收性增高,因此,即使疏水性的第2层的纤维间
距离较大且克重较低,也能够起到在吸收液体后第2面10b侧干爽的效果。总之,本制造方法
中的压延处理的实施时刻既可以在所述层间接合工序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在对基片11P上
堆积第2纤维15之前,或者也可以在两者均进行。
[0136] 此外,也可以对基片11P的制造工序采用压延处理。即,可以在所述压密化工序之前或之后,对基片11P的前体实施压延处理。
[0137]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包括在第1层与第2层之间存在具有线状、片状、弹性纤维的集合体(弹性纤维层)等形态的弹性部件的方式。在制造这样的在层叠结构的层间
介入配置有弹性部件的结构的层叠无纺布时,在对基片11P上堆积第2纤维15前,在基片11P
上配置弹性部件即可。该弹性部件的配置方法根据弹性部件的形态等适当地选择即可。例
如在配置作为弹性纤维的集合体的弹性纤维层作为弹性部件时,能够与第2纤维15同样,直
接在基片11P上进行该弹性纤维的纺丝。
[0138] 以下,参照附图,基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所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层叠无纺布。详细而言,本发明的
层叠无纺布如上所述,具有将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因此,该层叠结构具有作为
该层叠无纺布的一个面的第1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2面,且具有形成该第1面的亲水性的
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该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该层叠无
纺布配置为该第2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
[0139] 图5~图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另外,关于尿布1,以与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不同的构成部分为主
进行说明,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
可适当地适用有关层叠无纺布10的说明。
[0140] 尿布1如图5和图6所示,在纵向X上具有腹侧区域A、背侧区域B和位于上述A、B之间的裆部区域C,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具有吸收体23,且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
端部23A、23B各者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此
处,腹侧区域A是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被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区域
B是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被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区域。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
B是在尿布1被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
[0141] 如图6所示,腹侧腰部翼片FA是指将如下两个区域合起来的区域: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的端缘相比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
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在横向Y延伸的区域。此外,背侧腰部翼片FB
是指如下两个区域合起来的区域: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的端缘
相比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
部23B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
[0142] 尿布1如图5和图6所示,包括:吸收性主体2;和配置于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而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的外装体3,外装体3具有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
X的前后端部23A、23B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
FB。在尿布1中,伸缩区域(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形成于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
侧腰部翼片FB。
[0143] 尿布1如图6所示,是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左右两侧缘部3a1、3a1和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左右两侧缘部3b1、3b1接合而形成有一对侧封部S、S、腰部开口部WO和一对腿部
开口部LO、LO的所谓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参照图5)。优选在如图6所示那样展开且伸长的状
态下进行俯视时,尿布1的外装体3被划分为在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区域A、在
穿戴时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区域B和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裆部区域C。此处
所言的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是指:如图6所示,将侧封部S撕开而使尿布1呈展开状态,将
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的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扩展至设计尺寸(与在完全排除弹性部件的
影响的状态下扩展为平面状的尺寸相同)的状态。
[0144] 在本说明书中,“肌肤抵接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性主体2)中的在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是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穿戴时朝向
穿戴者的肌肤侧的相反侧(穿衣侧)的面。此外,在尿布1中,纵向X是相当于从穿戴者的腹侧
经胯裆部向背侧延伸的方向的方向,是在将尿布1在平面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从腹侧区域
A至背侧区域B的方向。此外,横向Y是与纵向X正交的方向,是在平面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的
尿布1的宽度方向。此外,尿布1为关于图6所示的沿纵向X延伸的纵中心线CL1左右对称的形
状。另外,图6中的CL2是将尿布1二等分的在横向Y上延伸的横中心线,与纵中心线CL1正交。
[0145] 在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2如图6所示,在将尿布1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具有纵向X相对较长的纵长的形状。吸收性主体2包括:形成肌肤抵接面的透液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
肌肤抵接面的液体难透过性(也包含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配置于这两个片21、22之间的
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此外,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如图6所示,
设置有具有在纵向X上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的防漏翻边24、24。具体而言,防漏翻边
24由液体难透过性或拨水性且通气性的原料构成,在各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附近,以在
纵向X上伸长的状态配置有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在尿布被穿戴时,通过防漏翻边形
成用弹性部件25的收缩而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侧立起,能够防止体液向横向Y流出。
[0146] 以如上方式构成的吸收性主体2如图6所示,使其长度方向与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X一致,利用主体固定用粘接剂接合于外装体3的中央部。像这样,外装体3被配
置于一次性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的、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背面片2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并被粘
接固定。因而,在尿布1中,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配置。
[0147] 在尿布1中,如图6所示,外装体3具有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各自相比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并且,外装体3如图5
~图7所示,具有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外层片6、配置于外层片6的肌肤
抵接面侧的内层片3i,外层片6包括从内层片3i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延伸出的延伸部分向内
层片3i的肌肤抵接面侧折回的折回部分6R。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如图6所示,形成为横向Y
较长的矩形形状。吸收性主体2的前后端部23A、23B分别被折回部分6R覆盖。
[0148] 如上所述,作为在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尿布1具有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如图6所示,作为伸缩区域,在两区域A、B至少形成有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
伸缩部G2,进而能够形成腿部伸缩部G3。即外装体3在两区域A、B中,在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
片6与内层片3i之间,以在横向Y上伸长的状态具有在纵向X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
件71,由此,在两区域A、B,作为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形成有腰部伸缩部G1和
腰身下部伸缩部G2。此外,外装体3分别从两区域A、B到裆部区域C,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
间,具有以在规定方向上伸长的状态配置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由此,在这些区域A、B、C,
作为伸缩区域能够形成腿部伸缩部G3。
[0149] 在尿布1中,腰部伸缩部G1如图5和图6所示,在纵向X上形成于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的端缘相比位于纵向X的外侧(横中心线CL2侧的相
反侧)的端部翼片处。此外,在尿布1中,腰身下部伸缩部G2在纵向X上形成于位于腰部伸缩
部G1的横中心线CL2侧的下端与侧封部S的下端之间的侧翼。所述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
部翼片FA也是在所述端部翼片(腰部伸缩部G1)重叠所述侧翼(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一部
分的的区域。此外,在尿布1中,腿部伸缩部G3如图5和图6所示,形成于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
部。
[0150] 尿布1如图5~图7所示,具有能够吸收汗的吸汗片10(参照图1),该吸汗片10是作为所述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吸汗片10配置为第2面10b(疏
水性的第2层12的外表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
[0151] 在尿布1中,吸汗片10主要以吸收穿戴者的腰围的汗为目的,因此,配置于所述腰围部。更具体而言,吸汗片10配置于腰围部的伸缩区域。即吸汗片10在如图6所示那样进行
俯视时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为矩形形状(带状),使其长度方向与横向Y一
致,配置于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横向Y的全长,至少跨腰部伸缩部G1
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配置。详细而言,吸汗片10通过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
接合手段与外层片6的折回部分6R的肌肤抵接面接合。折回部分6R在尿布1被穿戴时配置在
与吸收体23相比距穿戴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参照图7),因而,配置于折回部分6R的肌肤抵
接面的吸汗片10在尿布1被穿戴时配置在与吸收体23相比距穿戴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能
够与穿戴者的肌肤接触。
[0152]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结构的尿布1中,具有吸汗功能的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在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肌肤抵接面侧,配置于与尿布1的穿戴者的肌
肤最接近的位置,并且,该吸汗片10的配置区域是包含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
的、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因此,在尿布1被穿戴时,能够利用因该伸缩区域的
收缩力而带来的束紧效果,使吸汗片10的疏水性的第2面10b(参照图1)与穿戴者的肌肤贴
合性良好地抵接,能够迅速地吸收从肌肤散发的汗。此外,在吸收汗后,也不粘黏肌肤,肌肤
触感良好。像这样,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能够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用片。
[0153] 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配置于伸缩区域,因此,从提高对穿戴者的肌肤的贴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吸汗片10也在与该伸缩区域相同的方向即横向Y
上具有伸缩性。从该观点出发,优选在吸汗片10中的第1层11与第2层12之间配置有在横向Y
上具有伸缩性的弹性部件(伸缩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如上文所述。
[0154] 对尿布1的各部分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正面片21、背面片22、吸收体23和防漏翻边24等,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一直
以来所使用的各种材料。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开孔膜
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等。作为吸收体23,能够使用由棉纸包覆由吸
收性聚合物的颗粒和纤维材料构成的吸收芯而得到的吸收体。此外,作为防漏翻边24,能够
使用拨水性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等。此外,作为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
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例如能够列举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
丁橡胶等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作为弹性部件的形态,能够优
选使用截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状等的线状(橡胶丝等)或带状(平橡胶
等)的弹性部件等。此外,作为将尿布1的构成部件彼此接合的接合手段,能够使用此种吸收
性物品一直以来所使用的热熔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
[0155] 以上,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
[0156] 例如,在尿布1中,所述层叠无纺布10被用作吸汗片,但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所述层叠无纺布10只要配置为其第2面(具有层间接合部的疏水性的面)朝向穿戴者的肌肤
侧,则能够作为吸汗片之外的其他的构成部件使用,此外,即使在用作吸汗片的情况下,其
配置部位也不限于尿布1的吸汗片10的配置部位。例如,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其他用途,能够
列举配置在与吸收体相比距穿戴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的正面片。即在尿布1中,能够使用层
叠无纺布10作为正面片21。像这样,层叠无纺布10能够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用片。
[0157] 此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中,如图6所示,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1,但也可以不配置弹性部件71。在不配置弹性部件71的方式中形成伸缩区域时,作为外
装体3的构成部件,使用在横向Y上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无纺布即可。
[0158] 此外,在尿布1中,如图6所示,外装体3为遍及腹侧区域A、裆部区域C和背侧区域B连续的形状,但代替该方式,外装体3也可以为被划分为配置于穿戴者的腹侧的腹侧外装体
和配置于穿戴者的背侧的背侧外装体的分割型的形状。此外,外装体3也可以为被划分为腹
侧外装体、背侧外装体和配置于上述腹侧外装体与背侧外装体之间的裆部外装体的分割型
的形状。在外装体3为像这样的分割型的情况下,优选构成为腹侧外装体和背侧外装体的至
少一者含有所述层叠无纺布,更优选至少背侧外装体含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0159] 此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不限于所述尿布1那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能够适用于所有用于吸收体液的物品,例如能够适用于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
[0160] 进一步,本发明的吸汗片不限于应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也能够适用于吸收性物品以外的物品。例如,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吸汗片作为使用者为了擦拭汗而使用的片。除此之
外,也能够适用于鞋底用内衬、腋下吸汗垫、眼罩、面罩等,通过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配置本
发明的吸汗片,能够迅速地吸收从足底、腋下、脸部散发的汗。此外,在适用于吸收汗后也持
续与肌肤抵接那样的面罩等的情况下,不会粘黏于肌肤,肌肤触感良好。
[0161] 关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如下内容。
[0162] <1>
[0163]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该吸收性物品中,
[0164] 所述层叠无纺布具有作为一个面的第1面和作为另一个面的第2面,且具有形成第1面的亲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
[0165] 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
[0166] 所述第2层以是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
[0167] 所述层叠无纺布在俯视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
[0168] 具有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
[0169] 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
[0170] 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融,熔融了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
[0171] 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
[0172]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与穿着者的腰围对应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0173] <2>
[0174] 如上述<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在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与所述层间接合部重叠的部分,具有所述第2层的所述熔融了的构成树脂进入的部分和
该熔融了的构成树脂没有进入的部分。
[0175] <3>
[0176] 如上述<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在俯视所述层叠无纺布时局部具有所述热熔接性纤维彼此接合而形成的熔融接合部,
[0177] 所述熔融接合部构成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部分。
[0178] <4>
[0179] 如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所述腰围部具有伸缩区域,在该伸缩区域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0180] <5>
[0181] 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
[0182] 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在与所述吸收体相比距穿着者的肌肤较近的位置。
[0183] <6>
[0184] 如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的吸收性主体;和固定于该吸收性主体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外装体,
[0185] 所述外装体具有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外装体和配置于背侧的背侧外装体,至少该背侧外装体构成为含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0186] 所述层叠无纺布配置成所述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
[0187] <7>
[0188] 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2 2 2
和所述第2层合计的克重优选为11g/m以上,进而优选为14g/m以上,并且,优选为55g/m以
2
下,进而优选为50g/m以下。
[0189] <8>
[0190] 如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2 2
的克重为8g/m以上且40g/m以下。
[0191] <9>
[0192] 如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2 2 2
的克重优选为8g/m以上,进而优选为11g/m以上,并且,优选为40g/m以下,进而优选为
2
35g/m以下。
[0193] <10>
[0194] 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2层2 2
的克重为3g/m以上且25g/m以下。
[0195] <11>
[0196] 如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22 2 2
层的克重优选为3g/m以上,进而优选为5g/m以上,并且,优选为25g/m以下,更优选为15g/
2 2
m以下,进而优选为13g/m以下。
[0197] <12>
[0198] 如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层间接合部的总面积相对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全面积为15%以下,
[0199] 每个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面积为1mm2以下。
[0200] <13>
[0201] 如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面积率优选为5%以上,进而优选为6%以上,并且,优选为15%以下,进而优选为12%以下。
[0202] <14>
[0203] 如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面中的每个所述层2 2 2
间接合部的面积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0.15mm以上,并且,优选为1mm以下,进而
2
优选为0.8mm以下。
[0204] <15>
[0205] 如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以非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中的至少50%为非热熔接性纤
维。
[0206] <16>
[0207] 如上述<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非热熔接性纤维为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或半合成纤维。
[0208] <17>
[0209] 如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非热熔接性纤维为短纤维。
[0210] <18>
[0211] 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与所述第2层相比,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较小。
[0212] <19>
[0213] 如上述<1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2相对于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的比率(L2/L1)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10以
上,并且,优选为70以下,进而优选为50以下。
[0214] <20>
[0215] 如上述<18>或<1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优选为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7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80μm以下。
[0216] <21>
[0217] 如上述<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2优选为7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0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50
μm以下。
[0218] <22>
[0219] 如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径较小。
[0220] <23>
[0221] 如上述<2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1相对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2的比率(D1/D2)优选为0.05以上,进而优选为0.06以上,并
且,优选为0.9以下,进而优选为0.8以下。
[0222] <24>
[0223] 如上述<22>或<2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1优选为0.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20μm以下。
[0224] <25>
[0225] 如上述<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D2优选为3μm以上,进而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4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30μm以下。
[0226] <26>
[0227] 如上述<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亲水度较高。
[0228] <27>
[0229] 如上述<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间距离较小。
[0230] <28>
[0231] 如上述<2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a优选为1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
80μm以下。
[0232] <29>
[0233] 如上述<27>或<2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L1b优选为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7μm以上,并且,优选为80μm以下,进而优选
为70μm以下。
[0234] <30>
[0235] 如上述<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与该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相比,纤维径较小。
[0236] <31>
[0237] 如上述<3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1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而优选为5μm以上,并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25μm以下。
[0238] <32>
[0239] 如上述<30>或<3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所述第2面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1μm以上,并且,优选为25μm以下,进而优选为20μ
m以下。
[0240] <33>
[0241] 如上述<1>~<3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弹性部件介于所述层叠无纺布的多个纤维层的层间。
[0242] <34>
[0243] 如上述<1>~<3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层叠无纺布的所述第1层和所述第2层中的至少一者在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具有伸缩
性。
[0244] <35>
[0245] 如上述<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至少含有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
[0246] <36>
[0247] 如上述<1>~<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以疏水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至少含有9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
[0248] <37>
[0249] 如上述<1>~<3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比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
[0250] 且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95度以上,进而优选为10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150度以下,进而优选为130度以下。
[0251] <38>
[0252] 如上述<1>~<3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比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小,
[0253] 且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为5度以上,进而优选为10度以上,并且,优选为88度以下,进而优选为85度以下。
[0254] <39>
[0255] 如上述<1>~<3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所述第1层除所述层间接合部之外还具有压密部,所述压密部比周边部的厚度小且该第1层的构成纤维彼此被高密度
化,
[0256] 每个所述压密部的面积优选为0.1mm2以上,进而优选为0.15mm2以上,并且,优选为2 2
1mm以下,进而优选为0.8mm以下。
[0257] <40>一种吸汗片,其具有多个纤维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且具有第1面和位于其相反侧的第2面,该吸汗片以该第2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使用,该吸汗片中,
[0258] 所述吸汗片具有形成所述第1面的亲水性的第1层和位于该第1层的第2面侧的疏水性的第2层,
[0259] 所述第1层构成为含有非热熔接性纤维,
[0260] 所述第2层以是长纤维的热熔接性纤维为主体而构成,
[0261] 所述吸汗片在俯视吸汗片时局部具有厚度比周边部小的、由构成所述层叠结构的各层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层间接合部,
[0262] 具有所述层间接合部的部分从第2面侧向所述第1面侧凹状地凹陷,
[0263] 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维持纤维形态,
[0264] 所述层间接合部中的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熔融,熔融了的构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间并固化。
[0265]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0266]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不易发生回液,汗、尿等的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