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254771.9

文献号 : CN111452408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程国花

申请人 : 山东聚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

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包括上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下方的下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结构上的抽气结构及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内的挤压结构,所述上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一弹簧,所述下壳体结构包括下壳体、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支撑块、位于所述支撑块上方的第一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滤网上方的活性炭层、设置于所述活性炭层上方的第二滤网,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顶靠在所述下壳体的上端。本发明通过上壳体及下壳体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将油渣倒入到下壳体内,同时卡扣框的设置可以实现上壳体与下壳体稳固的连接,防止两者分离。

权利要求 :

1.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包括上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下方的下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结构上的抽气结构及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内的挤压结构,所述上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一弹簧,所述下壳体结构包括下壳体、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支撑块、位于所述支撑块上方的第一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滤网上方的活性炭层、设置于所述活性炭层上方的第二滤网,所述上壳体的下端顶靠在所述下壳体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结构包括第四滤网、位于所述第四滤网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下方的挤压板,所述第四滤网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挤压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呈Z字形;

所述挤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下方的堵塞杆、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上方的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转轴,所述堵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接,所述堵塞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通气孔内,所述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四滤网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转轴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螺纹连接;

所述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挡板结构,所述挡板结构包括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上的推动架、设置于所述推动架上的挡板;

所述推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推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板顶靠在所述第一滤网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

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一侧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另一侧面的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上的第四通孔,所述下壳体结构还包括第一密封块、第二密封块,所述第一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架贯穿所述第二密封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所述抽气结构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所述抽气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4)且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结构还包括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集气框、收容于所述集气框内的第三滤网、位于所述集气框上方的引导块,所述集气框的一侧面设有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四通孔相通,所述集气框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滤网收容于所述集气框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块的下表面与所述集气框固定连接,所述引导块的侧面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下方的排出管、设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下壳体左右两侧的第二限定杆,所述排出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下端的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右两侧的第一限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限定杆上的卡扣框,所述上壳体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顶靠在所述上壳体的下端上,所述第一限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定杆及第二限定杆分别收容于所述卡扣框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推板结构,所述推板结构包括第二气缸、推动杆、推板,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板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

说明书 :

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食用油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渣,这些油渣中含有大量的食用油,如果直接丢弃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资源的浪费,无法对食用油进行回收利用,因此需
要对油渣中的食用油进行回收。传统对油渣中的食用油回收方式主要通过人工挤压回收,
该种方式不仅人工劳动强度大,并且效率低,回收率低,亦无法对食用油进行充分的回收。
[0003] 虽然市面上出现了一些油渣回收设备,其主要通过机械挤压的方式将油渣中的食用油挤压出来后回收,但是食用油在被挤压出来后主要靠重力往下流出,该种方式效率低,
并且食用油流下来的整个过程耗费的时间长,不能满足现有对油渣出来的需要。
[0004]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
[0006]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包括上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下方的下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结构上的抽气结构及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内的挤压结
构,所述上壳体结构包括上壳体、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第
一弹簧,所述下壳体结构包括下壳体、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支撑块、位于所述支撑块上方
的第一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滤网上方的活性炭层、设置于所述活性炭层上方的第二滤网,所
述上壳体的下端顶靠在所述下壳体的上端,所述挤压结构包括第四滤网、位于所述第四滤
网下方的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下方的挤压板,所述第四滤网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
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
上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挤压板
收容于所述上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挤压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
气孔,所述通气孔呈Z字形。
[0008] 优选地,所述挤压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下方的堵塞杆、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上方的电机、设置于所述电机上的转轴,所述堵塞杆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滤网固定连
接,所述堵塞杆的下端收容于所述通气孔内,所述转轴的上端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转轴贯
穿所述第四滤网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转轴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螺纹连接。
[0009] 优选地,所述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挡板结构,所述挡板结构包括第一气缸、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上的推动架、设置于所述推动架上的挡
板。
[0010] 优选地,所述推动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所述推动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挡板顶靠在所述第一滤网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
[0011] 优选地,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位于其一侧面的第二通孔、位于其另一侧面的第三通孔、位于所述第二通孔上的第四通孔,所述下壳体结构还包括第
一密封块、第二密封块,所述第一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密封块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架贯穿所述第
二密封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0012] 优选地,所述抽气结构包括抽气管、设置于所述抽气管上的风机,所述抽气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4且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固定连接。
[0013] 优选地,所述抽气结构还包括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的集气框、收容于所述集气框内的第三滤网、位于所述集气框上方的引导块,所述集气框的一侧面设有第五通孔且与所
述第四通孔相通,所述集气框与所述下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滤网收容于所述集气框内
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块的下表面与所述集气框固定连接,所述引导块的侧面
与所述下壳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14] 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下方的排出管、设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一阀门、位于所述下壳体左右两侧的第二限定杆,所述排出管的上端对准所述
第一通孔且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定杆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的侧面
固定连接。
[0015] 优选地,所述上壳体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下端的定位框、位于所述定位框左右两侧的第一限定杆、设置于所述第一限定杆上的卡扣框,所述上壳体的下端收容于
所述定位框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内且顶靠在所
述上壳体的下端上,所述第一限定杆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框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定
杆及第二限定杆分别收容于所述卡扣框内。
[0016] 优选地,所述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的推板结构,所述推板结构包括第二气缸、推动杆、推板,所述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所述
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贯穿所述第一密封块的左右表面且与其
滑动接触,所述推板收容于所述下壳体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通过上壳体及下壳体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将油渣倒入到下壳体内,同时卡扣框的设置可以实
现上壳体与下壳体稳固的连接,防止两者分离;并且油渣可以集中在第二滤网上方,第一滤
网、活性炭层及第二滤网的设置可以对油渣起到支撑作用,并且方便食用油与油渣分离;然
后配合将第一滤网下方的环境抽成负压,然后油渣上方的空气可以穿过油渣、第二滤网、活
性炭层及第一滤网,从而可以带动食用油向下流动,实现食用油与油渣的分离,加快食用油
的回收效率,节约时间;同时第一滤网配合挡板的左右移动,可以盖板空气穿过第一滤网向
下流动的速度,进而可以加快其带走的食用油向下流动,以便进一步的节约时间,提高效
率,并且挡板左右移动可以不断的改变不同部分空气流动的速度,以便对油渣中的食用油
全面的分离,提高整体的效率;并且配合挤压板及通气孔的设置,不仅可以使得堵塞杆堵住
通气孔时使得挤压板挤压油渣,以便将油渣中的水分全面的挤出,并且待油渣中的大部分
食用油挤出后,堵塞杆与通气孔分离,然后Z字形的通气孔的设计可以使得空气对挤压板产
生推力的作用,以便挤压板持续的挤压油渣,从而可以将油渣中的食用油全面的挤出,并且
同时使得空气顺利的流动,以便将挤出的食用油带走,实现两者充分的分离,对食用油分离
的效果好,且效率高,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的正视图;
[0019]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的俯视图;
[0021] 图4为图2所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0022] 图5为图2所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0024]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包括上框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上框体结构1下方的下框体结构2、设置于所述下框体结构2上的挡板结构3、推板结构4、抽
气结构5、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结构1内的挤压结构6。
[0025]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上壳体结构1包括上壳体11、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下端的定位框12、设置于所述定位框12左右两侧的第一限定杆13、收容于所述上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
固定块14、位于所述固定块14下方的第一弹簧15、设置于所述第一限定杆13上的卡扣框16。
所述上壳体11的上下表面相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为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
所述上壳体11亦可以为其他几何体,比如圆柱体等。所述定位框12呈空心状且上下表面相
通,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12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限定杆
1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定位框1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限定杆13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框
1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14设有两个,所述固定块14的一端与所述上壳体11的内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1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弹簧15的上端与所述固定块14固定连
接。所述卡扣框1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上壳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卡扣框16的一端设
有开口,所述第一限定杆1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开口且收容于所述卡扣框16内。
[0026] 所述上壳体结构1的设置可以方便的将其从下壳体结构2上取下,然后将物料倒入到所述下壳体结构2内,然后再将上壳体结构1放置在下壳体结构2上,以便对油渣进行分离
处理,回收其中的食用油,同时可以用于在其上设置挤压结构6。
[0027]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下壳体结构2包括下壳体21、设置于所述下壳体21上的第一密封块22、第二密封块23、位于所述下壳体21下方的排出管24、设置于所述排出管24上的第
一阀门25、收容于所述下壳体21内的支撑块26、位于所述支撑块26上方的第一滤网27、设置
于所述第一滤网27上方的活性炭层28、设置于所述活性炭层28上方的第二滤网29、位于所
述下壳体21左右两侧的第二限定杆20。所述下壳体21的上端设有开口,所述下壳体21的上
端顶靠在所述上壳体11的下端上,所述下壳体21的上端收容于所述定位框12内且与其内表
面滑动接触,所述下壳体2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1、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二通孔
212、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三通孔213及位于其左表面的第四通孔214,所述第一通孔211、第二
通孔212、第三通孔213及第四通孔214呈圆形且贯穿所述下壳体21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一密
封块22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212内且与所述下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块22采用橡
胶材料制成,以便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所述第二密封块23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213内且与
所述下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块23采用橡胶材料制成,以便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
所述排出管2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211且与所述下壳体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
述排出管24的内部与所述下壳体2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阀门25设置于所述排出管24上,
以便控制所述排出管24内液体的流量及开关。所述支撑块2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壳
体2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支撑块26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
网27收容于所述下壳体2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一滤网27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
支撑块26的上表面上,从而对所述第一滤网27起到支撑作用。所述活性炭层28放置在第一
滤网27上。所述第二滤网29收容于所述下壳体2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滤网
29顶靠在所述活性炭层28上。所述第二限定杆20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壳体21的左右
两侧,所述第二限定杆20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限定杆20的另
一端穿过所述卡扣框16的开口且收容于所述卡扣框16内,所述卡扣框16卡扣住所述第一限
定杆13及第二限定杆20,以便将上壳体11及下壳体21相对固定住。
[0028] 所述下壳体结构2的设置可以与上壳体结构1相互配合,以便将油渣限定在下壳体2内,以便对其进行挤压,并且可以加快对挤压出的食用油快速的向下流动,节约时间提高
效率,并且排出管24的设置可以将下壳体21内的液体快速的排出,同时第一密封块22及第
二密封块23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所述第一滤网27、第二滤网29可以对油渣挤出的食用油
进行过滤,同时活性炭层28可以吸附食用油中的杂质,使得回收的食用油中不含有杂质,品
质高。所述卡扣框16通过卡扣第一限定杆13及第二限定杆20,可以将上壳体11及下壳体21
相互固定在一起。
[0029]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挡板结构3包括第一气缸31、设置于所述第一气缸31上的推动架32、设置于所述推动架32上的挡板33。所述第一气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
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推动架32呈L型,所述推动架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31连接,使得
所述第一气缸3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架32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架32贯穿所述第二密封块23的
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架32的另一端与所述挡板33固定连接。所述挡板33顶
靠在所述第一滤网27的下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以便挡住第一滤网27下表面的部分区
域,所述推动架32可以带动所述挡板33左右移动。所述挡板结构3上还设有位于所述第一气
缸31下方的第一支架34,所述第一支架34的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
3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缸31固定连接。
[0030] 所述挡板结构3的设置可以通过第一气缸31带动推动架32左右移动,进而带动挡板33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使得挡板33在第一滤网27的下表面上左右移动,以便
挡住第一滤网27下表面上不同的部位。
[0031]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推板结构4包括第二气缸41、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41上的推动杆42、设置于所述推动杆42端部的推板43、设置于所述第二气缸41上的第二支架44。所述
第二气缸4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推动杆42的一端与所述
第二气缸41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气缸4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42左右移动,所述推动杆42贯
穿所述第一密封块2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推动杆42可以稳定的左右移
动。所述推板43呈长方体,所述推板43收容于所述下壳体2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
推动杆42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板4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带动所述推板43左右移动。所述第二
支架4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气缸4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44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1固定
连接。
[0032] 所述推板结构4的设置可以通过第二气缸41带动所述推板43在所述下壳体21内不断的左右移动,以便在推板43向右移动时可以将食用油推动到右侧,以方便食用油穿过所
述排出管24排出,加快排出的效率,并且可以对食用油起到搅拌作用,防止其沉淀。
[0033]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抽气结构5包括抽气管51、设置于所述抽气管51上的风机52、第二阀门53、设置于所述下壳体21内的集气框54、设置于所述集气框54内的第三滤网
55、设置于所述集气框54上方的引导块56。所述抽气管51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214且与
所述下壳体2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气管51的内部与所述第四通孔214相通。所述风
机52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以正常运行,所述风机52上设有开关
(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二阀门53可以控制所述抽气管51内气体的流
量及开关。所述集气框54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集气框54的左表面与所述下壳体21的内表
面固定连接,所述集气框54的下端设有开口,所述集气框54的左表面设有第五通孔541,所
述第五通孔541呈圆形,所述第五通孔541与所述第四通孔214相通。所述第三滤网55呈长方
体,所述第三滤网55的侧面与所述集气框5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滤网55位于所述
第五通孔541的下方,所述第三滤网55上设有滤孔,以便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所述引导块
56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引导块56的下表面与所述集气框5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
述引导块56的左表面与所述下壳体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块56方便将挤出的食用
油集中到右侧。
[0034] 所述抽气结构5的设置方便将下壳体21内的空气从抽气管51抽出,然后外部的空气从上壳体11进入到下壳体21内,从而实现空气的流动,并且可以在下壳体21内产生负压,
以便使得上壳体11内的挤压结构6向下移动,且对油渣进行挤压,从而可以将油渣中的食用
油挤出,并且空气的流动可以带动挤出的食用油向下流动,实现食用油快速的向下流动,以
便提高对食用油挤出的效率。
[0035]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挤出结构6包括第四滤网61、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61下方的若干堵塞杆62、设置于所述堵塞杆62下方的挤压板63、设置于所述挤压板63与所述第四滤
网61之间的第二弹簧64、设置于所述第四滤网61上方的电机65、设置于所述电机65上的转
轴66、设置于所述电机65一侧的固定架67。所述第四滤网61收容于所述上壳体11内且与其
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弹簧15的下端与所述第四滤网61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
用。所述堵塞杆62设有若干个,所述堵塞杆62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滤网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堵塞杆62呈圆柱体。所述挤压板63收容于所述上壳体1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
述挤压板63可以在所述上壳体11内上下移动,所述挤压板63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下表面的
通气孔631,所述通气孔631呈Z字形,所述堵塞杆62的数量与所述通气孔631的数量相同,所
述堵塞杆62的下端可以深入到所述通气孔631内以便堵塞通气孔631,所述通气孔631包括
位于上端的第一部分6311、位于所述第一部分6311下方的第二部分6312、位于所述第二部
分6312下方的第三部分6313,所述第一部分6311与所述第二部分6312垂直,所述第二部分
6312与所述第三部分6313垂直,挤压板63上方的空气经过第一部分6311、第二部分6312及
第三部分6313进入到挤压板631的下方。所述第二弹簧64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弹簧64的上
端与所述第四滤网6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64的下端与所述挤压板63固定连接,从而对
所述挤压板63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电机65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
以正常运行,所述电机65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转轴66呈圆
柱体,所述转轴66的上端与所述电机65连接,使得所述电机65可以带动所述转轴66旋转,所
述转轴66贯穿所述第四滤网61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使得所述转轴66的下端圆周面
设有螺纹,所述挤压板63的上表面设有凹槽632,所述转轴66的下端收容于所述凹槽632内
且与所述挤压板63螺纹连接。所述固定架67的一端与所述电机6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67
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滤网61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电机65起到支撑作用。
[0036] 所述挤压结构6的设置可以使得下壳体21内的空气被抽出时,下壳体21内产生负压,且堵塞杆62的下端堵塞通气孔631,使得所述挤压板63向下移动,且可以挤压到第二滤
网29上的油渣,以便将油渣上的食用油挤出,然后可以通过打开电机65的开关,所述转轴66
旋转,所述转轴66与所述挤压板63脱离,此时堵塞杆62亦与挤压板63脱离,然后第四滤网61
上方的空气经过第四滤网61的过滤后进入到其下方,然后经过通气孔631向下流动,且与油
渣接触,空气向下流动可以带动油渣中被挤压出的食用油接触,从而可以带动食用油向下
流动,加快食用油向下流动,提高食用油与油渣分离的效率,并且空气在进入到第一部分
6311时,空气顶靠在第二部分6312的下表面上,从而可以对挤压板63产生向下的推力,使得
挤压板63可以持续的顶靠在油渣上,以便持续的将油渣上的食用油挤出且方便加快食用油
向下流动,从而可以实现对油渣中食用油快速的分离。
[0037]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使用时,首先向两侧取下卡扣框16,使其不再卡扣在第一限定杆13及第二限定杆20上,然后将第一壳体11向上从第
二壳体21的上端取下,然后将需要处理的油渣倒入到所述第二壳体21内,且处于第二滤网
29的上方。然后将上壳体11重新放置在下壳体21的上端,且下壳体21的上端收容于定位框
12内,然后将卡扣框16重新卡扣在第一限定杆13及第二限定杆20上,以便使得上壳体11及
下壳体21稳固的连接在一起。然后打开第二阀门53,且打开风机52的开关,使得下壳体21内
的空气经过第三滤网55的过滤后进入到集气框54内,然后进入到抽气管51内后被排出,此
时在下壳体21内产生负压的环境,此时油渣上方的空气经过油渣、第二滤网29、活性炭层28
及第一滤网27向下流动,从而可以将油渣中的食用油带走,以便将食用油带动到第一滤网
27的下方,实现油渣与食用油的初步分离,同时由于堵塞杆62堵住通气孔631,此时挤压板
63、转轴66、第四滤网61及电机65向下移动,使得挤压板63顶靠在油渣上,从而可以方便将
油渣中的食用油挤出,加快食用油被挤出。待油渣中的食用油大部分被挤出后,此时打开电
机65的开关,使得转轴66旋转,由于转轴66与挤压板63螺纹连接,转轴66向上与挤压板63分
离,且堵塞杆62向上与通气孔631脱离,然后第四滤网61上的空气进过第四滤网61过滤后进
入到其下方,然后进入到通气孔631内,由于通气孔631呈Z字形,空气顶靠在第二部分6312
的下表面上,以便对挤压板63产生推力的作用,使得挤压板63继续顶靠在油渣上,有利于持
续的将油渣中的食用油挤出,然后空气流出通气孔631后与第二滤网29上方的油渣接触,并
且会穿过油渣,从而可以将油渣中的食用油带走,然后空气与食用油分别穿过第二滤网29、
活性炭层28及第一滤网27向下流动,且集中在下壳体21内腔的底面上,然后空气经过抽气
管61排出。第一电缸3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架32左右移动,所述挡板33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
从而在挡板33没有被挡住的区域空气可以穿过,挡板33的遮挡使得空气穿过油渣、第二滤
网29及第一滤网27的流速较大,有利于实现空气及食用油快速的向下流动,加快食用油与
油渣分离的效率。然后第二气缸41使得推动杆42及推板43向右移动,从而可以将食用油向
右集中,然后食用油经过排出管24排出。至此,本发明油渣残余食用油回收装置使用过程描
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