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转让专利

申请号 : CN202010343740.0

文献号 : CN111469895B

文献日 :

基本信息:

PDF:

法律信息:

相似专利:

发明人 : 林增蓉龚春梅

申请人 : 金晓炜

摘要 :

本发明属于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它包括第一轮机构、第二轮机构、机箱外壳、拉杆、拉板弹簧等,其中本发明的主机箱在静止放置时,第一齿轮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这样能维持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的状态,保证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始终存在压力。伸缩内板和摩擦板受到向下压力的设计,能使摩擦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从而避免主机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进而避免主机箱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离造成主机箱瞬间断电。另外,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的设计能允许主机箱很容易通过一些小的障碍物,不至于因为摩擦板的存在使得主机箱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移动。

权利要求 :

1.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轮机构、第二轮机构、机箱外壳、底板、条形拉板、拉杆、把手、第一矩型筒、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拉板弹簧、条形齿板、第二齿条和第二连接板,其中底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分别位于底板的两端处;第二支撑板位于底板的中间位置;机箱外壳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远离底板的一端上;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均安装在底座上;第一轮机构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二轮机构位于第三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中均开有贯通的矩型通孔;第一矩型筒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矩型通孔中;条形拉板的一端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矩型筒中,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板的矩型通孔和第三支撑板的矩型通孔;拉板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条形拉板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矩型筒的筒底面上;拉板弹簧位于第一矩型筒中;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拉板下表面安装有一个条形齿板;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与第一轮机构相配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远离第一轮机构一端处的条形拉板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拉板下表面安装有另一个条形齿板;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与第二轮机构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远离第二轮机构一端处的条形拉板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连接板;

每一个第二连接板远离条形拉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齿条;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二轮机构相配合;

条形拉板远离拉板弹簧的一端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拉杆远离条形拉板的一端安装有把手;

上述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中的结构完全相同;

上述第一轮机构包括刹车机构、第一齿轮、转轴、第二齿轮、支撑块、单向离合环、L型板、变向齿轮、限位条、第三导块、第三弹簧、限位通槽、斜面、轴孔、第三导槽和滑动通槽,其中两个刹车机构对称地安装在机箱外壳的底面和底板的底面上;两个支撑块以对称的方式固定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上,且每一个支撑块上均具有贯通的轴孔;每一个支撑块中开有贯通的滑动通槽,且滑动通槽的两侧对称地开有两个第三导槽;滑动通槽位于相应轴孔的上侧;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块的轴孔中,且转轴的两端均穿出两个支撑块;转轴的两端对称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齿轮;两个支撑块位于两个第一齿轮之间;每一个第一齿轮上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地开有多个限位通槽;转轴外圆面上安装有单向离合环;

单向离合环的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位于两个支撑块之间;两个支撑块远离底座一端上均安装有一个L型板;两个变向齿轮均通过轴分别安装在两个L型板上;

上述第一轮机构的每一个支撑块中所安装的结构均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支撑块:限位条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支撑块的滑动通槽中;限位条的两端均穿出支撑块;限位条靠近第一齿轮的一端具有斜面,限位条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侧面具有啮齿;限位条上的啮齿与相应的变向齿轮相啮合;限位条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三导块;两个第三导块均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导槽中;两个第三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导块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导槽的槽面相连接;两个第三弹簧分别位于两个第三导槽中;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齿轮上的限位通槽相配合;

上述第一轮机构中的转轴上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相配合;

上述刹车机构包括轮子、固定轴、固定块、第二矩型筒、第三矩型筒、第一齿条、第一连接板、摩擦板、第一导块、伸缩内板、第二导块、第二导槽、第二弹簧、第一导槽、第一弹簧和条形滑槽,其中第二矩型筒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底面上;第二矩型筒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一导槽;第三矩型筒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矩型筒中;第三矩型筒筒底处的外筒面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块;两个第一导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导槽中;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矩型筒中的筒底面上;第一弹簧位于第二矩型筒中;第三矩型筒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伸缩内板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中;第二弹簧的一端安装在伸缩内板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中的筒底面上;第二弹簧位于第三矩型筒中;伸缩内板远离第二弹簧的一端安装有摩擦板;伸缩内板与第二弹簧相连接的一端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导块;

两个第二导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槽中;伸缩内板中开有贯通的条形滑槽;第三矩型筒远离第一弹簧的一端的侧面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远离第三矩型筒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条;固定块固定安装在底板的底面上;固定轴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块上,另一端穿过伸缩内板中的条形滑槽;轮子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轴远离固定块的一端上;

上述转轴上的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中的第一齿条相啮合;

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一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轮相配合;

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二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二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轮相配合;

上述拉板弹簧为拉伸弹簧;当拉板弹簧未被拉伸时,条形拉板上的第二齿条均未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关系;

上述把手上安装有橡胶把手套;

上述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当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弹簧为拉伸弹簧;当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矩型通孔中均涂有润滑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三弹簧为压缩弹簧;当第三弹簧未被压缩时,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

说明书 :

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计算机主机箱方便移动的方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将主机箱放置在可以移动的底座上,另一种是主机箱底下安装有轮子。对于主机箱底下安装有轮子的可移动主机箱
来说,虽然可移动主机箱可以很方便地在办公区域移动。在可移动的主机箱放置到工作区
域后,工作者因为不小心踢到了主机箱,可移动主机箱的轮子通过锁住的方式就能防止主
机箱被踢后的滑动;但是,当主机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因为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
小,可移动主机箱的轮子通过锁住的方式将不再能防止主机箱的被大力踢后的滑动;主机
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很有可能使得主机箱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
离,进而使得主机箱瞬间断电,造成电脑里面的资料在未保存的情况下而丢失,给工作者造
成了一定的损失。为了避免可移动的主机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产生比较大的位移,所
以就需要一种防踢的可移动的计算机主机箱。
[0003] 本发明设计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解决如上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公开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5]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上”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者位
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
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
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06] 一种防踢式计算机移动主机箱,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轮机构、第二轮机构、机箱外壳、底板、条形拉板、拉杆、把手、第一矩型筒、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拉
板弹簧、条形齿板、第二齿条、第二连接板,其中底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板、第二
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一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分别位于底板的两端处;第二支撑板位于
底板的中间位置;机箱外壳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远离底板的
一端上;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均安装在底座上;第一轮机构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
撑板之间;第二轮机构位于第三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
支撑板中均开有贯通的矩型通孔;第一矩型筒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矩型通孔中;条形
拉板的一端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矩型筒中,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板的矩型通孔
和第三支撑板的矩型通孔;拉板弹簧的一端安装在条形拉板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矩型筒
的筒底面上;拉板弹簧位于第一矩型筒中;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拉板
下表面安装有一个条形齿板;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与第一轮机构
相配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远离第一轮机构一端处的条形拉板
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连接板;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拉板
下表面安装有另一个条形齿板;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与第二轮机
构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远离第二轮机构一端处的条形拉
板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连接板。
[0007] 每一个第二连接板远离条形拉板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齿条;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两
个第二齿条与第二轮机构相配合。
[0008] 条形拉板远离拉板弹簧的一端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拉杆远离条形拉板的一端安装有把手。
[0009] 上述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中的结构完全相同。
[0010] 上述第一轮机构包括刹车机构、第一齿轮、转轴、第二齿轮、支撑块、单向离合环、L型板、变向齿轮、限位条、第三导块、第三弹簧、限位通槽、斜面、轴孔、第三导槽、滑动通槽,
其中两个刹车机构对称地安装在机箱外壳的底面和底板的底面上;两个支撑块以对称的方
式固定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上,且每一个支撑块上均具有贯通的轴孔;每一个支撑块中开
有贯通的滑动通槽,且滑动通槽的两侧对称地开有两个第三导槽;滑动通槽位于相应轴孔
的上侧;转轴通过两个轴承分别安装在两个支撑块的轴孔中,且转轴的两端均穿出两个支
撑块;转轴的两端对称地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齿轮;两个支撑块位于两个第一齿轮之间;每
一个第一齿轮上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地开有多个限位通槽;转轴外圆面上安装有单向离合
环;单向离合环的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位于两个支撑块之间;两个支撑块远
离底座一端上均安装有一个L型板;两个变向齿轮均通过轴分别安装在两个L型板上。
[0011] 上述第一轮机构的每一个支撑块中所安装的结构均相同,对于其中任意一个支撑块:限位条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支撑块的滑动通槽中;限位条的两端均穿出支撑块;
限位条靠近第一齿轮的一端具有斜面,限位条远离第一齿轮的一端侧面具有啮齿;限位条
上的啮齿与相应的变向齿轮相啮合;限位条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三导块;两个第三导
块均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导槽中;两个第三弹簧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
三导块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导槽的槽面相连接;两个第三弹簧分别位于两个第
三导槽中;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齿轮上的限位通槽相配合。
[0012] 上述第一轮机构中的转轴上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相配合。
[0013] 上述刹车机构包括轮子、固定轴、固定块、第二矩型筒、第三矩型筒、第一齿条、第一连接板、摩擦板、第一导块、伸缩内板、第二导块、第二导槽、第二弹簧、第一导槽、第一弹
簧、条形滑槽,其中第二矩型筒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底面上;第二矩型筒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
有两个第一导槽;第三矩型筒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矩型筒中;第三矩型筒筒底
处的外筒面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块;两个第一导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
两个第一导槽中;第一弹簧的一端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矩型筒中的筒
底面上;第一弹簧位于第二矩型筒中;第三矩型筒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伸
缩内板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中;第二弹簧的一端安装在伸缩内板上,另
一端安装在第三矩型筒中的筒底面上;第二弹簧位于第三矩型筒中;伸缩内板远离第二弹
簧的一端安装有摩擦板;伸缩内板与第二弹簧相连接的一端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导
块;两个第二导块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槽中;伸缩内板中开有贯通
的条形滑槽;第三矩型筒远离第一弹簧的一端的侧面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远
离第三矩型筒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条;固定块固定安装在底板的底面上;固定轴的一端固
定安装在固定块上,另一端穿过伸缩内板中的条形滑槽;轮子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轴远离
固定块的一端上。
[0014] 上述转轴上的两个第一齿轮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中的第一齿条相啮合。
[0015] 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一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
轮相配合。
[0016] 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二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二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
轮相配合。
[0017]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拉板弹簧为拉伸弹簧;当拉板弹簧未被拉伸时,条形拉板上的第二齿条均未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关系。
[0018]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把手上安装有橡胶把手套。这样使用者便于舒服的握住把手。
[0019]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弹簧为压缩弹簧;当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0020]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一弹簧为拉伸弹簧;当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
[0021]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的矩型通孔中均涂有润滑油。这样就能使条形拉板在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中更容易的滑动。
[0022]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第三弹簧为压缩弹簧;当第三弹簧未被压缩时,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
[0023] 本发明中第一矩型筒和条形拉板需要满足,在条形拉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筒底的方面移动时,条形拉板位于第一矩型筒中的一端始终不会从第一矩型筒中脱离。
[0024] 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齿轮上的限位通槽相配合的作用:第一,当第三弹簧未被压缩时,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这样转轴
和第一齿轮无法顺时针旋转,在斜面的作用下,转轴和第一齿轮允许逆时针旋转。当第一齿
轮逆时针旋转时,第一齿轮中限位通槽的槽面会挤压限位条的斜面,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
端被挤压出现限位通槽,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会往复插入到第一
齿轮不同限位通槽中;也就在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会往
复进出于第一齿轮不同限位通槽中。第二,当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完全从第一齿轮相应
的限位通槽中脱离后,且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不再插入到相应的限位通槽后,第三弹簧
被压缩,这样转轴和第一齿轮将允许顺时针旋转。
[0025] 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一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
轮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二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
相啮合;位于第二支撑板和第二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二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
轮相配合。两个条形齿板分别与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产生的动作
完全相同;第二齿条与相应的变向齿轮相配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以位于第一支撑板和
第一轮机构之间的条形齿板一端与第一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和第
一轮机构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与第一轮机构中的两个变向齿轮相配合为例:第一,当条形
拉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拉板弹簧被拉伸,条形齿板带动第二齿轮顺时
针旋转;在单向离合环的作用下,第二齿轮无法经单向离合环带动转轴顺时针旋转。随着条
形拉板继续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条形拉板会经第二连接板带动第二齿条与相应
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在第二齿条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且第二齿条继续跟随条形拉
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齿条经变向齿轮带动限位条向远离第一齿
轮的方向移动,第三导块跟随限位条移动,第三弹簧被压缩,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从相应
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脱离;当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脱离
后,条形齿板的末端齿牙与第二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二齿条依然与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关系。
第二,在拉板弹簧的复位作用下,条形拉板向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复位,条形齿板带动第
二齿轮顺时针旋转;在单向离合环的作用下,第二齿轮经单向离合环带动转轴和第一齿轮
逆时针旋转;第二齿条随着条形拉板移动复位,第二齿条经变向齿轮带动限位条向第一齿
轮的方向移动,直到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再次插入到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当出
现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碰触到第一齿轮相邻两个限位通槽之间齿轮面的极端情况后,限
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无法进入到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此时限位条和第二齿轮均与
变向齿轮相啮合的关系,使得条形拉板无法经第二连接板继续拉动第二齿条移动复位,条
形拉板的复位移动受到限制;当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后,可以通过轻微晃动主机箱,从而使得
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在被轻微的晃动下而顺利地插入到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以
保证机构能顺利动作下去。
[0026] 本发明中第三矩型筒、第一齿条、第一连接板、第二矩型筒、第一导块、第一弹簧、第二导块、第二弹簧、伸缩内板和摩擦板的设计在于:第一,当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
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三矩型筒所处的位置被限定,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第一弹簧处于拉伸状态,摩擦板与地面相接触;由于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三矩型筒
所处的位置被限定,那么伸缩内板和摩擦板会受到向下的压力,这样摩擦板与地面的摩擦
力将大大增大。第二,当第一齿轮顺时针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后,在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下,
第三矩型筒带动第一导块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经第一连接板带动第
一齿条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在第二弹簧的
复位作用下,也能有助于第三矩型筒带动第一导块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当第二
弹簧复位到自然状态后,伸缩内板具有第二导块的一端移动到第二导槽的最下端,此时摩
擦板与地面之间依然处于接触状态,只是摩擦板与地面之间的压力基本为零,这时的第一
弹簧依然处于复位状态;随后,在第一弹簧继续复位的作用下,第三矩型筒、第一导块、第一
连接板和第一齿条继续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经第二导块和伸缩内板
带动摩擦板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摩擦板脱离与地面的接触。第三,当第一弹簧的
复位能量消耗完后,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伸缩内板具有第二导块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槽
的最下端,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第一齿条依然与第一齿轮处于啮合状态。
[0027] 本发明中的第一齿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条形齿板之间的关系需要满足:设定在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下,第一齿条向第二矩型筒筒底方向移动时,第一齿条使第一齿轮
顺时针旋转的圈数为n1;设定在拉板弹簧的复位作用下,条形齿板向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
动时,条形齿板使第二齿轮逆时针旋转的圈数为n2;那么n1大于或者等于n2,这样才能保证
在第二齿轮逆时针旋转中,第二齿轮经转轴带动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齿轮能使
第一齿条向摩擦板的方向移动到原始位置,也就是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齿牙
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位置。
[0028] 本发明中伸缩内板、固定轴和条形滑槽的设计在于:在伸缩内板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条形滑槽能使得固定轴相对地在伸缩内板内滑动,以便满足伸缩内板顺利上下移动。
[0029] 本发明中第二导块的设计是为了防止伸缩内板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从第二矩型筒中脱离。第一导块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第二矩型筒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从第三矩型筒中脱
离。
[0030] 本发明中的机箱外壳内装有计算机电子硬件。
[0031] 当本发明的主机箱静止放置在合适的工作位置后,此时拉板弹簧未被拉伸,条形拉板上的第二齿条均未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关系;第三弹簧未被压缩时,限位条具
有斜面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摩擦板与地面相摩擦接触,第一齿轮与相
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处于拉伸
状态,此时伸缩内板和摩擦板会受到向下的压力,这样摩擦板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
这样的设计就能避免主机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进而避免主机箱
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离造成主机箱瞬间断电,最终避免了电脑里面的资料不会因为瞬间断
电所造成的损失。
[0032] 由于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转轴和第一齿轮无法顺时针旋转,这样就能维持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的
状态,保证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始终存在压力。
[0033] 当本发明的主机箱需要移动位置时,使用者通过拉动把手,把手经拉杆带动条形拉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拉板弹簧被拉伸。条形拉板上的两个条形齿板
分别与第一轮机构和第二轮机构中的第二齿轮相啮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第二齿条与相
应的变向齿轮相配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第一,当条形拉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
动过程中,拉板弹簧被拉伸,条形齿板带动第二齿轮顺时针旋转;在单向离合环的作用下,
第二齿轮无法经单向离合环带动转轴顺时针旋转。随着条形拉板继续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
方向移动,条形拉板会经第二连接板带动第二齿条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在第二齿
条与相应的变向齿轮产生啮合且第二齿条继续跟随条形拉板向远离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
动的过程中,第二齿条经变向齿轮带动限位条向远离第一齿轮的方向移动,第三导块跟随
限位条移动,第三弹簧被压缩,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脱离;
当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脱离后,条形齿板的末端齿牙与第
二齿轮相啮合,此时第二齿条依然与变向齿轮产生啮合关系。当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完
全从第一齿轮相应的限位通槽中脱离后,且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不再插入到相应的限位
通槽后,第三弹簧被压缩,这样转轴和第一齿轮将允许顺时针旋转。
[0034] 当第一齿轮顺时针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后,在第一弹簧的复位作用下,第三矩型筒带动第一导块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经第一连接板带动第一齿条向第
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一齿条带动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在第二弹簧的复位作用下,
也能有助于第三矩型筒带动第一导块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当第二弹簧复位到自
然状态后,伸缩内板具有第二导块的一端移动到第二导槽的最下端,此时摩擦板与地面之
间依然处于接触状态,只是摩擦板与地面之间的压力基本为零,这时的第一弹簧依然处于
复位状态;随后,在第一弹簧继续复位的作用下,第三矩型筒、第一导块、第一连接板和第一
齿条继续向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经第二导块和伸缩内板带动摩擦板向
第二矩型筒的筒底方面移动,摩擦板脱离与地面的接触。当第一弹簧的复位能量消耗完后,
第二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伸缩内板具有第二导块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槽的最下端,摩擦板与
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第一齿条依然与第一齿轮处于啮合状态。当摩擦板与地面脱离后,主机
箱不再受到摩擦限位,主机箱只需要很小的拉力便能通过轮子移动。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存
在间距的设计能避免主机箱在移动的过程中,摩擦板与地面持续摩擦,避免了摩擦板的摩
擦磨损;相比较于摩擦板不存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的设计来说,虽然通过一些简单的设
计能使主机箱在移动时摩擦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变小,但是只要摩擦板与地面之间的摩
擦力小于外界拉动力时,主机箱便能被拉动,这样摩擦板不存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使得
机箱移动时加大了摩擦板的摩擦磨损,减小了摩擦板的使用寿命。另外,摩擦板与地面之间
存在间距的设计也能允许主机箱很容易通过一些小的障碍物,不至于因为摩擦板的存在使
得主机箱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移动。
[0035] 当主机箱重新放置在合适的工作位置后,使用者不再拉动把手,那么在拉板弹簧的复位作用下,条形拉板向第一矩型筒的方向移动复位,条形齿板带动第二齿轮顺时针旋
转;在单向离合环的作用下,第二齿轮经单向离合环带动转轴和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第二
齿条随着条形拉板移动复位,第二齿条经变向齿轮带动限位条向第一齿轮的方向移动,直
到限位条具有斜面的一端再次插入到相应第一齿轮的限位通槽中,限位条对第一齿轮逆时
针旋转不产生限位;在第一齿轮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第一齿轮经第一齿条和第一连接板
带动第三矩型筒向远离第二矩型筒筒底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被拉伸,第三矩型筒带动第
二弹簧、第二导块、伸缩内板和摩擦板向远离第二矩型筒筒底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弹簧未
被压缩。当摩擦板与地面相接触后,伸缩内板和摩擦板不再移动,随着第一齿轮经第一齿条
和第一连接板带动第三矩型筒向远离第二矩型筒筒底的方向继续移动,第一弹簧继续被拉
伸,第二弹簧被压缩;直到第一齿轮将第一齿条拨动到,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
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的位置;如果此时第一齿轮继续逆时针旋转,第一齿轮只能持续拨
动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的齿牙,而第一齿条不再移动。最终条形拉板移动复位
到原始位置,拉板弹簧再次处于自然状态。
[0036] 相对于传统的机箱技术,设计中本发明的摩擦板与地面产生的摩擦力远大于锁住的轮子对地面的摩擦力;本发明的主机箱在静止放置时,第一齿轮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
制,这样就能维持第一齿轮与相应的第一齿条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相啮合的状态,保证
摩擦板与地面之间始终存在压力。伸缩内板和摩擦板受到向下的压力的设计,能使摩擦板
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从而避免主机箱受到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
移,进而避免主机箱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离造成主机箱瞬间断电。另外,摩擦板与地面之间
存在间距的设计也能允许主机箱很容易通过一些小的障碍物,不至于因为摩擦板的存在使
得主机箱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移动。本发明结构简单,具有较好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主机箱整体示意图。
[0038] 图2是主机箱整体除去机箱外壳的示意图。
[0039] 图3是第一轮机构整体示意图。
[0040] 图4是底板上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5是固定块安装示意图。
[0042] 图6是条形拉板安装剖面示意图。
[0043] 图7是第一轮机构的局部结构和第二轮机构的局部结构与条形拉板相配合的示意图。
[0044] 图8是第一轮机构中的局部结构与条形拉板相配合的放大示意图。
[0045] 图9是第二齿轮与条形齿板相啮合的示意图。
[0046] 图10是限位条分别与第一齿轮和变向齿轮相配合的示意图。
[0047] 图11是限位条安装剖面示意图。
[0048] 图12是支撑块的剖面示意图。
[0049] 图13是第二矩型筒安装示意图。
[0050] 图14是刹车机构整体示意图。
[0051] 图15是第二矩型筒、第三矩型筒和伸缩内板安装剖面正视示意图。
[0052] 图16是伸缩内板安装示意图。
[0053] 图17是第一齿条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示意图。
[0054] 图18是第二矩型筒和第三矩型筒的剖面示意图。
[0055] 图中标号名称:1、第一轮机构;2、第二轮机构;3、机箱外壳;4、底板;5、条形拉板;6、拉杆;7、把手;8、第一矩型筒;9、第一支撑板;10、第二支撑板;12、第三支撑板;13、刹车机
构;14、第一齿轮;18、转轴;19、第二齿轮;20、支撑块;21、轮子;22、固定轴;23、固定块;24、
拉板弹簧;26、条形齿板;27、单向离合环;37、第二矩型筒;38、第三矩型筒;39、第一齿条;
40、第一连接板;42、摩擦板;44、第一导块;45、第二齿条;46、第二连接板;51、伸缩内板;52、
第二导块;53、第二导槽;54、第二弹簧;55、第一导槽;56、第一弹簧;57、条形滑槽;60、L型
板;61、变向齿轮;62、限位条;63、第三导块;64、第三弹簧;65、限位通槽;66、斜面;67、轴孔;
68、第三导槽;69、滑动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56] 如图1、2所示,它包括第一轮机构1、第二轮机构2、机箱外壳3、底板4、条形拉板5、拉杆6、把手7、第一矩型筒8、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板10、第三支撑板12、拉板弹簧24、条形
齿板26、第二齿条45、第二连接板46,如图2、4所示,其中底板4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支
撑板9、第二支撑板10和第三支撑板12;第一支撑板9和第三支撑板12分别位于底板4的两端
处;第二支撑板10位于底板4的中间位置;如图1、2所示,机箱外壳3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
9、第二支撑板10和第三支撑板12远离底板4的一端上;如图2所示,第一轮机构1和第二轮机
构2均安装在底座上;第一轮机构1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二支撑板10之间;第二轮机构2位
于第三支撑板12和第二支撑板10之间;第一支撑板9、第二支撑板10和第三支撑板12中均开
有贯通的矩型通孔;如图2、6所示,第一矩型筒8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撑板9的矩型通孔中;如
图5、6所示,条形拉板5的一端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矩型筒8中,另一端穿过第二
支撑板10的矩型通孔和第三支撑板12的矩型通孔;拉板弹簧24的一端安装在条形拉板5上,
另一端安装在第一矩型筒8的筒底面上;拉板弹簧24位于第一矩型筒8中;如图6、7所示,位
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拉板5下表面安装有一个条形齿板26;位于第一
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与第一轮机构1相配合;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
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齿板26远离第一轮机构1一端处的条形拉板5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
两个第二连接板46;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条形拉板5下表面安装有另一
个条形齿板26;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与第二轮机构2相配
合;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条形齿板26远离第二轮机构2一端处的条形拉
板5两侧面上,对称地安装有两个第二连接板46。
[0057] 如图8、9所示,每一个第二连接板46远离条形拉板5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齿条45;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45与第一轮机构1相配合;位于第二支
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45与第二轮机构2相配合。
[0058] 如图1、2所示,条形拉板5远离拉板弹簧24的一端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拉杆6;拉杆6远离条形拉板5的一端安装有把手7。
[0059] 如图2、3所示,上述第一轮机构1和第二轮机构2中的结构完全相同。
[0060] 如图3、9、10所示,上述第一轮机构1包括刹车机构13、第一齿轮14、转轴18、第二齿轮19、支撑块20、单向离合环27、L型板60、变向齿轮61、限位条62、第三导块63、第三弹簧64、
限位通槽65、斜面66、轴孔67、第三导槽68、滑动通槽69,如图2、3、13所示,其中两个刹车机
构13对称地安装在机箱外壳3的底面和底板4的底面上;如图4所示,两个支撑块20以对称的
方式固定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上,如图11、12所示,且每一个支撑块20上均具有贯通的轴孔
67;每一个支撑块20中开有贯通的滑动通槽69,且滑动通槽69的两侧对称地开有两个第三
导槽68;滑动通槽69位于相应轴孔67的上侧;如图8、9所示,转轴18通过两个轴承分别安装
在两个支撑块20的轴孔67中,且转轴18的两端均穿出两个支撑块20;转轴18的两端对称地
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齿轮14;两个支撑块20位于两个第一齿轮14之间;如图10所示,每一个
第一齿轮14上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地开有多个限位通槽65;如图9所示,转轴18外圆面上安装
有单向离合环27;单向离合环27的外圆面上安装有第二齿轮19;第二齿轮19位于两个支撑
块20之间;如图9、12所示,两个支撑块20远离底座一端上均安装有一个L型板60;两个变向
齿轮61均通过轴分别安装在两个L型板60上。
[0061] 上述第一轮机构1的每一个支撑块20中所安装的结构均相同,如图11、12所示,对于其中任意一个支撑块20:如图10、11所示,限位条62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支撑块20
的滑动通槽69中;限位条62的两端均穿出支撑块20;限位条62靠近第一齿轮14的一端具有
斜面66,限位条62远离第一齿轮14的一端侧面具有啮齿;限位条62上的啮齿与相应的变向
齿轮61相啮合;限位条62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三导块63;两个第三导块63均通过滑动
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三导槽68中;两个第三弹簧6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导块63
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导槽68的槽面相连接;两个第三弹簧64分别位于两个第三
导槽68中;如图10所示,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齿轮14上的限位通槽65
相配合。
[0062] 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轮机构1中的转轴18上两个第一齿轮14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13相配合。
[0063] 如图14、15、16所示,上述刹车机构13包括轮子21、固定轴22、固定块23、第二矩型筒37、第三矩型筒38、第一齿条39、第一连接板40、摩擦板42、第一导块44、伸缩内板51、第二
导块52、第二导槽53、第二弹簧54、第一导槽55、第一弹簧56、条形滑槽57,如图13所示,其中
第二矩型筒37固定安装在机箱的底面上;如图18所示,第二矩型筒37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
有两个第一导槽55;如图14、15所示,第三矩型筒38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二矩型筒
37中;如图15、17所示,第三矩型筒38筒底处的外筒面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一导块44;两
个第一导块44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一导槽55中;第一弹簧56的一端安装
在第三矩型筒38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二矩型筒37中的筒底面上;第一弹簧56位于第二矩型
筒37中;如图18所示,第三矩型筒38中的两侧面上对称开有两个第二导槽53;如图15、16所
示,伸缩内板51通过滑动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三矩型筒38中;第二弹簧54的一端安装在伸
缩内板51上,另一端安装在第三矩型筒38中的筒底面上;第二弹簧54位于第三矩型筒38中;
伸缩内板51远离第二弹簧54的一端安装有摩擦板42;如图16所示,伸缩内板51与第二弹簧
54相连接的一端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导块52;如图15、16所示,两个第二导块52通过滑
动配合的方式分别安装在两个第二导槽53中;如图16所示,伸缩内板51中开有贯通的条形
滑槽57;如图17所示,第三矩型筒38远离第一弹簧56的一端的侧面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板40;
第一连接板40远离第三矩型筒38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齿条39;如图5所示,固定块23固定安装
在底板4的底面上;如图5、14所示,固定轴2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固定块23上,如图16所示,另
一端穿过伸缩内板51中的条形滑槽57;如图14所示,轮子21通过轴承安装在固定轴22远离
固定块23的一端上。
[0064] 如图3、17所示,上述转轴18上的两个第一齿轮14分别与两个刹车机构13中的第一齿条39相啮合。
[0065] 如图2、7、8、9所示,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一端与第一轮机构1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
45与第一轮机构1中的两个变向齿轮61相配合。
[0066] 如图2、7、9所示,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一端与第二轮机构2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45
与第二轮机构2中的两个变向齿轮61相配合。
[0067] 如图8、9所示,上述拉板弹簧24为拉伸弹簧;当拉板弹簧24未被拉伸时,条形拉板5上的第二齿条45均未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关系。
[0068] 上述把手7上安装有橡胶把手7套。这样使用者便于舒服的握住把手7。
[0069] 如图15所示,上述第二弹簧54为压缩弹簧;当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二弹簧54处于压缩状态。
[0070] 如图15所示,上述第一弹簧56为拉伸弹簧;当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一弹簧56处于拉伸状态。
[0071] 上述第二支撑板10和第三支撑板12的矩型通孔中均涂有润滑油。这样就能使条形拉板5在第二支撑板10和第三支撑板12中更容易的滑动。
[0072] 如图10、11所示,上述第三弹簧64为压缩弹簧;当第三弹簧64未被压缩时,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
[0073] 本发明中第一矩型筒8和条形拉板5需要满足,在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筒底的方面移动时,条形拉板5位于第一矩型筒8中的一端始终不会从第一矩型筒8中脱离。
[0074] 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齿轮14上的限位通槽65相配合的作用:第一,当第三弹簧64未被压缩时,如图10所示,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
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这样转轴18和第一齿轮14无法顺时针旋转,在斜面66的作用下,转轴
18和第一齿轮14允许逆时针旋转。当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时,第一齿轮14中限位通槽65
的槽面会挤压限位条62的斜面66,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被挤压出现限位通槽65,在
第三弹簧64的作用下,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会往复插入到第一齿轮14不同限位通槽
65中;也就在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会往复进出于
第一齿轮14不同限位通槽65中。第二,当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完全从第一齿轮14相
应的限位通槽65中脱离后,且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不再插入到相应的限位通槽65
后,第三弹簧64被压缩,这样转轴18和第一齿轮14将允许顺时针旋转。
[0075] 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一端与第一轮机构1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45与第一轮机构1中
的两个变向齿轮61相配合;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一端与第
二轮机构2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位于第二支撑板10和第二轮机构2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
45与第二轮机构2中的两个变向齿轮61相配合。两个条形齿板26分别与第一轮机构1和第二
轮机构2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第二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相
配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以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条形齿板26一端与第
一轮机构1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位于第一支撑板9和第一轮机构1之间的两个第二齿条
45与第一轮机构1中的两个变向齿轮61相配合为例:第一,当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
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拉板弹簧24被拉伸,条形齿板26带动第二齿轮19顺时针旋转;如图9所
示,在单向离合环27的作用下,第二齿轮19无法经单向离合环27带动转轴18顺时针旋转。随
着条形拉板5继续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条形拉板5会经第二连接板46带动第二
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在第二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且第二
齿条45继续跟随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齿条45经变向齿
轮61带动限位条62向远离第一齿轮14的方向移动,第三导块63跟随限位条62移动,第三弹
簧64被压缩,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脱离;当限位
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脱离后,条形齿板26的末端齿牙
与第二齿轮19相啮合,此时第二齿条45依然与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关系。第二,在拉板弹簧
24的复位作用下,条形拉板5向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复位,条形齿板26带动第二齿轮19
顺时针旋转;如图9所示,在单向离合环27的作用下,第二齿轮19经单向离合环27带动转轴
18和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第二齿条45随着条形拉板5移动复位,第二齿条45经变向齿轮
61带动限位条62向第一齿轮14的方向移动,直到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再次插入到相
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当出现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碰触到第一齿轮14相邻
两个限位通槽65之间齿轮面的极端情况后,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无法进入到相应第
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此时限位条62和第二齿轮19均与变向齿轮61相啮合的关系,使
得条形拉板5无法经第二连接板46继续拉动第二齿条45移动复位,条形拉板5的复位移动受
到限制;当出现这种极端情况后,可以通过轻微晃动主机箱,从而使得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
的一端在被轻微的晃动下而顺利地插入到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以保证机构能
顺利动作下去。
[0076] 本发明中第三矩型筒38、第一齿条39、第一连接板40、第二矩型筒37、第一导块44、第一弹簧56、第二导块52、第二弹簧54、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的设计在于:第一,当第一齿
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时,第三矩型筒38所处的位置被
限定,第二弹簧54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56处于拉伸状态,摩擦板42与地面相接触;由于
第二弹簧54处于压缩状态且第三矩型筒38所处的位置被限定,那么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
会受到向下的压力,这样摩擦板42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第二,当第一齿轮14顺时针
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后,在第一弹簧56的复位作用下,第三矩型筒38带动第一导块44向第二
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38经第一连接板40带动第一齿条39向第二矩型筒37
的筒底方面移动,如图15所示,第一齿条39带动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在第二弹簧54的复
位作用下,也能有助于第三矩型筒38带动第一导块44向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当
第二弹簧54复位到自然状态后,伸缩内板51具有第二导块52的一端移动到第二导槽53的最
下端,此时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依然处于接触状态,只是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的压力基本
为零,这时的第一弹簧56依然处于复位状态;随后,在第一弹簧56继续复位的作用下,第三
矩型筒38、第一导块44、第一连接板40和第一齿条39继续向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
第三矩型筒38经第二导块52和伸缩内板51带动摩擦板42向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
摩擦板42脱离与地面的接触。第三,当第一弹簧56的复位能量消耗完后,第二弹簧54处于自
然状态,伸缩内板51具有第二导块52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槽53的最下端,摩擦板42与地面之
间存在间距,第一齿条39依然与第一齿轮14处于啮合状态。
[0077] 本发明中的第一齿条39、第一齿轮14、第二齿轮19和条形齿板26之间的关系需要满足:设定在第一弹簧56的复位作用下,第一齿条39向第二矩型筒37筒底方向移动时,第一
齿条39使第一齿轮14顺时针旋转的圈数为n1;设定在拉板弹簧24的复位作用下,条形齿板
26向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时,条形齿板26使第二齿轮19逆时针旋转的圈数为n2;那么n1
大于或者等于n2,这样才能保证在第二齿轮19逆时针旋转中,第二齿轮19经转轴18带动第
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齿轮14能使第一齿条39向摩擦板42的方向移动到原始位
置,也就是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的齿牙与第一齿轮14相啮合的位置。
[0078] 本发明中伸缩内板51、固定轴22和条形滑槽57的设计在于:在伸缩内板5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条形滑槽57能使得固定轴22相对地在伸缩内板51内滑动,以便满足伸缩内板
51顺利上下移动。
[0079] 本发明中第二导块52的设计是为了防止伸缩内板51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从第二矩型筒37中脱离。第一导块44的设计是为了防止第二矩型筒37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从第三
矩型筒38中脱离。
[0080] 本发明中的机箱外壳3内装有计算机电子硬件。
[0081] 具体实施方式:当本发明的主机箱静止放置在合适的工作位置后,此时拉板弹簧24未被拉伸,条形拉板5上的第二齿条45均未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关系;第三弹簧
64未被压缩时,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摩擦板
42与地面相摩擦接触,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
第二弹簧54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56处于拉伸状态,此时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会受到
向下的压力,这样摩擦板42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这样的设计就能避免主机箱受到
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进而避免主机箱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离造成主机
箱瞬间断电,最终避免了电脑里面的资料不会因为瞬间断电所造成的损失。
[0082] 如图10所示,由于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插入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转轴18和第一齿轮14无法顺时针旋转,这样就能维持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
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的状态,保证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始终存在压力。
[0083] 当本发明的主机箱需要移动位置时,使用者通过拉动把手7,把手7经拉杆6带动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拉板弹簧24被拉伸。条形拉板5上的两个条
形齿板26分别与第一轮机构1和第二轮机构2中的第二齿轮19相啮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
第二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相配合产生的动作完全相同。第一,当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
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过程中,拉板弹簧24被拉伸,条形齿板26带动第二齿轮19顺时针旋
转;如图9所示,在单向离合环27的作用下,第二齿轮19无法经单向离合环27带动转轴18顺
时针旋转。随着条形拉板5继续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条形拉板5会经第二连接板
46带动第二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在第二齿条45与相应的变向齿轮61产生
啮合且第二齿条45继续跟随条形拉板5向远离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齿条
45经变向齿轮61带动限位条62向远离第一齿轮14的方向移动,第三导块63跟随限位条62移
动,第三弹簧64被压缩,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脱
离;当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从相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脱离后,条形齿板26
的末端齿牙与第二齿轮19相啮合,此时第二齿条45依然与变向齿轮61产生啮合关系。当限
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完全从第一齿轮14相应的限位通槽65中脱离后,且限位条62具有
斜面66的一端不再插入到相应的限位通槽65后,第三弹簧64被压缩,这样转轴18和第一齿
轮14将允许顺时针旋转。
[0084] 当第一齿轮14顺时针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后,在第一弹簧56的复位作用下,第三矩型筒38带动第一导块44向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38经第一连接板40带
动第一齿条39向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如图15所示,第一齿条39带动第一齿轮14
逆时针旋转;在第二弹簧54的复位作用下,也能有助于第三矩型筒38带动第一导块44向第
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当第二弹簧54复位到自然状态后,伸缩内板51具有第二导块
52的一端移动到第二导槽53的最下端,此时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依然处于接触状态,只是
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的压力基本为零,这时的第一弹簧56依然处于复位状态;随后,在第一
弹簧56继续复位的作用下,第三矩型筒38、第一导块44、第一连接板40和第一齿条39继续向
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第三矩型筒38经第二导块52和伸缩内板51带动摩擦板42向
第二矩型筒37的筒底方面移动,摩擦板42脱离与地面的接触。当第一弹簧56的复位能量消
耗完后,第二弹簧54处于自然状态,伸缩内板51具有第二导块52的一端位于第二导槽53的
最下端,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第一齿条39依然与第一齿轮14处于啮合状态。当摩
擦板42与地面脱离后,主机箱不再受到摩擦限位,主机箱只需要很小的拉力便能通过轮子
21移动。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的设计能避免主机箱在移动的过程中,摩擦板42与
地面持续摩擦,避免了摩擦板42的摩擦磨损;相比较于摩擦板42不存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
距的设计来说,虽然通过一些简单的设计能使主机箱在移动时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力变小,但是只要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小于外界拉动力时,主机箱便能被拉动,这
样摩擦板42不存在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使得机箱移动时加大了摩擦板42的摩擦磨损,减
小了摩擦板42的使用寿命。另外,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的设计也能允许主机箱很
容易通过一些小的障碍物,不至于因为摩擦板42的存在使得主机箱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移
动。
[0085] 当主机箱重新放置在合适的工作位置后,使用者不再拉动把手7,那么在拉板弹簧24的复位作用下,条形拉板5向第一矩型筒8的方向移动复位,条形齿板26带动第二齿轮19
顺时针旋转;如图15所示,在单向离合环27的作用下,第二齿轮19经单向离合环27带动转轴
18和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第二齿条45随着条形拉板5移动复位,第二齿条45经变向齿轮
61带动限位条62向第一齿轮14的方向移动,直到限位条62具有斜面66的一端再次插入到相
应第一齿轮14的限位通槽65中,限位条62对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不产生限位;如图15所
示,在第一齿轮14逆时针旋转的过程中,第一齿轮14经第一齿条39和第一连接板40带动第
三矩型筒38向远离第二矩型筒37筒底的方向移动,第一弹簧56被拉伸,第三矩型筒38带动
第二弹簧54、第二导块52、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向远离第二矩型筒37筒底的方向移动,此
时第二弹簧54未被压缩。当摩擦板42与地面相接触后,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不再移动,随
着第一齿轮14经第一齿条39和第一连接板40带动第三矩型筒38向远离第二矩型筒37筒底
的方向继续移动,第一弹簧56继续被拉伸,第二弹簧54被压缩;直到第一齿轮14将第一齿条
39拨动到,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的一端相啮合的位置;如果
此时第一齿轮14继续逆时针旋转,第一齿轮14只能持续拨动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40
的一端的齿牙,而第一齿条39不再移动。最终条形拉板5移动复位到原始位置,拉板弹簧24
再次处于自然状态。
[0086]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主机箱在静止放置时,第一齿轮14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被限制,这样就能维持第一齿轮14与相应的第一齿条39远离第一连接板
40的一端相啮合的状态,保证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始终存在压力。伸缩内板51和摩擦板42
受到向下的压力的设计,能使摩擦板42与地面的摩擦力将大大增大,从而避免主机箱受到
比较大的外踢力后会产生比较大的位移,进而避免主机箱的电源线从插座上脱离造成主机
箱瞬间断电。另外,摩擦板42与地面之间存在间距的设计也能允许主机箱很容易通过一些
小的障碍物,不至于因为摩擦板42的存在使得主机箱只能在平坦的地面上移动。本发明结
构简单,具有较好使用效果。